我亦飄零久讀后感
獨木舟的作品《我亦飄零久》你讀過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亦飄零久讀后感,歡迎參考閱讀!
我亦飄零久讀后感1
讀《我亦飄零久》我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從去年的二月份開始到今年,她帶給我的感受太多太多,有時會令我哈哈大笑,有時會令我眼淚泗流,有時會令我滿臉淺笑……
獨木舟獨特的文筆將其旅途中所見所見所感記錄,時而平淡,時而轟烈,,平淡中帶有不平凡的色彩,我喜歡她的許多看法,比如,她的“隨性”,走過許許多多的地方,看過許多人,她的想走便行,隨意前行。面對她所感動的人和事,她仍保持著她特有的純真與善良,對街頭賣藝的人寄以同情,她的看法獨樹一幟,即使只是“不善”,仍無獨特的厭惡推就。這表現(xiàn)出人性之“仁”。
“我亦飄零久”是獨木舟對其青春與現(xiàn)實的剖白、獨到、真實感渾烈,隨書有許多她在旅途中拍攝的相片,給我們展示了不一樣的視覺體驗。色彩斑斕的孔雀墻和房屋,深夜里滿天的星辰籠罩下的高山地帶,廣闊湖面前,似乎有些許愁緒的紅衣女子,走于汽車,火車站臺的長發(fā)女子。這些照片正如她文章的句子一樣,悉數(shù)感染著讀者一顆“我亦飄零久”的心,她不斷前行,與過去揮別,書寫著自己獨特的青春。
每個人都有過孤獨,亦可以說孤獨伴人一生,然而,我們的心是不甘孤獨的,我們向往生活的每刻都充實、幸福。于是我們追求飄零于世尋找幸福,奔走于旅途人生中,期待有一天,我們能得到停留,建立一個家庭,笑臉終將充盈我們幸福的臉龐。
看著落地玻璃窗中反射的燈光下的我,突然莫大的孤獨感來襲,我不甘,我想到了自己的夢想,想到了獨木舟,想到了青春……行走于莫大世界,唯有守住本真的自己,才不至于迷失,成為生活的傀儡;唯有守住最初的夢想,才不至于沒有追求,碌碌無為。
看著落地玻璃窗中反射的燈光下的我,突然莫大的孤獨感來襲,我不甘,我想到了自己的夢想,想到了獨木舟,想到了青春……行走于莫大世界,唯有守住本真的自己,才不至于迷失,成為生活的傀儡;唯有守住最初的夢想,才不至于沒有追求,碌碌無為。
一年,斷斷續(xù)續(xù),我將《我亦飄零久》這本書看完。期間,我面臨了高考,走入了大學,結識了更多的人,看到了許多前十幾年來未見過的風景。而獨木舟,她獨特的魅力一直感染著我,讓我的心更為寬廣。
我亦飄零久讀后感2
我最喜歡的作家叫獨木舟,一個小有名氣的85后偽文青,比起那幾本魅麗力推的青春小說,那封寫給韓寒的長信更讓人對她印象深刻。
這幾天在重讀她的游記《我亦飄零久》。這是一本超乎想象的游記,直到現(xiàn)在我都堅持這是我讀過的游記中最真誠、最打動人心的一本。我喜歡這本書喜歡到甚至放言,看了這本書,別的游記就成了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沒有辦法,這本書里的情緒和情感太真實、太清晰,以至于讓人不得不直面人生中的那些孤獨和那些求不得。在一篇介紹新作品的文章里,獨木舟提到王巧琳問她為什么那些心理描寫如此真實。她回答,因為親身體會過!叭缒闼,真實的東西永遠有一種難以言明的感染力!薄
至今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讀這本書是在補習班最難熬的那段日子,一邊與全班為敵,死死對抗著同學的這種不滿和厭惡、針對與排擠,一邊像個陀螺一樣復習、練題,應對著波動的成績帶來的壓力,像一只蝸牛,背著沉重的殼,緩慢而艱難地行走、成長。
在那段幾乎已經觸底的日子里,每天堅持讀一點點這本書就是最大的撫慰。從來沒有一個作家能夠替我發(fā)聲,把那些歲月中沉淀的傷痛、那些青春生硬粗糲的孤獨付諸文字,一字一句地描繪出來。那些從小人見人愛,學習、人際順風順水的人永遠無法明白,一個人成長、對抗、戰(zhàn)斗的感受有多孤獨、多無助、多絕望。
你堅信自己沒錯,卻得不到任何認同,于是只能選擇全副武裝地戰(zhàn)斗、抗衡,披荊斬棘地獲勝也好,遍體鱗傷地落敗也好,都是一個人在面對,毫無退路可言——認輸嗎?求饒嗎?那樣只會換來更多的冷眼、嘲笑、諷刺、輕蔑。如果轉身是懸崖,粉身碎骨我也跳,可惜,我的背后只是一片虛無。
再后來,進了大學,每次心情不好就會翻開它讀幾頁,浮躁靜不下來的時候也會重讀,它能讓傷痛在共鳴中得以修復,也能輕而易舉地撫平我的毛躁和不安。
每個人都一根關鍵時刻的救命稻草,這本書就是我的那一根。
我一度認為別的毒藥用“信仰”來形容獨木舟過于沉重,后來發(fā)覺,她之于我,也是這樣的存在,她是內心深處的精神支柱,支撐著我一步步走了過來。
這本書,它不寫任何攻略,不詳細刻畫任何人的穿著,它只是記下了一個內心痛苦而豐盛的女子懷著什么樣的心情出發(fā)、觀察到了哪些打動人心的細節(jié),引起了她怎樣的聯(lián)想,勾起了她怎樣的回憶、帶給她怎樣的沖擊和感悟。
這本游記寫的不是人也不是景,是一個女子真實的心路歷程,是一顆傷痕累累的心在一路顛簸中尋找和修復的漫漫長路。
如今重讀這本書,心緒已經有了很大不同,隨著閱歷的增加和自我認知的深入,對這本書的認知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當初讀這本書,內心是座活火山,滿是惴惴不安的傷痛,時不時會噴發(fā)出來,舊傷未好新痛又添,每一天都是一場戰(zhàn)役。如今內心變成一座死火山,傷痛積淀成養(yǎng)分,笑也好哭也罷,不過是一種經歷,漸漸有了處變不驚的定力。
當時以為跨不過的坎兒,已隨著時間慢慢風化,變成一粒粒塵埃被風吹散,很難想象當年一個人躲在被子里哭到半夜的邊緣少女會長成現(xiàn)在這個就算天塌了也有人一起頂著的元氣萌貨。那些自怨自艾、躲在角落瑟瑟發(fā)抖的時光就這么一去不復返了。
當從陰霾天走了出來,再讀這本書,開始慢慢地有所思考。某些傷痛是真的過不去呢,還是不愿正視、克服呢?
每個人都需要有直面過往、直面?zhèn)吹挠職,這個作家的勇氣讓我欽佩也鼓勵著我坦然面對自己的回憶。
可以面對以后是不是就可以試著修復呢?那些曾經流下的血和淚凝聚成文字,成為那些同樣孤獨的人的慰藉,同樣也可以是一股更強大的力量沖洗著心靈的斑點、洗滌著人生印記上的污垢。
我當然知道逼著一個病人去求醫(yī)是一件多么殘忍多么而極易起反效果的事,可若不是這樣的殘忍、這樣的逼迫,若不狠狠痛這一次,傷口就會糜爛、發(fā)臭、直至腐朽。然后呢?看著它們干癟、衰退、死去?從此心底是一片沙地,再無生機?
不得不承認獨木舟選擇了很多人向往的方式療傷,可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有她的勇氣和資本,我們都只是塵世的一株草芥,終究被凡事紛擾、為世俗牽掛。
能夠上路固然好,若是沒有那個機會,我們也可以有別的選擇。正視然后與之抗衡,生活本就是一場博弈。能不能贏,取決于能不能真正面對。
很多自我認知的文章都在重復,真正的幸福和安全感要考自己才能建立,一個沒有自我的人永遠無法得到真正的安寧,卻鮮有人說一切的本質。他們都在說,他們說,執(zhí)行力決定了一個人的成敗,他們說你要自己去建立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把我們需要的方法早早地準備好了,等著人們使用,卻忘了告訴人們在使用前要做哪些準備。
更可悲的是,大部分人只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翱孔约骸敝傅牟皇桥ぷ、不斷對外索取物質、金錢、名譽來填補內心的空洞,它指的是凡事不對外求,對內求,尊重自己的內心,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
這么看來,那些作者似乎在教人們如何“自私”。
其實不然,自私指不為他人著想、只考慮自己的欲望。而“對內求”意味著為自己而活,了解自我真正的需求,尊重自己的感受和意愿,尋求自己對自己的認同。
然而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明白不了,他們之所以得到了方法卻得不到真正的幸福,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選擇正視。
我們生活在一個很奇怪的世界,這個世界的人不允許吐槽和發(fā)泄,若一個人過于真實地表達出自己對生活、對命運的種種困惑和不解、煩惱和憂慮,會被視為負能量過多而遭到排斥、擠兌甚至嘲笑和厭惡。在這樣一種環(huán)境下,人的痛苦只會增加和放大。原本應當放發(fā)泄的情緒未能有適當?shù)某隹冢荒茉谛睦锿趥洞藏起來,堵住。等到那些不愉快的記憶發(fā)酵成了一汪一汪的苦海,人們也就喪失了原本的快樂和幸福。
我曾經以為方式和方法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良藥,直到今天才發(fā)現(xiàn),真正的那味藥叫正視。
我想這樣大概就能說通了,只告訴你怎么去處理問題,卻不引導你看見問題的根源。文字也好、書籍也罷,終究只是遠方的太陽,提供希望卻不告訴入口在哪兒。我們真正需要的卻是一盞蠟燭,指引我們找到路的源頭。
而獨木舟這本書的魅力和價值就在于,它看似消極且矯情,實則用一個真實、鮮活的案例向世人證明:正視內心的傷痛和苦難,遠比想象中容易和輕松。
我亦飄零久讀后感3
我起身走了,于是我會有安寧。
精選獨木舟數(shù)年旅行隨筆,首次全程剖析獨木舟行走在路上的私語心聲。從甘南到泰國,從廈門到印度,遇見的不僅僅是世俗風景,更是觸動人心的心酸人事,也是獨木舟對生命以及自身的誠懇審視。
透過獨木舟的眼睛,我們看一看這冷暖人間。
行在路上,邂逅的不僅僅是塵世風景,更是觸動人心的辛酸人事:孤獨地在風中散著紙風馬的`藏袍男子,麻木而悲傷的新郎,一直強調自己不是騙子只是一位母親的婦女,直到離別那天才告訴我身份的傳教士,溫和純真又讓人落淚的“哈利波特”,說“只愛一個人最幸!钡啮姺,鳴沙山逃票,與十七顆流星不期而遇,泰國的水燈節(jié),菩提迦葉的法會,睡過收容站的通鋪,也去寺廟領取過免費食物……
漫步人生,經歷的不僅僅是悲歡離合,更是命運的森羅萬象:
這些年來,我從來都不是你喝醉時突然叫出口的名字,我只是這么多年一直站在你右側,與你談天說地,陪你成長的女子。
若干年前,你是著名不良少女,其實你真正做過些什么壞事呢?
你傷害的,只有自己。
那些珍藏一生的至交,與那些分道揚鑣的舊友。
那些無以為繼的夢想,與那些恍惚而過的時光,
那些求之不得的愛情,與那些一事無成的歲月,
那些永遠無法體會的父愛,與那些總是隔膜牽絆的親情……
生是見識,不是活著。
80后最具共鳴的青春與行走讀本。
我亦飄零久讀后感4
想買這本書已經很久了,正好書柜里的書需要換新,于是買下了心儀的它。
蕎麥寫的推薦序,獨木舟自序。
每次看書我最喜歡看的便是序,前言,后記等等。因為這些最能代表作者本來的思想。
這本書主要是游記,記錄的是舟舟這一路上的所見所聞。開篇以一首小詩開頭的。一月二月三月十二月。這本書我看總共分五次看完的,時間多的時候便看得多一點,時間少的時間便簡單翻閱。因為只看過一次,其實書中很多細節(jié)都記不清。
寫書評還不夠,只是想簡單記錄下初看的感受。
印象最深的應該是舟舟看到萬家燈火的那張照片,真美,美的窒息。
看完這本書也比之前更了解舟舟, 知道以前不知道的一些過往,開心的,難過的都有。
對于我來說,這本書是一個媒介,一個更了解她的媒介。而對于她來說,這是她生命中某個時候切切實實發(fā)生的事情,也是當時真實產生的感受。
我記得文中提到過這樣一句話:
有些地方也許這輩子都只會去一次,所以和誰一起去,非常重要。
她勸告朋友一起結伴旅行時,她說:"以后你可能會去這里,但是我們這些人可能永遠都沒有機會再聚在一起。"同樣也是這句話促使了她自己的印度之行。
對于旅行,她曾說:
那時候她很小,很想看世界,可是沒有錢。后來她終于有了一點錢,所以她把它全用在旅行這件事上。
大意是如此。年輕時,除非先天條件,大部分年輕人都是貧窮的,都想看世界,而每個人看世界的方式卻又大不同。
文中提到的眼神純凈的外國男孩,記得她在大巴車上蒙頭大哭,記得她看到月亮時的震驚以及無人分享她喜悅的孤獨,這些都是她看世界的過程。
她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顆孤獨的星球。
這本書中有很多經典,扣人心弦的語句?墒俏覅s沒有記住。我記住的都是 那些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比如,她和她母親之間的聯(lián)系。
比如,她和她曾暗戀的男孩最后成為了朋友
比如,她在旅舍中遇到的有趣的人
比如,她和她的旅伴發(fā)生了齷齪,差點分開,最后又因一場雪,兩個人彼此疏遠的距離再次靠近。還有很多類似這樣的片段,也許這些以后會在我生命中的某個時刻閃過。
我想,如果說,印度之行是她生命中的一個印記,那么這本書對于我來說,也是我生命中的一個印記。
寫字途中,想要摘抄一些書中的經典語錄,于是在網上搜索,恰好看到了豆瓣的書評,好的,不好的都有。有人覺得真實好,有人覺得真實不好。
其實我們現(xiàn)在談的所有感受對于獨木舟來說,都是無關緊要的,沒有人能體會到當下她的感受。以及后來生活中,她一個人做手術,只有一只玩偶陪伴著她。她的恐懼,她的擔心,她的痛苦,她的難受,她的孤獨,她都一一承接下來。
我們的評論,介于自身視野所作出的評價都是主觀的。所謂的換位思考在沒有遇到實例之前都只是一個假設而已。假設自己能承受,可真實來臨時,才知道生命之重。舟舟是如此,湖湖也是。好在她們都挺過來了,帶著消極的樂觀走過來了。兩個都曾有抑郁癥的人逐漸像個正常人一樣工作生活,感受著陽光,感受著溫暖,感受著生命。嗯,其實一切都很美好。
舟舟說,她討厭的是分離本身,每次都要裝作若無其事。我也是,我每次都說沒關系,我一個人也可以的。其實我也渴望有個人能陪著我做我想做的一切。
可是我漸漸明白,思想不同的兩個人即使看的是同一部電影,也不會產生共鳴。這比獨自一人看電影更加難受,一個是無人理解,一個是渴望理解。后者終究是有希望的,只是需要時間來證明。
生活不是辯論,也不是證明題。不是對亦或錯。它更像是一道語文題,擁有許多廣泛的定義,你可以根據(jù)你的理解書寫你的看法。
書中有幾個片段,舟舟回憶起年少的她,讀來是令人心疼的。小小年紀,卻要承受那個年紀不該承受的一切。
有人說,文字讀來矯情,是的,隨著我們年輕閱歷的增加,有些文字是無法再打動人,會覺得里面的文字矯情。覺得矯情你可以不看,何必委屈自己還要踩踏他人。
想起文中所說
在人類從猿猴剛進化為人時,我們懼怕很多事唯獨不懼怕人,大家抱團一起。
而現(xiàn)在,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不再懼怕那些我們不曾知道的事,唯懼怕我們的同類——人。
是怎樣的變化使我們懼怕我們的同類,懼怕人性?
鍵盤俠,利用地震受災信息詐騙,利用同情心加害幫助她的少女,幼童侵犯案,家暴,虐待兒童老人等等信息層出不窮。
是什么令人變得如此貪婪?
是什么讓一個人可以對另一個幫助自己的人下毒手?
又是什么讓人可以殘害自己的骨肉?
以及各種老人倚老賣老,打罵小輩的信息。有人說,不是老人便壞了,只是壞人便老了?晌乙廊粺o法理解人性為何如此。而我的不理解對于這個社會來說又是那么的渺小。
我想有人迷戀旅行,有可能也是因為眷戀旅行中少有的開放、包容、理解以及相互尊重。在旅行中我們對他人的敵意與防備會不自覺減弱。在旅行中我們會受到他人的幫助也會幫助他人。
我一直記得我第一次旅行時的忐忑以及路上收獲的善意。我記得大理洱海的日出日落,我記得廊橋的月夜,我記得大家的歌聲與笑容。記得驢友的幫助。
我記得在武漢時,一位退休老爺爺在我打不到出租車時一直陪我等公交車。
我記得深夜抵達西安時,青年旅社的小哥撐著睡意在前臺等我入住。還有許多這樣令人感動的片刻,它們都深藏于我的腦海里,在某一個時間,不經意被想起,使我感受溫暖,也正因此,我也愿意幫助路上需要幫助的人。
我想,旅行的意義除了讓我們能更清楚認識自己以外,也能看到更多不一樣的活法以及不同特質的人。
我亦飄零久讀后感5
距上次讀獨木舟的作品已有一年之久,沒想到自己會再次捧起她的另一部作品細細品讀。
可以說在沒有讀到這本書之前,那些先前讀過的文字在于我看來用“煽情”這兩個字來形容再也不為過了。
直到讀到后一部分的時候,她才把自己所經歷的事情一一吐露出來,毫無保留的。正如在序言里蕎麥說的那樣,你們要好好珍惜這位用心掏給你們的作家,她把她所經歷的都交給你了,她代替你幫你去你想要去的地方,然后用筆把一路的感想都寫下來,幫你完成你的心愿。
越讀到后面才發(fā)現(xiàn)那些煽情文字背后藏匿著一個個悲涼的青春故事。沒有人會體會一個從小就比同齡人隱忍更多的人是怎么活過來的。
從小生活在一個不被母親偏愛的家庭里,長大之后自然會有孤僻和暴躁的性格。父親軟弱無能,面對著母親的責罵和訓斥,他只能用沉默來作為回應。
可以說在那次她母親背著她父親做出那種無恥之事被發(fā)現(xiàn)后,那一刻仿佛就長大了,自此沉默不語,只想快快長大逃離被看成是人間地獄的家。
也許真的是上天對她不公平,從小缺愛讓她被迫拔苗助長,一個人撐起自己的整片天空,那些寫在書中零零散散的游記便是最好的憑證。
有著種種經歷的人,對生活的感悟就會與常人不一樣的體會。友情一直是貫穿著我們整個人的一生,有時不怕你面對面跟互相揭短,怕的是在后面的閑言碎語。
讀者一讀多了書便會把作家個人的感情經歷和小說里的人物進行匹配,這可能是讀者們一直墨守成規(guī)的思維。雖然自己沒有看小說的內容,我想你還是會塑造與你差不多性格,和你命運相似的一個人在書中。
在你寫的那些游記里,我發(fā)現(xiàn)你在尋找那些丟失的人性美,那些現(xiàn)在社會人缺失的一些東西,遇見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事。
很多時候,感情最好的發(fā)泄口便是將它付諸于文字里。
你說,我要起身走了,于是我會有安寧。我想在這路途上展現(xiàn)的才是一個真正的你吧。
【我亦飄零久讀后感】相關文章:
小升初,亦甜亦苦作文03-17
拾金不昧,亦真亦假800字作文12-17
等你等了那么久簡譜03-03
散文等你等了那么久作文10-30
多愁善感亦自然作文10-21
天長地久的友情作文02-02
天長地久同義詞02-11
友誼天長地久作文(15篇)12-22
友誼天長地久作文15篇10-11
人云亦云的同義詞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