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讀后感
本書于1774年秋天在萊比錫書籍展覽會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暢銷書。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時代人閱讀得最多的一本。下面就是小編收集的少年維特之煩惱讀后感,供大家參考!
【篇一】
近日,借著假期的閑暇,我閱讀了德國作家歌德的著作《少年維特之煩惱》。閉上眼,主人公維特的形象立刻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中。想著維特的故事,不禁使我思緒萬千,心中有太多的話兒想告訴這位悲情的少年。
《少年維特的煩惱》講述的是一位才華橫溢、熱愛自然的青年維特獨自一人到青山幽谷、晨曦暮露的小山村,他盡情地沉醉于這夢幻般的自然景色中,怡然自得。這種愜意的日子沒過多久,維特在一次舞會上認識了一位年輕美貌的姑娘綠蒂,并深深地愛上了她。可誰也沒想到綠蒂竟然已經(jīng)訂婚了,她的忠誠使她無法將自己的愛情獻給維特。這無疑是給熱戀中的維特一個沉重的打擊,一系列的煩惱也隨之而來,他只好告別綠蒂,不舍地離開了。
歌德描寫了維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瀾,在抒情和議論中真切、詳盡地展示了維持思想感情的變化,將他個人戀愛的不幸放置在廣泛的社會背景中,對封建的等級偏見、小市民的自私與守舊等觀念作了揭露和批評,熱情地宣揚了個性解放和感情自由。
看完了這本書后,我很同情維特,也很理解他為何如此煩惱。但同時,我也懂得了一個道理:在生活中,我們無論遇到了什么煩惱,什么挫折,都不能像維特一樣選擇逃避,人生的道路不可能都是平地,不可能都布滿鳥語花香,我們絕不能跌一跤就說沒路好走,就放棄。生活中,我們無法回避挫折,只能面對。重要的是在挫折中能堅持到底,永不言棄,直至擊敗挫折。
所以我們要勇敢面對生活。維特,他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篇二】
近日,借著假期的閑暇,我閱讀了德國作家歌德的著作《少年維特之煩惱》。閉上眼,主人公維特的形象立刻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中。想著維特的故事,不禁使我思緒萬千,心中有太多的話兒想告訴這位悲情少年。
維特,首先我想告訴你什么是真正的愛。我不是不承認你對綠蒂的愛,你對她熾熱的愛,我明白,我也了解。但是你想過讓綠蒂幸?鞓穯?你以為你的死會帶給綠蒂和阿爾貝特快樂嗎?眾所周知,不會。因為你是他們二人最好的朋友。你愛她,就不應該去糾纏她,阿爾貝特是她的丈夫,阿爾貝特會怎么想,綠蒂夾在中間也很為難。不錯,雨果說過:“人生是花,而愛是花蜜。”愛確實是美好的東西。但事情到了這一步,你對綠蒂的愛毫無意義,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遠遠地祝福他們。
維特,其次我想對你說,如果你改變不了社會,那么就只能適應社會。當然,我這樣說,不是慫恿你向那些貴族一樣,成為迂腐古板、勢利虛榮的人。你了解荷花嗎?荷花素以出淤泥而不染聞名遐邇。我希望你成為那個社會中一朵圣潔的“荷花”,用自己的努力,闖出一片天地,然后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有些窮人們生活在社會底層,他們不是沒有努力,而是沒有機會,他們受貴族壓迫,出人頭地談何容易。而你,維特,出身貴族,有條件去幫助他們。所以,你應該多關(guān)注慈善事業(yè),不要留戀兒女情長。
維特,我還想和你說,你最后的決定——死,是不重視生命的表現(xiàn)!有的人可能會說你勇敢、膽大,但是我卻認為你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懦夫。你是為了綠蒂而死嗎?你的本意是想讓她幸福,但是你有認真考慮嗎?你的死給她以后的生活戴上了一道思想枷鎖,她還會幸福嗎?再說說你父母,可憐天下父母心啊!維特啊維特,養(yǎng)育你十幾年,你居然就以死來回報他們。我還想問你,你不是想解脫嗎?那為什么臨死還穿上那套青色燕尾服呢?你難道不想在天國忘掉這一切悲痛嗎?
據(jù)說,這本書問世后,震撼了不少青少年,青少年們學維特對月傷情,看花落淚,竟然把維特當成了崇拜的偶像。我想,歌德創(chuàng)作此書不是讓后代向維特學習吧。尤其是我們21世紀的青少年,更要以國家、社會為重,不能太重感情。最后,維特,祝你在天國好運吧!
【篇三】
崇尚自然,崇拜天才,推崇民族意識,渴求沖破精神和物質(zhì)束縛。疾呼反抗要求自由這些精神充溢在狂飆突進作家作品中,而歌德在此期間創(chuàng)作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就是狂飆突進運動精神體現(xiàn)最為充分,印象最廣泛的一部代表作品。與歌德大部分作品一樣,這部《少年維特之煩惱》是他本人愛情生活的一次折光。(歌德回到法蘭克福不久,就得知自己的朋友耶路撒冷,在魏茨拉因戀人之妻而借凱德涅的手槍自殺的消息。相同的感情,相同的遭遇,在歌德內(nèi)心激起了創(chuàng)造的沖動,他手不釋卷,四周之內(nèi)就完成了這部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
這個小說沒有什么引人入勝的,歌德曾有這樣一句話做了概括“我描寫了一個有著深沉細膩情感和真正觀察力的年輕人,他陷入迷茫的夢幻中不能自拔,在沉思冥想中慢慢毀滅自己,直到最后被不幸的激情,特別是一種無止境的愛情粉碎,用一顆彈丸射進自己的腦子里”小說情節(jié)十分簡單。
從這個簡單的情節(jié)中,讀者可以體現(xiàn)出德國新興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的精神,他要擺脫傳統(tǒng)的束縛和精神的壓制,渴求自由,張揚自我。
這部小說是用日記和書信寫成的,這種題材適于披露主人公的內(nèi)心世界,抒發(fā)苦悶的的心理和迷茫的情感。整部作品像一篇感傷的抒情詩,坦率,真實,袒露心扉,毫無矯飾,毫無做作,無論是主人公愛的歡愉或痛苦,都躍然紙上,像是捧出一顆跳動的心,激起了讀者情感情感上強烈的共鳴和精神上極大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