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1
這次暑假我認真讀了《老師,你在聽嗎?》一書,該書探討了師幼之間的談話藝術(shù),以及通過對話教育幼兒的好途徑,著重圍繞教師如何創(chuàng)造一種民主對話的環(huán)境,如何支持高質(zhì)量的交談,如何鼓勵、支持對話的學習和發(fā)展以及如何幫助幼兒在有限的語言能力前提下參與對話進行了闡述。向我們介紹了傾聽兒童,與兒童進行言語互動所需的一系列知識技能。對于我們一線教師的來說,是一份豐盛的大餐,慢慢咀嚼,在仔細品味中收獲所需的營養(yǎng);無不是一次全新的充電,慢慢感受,在滾滾的電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無不是一場美好的旅途,慢慢體驗,在新奇的景點把握美好的瞬間……
每天在與兒童的對話中應有一些問題是為了揭示兒童的想法,但仍有一些對話是為了準確地從兒童那里了解信息。但慢慢地,更多的對話是要弄明白兒童的想法,教師要開始逐漸詢問兒童的意見和想法,而不是主觀臆斷。當孩子們中產(chǎn)生一些特殊的想法或特別的想法時,作為老師,我們應尊重他們的想法,努力地支持他們。
如角色游戲,有時我們老師往往會以自己的`喜好把一些觀點、想法強加給幼兒,而沒有認真傾聽、尊重他們的想法。書中提到在準備活動或材料時,教師可以讓兒童自己來選擇材料制作的一些東西。其實,在我們的角色游戲中,尊重兒童的想法也可以很好的落實、體現(xiàn)。就拿“百寶箱”游戲來說,老師可以通過這個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缺少游戲材料或想增加游戲情節(jié)時,自主地到“百寶箱”中尋找可以替代的“寶貝”,讓游戲更加順利、精彩地開展。最主要的是,孩子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真正地做游戲的主人。
新《綱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guān)系,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教師應是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教師和幼兒之間應該是平等、友好的一種關(guān)系。讓我們一起努力,尊重幼兒,尊重他們的想法,把傾聽作為我們的習慣,多傾聽孩子,多用心觀察、了解孩子,讓孩子們更加自信、樂觀、大膽地成長,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們比你想象的要更棒!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2
讀《老師,你在聽嗎?》字里行間,處處流露出作者深刻的民主教育的理念和思索,讀來深受啟發(fā)也感慨萬千。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正如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每個孩子都有其自己的成長軌跡、發(fā)展速度、表達方式和個性差別,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成人應該理解和尊重、寬容和接納、引領(lǐng)和幫助,用愛去關(guān)懷,用心去感悟孩子的“一百種”,教師要學習做孩子一百種語言的聆聽者,就要學會走進幼兒的內(nèi)心,而理解和尊重是所有這一切的前提。
一、理解和尊重
那么理解什么又尊重什么呢?我的理解是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和我們成人一樣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權(quán)利、有受保護及被關(guān)愛的需要,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表達方式。所以成人要理解和尊重他們的'人格,使其不受傷害;理解和尊重他們的想法,使其獲得重視和回應;理解和尊重他們的合理需求,使其及時獲得滿足;理解和尊重他們的不同個性,鼓勵富有個性的發(fā)展......
二、寬容和接納
幼兒年齡小,身體和機能尚處在不斷發(fā)展階段,各種能力水平也不盡相同,即使是處于相同年齡段的幼兒其發(fā)展水平和速度也存在著個體差異:有的快一些,有的滯后一些、有的明亮一些,有的則暗淡一些。面對千差萬別且獨一無二的個體幼兒,我們要做的應該是擁有一顆包容之心,理解和允許個體差異的存在,一視同仁,敞開胸懷擁抱和接納每一個孩子。其實能力差異大的孩子更需要成人的關(guān)心和鼓勵,所以平時生活中成人更要注意觀察,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點滴進步并積極鼓勵,注重孩子縱向發(fā)展,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和評價所有孩子。
三、引領(lǐng)和幫助
幼兒在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中,具有自己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成人應該是他們身邊的支持者和引導者。支持孩子用自己的方式、遵循孩子用自己的發(fā)展速度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去感知和表達。在孩子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中,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需要成人幫助時,這時才是成人介入的時機。孩子的路要靠自己走,孩子的天空需要自己飛,孩子的世界需要自己去創(chuàng)造,成人真正的支持和幫助就是解放孩子的大腦,鼓勵他們?nèi)ニ伎;解放孩子的眼睛嘴巴和雙手,鼓勵他們?nèi)グl(fā)現(xiàn)去表達去創(chuàng)造;解放孩子的時間和空間,鼓勵他們自由活動和探索。。。。。。理解和尊重,寬容和接納,引領(lǐng)和幫助其實是密不可分的,有了這樣的理解,再面對孩子我們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原來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難能可貴的豐富寶藏。
在日常教育活動中,作為支持者和引導者的我們,應該多一份耐心和細心,仔細聆聽孩子的每一個想法、每一幅作品、甚至每一句話背后隱藏的豐富“語言”;應該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多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分析和理解孩子諸多行為背后的豐富“語言”;蹲下身體,用心接納、真誠幫助,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去傾聽細小而羞澀的“語言”。一百個孩子就是一百個世界,一百個世界發(fā)出一百種聲音,我們便是那聆聽者!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3
《老師,你在聽嗎?》向我們介紹了傾聽兒童,與兒童進行言語互動所需的一系列知識技能,包括科學的兒童觀和兒童學習觀,把握對話時機、創(chuàng)設(shè)對話環(huán)境的策略以及促進、收集、解讀和應用對話的技能與技巧。全書深入淺出、實例豐富,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并盡量提醒自己避免“用提問——回答的模式控制對話;內(nèi)心給兒童的想法做上‘對’或‘錯’的記號;因不了解兒童而忽視他們的想法”等的做法。從而讓自己更進一步理解“兒童有一百種語言”的含義,形成正確的兒童觀。
1.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
每個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一百種語言不是整齊劃一的,存在差異,我們應用心讀懂孩子的語言,允許孩子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去發(fā)展,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孩子。
2.用心關(guān)注孩子的需求
認真傾聽兒童的語言,從傾聽中學會關(guān)注。兒童有一百種語言,他們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每一種行為背后存在著內(nèi)在需求,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做有心人,注意身邊的每一個孩子,以職業(yè)者的敏感對孩子的言語、表情、動作、行為等全身心關(guān)注。我們只有通過觀察,對話,才能了解孩子的經(jīng)驗獲得、能力發(fā)展、心理需求、學習方式,才能獲得真實具體的信息,進而尋找有效教育的切入點。
3.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想法
認真與幼兒對話,從對話中學會溝通,從解讀中學會了解。兒童有一百種語言,孩子的語言會告訴我們他們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我們應透過孩子眼里的萬花筒來看世界,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每一個想法、每一幅作品、甚至每一句話,都標示了一個五顏六色、富有詩意的美好世界。假如我們只注意孩子是不是守成規(guī)、聽指揮。假如我們總是用成人的標準評價孩子的創(chuàng)作、孩子的行為,假如我們對孩子看似“出格”的想法和做法不去努力地理解和加以鼓勵,孩子的創(chuàng)造潛力就會在我們的“管教”中慢慢消失殆盡。
《老師,你在聽嗎?》它告訴我們要積極傾聽、支持幼兒,鼓勵幼兒敢說、想說,勇于、善于表達自己的意見與想法。讓我們成為一名傾聽式、對話式的教育者,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發(fā)現(xiàn)他們絢麗多彩的世界,多顧及孩子的內(nèi)心感受,內(nèi)心需求,用愛呵護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用尊重架起溝通理解的橋梁。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4
有幸翻閱了由麗薩·波曼女士所著的《老師,你在聽嗎》一書,讓人受益頗多。全書共分八個章節(jié),向我們介紹了傾聽兒童,與兒童進行言語互動所需的一系列知識技能,包括讓我們確立科學的兒童觀和學習觀,學會把握對話時機,掌握創(chuàng)設(shè)對話環(huán)境的策略,促進、收集、解讀、應用對話的技能和技巧等。
本書運用了大量的教學實例,深入淺出,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孩子,分析孩子。翻開導言部分,作者例舉了兩類未能投入學習的類型:一種是以安東尼為代表的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孩子;一種是以安東布列塔尼為代表的被動學習的孩子。
讀完這兩個例子,不由讓人深思,其實我們的身邊不乏這兩類的孩子,可我們在的教學工作中卻往往忽視了他們。記得曾經(jīng)遇到過這樣一個孩子,他在幼兒園里各方面表現(xiàn)都很不錯:他話不多,在學習活動中有時也能舉手發(fā)言,而且也不像其他孩子那樣喜歡滿活動室亂跑,平時早晨來園后總是靜靜地坐在小桌子邊上畫畫、捏橡皮泥或者折紙工。對我們所有的人來說,他的的確確是個‘好孩子’。他不像那些調(diào)皮的孩子那樣,容易給老師帶來麻煩,也不像那些能力弱的孩子那樣,經(jīng)常需要老師的幫助。
所以他盡管是老師眼中的好孩子,卻容易被忽視。可當我們私下和孩子的家長了解情況時才發(fā)現(xiàn),原來孩子在家話很多,而且也非常活潑好動,這和他在幼兒園的表現(xiàn)是完完全全兩種不同的樣子。
正如書中坦言的,對這類孩子而言,“學校似乎不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可以探索世界、滿足好奇的地方,而是一個取悅老師、做個‘好孩子’的地方!蓖ㄟ^本書的學習,讓我意識到這樣的孩子其實是被動學習者,盡管他們有時也會發(fā)言,但他們并沒有真正投入到學習中去,自然而然體驗不到探索學習的樂趣。對于這類的孩子同樣需要我們教師的關(guān)注,我們必須因材施教,從他們的興趣點入手設(shè)計課程。孩子只有當處在一個令他們感興趣的學習環(huán)境中,他們才能真正投入到學習中去,學會學習,主動學習。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5
《老師,你在聽嗎?——幼兒教育活動中的師幼對話》一書中,對教師在師幼互動中的角色定位也做了十分到位的解析,讓我們知道如何在與幼兒的對話中進行自我反思,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在學習環(huán)境中,試著把過程錄下來,過后再來反思自己在這樣一個過程中語言表達和互動的有效性,從而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對今后自己在與幼兒的互動中能夠“游刃有余”尋找突破口。
書中提到:時不時地反思一下自己在促動型對話中所承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用錄音機或錄像機記錄下自己與兒童的互動對話,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法。根據(jù)對話記錄你可以對自己提出一下幾個問題來進行進一步的反思:我問了哪類問題?我是否應用了其他一些策略,如總結(jié)和重復?這些問題是否啟發(fā)了兒童更多的思考?有些問題會局限兒童的思維嗎?
提出問題進行反思在一開始會讓教師產(chǎn)生些許的恐懼,因為它挑戰(zhàn)了教師的`權(quán)威。其實那是促進自我成長的助推劑,我覺得,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步驟來分析自己在與幼兒互動對話中的表現(xiàn),并全面地解讀自己。
首先,解讀自己的角色,也就是自己在與幼兒的互動對話中處于一個怎樣的地位,我們都知道應該是支持者、參與者、引導者,而不是主導者,那么在與幼兒對話時,我們的語言是否真的起到了這些作用呢,可能還是需要再對自己嚴格地審視一下的。
其次,要解讀所提的問題,而不是針對提問者。只是解讀和評論客觀的問題,而不針對具體的提問者。問題要客觀,并且不能傷害個人情感或侮辱人格。
最后,解讀交流的質(zhì)量,而不是自己的話語。交流的過程中應該注重花語的“你來我往”,要確保能理解兒童所說的話,而不僅僅關(guān)注自己的語言。師幼間的對話應該是動態(tài)的,相互聯(lián)系的,特別要關(guān)注是什么促成了對話,對話的主題是什么,而不僅僅關(guān)注兒童對教師問題的回應,這樣才能幫助幼兒學會理清思路,進而清楚地表達。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6
《老師,你在聽嗎》第四章中探討了教師在促進兒童對話中的作用。在對話過程中,對話文化是非常豐富的,當你進入這種學習環(huán)境中,兒童的聲音是清晰的,卻很難找到教師,因為他經(jīng)常在兒童中間與兒童交往,傾聽兒童的語言。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每個人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研究者、發(fā)現(xiàn)者,而對于兒童,這種需要則更加強烈。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幼兒在發(fā)言、動手、思考時,始終是那樣強烈地想讓老師發(fā)現(xiàn)并肯定自己的存在,因此,教師應學會善于傾聽幼兒的一切表現(xiàn)。
我喜歡主動走近孩子,傾聽他們的聲音。在和幼兒交流的過程中,我常常發(fā)現(xiàn)許多童言趣語,這些童言趣語不但給我?guī)砹嗽S多歡樂,也讓我從中了解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為他們提供適時、必要的引導和幫助,從而使我們的教育更貼近幼兒的生活,更有針對性,更能滿足幼兒的需要。
在幼兒探索活動的過程中,我始終是一個耐心的傾聽者,并不時用信任的眼神去鼓勵他們。傾聽,不僅給幼兒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間和表達想法的機會,還是我進一步了解每位幼兒的基礎(chǔ),并為我及時調(diào)整教育行為提供了依據(jù)。由于幼兒的認知結(jié)構(gòu)、能力、經(jīng)驗存在著差異,他們在活動中也會出現(xiàn)截然不同的'構(gòu)想與行為。
于是,在探討交流的過程中,我總是鼓勵幼兒大膽發(fā)表觀點,并耐心傾聽他們的想法,傾聽成為我了解幼兒所思所想的必要手段。我想,幼兒雖小,但他們卻是一個個獨立、完整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們只有學會傾聽幼兒的心聲,才能了解他們的心思,走進他們的心靈,從而提高教育的適宜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7
《老師,你在聽嗎?》這本書中有很多真實的案例,每當讀到這些案例時我都會想:如果是我來處理這些案例中的問題我會怎么做?
在《學習與老師的兒童觀》一篇中提到了一個關(guān)于讓孩子們協(xié)商處理是否拆掉積木的問題,在我看來一些孩子長期玩一個區(qū)域,并霸占廢舊材料,我肯定是要“勸”這些孩子把材料拿出來,然后讓別人來搭。當我看到書本中佩吉和戴夫老師是如何引導孩子自己協(xié)商處理這一問題,以及孩子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時,我才恍然大悟:我的“勸”或者說“建議”其實不是尊重孩子想法的表現(xiàn),他們因為知道不能霸占玩具,知道要聽老師的話,通常都會“服從”老師的建議。但是,孩子真的內(nèi)心就“服從”而不掙扎了嗎?看了案例我就覺得至少讓孩子來協(xié)商,讓孩子來做這個決定,他們內(nèi)心應該會不那么掙扎,會更心甘情愿一些。
我還想到類似的案例,兩個小朋友搶一把椅子,都認為這把椅子是自己的,我嘗試讓其中一個孩子謙讓一點,告訴他們搶東西是不對的,要謙讓一些,但孩子沒一個肯讓步的'。我只好換一種口氣說:“既然不能肯定誰的,那我只好拿走了,你們要么做旁邊一個空的凳子,要么自己去搬一個新的凳子!苯Y(jié)果其中一個孩子坐了旁邊的空椅子,另一個孩子還是堅持要他們搶的椅子。我又對坐在空椅子上的孩子說:“你已經(jīng)有椅子了,那你愿意讓他做這張椅子嗎?”坐到空椅子的孩子點點頭。問題是解決了,和平的解決了,可是從頭到尾的“勸”或“建議”都是老師的意愿,都是成人認為什么是對的,然后讓孩子照著做,覺得這是尊重孩子,其實只是流于表面。
我們也許真的應該像案例中的佩吉和戴夫老師那樣,讓孩子自己協(xié)商解決問題,正真尊重孩子的想法,不是讓孩子聽從。不僅注重師幼間交流的有效性,也關(guān)注孩子間的交流,讓幼幼之間也能有更多交流與溝通,通過交流了解彼此,解決彼此的沖突。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8
《老師,你在聽嗎》一書第三章“為對話創(chuàng)設(shè)正確的環(huán)境”中提到,教師經(jīng)常無意識地用不同的活動把兒童的一日活動安排得太過充實,以至于兒童幾乎沒有時間去盡情享受并探索每個學習機會,我對此深有體會。
我班有個辰辰小朋友,前一段時間經(jīng)常往廁所跑,通過幾次觀察,我發(fā)現(xiàn),廁所有小朋友時她就去,廁所沒有小朋友時,她也要在那里蹲著等一會兒,我決心把事情弄個水落石出。一天,辰辰提出要求小便后,我悄悄尾隨其后,只聽辰辰一到廁所就和佳佳聊開了:“看,這是我媽媽給我買的新衣服。”“我媽媽說放學給我買漢堡吃”……我恍然大悟:原來她不是真的要小便才去廁所的,而是把廁所當成可以和同伴進行情感交流和宣泄的地方,因為,那里沒有老師的干擾,能使她小小的心靈的情感得以寄托。
我可以采取強硬措施限制她去廁所嗎?不行!這樣只能壓抑她的宣泄,影響她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由此我領(lǐng)悟到,平時給幼兒自由交往的機會太少了,才使得她們不得不到廁所去尋找自由,同時我深深體會到,在平日工作中孩子們的每一次告狀,每一個表情,每一回爭執(zhí),每一次輕輕撫摸你的手……都是不容忽視的。因為這一切,都是孩子在向你傳遞著幼小心靈的需要。以后的日子里,我盡量為幼兒提供不受干擾的談話時間:來園后、吃點心后、午餐后……而我也可以走進他們的世界,分享他們的.快樂與憂傷,聆聽他們的秘密,真正了解他們的興趣與需要,創(chuàng)設(shè)一個健康寬松的 空間,讓孩子得到充分的自由。
瑞吉歐的教育者們把環(huán)境說成是兒童的另一位教師,這種觀點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去思考環(huán)境對學習的影響,學習環(huán)境應該成為充滿學習、樂趣和希望的地方。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9
最近讀了《老師你在聽嗎?——幼兒教育活動中師幼對話》一書,感受很深,也了解了教師應怎樣用心去傾聽兒童;怎樣去傾聽他們的思考和想法。如有些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強、很合群、也比較健談,因此傾聽這些兒童會變得很容易。但是另外一些兒童對教師的傾聽提出了很多挑戰(zhàn),他們需要教師尋找另外一些途徑(除了通過兒童的語言這種方法)去傾聽他們的想法,通過傾聽其他的“聲音”。例如他們的游戲、積木搭建活動和繪畫活動,可以看見其內(nèi)心世界的想法。所以我們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盡量和孩子多說,與孩子說話,應不放過任何機會,隨時進行?傊,只要和孩子在一起,就要盡量和孩子多說話,
2.激發(fā)孩子說活的興趣,良好的交流應該是雙向的。為此,教師應注意培養(yǎng)孩子說話的興趣,尤其是對那些沉默寡言的孩子,更要想辦法激發(fā)他說話,可找一些孩子喜愛的玩具,同孩子一道玩,邊玩邊與孩子交談。交談時,應多找一些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如可以問孩子:“小花貓的肚子餓得咕咕叫,到哪里去弄吃的呢?”孩子會說:“小花貓餓了會去捉老鼠吃!薄暗侥睦锶プ?怎么捉呢?”或引導孩子多看、多想,讓他有話可說。還可以找?guī)追鶊D片給孩子看,看后讓孩子講給老師聽,引發(fā)孩子積極思維、大膽想象。平時要引導孩子多觀察,這樣,孩子的話才能逐步多起來。
3.不打斷孩子的話,當孩子說話時,不可輕易地打斷孩子的話。要耐心地、盡可能地讓孩子把話說完,如孩子說:“老師,我想看……”老師知道孩子想看動畫節(jié)目,便打斷孩子的話:“想看動畫片嗎?不要動,讓老師來開電視機!遍L此以往,孩子會養(yǎng)成說半截話的習慣。孩子想說的多是自己的要求或感受,尤其是他感到好玩的或害怕的事,但老師往往忽視這類問題,不注意聽完孩子所說的話。經(jīng)常這樣,會挫傷孩子說話的積極性。
4.允許孩子申辯,申辯也是一種權(quán)利。我們老都喜歡那種俯首貼耳“聽話”的孩子,老師怎么講,孩子就怎么做。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做錯了,就會不分青紅皂白地訓斥、不允許孩子申辯。這樣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還會使孩子滋長一種抵觸情緒,為扯謊、推脫責任埋下惡根。孩子申辯本身是一次有條理地使用語言的過程,也是與教師交流的`過程。如果教師能有意識地找一些問題來與孩子辯論,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訓練。
總之教師要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聲,雖然這些“聲音”要展示兒童的想法需要花一定時間,但是當你通過這一點了解到孩子的想法,并獲得觀察他們學習時的多種視角,這就是給你最大的回報和獎賞。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10
在這次讀書心得活動中。我閱讀了《老師,你在聽嗎?——幼兒教育活動中的師幼對話》一書,這一著作要求教師仔細思考與審視日常教育中的對話是否有效,是否對兒童的學習與發(fā)展產(chǎn)生了真正的影響。我們知道當兒童進入幼兒園后,教師就成為幼兒主要的交往對象,是兒童可以獲得依賴、信任、支持和幫助的重要源泉。教師的傾聽與支持有助于兒童獲得積極地自我價值感與情緒情感。書中向我們介紹了傾聽兒童,與兒童進行言語互動所需的'一系列知識技能,包括科學的兒童觀和兒童學習觀,把握對話時機,創(chuàng)設(shè)對話環(huán)境的策略以及促進、收集、解讀和應用對話的技能與技巧。
書中第三章《為對話創(chuàng)設(shè)正確的環(huán)境》中談到孩子的自發(fā)型對話,自發(fā)型對話可以在任何時間發(fā)生,只要你給孩子時間去談話。如:來園和離園,及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點心時間和進餐時間都屬于最重要的學習時機。為了促進兒童的自發(fā)型對話,教師需要為這兩項活動安排足夠的時間。
當你為幼兒安排了足夠的時間去吃飯,而不是匆忙的十分鐘,你就給他們和同伴聊天的機會進餐時間和點心時間變成了一日活動中蘊含豐富學習的時機。不受干擾的游戲和探索時間孩子要參與到互相對話中,他們就需要時間和他人在一起,教師要重視孩子互相談話的時間,重視孩子和成人談話的時間。孩子會從自發(fā)型談話中成長,這些對話發(fā)生在積木游戲或角色表演時,發(fā)生在將不同顏色的珠子分類時,發(fā)生在共同閱讀時,發(fā)生在畫畫時……
教師要讓孩子有時間去進入以上這些情景,為孩子提供更長的不受干擾的時間,孩子需要時間去互相談論他們的游戲和探索,因為他們談論的是對他們來說有意義的東西,為了在學習環(huán)境中為孩子創(chuàng)設(shè)一種對話文化,教師必須努力地去提供這個時間,要在這個時間被無意識縮短時能夠注意到這點。
師幼對話、幼幼對話都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我們承認同伴對話對于兒童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一樣,就像麗莎波曼女士說的: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那么“眾人智慧促學習”。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11
《老師,你在聽嗎?——幼兒教育活動中的師幼對話》本書第三章《為對話創(chuàng)設(shè)正確的環(huán)境》中講了“一日對話活動安排”,文中既講到了如何利用“來園與離園”、“點心時間與進餐時間、“不受干擾的游戲和探索時間”來展開自發(fā)性對話,也講到了如何在一日活動中找準時機開展促動型對話,讓師幼、幼幼間有充分對話的機會。
審視自己的教學,一日生活似乎真的被排的滿滿的`,幾點到幾點干什么,每天都是規(guī)定好的。雖然師幼、幼幼也有交流,比如:早晨幼兒會告訴我一些有趣的事情,我會簡短的和他們聊一聊;每天上午都有“晨談”,和幼兒談論最近特別有趣或需要注意的事情,幼兒也可以大膽提出自己的疑問;平時幼兒有什么問題或疑問都會耐心解答;游戲中通過與幼兒對話引導幼兒更好游戲,幫助幼兒解決矛盾……
但是,我知道這些還遠遠不夠,有時只是滿足回答幼兒問題,不會和幼兒一起討論,去深入探究。比如:早晨幼兒來告訴我,“老師我穿了新衣服!”,我會說很好看,會問他誰買的。然后,我會考慮到現(xiàn)在是晨間游戲環(huán)節(jié),草草幾句后就會“催促”他趕快去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戲吧。類似這樣的情況很多,正如書中描寫的那樣:似乎老師的職責就是趕緊讓孩子加入滿滿當當?shù)囊蝗丈罡鳝h(huán)節(jié)中,去玩、去學,根本想不到停下來大家聊一聊。
不但師幼對話沒有充分挖掘,幼幼互動的機會就不多。因為平時除了游戲時幼幼交流較多,其他時候幾乎都是教師占主導地位。比如:有時學習活動前我在發(fā)學習材料,會讓幼兒耐心等一會,因為感覺就一點時間,如果他們一說話就很很瘋、很吵,再要讓他們安靜下來學習又要多花一些時間了。有小朋友如果講話大聲還會對孩子說不要講話,沒有問孩子在說什么就否定他們對話的行為了。還有很多類似情況,教師常常要求幼兒休息不要講話,或者引導孩子去操作、完成任務,也就不自覺地就影響了他們聚在一起對話的機會。
看了這本書,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行為,理解孩子想表達是好事,應創(chuàng)設(shè)師幼對話、幼幼對話的機會,鼓勵孩子與老師、與同伴多交流,這才是尊重孩子的表現(xiàn),也是促進孩子發(fā)展的方式。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12
這本書的名字就叫《老師,您在聽嗎?》,重在一個“聽”字,反思自己,我們有真正的去聆聽嗎?我們聽見了孩子們吵吵鬧鬧的聲音,卻常常沒有懂他們的語言。書中的第五、六、七、八章節(jié)例舉了一些傾聽孩子的方法,如我們可以收集孩子們的對話來真正的聆聽孩子們的世界,收集的方式書中也都有詳細的介紹,光收集是沒有用的,還得去解讀,書中的“您可以這樣做”告訴了我們很多去解讀對話的方法,也讓我得到了很大的啟發(fā),書中的記錄對話的表格清晰的展示了,老師們對于孩子們語言的記錄和解讀,書中不僅學到了對發(fā)展高質(zhì)量的.引導、記錄、解讀對話的技能方法,也有助于我把這些技能應用于新的教學實踐。
在一次畫“切開的西瓜”活動中,我要求孩子們把西瓜的瓜瓤畫成紅顏色或者黃顏色,可是在最后完成的作品中,我發(fā)現(xiàn)一塊西瓜被涂成了粉紅色,是正正畫的。我就問他說:“平時我們吃的西瓜只有紅顏色和黃顏色的瓤,你怎么亂涂顏色了呢?”正正只是一貫地保持他天真的笑容歪著腦袋沒有說話。這時保育阿姨正好進來,看見正正的西瓜說:“正正你的西瓜沒有熟就摘下來啦!”我這才“恍然大悟”的我趕緊又當著大家的面對正正說:”原來你畫的是沒熟的西瓜呀!“他想了想之后害羞地點了點頭。于是我便把正正的這一特別的想法和其他小朋友進行交流,大家一致認可了他的想法。此時此刻,我在尊重正正自身想法的同時,也保護了他的自尊心,同時也為其樹立了繪畫的信心。
相信每個孩子都具有學習和思考的潛能和能力”是“你有沒有傾聽”的關(guān)鍵。每天在與兒童的對話中應有一些問題是為了揭示兒童的想法,但仍有一些對話是為了準確地從兒童那里了解信息。但慢慢地,更多的對話是要弄明白兒童的想法,教師要開始逐漸詢問兒童的意見和想法,而不是主觀臆斷。當孩子們中產(chǎn)生一些特殊的想法或特別的想法時,作為老師,我們應尊重他們的想法,努力地支持他們。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13
《老師,你在聽嗎?》一書拿到后,一看書名似乎就知道此書大概講些什么內(nèi)容,可是直到讀完之后才發(fā)現(xiàn)此書的理論高度。它不但是一本實踐指導性很強的著作,還蘊含了作者深刻的民主教育的理念和思索,探討了師幼之間談話的藝術(shù),以及通過對話教育幼兒的好途徑,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性。
例如,在第六章解讀對話中,作者說:“孩子的對話蘊含著無限的可能性等待我們?nèi)ネ诰颉1热,對話是否揭示了兒童對世界的認識?兒童是以一種有趣的還是出乎意料的方式把新舊觀點聯(lián)系起來?對話是否表露了兒童對新概念或觀點的一些困惑呢?”是啊,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是朦朧的',孩子的語言表達也是有限的,而我們中華民族的語言又是那么豐富,成人的理解與孩子的思維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記得上學期,我班來了一個新小朋友小順,他的好動與壞習慣令老師們頭疼,我第一次去班里帶班,班主任和其他老師就告訴我,要特別關(guān)注小順,因為他一不小心就會離開位置溜走,上課也會冷不丁來幾聲怪叫。帶著對他的偏見我來到我們的花花班,小順來了,一看見我就顯得有點興奮,拉著旁邊的小語指著我說:“她是‘花’老師”,小語瞪他一眼、小嘴巴一翹:“不是的,她是吳老師”,說完馬上轉(zhuǎn)過頭來告訴我:“吳老師,小順說你是‘花’老師”。只見小順不急也不惱,一個勁看著我笑,小腦袋一歪指著我說:“呵呵,你就是‘花’老師”。我有些納悶,可瞧他那個樣子實在是蠻可愛的,我把他拉到跟前:“誰告訴你,我叫‘花’老師?”他很神氣地回我:“我媽媽!蔽艺牒車烂C地糾正他,我不是‘花’老師,我叫吳老師,可還沒等我把話說出,他卻更加興奮地指著幼兒園的大門口方向說:“在那里,你在花里,好多花,全是花,‘花’老師!”我恍然大悟,原來是“教師簡介”里我那張在花叢中的照片啊。我大笑一把抱住他:“哈哈,你是看見了吳老師的照片了?”他使勁點頭,嘴里還在嘟噥:“‘花’老師呵呵好看!”。我問他:“你喜歡照片里的花還是照片的吳老師?”他毫不猶豫說:“都喜歡,花好看,你好看!”邊說還調(diào)皮地用手指指我。我告訴他:“吳老師有一次去看牡丹花,也覺得那些花好好看,有各種各樣的顏色,所以,就在花叢里拍了那張照片。小朋友還不知道你為什么叫我‘花’老師,你現(xiàn)在去告訴她們,好嗎?”“好!”
現(xiàn)在想來,好在小順是一個開朗、大膽的孩子,好在他的急于想告訴我原因,才使我強于更正的話沒有及時說出,才讓我聽到了孩子對我的認識、孩子對稱呼的理解,才讓我們有了一段很開心很開心的談話。就像《老師,你在聽嗎?》一書中說的,“孩子的語言正處于發(fā)展之中,或許他們的母語與自己所在的學習環(huán)境中的主流語言不一樣。”所以,更需要我們教師用心去理解,耐心去解讀。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14
在《老師,你在聽嗎?》第四章中有這樣兩句話“好的老師是你能夠向他提問,并不以此為恥”、“當我們有重要的事情而開班會時,她總是傾聽,而且她問的正是我們所想的問題”,這兩句話充分說明了教師與幼兒之間對話的重要性。
在第四章中深入地講解教師如何促進與幼兒的對話,并豐富、激發(fā)兒童的思維:
一、認真地傾聽
在與幼兒對話的過程中,認真的態(tài)度是必須的,只有當教師認真傾聽幼兒,才會發(fā)現(xiàn)幼兒話語中的教育契機,才會激發(fā)幼兒想說的興趣,讓對話更加流暢。那認真傾聽主要包含幾個方面:有目的地傾聽;對話的控制權(quán)互相交換;拓展幼兒對話的思緒等。
二、欣然保持安靜
安靜是對話必備的客觀環(huán)境,如果身處在一個嘈雜的環(huán)境中開展對話活動,想必交流的心情也會減少幾分。為幼兒創(chuàng)設(shè)一個良好的、安靜的對話氛圍,有利于促進對話活動的開展,同時教師也需要有一份安靜的心去對待幼兒,耐心仔細地傾聽幼兒所說的話,不要過于急躁,鼓勵幼兒大膽地完整地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三、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提問在引導對話中是非常關(guān)鍵的一部分”,這是章節(jié)中的`一句話。有價值的提問可以讓對話變得持久、深入,可以讓對話的內(nèi)容更加具有教育價值。幼兒的對話主題往往是出自于幼兒對于某一件事情的興趣,因此在對話時教師要圍繞這個興趣點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讓這個興趣點更加具有價值,同時也激發(fā)了幼兒更加深入地探索這個興趣點。
四、幫助兒童發(fā)展對話技能
幼兒在對話活動中的語言是比較直白的,教師可以通過示范的作用,幫助幼兒學習一些對話技巧,例如還沒有理清思路的時候可以向?qū)Ψ秸f“請等一等,讓我想一想?”同時在對話中也可以豐富幼兒關(guān)于關(guān)聯(lián)詞語的使用技巧,促進幼兒對話技巧的提高。
五、總結(jié)對話
“總結(jié)對話”這個詞對于我來說很新,在書中這樣介紹:“總結(jié)對話像其他記憶方法一樣有用,能提示兒童過去所說過的話!睘槭裁匆層變夯貞涀约赫f過的話呢?這是為了幫助幼兒整理和完善自己的說話方式,讓幼兒自己說話的思維和方式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15
“對教師而言,理解學習理論是很重要的。學習理論試圖解釋學習是如何發(fā)生的!边@是出自于《老師,你在聽嗎?》一書中的一段話。在日常繁瑣的教學過程中,只有當老師有了一定的教育理論基礎(chǔ)時,教育的方法和實施才會更加有效與科學。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應具備科學的兒童觀,將自己的理念付諸于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和更新自己的理念。
在“學習與你的兒童觀”一章中,文中的一些觀點與我發(fā)生了共鳴:
第一,學習者主動建構(gòu)自己對新知識的理解
在這個觀點中最突出的幾個字是“主動建構(gòu)”,由于幼兒的年齡較小,因此在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教師為了“便捷”,實施了所謂的“主動”學習活動,以便達到更好的課堂效果,但是幼兒在這個過程中只是了解,而不是學習。事實上,主動建構(gòu)主要體現(xiàn)在幼兒的興趣、教師的語言、教育環(huán)境三方面。例如在活動中教師要支持和鼓勵幼兒在活動中多表達自己的'想法,并勇于嘗試自己的想法,從思考中、實驗中獲得有益的經(jīng)驗,促進自身經(jīng)驗的建構(gòu)。
第二,學習始于先前知識
幼兒的學習并非是憑空的,是建立在幼兒已有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發(fā)生、發(fā)展的。例如在角色游戲中超市、醫(yī)院、娃娃家等,幼兒先前對這些區(qū)域、材料、角色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經(jīng)驗,因此通過教師的引導、材料和環(huán)境的輔助,幼兒會豐富自己的語言、加強與同伴之間的交流,促進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而這種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幼兒已有能力或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之上。
第三,學習發(fā)生在真實的、社會化的情境中
學習并不是憑空的想,而是要融入到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學習到真正的經(jīng)驗。“學習發(fā)生在真實的、社會化的情境中”這句話充分體現(xiàn)了學習的真實性和社會性,例如在日常活動中,幼兒對于喝光牛奶的包裝袋、班級水龍頭水流的大小等現(xiàn)象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幼兒親自動手擺弄,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探索發(fā)現(xiàn),積累經(jīng)驗,這時的學習才是真實的、貼近幼兒生活的學習,幼兒才會更有興趣去探知與學習。
科學的兒童觀可以為幼兒提供一個多元發(fā)展的平臺,可以幫助幼兒獲得更多快樂學習的經(jīng)歷,促進幼兒自主構(gòu)建經(jīng)驗,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品質(zhì)和習慣。同時,科學的兒童觀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jù)幼兒的實際情況作相應的調(diào)整,只有這樣理論才能更好地貼合實際,指導實踐。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04-30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04-30
老師,你在聽嗎讀書心得03-13
《老師,你在聽嗎?》讀書心得10-13
《老師,你在聽嗎?》讀后感04-30
老師,你在聽嗎讀書心得13篇03-13
老師你還記得嗎作文05-17
老師你了解漫畫嗎?作文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