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絳傳讀書心得 推薦度:
- 楊絳傳讀后感 推薦度:
- 《楊絳傳》讀后感_1100字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楊絳傳讀后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jié)呢?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楊絳傳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楊絳傳讀后感1
八一班張志昊 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妻子,是錢璦女士的母親,這本書是寫他們家的故事,這些故事里,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nèi)容是一家人在一條古棧道是離離合合,聚聚散散。
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后面的內(nèi)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的寫作風格和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同,前一段時間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nèi)涵,尋找風景之后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解讀。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群起效之,結(jié)果卻都丟了自己的風格,又學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節(jié),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鏈。她不直接抒發(fā)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致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內(nèi)容我也比較喜歡,字里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nèi)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 楊絳的書我還在找著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確,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鏈卻是珍貴的。因為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鏈。
楊絳傳讀后感2
最近在翻羅銀勝著的《楊絳傳》,是在讀了梁實秋老先生的《雅舍憶舊》之后,覺得這些遙不可及的大師們,也有一樣日常生活,或瑣碎、或艱辛、或溫馨,甚至有時還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一點點影子,只是他們對生活更認真、對愛情更認真、對人對事更認真,即便是戰(zhàn)火紛飛、“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也仍然能夠認真面對生活,比我們現(xiàn)在來講所謂的什么挫折、困難或是生活中的不如意,顯得有更大胸懷和更加艱苦的奮斗,我們比之他們相差太多太多。
書翻到第四章的時候,作者總結(jié)了楊絳的暈船哲學,很是吸引人。1938年,遠在法國的楊絳、錢鍾書夫婦面對國破家亡的情勢,不得已帶著女兒錢媛遠渡重洋返回祖國,在阿多士2號的法國郵船上,由于海上風大浪急,他們經(jīng)常暈船,尤其是錢鍾書暈船更甚,十分難受。經(jīng)過幾次風浪顛簸,聰慧的楊絳對錢鍾書說:坐船不暈船,就要不以自我為中心,而以船為中心,讓自己永遠與船穩(wěn)定成90度直角,永遠在水之上,平平正正,而不波動。錢鍾書按照楊絳說的去做,果真有用,不暈船了。
后來,楊絳把自己這次體會凝練成了為人處世的哲學:不管風吹浪打,我自坐直了身子,巋然不動,身正心正,心無旁顧,風浪其奈我何?這就是楊絳的.暈船哲學。文革時,楊絳也如同其他知識分子一樣受到迫害和打壓,楊絳在外國文學研究所作為“反動學術(shù)權(quán)威”被“揪出來”,并且被剃了“陰陽頭”,她和丈夫錢鐘書一起被劃分為“牛鬼蛇神”, 她被安排去掃廁所。即便是這樣一種遭遇,她仍然念念不忘《堂吉訶德》的翻譯,并拼盡全力將書稿保護了下來。后來在《干校六記》中,楊絳寫得克制而又平靜,“怨而不怒”“哀而不傷”,努力保持絲絲溫情,即柔弱溫和有堅強不屈,時刻在那紛繁復(fù)雜的社會中,保持著自身90度的挺立。
我們在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風浪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穩(wěn)穩(wěn)的站立90度,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便是不被風吹倒、不被浪掀翻的最好保證。
楊絳傳讀后感3
楊絳,原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讀這本書,是因為封面的一句話深深吸引著我,“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是錢鐘書先生對楊絳說的一句話,也讓我很想知道這是怎樣一位德、才兼?zhèn)涞呐,才能在中國被稱之為“先生的。
這位生于江南書香世家的女子,身上有著水鄉(xiāng)女子的溫柔婉約,卻又蘊藏著北方女子的傲骨。婉約和傲骨,在她的身上完美地融為一體,從小受父親楊萌杭影響,楊絳擁有了自然,沉穩(wěn),善良,正直等美好品質(zhì),不得不承認,楊絳先生能有如此成就與她的家庭環(huán)境是分不開的。父親輕松的教育方式讓小時候的楊絳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成長。父親身上的可貴品質(zhì),讓楊絳先生受用一生。賢惠的母親,則以中國傳統(tǒng)女性的`柔軟,教會她什么是包容和信任;蛟S,正因如此,她在嘗盡了人生百味之后,依然可以淡泊從容地度過一生,于時光的荒野里,她始終如蘭芷、如清水、在這紛繁的塵世里寂靜歡喜。她雖生于亂世,卻自始至終懷有一顆與世無爭之心,外界給了她頗多贊譽、堅忍、從容、睿智、寧靜…但這些于楊絳先生不過浮華如花,開過即謝,她并不曾為此動容,不曾改變分毫。始終還是那個如深谷幽蘭般的女子,在歲月里溫婉如初。
與錢鐘書的相遇,也是因為楊絳先生的清華夢。他們有緣相遇在清華大學,在最美最好的年紀遇到彼此,一見鐘情。從此便開始了他們幸福美好的生活。錢鐘書先生每天一封情詩更是觸動了楊絳的少女心。愛上一個人無須太多的理由。楊絳與錢鐘書攜手度過了大半生的時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以割舍。世人常向往白頭偕老,只是實現(xiàn)的人很少,而楊絳與錢鐘書,風風雨雨幾十年都未曾離散,直到死亡才叫他們分別。生活在一個動蕩的時代,楊絳先生與丈夫也不免要受到不公之事,但是他們彼此心心相印,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化險為夷。只是讓人憐惜的是,世事難料,他們心愛的女兒卻先早走一步,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任誰都難以承受這種打擊,但是楊絳先生挺過來了。更讓人心痛的是,隨后丈夫也離她而去,曾經(jīng)幸?鞓返囊患胰,就剩下她一人了。不過此時的楊絳先生內(nèi)心從容,她要聽從丈夫的話,好好活。于是她又一個人活成三個人。
楊絳傳讀后感4
楊絳本名楊季康,生于民國,那個出了眾多才子佳人的時代,大家印象極深的想必都是林徽因,徐志摩,陸小曼等等,對于楊季康抑或她的筆名楊絳都不那么耳熟能詳。這可能跟她的性格有關(guān),她不張揚,只喜歡做讀書這件小事,對于政治不感冒,對于出名更是能躲即躲。她最愛的事就是讀書。
相比民國時代其他的風流人物,她的家庭算是樸素的了,父親是名剛正不阿的律師,母親是家庭主婦,父母恩愛也給予她無盡的寵愛,幸福家庭的孩子往往更自信從容,同樣,她也從父親身上學到了真實和剛毅,從母親身上學到了為人妻該有的賢良淑德。后來,她考入了夢寐以求的清華大學,遇到了一見鐘情的錢鐘書先生,從此,相濡以沫,共盡一生。
對于楊絳,好像多美好的詞形容她都不為過,有人說“于時光的荒野里,她始終如蘭芷,如清水,在這紛繁的塵世里,寂靜歡喜,她堅忍,她從容,她睿智,她寧靜”。
在她與鐘書先生的愛情里,她沒有孤芳自賞,沒有嬌小姐般的有恃無恐,她是一個強大的付出者,她為他中斷自己的學業(yè),陪他出國,料理他的一切生活起居,幫他處理生活中所有的麻煩事。鐘書先生是做學問的癡人,而她自己又何嘗不是一個一直在上學的姑娘呢,學習做飯,學習換燈泡,學習修門鎖,生活上的瑣事都交給自己,怪不得鐘書先生說她是“最賢的妻”,得妻如此,夫復(fù)何求?
在國外留學的日子,他們最享受的時光,是每天晚飯后的散步,每天探索出一條新路,小小的驚喜,小小的樂趣,只要彼此陪伴,時間好像都會發(fā)光。
他們多年保持的`習慣,是每天晚上,面對面坐在桌前,讀著各自喜歡的書,不管房子多大,能放下書桌好像就夠了。
世人都艷羨他們的愛情,我更向往楊絳一般優(yōu)雅,從容的過一生。當然,我理解的優(yōu)雅,不一定要養(yǎng)尊處優(yōu),錦衣華服,只要內(nèi)心平和,愛我所愛,做我想做就好。名利,浮華都不重要,生活本已很喧囂,能單純的取悅自己就已很不容易。
最近開始迷上了畫畫,雖然零基礎(chǔ),雖然很小白,但沉醉其中,自得其樂。
不是每個愛畫畫的都能成為畫家,但繪畫過程的喜悅想必是想通的,像楊絳一樣,只要能默默的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本身就是活在世上最幸福的事情。
愿我們都被時光溫柔以待,都已優(yōu)雅過一生。
【楊絳傳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楊絳先生語錄「精選」02-19
楊絳傳讀書心得02-17
《楊絳傳》讀后感_1100字06-09
楊絳《窗簾》閱讀答案02-17
楊絳《老王》閱讀答案10-29
楊絳傳讀后感范文(精選18篇)06-22
楊絳為什么叫先生07-04
2017高考熱點素材:楊絳先生02-04
楊絳《我們仨》精彩段落03-15
楊絳我們仨的讀書筆記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