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播放网站|亚洲精品熟女国产国产老熟女|亚洲欧美在线人成最新按摩

        
        
      • <form id="etzky"></form>
          <td id="etzky"><tr id="etzky"></tr></td>

          《傳習錄》讀后感

          時間:2023-02-20 12:39:16 澤彪 讀后感 我要投稿

          《傳習錄》讀后感(通用29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qū)懸黄x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習錄》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傳習錄》讀后感(通用29篇)

            《傳習錄》讀后感 篇1

            問:“知識不長進,如何?”

            先生曰:“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仙家說嬰兒亦善。譬嬰兒在母腹時,只是純氣,有何知識?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識認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負,卒乃天下之事無不可能。皆是精氣日足,則筋力日強,聰明日開,不是出胎日便講求推尋得來。故須有個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萬物’,也只從‘喜怒哀樂未發(fā)之中’上養(yǎng)來。后儒不明格物之說,見圣人無不知、無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時講求得盡。豈有此理!”

            又曰:“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葉;葉而后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傳習錄》

            當一段時間學習不長進的時候,我也經(jīng)常問自己這個問題,以前我給自己的回答是“還是不想”。我覺得自己的回答貌似有一些道理,王陽明的回答則更究竟,就是你找不到學習的本源是什么。

            我們看到大樹的樣子,絕對不是它是小樹時,我們想到長大后的樣子。就像我們看現(xiàn)在的.自己,你不會在幾歲時能想到今天的樣子。我理解就是生長的力量在一點點的改變著我們!盀閷W”也是有一種力量的,王陽明講這個力量就是修心。我反思自己,為學的目的是不是修心?目前來看本源是這個,只不過有時忘記了。雖然也在時刻提醒自己,但還是經(jīng)常逐物。就是為學之心不真切。

            如果對為學著急,就沒心思想別的,只能一門心思放在為學上。王陽明曾說過“主一”,方法是持敬。如果對為學不持有一個敬畏心,做事不專注,就會出現(xiàn)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的情況,然后自己還后悔,悔過又精進兩天,又重回懶散狀態(tài)。就這樣來來回回反復。我以前總是這樣,意識到自己偷懶的時候就立志,沒幾天就忘了,想起來又立志,就是古人說的“無知者常立志”,還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根本上用功,控制情緒,向未發(fā)之中前進。

            《傳習錄》讀后感 篇2

            愛問:“昨聞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覺功夫有用力處,但與朱子‘格物’之訓,思之終不能合。”這一段說的是徐愛聽完王陽明的教導,覺得好像是那么回事,但回家再仔細琢磨,發(fā)現(xiàn)與他以前學的這些朱熹的言論總是不能契合,所以他來問王陽明。

            這一段對我有幫助的是“子夏篤信圣人,曾子反求諸己。篤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弊酉暮驮佣际强鬃臃浅S忻牡茏印M蹶柮鲗@兩個人首先做出了肯定。子夏是堅信孔子的.觀點,并篤定地去奉行實踐。曾子是聽完之后先反思,然后再去實踐。我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偏向于子夏的做法居多。師父說什么我都堅信不疑,然后努力在生活當中去踐行師父說的這些修行方法。也反思,但不是件件都反思。

            然后王陽明對徐愛引的“《書》之精一,《論語》之博約,《孟子》之盡心知性”進行了講解,并對《中庸》說的“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學而知之,利而行之;困而知之,勉強而行之”三種人分別說明!氨M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養(yǎng)性、事天是學知、利行事,夭壽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蔽易约簩φ樟艘幌,我勉強算第三種人。勉強是因為我覺得“夭壽不二”這點上我沒做到。

            王陽明又通過徐愛的繼續(xù)提問,帶出了陽明心學的一套核心概念!疤、性、心、身、意、知、物”要想把陽明心學整明白,那王陽明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就很重要。我們可以把宇宙本源理解為天,天是性的源泉,性是心的本體,明德是性的體現(xiàn),肉身是由心主宰的,從心發(fā)出去的叫做意,真知才是意的本體,意放在哪,那就是物。這些概念到現(xiàn)在我都不是十分熟練,需要慢慢想才能捋清楚。

            最后一段王陽明說出他對物的理解。物不是客觀事物,意從心發(fā)出去之后放在哪就是物。物可以是東西,可以是人,可以是事情,也可以是思想,也可以是概念。從這個角度來講,物是和你的心有關(guān)系的,所以才說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傳習錄》讀后感 篇3

            問:“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

            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復有惟一也!謴拿祝靡悦灼┲阂么嗣准?nèi)粷嵃,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篩揀惟精之工,則不能純?nèi)粷嵃滓病tずY揀是惟精之功,然亦不過要此米到純?nèi)粷嵃锥选2⿲W、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者,皆所以為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約禮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誠意之功,道問學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誠身之功,無二說也!薄秱髁曚洝

            儒家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边@里說的“惟一”就是指人的先天本性,也就是明德。要想達到“惟一”就要做到“惟精”。王陽明用大米舉例,要想得到潔白的大米,這個過程都是“惟精”,得到潔白的大米,這個結(jié)果是“惟一”。從《大學》的角度來講,“止于至善”是“惟一”,“明明德”是“惟精”。從修身的角度來講,明德是“惟一”,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惟精”。后邊提到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些都是“惟精”,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做到“惟一”。廣博地學習、審慎地提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辨析、堅定地奉行,這些都是方法論。這五點都做到了,才有可能達到“惟一”。

            從我自己來講就沒做到。以前覺得自己博學還可以,這幾天看師父每天發(fā)的修身格言365的引言出處,就知道自己差的不是一點半點!皩弳枴本褪且獑栕约菏鞘裁矗窟要問自己為什么?明確這個是不是自己真想要的。要清楚自己在這件事情當中的情欲念。最后如果清楚了,那么就要堅定的去執(zhí)行。

            “惟一”就是主一,可以往更深的.理解就是我們?nèi)松詈蟮哪繕似鋵嵍际且粋。要想達到這個目標,你一生當中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惟精”,這些所有的事情只有一個標準,就是中庸之道。就是偶爾的實現(xiàn)中庸并不能叫“惟精”,也達不到“惟一”。必須需要一生當中所有的事情都要保證中庸之道,才有可能達到“惟一”。一生篤行中庸之道就是“惟精”,所以“惟精”就是“惟一”。

            《傳習錄》讀后感 篇4

            “陸澄問:‘主一之功,如讀書則一心在讀書上,接客則一心在接客上,可以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好貨則一心在好貨上,可以為主一乎?是所謂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

            ——《傳習錄》

            從這一段來看,路程對于陽明心學理解的并不是很透徹。如果沒學國學,我也認為一心一意就是專一,一心一意干一件事情,不被外界左右影響,這就是專一。王陽明從一個反向的例子告訴我們并不是一心一意干一件事情就是專一。

            幾天前的修身訓練,師父反復強調(diào)的就是專一專注。想專注必須持敬,對人有恭敬心,對事有敬畏心。做壞事的時候你會有敬畏心嗎?不會。只要你把心放在外在的`事物上,就都叫逐物。

            現(xiàn)在的社會發(fā)展的太快,新鮮的事物、我們沒有接觸過的事物數(shù)不勝數(shù),如果我們被每一件事物牽著鼻子走,我們就沒有了自我。每一天都需要接觸不同的人,遇到不同的事。如果你的心跟著每個人走,跟著每個事走,你就會心為物役。這些都是王陽明說的“枝枝葉葉外頭尋”。向外界去找一個答案,想獲得外在的肯定。外在的事物對心的影響都屬于后天的習染,這都是人欲。我們的修行就是要存天理,去人欲。讓天理浮現(xiàn),我們才能致良知。尋找天理的這個過程,堅持不懈的修行,不斷的自我完善,才叫“主一”。

            這一點我沒有完全做到,雖然道理明白,可放在自己身上有很多時候在自我安慰,這都是自欺。還是我們對于內(nèi)心真正的認知缺乏動力,空有一個向好的決心,實際行動跟不上。換個角度來說明這個問題,入師門就是讓我們?nèi)ふ颐鞯,尋找天理,師父把這條路已經(jīng)明明確確的指給我們,但依然有很多人入師門之后,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甚至有很多人中途退出。是他們沒想明白,還是他們做不到?其實做不到就是沒想明白,沒想明白也就做不到,人生也就不會如意。

            《傳習錄》讀后感 篇5

            因論先生之門,某人在涵養(yǎng)上用功,某人在識見上用功。

            先生曰:專涵養(yǎng)者,日見其不足;專識見者,日見其有余。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這一段是王陽明評論他的弟子們閑聊,他們把跟王陽明學習分成了兩種,第一種是在涵養(yǎng)上用功,簡單說就是修心;第二種是在知識上用功。王陽明肯定了第一種人,同時也否定了第二種人。

            只要修行過的人都清楚,修心這個事兒實際上是最難的。當我們下的功夫越多的時候,越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也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渺小。我們從出生到現(xiàn)在受了太多的習染,而且隨著修行的深入,發(fā)現(xiàn)剛開始的習染是比較能容易去掉的。這些毛病我們能看見,別人也能看見,改起來簡單也見成效。隨著扒洋蔥的深入,發(fā)現(xiàn)越來越難。

            只要你用功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之處。學習知識正好相反,只要我們看書下功夫?qū)W習,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學到了東西,當我們學的東西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們所謂的自信心就變成了傲慢心,這些傲慢心,恰恰是蒙蔽我們先天美好品德的。陽明心學最后的目的就是致良知,也就是明明德。所以在知識上下功夫的這一類人,從出發(fā)點就開始走錯了。所以王陽明才說修心的人一天一天的進步,因為他們離明明德越來越近。學知識的人一天一天的退步,因為他們離明明德越來越遠。

            反過來觀我自己現(xiàn)在,從我自身而言,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沉寂在瘋狂的學習知識當中。而且有大部分知識在現(xiàn)實當中都很難用上,只是在與人聊天的時候過個嘴癮,感覺到自己比別人厲害一點。這個時候我就是王陽明說的第二種人,學習知識的人。師父反復強調(diào)啟予國學門是修身的,師父不希望我們變成學者,這也不是他創(chuàng)辦啟予國學門的目的`。我們現(xiàn)在看的書、寫的讀后感、做的日課、寫的反思、練習的格物,都是為了讓我們可以在生活中更好的修身。目的就是讓我們找回明德,修身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們要沉下心,讓自己每走一步都踏踏實實。

            《傳習錄》讀后感 篇6

            問孟子言執(zhí)中無權(quán)猶執(zhí)一。

            先生曰: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隨時變易,如何執(zhí)得?須是因時制宜,難預先定一個規(guī)矩在。如后世儒者要將道理一一說得無罅漏,立定個格式,此正是執(zhí)一。

            我記得有一段時間,自己不管做什么的時候,都需要找一個模板。這件事情成功人士是怎么做的?那件事情成功人士是怎么做的?都想向成功人士學習,復制粘貼。大到企業(yè)管理,小到與人對話,都想讓自己找一個最好的模板套進去,就可以萬無一失。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不是。如果什么都可以設定好,什么都可以套用、引用,那這個世界就是一個方程式的世界,我的人生就是一個定向的人生。

            從儒家的十六字真言開始,中庸之道一直都是儒家修行的準則!吨杏埂防镏v君子而時中,孟子用易來形容中庸之道。易就是變化,不斷的變化就是中。我覺得孟子用權(quán)衡來形容中更有畫面感。權(quán)衡就是秤和秤砣,我在秤的一邊,另外一邊的事物可能是我們接觸的人,也可能是我們需要辦的事。王陽明說事變只在人情當中,那歸根結(jié)底還是人。我和父母的相處的時候,我會根據(jù)父母的重量,把秤砣調(diào)到一個平衡的位置。我和愛人相處的時候,愛人和父母是不一樣的,所以我的'秤砣還要繼續(xù)的調(diào)整,以達到我們倆之間的平衡。我和朋友之間的相處又不一樣,每一個朋友都是不同的,所以要不停的去調(diào)整我秤砣的位置。同一個人因為環(huán)境、時間的不同,秤砣也需要做出適當?shù)恼{(diào)整。比方說我和愛人的相處,沒有事情的時候、愛人高興的時候、愛人生氣的時候、愛人有工作忙的時候更簡單的說,就是愛人每一種情緒變化的時候,我的秤砣都要調(diào)整位置。

            千萬不能執(zhí)著于去追求中,君子不言利,利在其中。把每一件事情做得妥當,與每個人相處得當,就是做到了中。怎么能做到妥當?就是讓天理去替我們做決定。天理從哪來?天理就是老天賦予給我們先天美好的本性,所以也可以說天理就是中。只要我們能尋找到先天的明德,使之煥發(fā)光明,我們就能做到中。

            《傳習錄》讀后感 篇7

            問:“你看不清楚,怎么看?”

            老師說:“這只是字面要求,不清楚。所以,還是從舊社會學起比較好。他能看得多,理解得多。只是他雖然為了學業(yè)什么都懂,但是一輩子都得不到。你必須在身心上努力學習。做不到的,一定要轉(zhuǎn)向自己的心和身體,才能過。蓋四書五經(jīng),然說此身心。這種身心叫道,而身心則清明,沒有別的。這是為了學習心靈。”—— 《傳習錄》

            我也有同樣的問題。我不識字。我看不懂怎么辦?我還是照字面理解,這就把我們帶到了儒學的另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我們?yōu)槭裁匆x書?我個人把知識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正確的知識。像我們從小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和公式,都是對的。然而,這些知識對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并沒有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沒有幫助我們解決任何問題。第二類是有用的知識,即我們可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使用的、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知識。我之所以看不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把它當做正確的知識來讀,或者按照以前的方法和套路,如果不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我不會印在自己的骨子里,但我還是留在了儲備中。

            大師說,向他學習主要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所以我們應該摒棄舊的模式,創(chuàng)造新的體系。如果我們在向師父學習的同時遵循舊的套路,還不如不學,這樣會耽誤師父的時間和我們自己的時間。

            我們通常說的是“一本書讀一百遍,但就是用心去讀。不用心讀,讀一千遍也沒用。所以無論是學習還是修行,都要從修心開始。有了心才能有意識,有了意識才能主動解決這個問題。心不在焉不僅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聽,更是浪費時間。沒有綜合的知識,即使正確的知識對你也是無用的。

            《傳習錄》讀后感 篇8

            問:“孔門言志,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禮樂,多少實用。及曾皙說來,卻似耍的事,圣人卻許他,是意何如?”

            曰:“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著一邊,能此未必能彼。曾點這意思卻無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無入而不自得矣’矣。三子所謂‘汝,器也’,曾點便有‘不器’意。然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非若世之空言無實者,故夫子亦皆許之!薄秱髁曚洝

            三種志向,三種人生態(tài)度。王陽明解讀的不是誰對誰錯,是前三個弟子在立志向的時候,有“意必固我”跟著,只有曾點在立志向的時候是沒有“意必固我”的。我以前在給自己立志向的時候都是想當然,認為自己肯定能達到。自己沒有評估自己的能力,還沒有像孔子那三個弟子一樣,雖然說還在跟孔子學習,但本身實際上已經(jīng)具備這個能力了。

            孔子認為他們可以達到那個境界,所以孔子沒有批評他們。曾點的境界就更高一點,沒有從自身的能力出發(fā),而是從自身的心境出發(fā)。自己現(xiàn)在也沒有達到曾點的境界,還是想很多世俗的東西,都是跟物質(zhì)利益有關(guān)。進入師門之后和很多人聊天,都會問到他們的愿景是什么,大家在談愿景的時候,不知不覺也會犯“意必固我”的毛病。比方會有人說我一定要成為一個百萬富翁,也會有人說我必須要成為一個慈善家,而且越說越覺得自己的.事是真的,這樣就跑偏了。

            而且后來說三人是器,把自己框住了。人生沒有變化是因為自己懂的少,所以才要“博學”。知道自己的半斤八兩,缺哪補哪。知道自己的位置,要素其位而行。我一直都認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盡人事,聽天命。做好自己,別有遺憾。

            《傳習錄》讀后感 篇9

            王陽明心學分為三部分,分別是天理即人欲,致良知,知行合一。

            天即即人欲:針對朱熹理學而言的。需要說明的是人欲不是我們普遍理解的人的欲望,而是人的本性。

            致良知:當人能達到本性是,道德等是自然形成的,根本不需要社會制度約束。

            知行合一:從本質(zhì)上而言,知和興一體的,不二的。思考當你能達到活在當下時刻時,知行是融合的。但在普通人心目中,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精進。

            另外特別說明5點:

            1、王陽明在書中,說明佛家清心寡欲的修行是錯誤的,這樣讓人失去了知覺。而是在清醒意識和知覺的前提下修煉本心。

            2、大眾認知中,修行大多指的是靜態(tài)進行的.,比如冥想打坐禁語等等。而王陽明提倡靜和動共同修煉。如果只是靜中修行,遇到重大事情時,煩躁恐懼等心念又會出現(xiàn)。

            3、陽明在那時就明白根據(jù)孩子天賦和性格而針對性教育,不得不說是對現(xiàn)代教育的諷刺。

            4、很多人包括外國宗教,佛家,靈修心理學家等所謂專業(yè)人士,修行門路巨大錯誤,還在市場上招搖行騙,沒有覺醒的人很容易被誤導,走上一條與修行相反的道路。修行是不斷成長的過程,而不是通過什么奇妙方式直接抵達最高境界。而這個過程,必須遵照心的意愿,自然地修行,而不是吃齋念佛,出家等強迫性就可以達到的,而這些行為不但沒有正向作用,反而產(chǎn)生巨大的負面作用。這是初級修行者要特別注意的。

            5、真正的佛家,道家等思想和王陽明心學從本質(zhì)上殊途同歸。不管以那種思想修行,都要走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切記只學不做,空談誤國,空談誤己。

            《傳習錄》讀后感 篇10

            問:“寧靜存心時,可為未發(fā)之中否?”

            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氣。當其寧靜時,亦只是氣寧靜,不可以為未發(fā)之中!

            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

            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靜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動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寧靜不寧靜。若靠那寧靜,不惟漸有喜靜厭動之弊,中間許多病痛,只是潛伏在,終不能絕去,遇事依舊滋長。以循理為主,何嘗不寧靜?以寧靜為主,未必能循理!薄秱髁曚洝

            問:“寧靜存心時……”這一段說出了現(xiàn)在人普遍容易犯的問題,靜心本來是方法不是結(jié)果,可修身修著修著就變成了喜靜厭動。身邊很多人在追求著靜心,特別喜歡待在那種狀態(tài)里。以前我也覺得在這種狀態(tài)里就是修行修到了,現(xiàn)在仔細一想還真是王陽明說的只是氣定而已。有事的時候氣一亂,就定不下來了,然后就從靜的狀態(tài)出來了。發(fā)現(xiàn)這種靜的狀態(tài)并不能指引我們把發(fā)生的事辦明白。王陽明把功夫說的就是念念去人欲,存天理,我認為關(guān)鍵處就是在“念念”上。存天理,去人欲有時我也能做到。隨著修行做到的幾率也很多。但要想念念都是存天理,去人欲這就太難了,每個念都是善的念,把邪念、惡念、雜念、妄念全都排除,每一念起都是天理。靜的時候,修的是存天理,去人欲。動的'時候修的也是存天理,去人欲。如果只依賴靜的時候,那所有的繁榮都只是虛假的繁榮,你覺得修行提高了,也只是假的。因為儒家是入世修行的學問。你要走修靜的路線,就偏離了儒家修行的方向。每天生活,豈能靜。追求存天理,去人欲是可以達到靜的。但反過來想通過靜,達到存天理,去人欲就難了。

            《傳習錄》讀后感 篇11

            問:“看書不能明,如何?”

            先生曰:“此只是在文義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為舊時學問。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為學雖極解得明曉,亦終身無得。須于心體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須反在自心上體當,即可通。蓋四書五經(jīng)不過說這心體。這心體即所謂道,心體明即是道明,更無二。此是為學頭腦處!薄秱髁曚洝

            我也有這樣的問題,看書看不懂,看不明白怎么辦?我還是單單的從字面的意思去理解,這就說到了儒家的另外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yōu)槭裁匆磿?我個人把知識分成兩類,第一類是對的知識。像我們從小到大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公式都屬于對的。但這些對的知識對我們現(xiàn)實的人生并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它沒有幫助我們?nèi)ソ鉀Q任何的問題。第二類是有用的知識,也就是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能用得上的.,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和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知識?床欢暮艽笠徊糠衷蚴俏野阉敵蓪Φ闹R去看了,還是按照以前的方法,按照以前的套路,沒有和自己的生活去結(jié)合,就沒有印到自己的骨子里,還停留在儲備上。

            師父說過,和他學習主要學習的是新的思維方式,應該拋棄舊有的模式,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系統(tǒng)。如果我們跟師父一邊學,一邊沿用舊的套路,還不如不學,耽誤師父時間,耽誤自己時間。

            我們平時所說的“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指的也是用心讀,如果你不用心讀,就是讀一千遍也沒有用。所以不管是學習還是修行,都要先從修心開始。心在了,才有意識,有意識才能主動去解決這個問題。心不在焉,不僅僅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更是在浪費時間。沒有融會貫通的知識,即使是對的知識,對你來講也沒任何用。

            《傳習錄》讀后感 篇12

            先生曰:“為學大病在好名。”

            侃曰:“從前歲自謂此病已輕,此來精察,乃知全未。豈必務外為人,只聞譽而喜,聞毀而悶,即是此病發(fā)來!

            曰:“最是。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全是務實之心,即全無務名之心。若務實之心如饑之求食,渴之求飲,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又曰:“‘疾沒世而名不稱’,‘稱’字去聲讀,亦‘聲聞過情,君子恥之’之意。實不稱名,生猶可補,沒則無及矣。‘四十五十而無聞’,是不聞道,非無聲聞也?鬃釉疲骸锹勔,非達也!部弦源送?”

            ——《傳習錄》

            我以前就好名,當時還不知道學習和修身的區(qū)別。不管做什么總是喜歡被看見,被夸贊。聊天兒的時候也喜歡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讓自己顯得與別人不同,F(xiàn)在好名依然存在,只是隱藏的更深了。不會像以前鋒芒畢露,但還是會“聞譽而喜,聞毀而悶”。貌似這種情況在絕大部分人的身上都有體現(xiàn),主要還是太在意外界對自己的看法。往深處來講,是因為自己的內(nèi)心沒有力量,需要別人的認同才能給自己傳達這種自信。實際上自信是自己給自己的,不是別人認為你行你就行,而是你認為你行你才行。

            王陽明說要想克服這種好名就要務實,我理解的務實就是要有志向,也可以說是終身為之奮斗的目標。也就是說當你忙起來的時候,心就沒有功夫去好名了。如果你覺得時間緊迫,不抓緊努力,就離目標越來越遠的時候,你就更沒有時間去想別的了。反過來講你有好名之心,就是你閑的。就像你在干活的時候,心在干活上,別人看見你干活,夸獎你的時候,你是聽不見的。如果當你干活的時候,別人一夸你干得有多好、有多努力的時候,你就洋洋得意,就說明你的心沒有在干活上。

            人雖然不要好名,但要愛惜自己的`名聲。要讓自己的行為對得起自己的名聲,發(fā)現(xiàn)哪里不對的時候,要馬上的去改正。不能等到自己死去的時候別人來評價,那時候就沒有改正的機會了。不追求出名,但是要修身。儒家通過修身去達到“君子不言利,而利在其中”。如果在五十歲知天命的年紀,還不想著去尋道修身,那這輩子是白活了。

            《傳習錄》讀后感 篇13

            澄問操存舍亡章。

            曰:出入無時,莫知其鄉(xiāng),此雖就常人心說,學者亦須是知得心之本體,亦元是如此,則操存功夫始沒病痛。不可便謂出為亡,入為存。若論本體,元是無出無入的。若論出入,則其思慮運用是出,然主宰常昭昭在此,何出之有?既無所出,何入之有?程子所謂腔子,亦只是天理而已。雖終日應酬,而不出天理,即是在腔子里。若出天理,斯謂之放,斯謂之亡。

            又曰:出入亦只是動靜,動靜無端,豈有鄉(xiāng)邪?

            我的理解就是心其實一直都在,進出的是由心發(fā)出的意,意是心的派生物,具有心的屬性,但不等同于心。如果心被后天的習染蒙蔽,出去的意就會逐物,就變成了心為物役。如果心沒被后天的習染蒙蔽,它所存在的就是天理。操則存是過程,也就是不斷的擦拭后天的習染,讓明德顯現(xiàn)。舍則亡是當我們放棄了擦拭明德,先天美好的本性不再顯現(xiàn),也就滅亡了。

            很多人把心放出去的時候,放到了好幾個事物上,也就形成了我們說的三心二意。儒家提倡放在一個事物上就是專注。我認為收放心就是指收放一個意。比方說我看見一輛跑車在我面前經(jīng)過,我的`心放在了跑車上,想著這輛跑車真漂亮,當跑車在我面前消失的時候,我的心要從跑車上面收回來。然后又看到一位美女,心想的這位美女真漂亮,當美女從我身邊走過消失的時候,我的心還要從美女身上收回來。放在跑車上的心和放在美女身上的心是放出的一個心,但我如果不把放在跑車上的心收回來,又把心放在了美女身上,我的心就分出了兩個。這樣的話,一天當中就會把心放在無數(shù)個地方,晚上回家就會特別的疲憊。經(jīng)常感覺一天也沒干啥呀,為什么會這么累?今天一天我的身體是沒干什么,但我的思想,我心發(fā)出的意放在了很多的東西身上,沒有收回來。是因為心累,結(jié)果導致了身累。師父教我們把心收回來就是讓我們每一天把放出的心收回來,晚上靜坐思心的時候讓心完整的休息。

            定心不是心不動,是保持在明德的狀態(tài)下把心放出去,讓它隨著天理運動,這樣心和性就是一個頻率了。

            《傳習錄》讀后感 篇14

            問:“程子云:‘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文霞鎼,反不得謂之仁?”

            先生曰:“此亦甚難言,須是諸君自體認出來始得。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雖彌漫周遍,無處不是,然其流行發(fā)生,亦只有個漸,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陽生,必自一陽生,而后漸漸至于六陽,若無一陽之生,豈有六陽?陰亦然。惟有漸,所以便有個發(fā)端處;惟其有個發(fā)端處,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發(fā)端處;抽芽然后發(fā)干,發(fā)干然后生枝生葉,然后是生生不息。若無芽,何以有干有枝葉?能抽芽,必是下面有個根在,有根方生,無根便死,無根何從抽芽?父子兄弟之愛,便是人心生意發(fā)端處,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愛物,便是發(fā)干、生枝、生葉。墨氏兼愛無差等,將自家父子兄弟與途人一般看,便自沒了發(fā)端處,不抽芽,便知得他無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謂之仁?孝弟為仁之本,卻是仁理從里面發(fā)生出來!薄秱髁曚洝

            這是非常難以理解的一段,我曾經(jīng)也有過類似的問題。儒家提倡“民胞物與”和“天地萬物一體之仁”是一個意思,那和墨子的兼愛又有何區(qū)別?我以前把一體和無差別等同了,但一體不一定是無差別。一個整體當中也是有重要和不重要的區(qū)別的。樹最重要的部分是樹根,然后是樹干,然后是樹枝,最后是樹葉。愛是所有的愛的統(tǒng)稱,它包括對父母的愛,對他人的愛,對事物的愛。儒家為什么凡事都喜歡拿“孝”做比喻?因為我們選擇不了我們的父母,這是天注定的。既然是天注定的,那么這個關(guān)系就要靠著天理來維持。也就是我們最重要的關(guān)系,這個關(guān)系人人都有,我們不是孫悟空從石頭里蹦出來的!洞髮W》里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奔词故菒垡彩且幸粋出發(fā)點的`,這個出發(fā)點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只有做到對父母的愛才可以向外擴展。墨子提倡的愛是無差別的愛,人人都一樣,這本身就違反人性。我對馬路邊老人家的愛,和對我父親的愛,不可能一樣。所以我們的愛是一體的,但因為關(guān)系的不同,重要度不同,愛也是有等差的。就像身體里面頭的重要性要遠遠大于四肢,所以修行就要從對父母的孝開始。

            《傳習錄》讀后感 篇15

            一日,論為學工夫。先生曰:教人為學,不可執(zhí)一偏。初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欲一邊,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懸空靜守,如槁木死灰,亦無用,須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復起,方始為快。常如貓之捕鼠,一眼看著,一耳聽著,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不可窩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實用功,方能掃除廓清。到得無私可克,自有端拱時在。雖曰何思何慮非初學時事,初學必須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誠,只思一個天理,到得天理純?nèi)闶呛嗡己螒]矣!秱髁曚洝

            這里的學不是學習,是修身。這里面王陽明講為學的時候,第一個問題就是不能偏執(zhí)。我自身是存在這個問題的。有的時候明知道自己這么做不妥,但依然會為了面子而去做,甚至一錯再錯。還有時候是以為自己是對的,別人的勸解聽不進去一意孤行。

            一整段說的修行的過程都與自己非常吻合,感覺好像就是在說自己一樣。剛開始修行的時候,心靜不下來,想要的東西特別的多,總是心為物役。天理和人欲在一起打仗的時候,人欲90%以上都會戰(zhàn)勝天理。用心猿意馬來比喻非常的恰當,像猿猴一樣上下亂跳,像馬一樣奔跑,一跑就沒影,走神嚴重。用修心初級三步曲的第一步靜坐思心最管用。當心靜下來之后就容易喜好這種狀態(tài),想在這種狀態(tài)里不出來,就容易變成喜靜厭動。可是儒家是入世的`學問,不是老哥自己一個人修行。一旦遇到事情的時候,心又開始泛起波瀾,從靜的狀態(tài)里出來。所以單獨練打坐靜心是沒什么用的。

            王陽明說出了陽明心學當中非常重要的四個字省察克治,簡單的說就是事上磨煉。他把后天對心的習染比喻成了盜賊,他的一句名言也是去山中賊易,去心中賊難。把天理和人欲之間的斗爭比喻成了貓和老鼠,也就是說,人欲的天敵是天理。天理必須要戰(zhàn)勝人欲,而且要斬釘截鐵,不可姑息。自己距離斬釘截鐵、不可姑息的境界差的太遠,只能慢慢修煉,不敢間斷。

            《傳習錄》讀后感 篇16

            老師授教:遇事練心!練心,需要我們擴大自己的意識接受范圍,我們的意識心是小的,當我們遇到工作及家庭帶來的煩惱,下意識覺得心煩,難解決,人生好難,為什么我命那么苦悶。那也許是不是試著化解下我們的意識呢?這里讓我想到了知而不隨,知道我遇事難,但不要一天到晚苦悶在真難啊,這事會發(fā)展成如何如何的境地,難的我吃飯想睡覺想,所以我們吃飯不香睡眠不好身體也就不好了。

            其實這些都是意識心所產(chǎn)生的的一些列后果,那么為了我們自己活的更好,可否做到知而不隨,即知道但并不繼續(xù)意識下去,不去想一直深究造成多大后果或一直想著難難難而是盡自己的能力去解救困境的自己,然而要不要過多去想最后能不能解決?不要想!就只是做把過程做好,因為事情本身已經(jīng)發(fā)生,最壞不過結(jié)果,你盡力解救最壞也不過是這個,對了,該來的總會來,我們要知而不隨,不然很容易浪費情緒。

            因為我們的'意識觀念決定了每一個細節(jié),細節(jié)改變事物的發(fā)展。由此讓我們的心變大,大到本心出現(xiàn),能讓我們的意識退出,對的是退出,化掉,而不是對抗!對抗是什么,老師說,堅持也是對抗,致良知時,腦子里連續(xù)劇不斷,總是算著時間多久了,為了我能堅持下去,下意識的我會去對抗這些念念,堅持自己能把致良知時間拖長。當事情的發(fā)生讓我自己不舒服了那要如何呢?

            其實,這些感受只是一種存在,什么存在?一時的存在!一時的東西不是真實的,只有我們心大了能化之,幾次化掉之后,隨著自然的發(fā)生,把自己意識順沒了,私欲能被化之,做到了順其自然!

            這次的陽明心學讓我從不敢接觸到內(nèi)心接受,最重要的就是劉老師說的把良知活成生活的狀態(tài),做大了自己即能造福集體吧。目前只能從我的小集體—家中練心得智慧。

            很喜歡老師說的,發(fā)光作鹽這句話。鹽其實是好東西,無法缺少,但是它又很普通的存在于每家每戶,而且當菜不好吃的時候,還會抱怨鹽放多了,為什么不去說這個菜本身不行需要鹽來提味呢?所以我們本身能作為鹽的話,是不是能自我提味?且低調(diào)的存在?如今社會的大環(huán)境,致于我們的是一顆顆虛浮的心,處處是攀比處處是競爭,存在是無法改變,所以可以自我充實,充實就是增值,充實之謂美,充實了自帶光環(huán),做大自己,做鹽吧!

            《傳習錄》讀后感 篇17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教育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陽明的語錄和論學書信。王陽明在中國歷史上比較出名,但以前并不了解,是通過看當年明月的《明朝哪些事兒》才知道有這么厲害一個人物的。他是文武全才,他提出的心學主張“知行合一”,說“知是行之始,始是知之成”;主張“致良知”,說良知既天理,不學而知,不慮而能,為吾心所固有。陽明心學強調(diào)主體意識和自主精神,反對迷信權(quán)依傍書本,有平民意識,對明后期哲學和文藝影響巨大。王陽明鎮(zhèn)壓過農(nóng)民起義和平定“宸壕之亂”,也是一位軍事天才。

            王陽明(公元1472—1529年),原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在紹興會稽山陽明洞側(cè)筑室攻讀,創(chuàng)辦陽明書院,別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傳習”一詞源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

            今天讀到《答顧東橋書》一章,書中提出了修養(yǎng)的三個層次,令我有所感悟。他提出"生知安行,圣人之事","學知利行,賢人之事","困知勉行,學者之事"。意思就是說天生就知道,生來就能實踐,是圣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學習了就能知道,知道了就能順利實踐,是賢人才能做的事;艱難的獲得知識,勉強的用于實踐,是學者的事情。

            像我這樣普通的人,就是艱難的獲得的知識都是很難到達的。也許和我們的教育制度有關(guān)吧,雖然四書五經(jīng)的'名字掛在嘴邊,但是沒有系統(tǒng)的看過一本。真正學習傳統(tǒng)的國學也是三十以后才開始的,今年我已經(jīng)三十有四了,也只是了解了點皮毛?垂偶芸菰,水平太低,原文看不懂,要結(jié)合注釋。來興趣的時候,就看幾眼,不高興的時候,就丟一邊,F(xiàn)在的社會各種各樣的誘惑太多,看書的時間是越來越少。偶爾看到了一點古人的觀點,感覺受益匪淺,知識還是精華好啊。

            今天是第一次看到這個國學論道版塊,感覺相見恨晚,先拋個磚頭,露一小臉。

            《傳習錄》讀后感 篇18

            看了王陽明老師的《傳習錄》,覺得老師的話很有意義。我絕不敢說我看完《傳習錄》后完全理解了王陽明老師的思想,但看完《傳習錄》后,我確實有了自己的感悟。王陽明老師的智慧跨越了時間的長河,真的值得細細品味。

            第一,修身養(yǎng)性。王陽明老師認為,修心就是奉獻良心。一切都在心里,只要心在省里,就是良心。不欺騙良心,相信良心,自覺良心。良心在于人,永遠不會消失。拒絕給予良心的人是被物欲蒙蔽了雙眼,并不是說他沒有良心;筛隇橛癫峭庠诠Ψ颍筛隇橛癫欠e極的,就是糾正那些不正確的.,讓它們回到正道上來。在你自私的欲望萌芽的時候就將其扼殺,為了培養(yǎng)你的真誠而阻止其發(fā)生。

            第二點是學東西。知道就是認識事物,再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本質(zhì),掌握知識的本源。如果需要破案,就要從中吸取教訓。這才是真事。比如在判案的時候,你不能因為對方的無禮而懊惱,不能因為話語的圓滑而高興,不能因為對方的懇求而屈從于包容。因為怕自己心里有一丁點偏差,就知道對錯。把事情放在一邊去學習是不相干的。

            第三,知行合一。知有行,知有行。知為行,知定行。讀書的目的在于知,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一定要用讀書來指導做,這樣知行合一才叫做“經(jīng)世致用”。只有讀書沒有思考,只會越來越迷茫,只有思考沒有讀書才會成為自我。每個人都可以從身邊的事情中體驗良心。在這個時代,當人們漫無目的地四處奔波時,不妨讀讀0103010,去探索一些人生的真正意義。

            《傳習錄》讀后感 篇19

            問:“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

            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傳習錄》

            有兩種人是改變不了的,第一種就是智者,屬于先天開悟的這種人,第二種是愚昧的人。雖然王陽明說的簡單粗暴,但絕對是真理。第一種人是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們目標明確,并且會為達到自己的目標而不斷地努力。所以這種人是不會改變自己的想法的。最有意思的是第二種人,愚昧,不明事理,會堅定地認為自己想得也是對的。這種人有一個特點,特別的倔強。一旦他認定了一個道理,九頭牛都拉不回來。想讓這種人改變是不可能的.。

            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第一種人很少,第二種人越來越多。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很多人都會把無知當性格。遇到這種人,最好的選擇就是離開。不要嘗試去用道理說服他,如果那樣你只能自找苦吃。上智者是不需要改變,下愚者是不會改變。

            如果我們既不是上智者也不是下愚者,那么你就要去改變自己。我更希望自己用這句話給自己做一個警句,當有一天我不愿去改變自己的時候,我要告訴自己,如果我不想作下愚者,就要馬上付諸行動去改變自己。只要不欺騙自己,你一定會有一個清楚的答案,你是哪一種人。那你還有什么原因去拒絕改變?強其所不能吧!

            《傳習錄》讀后感 篇20

            卷上主要闡釋知行合一、心外無物的觀點。卷中收集了八篇王陽明親筆寫的書信,除回答有關(guān)知行合一、格物說等問題之外,還講了王學的內(nèi)容、意義和宗旨。卷下主要是致良知,體現(xiàn)了王陽明晚年的思想。作為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圣人之一,其著作《傳習錄》是一本較全面包含其思想的一本書。其中包含儒學、理學、佛學、心學等多種學問方向的理解和分析。

            作為明代的大儒,王守仁有其獨特的哲學觀點,即“致良知”學說。他倡導的“知行合一”在日本很受推崇,日本人認為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我認為王守仁“知行合一”不止如此,以王守仁觀點,圣賢們教育人們知行,并不是簡單地教人們?nèi)绾握J識、如何實踐、其目的是要恢復知行的本體。知行如何分得開?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實踐;知識行的開始,行是知的成果。如果領(lǐng)會了這一點,就應該明白,只說一個知,已經(jīng)自然有行存在;只說一個行,知也自然存在。只有領(lǐng)會到知行合一的宗旨,才會真的體會到知行的意義。這是需要不斷地磨練和自我反省才能夠了解的。王守仁這樣說的,別人教你終究不能領(lǐng)悟,只有自己琢磨思索找到符合自己的鍛煉方式才能不斷進步和提高。在王守仁的心中,圣賢的大體宗旨是相同的,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敘述罷了。或許我們達不到圣人的境界,但只要像王守仁這樣的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我們也會不斷安定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能力和判斷力都有所提高。在如今時代里,人對本源的的探索不斷減少,人的心里也不斷浮躁而趨向于物質(zhì)。所以在如今的社會王守仁的精神看起來更加珍貴。

            王守仁雖貴為圣賢,博覽群書,博學多才,屢立奇功。但為人謙虛而不焦躁,為人好學,其為人正如其言,乃一正人君子。有道是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人,在他看來,在于態(tài)度而不在于才能也。引用其中一段話:“同朋友相交,一定要互相謙讓,就會得到好處;而互相攀比,互爭高低則只會受損”。

            又如:“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于中,則又因藥發(fā)病”等等。諸如此類的話很多,但能做到的人卻很少。王守仁的許多言語都是人的生活中的道理,樸實而又精深,王守仁正是因為這些近乎完美的'素質(zhì)成就了他的功勞,而他也無私的將這些想法觀念傳播給他人,而現(xiàn)今社會的“雞湯”和他比較實在不知所云。他的精神正是他一生理念的體現(xiàn),其:“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他的一生都對得起“為善去惡”這四個字。他的人性的觀點難道不可以被我們借鑒嗎?王守仁,一個了不起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高尚的人,圣人之名,當之無愧。所以,王守仁的精深,更需要我們現(xiàn)代人的傳承與堅守,對這個幾百年前的人物,我們應該向他致敬!

            《傳習錄》讀后感 篇21

            王明陽是歷史上少見的大儒,《傳習錄》是他的一部哲學著作,是他的學生根據(jù)他的語錄修訂而成的,是宋明心學集大成之作,是我們研究宋明心學的重要文獻資料。

            《傳習錄》幾乎包含了王陽明的所有哲學思想,我分別從上、中、下三卷來分析這本經(jīng)典。

            我們熟知的“知行合一”即出自《傳習錄》的上卷,另外,上卷中還包括“心即理”、意之所在即是物等哲學觀點。他指出圣人之學的關(guān)鍵之處在于身心之學,強調(diào)身體之外的躬親力行,不能把圣人之學當成純粹的知識來傳教;如果只將圣人之學談論于口耳之間,不用于實踐及思考,則無法領(lǐng)會這些知識的精要,也無法發(fā)揮這些知識應有的作用。

            在中卷中,王陽明闡述了“知行合一”所涉及的問題,還講述了心學的基本內(nèi)容與其立言的目的。在這一部分,他全面暢談了自己的學術(shù)宗旨,并用自己的哲學觀點解釋了一些有關(guān)人心本體的疑問,以及不同人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情形。

            下卷主要是講述“致良知”的思想,這也是宋明心學的主要內(nèi)容。心學是由王陽明首度提出的概念。王陽明在這一部分結(jié)合自己的個人修養(yǎng),提出了“人人皆可為圣人”的主張。這一主張的提出具有進步意義,它突破了固有的保守思想的束縛,對后世唯心主義哲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下卷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王陽明的“四句教”,它們不僅使王陽明的哲學體系更加完備,同時也是后世學爭論的焦點!八木浣獭钡膬(nèi)容是:“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意思是說,人心的本體至純至潔,不為善,也不為惡。人心有了意念,才導致了善與惡的滋生。能區(qū)分什么是善、什么是惡的,只有人心的`良知。而“格物”,則是為善去惡的關(guān)鍵!案裎铩笔侨寮宜枷氲闹匾拍,即指深度探討道理,糾正偏頗的認知與行為,是認識論的重要內(nèi)容。

            王陽明認為,“格物”之“格”其目的在于去除心之不正,以扶正人的思想和行為。在這一點上,他與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家的見解不同。朱熹等人認為,“格物”的目的在于“致知,只有通過對外物的認識才能明了人心,從而達到扶正思想和行為的目的。另外,王陽明認為“心即理”,“知”是人心生來所具有的。朱熹則將“心”與“理”一分為二,兩者便產(chǎn)生了分歧。而王陽明也在《傳習錄》中對朱熹等人的理學思想提出批判。這些理論顯示出王陽明心學思想的本體論特征。

            《傳習錄》不僅全面闡述了王陽明的哲學思想,同時也傳達了王陽明辯證的教育思想。通過閱讀《傳習錄》,不難發(fā)現(xiàn)其生動活潑的內(nèi)容,感受到其不俗的語言魅力。悉心研讀此書,對學習中國哲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傳習錄》讀后感 篇22

            先生曰:“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于中,則又因藥發(fā)病!薄秱髁曚洝

            后悔是一件好事,至少說明我們知道錯了。但知道錯了是一回事,如何去改正錯誤是另外一回事。我們后悔的原因可能會有很多種。多數(shù)情況是因為錯誤帶來的結(jié)果是我們不想要的,然后才開始后悔。還有的情況是別人告訴了我們的錯誤,我們覺得別人說的有道理,才開始后悔。再有就是我們修身當中每天反思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而感到后悔。王陽明說當我們能感到后悔這是一件好事,因為這是去掉我們病根兒的藥方。藥方是有了,吃不吃在我們自己。有的人害怕藥苦,雖然知道吃藥可以治療自己的病,也拒絕吃藥。正確的藥方需要正確的吃法,吃到適應癥的病人口中才能見效。

            就像我們都有的傲慢之心,我注意到很多人在說自己有傲慢心的時候,實際上自己就是傲慢的。仿佛傲慢并不是壞事,而是一種榮耀。還有一種更有意思的人,知道自己的問題。每天都去尋找醫(yī)生給自己開藥,東求西求。不管開多少正確的藥方,自己不吃也沒用。反而會舊病復發(fā)。所以感到后悔只是開始,不是結(jié)束,如何讓我們以后不后悔才是更重要的`,這也是孔子為什么夸顏回的原因,因為顏回不貳過,不貳過就沒有再后悔的可能性。

            所以我們反思的時候,不要光想自己的錯誤,而是要想如何開藥方去治療自己的錯誤,讓自己不再犯,這樣反思對我們才有效果。

            《傳習錄》讀后感 篇23

            問“子夏門人問交”章。

            先生曰:“子夏是言小子之交,子張是言成人之交。若善用之,亦俱是!

            ——《傳習錄》

            我覺得王陽明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正是體現(xiàn)出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年輕時候的交友哲學和成熟之后的交友哲學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我們想要的結(jié)果不一樣。年輕的時候喜歡特立獨行,喜歡與別人不一樣,喜歡個性,所以交朋友也是完全靠自己的喜好來評斷。王陽明這個回答是基于對人性的了解,因為年紀輕所以容易沖動,“對”不是我們?nèi)プ鍪虑榈囊粋重要的原則。儒家提倡不問喜不喜歡,但問應不應該。可年紀輕輕的時候,他的行事準則完全是反的,先問喜不喜歡,再問應不應該。如果不喜歡,這件事情應該干他也不干。如果喜歡,這件事不應該干,他也會冒著風險去干。因為這就是年輕。王陽明年輕的時候經(jīng)歷過五溺時代,他更能清楚自己的喜好所帶來的結(jié)果。所以他說子夏的話是對的。

            可人總是要長大的,當人逐漸成熟的時候,我們看待事情的角度也不同了,我們想要的結(jié)果就不是光問喜不喜歡了。就像成家之后,你去超市買東西,只有100塊錢,你看到了自己特別喜歡的'東西,但是你還要買菜,那你選擇買菜還是買你喜歡的東西?買菜一定是更重要的,這就是應該,因為年齡的關(guān)系,他排在了喜歡的前面。所以當人處在這個年齡階段的時候,他交朋友的方式也就不一樣了。子張的交友原則“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就更重要了。我們在社會上奮斗就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社會資源,社會資源是離不開人際關(guān)系的。

            不能說自己喜歡跟誰交朋友,就跟誰交朋友。你需要去想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可以為對方帶來什么。如果你光想著和對方交朋友去利用他,他肯定也不會和你交朋友的。如果你對不如你的人包容不了,比你行的也不會包容你。那就真的變成高不成低不就了,怎么還能有人脈資源,你的人生怎么能走向成功?所以王陽明說子張的觀點也是對的。

            用不同的階段去看待人際關(guān)系,這才是儒家說的中庸。人是活的,關(guān)系是活的,如果我們把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定義在一個標準范圍內(nèi),那這個社會還有什么可發(fā)展的未來?社會的成長是伴隨著人的成長不斷進步的。儒家提倡漸修,從小到大需要我們一步一步、一點一點的去改變自己。正因為人生有這種不確定的因素,我們才可以在挑戰(zhàn)中成長。

            《傳習錄》讀后感 篇24

            與佛教的超越輪回、道家的長生久視相比,早期的儒家在超世精神上缺少足夠的吸引力。儒家在早期更多關(guān)注現(xiàn)世的人際關(guān)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推己及人,克己修身以至于齊家、治國、平天下。

            相信不少人都有一個錯覺,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以來,儒家便如日中天,從此走上人生巔峰。然而事實是自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土開始,直到北宋理學興起前,實際上是佛老盛行、儒家衰微的一個時期。佛教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形成很大的沖擊,以至于這期間發(fā)生三武一宗滅佛。

            面對這種情況,首先扛起捍衛(wèi)道統(tǒng)大旗的是韓愈,作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一篇《原道》寫得著實精彩,但應對手段低劣了些,直接將佛教歸為異端,說不過就打,正謂是快刀斬亂麻。

            繼任者是北宋五子,源于對《易經(jīng)》的重新詮釋,并將原來閑散的'富有超世精神的言論重新整合,通過重塑儒家,讓其重新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應對手段的確高明很多,通過借鑒學習佛老的優(yōu)點,同時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在超世精神上不落下風,兼具入世精神,所以更具吸引力。

            只是走到南宋這里,新儒家在路線上發(fā)生分野,朱熹和陸九淵分別是理學和心學的代表人物,陽明先生走的是陸九淵路線,但自身理論要完備得多。心學和理學的異同,則在《大學》的詮釋上體現(xiàn)地比較明顯。

            近期也重讀了下朱熹、呂祖謙的《近思錄》,相信大家對“存天理、滅人欲”和“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都耳熟能詳,以至于有些心里排斥理學。但仔細看心學根子上還是理學,《傳習錄》中很多議題都來自這本書,因此推薦大家也讀讀。

            心學和理學,更像是看世界的不同角度,換一個角度看世界,發(fā)現(xiàn)居然還能這么玩。而且我相信,陽明先生是一個真正獲得精神自由的人。

            《傳習錄》讀后感 篇25

            問:“燕平云‘講理無私’!v道理’和‘無私心’有什么區(qū)別?”老師說:“心就是理!薄盁o私之心”就是“講道理”,不講道理就是自私。如果你分析自己的內(nèi)心和理智,你就不會好!

            他還問:“史的激情不染人間,這似乎是無私的,但拋棄人情往來是不合理的!彼f,“這只是統(tǒng)一事物,只是讓他成為一顆私人的心。”

            —— 《傳習錄》

            王陽明用朱的話來解釋他的“心即理”,“理”就是正義的表現(xiàn)。正義要體現(xiàn),就要改掉后天養(yǎng)成的習慣。自私是后天養(yǎng)成的體現(xiàn),無私是去除的。無私當然是正義。另一方面,如果你的正義得不到彰顯,那是因為你的心被后天蒙蔽了,自私就是自私。簡單來說就是無私。他們是一回事。如果兩者分離,就是因果關(guān)系,這是朱的理論,王陽明不同意。

            有趣的是,陸成問及佛教的無私之心與理性的關(guān)系。他認為佛教無私的心是不合理的,因為他拋棄了人倫,這個人必須孝順。在我們沒有盡孝之前出家,首先是違反人倫的.。作為一個人,父母養(yǎng)育了我們,我們必須孝順。一個人可能沒有伴侶,沒有孩子,但一定要有父母。似乎世俗的欲望被拋在一邊,一切都是空的。父母的愛呢?父母在世時,你追求的是佛教的無私之心,即沒有正義的體現(xiàn)。你的心被你對佛教的無私追求蒙蔽了。說白了就是你為了欲望拋棄了人際關(guān)系,因為自私而不理智。這是從反面論證王陽明心學是理性的體現(xiàn)。

            《傳習錄》讀后感 篇26

            《傳習錄》開篇是徐愛的序言,從這里就能看出徐愛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覺得王陽明和陽明心學的偉大。我用偉大這個詞,因為我覺得王陽明和陽明心學都能配得上。徐愛把自己從開始的質(zhì)疑到后來的堅信,再到把世人對陽明心學的誤解,說成是“本末倒置”。這些都能看出,徐愛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是逐漸打破迷惑的。他把自己對陽明心學的理解比喻成“未能窺其藩籬”,一是自謙,二是說陽明心學確實高深。又說了當世的一些人斷章取義和舍本逐末,所以才把平日私底下記錄的和先生的談話內(nèi)容拿出來,和大家共同探討,相互參證。

            后世很多人把徐愛比喻成顏回,可見徐愛在王陽明弟子當中的重要性。連徐愛自己都說對于陽明心學只曉得一點點,雖有謙虛成分,但我認為說的是真實情況。他把王陽明對《大學》的理解,用“驚駭”兩字來表明。說明朱本大學已經(jīng)在當時的人們心中扎根落地了。對于新接觸的人來講,王陽明對《大學》的理解更像一種叛逆直流。剛開始接觸的時候可能會驚訝,驚訝的途中很多人就避開了。認為這是歪理邪說。只有一些對真理認真的人才會去思考,王陽明為什么會這么說。這讓我想起了《中庸》里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首先要有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去接受新鮮的事物和未知的學術(shù);然后再提出疑問,為什么會這么說?自己謹慎地去思考,從當中去分辨學說的正確與否,如果不相信就馬上停止,如果相信就堅定奉行。

            徐愛用簡短的.幾句話介紹了王陽明的生平,并說王陽明在龍場中“處困養(yǎng)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處困養(yǎng)靜”是修行,是心態(tài)。在這種心態(tài)下,惟精惟一的功夫已經(jīng)可以達到圣人的境界,他的這種“大中”實際就是“止于至善”,也就是陽明心學的“致良知”。

            徐愛還說了兩點,第一點是有一些人驕傲自大,總覺得自己的那一套是對的,對別人的學說嗤之以鼻,以點帶面或聽風就是雨,有句話叫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這些人可不覺得他們沒有調(diào)查,反而他們會覺得自己已經(jīng)非常了解了。這就是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第二點是用牝牡驪黃的典故指出當世一些學者的本末倒置。我認為徐愛說的本末倒置是指當時的人過于關(guān)注了學問,而沒有關(guān)注學問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過于關(guān)注書本知識,而沒有關(guān)注背后的真理。

            可能是這些原因,徐愛才把和先生的日常對話拿出來,應該有正本清源的用意。

            《傳習錄》讀后感 篇27

            “侃多悔,先生曰:‘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于中,則因藥發(fā)病!

            這段話是說:一個人有悔過之心是對的,無論你覺得做錯什么,以后別再重蹈覆轍就行了,但沒必要感到有罪,更沒必要念念不忘

            這段話之所以拿來分享,因為發(fā)現(xiàn)包括我自己在內(nèi)的很多人,都做不到那么“瀟灑”,往往越是“懂事”的人,越會對自己曾經(jīng)犯下的某個錯誤耿耿于懷。我有一位女同學,曾經(jīng)是標準的賢妻良母,但有一次同學聚會,被大家拉著打了一個通宵的麻將,結(jié)果糊里糊涂第二天送兒子參加演出比賽的`事給耽誤了,孩子因為遲到,比賽結(jié)果有失水準。事后她后悔不已,總覺得在孩子最需要她的時刻虧欠了孩子,于是就對兒子提出的各種要求盡量滿足,直到后來她發(fā)現(xiàn)孩子因此養(yǎng)成了偷錢的毛病才后悔不迭。真的是一個錯誤套著另一個錯誤。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錯了就是錯了,吸取教訓就好,學會放下,否則錯上加錯就更加得不償失。生活是朝前看,跟每個當下的自我和解,這又何嘗不是“致良知”的一種表現(xiàn)?

            《傳習錄》讀后感 篇28

            陽明先生大名早有耳聞,后世學者對他推崇備至,潛心研究他陽明心學之人也不在少數(shù)。自公司開展朗誦活動以來,始讀陽明先生《傳習錄》,目前已讀2章,記錄感悟如下:

            陽明先生的心學認為世間存在一種天理,天理存在于事事物物中。而人的內(nèi)心存在一種良知,良知與天理是合一的。人類應該認識到自己的良知,并依照良知來行事。而同時,知和行又是合一的,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為表里,是為知行合一。另外,如果不去“行”,也不能認識“知”,更也不能真正的認識良知。因此,把陽明先生的學說概括成一句通俗的話就是:做人做事憑良知。

            這里就會存在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那就是,人為什么要時時處處依照良知行事?存天理、致良知的意義為何?對陽明先生來說,也許這并不是問題,因為他從12歲起就立志做圣人,他認為致良知就能夠達到圣人的境界。那對于我等沒有做圣人理想的普通人來說,為何要依良知行事呢?我想,此意義應該在于,致良知可以給我們一個更加美滿的人生。也就是能讓我們獲得更加長久和穩(wěn)定的幸福。人可以拒絕成功、拒絕為圣,但我想不會有人拒絕幸福吧。

            陽明先生認為天理的.對立面就是人欲。人欲讓我們?nèi)プ非蠼疱X、名利、美色,人欲唆使人不勞而獲,懶惰、傲慢。與此同時,金錢、名利、美色這些欲望是永遠不可能滿足的,而且是越追求越覺得缺,越追求越痛苦。而依照良知來生活,勤奮、感恩、自律、助人、為善等行為,則可以讓人的內(nèi)心越來越平靜,從而體會到喜悅和幸福。而要做到這些,就必須與人欲斗爭,就需要克己。當克己成為一種習慣,人慢慢的不再被欲望所戰(zhàn)勝的時候,內(nèi)心的良知會越來越清晰。而人欲的力量會越來越減弱。最終可以找到內(nèi)心的光明。

            陽明先生的學說很高深,我的理解很粗淺。但他的學說對我的影響很大,因為他的思想可以讓人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同時,他的思想強調(diào)實踐,強調(diào)只看不做、只想不做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在我學習了他的部分思想后,感到整個人的內(nèi)心充實、踏實、平靜了許多。開始更多地去關(guān)注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不是正確,是不是符合本心,而不再更多的關(guān)注自己得到了什么,結(jié)果會如何。自己的理想也變成了要成為一個無愧于心的人,而也就逐漸不再患得患失、迷茫困苦。

            這本書讓我找到內(nèi)心的核心價值體系,并依此指導自己的人生,相信繼續(xù)讀下去、反復讀下去會有更多的收獲。

            《傳習錄》讀后感 篇29

            心學不容易學!

            我看很多給它評論員的文章:這一切的發(fā)生會不會是這種—理解不了你,我也不知道碰到同樣的事也不知道要怎么處理,所以反過來試圖用你給出的答案來解釋它,作為另一種形式的控制。就像我打不過你,反過來找理由找借口來說服自己,得出結(jié)論你很強。這不是學習心學。

            你打算創(chuàng)業(yè),很多人會說,整不成!只有你自己會說我是對的。你相信誰?一些二貨肯定會說我肯定要選擇我自己認為對的。那還要學心學作甚。你的內(nèi)心肯定是:我認為是對的,還沒有證明過,他們說的卻有很大的概率發(fā)生,決策的.時候,賭會占很多的。這個時候心學才會上場:想明白我做的初心,原始動力,別人會不會也需要這份動力,要用什么樣的手段,讓別人認識到這份動力,接受這份動力。這個過程涉及多少的精力,多少的人,你愿不愿花這些精力時間去處理這些,到第二天早上你采取的做法,才會搞懂你到底是致那一塊良知。不做好好上班,做那就開始。這就是知行合一。很難對吧?

            有時候,我們會碰到政策,就是上面想讓你這么干,但是和你實際不結(jié)合。想哪樣干肯定死,不那么干,你會死,這分鐘你用用致良知的理論來,就是不干,你來試試,不一定完完全全致良知,不一定都不聽從自己的內(nèi)心。那個對我有益,我可能就會采取它。這個過程看到內(nèi)心是這么覺得,現(xiàn)實你又必須那樣,學問功夫就在這里,致良知不容易。

            結(jié)合上面兩個:做還是不做,干還是不干。做有做的理,不做有不做的,干有干的理,不干有不干的理,這些理它都不在心外,是你決定要做還是要干。你心想干你腦子就會找出要干的理,你心想做就會找出要做的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

            那,什么對呢?我是做對還是不干對?這里所說的對是達到心理的預期,你去做了,也達到心理的預期,這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外無物;你去做了,沒有達到預期,這是知行合一,致良知(錯也是一個反饋),卻不符合天理。您看,又撤出天理來啰,心學不好學!

            生有涯,知無涯。

            用畢生的精力去追逐王陽明的心學,也追逐不到,是因為這個學問是他的。但我追逐我的內(nèi)心,總會有那么一兩個能指導我,救我,那我就聽從它吧。這才是學心學。

            最后:你說古人厲害還是我們厲害。我說是我們厲害,生活就是比以前好啊,這不是說明我們更厲害些嗎?你若學完傳習錄,你去找心理咨詢師,你會發(fā)覺,心理咨詢比傳習錄有效,快,更能達到目的……事物已經(jīng)發(fā)展,你還想用500年前的東西來pk?就像我用槍,你用木棍,你怠啊

          【《傳習錄》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傳習錄讀后感-王陽明《傳習錄》讀后有感03-01

          經(jīng)典目送讀后感精選英語讀后感01-14

          有關(guān)讀后感作文:《童年》讀后感01-15

          托爾斯泰傳讀后感-名人讀后感精選03-05

          飄讀后感-英語名著讀后感03-02

          未來財富讀后感范文-讀后感01-08

          蘇東坡傳讀后感-讀后感01-10

          哈姆雷特讀后感-讀后感-高二01-12

          窮人的讀后感的英語讀后感范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