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tǒng)節(jié)日重陽節(jié),又稱“重九節(jié)”!兑捉洝分“六”為陰數(shù),“九”為陽數(shù),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叫重陽,也叫重九。
重陽節(jié)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形成,到了漢代,人們受巫師追求長生不老、采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出現(xiàn)了重陽節(jié)求壽之俗!段骶╇s記》中對此有記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直到唐代重陽才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jié)日。從此以后,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jié),并在長期發(fā)展中出現(xiàn)了賞菊、登高、佩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各種風俗和活動,一些文人墨客此時詩興大發(fā),為后人留下不少賀重陽的好詞佳句。
“九日登高處,群山入望賒。”(明趙時春《原州九日》)登高,是古代重陽最重要的節(jié)俗之一,故重陽節(jié)又叫“登高節(jié)”。重陽節(jié)登高習俗起源于東漢,據(jù)梁朝吳均《續(xù)齊諧記》寫道:汝南人桓景隨道士費長房游學數(shù)年。一天,道士長房對桓景說,你家九月九日災難,宜離家,家人宜各做絳囊,盛茱萸系佩臂上,登高飲菊花酒,禍乃可消。桓景聽其言,舉家登山。及傍晚歸,見雞犬牛羊全暴死。此事流傳開來,每逢重九,人們?yōu)楸転南湀D吉利轉好運,乃有登高之習。重陽登高在古詩中多有體現(xiàn),而唐人留下的登高名篇最多。邊塞詩人岑參在行軍途中,適逢重陽節(jié),詩人仍想到要去登高,懷念故園的菊花:“強欲登高處,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zhàn)場開。”最著名的要數(shù)唐代詩人王維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該詩通過描寫重陽的風俗,把游子節(jié)日登高思親的情感,表達得非常深刻、精辟,成為千百年來吟詠佳節(jié)思親的精典之作。
最有新意要數(shù)唐詩人李白的 《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詩人借菊花大小重陽兩度遭采擷之苦來寄托自己內心的極度苦悶。最傷感的要數(shù)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全詩通過對凄清秋景的描寫,抒發(fā)了詩人年邁多病、感時傷世和寄寓異鄉(xiāng)的悲苦。
與登高相聯(lián)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jié)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后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圖吉祥之意。古詩云:“中秋才過又重陽,又見花糕各處忙,面夾雙層多棗粟,當筵題句傲劉郎。(清楊靜亭《都門雜詠·論糕》)”該詩將當時重陽做糕、食糕的盛況描繪得淋漓盡致。
“九日重陽節(jié),開門有菊花。”(唐王勃《九日》)重陽節(jié),又稱“菊花節(jié)”,因為重陽節(jié)有賞菊花的習俗。重陽節(jié)簪菊花的習俗,自古有之。早在三國時期,魏武帝給鐘繇的書信寫道:“九月九日,草木遍枯,而菊芬然獨秀,今奉一束。”重陽節(jié)君王賞賜臣下菊花而簪之,可見菊花與重陽節(jié)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菊花,古詩詞里也稱“黃花”,是長壽之花,又是凌寒不屈品格的象征,所以人們喜愛菊花,贊美菊花。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曾記述:“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說明當時的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活動。還傳說這一風俗本就起源于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愛菊愛飲菊酒愛詩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及飲菊花酒之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陶淵明的《飲酒》名句,人皆知之。另一篇重陽賞菊時詠出的:“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同來”,彌漫著濃濃的人情味。李白《九日登山》首先想到的就是陶公:“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王昌齡“謾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更是表達了對陶公的一片羨慕之情。
縱觀古代重陽菊花詩,花姿各異,朵朵香氣宜人。盧照鄰重陽登玄武山時寫下“他鄉(xiāng)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的詩句,抒發(fā)的是一片懷鄉(xiāng)之情。李白的“攜壺酌流霞,搴菊泛寒榮”,更顯詩仙浪漫豪放之風骨。岑參“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zhàn)場開”的詩句,則多了一份對祖國前程、家園收復的關注。
杜甫重陽詩《九日登梓州城》:“伊昔黃花酒,如今白發(fā)翁。……弟妹悲歌里,朝廷醉眼中。兵戈與關塞,此日意無窮。”抒發(fā)了憂國憂民之情。
黃巢的 “待到秋來九月八,秋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表達的則是農民起義領袖的英雄氣概。
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花昏后,有暗青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濃重的感情色彩,將自己賞菊時的孤獨凄涼心情躍然紙上。同時,飲菊花酒也是古人過重陽節(jié)的習俗。李白詩云:“攜壺酌流觴,賽菊泛寒榮”,白居易邀請:“待到菊花家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杜甫低吟:“伊昔黃花酒,如今白發(fā)翁”,盧照鄰感嘆:“他鄉(xiāng)共酌菊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等等,可謂情景交融,情趣盎然。
“茱萸正少佩,折取寄情親。”(唐孟浩然《九日得新字》)插茱萸是古代重陽節(jié)的又一趣俗。茱萸,又名越椒,或稱艾子,是一種落葉喬木,其味香烈,有驅蟲、除濕、逐風邪、治寒熱、利五臟、延年益壽等作用。所以古人將茱萸作為驅邪的神物,每逢重陽節(jié),人人佩帶茱萸,后世稱之為“茱萸會”,或稱重陽節(jié)為“茱萸節(jié)”。杜甫詩“明年會此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朱放的詩“那得更將頭上發(fā),學他年少手茱萸”。宋代的詩人和詞客,也留下眾多關于茱萸的詩句。如楊萬里:“昨日茱萸未若香,今朝籬菊頓然黃。 ”蘇東坡“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等,都是描述古代重陽插茱萸的習俗。
重陽節(jié)是我國重要傳統(tǒng)節(jié)日,其之所以流傳至今不僅僅是因為節(jié)日的本身,更多的則是節(jié)日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一、尊老敬老文化的體現(xiàn),如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唐代詩人杜甫的“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二、 思鄉(xiāng)愛國情懷的體現(xiàn),如唐代詩人盧照鄰的“九月九日眺山川, 歸心歸望積風煙”,唐代詩人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三、文明健康文化的體現(xiàn),如唐朝詩人楊衡的“黃菊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不堪今日望鄉(xiāng)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總之,重陽節(jié)在為古人提供了吟詩作賦、抒發(fā)情懷的載體同時,也賦予了重陽節(jié)豐富的內涵和新的生命力。品讀這些“重陽詩詞”,中華傳統(tǒng)文化躍然腦海,在潛移默化之中滋養(yǎng)心靈、陶冶情操,并激勵著大家不斷向上向善、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