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fā)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戲曲大舞臺作文范文一:
從出生到現(xiàn)在,在我心里最敬仰的老師莫過于我們現(xiàn)在的語文老師了。
他總是身穿一件灰色上衣,一條黑色褲子,過著他的“灰色人生”。他有著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像一把尖銳的劍,仔細的觀察著你的一舉一動。在他那濃密的黑發(fā)中夾有幾縷銀絲,這可是他在教育教學方面辛勤奉獻見證。
說起他上語文課,我的心里總有一陣激動。為什么呢?因為上語文課實在太有趣了。就拿我們學習第四單元綜合訓練《戲曲大舞臺》為例,課上了一半時他叫幾個同學上去唱戲。先上去的是何海棟,好像他媽媽是唱戲的,所以他好好壞壞也會唱幾句。不過他有點內向,唱著唱著聲音就沒了,引得我們哈哈大笑。第二個上去的是滑稽的周豪杰,還沒開始唱我們就知道一場笑劇即將出現(xiàn)。果然不出所料,他唱的是《天仙配》,“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你耕田······”唱得并不怎么樣,但他是喊著唱的,你不知道聲音有多響,不僅在操場上都聽得見,連校門外都聽的一清二楚。我們下面所有人都笑瘋了,我笑的肚子都疼了,腰都直不起來,趴在了桌子上。我們的語文老師聽了也情不自禁地笑了起來,我從來沒有見他笑得那么開心,那么快樂。他的語文課上得生動有趣,全仗著他那雄厚的文學功底。只要課文中有涉及到《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古典名著的內容,他總是講得頭頭是道。
他在寫作方面的收獲更使我佩服的五體投地。他曾經在《中國教工》上發(fā)表過長篇論文,在《人民日報》出版社的詩集上發(fā)表過詩作,獲得過全國全國中學師生作文二等獎,紹興市語文論文一等獎的第一名,在諸暨教育網(wǎng)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平臺上,他的“日記排行”、“熱門空間”、“熱門日記”獲得了三個第一。在他那妙筆生花的筆下,不知修改了多少學生文章,他真不愧是我們學校的第一位高級教師。
這位我們窮山溝里的老董先生,用他那聰慧的頭腦,淵博的知識,默默奉獻的精神,指領著我們,使我們一步步走向理想的境界。
戲曲大舞臺作文范文二:
中國戲曲種類繁多。如雍容高貴的京劇、典雅別致的昆劇、高亢悲涼的梆子戲、婉轉輕柔的越劇。戲曲那悠長的歷史和獨特的唱腔,高貴別致的藝術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優(yōu)美的曲調讓人也仿佛置身于其中,不得不佩服戲曲的精妙內涵。但我最喜愛京劇這種藝術形式。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200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的優(yōu)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
1790年,徽戲開始進京。當時,徽班所唱的聲腔是以二黃為主。二黃起源于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是在徽戲“吹腔”和“高撥子”的基礎上演變成的“四平調”進一步發(fā)展變化而成的。十九世紀初年,湖北漢戲藝人李六、王洪貴等所唱漢戲加入了西皮。徽、漢藝人的合作,并且相互影響。從而為京劇的形成奠定了基礎。1840年以后,京劇正式形成。這時,京劇的各種唱腔板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角色行當也發(fā)生新的變化,擁有了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后來逐步取代昆曲數(shù)百年來在戲曲舞臺上的統(tǒng)治地位,成為流行于全國的大劇種。京劇是我國幾千年文化的歷史見證,也是中國的"國粹"。凝聚了我國歷史深厚的內涵和悠長的韻味。所以我們應該傳承歷史文化遺產,使中國的"國粹"傳承下去,讓歷史見證中國的歷史文化淵源。
戲曲大舞臺作文范文三:
戲曲,中國的文化源泉,卻正一步一步走向衰落。
戲曲,從前滿大街的戲迷,現(xiàn)在已后繼無人,從前人們耳熟能詳,現(xiàn)在卻一問三不知;從前的刀嗑話題,現(xiàn)在已無人問津。這一切都在訴說一個殘酷的現(xiàn)實——戲曲將會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
戲曲這一個龐大的家族衰落不禁令我有以下的觀點:戲曲的衰落是社會發(fā)展中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時代在發(fā)展變化,人們的精神需求也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就像流行歌曲一樣,過時了,不流行了,自然就會被淘汰。它雖然是中國的藝術瑰寶,但有一點不可忽略,它也是一種供人們娛樂的工具,如果有比戲曲更好的娛樂工具,人們自然會向往著好的。大自然有著一個法則——弱肉強食,也就是說如果戲曲不能超越那些如同雨后春筍般發(fā)展的新娛樂工具,那戲曲被淘汰將會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大自然還有一個法則——適者生存。戲曲作為古典文化,如果一直因循守舊在那個世界中,不敢走向新世界的話,迎來的是會消失。
想到這兒,我不禁多了幾分擔心,戲曲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信仰,試想,一個民族若沒有了信仰,那豈不是一團亂麻。于是,我又想到了一個拯救戲曲的觀點:戲曲在人們的印象中是十分古典的,場面小,表演的方式單一,而且在人們印象中是一成不變的,似乎從未發(fā)生改變。所以,第一,在戲曲內涵不變的條件下,要添加新的元素,讓戲曲是多樣化的,變化的,這樣會給觀眾帶來新鮮感;第二,在劇情不變的條件下,場面要變,要一改以往秀氣的風格,幾個人當千軍萬馬?不,至少要上百個,這樣才熱鬧,才能讓觀眾身臨其境,有親和感;第三,在內容不變的情況下,表演的方式要變,可以將戲曲的故事起源拍成電影、電視劇、卡通片或是動畫片,例如《梅蘭芳》就是一個很不錯的開端;第四,政府可以請些明星來唱戲、表演,這樣,我相信戲曲將不再孤單。
我想著,新的戲曲將掀起一股熱捧的浪潮;也想著,梅蘭芳在新戲曲前也只不過是班門弄斧;想著,外國人都會哼上幾聲京腔……我會一直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