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體驗,大家新年里有什么美好的回憶呢?有沒有記錄下來呢,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幾篇別的小朋友的新年作文,我們一起看一下別的小朋友是怎么過年的吧。
新年
新年到了,大家興高采烈地做迎新年的準備。這時間,家家戶戶掛滿了火紅的燈籠,我家也不例外。在新年里大家說說笑笑,有的去買衣服,有的去別人家闖門,還有的在家里吃飯。
當夜幕降臨的時候,街道旁的路燈都不約而同的亮了起來,就在這時候,我飛快的跑下樓去,手里拿著各種各樣的煙花炮竹,于是,我連忙點起火來,只見背火熊熊燃燒的煙花,像火箭一樣向天空飛去,天上的煙花,突然間被炸開了,天上留下了五顏六色的道痕,突然,我的眼睛里充滿了光明。
然后我就融入了歡樂的人群當中,我忽然看到,人們在高興地做游戲,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連我也不由自主地走了進去。我們互相講笑話,玩游戲,放鞭炮,猜字謎等。接著,我碰到了同學,我說:“新年好!”她也說:新年好!然后我們就互相拜訪。過后,我就聽到了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那聲音熱烈而持久。在聲音里我看到人們大聲歡呼,喊叫,我著急地離開了。
聞見家里的飯香味,我就順著香氣跑回了家里,吃上香噴噴的餃子,保證你去了會大飽口福。吃完飯,我穿上了新衣服去逛街,街上的人那是人山人海啊!我差一點就摔倒了!不光這個,街上的東西還應(yīng)有盡有,物美價廉。人們沉浸在歡聲笑語之中,夜深了,寒意在逼近,人們都不愿意離去,還在那里盡情地歡慶,期盼新的一年到來。
一年就這樣過了
真是有一種不知道怎么回事的,迷茫的感覺,我心中有好多想說的話,但是沒有人愿意傾聽,或者是沒有空吧,可我卻不悲傷。
舊的一年就快過了,準確的說已經(jīng)可以用秒來倒計時了(可能還是比較長),心里沒有感覺?好像不是吧,那種感覺是復雜的,像是對于上一年的所有感覺的匯聚,一半的亂;一半的愁。
好奇怪,真的好奇怪,我一向都是那種比較活躍的性格,可今天卻沒有一點開心的感覺,說悲傷也算不上,更不是什么所謂的(對于時光來去匆匆的惋惜),因為我不是那種偉大的作家,更不是那些見景傷情的詩、詞人,所以我不想“太過做作”。
當然,我這么說也許會遭到很多人的“批判”,說我什么自命清高、故作姿態(tài)……這些都不重要,我無所謂被別人怎么看。
可能因為我的文章沒有那些華麗的語言,沒有生動的文筆,更沒有吸引人的題材,別人只會認為我是在小題大做,以至于如今的我沒有多少“真正的朋友”,都以為我只會說大話,我現(xiàn)在的朋友可能也只會是過眼云煙,過了這個初中,我們就會在操勞的高中生活中逐漸忘記彼此……對此,我一直在想問一個問題,友誼真能地久天長嗎?
也許我這樣一說,我其中的朋友又會有很多傷心的離我而去,甚至認為我是在胡言亂語,從今以后與我為敵,可那又如何,真正的友誼應(yīng)當是經(jīng)得住考驗的,而不是風一吹便煙消云散的……我并沒有錯。
在此,我想祝我所有人,無論是認識的人還是不認識的的人。
祝你們新年快樂!
雨花小集·新年
“迎新年,辭舊歲。”
長輩喜歡將希望都寄托于新年上,傳統(tǒng)的習俗與瑣碎的忌諱便是不可少的了。親人間喜歡借新年而相互祝福,歡聚一堂。孩子們更是能獲得無數(shù)樂趣。門上貼上火紅的對聯(lián),包上艷紅的錢包,年夜飯冒著熱氣。
空氣里似乎充盈著一種紅色的氣息;喜慶的,熱鬧的,忙碌的,團圓的。每一位匆匆的行人,每一個窗戶里的家庭,似乎都透著一種更積極的精神。是啊,這是新年,屬于大家的新年。
為何盼望過年?——年早已不是一種捕捉歲月腳印的計時法。年,是一種力量。
人們活在平凡瑣碎的日常中,機械,麻木,拘泥;就像時鐘里的指針,茫然地一圈又一圈,忘記了起始,看不見終點。生活中微小的痛苦與歡樂、必定與偶然,就在這繁瑣的重復中沉淀,累積,交織成一張苦悶的網(wǎng)。漸漸地,漸漸地,在這網(wǎng)的包裹下,人會失去激情,會失去方向。然而,人自己是沒有勇氣去撕破這張網(wǎng)的,就像單調(diào)運轉(zhuǎn)著的零件,很難自己停下;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嶄新的開端——新年。
過年,就像爽快地一把撕下一張日歷。把舊的日子一撕,仿佛就擺脫了以前的所有不快,仿佛就跨越了以前的所有困難;望著新的一年,仿佛就能看見全新的愉悅的曙光,仿佛就有了全新的力量去面對全新的未來。就如面對神靈的祈禱,能安慰自己的心靈,能獲得勇氣。
年就能給人這種“迎新辭舊”的力量。過新年,是種信念,甚至,是種信仰。
又是一年,又是新的一年。
除夕夜的年夜飯守歲酒
除夕的夜飯,既是一年辛苦忙碌、辭別舊歲的重要時刻,又是具有祈望將來,迎接新年的特殊意義,當全家老少合歡團聚,共進年夜飯的時候,其樂融融,洋洋得意,自不必細說。在上海的風俗中,年夜飯這頓豐宴,同樣很隆重。席面上魚肉珍饈,花色繁多。糖臘銀絲芥和炒塌科菜,那是上海地區(qū)的特產(chǎn),年夜飯除了魚肉海味,要算這種特色風味菜最為引人胃納了。
年夜飯的萊肴,上海人很講究好名堂。有錢人家吃魚吃肉,“年年有余”;還吃那種讀來和“發(fā)財”諧音的發(fā)萊。一般人家年夜飯席上,發(fā)芽豆和黃豆芽總是有的,因為這象征著升和發(fā),十分吉祥如意。果類中的柑子,是除夕不可缺少的食物,俗語說:“除夕吃紅柑,一年四季保平安。”還要吃些芋頭即芋艿,上海人有諺語說是:“除夕吃芋頭;一年四季不犯愁。”另外,吃豌豆,因為豌豆又名安樂菜,和長生果之類,同樣都是很吉利的名稱。至于上海舊俗說是除夕吃飯時不宜淘湯,傳為淘了湯吃飯的話,第二年外出辦事或旅行,會要遭到雨淋的,這當然是無稽之談了。
除夕之夜的吃,在年夜飯之后,飯萊雖撤去,但守歲酒和果品之類卻是一直要吃到第二年的。關(guān)于守歲酒,唐人詩中有首《守歲》,有說是唐太宗李世民所作,有說為董思恭所作,暫不管是誰,那詩表達了一年又將伊始的辭舊迎新之情,則無疑的:“歲陰窮暮紀,獻節(jié)啟新芳。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冰消出鏡水,梅散入風香。對此歡終宴,傾壺待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