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每個人都了解的,我們學過他的名言警句也不少,但是真正能夠知其意的卻很少很少,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我所了解的孔子作文,歡迎參考!
第一篇:
如今電視里天天講孔子,祭孔的大典也不時可以看到,孔子學院還成為一種標志在世界各地開花。但是,在我心中的孔子卻有著不一樣的地位。
首先他確實是一位好老師。他門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就有“七十二賢人”,而他自己也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當我們稍微仔細地了解一下《論語》,才發(fā)現(xiàn)我們的孔老夫子竟然也是這般的親切,這般的洞察人性。“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這個應該是孔子的理欲觀。在我們追求各種各樣的“欲”時,我們可曾想到還有“仁”,我認為孔子的“仁”不僅充分體現(xiàn)了一種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而且他更把“仁”視為“君子”的一種社會責任,或者用“社會義務”更貼切一點。“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利”,這里他還強調了君子對社會法度的關切,我認為他的君子應該是仁者,而且不是清高的仁者,是放眼于社會的思想者和工作者。
但是,他的罪狀有很多,最有名的是殺害改革派(誅少正卯),不會勞動(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吃飯奢侈(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宣傳奴隸主義(生死由命,富貴在天),污蔑勞動人民(唯上知與下愚不移),丑化婦女(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
所以,在我心中孔子既是一個高尚的好老師,同時也是個只知保守卻不知開放的“老古董”。
“必也正名乎”,似乎他也沒有做到。
第二篇:
孔子是每個人都了解的,我們學過他的名言警句也不少,但是真正能夠知其意的卻很少很少,包括我自己,我目前也只能懂得他的幾句而已。
縱觀他的名言警句,在我所領略的警句中他的這句話讓我感悟極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不讀書,就無所的。我認為孔子的這句話說得非常的好,他正適合于我們,可以告誡我們讀書不能讀死,要善于去靈活應用開動腦筋,在念讀的同時要反復地思考,思考作者為什么會這樣寫,它的好處在哪里,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當然只思考也不行,也要將自己的思考融入課本當中反復的推敲之后就會有所得。
我就有過親身體會以前我學習成績總是提高不上去,父母也給我報了許多補習班,但是終究沒有太大的效果,后來,在上課時學了《論語十則》后,就對這句話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每天晚上做完作業(yè)后就躺在床上仔細體會這句話的用意,子經(jīng)過幾天的推敲后就發(fā)現(xiàn)了自己學習成績提不高的原因,那就是沒有善于思考的習慣,后來在每次上好課后我總會在下課時思考關于上課時的一些問題,在補習班里就將沒有思考出來的問題問問老師,成就因此有了進步。
如今想想,孔子被稱為圣人可一點都沒有錯,他的每句話都含有巨大的哲理,每當我理解了其中的一句時,我只會認為我只是看到了冰山的一角,自己只把自己當成浩瀚的宇宙中一顆沒有光亮的小行星,自己要學的知識還多著呢。
第三篇:
宋朝開國宰相趙普曾今說過自己是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由此可見“論語”一書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社會中起著相當大的一個作用,作為治國之本的“論語”被世人所推崇,而它的作者——孔夫子,在數(shù)千年之后的現(xiàn)在依然是萬人敬仰的至圣偉人,因為他的經(jīng)典儒家思想陶冶了整個中國的核心。簡而言之,中國的文化極大地受到了孔圣人的影響。
世上的所有真理都是經(jīng)歷時間的磨礪才站穩(wěn)腳跟的,正如孔子的儒派思想;并且所有的真理都不張揚,它是慢慢潛入人們的思想之中,所以樸素的也只有是真理了。最主要的,真理其實很普通,正如春耕,秋收,日起月落它不會披上羊皮,迷惑人們,它只是支持著事物最根本的本質,而沒有半點虛假。
比如文藝復興時期的地心說雖被天主教支持但最終卻被日心說壓倒一樣?资ト吮闶钦胬淼木喸煺撸绻覀內タ此漠嬒竦脑挘芤卓闯鏊邆渲兄钦吆烷L者的氣質,樸素無華,簡簡單單的衣著,就像個極普通不過的老人,孔子之所以比凡人更高一層次,因為他是安貧樂道之人且早已領悟天地人之道,應該說這就是君子的表現(xiàn),所注重的是心靈世界,而凡人為名利操勞,圖的是物質世界,簡而言之:凡人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由此一想,要是沒了孔子,這個世界將會怎樣?古典文化研究者——于丹在她的著書中這樣寫道: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也就是說,論語是人們通向幸福的航標。正是有了孔子的真理,世界變得靚麗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