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下面是小編帶來的一片國慶的故宮游記作文,歡迎大家閱讀。
國慶故宮游記作文
今天是個好天氣,因為今天能看見藍天,北京的天每天都是灰蒙蒙的,看不透,所以說今天是個好天氣。早餐吃了一碗北京特色小吃——炒肝,開始了新的旅程。
今天的主角是紫禁城,也就是故宮,換句話說我們要去皇宮轉(zhuǎn)轉(zhuǎn)。在進故宮之前得先從天安門進,所以一定要登上天安門城樓,在登上城樓時,眼前便是天安門廣場鳥瞰,這個角度正是當年毛主席在開國大典致詞時站過的地方,我也特意站在那感受一下當時宏偉場面。
下了天安門,經(jīng)過端門,便來到了故宮的正門——午門。午門的講究很多,它是由三面墻圍成一個正方形的廣場,正面三洞門,兩旁各設(shè)一洞門。其中正中間的門只有皇上平日里可以走,皇后在新婚當日也可以走一次,再有就是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走一次。左右兩個門是文武大臣和宗室王公出入的門。而其它文武百官只能走兩個側(cè)門。從午門的正面看是三個門,從后面看是五個門,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說。
我在午門門口租了一臺電子導(dǎo)游機,它可以幫你游故宮,邊走邊講。進了午門便真正進了紫禁城,首先要跨過內(nèi)金水河,前面是一片開闊的廣場,正中有個宮殿式的大門。故宮里所有的門其實就是一個宮殿式的建筑,這個門叫太和門,門兩旁蹲坐著一對大青銅獅,這一對獅子號稱中華第一獅,威風八面。
穿過太和門,又見到一個更大的廣場,前面是一座更大的宮殿,也是故宮里地位最高的宮殿——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皇上升朝的地方。太和殿果然氣派,故宮里最大的數(shù)字是九,而太和殿的殿檐上設(shè)有十個走獸,由此可見太和殿的地位已經(jīng)用九這個數(shù)字都不能代表了。太和殿建于三層漢白玉石階上,是當時北京的最高建筑。在殿的底座漢白玉石階上雕有1142個龍頭,龍頭的嘴通于地面,每逢下雨時,積水便通過這1142個龍頭流到地面上,所以便有了“千龍吐水”這一奇觀。
太和殿的后面是中和殿和保和殿,這三大殿構(gòu)成了故宮的前宮。再往后便是后宮,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時的故宮每個殿的牌子上都有漢滿兩種文字,而現(xiàn)在從午門到保和殿所有的牌子卻只有漢文,為什么呢?因為當時袁世凱當了83天皇帝,下令把前宮所有的滿文摳掉了,這也是袁世凱竊國的鐵證。
沿著保和殿這條中軸線一直朝里走,路過乾清門,來到乾清宮。這座宮殿是順治和康熙兩個皇帝的寢宮,到雍正帝的時候,雍正帝為康熙帝守孝27個月,就把寢宮搬到了養(yǎng)心殿。從此以后,歷代皇帝就正式住進養(yǎng)心殿了。穿過交泰殿便來到坤寧宮,這里在明朝時是皇后的寢宮,清朝時是皇帝大婚的洞房,F(xiàn)在坤寧宮的擺設(shè)都是按光緒帝結(jié)婚時的原樣復(fù)原的。
在故宮里面也有一塊九龍壁,這塊九龍壁是仿制北海九龍壁建的,所以沒有北海的九龍壁精美。但是卻發(fā)生了一段感人的故事:當年在故宮建九龍壁時需要燒制270塊琉璃磚,每一塊琉璃磚都不一樣,組合起來才是一塊完整的九龍壁,所以少了一塊就全部作廢了。當工人們燒磚時不小心打碎了一塊,這可是要犯殺頭之罪的。這時木匠師傅挺身而出,冒著生命危險,用木料雕刻了一塊仿制品,刷上油漆,瞞過了官員的檢查,工匠們才免去了一場災(zāi)難。通過這件事,反映了當時的朝廷腐敗,也顯出了勞動人民的團結(jié)友愛精神。但是這塊木制品畢竟經(jīng)受不住歲月的洗禮,現(xiàn)在已經(jīng)腐爛了。
在儲秀宮門前,我們看到了當時秀女睡過的床,這些秀女當中,就有后來的慈禧太后。 在珍寶館里,我們見到了故宮里的從多寶物,其中有皇上的玉璽、龍袍、龍冠。各種珍奇異寶琳瑯滿目,不計其數(shù)。
讓我們有幸看到的是宣統(tǒng)與皇后婉容的照片以及慈禧的晚年照片,到了清末年間,皇宮里已經(jīng)有了照相機,所以留下了中國末代皇帝的照片。宣統(tǒng)帝很黑很瘦,而婉容不愧為皇后,非常漂亮,在當時可以說是天下第一美女啦!
故宮里面的景物實在太多了,一天時間也游不完,下午3點多鐘時,我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故宮,而我一步一回頭的想再看看這座紫禁城,看看這個住過20多位中國皇帝的皇家宮殿。 離開故宮時,我突然對清史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以后有時間一定要學學,仔細研究一下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