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紹興會稽縣人,中國現(xiàn)代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xué)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下面是關(guān)于魯迅的作文精選。歡迎閱讀。
作文一:關(guān)于魯迅先生的想法
這個名字如此熟悉,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便扎根于記憶中。
這個名字那么陌生,已經(jīng)是很久很久以后,卻仍只是個名字。
魯迅先生:
請原諒我少年的單純與稚氣,只怪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不懂得太多無奈與絕望;請原諒我此刻的困惑與不解,只怪我的生活太過安逸,不明白太多憤慨與悲哀;請原諒我曾經(jīng)的散漫與自私,只怪我的旅途未歷風(fēng)雨,不知道生命何其短暫,責(zé)任何其重大……先生,請允許剛開始思考的我慢慢向您的心靠近,試著感受那偉大的熱度。
您是我敬畏的人。從前是因為您站得太高,太遠,模糊的印象讓我產(chǎn)生敬畏。如今,我努力向上攀爬,渴望更近、更清晰地認識您,然而直到現(xiàn)在為止,我只是發(fā)現(xiàn),對您的敬畏更多更多了。
您是偉大的文學(xué)家、思想家、革命家。這是毋庸質(zhì)疑的?晌腋敢鈷侀_這些空洞的稱號,因為我知道,您只是一個中國人,一個有思想、有骨氣、有人性的中國人。無法想象,那是怎樣的混亂的年代啊,那是怎樣的墮落的社會啊,那是怎樣的愚昧而懦弱的民族啊!我慶幸自己生活在這和平的年年歲歲中,但也為難以體會您的心靈而深感遺憾。我只是試著,試著感覺那交織了無數(shù)情感的熾熱的心,一種不能用言語訴說的感情,只能像這樣,像這樣化作我對您深深的敬畏。
世上的人們常談?wù)撈鹉,對對錯錯,是是非非,沒有一個定論。而我——一個涉世未深的小丫頭,實在不敢妄加評論。您在我心目中,簡單又復(fù)雜,平凡又偉大,如一個耐人尋味的謎。對于您,我仍無法清晰地了解,只是一遍遍讀著您的東西,反復(fù)推敲著您的文字,盡可能準確地揣摩您犀利的話語,仔細地發(fā)現(xiàn)您敏銳的目光,深切地感悟您燃燒的情感……
當(dāng)我努力向您的心靠近時,周圍彌漫著沉重而壓抑的空氣。但是我嗅到了,我真的嗅到了——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的氣味。我似乎能聽到心臟有力地跳動,我似乎能觸摸到心底的滾燙,那樣的熾熱,必蘊涵著一種力量,源于人性的精神的力量!
我,仍在這樣凝固的空氣里,努力,努力,試著親近那顆熾熱的心……
作文二:我眼中的魯迅
在我的眼中一直都有一位人物形象值得我學(xué)習(xí),他一直印在我心里,那就是魯迅。
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短短的頭發(fā)刷子似的直豎著,濃密的胡須成了一個隸書一字。魯迅走路很輕捷,尤其使人記得清楚的,是他剛抓起帽子往頭上一扣,同時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顧一切地走出去了。
我讀了許多魯迅的作品,例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作文課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講述了魯迅痛恨舊社會和黑暗勢力的破壞。有一次魯迅在回家的路上看見一個拉黃包車的坐在地上呻吟,腳上沒穿鞋,地上淌了一攤血。魯迅問他怎么了,他說“他的腳踩在腳踩在玻璃片上了,插進了腳底。魯迅馬上跑回家把藥箱拿來了,魯迅拿鑷子夾出了碎玻璃片,然后拿硼酸水給他洗干凈,敷下藥扎好繃帶。魯迅又把手上的錢送給了他,魯迅他對自己的病一點都不關(guān)心,倒常常叫她的傭人多休息,不叫她干重活。
我最喜歡魯迅這種同情勞苦人眾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俯道甘為孺子牛”的精神。
作文三:我眼中的魯迅先生
朋友,請容許我先收斂一下沸騰的心緒,讓我再梳理一下雜亂的文思,我要向人世間搜尋那最鏗鏘、最芬芳的詞句,向你再敘他奇?zhèn)サ钠缴?/p>
記不得是第幾次提及魯迅先生的名字,心中卻仍是初識一般的激動,那跳動的文字呀,又在我心頭流淌了:“希望是附屬于未來的,有未來,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他是黑暗中的明流。在那“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世界里,錚錚傲骨的他,以一種獨特的姿態(tài)審視這個世界;以一種鷹般犀利的目光傲視那群無恥的政客。他恨、他怒、他詰問、他嘲諷,他那烈酒般的文字呀,澆灌整個中華大地――他期望民眾的覺醒。
他是濁夜中的明燈。他告訴青年們光明的所在,他指點后來人要“走自己的路”,他殷殷誨導(dǎo),他諄諄規(guī)勸。他問蒼天也問自己,這世上還有沒有吃孩子的人?或許還有。于是,他義無反顧,奔走吶喊:“救救孩子!”
他更像那雪中傲立的松柏呀,奇?zhèn)、高大,帶一股凜然的芬芳,在隆冬中煢然獨立。哦,是的!獨立!他蔑視著官僚走狗,他不屑于“正人君子”之流,他看不得所謂的“學(xué)者教授”……他——便獨立著,永遠走那條通向遠方的“新路”。走呀,像那執(zhí)著的夸父!走呀,播下美好與芳馨,等后來人去收獲!即便在國民政府的通緝下又何嘗佇足?即便在顛沛流離之中又何曾彷徨!他用一支如椽的巨筆,筑就了一條嶄新的文學(xué)之路。
便是一句“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吶喊呀,是何等振聾發(fā)聵!當(dāng)這一切的一切成為人們的共識,他在人們的心中便越發(fā)偉岸,盡管他的身影在歷史的那頭悄然隱去……
“何人領(lǐng)吶喊,先生已作古,文壇從此感彷徨!”而今的人們品讀他的文字,如此哀惋嘆息,可又有幾人識得他奇?zhèn)サ娜烁衲?這是在濁世里永不屈從的人格呀!這是在迷惘中永不退縮的人格呀!這是帶一身凜然正氣,獨立于天地之間,眾人皆醉我獨醒的高貴人格呀!
我手捧一本書頁泛黃的《吶喊》,望著扉頁上那個清瘦的身影,精神恍恍惚惚:在遙遠的地平線上,有一座突兀的峰巒。峰巔之上,一柱剛直奇?zhèn)サ乃蓸浒寥宦柫,一股濃濃馥郁、催人警醒的生命芳香噴涌而?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