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4字成語故事
導語:成語飽含生活的哲理,學習和應(yīng)用它,會培養(yǎng)我們平和的心態(tài)、潔凈的心境,良好的修養(yǎng)。下面是中華4字成語故事,歡迎閱讀。
中華4字成語故事1
【成語】: 釜底抽薪
【拼音】: fǔ dǐ chōu xīn
【解釋】: 釜:古代的一種鍋;薪:柴。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成語故事】:
南北朝的時候,東魏大將軍侯景舉兵反叛,遭到朝廷軍隊的攻打。侯景于是投降江南的梁武帝蕭衍,請蕭衍前來增援,結(jié)果又被慕容紹宗指揮的東魏軍隊打敗。侯景最后只得帶著剩下的幾百人投降梁朝。東魏的魏收為這事寫了篇奏章,他指出對侯景這樣反復無常的人,必須抽薪止沸,剪草除根。然而梁武帝沒有接受這一勸告。后來侯景果然又叛變了梁朝。釜:炊事用具,即鍋。薪:柴草。這個成語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中華4字成語故事2
【成語】: 感恩圖報
【拼音】: gǎn ēn tú bào
【解釋】: 圖:設(shè)法。感激別人的恩情而想辦法回報。
【成語故事】:
春秋時候,吳國的大將軍伍子胥帶領(lǐng)吳國的士兵要去攻打鄭國。鄭國的國君鄭定公說:“誰能夠讓伍子胥把士兵帶回去,不來攻打我們,我一定重重地獎賞他。”可惜沒有一個人想到好辦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個年輕的打漁郎跑來找鄭定公說:“我有辦法讓伍子胥不來攻打鄭國!编嵍ü宦,馬上問打漁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車子?”
打漁郎搖搖頭說:“我不用士兵和車子,也不用帶食物,我只要用我這根劃船的槳,就可以叫好幾萬的吳國士兵回去吳國!笔鞘裁礃拥拇瑯敲磪柡ρ?打漁郎把船槳夾在胳肢窩下面,跑去吳國的兵營找伍子胥。
他一邊唱著歌,一邊敲打著船槳:“蘆中人,蘆中人;渡過江,誰的恩?寶劍上,七星文;還給你,帶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記得,漁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漁郎手上的船槳,馬上問他:“年輕人,你是誰呀?”打漁郎回答說:“你沒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槳嗎?我爸爸就是靠這根船槳過日子,他還用這根船槳救了你呀!蔽樽玉阋宦牐骸拔蚁肫饋砹!以前我逃難的時候,有一個打漁的先生救過我,我一直想報答他呢!原來你是他的兒子,你怎么會來這里呢?”
打漁郎說:“還不是因為你們吳國要來攻打我們鄭國,我們這些打漁的人通通被叫來這里。我們的國君鄭定公說:『只要誰能夠請伍將軍退兵,不來攻打鄭國,我就重賞誰!』希望伍將軍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經(jīng)救過您,不要來攻打鄭國,也讓我回去能得到一些獎賞!蔽樽玉銕е屑さ恼Z氣說:“因為你爸爸救了我,我才能夠活著當上大將軍。我怎么會忘記他的恩惠呢?我一定會幫你這個忙的!”伍子胥一說完,馬上把吳國的士兵通通帶回去。打漁郎高興地把這個好消息告訴鄭定公。一下子,全鄭國的人都把打漁郎當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漁的`大夫”,鄭定公還送給他一百里的土地呢!
伍子胥為了報答打漁郎的爸爸幫助過他,他不但不攻打鄭國還讓打漁郎得到獎賞,這就叫做感恩圖報。
中華4字成語故事3
【成語】: 改弦更張
【拼音】: gǎi xián gēng zhāng
【解釋】: 更:改換;張:給樂器上弦。改換、調(diào)整樂器上的弦,使聲音和諧。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計劃、方法。
【成語故事】:
這句成語見于《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骸案`譬之琴瑟不調(diào),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又見南朝·宋·何承天《上邪篇》:“琴瑟時未調(diào),改弦當更張!毕旅婀适聫摹稘h書》。
西漢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今文經(jīng)學大師叫董仲舒,廣州(今河北棗強東)人。他學習非常用功,整天埋頭在書房里學習,書房附近的園圃,兩三年都顧不上看一看。后來,他專治《春秋公羊傳》,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膠西王相。
當時,漢武帝劉徹舉賢良文學之士,請他們對施政方針提出建議。董仲舒說:漢朝繼秦而立,秦朝的舊制度都不適用了。好比琴上的弦已經(jīng)陳舊不堪,沒法使音調(diào)和諧了,必須把它解下來,更換新弦,然后才可彈奏。政策制度也是如此。行不通了,就要改革,然后才能把事情辦好。應(yīng)當更換琴弦而不換,就是第一流的音樂家也彈不出優(yōu)美的音調(diào)來;應(yīng)當改革而不改,就是最賢明的政治家也不能創(chuàng)造令人滿意的政績。
……董仲舒還向漢武帝建議:“諸不在六藝(即《禮》《樂》、《詩》、《書》、《易》、《春秋》六經(jīng))之科,孔子之術(shù)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边@些,都為漢武帝所采納,開此后兩千余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tǒng)的先聲。
“改弦更張”這句成語,常用來比喻變更方針、計劃或辦法。
中華4字成語故事4
【成語】: 負隅頑抗
【拼音】: fù yú wán kàng
【解釋】: 負:依靠;隅:山勢彎曲險阻的地方。憑借險阻,頑固抵抗。指依仗某種條件,頑固進行抵抗。
【成語故事】:
“負隅頑抗”這則成語的“負”是依靠;“隅”是山勢險要的地方。比喻依仗某種條件頑固抵抗。
這個成語來源于《孟子.盡心下》,則之野,有眾逐虎;⒇撐(即隅),莫之敢櫻。
戰(zhàn)國時,有一年齊國發(fā)生饑荒,許多人餓死。孟子的弟子陳臻聽到這個消息,急忙來找老師,心情沉重地說:“老師,您聽說了嗎?齊國鬧饑荒,人都快餓死了。人都以為老師您會再次勸說齊王,請他打開棠地的谷倉救濟百姓。我看不能再這樣做了吧。”
孟子回答說:“再這樣做,我就成為馮婦了!
接著,孟子向陳臻講述了有關(guān)馮婦的故事。
馮婦是晉國的獵手,善于和老虎博斗。后來他成為善人,不再打虎了,他的名字也幾乎被人們忘掉。有一年,某座山里出現(xiàn)了一只猛虎,常常傷害行人。幾個年輕獵人聯(lián)合起來去打虎,他們把老虎追至山的深處,老虎背靠著一個山勢彎曲險要的地方,面向眾人。它瞪圓了眼睛吼叫,沒有人敢上前去捕捉。
就在這時,馮婦坐車路過這兒。獵手們見了他,都快步上前迎接,請他幫助打虎。馮婦下了車,挽起袖子與老虎搏斗起來,經(jīng)過一場拼搏,終于打死了猛虎,為民除了害。年輕的獵手們高興地謝他,可是一些讀書人卻譏笑他。
中華4字成語故事5
【成語】: 赴湯蹈火
【拼音】: fù tāng dǎo huǒ
【解釋】: 赴:走往;湯:熱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艱險,奮勇向前。
【成語故事】:
西漢時,晃錯曾是太子劉啟的老師。劉啟即位后,升任晃錯為史大夫。由于漢景帝非常尊重晃錯,對晃錯的話是言聽計從。晃錯主張削弱諸侯王,加強中央集權(quán),使許多諸侯懷恨在心。其中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等人打著清君側(cè)的旗號,聯(lián)合起兵反叛,把矛頭直接對準晃錯。景帝為了緩和危局,竟把晃錯處死了;五e曾說:對能打勝仗和堅守城池的人要提拔;對攻破敵陣的人要獎勵。這樣將士才能奔赴湯池,投人烈火也在所不惜。這個成語比喻奮不顧身,不畏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