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削足適履的歷史典故
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匯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削足適履的歷史典故,供大家學習參考,希望能給大家?guī)韼椭?
削足適履的歷史典故(一):削足適履
[歷史典故]
春秋時,有一次楚靈王親自率領戰(zhàn)車千乘,雄兵10萬,征伐蔡國。這次出征非常順利。楚靈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棄疾留守蔡國,全權處理那里的軍政要務,然后點齊10萬大軍繼續(xù)推進,準備一舉滅掉徐國。楚靈王的這個弟弟棄疾,不但品質不端,而且野心極大,不甘心僅僅充當蔡國這個小小地方的首腦,常常為此而悶悶不樂。棄疾手下有個叫朝吳的謀士,這個人非常工于心計,這一天,他試探道:“現在靈王率軍出征在外,國內一定空虛,你不妨在此時引兵回國,殺掉靈王的兒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決朝政,將來當上國君還成什么問題嗎!”棄疾聽了朝吳的話,引兵返楚國,殺死靈王的兒子,立哥哥的另一個兒子子午為國君。楚靈王在征討途中聞知國內有變,兒子被弟弟殺死,頓時心寒,想想活在世上沒有意思,就上吊自殺了。在國內的棄疾知道楚靈王死了,馬上威逼子午自殺,自立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
另一個故事是:晉獻公寵愛驪姬,對她的話真是言聽計從。驪姬提出要將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齊立為太子,晉獻公滿口答應,并將原來的太子,自己親生的兒子申生殺害了。驪姬將這兩件事做完了,但心中還是深感不踏實,因為晉獻公還有重耳和夷吾兩個兒子。此時,這兩個兒子也都已經成人,驪姬覺得這對奚齊將來繼承王位都是極大的威脅,便建議殺了重耳和夷吾兄弟倆,晉獻公竟欣然同意。但他們的密謀破一位正直的大臣探聽到,立即轉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聽說后,立即分頭跑到國外避難去了。
《淮南子》的作者劉安評論這兩件事說:“聽信壞人的話,使父子、兄弟自相殘殺就像砍去腳指頭去適應鞋的大小一樣(猶削足適履),太不明智了!
削足適履的歷史典故(二):削足適履
【釋義】
適:適應;履:鞋。因為鞋小腳大,就把腳削去一塊來迎合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地遷就湊合或不顧具體條件的生搬硬套。
春秋時期,楚靈王率領十萬雄兵征伐蔡國,這次出征非常順利,楚靈王想一鼓作氣,繼續(xù)征伐徐國,便委派弟弟棄疾全權處理國中朝政,自己則帶領大軍向徐國進發(fā)。楚靈王萬萬沒想到,弟弟棄疾會生謀反之心。棄疾手下有個謀士朝吳,朝吳慫恿他道:“現在靈王率軍出征在外,國內一定空虛,你不妨在此時引兵回國,殺掉靈王的兒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決朝政,將來當上國君還成什么問題嗎?”這句話說得正合棄疾心意!棄疾當即布置一番,殺死了楚靈王的兒子,立另一個兒子子午為國君。外出征討的楚靈王得知后,心寒無比,想想活在世上沒有意思,就上吊自殺了。棄疾聞知楚靈王已死,馬上威逼子午自殺,自立為王,他就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楚平王。
削足適履的歷史典故(三):削足適履的含義和故事
春秋時期,有一次楚靈王親自率領戰(zhàn)車千乘,雄兵10萬,征伐蔡國。這次出征非常順利。楚靈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棄疾留守蔡國,全權處理那里的軍政要務,然后點齊10萬大軍繼續(xù)推進,準備一舉滅掉徐國。
楚靈王的這個弟弟棄疾,不但品質不端,而且野心極大,不甘心僅僅充當蔡國這個小小地方的首腦,常常為此而悶悶不樂。
棄疾手下有個叫朝吳的謀士,這個人非常工于心計。有一天,他試探道:“現在靈王率軍出征在外,國內一定空虛,你不妨在此時引兵回國,殺掉靈王的兒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決朝政,將來當上國君還成什么問題嗎!”
棄疾聽了朝吳的話,引兵返楚國,殺死靈王的兒子,立哥哥的另一個兒子子午為國君。楚靈王在征討途中聞知國內有變,兒子被弟弟殺死,頓時心寒,想想活在世上沒有意思,就上吊自殺了。在國內的棄疾知道楚靈王死了,馬上威逼子午自殺,自立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
另一個故事是:晉獻公寵愛驪姬,對她的話真是言聽計從。驪姬提出要將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齊立為太子,晉獻公滿口答應,并將原來的太子,自己親生的兒子申生殺害了。驪姬將這兩件事做完了,但心中還是深感不踏實,因為晉獻公還有重耳和夷吾兩個兒子。此時,這兩個兒子也都已經成人,驪姬覺得這對奚齊將來繼承王位都是極大的威脅,便建議殺了重耳和夷吾兄弟倆,晉獻公竟欣然同意。但他們的密謀被一位正直的大臣探聽到,立即轉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聽說后,立即分頭跑到國外避難去了。
《淮南子·說林訓》的作者劉安評論這兩件事說:“夫所以養(yǎng)而害所養(yǎng),譬猶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币馑际钦f,聽信壞人的唆使,使父子、兄弟自相殘殺,就好比是砍去腳指頭去適應鞋的大小一樣。這種做法是非常愚蠢的。
——《淮南子·說林訓》
【求解驛站】鞋小腳大,把腳削去一塊來適應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地遷就湊合,或不顧條件生搬硬套。
【活學活用】不考慮本國國情,照搬外國的做法,~,注定失敗。
【妙語點撥】淮南王劉安認為“削足適履太愚蠢”,很多人也認為削足適履是一種不明智的行為。畢竟,把腳削去一塊來湊和鞋的大小是痛苦的,也是生搬硬套的。然而,世界上可能沒有為你量身打造的“履”——完全適應你的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這種情境下,你該如何抉擇?是改變環(huán)境適應你,還是改變自己適應環(huán)境?事實證明,如果不懂得在關鍵時刻“削足”,我們可能終生都不會尋找到適合自己的那雙“履”。
【近義】生搬硬套、殺頭便冠
【反義】因地制宜、量體裁衣
削足適履的歷史典故(四):削足適履
秦朝末年,各路起義軍中有兩支最大的力量,這就是劉邦和項羽的隊伍。他們曾經約定,誰先攻下秦朝首都咸陽,誰就在關中一帶為王。
結果,劉邦先攻破了咸陽,控制了函谷關。
項羽因此非常生氣。他想我有四十萬大軍還沒稱王,你十萬人馬居然稱王啦!于是要找劉邦決戰(zhàn)。
項羽的一個遠房叔叔項伯與劉邦的謀士張良很要好。聽到這消息,他連夜告訴張良,勸他趕緊離開。張良不愿背叛劉邦,經張良介紹,劉邦熱情地接待了項伯,并與項伯結為兒女親家。項伯勸劉邦親自去向項羽解釋、道歉,以避免這場大戰(zhàn)。
第二天,劉邦帶著一百多人親自去鴻門向項羽陪禮道歉。項羽的謀士范增勸項羽在酒宴上除掉劉邦。宴會上埋伏了一批武士,約定項羽一舉杯,就立即動手。
在宴會上,劉邦對項羽態(tài)度謙卑,處處陪著小心。那項羽是個直性于,被劉邦哄得漸漸高興起來,根本不再想殺他了。所以對范增的幾次示意,都沒有反應。
范增眼看沒按計劃進行,就把項羽的堂兄弟項莊找出來說:“項王太仁慈了。你快進去借舞劍為名,趁機殺了劉邦!
項莊回來便到宴會上敬酒,并請求讓他舞劍助興。只見劍光閃閃,項莊越舞越靠近劉邦。項伯擔心出事,對項羽說:“一人獨舞,興致不高,讓我和他對舞吧!”項伯也拔劍起舞,暗暗地用自己的身體擋著劉邦,使項莊找不到下手的機會。
張良看到這種情況,趕忙出去對劉邦的武將樊噲說:“現在項莊舞劍,他的用意就是要殺沛公啊(原文是‘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樊噲一聽,立即拿起武器,闖到宴會上。
在張良、樊噲的保護下,劉邦終于借機離開宴會,安全地回到自己的軍營。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鴻門宴”的故事。后來張良說的“今者項莊舞劍,其意常在沛公也”演化成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成語!芭妗北臼堑孛瑒钤谀抢镒鬟^官,所以沛公指劉邦。這個成語用來比喻行動或言語隱約針對某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