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的作文(3篇)
在現(xiàn)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經(jīng)?吹阶魑牡纳碛鞍,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jīng)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習俗的作文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習俗的作文 篇1
“新年好啊,新年好啊,祝福大家新年好!蹦阒绬,關于過年有一個這樣感動人的傳說。
從前,在一個山腳下有個美麗的小山村,村民們安居樂業(yè),高高興興地過著幸福的日子。
直到除夕那一天,山上來了一只可怕的大怪獸,它長得虎不像虎,叫做年。它下山去吃那些人,人們有的把門關緊,生怕年進入他們家了,有的和它拼搏,還有的被年吃了。過了一會兒,年就吃光了上百個人,大家非常懼怕它,說:“年這個大怪獸比老虎還要厲害!
過了幾天,有位八十多歲的老人想出了一個對付年的辦法。他把全村人召集到了一起,他說:“我想到了一個對付年的好辦法,你們?nèi)绻匆娔陙砹耍头疟夼,敲鼓,然后再點燃火把,再拿刀來對抗年。”
過了一年后,又到了除夕,年又來侵略村民了,年剛想進入一個村民的家,發(fā)現(xiàn)家里沒有人,后來就響起了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和敲鼓聲,還有人拿著明亮的火把,村民們還沒拿起武器對抗年的時候就嚇跑了。
伺候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放炮,敲鼓,點火把,貼對聯(lián),人們把這一天叫做“年”。
習俗的作文 篇2
家鄉(xiāng),是夢想的搖籃,是溫暖的港灣,也是童年的樂園。我永遠忘不了那熟悉的面孔,熟悉的味道,還有那泥土淡淡的清香。
小時候,記憶里的家鄉(xiāng)是天堂。在那里,我可以無憂無慮地玩耍著。累了,可以坐在綠油油的草地上休息;餓了,可以吃奶奶做好的香噴噴的飯菜;渴了,可以喝那甘甜的泉水。那時候,家鄉(xiāng)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我覺得可以在那里待一輩子。長大了,又覺得家鄉(xiāng)是個“魔法”盒子裝滿記憶的盒子,每次回到這,都能勾起兒時溫馨的回憶。不過,最令人難忘的,莫過于元宵節(jié)時的迎龍燈(俗稱板凳燈)了。
龍,是吉祥的化身,寄托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龍燈,顧名思義,就是把燈放在用紙糊成的“龍”里。龍由龍頭、龍身和龍尾組成,所以,龍頭就屬最重要的部分了,要選在正月初八進行。先是準備材料,因為整個龍頭是用毛竹加工過后扎成的,所用的毛竹也是有講究的,去砍的人叫“偷”,砍好后要放鞭炮,同時邊上還要放點象征意義的'“禮士”(紅包)。龍頭做得高大威武,兩只眼睛大如燈泡,嘴如臉盆,口里還含著一顆大龍珠,頭上插滿了彩旗。背龍頭的人要經(jīng)過精挑細選,年富力強,一點兒馬虎不得。中間的“龍身”,就是用一塊塊木板接起來的,每塊木板上都插著兩支蠟燭,最后用燈罩罩上,如果人越多,“龍身”自然也就越長,不過迎起來也越困難。最后就是龍尾了,有的用魚當尾,意欲年年有余的意思。
迎龍燈,是一個很傳統(tǒng)的習俗,農(nóng)民伯伯為了一年的風調(diào)雨順、安居樂業(yè)、平平安安,每年的正月十五期間都用這樣的活動方式來祈福。所以,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遠遠地便聽見了那鑼鼓聲,響徹云霄。那喜氣洋洋的氣氛,至今也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
那時的我可真開心,牽著由外公給我做的兔子形狀的燈籠滿大街跑,龍燈去哪,我也跟到哪,即使小臉和小手已凍得通紅,也不放棄,繼續(xù)追趕著。
記憶中,一條“龍”要去許多地方,隔壁村子都要地“游覽”一遍,只要看見龍燈來了,家家戶戶都拿出最好的鞭炮,“霹里啪啦”地響起來。大街小巷也都圍滿了人。最好看的,就是轉圈了,在平時農(nóng)民伯伯用來曬糧食的空曠的場地上,“龍”開始“跳舞”了,一圈一圈不停地在展現(xiàn)它那婀娜多姿的身體,龍頭在里,龍尾在外,當整條龍圍成一個圓時,突然中間一串鞭炮響起,鑼、鼓等樂器也加快了節(jié)奏,這時看見龍頭高高抬起轉了一個身開始從里向外,這就是俗稱的龍翻身,速度也加快了,這時整條龍一圈高一圈低相對而行,煞時好看,當龍頭出來后,龍尾乖乖的往里鉆了,慢慢的,龍尾越來越靠近中心了,又形成了一個圓,聽大人們說這樣意喻團團圓圓。
夜?jié)u漸深了,可“龍”還在四處轉悠,我卻玩累了,肚子也開始咕咕叫了。剛進家門,就飄來了一陣香味,原來是奶奶把夜宵給燒好了,那就是我最愛吃的—粉干。深澤的粉干,那可是名副其實、味道一絕啊。吃起來爽口,而且很有彈性,煮久了也不會糊。小時候的我,經(jīng)常吃這個,每次端著小板凳,把碗放在板凳上,自己蹲著吃。而如今,再也找不到那種熟悉而陌生的味道了。
鄉(xiāng)土上,一個個腳印來來往往,隨著時間的推移及時代的變遷,以前的土石路變成了水泥路,一座座樓房也拔地而起……長大了我們守著的是那片自己看似熟悉卻又陌生的土地。我們得留住鄉(xiāng)土的記憶,別讓它溜走,讓它在我們的腦海里永遠、永遠……
習俗的作文 篇3
臘月二十三。人們稱為“過小年”,意味著一年的結束。
過去,過小年是“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就是說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如今北方地區(qū)多在二十三日過小年。
過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動是“辭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民間稱“灶王爺”。
相傳灶王原來是一個叫張單的富家子弟,曾娶一賢慧女子郭丁香為妻,后又休棄續(xù)娶李海棠。李氏好吃懶做,不久就把張家財產(chǎn)揮霍一空,改嫁他人。張單家境敗落,又遭火災,雙目失明。淪為乞丐。一天,他乞討到一戶人家,主人給了他熱湯熱飯,后發(fā)現(xiàn)施飯者就是他休棄的妻子郭丁香,羞愧難當,碰死灶前,被姜太公封為灶王。柳腔戲《張郎休妻》、茂腔戲《火龍記》都是說灶王爺這段故事。
灶王最初只管火,后來受天帝委派為掌管一家的.監(jiān)護神,被封為一家之主。他權力很大,卻連個土地廟大小的廟宇也沒有,只有一張畫像(木板印制的年畫)貼在灶墻上。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或“東廚司命主,南方火帝君”的對聯(lián),橫批是“一家之主”。
祭灶時要擺上棗和糖瓜等果品,糖瓜是用大麥發(fā)酵糖化而成的食品,據(jù)說是讓灶王吃了嘴甜,也有的說為了欺住他的嘴,叫他上天光說好話不說壞話。焚香祭拜后,將舊灶君像揭下焚化。換上新像,就算送灶王爺上天找王皇大帝匯報去了。
祭灶時還要供上碗面湯(面條),俗話說:“灶王爺本姓張,一年一頓雜面場!彪s面湯是用白面、豆面、地瓜面混合制成,可見灶王爺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灶王臘月二十三上天,初一五更回來,就算完成匯報任務,帶著吉祥保佑一家過平安日子了。
如今,祭灶王的人越來越少了,但過小年吃糖瓜的習俗仍在民間盛行。
臘月二十三日以后,人們開始打掃庭院、居室,清除積垢,置辦年貨,制作節(jié)日食品,一直要忙到除夕。
【習俗的作文】相關文章:
習俗的作文[經(jīng)典]09-08
習俗的作文(精選)06-27
習俗的作文【精選】08-01
(精選)習俗的作文08-01
習俗的作文01-25
(精選)習俗的作文03-26
習俗的作文【經(jīng)典】03-18
習俗的作文01-22
端午的習俗作文09-17
[熱門]習俗的作文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