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典忘祖的成語故事閱讀
你知道數典忘祖的故事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數典忘祖的成語故事,供大家閱讀參考。
一、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晉國以荀躒和籍談為使節(jié)出使周王室。周景王設宴款待二人,宴席中所用的酒壺是魯國進貢的,景王于是問起:“各諸侯國都會進貢一些物品給周王室,為什么獨獨晉國沒有物品進貢呢?”
籍談回答說:“每個諸侯國都曾領受周王室的贈與,所以必須進獻寶貴的器物回饋王室的恩典。由于晉國地處深山邊塞,與周王室距離遙遠,皇恩實在是沒辦法惠及,我們又窮于應付戎狄的騷擾,哪還有什么東西可用來貢獻呢?”
景王聽了頗不以為然,于是細數從晉國祖先開始,周朝王室曾經贈與的種種賞賜,并責問籍談:“你的先人是負責掌管國家典籍的,為什么你會忘了這些史事呢?”
籍談聽了景王這番話后,張口結舌。等荀躒與籍談離開后,周景王又評論籍談說:“我看像籍談這么忘本的'人,后代子孫應該不會有什么出息吧!竟然會列舉一堆典故來評論事情,卻反而將自己祖先掌管典籍這件事給忘了!”
后來“數典忘祖”這句成語就從這里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忘本。
二、拓展延伸
【詞 目】數典忘祖
【拼 音】 shǔ diǎn wàng zǔ
【基本解釋】比喻忘本。也比喻對于本國歷史的無知。后來就用數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來的情況或事物的本源。
【出 處】 先秦·左丘明《左傳·昭公十五年》:“籍父其無后乎?數典而忘其祖。”
【解 釋】 數:數著說;典:指歷來的制度、事跡。談論歷來的制度、事跡時,把自己祖先的職守都忘了。比喻忘本。
【用 法】 緊縮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用于人
【示 例】清·袁牧《小倉山房尺牘》:“枚祖籍慈溪,為兄部民,因生長杭州,數典忘祖。”
【近義詞】崇洋媚外、數禮忘文
【反義詞】飲水思源
【相關典故】
《左傳·昭公十五年》載:周景王十八年(魯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晉大夫籍談出使周王室。宴席間,周景王問籍談,晉何以無貢物,籍答道,晉從未受過王室的賞賜,何來貢物。周景王就列舉王室賜晉器物的舊典來,并責問籍談,身為晉國司典的后代,怎么能“數典而忘其祖”,也就是說列舉古代的典制而忘了祖先的職掌呢?[
【原文·出處】
十二月,晉荀躒如周,葬穆后,籍談為介。既葬,除喪,以文伯宴,樽以魯壺。王曰:“伯氏,諸侯皆有以鎮(zhèn)撫室,晉獨無有,何也?”文伯揖籍談,對曰:“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以鎮(zhèn)撫其社稷,故能薦彝器于王。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而遠于王室。王靈不及,拜戎不暇,其何以獻器?”王曰:“叔氏,而忘諸乎?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其反無分乎?密須之鼓,與其大路,文所以大蒐也。闕鞏之甲,武所以克商也。唐叔受之以處參虛,匡有戎狄。其后襄之二路,鏚鉞,秬鬯,彤弓,虎賁,文公受之,以有南陽之田,撫征東夏,非分而何?夫有勛而不廢,有績而載,奉之以土田,撫之以彝器,旌之以車服,明之以文章,子孫不忘,所謂福也。福祚之不登,叔父焉在?且昔而高祖孫伯黡,司晉之典籍,以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晉,于是乎有董史。女,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籍談不能對。賓出,王曰:“籍父其無后乎?數典而忘其祖。”
——《左傳·昭公十五年》節(jié)選
【數典忘祖的成語故事閱讀】相關文章:
關于數典忘祖的成語故事10-11
成語數典忘祖的故事04-15
兒童成語故事閱讀01-27
投鼠忌器的成語故事閱讀06-28
成語故事閱讀分享01-13
夜以繼日的成語故事原文閱讀06-27
口若懸河的成語故事閱讀06-13
小學生閱讀的簡短成語故事02-07
河東獅吼的成語故事閱讀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