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的作文【匯總10篇】
在現(xiàn)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寫作文是培養(yǎng)人們的觀察力、聯(lián)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jié)的作文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端午節(jié)的作文 篇1
今天放學剛到家,就看見奶奶在客廳里忙得不亦樂乎。看到眼前攤在桌上的“葉子”和滿滿一盆的白米,我急忙問“奶奶,你在做什么?”奶奶停下來充滿愛意的看著我說:“寶貝,馬上要過端午節(jié)了,奶奶包粽子給你吃啊!”“包粽子!端午節(jié)!”我一聽,迫不及待的端來椅子聚精會神的聽奶奶說了起來。我得好好和奶奶了解一下,這可是獲得課外知識的好機會!
原來,農(nóng)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掛艾葉菖蒲,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有的地方還舉行賽龍舟吶!奶奶說我們蚌埠的風俗是掛艾葉—驅(qū)蟲、飲雄黃酒—解毒、吃粽子—紀念詩人屈原、戴香包—辟邪。因為科學越來越發(fā)展,現(xiàn)在我們主要是吃粽子和掛艾葉!
哦,原來綠色的“葉子”是包粽子用的`,而且端午節(jié)這么有意義!看著奶奶在我眼前嫻熟的包著粽子,我也蠢蠢欲動起來。我決定包蜜棗餡的!
我挽起袖子,撿起一大片粽葉,照著奶奶的樣子把粽葉卷起來,然后放上米,又在米上澆了一些水,接著放進去一個蜜棗,再放上一層米。學著奶奶的樣子小心翼翼的用粽葉裹住米和蜜棗。啊呀!沒繞好粽葉,米和棗子都灑了。奶奶看著我著急的樣子說;“不急不急,要有耐心。”在奶奶的“全面”指導和我的不懈努力下,終于完成了我的端午節(jié)作品---一只貓耳朵粽子!好可愛!
沒過多久,香噴噴的粽子煮好了,剛煮好的粽子熱氣騰騰的,我第一個坐在位子上嘗了起來,把粽葉剝開,聞一聞,真香啊!接著就狼吞虎咽的吃了起來。不過我把我包的粽子給奶奶嘗了,因為和奶奶學到好多知識!(看,我“包”的粽子—其實是我畫的啦。)
今天學會了包粽子,品嘗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好期待今年的端午節(jié)啊!
端午節(jié)的作文 篇2
在我的家鄉(xiāng),每年的端午節(jié)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當香噴噴的粽子煮熟了;黃澄澄的黃酒釀好了;賽龍舟的`船也準備好了,端午節(jié)也就隨著五月的風來了。
最熱鬧的時刻,要算是賽龍舟了。來到河邊,比賽的運動員們,正在龍舟中嚴陣以待,他們頭上、腰上各系著一塊布。當鼓聲響起,比賽開始了。龍舟立刻如一支支離弦的箭,在江上來去如飛,一時間,吶喊聲、加油聲、歡呼聲在江面上響起來……有震耳欲聾之勢。
端午節(jié)還要包粽子。家鄉(xiāng)的粽子有的像三角形,粽子餡兒有肉、蛋黃、板栗、棗泥……而且做法還非常講究,這樣美味又充滿藝術性的粽子,使每個人都留連忘返,沉浸在粽香之中。
端午節(jié)期間小孩子們還要帶香囊,有辟邪之意,還有襟頭點綴之意,香囊內(nèi)有朱砂、香藥,外面用絲布做的,清香四散。大家做成的香囊形狀各不相同,佩戴香囊是端午節(jié)的一種民俗,一直流傳至今。
端午節(jié)賽龍舟、包粽子、佩戴香囊成了家鄉(xiāng)的節(jié)日風俗,你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有哪些風俗呢?
端午節(jié)的作文 篇3
源于紀念屈原
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他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jié)也稱詩人節(jié))。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不已,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于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jié)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
戰(zhàn)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zhàn)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222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jié)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jié),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嫦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zhèn)改名為曹娥鎮(zhèn),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qū),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jù)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百越族亦寫百粵族(越粵互通),指華南越地的百越族原住民。又稱為越族、古越族、越人、古越人,是泛指居于古代南方越地的古代部落。百越有許多支系,其中干越、揚越、東甌、閩越(閩越族)、南越(南越族)等幾支百越中的大族,西甌、駒越、駱越等演變?yōu)楝F(xiàn)代的壯侗語族,如壯族、傣族、黎族等,以及越南、老撾、泰國、緬甸、印度境內(nèi)的京族、岱族、佬族、泰族、撣族、阿豪姆人 等民族。 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fā)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xiāng),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chǎn)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jié)就是他們創(chuàng)立用于祭祖的節(jié)日。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jīng)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則演變?yōu)槟戏皆S多少數(shù)民族,因此,端午節(jié)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jié)日。
端午節(jié)的作文 篇4
端午,是吃粽子的節(jié)日,但我卻獨愛雞子馃。因為在外婆家,端午從不吃粽子,吃的卻是那溢著滿滿香味的雞子馃。
外婆家兩層的小樓傍著山腰,環(huán)著屋子有一個院子。外婆家的院子里藏著一個大自然。前院里種著各種蔬菜、花草。春末夏初,許多花兒綻放開來,花香溢滿院子。后院養(yǎng)著雞鴨貓狗,小動物的糞便這一塊,那一堆的散落著?諝庵袕浡ú莸南阄叮旌现鞣N小動物的'糞便的氣味,這是外婆家的獨特味道。
我們小孩嘻嘻鬧鬧,從雞窩里撿來母雞剛下的蛋,割來種在豬槽里的小蔥。外婆已經(jīng)和好面團,蓋著一塊濕布等著面團發(fā)酵。肉餡也已經(jīng)剁得碎碎的。外婆怕我切到手,至今不讓我切小蔥。幸好我們還有更有意思的事情——打雞蛋。我們經(jīng)常是敲雞蛋時把雞蛋殼打了進去,又直接用手把蛋殼撿出來,外婆會批評我們:“不能用手,用筷子!蹦樕蠀s滿臉的笑意。我們最期盼的是可以打到一個雙黃蛋,要是誰打到雙黃蛋,會高興一整天,并要求外婆把那個餅做上記號,那可一定是要自己吃的。
外婆切好一塊塊拳頭大小的面團,用一個啤酒瓶稍稍搟了一下,鋪上油亮亮的肉餡和細碎的小蔥,像包包子一樣打褶子包起來,中間留了一個洞。外婆把馃放入油鍋里,用手指輕輕按壓,馃有一面已經(jīng)煎得差不多的時候,外婆將筷子伸進小洞里,把馃稍微撐起來一點,便把我們打好的雞蛋“哧溜”一下灌進洞里去。兩面煎一煎,那“滋滋”聲伴著肉香,雞蛋香就已經(jīng)飄滿了整個廚房。
雞子馃起鍋了,早已垂涎三尺的我們,也不管燙不燙便迫不及待的拿起來吃,邊吃邊呼呼地吹。一口下去,唇齒留香,吃的滿嘴油光,眼睛還盯著鍋里的。外婆直罵我們小饞貓。
每個端午,我們和外婆端個小板凳,坐在院子里,吹著暖風,吃著皮薄香脆的雞子馃,聽著院子里花在說話,鳥在唱歌,還有外婆的家鄉(xiāng)童謠:“喔喔喔,天亮光,媽媽起來燒米湯……“
端午節(jié)的作文 篇5
故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當當,好事成雙雙!端午節(jié)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xiāng)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贊頌。吃著正宗的.家鄉(xiāng)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xiāng)龍舟賽,心里頭別有一番滋味。
端午節(jié)的作文 篇6
我的家鄉(xiāng)在農(nóng)村,在我們這兒,有很多節(jié)日,春節(jié)、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這么多節(jié)日,數(shù)我最喜歡的就是端午節(jié),今年的端午節(jié)快要到了,我是多么盼望能夠象去年那樣過一個快快樂樂的'端午節(jié)。每一次過端午節(jié),我總是很高興,因為這是我的生日,可以吃生日蛋糕、粽子,還可以到山上去吃燒烤,端午節(jié)這天早上,媽媽帶著我和弟弟去準備粽子葉,一路上,我看見許多人家門口前都插了艾蒿,小朋友們活蹦亂跳,頭上帶著蒼蒲,聽爸媽說,帶上可驅(qū)邪,真是好玩極了,人們邊走邊談論關于端午節(jié)的趣事,我還聽見電視里說:“五月端午吃個杏,一年到頭不生病”,我問媽媽,這是真的嗎?媽媽點點頭,說:“那當然是真的呀!”
我還聽爺爺說:“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我國古代愛國大詩人屈原而形成的一個節(jié)日,距今已有悠久的歷史。屈原投江自盡后,人們四處打撈都沒有找到他的尸體。為了不讓魚吃掉他的尸體,人們把糯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jié)包粽子的習俗。
我愛過端午節(jié),它不但讓我長了一歲,還能給我快樂!
端午節(jié)的作文 篇7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已經(jīng)到來了,我們一家人開開心心的過了一個端午節(jié)。
我非常期盼端午節(jié)的到來,因為我想學著包粽子。我拿來了糯米,砌成了三角形;又拿來剛剛煮好的.大紅棗插到了糯米上。然后再用竹葉把餡兒包好,還用線來回的纏繞,覺得做得很結實。接下來我把包好的粽子放到鍋里煮了十分鐘,拿出來一嘗,糯米硬硬的,我趕緊吐了出來。媽媽說糯米不泡是煮不熟的。哎呀,我怎么忘了這一環(huán)節(jié)了呢!看來粽子我自己是包不成了,只有等著吃現(xiàn)成的了。
一會兒,媽媽叫著我一起去趕*,我第一次趕*覺得很新鮮。來到集上賣菜、賣水果的應有盡有。我看到了一個大西瓜,看樣子已經(jīng)熟透了,媽媽買下了這個大西瓜,我開開心心的把它抱回了家。媽媽還買了許多東西,我最喜歡的還是那些大粽子。
回到家,我拿起粽子就吃,吃的滿嘴都是米香,特別是那大紅棗,吃到嘴里又香又甜。
我們過了一個歡快的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的作文 篇8
飛絮悄然隱沒在濃濃的綠蔭中,綠色開始濃重起來。最早的那些花在幾場漓漓落落的小雨里散盡,下一場花事不久便會繽紛而來。
一些果實,隱約在枝頭,搖曳著芬芳的五月。記憶里那個五月的節(jié)日,此時姍姍而來,
北方的端午節(jié),沒有賽龍舟,飲黃酒,包粽子那樣濃烈的氣氛,而是以自己獨特的傳統(tǒng)方式,配香荷包,掛葫蘆,挑艾蒿。小時侯的記憶,就是這些,可以驅(qū)邪,避災。父母們美好的心愿,在幼小孩子們的心里有了關于端午節(jié)最初的朦朧的記憶。
直到自己長大了,做了母親,又把這些教給了孩子,可是孩子們除了覺得這些好玩好奇之外,他們似乎什么也不會想,更不會懂得這樣的節(jié)日對我們這樣的大人有什么意義。
五月里的這個節(jié)日,在我們這里叫五月節(jié)。一直是記憶里那個溫暖,淳樸,幸福的節(jié)日。當早晨的第一道朝霞從玻璃窗照射近來,把我們從睡夢中喚醒,這天是五月節(jié)。伸開胳膊,手腕和腳腕都系上了五彩線繩。這是媽媽提前悄悄準備好的,也是在我們的睡夢中悄悄系上的。五彩線繩是這個節(jié)日里幸福的標志。院子里的臉盆里,早已盛滿了浸泡艾蒿的水,用艾蒿水洗臉,可以去邪避災,艾蒿的淡淡微苦的的清香涌進鼻孔,清爽,還有那么一絲芬芳。媽媽忙著早飯,五月節(jié)煮荷包蛋,這是北方過節(jié)的習俗。五月節(jié),這個節(jié)日應該是意味著這一年吉祥,幸福,平安。
其實,那時的五月節(jié)是從初一開始的。初一的雞蛋鵝蛋都要作上標記,留到初五這天煮。小孩的手腕和腳腕系的是一根紅線,初五才能系上五彩線,剩下的幾天里大人們要準備一些小禮物,比如縫荷包,荷包很小,樣子和石榴差不多,我想那應該是有特殊寓意的,各種顏色的荷包里面裝著香草,隨著風遠遠都能聞到一股濃香。
心靈手巧的母親用剩下的零布頭,為我們縫制各種小飾品,我們最喜歡的小辣椒,是用紅布縫的,比小拇指一半還小,還有一樣最精巧的小掃帚,用麻線作的,掃帚把只有牙簽粗細,用紅線纏繞著,掃帚頭只有指甲蓋兒大小,串起來與荷包在一起,縫在衣服的前襟上,或者后肩上,當時真是一種炫耀,F(xiàn)在還能想起來,這既是一種濃濃親情,又是北方特有的趣味習俗。
后來知道,南方和北方過五月節(jié)是不一樣的,南方有吃粽子,劃龍舟的風俗,而在北方,除了吃荷包蛋,帶香荷包,還要在當天的窗前或者門梁上掛上葫蘆。家家戶戶都飄著五顏六色的葫蘆,似乎沒有人關注是為了紀念什么,他們只是延續(xù)著祖先留下的風俗來過這個節(jié)日的,只是為家人驅(qū)邪免災,祈求這一年平平安安,風調(diào)雨順。
我們小時的'五月節(jié)不能缺少的是自己親手疊的葫蘆。也最樂于做這個活,把裁完的手掌大小的方行彩紙,經(jīng)過幾道繁雜的工序,放在嘴邊,用氣一吹,就成了一個里面空著的立方體,還帶著兩個或四個靈巧的小翅,底面再用針串上半尺左右彩條紙,一個完美的葫蘆就做成了,盯著母親手里的彩紙靈巧地翻來折去,自己也笨笨地按照母親的指點去做。時常為了一個葫蘆,要練習半天,疊完了又拆,然后再疊,才能七擰八歪地疊成一個葫蘆。再從自家的樹上折下一小節(jié)樹枝,把葫蘆三個或五個栓在樹枝上,插在窗戶和大門上,翠綠的樹枝間飄著五顏六色的葫蘆,這是北方五月節(jié)最美最自然的一道風景。那些花花綠綠的葫蘆隨風飄起,仿佛就可以把那些病魔,災禍擋在外面,我們在親情的呵護,祈愿里,幸福而安寧。
我想現(xiàn)在依然可以看到這風景,有些東西,在人們的心里是無法改變的。就如我們固執(zhí)地拽著歲月的裙裾,不肯步入時光的隧道一樣。
如今,又到了這個節(jié)日,徜徉在街邊,看不到手疊的方方正正的葫蘆,還有那縫制的小巧的香荷包,那種溫馨的喜悅在心里淡了,遠了。年紀大了的母親也已經(jīng)不再親自疊葫蘆和縫制香荷包了?粗@些機器作出的葫蘆很漂亮,那各種的樣式也是手工疊不出來的,比手工的更完美更時尚。卻總覺得少了那么一種親切和質(zhì)樸,包括那記憶里散發(fā)著淡淡清苦香味的艾蒿,那種香味已經(jīng)變的有些枯燥和飄浮。
畢竟,有一些記憶也漸行漸遠,然后淡去消失。歲月的年輪在一年年遞增,而歷經(jīng)過那種溫暖我們,已經(jīng)牽著如自己那時一樣個頭的兒女們,在這個古老的節(jié)日里,懷著心底的眷戀,淡然行走在季節(jié)濃郁的風里,時光靜淌,而我們的溫暖依然在心里。
無論季節(jié)遠近,芬芳的節(jié)日依然還會如期而至,疊加在歲月的長河,蜿蜒綿長,靜謐無聲。我們守在與這個五月相約的路口,用目光里的余熱,溫暖掌心的記憶。在一份平淡的相守里,靜靜感受一年一季的淡淡情思,安暖溫婉。
端午節(jié)的作文 篇9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qū)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nèi)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nèi)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qū)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它所產(chǎn)生的奇特芳香,可驅(qū)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y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jié)也是自古相傳的“衛(wèi)生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端午節(jié)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端午節(jié)的作文 篇10
說到端午節(jié),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節(jié)有非常多名字。比如:端陽節(jié)、賽詩節(jié)、重五節(jié)等等。
端午節(jié)有非常多風俗,像吃粽子、賽龍舟、戴五絲線、吃“五黃”等。
說到粽子,我可是非常喜歡。我見到的粽子有兩種,一種是竹葉粽,一種是竹筒粽。餡兒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餡的,豆沙餡的,有香米餡的`,有糯米餡的,有八寶粥餡的,這些餡都是粘粘的,吃在嘴里又香又甜,好吃得非常!恐怕你饞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聽家長說,端午節(jié)還有一個故事呢。楚國時期,當時正是五月初五,屈原因受冤枉,抱著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當?shù)匕傩章牭竭@個消息后,劃船去搭救,可是打撈了半天都沒撈到。他們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尸體,就在汨羅江上劃龍船、丟粽子,引開魚蝦。
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人士,一直把賽龍船、吃粽子的習俗延續(xù)到今天。
【端午節(jié)的作文】相關文章:
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作文7篇01-22
端午節(jié)作文08-06
端午節(jié)作文08-06
端午節(jié)作文08-08
端午節(jié)作文08-08
端午節(jié)作文08-08
端午節(jié)作文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