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集錦(14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 篇1
中國有著各種各樣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每一種節(jié)日都有一種代表性的食物。這不馬上要到清明節(jié)了,我忍不住又在想艾葉飄香的青團。每年的清明節(jié),我總是會跟著媽媽去老家安吉掃墓,因為那時候總會有一個保留的節(jié)目:全家動手做青團。
往年清明節(jié)這一天,我們全家清晨就會去掃墓。一回來就會去田間采摘新鮮的艾葉。采摘回來后把它們清洗干凈,再把它揉出汁備用,這時外婆就會用溫水調和糯米粉,用力揉粉。等糯米粉變成團時,在一旁的媽媽就會把剛擠出來的艾葉汁均勻地倒入粉團中,外婆則繼續(xù)揉粉。霎那間,雪白的糯米團就變成了翠綠的糯米團,再把粉團揉成圓柱形。外婆熟練地從頂端拽下一塊塊粉團,搓成圓團,這時舅媽、阿姨都會加入進來,人人拿起一團,開始包團子。首先在中間掏個洞,兩個手相配合把洞越揉越大,再把準備好的豆沙餡或者咸菜筍丁放進這個洞里,用大拇指和食指慢慢捏起來,最后把洞口封住。它的做法跟湯圓很相似,只是比湯圓大了好幾號,把封住口的團子搓圓,再在團子的頂端做上記號,咸的在頂端做個小帽,甜的就搓成圓形。長輩們一邊包著團子一邊聊著小時候的趣事,而我們這幾個小輩則在一旁打著下手,一會兒遞給他們餡,一會兒遞給他們面團……
不一會兒時間,一個個青團精神抖擻地站在蒸架上,看著它們一小團一小團點綴著,好像擺放著一籠子的翠綠寶石。這個時候我們這幾個小娃兒就圍著爐子轉,迫不及待地等著青團子出爐。20分鐘后,當一陣陣濃郁的艾葉香味飄出后,我們個個都睜大著眼睛等著青團子。長輩們看見我們這猴急樣發(fā)出了陣陣爽朗的笑聲。
終于出爐了,原來翠綠色的綠寶石變成了墨綠色的寶石。待它冷卻了一會兒,我就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抓圓的豆沙餡兒的團子,而表哥卻沖著有小帽子的`青團子伸出手去。我顧不得燙,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真好吃!我一口氣干掉了兩個,滿口艾葉的清香,合著豆沙甜糯讓我欲罷不能。當我想去抓第三個時,外婆抓住了我的手,用慈祥和藹的笑容對我說糯米團吃多了胃會難受的。我也只好舔舔嘴巴收手。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币郧暗那迕鞴(jié)掃墓,總是懷著沉重的心情,現(xiàn)在的清明節(jié)卻變成了家人團聚、祭拜祖先,教導小輩要感恩、以孝為先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這個日子里,向祖先問好,并向他們述說現(xiàn)在的好日子,做上一回美味的傳統(tǒng)小吃——青團子,也成了我們向往的節(jié)日了。
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 篇2
春節(jié),在中國人的眼中是一個重要節(jié)日。春節(jié)來臨之際,人們穿梭在大街小巷置辦年貨,家家戶戶忙得熱火朝天。廣西也不例外,人們祭祖守歲,讓除夕這一天獨具特色。
除夕一大早,天剛蒙蒙亮,廣西的漁民們就在咚咚的太鼓聲中為祭祖活動做準備了。大家陸續(xù)來到祠堂,祠堂前的空地上擺滿了祭祖用的酒肉,祠堂內,一座慈眉善目的神像伴著一排排先祖牌位,在紅燭的映襯下顯得特別神秘。漁民們祭祀的是媽祖,他們堅信,媽祖能夠保佑自己平安出海,滿載而歸。鞭炮在四處繁響,太鼓聲和銅鑼聲不絕于耳。
祭祖儀式過后,便是舞獅表演。漁民們歡聚一堂,興致勃勃地觀看。伴隨著激烈的鼓點,那頭色彩斑斕,裝飾華麗的“獅子”,搖頭晃腦,還時不時一躥一躍,活靈活現(xiàn)。幾個頑童往獅子的腳前扔了一小串鞭炮,“嘣,嘣嘣”!短暫而劇烈的響聲,嚇得獅子慌忙抬腳,向后急退,又背過身瑟瑟發(fā)抖,這惟妙惟肖的表演把人們逗得更樂了。
廣西的舞獅,俗稱“南獅”,“醒獅”,人們認為舞獅可以驅鬼避邪,舞獅的形式也豐富多樣。獅子出場,先是“喜”形于色,接著被外物阻擋騷擾,不勝其煩,“怒”發(fā)沖冠。好不容易去趕走騷擾,棘手的問題又來了,木樁太高跳不上去,難免傷心,曰“哀”。經過幾番折騰,獅子終于跳上木樁,少不了一番慶祝,扭身搖尾,“樂”在其中。哎呀,一串鞭炮襲來,“驚”也就順勢上場,經過這么一番折騰,獅子真是懷“疑”此生。喜、怒、哀、樂、驚、疑,這六大表演形式,正是南獅起舞的精髓所在。
舞獅的高潮是“采青”。人們事先在演出場地的最高處懸上一棵生菜。精力旺盛的“獅子”在梅花樁邊上躥下跳,忽一抬頭,看見高處有棵生菜,便躍下地,不斷向上張望,抓耳撓腮,猶豫不決。過了半晌,猛的.一躍,叼住生菜,匆匆咬碎,再吐出來。圍觀的人們拍手叫好,這就是“采青送福”。
舞獅表演結束,祭祖活動也就進入尾聲,太鼓銅鑼和鞭炮聲漸息,喧囂過后,留下滿地喜氣洋洋的紅色碎屑。到了晚上,漁民們在自家庭院里,燃起熊熊篝火,架上烤肉,呼朋喚友,相互聊起今年的收成。孩子們則去海邊點起期盼已久的煙花爆竹,將心愿撒向天空。他們追逐著,嬉鬧著,累了就躺在沙灘上,數(shù)一數(shù)天上的星星。色彩鮮艷的煙花裝飾著夜空,篝火燃著,孩童叫著,大人聊著,家家戶戶燈火通明。
這就是廣西漁民們除夕守歲的美妙畫卷,除夕大搖大擺離去,新的一年正在大步流星地來臨……
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 篇3
金黃的外皮,包裹著噴香的餡,這就是家鄉(xiāng)的餡餅。一口咬下去,酥脆、咸香味兒霎時蔓延至我的每個味蕾,美味極了。
我的老家在上海南匯,塌餅是家鄉(xiāng)人的必須具備品,無論男女老少,都愛它。做塌餅的阿婆常常站在店門口,咧著嘴,憨憨地笑著,吆喝著:“塌餅,剛出鍋的塌餅……”下班的青年總會停在街頭的塌餅店前,買個塌餅壓餓。但他們往往只買一個,由于一個塌餅就已足夠。老大家也常常會在買來后分一半給老伴吃,另一半則自身慢慢品味,那神情仿佛在享受世間最珍貴的美味。孩子們則是一放學就吵著鬧著要大人給自身買來吃,手捧著一個熱乎乎的塌餅,咬一口,那帶著素菜味兒的清香,便彌散在了孩子的歡笑聲與媽媽慈愛的笑容里……
我一回到鄉(xiāng)下,便會纏著外婆,讓她親手給我做塌餅吃。每次開始做,她總要先去洗手,再將需要用的工具仔仔細細地清洗清潔。她從來不會由于任何事而省略每個細則。到今天依然明確地記得外婆將反復揉捏成的又光滑又柔軟的面團搟成薄薄的面皮兒,放置在木板中央,然后再利落地將拌好的餡放在上面,用勺子壓實,每一步都是那樣細致。每每此時,我都歡呼雀躍著圍在灶臺前,圍在外婆的身邊,圍在氤氳的蒸氣里,圍在彌漫的'香味中。到今天那垂涎欲滴的感覺仍回味在我的記憶中……
當然,看著外婆嫻熟的動作,我自然也是安靜不下來的。我一直會拽著她的衣角,望著她,央求道:“外婆,外婆,你讓我試試怎么樣?我保證不搗亂。”外婆對于做塌餅可是分外認真,從不讓他人幫忙,由于不放心——但她仍然會答應我的需要,在一旁慈愛地笑著教導我。
外婆做塌餅的技術可是一絕,鄉(xiāng)里人都夸贊她做得美味。每次外婆做塌餅,都會做大量,一部分留給我,還有一部分給鄰里。我總能把塌餅都吃完,從來不會浪費。聽外婆說,小時候每當我哭,外婆便給我塌餅啃,我便不再哭鬧,家里人都說我是塌餅的忠實粉絲。
當然,大家也常常送給鄰里自家做的美食?墒,我卻從來沒有見過他們道謝,仿佛這是理所當然的。我問外婆為何大伙如此奇怪,她卻只是一笑,回了句“正常,正常!奔毤毾雭恚览韺嵲诤軠\顯:這就是家鄉(xiāng)人啊,熱情,爽朗,卻也憨厚,樸實;這種禮尚往來,不是客套,而是一種習慣。
我愛家鄉(xiāng)的塌餅,我愛家鄉(xiāng)的生活,我愛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
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 篇4
除夕,在中國,是一年中紅火的日子、熱鬧的日子、團圓的日子。這么重要的日子,在不同的地方,卻有很多同樣的風俗:貼對聯(lián)、放鞭炮、吃年夜飯……而我的家鄉(xiāng)東北吉林,除夕風俗亦有些不同。
今年除夕,我和爸爸、媽媽帶著禮物,早早地乘車趕回家鄉(xiāng),爺爺、奶奶也早早地就在大門口等候。一陣問候之后,我們一家人就開始準備過年了。貼對聯(lián),每年必不可少。爺爺拿出早就準備好的對聯(lián),讓我?guī)兔N好。而我最感興趣的是貼窗花,這是我們家鄉(xiāng)特有的風俗。“爺爺,貼窗花嗎?”我著急地問爺爺。“當然,你看,都準備好了,在桌子上呢!”爺爺?shù)哪抗廪D向桌子。
我走近一看,果然,桌子上已在擺滿了窗花。!太漂亮了!有傳統(tǒng)的鯉魚送福、金玉滿堂、喜鵲登梅,還有應時的牛年窗花,金牛送福、牛年大吉、牛年好運……爺爺指著一副精美的窗花,認真地說:“孫女,這是專門給你貼的!”我仔細一看,嗬!一頭小牛抬著頭,豎起牛角,奮起牛蹄,威風凜凜,真是“牛氣沖天”!且不說那工藝有多精美,只看寓意,就足以令人振奮!我笑著拍手叫好!我和爺爺一起貼好了窗花,陽光照在紅色的窗花上,鮮艷得喜人,火紅得耀眼。整個屋子里,立刻洋溢著一種過年的氣氛。
貼完窗花,爺爺在自我欣賞著窗花,我跑到廚房,和奶奶、媽媽一起忙活年夜飯,當然少不了包餃子。其實,我早就學會包餃子了,只不過比起奶奶包的餃子,我還差一點兒。奶奶包的餃子一個個很“精神”,而我包的餃子有的都“趴下”了。媽媽笑我,我不好意思地撓撓頭,結果又搞了一頭面粉……年夜飯上桌了,有紅燒肉、燉鯉魚、烤大蝦,還有新鮮的蔬菜……然后是美味的餃子。一家人推杯換盞,談笑風生,新年的祝福、新年的企盼,盡在其中。
年夜飯之后,家家戶戶的小孩子都跑出來了。有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我們一起在外面滾雪球、打雪仗、堆雪人。我們拿來好多鞭炮煙花,躲得遠遠兒的.,看著大人們放。雖然我們躲得遠遠兒的,但是眼睛卻直勾勾地盯著煙花,生怕一眨眼的功夫,美麗的煙花就消失了。那煙花一個一個飛向天空,然后在半空中綻放,好似孔雀開屏,宛如天女散花,又像一把把五彩繽紛的花傘……我們小孩子最喜歡玩“仙女棒”了,那是一種拿在手里玩的小煙花。點燃之后,就像許多“螢火蟲”在飛舞,還可以甩出各種各樣的圖案。我們滿院子地跑著、跳著、鬧著、叫著,無數(shù)的“螢火蟲”跟在我們的身邊,映照著我們的笑臉。
在家鄉(xiāng)的除夕夜中,在我們的歡笑聲中,在響亮的鞭炮聲中,在熱情的祝福聲中,充滿希望的新的一年向我們走來了!
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 篇5
我的家鄉(xiāng)在陜西,那里是一馬平川的黃土高坡,也是輝煌先秦的發(fā)源地。在這個古樸親切的地方,如果你聽到平地一聲高亢沖破天際的唱腔,那便是有人在唱信天游,如果有鑼鼓銅鈸喧天,那便是社火來了。
社火是一種大型的民間文化活動,是家鄉(xiāng)人慶祝春節(jié)的活動之一,更是一種傳承已久的家鄉(xiāng)風俗。若說春節(jié)是一年最熱鬧最喜慶的日子,那么社火更是給春節(jié)增添了一抹濃重的古韻和紅火。社火一般在初一到正月十五之間舉行。每當初一過后,各地便陸續(xù)有社火登場。一大早,當大街小巷響起鑼鼓銅鈸聲時,人們就知道社火來了,都紛紛從家里跑出來向聲音匯集過去。
在一塊大的空地上,只見踩高蹺的演員們第一個上場,他們臉上畫著各種不同的臉譜,和京劇的臉譜十分相似,身著華麗的戲服,手拿棍劍刀叉等道具,踏著戲文的誦唱節(jié)奏,圍著場地走圈。他們腳踩兩米高的木棍(也叫高蹺),如履平地,真是讓人佩服!如果你仔細聆聽戲文,就會發(fā)現(xiàn)戲文和他們的服裝道具是相配的。
第二個登場的便是旱船,它的上面像轎子,轎頂和四角都被各種美麗的花和鮮艷的飾品所裝扮,轎的正面是一扇窗;旱船的下面像船,只不過“船身”由綢布圍成,人站在里面,雙手拿著船沿,走動間,船下綢布飄飄而起。一般船里面的人是小姑娘,外面劃船的人是小伙子,他拿著船槳邁著輕盈的步伐,像魚兒一樣游走,后面的小船跟著小伙子的步伐忽左忽右,柔美而靈活。
社火的節(jié)目還有扭秧歌、舞獅和舞龍等。越大型的社火有越多節(jié)目,小型的社火則不一定會有舞獅和舞龍。
社火如此熱鬧、紅火,那它是怎么流傳下來的`呢?社火起源于古代人民對古老土地和火的崇拜,中國詩人陸游的“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寫的正是社火。每當嚴冬將近,冰雪將融之際,先民們就宰豬殺羊,用自己獲得的勞動果實“祭祀”神靈和祖先,此時,終年勞作的先民們終于有了歇息的機會,他們欣喜若狂,打扮自己,在臉上涂上朱砂,把鳥羽縛在頭上,狂蹦亂跳,這便是人類最早的社火。他們祈福消災,去惡辟邪,“擊器而歌,拊掌而舞,祈于天地,以其吉也”(《風俗通義》),社火這一活動便這樣千秋萬代地流傳了下來。
社火承載了人們的美好愿望,體現(xiàn)了人們的智慧和才能,表達了收獲與欣喜的豐富感情,它集音樂、舞蹈、曲藝、雜技、武術、戲劇于一體,在鑼鼓喧天間、在舉手投足間、在妙曼舞動間……。帶著人們走進古樸、歡暢、韻味十足的文化氛圍,帶給人們無限美好的視覺和聽覺享受。
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 篇6
大年初一,春節(jié)之際。宅在家里的我,隔窗遙望,想感受一下新春的氣息?墒,小區(qū)里,除了門口的對聯(lián)、紅燈,周圍的一切,都顯得那么寂靜,我不禁想起了小時候過年的“開門炮仗”。
開門炮仗,是中國春節(jié)的傳統(tǒng)風俗。記得那時,即使除夕熬了大半夜,大年初一早晨,誰也不會賴床。天剛蒙蒙亮,我們就起床了,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吃過香噴噴的餃子,就開始準備放開門炮仗。我好奇地問爸爸:“為什么要放開門炮仗呀?”爸爸笑著說:“開門炮仗,就是開門大吉,驅逐瘟神,迎接新春,吉祥如意!”原來如此。怪不得,家家戶戶在大年初一早上,都放開門炮仗呢!還說要比一比:看誰家的炮仗品種多,看誰家的響聲大、響的時間長。
我們家準備的炮仗可全了!最少的幾十響,最多的幾萬響,一捆一捆的,用紅紙包著,還有很多成盒的禮花。一個人拿不動,我們就兩個人抬。好不容易把炮仗抬到胡同口,可是,我們誰都不敢放,大人們也不讓我們放。爸爸出來了,把一捆炮仗打開,我們把炮排一直抻出十幾米!耙砰_門炮仗了!”在爸爸的喊聲中,姐姐趕緊拉著我,跑得遠遠的',姐姐還用雙手捂住了我的耳朵!班枥锱纠侧枥锱纠病保贿B串的響聲,驚天動地,震耳欲聾!氨衤曋幸粴q除”的詩句,就是這樣來的吧?接著,我們小孩上陣了,放小鞭的,放禮花的,放竄天猴的,放二踢腳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頃刻之間,滿地都是紅色的外殼紙,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爸爸說這叫“滿堂紅”,預示著新的一年大吉大利、紅紅火火。
后來,我上網(wǎng)查閱才知道:開門炮仗,上古時代,就有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fā)聲,用以驅逐瘟神的傳說。煙花鞭炮,起始于隋朝,發(fā)展于唐宋,興盛于明清。現(xiàn)在,中國的煙花鞭炮,花樣各異,品種繁多,質量過硬,在國內外享有盛譽,遠銷亞洲、歐洲、非洲、美洲的40多個國家呢!成捆的、幾萬響的開門炮仗,氣勢雄偉,響聲震天,更是搶手貨。如今的開門炮仗,已不僅是在大年初一早晨燃放,只要是做生意的店鋪,不論哪天開門營業(yè),大多都燃放“開門炮仗”,意為喜慶,以圖吉利。
隨著環(huán)保的呼聲,煙花炮仗,如今在大城市的中心城區(qū),已經禁放。但是,這并不會阻擋我們對新年充滿美好的祈愿,對未來充滿堅定的信心。熱鬧的開門炮仗聲,永遠一聲聲地響在街頭,響在胡同,響在我心,響在你心,響在我們童年時美好的回憶中
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 篇7
“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xiāng)風!泵恳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福建安溪當然也有很多,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應該是舉旗了。
那是20xx的寒假,在正月初六那天,全村的人都在討論要不要去舉旗;有人會給起得早的人打電話叫他幫忙拿一面旗,那天晚上的小孩都會很興奮得睡不著覺,這也是很正常的。
舉旗在我們那是一個傳說:到了正月初七那天,所有小孩都要舉旗子,因為那天菩薩會坐在轎子上面,村子里的男人就抬著菩薩坐的轎子,小孩舉旗,抬著菩薩到村里村外玩一圈,這樣整個村都平安。
到了初七那天,家里有4人拿著旗子到了集合點,每個人臉上都掛著笑臉,我看見村子的入口處人山人海行人們把路堵得水泄不通,前后望不到頭,那隊伍中有舉旗的有舞獅的有打鼓的有跳街舞的還有舞龍的等等,豐富多彩。
只聽哨子一響,這便是出征之時,每個人都邁開腳,跟著最前方的人走,因為人太多,最前面我只能看見一根很長的旗子,隊伍旁有許多人在向我們揮手,那時是清晨之時,我們的眼皮像在打架一樣,想閉上卻不敢閉上,走了一會兒,大家的腳步慢了下來。有人覺得是第一個人累了,可并不是,是第一站到了,所有人都停了下來,舉旗的人到旁邊歇息,而表演的人排好了隊,一個一個的表演?幢硌輹r所有人都開懷大笑,時不時邊鼓掌邊說話,不知是不是太陽大的原因,大家臉上流著珍珠般的汗珠。
接下來也是走走停停的,一路上歡聲笑語。中午走到村中心的建筑地點,大家臉上都大汗淋漓的,這是上半場的.最后一場表演,表演完后,所有人都往一個地方趕,就是“食堂”了,每個人都像獅子看到肉一樣,兩眼放光,吃到食物的“獅子”都很開心,臉上瞬間掛滿笑臉,吃完飯可以讓你去放松一會,買買東西和小玩意兒。
到了下半場的時候了,大家臉上還有汗珠,可是不像上午那么多汗。下午和上午一樣,可是進行到一半時,天空不作美,下起了雨,不過天神好似知道我們在舉行活動,下了一會兒又停了。
到了最后,我們回到了“最初的地方”,大家把之前沒表演完的節(jié)目都在這全部表演出來,看完演出也差不多結束了,看看天空,結束之時已是“黃昏”。大家臉上都掛著比之前更開心的笑臉,帶著發(fā)著亮光的汗珠,拖著疲乏的身體都回家了。這情景,應該是我見過最好的“風景”了。
在這個黃昏大家都有體會,雖然累了點,可還是很開心,心里很甜。
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 篇8
我的家鄉(xiāng)在甘肅省金昌市,甘肅很大,歷史中絲綢之路的大段就被包含在狹長的甘肅版圖中。金昌被譽為“祖國的鎳都”,外婆就是當年從上海來到這里的建設者,讓我很是驕傲。
這里和上海的距離真的很遠,所以我來這里的機會一般只能是春節(jié),而正是這個特定時期,讓我見識到了更多的家鄉(xiāng)風俗,舞社火是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個了。
那年大年初一,一大家子幾輛車,一大早就向著“九棵樹”進發(fā),那是甘蒙交界的地方,屬巴丹吉林沙漠邊緣處。一路上真是奇景無數(shù)啊,茫茫戈壁灘上有著比“美國50號”公路更為孤獨的公路,能見到火星一般的地貌,難怪國家在這里建了火星模擬基地呢。隨著沙丘的出現(xiàn),隨著跨過一段蜿蜒的高地后,視線一下子被打開了幾十公里的感覺,碧藍的天空下,左側是一望無際的金燦燦的沙漠,前方的天際處是一片白色的鹽湖,大家都不由得嘆出聲來“哇,太美了!”坐在旁邊的表妹更是激動地喊著“舞社火、舞社火……”視線收近,果然伴著鑼鼓喧天的聲響路上一隊“花紅柳綠”的社火隊伍正向我們走來。
急忙叫停車子后,我和妹妹瘋了似地跑向了社火那里,只見一條金龍被舞動得騰云駕霧一般引領著隊伍,真是佩服這些舞龍的叔叔啊,感覺這龍有著呼風喚雨的威猛。緊隨其后的是一對獅子,撲閃著銅鈴大的眼睛,上躥下跳地追逐著一顆舞動的“珠子”,很是調皮……我大聲喊著問爺爺“爺爺,怎么會在這里遇到舞社火呢?”爺爺說:“孩子,正月里鬧社火是我們這里的風俗!周邊的農戶通過舞社火慶賀著節(jié)日的快樂、慶賀著一年的收成,祈愿著來年的美好!”“原來這樣啊,太棒了!”浩蕩的.隊伍里我看到了好多書里的人物哦,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公,美髯怒目,威風凌凌;仙氣飄飄的嫦娥姐姐;《西游記》里去西天取經的師徒四人;會捉鬼的鐘馗;《紅樓夢》里的寶玉、黛玉……真是應有盡有!我對爺爺繼續(xù)喊叫“這是祖輩傳承下來的cosplay嗎?哈哈哈……”爺爺笑笑說:“也可以這么理解啊,只是,舞社火的內涵比你們的扮演要高級的多!”
回來的路上,繼續(xù)望著窗外的“星球”美景,回味著絢爛壯觀的場面,家鄉(xiāng)的這個風俗活動真是徹底地印在了腦海里。想起爺爺?shù)哪蔷湓挕苍S,舞社火的內涵是人們對過去的感恩和對未來的祈愿吧!生活不就應該如此嗎?
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 篇9
生長于日新月異的國際大都市上海父母兒時經歷過的民俗日益淡化,但唯一雷打不動的就是一到當季大閘蟹當季上市,我們全家就會隨著浩浩蕩蕩的品蟹大軍自駕前往周邊,一邊品美食,一邊賞秋景。
從我記事起,我們家的秋游中,吃蟹就是一個保留項目。去年我們全家自駕去陽澄湖蓮花島,那肯定是要大吃一頓的。掰開那黃澄澄的信,誘人的香味撲面而來,讓人恨不得把蟹啃的連殼都不剩,掰開到黃澄澄的腿,猛地一縮,整段腿肉在咀嚼中留下滿足與快感,煩惱與憂愁都從腦中散去。品蟹之后,離開蟹莊,賞著湖景,踩著落葉,一邊散步,一邊享受家人團聚欣賞美景所帶來的樂趣。
品蟹后閑聊時聽外公說,我的家鄉(xiāng)在上海高橋鎮(zhèn),他小時候出了鎮(zhèn)子就是農田與河流,秋天在河中間放一根竹竿,第二天早上,就可以收一大桶;外婆說,只要在簍子里撒一把米,放到河里,也可以收不少!扒镲L起,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边@句廣為流傳的俗語是一種品蟹的俚語,更是一種品蟹總動員。煮熟后的大閘蟹也寓意著鴻運當頭。
最近在看的一本書~~(紅樓夢)中也寫到了蟹,主要是三首品蟹詩!膀饽塾耠p雙滿,殼凸紅脂塊塊香!弊屑氁幌,(紅樓夢)主要是講江浙滬地區(qū)的事,有了興致的我查閱資料后發(fā)現(xiàn):我國有3000多年品蟹的歷史,人們至少在周朝時就已經開始認識蟹了。
說到蟹,吃貨們的眼中肯定浮現(xiàn)出一道道膾炙人口的人間美味。陽澄湖的大閘蟹早已紅透半邊天了,淀山湖的'清水大閘蟹,也是和陽澄湖大閘蟹齊名的美味,除此之外,太湖的東山大閘蟹,崇明的毛蟹也是必嘗的美食。水煮螃蟹,蔥油大閘蟹,油炸螃蟹,清蒸大閘蟹,蔥姜炒蟹,避風塘炒蟹,爆炒大閘蟹……想到這些一款只喜歡吃蟹的同行,一定會被這些求而不得的寶貝饞的直咽口水,鮮美的味道仿佛已經融入了全身,鮮嫩的蟹肉好像進入了靈魂,皮薄餡多的蟹黃小籠似乎是皇上才能享用的至寶……就像精神食糧一樣,一到蟹莊,一種奇幻的感覺就油然而生。
涼爽的秋天里,閑暇的雙休日,在休閑與品位中度過,這是一件幸福的事。秋風一起,菊黃蟹肥,持螯賞菊,悠然自得,這該是多美的一種享受。品蟹的風俗雖不需過多的成本,但樂趣無窮,同時獲得了美味和放松。品美食,賞秋景,作為我家一直以來的風俗,是休閑的旅行,放松身心的活動,也是家人之間相互促進的方法,樂趣無窮。
我喜歡這個能給人觸動味蕾,放松心情的風俗。希望江南吃蟹風俗一直能延續(xù)下去,發(fā)展下去。延續(xù)這個蟹的故事,延續(xù)這個品味美食,家人團聚的樂趣。
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 篇10
我的家鄉(xiāng)在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鎮(zhèn),那兒沒有千古遺跡,但有鳥語和花香;沒有奇特景觀,但有和煦的陽光;沒有神秘活動,但有美好的習俗。我們那兒的“拔拔燈燈會”就是一個令人神往,陶醉的風俗······
大概在宋元時期,英都鎮(zhèn)便是富庶之鄉(xiāng),里面有一條河,名叫英溪,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內河,溪道“九曲十八彎”,水急灘險,運送貨物只能使用駁船——就是那種不能自己游,需要人們來劃或拉的船。到逆著水行駛的時候,便需要船夫來拉纖,俗稱“拔船”。后來,這種勞動被人們融入到了民俗活動當中,百姓以拔燈代替拉纖,祈盼平安,年豐興旺,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過完年沒幾天,便到了正月初九,母親開車,帶我和堂哥來到鎮(zhèn)上。天還沒暗,但是街上已是車水馬龍。為了節(jié)約空間,多數(shù)人把車開到了別處,這才不會占位子。路兩旁,他們已經開始,擺賣燈籠了:有紅的,,有黃的,有圓的,有方的,有三楞的,有有流蘇的,有有提繩的,有有掛鉤的,多種多樣,形狀也不同,真是惹人喜愛,我為此挑選了好久,終于挑了一個紅的,圓的,既有流蘇又有提繩的,拿在手上,一邊逛燈會,一邊等著黑夜來臨。
好容易等來了這黑色的帷幕,盡管還沒到時間,那些小販便把攤子收進去,街上的人越來越多,幾乎所有人的手里都拿著燈籠,各種樣式的都有,之前那些小販賣的樣式,現(xiàn)在幾乎全都有了。“開始了!”我等了一個小時左右,終于迎來了燈會的開始。我把手伸進我的燈籠里,打開開關,那黃色的光芒透過紅色的紗布,散發(fā)出紅色的光芒,大家都亮著,一切都有如過年時分,街上滿是紅色,熙熙攘攘的人群,一步一步的'走著,在一幢大房子前停了下來——那兒已經開始拔燈了,那些人,穿著紅色的衣服,提著燈走,人們紛紛讓出路來,讓他們過去。我擠到前面去,看著那些叔叔在走,他們顯得那么有精神,但臉卻不很嚴肅——本來嘛,在這個盛大的活動上,都是開開心心的,沒有人會愁眉苦臉的。我退出了人潮,一搖一擺的提著我的燈籠,燈跟著一搖一晃,我的影子也一搖一晃的來湊熱鬧,這下可好玩了,我和堂哥,弟弟便邊隨著人潮走,邊享受著拔拔燈燈會的樂趣玩得不亦樂乎······
天已破曉,人們陸續(xù)回去,含著睡意的我們,盡管還想再玩會兒,但也必須得回去了······
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 篇11
春節(jié)民俗,在全國各地大同小異。
我的家鄉(xiāng),春節(jié)帶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歲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臘日”,即后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臘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改用陽歷,才把陰歷的“年”叫作春節(jié),因為春節(jié)一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稱其為春節(jié)。
家鄉(xiāng)人如今仍把春節(jié)叫作“過年”,并流傳下來一個關于過年的故事。在遠古時,有一種叫“年”的`猛獸,每當寒冬將至新春來臨的夜晚。出來食人,使得人們不得安寧。人們在與“年”的搏斗中,發(fā)現(xiàn)這種兇殘的猛獸最怕火光和響聲,于是人們想了個辦法,一旦“年”出現(xiàn)時,便燃起大火,投入竹節(jié),“年”一見熊熊大火,聽見叭叭炸響的爆竹,就逃遁得無影無蹤。后來,便逐漸形成了過年團聚、守歲、掛紅燈、帖對聯(lián)、放爆竹、吃年飯的風俗習慣。
家鄉(xiāng)農村臘月二十三即入年關,把過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也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兇禍福的“灶王爺”,以求溫飽。過罷小年,人們便為春節(jié)做準備了。一般農家,殺豬宰羊,碾米磨面,做點豆腐,購買蔬菜,吊掛粉條,準備好過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臘月二十七到二十九為蒸饃時間。家家戶均蒸幾籠子饃饃,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搟面”的習俗。婦女上街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襪,老年人則購買紅紙、年畫、冥幣、黃紙等大年禮儀用品。年三十下午都要包餃子、洗菜、煮肉,以備正月待客之用。大年前兩天,家鄉(xiāng)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要“掃舍”,城里人叫打掃衛(wèi)生。家家房前屋后,屋里房頂,地面,墻壁,家具都要打掃,擦抹得干干凈凈。年三十早,家家戶戶都要貼對聯(lián)和門神,屋里掛上年畫。一切準備就緒,便開始吃團年飯,團年飯根據(jù)不同的姓氏(據(jù)說遠古時候家鄉(xiāng)人煙稀少,周天子下令從異地遷居一部分人到此安居),有的是早晨吃,有的是中午吃。有的是晚上吃,那真叫一個“豐盛”。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到祖先墳前放鞭炮,燒紙錢,點油燈以祭祀先祖。之后,晚上,各家燈火通明,爐火熊熊,老少徹夜不眠,圍爐“守歲”,俗稱“坐年根”。在守歲的同時,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換新衣,以求來年平安順利。待到子時(相當于今23時—1時),萬家鞭炮齊鳴,意為“接天星”,“迎財神”,有的還擺上香案,行跪拜之禮。據(jù)說誰家鞭炮響得最先,財神就先光臨誰家。然后,便是晚輩為長輩們磕頭拜年,長輩們也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給孩子。同家分居的人,便開始相互奔走拜年,通宵達旦,直到初一早上。
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 篇12
我的家鄉(xiāng)是在荊州,我相信每個人應該都很熟悉吧,我的家鄉(xiāng)是一座歷史悠久充滿文化底蘊的古城,家鄉(xiāng)有很多民風民俗,像關帝廟會、荊河戲、荊州花鼓......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要數(shù)“采蓮船”啦。
“采蓮船”又稱旱船,是荊州市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tǒng)民間習俗舞蹈,以采蓮船為道具,多在春節(jié)和元宵節(jié)期間表演。民間傳說,采蓮船是為了紀念蔡狀元和觀音娘娘坐船籌款的善舉而表演采蓮船的。
傳說,有一個叫蔡狀元的人,想為鄉(xiāng)親們做點好事。他覺得鄉(xiāng)親們過河沒有橋,就動了修橋的念頭。哪知道,橋只修了一半,蔡狀元的家產就賣光了,他無可奈何,只好到處乞討。正月初一這天,家家戶戶都在過年。蔡狀元打著蓮花鬧,一邊拜年,一邊乞討,想討些錢來修橋。可是,一些有錢的人家看他像個叫花子,不想讓他在自己家門前乞討,老遠就把門關上了。蔡狀元一分錢也沒討到,就來到河邊,望著半截橋哭了起來。一會兒,河里漂來一只花花綠綠的彩船。人們哪見過這種船,就都趕來看彩船。只見劃船的是一位老漢,打著赤腳,船上坐著一位漂亮的女子。這時,老漢向圍觀的人邊拱手,邊說:“哪位公子能用銀子拋中女子,就把她許配哪位為妻。”話音剛落,一些公子少爺就都跑回家,抱著大包小包的銀子,朝女子身上拋?蓲伭税胩,誰都沒有拋中。拋去的銀子也都落在了船艙里,險些把船壓沉了。原來,船里坐的是觀音娘娘,劃槳的'老漢是赤腳大仙。觀音娘娘看蔡狀元很善良,才想這個辦法幫他募捐修橋。那些公子怎么可能拋得中觀音娘娘呢?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蔡狀元和觀音娘娘的善舉,就玩起了“采蓮船”。
采蓮船一般用竹篾做龍骨,扎成船狀,外用各色布塊和彩紙糊成,船頂猶如樓閣,底部成船形,船中可容一人站立,當鑼鼓響起時,采蓮船便開始舞動起來,一名漂亮的女子站立在船內,做出采蓮船行進的各種姿態(tài),船外,男的化裝成花臉做丑角,手搖大蒲扇,扮成滑稽的樣子趕艄,逗趣取樂,女的手持竹槳在旁撐船并表演各種唱詞,鑼歇歌起,歌詞多是自己臨場即興自編的,盡是恭喜發(fā)財、心想事成、健康長壽、家庭和睦、五谷豐登和大吉大利等方面的吉慶內容,而采蓮船玩到哪家,哪家就得給點東西呀!因為觀音娘娘坐彩船時,為的是募捐,如果不給點東西,就會顯得主人太小氣!
采蓮船是荊州特有的風俗,怎么樣,是不是很有趣呢?如果你到荊州來,一定要好好玩一下“采蓮船”哦!
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 篇13
春節(jié)貼對聯(lián),端午吃粽子,元宵吃湯圓,冬至吃餃子……每個節(jié)日,都有特色。雖然我很喜歡吃餃子,但包餃子更盛我的心意。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鞭D眼間冬天就悄悄走到了我們的身旁。在冬至這一天,吃一碗熱騰騰的餃子,可能是每個人都想要的。吃餃子容易,而我要吃自己包的。
清晨,我和媽媽走進了人山人海的菜市場,買餃子皮、餃子餡。我們差不多把大半個菜市場都走完了,才把所有的`材料給買齊了。
回到家里呀,媽媽做一些配料,爸爸來剁肉做餡,而我們就等著包餃子。
一切都準備好,終于可以開始包餃子了!拔也粫!”我無奈地說!澳悴粫,那么自信滿滿,我還以為你在哪學會了呢。來吧,我教你!眿寢層悬c不可思議地說道。這樣說我不服氣,我決定一定要把餃子包好。
窗外開始下起了毛毛細雨,我們包餃子之旅也正式開始了!笆紫劝扬溩悠て椒旁谑稚,用食指和無名指沾一點水,涂在餃子皮外圈,就像畫一個圓一樣,這樣是為了讓最后的工序更方便,接著用勺子弄一勺陷,放在皮的中央,再把皮對折添彩就可以了!
聽見媽媽這樣說,可真簡單啊。但是我動起手來,那簡直比上天還難!
每一次,我弄的餡都會很多,包起來肉總是出來。這個好辦,少弄一點就可以了,第一個問題解決了。還有第二個呢,還有第二個呢,包得總是癟癟的,立不起來。像是一根棍子,哪怕立住了,還是總會倒下。
我的眼睛瞟向了媽媽的手,看見媽媽手里的餃子,輕輕地就放了上去,怎么動都倒不下來,像不倒翁一樣。我試了好幾次都不行,我只能向媽媽求救了。
媽媽把餃子皮對折,將中間捏緊,兩側折了幾個皺紋,餃子就像一個彎彎的月牙,立了起來。看到這里,我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的。我立刻上手,果不其然,成功了,我高興得都快蹦起來了。
再接再厲,包一個又成功了,兩個,三個,我越包越快,一個下午就包了100多個,我自己也沒有想到。這時窗外的雪已經大了起來,厚厚的一層雪,怎么也融化不了?是對我的嘉獎吧!
晚上,我們就煮了餃子吃。我目不轉睛地盯著鍋內的餃子。它一出鍋,就被我拿到桌子上面,還是滾滾燙燙的就被送進了嘴里。那味道妙不可言,一點點咸味夾雜著一點點肉的鮮美。
一只老虎靈魂就被升上了天堂,這個餃子立刻走上天使的殿堂。窗外的雪變小了,路邊的積水也消失了許多。仿佛被我們家里熱氣騰騰的餃子給融化了一般。
屋外寒風呼嘯,一碗碗餃子使我的小屋異常的溫暖。在這樣的冬至,吃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難道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好的事情了?自此,我學會了包餃子。
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 篇14
“余凍雪出乾,初晴日驟喧。人心新歲月,春意舊乾坤”。經過除夕夜一整宿的守歲后,村子里過節(jié)的氣氛更加濃郁了。一夜的疲乏似乎抵擋不住村里人的熱情,他們大清早就開始串門拜年。這也是老家武漢的重要新年習俗。
這不,當公雞開始打鳴時,家家戶戶就熱鬧了起來。奶奶已經開始忙著打算各種小零食,打算迎接客人;叔叔和爸爸也踏上了他們拜年的征途。鞭炮聲徹底喚醒了這個暗藏生氣的村子,大年初一的拜年也正式拉開了帷幕。村里頓時熱鬧起來,村人彼此的問候聲道賀聲傳遍村頭村尾。
我揉了揉蒙朧的雙眼,聽到了幾聲清脆的腳步聲,還處在懵懂中。十幾秒過后,有人到奶奶家拜年了。兩位中年男子攜手走進了我們的家門。只見他們徑直走到客廳,看到了奶奶,雙手合十,深鞠了一躬,用帶著濃重的武漢方言向奶奶道了一聲――“新年好!”他們的面容絲毫沒有因昨日一宿沒睡而憔悴,反倒是洋溢著新春的激情。這聲問候中夾雜著一年不見的喜悅,恭賀新年的激動,以及衷心的祝福之情;當然也蘊含著晚輩對長輩的牽掛和尊敬。隨后奶奶十分自然地從裝零食的盤子里抓起一大把糖果遞給了兩位來訪的客人,以示主人的禮儀,隨后便開始了敘舊。
鞭炮聲炸響長空,但這絲毫不影響武漢人的“大嘴巴”特色,院子里充滿了問候的聲音。這一大早就有三四十家來拜訪我們了,但卻不見幾個與我年紀相仿的小朋友,其樂融融的氛圍好似少了點什么。聽奶奶說,拜年的習俗很早就在農村廣為流傳。人們守完歲之后,就會從村頭開始挨家挨戶地喜迎新年,無論是大人或小孩都會穿著新衣服挨家挨戶地拜年。尤其是小孩,可精神可熱鬧可氣派了!先給自己的爺爺奶奶拜年,再邀上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三五成群地到村子里其他人家齊聲吆喝:“拜年了!恭喜發(fā)財,萬事如意!”他們臉上洋溢著歡快的笑臉,一種發(fā)自內心的'對春節(jié)和拜年的享受。
可是,此刻越來越多像我一樣的小朋友青少年,不愿出家門,而仍在認真拜年的也多剩下那些中年人老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xiàn)象呢?是因為村子里的人逐步走向了城市?或是小朋友對習俗的淡漠?或是……
我的家鄉(xiāng)拜年的習俗不一定是獨一無二的,但作為后代,我們有義務要挽救這危在旦夕的習俗,不僅只是找回拜年的情趣,更多的是對家鄉(xiāng)習俗的保護和傳承。
【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相關文章:
“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12-02
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05-08
家鄉(xiāng)風俗作文11-03
家鄉(xiāng)風俗的作文11-07
家鄉(xiāng)的風俗的作文11-06
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精選)08-09
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06-14
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經典)08-03
(精選)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09-14
家鄉(xiāng)的風俗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