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作文【匯編15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chuàng)造性。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民風民俗作文1
在我記憶深處一向有顆星星在閃爍,它永遠也不會失去光彩。
那是在太原過元宵是的情景:
今年的元宵節(jié),比以往元宵節(jié)都不太一樣,因為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逐漸富裕起來,大街上張燈結彩,處處燈火輝煌,大街小巷里車水馬龍,只見馬路上人山人海,整條馬路都已變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見人流的末尾,整個街上熱鬧非凡。各個店鋪里堵得水泄不通,望著這熱鬧勁,我不禁想起了唐寅的《元宵》:“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蔽彝跛缘匾髡b了起來,卻毫不發(fā)覺姐姐以悄無聲息地站在了我的后面,“呦!表妹好雅致,這樣看有什么意思,咱倆不如去逛逛”“好呀好呀!”我連忙拍手叫好。
來到街上我們也融入了這個熱鬧的氣氛里,姐姐拉著我走東躥西,一路逛下來,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不少燈籠,每一個都獨具特色,讓我垂涎三尺,有一針一線縫出來的,有清一色的,有用玻璃做的……在廣場中央,有一支做工精美,巨大的走馬燈,這只走馬燈逗不少路人駐足觀看。遠處的夜空中鞭炮齊鳴,當煙花綻放在夜空中時,吐露出“元宵節(jié)歡樂”的`五個醒目的大字,這個原本就熱鬧的元宵又增添了幾分韻味,那一盞盞美麗的蓮花燈,幫人們傳遞幸福安康。
元宵的一切都是那么吸人眼球,但我卻享受做花燈的過程。
做花燈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挑選好竹子是關鍵,竹子的好壞直接決定花燈的成敗,可是我只會說說而已,這光榮的任務就交給實戰(zhàn)經(jīng)驗豐富的姐姐了,竹子挑好,框架也準備好了,我可不能閑著這刺繡就交給我了,你可別小看我,我可是臥虎藏龍哦,說得輕巧,實踐起來可難著呢,不是刺錯了就是刺反了,反正就是漏洞百出,經(jīng)過一番周折我可算是完成任務了!班牛诲e不錯能夠買個好價錢了。呵呵”
在這一天,縱使有多少不愉快,也一掃而光了。
民風民俗作文2
提起放風箏,同學們都會很興奮吧?
是的,我也很喜歡放風箏。每年的清明左右,是放風箏的最佳時節(jié),爸爸都會帶我去放風箏。
今天,爸爸就要帶我到世紀廣場去放風箏了,我急切地等待這一時刻的到來,恨不得像風箏一樣一下子飛到世紀廣場。
世紀廣場終于到了,爸爸拿出我們的“長龍風箏”,我?guī)桶职謱L箏一節(jié)一節(jié)仔細地理順好,爸爸把粗粗的呢絨線上的鉤子掛在“龍頭”的掛鉤上鎖定。我便拿著“龍尾”,向后面一步一步地移動,爸爸拿著“龍頭”也向他的后面移動,待將“龍身”拉直后,我們默契地等待著稍大一點的好風的到來,因為“長龍”需要較大一點的風力才能起飛。
好風來了,爸爸迅急地把“龍頭”向上一拋,手拉著呢絨線,緊盯著它的起伏,倒著身子后退著小跑起來。就在爸爸拋“龍頭”的瞬間,我將“龍尾”平穩(wěn)地向上一托,風箏便隨著爸爸的掌控,稍微有些沉重地飄了起來,漸漸地升高,漸漸地輕穎,它一直攀升,進而由大變小,越來越高,越來越遠,越來越瀟灑了。
我們的“長龍”在天上隨風起伏,上下舞動,左右地搖首擺尾。爸爸緊握著線拐,努力地壓線、松線、收線、放線,動作嫻熟優(yōu)美,灑脫自然。
爸爸看我怔怔的.樣子,像是看透了我的心思,笑哈哈地對我說:“兒子,不要急,你長大了,肯定會比我會放風箏的!”我轉過神來,堅定的說道:“我一定會像爸爸一樣,將風箏放的又好又高!
我望著天上的“長龍”,自豪于我是龍的傳人,中華是龍的故鄉(xiāng),中國人自古就有龍的精神。是龍,就要凌霄九天,是龍,就要有凌云的壯志,是龍,就要自強不息。
清明放風箏,使我明白了,龍要翱翔云天,就必須有一個湛藍的天空。我是一只有待騰飛的雛龍,我的天空就是浩瀚的知識空域。
民風民俗作文3
朋友,您看過大秧歌嗎?如果您正月十五能夠到我們家鄉(xiāng)做客,您一定會被那粗狂豪放的場面所吸引,在流連忘返中,說不定您也會情不自禁地加入這狂歡的行列,身不由己地扭起來。
你聽,鑼鼓聲聲,鞭炮齊嗚,嗩吶響了起來,大街上一撥兒秧歌開始打圓場了。領頭的是“沙公子”,他頭戴小生帽,身穿鶴氅,手持大折扇。后面緊跟的是喬裝打扮的大姑娘和小伙子!捌哌绥I,七咚鏘,七八弄咚鏘……”隨著這鏗鏘的'鑼鼓,秧歌隊在“沙公子”的指揮下踏丁字,邁十字,彩綢飛舞,虎步生風,自然排成兩行,穿花打場?囱砀璧娜藗円姷竭@雄渾的氣勢自然卻步。走場兩圈后,只見“沙公子”躍步跳入場心,雙手抱拳做個“羅圈揖”,唱個賀年的大喏,熱鬧的小戲便開始了。這時嗩吶換調(diào),鑼鼓的韻律,也變得更加昂揚,一隊隊旱船如同在水上漂,手持“船槳”的老漢在前面像醉翁一樣扭來舞去,那水靈靈的“姑娘”(大多男扮的)扭泥作態(tài)。正扭到高潮處,后面卻沖出幾個“刁老婆”。她們手拿棒椎,身穿青色布衫,耳朵上還掛著一紅一綠的大辣椒,頭上梳著“濃籬把”,臉上還有一個黃豆大的“黑痣”,黃臉朱唇,氣勢洶洶,大有“樟打鴛鴦”之勢,三躥兩跳來到了旱船眼前,與“老漢”開始周旋!鞍簟薄皹毕嘧玻蛊古遗,丑臉相對互不相讓,他們似撕似打,似挑似逗,似舞似扭,真叫人啼笑皆非。正在難解難分之時,高蹺隊沖了上來,這才沖散了這對丑冤家……
這一撥兒秧歌剛過,那一撥又接了上來。耍龍燈、舞獅子、天女散花;豐收鑼鼓……滿街的人目不暇接價震耳欲聾。人們沸騰了,擁著秧歌隊說呀笑呀,指指點點地議論著。孩子騎在爸爸的脖子上追看秧歌隊叫,兒女們攙著跟著秧歌隊跑。人們忘記了寒冷。被這催人奮進的鑼鼓帶進春潮涌動的世界。
朋友,百聞不如一見,還是請你親自來看看我們家鄉(xiāng)的大秧歌吧!親眼瞧一瞧那如醉如狂的場面,親耳聽一聽那昂揚的韻律……
民風民俗作文4
端午節(jié)是爲留念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節(jié)日,當然,也是一個官方陳舊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但是,各地的節(jié)日風俗卻不大一樣!耙呀(jīng)滄海難爲水”,我唯獨對家鄉(xiāng)的端午情有獨鐘。
端午的前一天,大人們就預備好糯米,粽子葉以及其他資料,并早早地把粽子葉包好。
包粽子這一環(huán)節(jié),好玩,風趣,是小孩們最喜歡的。
首先,把粽子葉拿在手中,漸漸地圍呀,圍呀,繞成一個長柄勺似的外形。這下,小孩子們可有玩的了。他門用長柄勺似的`粽子葉從水盆里舀一勺水,然后提在空中。葉子里的水便如根根晶亮的銀線普通,飛流直下,“嘩嘩――”地響。待到水快“干枯”時,飛流直下的銀線就搖身一變,成了顆顆燦爛的珍珠,滑落在水盆里,叮咚作響。讓人情不自禁地爲此景此聲所沉醉。
然后,就用勺子一勺一勺地將糯米裝在粽子葉里。大人們的腦袋總是那麼奇特。他們將粽子葉里的糯米堆成一座小山,白白的,如雪普通,那麼心愛,那麼圣潔。有時,他們還會在小山上栽花種草――將小片的樹葉或花瓣貼在下面,讓小山充溢勃勃活力。
最初就該系線了,就是把包好的粽子捆起來。小孩們捆好后,可不會乖乖地讓粽子失掉一份安定。他們會把粽子系在伎倆上,當作溜溜球來玩――丟出去,發(fā)出來。可是,他們只能丟出去,卻很難發(fā)出來。
端午節(jié)的早上,小孩們簡直都是被四溢的粽香所喚醒。離開餐桌邊,他們就會看到碗里坐著一個粽子,白白的,嫩嫩的,下面還裝點著一些砂糖。晚上的陽光射出去,照在下面,反射出一道耀眼的光輝。讓人看了,不由垂涎欲滴。于是,他們立即揮去嘴角的口水,拿起筷子,端起飯碗,悄悄地咬一口,細細地嚼一嚼,漸漸地咽下去,那味道,比美味佳肴還美味佳肴。
民風民俗作文5
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很多,主要節(jié)日有十月年、火把節(jié)及區(qū)域性的節(jié)日和祭祀活動,十月年是彝族的傳統(tǒng)年,多在農(nóng)歷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節(jié)期5—6天,節(jié)日里要殺豬、羊,富裕者要殺牛,屆時要盛裝宴飲,訪親問友,并互贈禮品,其禮品多為油煎糯米粑或粑粑,并在上面鋪蓋四塊肥厚的熟臘肉;火把節(jié)是彝族民間最隆重的節(jié)日,在農(nóng)歷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間進,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qū)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共祝五容豐登。在祭祀活動中,以祭龍規(guī)模最大。祭龍選在二、三、四月中的一個龍日,以村寨為單位每人自帶一碗米、一小塊鹽,由老人備香火,在龍樹下集體祭祀;云南彝族則選擇正月的第一個龍日進行祭龍,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長幼,八人廣席,飯自帶,肉共食,是一種大規(guī)模的`集會。
男女青年訂婚之后,便要進行婚宴的準備;檠缍嘤秘i、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煙、吃飯、閑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在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先待客,并根據(jù)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后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種菜肴。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里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
典型食品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蕎粑,彝族風味主食;面糊酸菜肉,彝族農(nóng)家常菜;白水煮乳豬,云南彝族傳統(tǒng)佳肴,用乳豬水煮后蘸食;鍋巴油粉,云南彝族風味名小吃,用豌豆面制成。
民風民俗作文6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特色,我家鄉(xiāng)也不例外。我家鄉(xiāng)在德慶縣舊院村。那里山清水秀,風景迷人,鳥語花香,綠樹成蔭,連過年的習俗也別有一番風味。
年三十那天,早上一起床洗漱完畢就得忙開了。首先要去柴房拜灶神。灶神是天地之間的一個神,每到今天,他就會告訴上帝這家人一年的喜憂,所以人們買來麥芽糖,先上他幾株香,以示尊敬,然后放一碗麥芽糖,拜三拜,讓他只報喜,不報憂,這樣上帝以為我們過得非常好,就能夠讓莊稼風調(diào)雨順。
拜完灶神,大概9點左右就開始做午飯了,午飯幾乎就是年夜飯的“彩排”,因為只是有些人現(xiàn)在來不了。
菜也有講規(guī)矩哦!必須有兩碟青菜,意思就是莊稼在夏天可以長得蔥蔥綠綠的,保證秋天好收成。接著是一大碗水煮蛋,只能夠是孕婦吃或者還沒生的吃,除此之外,就只有小孩可以吃了。接著是一碟公雞肉,意頭是在人們滿山頭叫牲畜的時候不傷害到嗓子。再來1碟紅鯉魚,必須有兩只,意頭紅紅火火,年年有余(魚)。
吃完午飯,在平時,應該是每日一次的.午后休閑時光,但是今天不是,2點左右就要為年夜飯開始動手了,這個切菜,那個砍排骨,這個生火,那個加柴。大約4點半有多時,更為熱鬧,新屋舊屋的柴房一共8個灶洞都塞滿了柴。年夜飯得在7點前開臺,必須要有三個人邊吃飯,邊守柴房,因為這時候灶神君嘴上麥芽糖已經(jīng)快沒了,沒了的話,就會向上帝報憂了,不過,在家人面前,他是不會這樣做的,七點半上帝就回去休息了,守到七點半就OK了。
到了8點30,人們守歲肚子餓了不能再吃年夜飯的了,只能夠吃甜食糕點,因為今后三天,是全村的休息日,吃光了就不能夠做了。12點00開始了“鞭炮交響曲”,全村都放超長鞭炮,不過是有節(jié)奏的哦,這邊剛燒完,那邊正在燒,比年夜飯和制作過程更加熱鬧了!
這是我家鄉(xiāng)的習俗,你的呢?
民風民俗作文7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飯。制作方法是將新鮮的米裝進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
寧德是全國最大的畬族聚居地,畬族人口達16萬,約占全國畬族人口的1/4。畬族人民勤勞儉樸、能歌善舞,他們獨特的民族傳統(tǒng)及生活習俗是當?shù)鬲毺氐?景觀。
畬族婦女通常梳鳳冠云髻,穿繡花滾邊襟衣衫,稱為“鳳凰裝”。男女都喜唱山歌,尤其逢年過節(jié)更是會通宵達旦地對歌,具有開朗樂觀的精神。畬族婚禮更為奇特,新娘出嫁時一定要邊哭邊唱地離開娘家,這也是“哭嫁”之一種;拜堂的時候,新郎要下跪而新娘卻不跪;鬧新房時會有男女對歌的精采節(jié)目,十分熱鬧。
此外,寧德地區(qū)還有獨特的傳統(tǒng)藝術,有霍童線獅、香龍、鐵機、北路戲等,其中以霍童線獅最負盛名,它是一種近似提線木偶的民間文娛活動,獨具地方特色。
滿族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尤以遼寧最多。少數(shù)聚居在一些大中城市。清代以來,由于滿漢長期雜居,滿族與漢族差異逐漸縮小。在中華民族的發(fā)展進程中,滿族在政治、文化、科學領域里涌現(xiàn)了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
滿族信奉薩滿族,以后還信奉佛教。
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滿語屬阿爾泰語系。17世紀40年代后,滿族普遍使用漢語和漢文,現(xiàn)在只有黑龍江的少數(shù)老人會說滿話。
滿族的禁忌:滿族最突出的忌讀是不準殺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穿帶狗皮袖頭的衣服;在滿族人家里做客,不要當著主人的面趕狗,更不能說狗的壞話,否則主人會認為你是當面侮辱他,會不客氣地下逐客令。還忌諱打喜鵲和烏鴉。以西為上,特別忌諱一般人尤其是青年人坐西炕,更忌諱婦女在西炕上生孩子。忌在索羅桿(神桿)上拴牲口。祭祖時大門口掛放的谷草是為祖先的馬匹準備的,忌孕婦、寡婦和戴狗皮帽子的人接觸。
民風民俗作文8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節(jié)日習俗,就拿藏族來說。藏族的民風民俗散發(fā)出淡淡的清香,吸引著我們。
藏族最具特色的節(jié)日是雪頓節(jié)是每年藏歷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在藏語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頓”是“吃”、“宴”的意思,雪頓節(jié)按藏語解釋就是吃酸子的意思,因此又叫“酸奶節(jié)”。雖然酸奶我們都吃過,但藏族人民卻還是把這個加入了民俗的行列中。
“雪頓節(jié)”是藏族人民最快樂的.一個日子,在這天人們都在吃酸奶,還在一起比賽呢。瞧,這擺放酸奶的桌子一眼望不到頭,人們都爭先恐后地來到桌子前,每個人都有三十個碗,碗里盛滿了酸奶,看誰在最短的時間里喝完這么多酸奶。來參賽的人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小孩,各色各樣的人都有。人們來參加比賽并不是為了吃的,而是為了使場景更熱鬧點,讓別人更開心一點。
藏族的民風民俗有吃有喝有玩,真是有趣極了。
我們國家地大物博,56個民族,像56朵花點綴在祖國各地,不同的習俗,不同的語言裝扮著祖國。
先說說蒙古族吧。蒙古族也叫馬背上的民族,他們不僅喜歡騎馬,也喜歡喝奶茶。在風吹草地現(xiàn)牛羊的草原上吃著羊肉,喝著奶茶,拉著馬頭琴,過著美好的生活!
再說說壯族吧。壯族大部分住在我國西南地區(qū)的山林里,那里山清水秀,是盛產(chǎn)民歌的好地方。他們有許多獨特的風俗,比如:雞蛋不是裝在籃子里,而是用草繩一條條串起來;他們頭上戴的斗笠,下雨時戴在頭上,不下雨時當鍋蓋用;他們還有搶婚的習俗……
民風民俗作文9
我的家鄉(xiāng)壽昌是個千年古鎮(zhèn),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都要舞龍燈,這是家鄉(xiāng)一項傳統(tǒng)的民俗活動。
吃過晚飯,人們紛紛從四面八方趕來,圍聚在鎮(zhèn)政府門口。大街上的人真多!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有的手拿氣球,有的高舉熒光棒,翹首以盼,等待起燈。鎮(zhèn)里鑼鼓喧天,一顆顆煙花接連不斷地飛上天空,又啪的一聲”在深藍的天幕中炸開。有的像一顆流星,有的像張開的笑臉,有的像天女散花,把夜晚的天空點綴得比白天還要亮堂。
隨著一陣陣鞭炮聲,龍”的腳步越來越近了,街上的群眾歡呼雀躍起來,耳邊不時傳來:來了、來了,龍來了!”不一會兒,五條龍披著五種色彩的龍袍有序地從鎮(zhèn)里向我們慢慢地飛過來,威武的龍頭神氣地高仰著。龍燈所到之處,家家戶戶燃起震耳欲聾的爆竹和禮花,整個小鎮(zhèn)都沉浸在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之中。
跟隨著人流我們來到了壽中操場觀看舞龍表演。五龍獻瑞”開始了,五條彩色的龍披著閃亮的鱗片在臺上搖頭擺尾。先是單龍戲珠,五個耍龍珠的叔叔高舉龍珠,時而往右耍,時而往左耍,龍頭緊跟著龍珠,一會兒往右,一會兒往左。過了一會兒,幾條龍開始纏繞在一起,一下雙龍戲珠,一下三龍爭霸,一下四龍歸海,一下五龍拜壽,贏得了大家的陣陣掌聲。最為精彩的是中間的一條巨龍一柱擎天,另外四條龍在它周圍盤旋圍繞,只見巨龍左右扭動,上下翻舞,龍頭追龍尾,龍尾追龍頭,真的是感覺龍在騰云駕霧呢!
聽爸爸說龍象征著吉祥、喜慶、團結、進取、騰飛,衷心祝愿我的家鄉(xiāng)如龍飛天。
民風民俗作文10
春節(jié)到了,每個地方都有每一個地方習俗,而我的家鄉(xiāng)廣州也有我家鄉(xiāng)春節(jié)習俗,下面就讓我來介紹一下吧。
廣州有句俗語叫:“年二八、洗邋遢”,意思是,到了臘月二十八這天,要把家里大掃除一遍,為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到了除夕,大家可就忙了,女人就為了團圓飯做準備,男人則幫忙殺雞、殺鵝、貼對聯(lián)、貼門畫、買花、買年橘、盆景……
晚上可就熱鬧了,有些大人在茶余飯之后就等著看萬眾矚目的《春晚》了,小孩子們就穿著一身新衣服挨家挨戶地去得壓歲錢,俗稱“利是”。而有些大人們則帶著小朋友去逛廣州特有的迎春花市,說到迎春花市,這可得詳細介紹介紹:每年的春節(jié)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景,各大公園都在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qū)的主要街道都搭起彩樓,扎起花架,四鄉(xiāng)花農(nóng)紛紛涌來,擺開花市,售花賞花,人潮涌動,十里長街,繁華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迎春花市。
半夜十二點來敲門時,每家每戶都響起喜慶的`鞭炮聲,大家都沉浸在漫天飛舞的鞭炮紙上了。鞭炮一過,就是五彩繽紛的煙花點綴在無暇的天空上了,人們望著飛上天的煙花,一起期望著新的一年、新的氣象。
到了初一,大家都非常有空,大人們就會去打麻將,而小孩子們則用自己壓歲錢案買各種零食玩意兒。到了晚上,天空中還是閃爍著五光十色的煙花,有條件的則特地乘車去琶洲等地看煙花。
春節(jié)的另一個高潮又是尾聲——元宵。我們這里并不是每條村都過春節(jié)的,有些人就會過正月十三、十四、二月初二……而我們這條村正好就是過元宵的。我們要準備好各種菜肴迎接客人,讓客人吃得開心,會得慰心。
這就是我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習俗,你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習俗又是什么樣的呢?
民風民俗作文11
農(nóng)歷七月十五,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中元節(jié),民間俗稱為:“鬼節(jié)”。中原農(nóng)家也稱這天為“牲口節(jié)”,此日有許
多敬奉耕牛的活動。
在豫北林縣等地,七月十五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饃,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凡有大牲口的農(nóng)家,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后的羊羔饃送給大牲口吃,也有給牲口喂豆等精飼料的,以顯示牲口節(jié)與平時不同。晚上,他們還要做一鍋米湯給牲口喝。有民謠說:“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
牲口節(jié)的起源,據(jù)說與中國明朝皇帝朱元璋有關。傳說,朱元璋從小失去了父母后,生活貧困,被迫去給財主放牛。這天,財主想起“馬不吃夜草不肥”的說法,硬逼干了一天活的朱元璋和長工們夜里去放牛。朱元璋和伙伴們又累又餓,而財主卻在家里花天酒地。朱元璋氣憤不過,指揮伙伴們偷來殺牛刀,大家一齊動手,殺牛的殺牛,燒火的燒火,不一會兒,一頭活牛變成了一堆噴香的烤牛肉。天快亮時,打著飽嗝的伙伴們發(fā)愁了,牛少了一頭,財主定會變本加厲懲罰大家。朱元璋低頭沉思一會兒,指揮眾人將剩下的牛肉藏起來,把牛尾巴插在山坡上,然后讓一個小伙伴回去報信,謊說牛鉆到地底下了。待財主隨著小長工氣喘吁吁地爬上山發(fā)現(xiàn)黃牛真是鉆到了地下。地面上不見牛身,只露牛尾。他氣急敗壞地拽住尾巴往上拉,誰知地底下真地“哞!哞!”叫了兩聲,財主只拉出一條牛尾巴。后來,財主又命人挖地,結果什么都沒有挖出來。他垂頭喪氣,自認倒霉。事后,伙伴們慶幸沒有受罰,一邊吃著剩下的牛肉,一邊把牛鞭甩得噼噼叭叭響。從此以后,人們?yōu)楦兄x耕牛,就把農(nóng)歷七月十五當作“牲口節(jié)”,意在感謝它為窮人謀福,希望它重新轉世。 中原是農(nóng)耕地區(qū),大牲畜是家家耕地的.主要“勞力”,秋耕又是牲口最繁重的勞動,人們把農(nóng)歷七月十五專門奉為“牲口節(jié)”,足見人們對牲畜的重視以及牲畜在人們生產(chǎn)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民風民俗作文12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又至,所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今年端午節(jié)正值上海世博會舉辦,又逢高考結束、南非世界杯開賽。所以可以說,今年的端午節(jié)較之往年是更加的出彩和好玩。
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jié)。兩千多年來,端午節(jié)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jié)。
端午節(jié)又名端陽節(jié)、重午節(jié),據(jù)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nóng)歷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并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媽媽說:“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于春秋戰(zhàn)國的端午節(jié)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jié)日。
包粽子也是端午的保留節(jié)目之一。媽媽和阿姨總會買了好多的粽葉,用水少泡著,洗干凈碼好。粽子的餡一般是糯米,配上綠豆、紅棗等,煮熟。然后在媽媽和阿姨的一陣靈巧的忙碌之后,我們小孩便饞貓般圍著蒸籠轉,等待粽子出籠的時刻的到來……
長大了念書才知道,包粽子的習俗和我國歷史上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呢?據(jù)說屈原跳入汨羅江后,群眾為了不讓水里的魚咬著詩人的身體便做了好多的粽子,扔到水里。這樣魚兒有的吃就不會傷害到詩人了。于是,為了保護并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后來有了更為熱鬧的“賽龍舟”。
民風民俗作文13
在青藏高原上,居住著藏族人民,他們以從事畜牧業(yè)為主,兼農(nóng)業(yè)。
藏族人民最喜愛白色,這與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風俗習慣有著密切的關系。天祝草原四周為白茫茫的雪山環(huán)繞,看上去一片銀白;地上的羊群和牦牛,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遠遠望去,像一張白毛毯;以及喝的羊奶、穿的皮襖、戴的氈帽,也都是白色。所以藏區(qū)人民喜愛白色,并視白色為吉祥、勝利的象征。
酥油茶你知道嗎?這可是藏族人民最愛喝的飲料呢!它具有極高的熱量,淳香可口,喝上一口,精神頓爽。甜甜咸咸的,有濃濃的奶香味,是美味可口的飲料。有趣的是,喝酥油茶還有個規(guī)矩呢!一般是邊喝邊添,不一口氣喝完,但對客人的茶杯總要添滿;假如你不想喝,就不要動它;假如喝了一半,再喝不下了,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滿,客人就擺著,告辭時再一飲而盡。這就是藏族的喝茶規(guī)矩,你也是不是覺得很有趣呢?
西藏的`酥油茶的確好喝,因此你可別忘記它的原產(chǎn)地——牦牛啊!牦牛是一種渾身是寶的牛類,它的“臉皮”可厚了!聽說連子彈都打不進去呢!話說這個頭較粗重,額寬平,面稍凹,眼圓有神,嘴方大,唇薄的大家伙,還是藏族人民的“寵物”呢!別看笨拙的樣子,它還有識路的本領,也難怪西民總是牽著它去草原上散步。
這就是藏族,一個暗藏著寶貝的少數(shù)民族。
“雪頓節(jié)”是藏族人民最快樂的一個日子,在這天人們都在吃酸奶,還在一起比賽呢。瞧,這擺放酸奶的桌子一眼望不到頭,人們都爭先恐后地來到桌子前,每個人都有三十個碗,碗里盛滿了酸奶,看誰在最短的時間里喝完這么多酸奶。來參賽的人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小孩,各色各樣的人都有。人們來參加比賽并不是為了吃的,而是為了使場景更熱鬧點,讓別人更開心一點。
藏族的民風民俗有吃有喝有玩,真是有趣極了。
民風民俗作文14
吹糖人
民間 “吹糖人”的藝人,他們將飴糖加熱到適溫時,揪下一團,揉成圓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淀粉壓一個深坑,收緊外口,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的細度時,猛地折斷糖棒,此時,糖棒猶如細管,立即用嘴吹氣造型。 整個操作過程必須經(jīng)過苦練,手法要準確、造型要簡潔生動。吹糖人的關鍵技術在吹和捏的功夫上。制糖人先將一小塊飴糖放在手心壓扁,然后握起拳頭,用另一只手的手指從手心穿過,把糖塊堆成管狀,在把管的最上端咬掉后就可以吹了。制糖人鼓起腮幫子,不一會兒就吹成薄皮中空的扁圓球狀,再用靈巧多變的手法,捏出造型各異的.花鳥魚蟲、人物百態(tài)等,有的還圖上花花綠綠的顏色。
剪紙
在中華民族的搖籃里,孕育發(fā)展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剪紙俗稱窗花,是民族文化的內(nèi)容之一。剪紙作為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民間藝術形式,為中華各民族人民所喜愛,其中陜北剪紙猶為引人注目。陜北剪紙包含秦、漢之風,風格既纖細秀美,又粗獷大方,粗中見巧工,土中觀美感,曾連續(xù)數(shù)年分別在西安、北京等地展出,獲得好評。
鳳翔木版年畫
據(jù)史料所考,迄今已有476年歷史。按從事其業(yè)的一個家族一幅祖宗檔案記載,明正德二年(1507)肖里村邰氏家族已有八戶從事年畫副業(yè)生產(chǎn);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邰氏已開辦早期年畫“畫局”,以后一直延續(xù)六代人190多年。鳳翔木版年畫從小到大,由粗到精,經(jīng)過了多次起落、興衰,成為中國西北地區(qū)首屈一指的民間年畫勝地。邰氏《世興畫局》在近兩個世紀的進程中,立足鳳翔,面向全國,打向國外,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
民風民俗作文15
在山西農(nóng)村,建筑房舍很講究格局,一般以一院四屋為定格,主房、偏房、院門、廁所各有定位,不可錯亂,否則不吉。其中,特別忌諱把院落建成刀把形,刀把殺人不用刀,兆家敗人亡。
在建房之時,門的設置屬于“立門戶”的大事,在建筑中是甚為重要的。院門被視為人的臉面一樣是家庭的臉面,“立門戶”甚至成了成家立業(yè)的代稱,所以禁忌也最多。對于一個院落來說,一般以向東的院門為善,向西的稱陰門,除非萬不得以一般不開西門,否則必須在門口安一屏障,或在胡同口正對的墻壁上鑲塊石碑,上面刻“泰山石敢當”之類的字樣,以避邪風鬼魅的騷擾。院門直對家門和窗戶也是需要回避的。打對的門額窗額裝鏡子破解。此外,一般農(nóng)舍院門之內(nèi)也必有斷壁墻以擋之。在晉南俗傳“北高不算高,南高壓斷腰,東高不算高,西高壓斷腰”。如果一家的房子比另一家低了,那么就要在中間的房屋頂上多筑一磚高,或修筑一個小小的'類似廟宇的亭子,以保持平衡。居高不讓者,顯然有居高臨下之勢,以勢壓人,據(jù)說會壓了別人的運氣和吉利,甚至風水。大病小災都會歸因于此。這種情況在農(nóng)村會導致鄰里糾紛,甚至會結下世代怨仇。廁所的位置也是要慎重考慮的;一般安置在西南角,有“五鬼頭上安茅房”之說,排水溝也不能通過別人家的宅院,更不可正對別人的家門。鄰家屋檐的水也忌滴在院中,認為是污水、憨水,影響自家運氣。此外,房屋頂上如修建吉獸猛獸者,也不能讓脊瞰吻獸張開大嘴面對人家,有吃掉別人之嫌。這類禁忌在山西汾河古地的人口稠密村莊中更為多見,不僅具有巫術色彩,更有一些舊時代禮法的陰影。
【民風民俗作文】相關文章:
民俗民風的作文06-23
民風民俗作文06-19
民俗民風作文12-02
民風民俗的作文01-15
民風民俗作文(精選)07-14
(經(jīng)典)民風民俗作文07-20
(精選)民風民俗作文07-25
[精選]民風民俗作文07-15
民俗民風的作文07-27
民風民俗作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