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節(jié)日習俗作文合集六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那要怎么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節(jié)日習俗作文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節(jié)日習俗作文 篇1
寒食節(jié)形成了豐富的風俗、習俗:
1、禁煙冷食:寒食節(jié)古代也叫“禁煙節(jié)”,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zhí)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并參與。
2、拜掃祭祖:寒食節(jié)掃墓祭祖
百姓上墳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后將子推燕、蛇盤兔撒于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于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3、寒食飲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
4、寒食插柳:柳為寒食節(jié)象征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5、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興于唐宋。
6、寒食秋千:秋千原為古代寒食節(jié)宮廷女子游樂項目。
7、寒食蹴球:盛行于唐
8、寒食詠詩:寒食節(jié)時,文人們或思鄉(xiāng)念親,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靈感頓生,詩興大發(fā),詠者甚多。
此外,寒食節(jié)時期還有賜宴、賞花、斗雞、鏤雞子、牽鉤(拔河)、鉆木取火、放風箏、斗百草、拋堶(瓦石器玩物)等許多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的社會生活。
寒食節(jié)具有以下特點:
1、節(jié)日形成早。源于春秋時,介之推被焚于介休綿山。晉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時已形成全國性法定節(jié)日,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形成最早的節(jié)日。
2、延續(xù)歷史長。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間各歷史時期、節(jié)日期限不等,
3、文化內涵深。由尊崇介之推忠君愛國,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負,隱不違親的孝道品德發(fā)展為聚民心、凝國魂,體現中華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節(jié)日。并形成餳、青精飯等系列養(yǎng)生長壽的寒食食品。
4、節(jié)日活動多。拜掃展墓、禁煙、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秋千、賞花、斗雞、饋宴、詠詩等。
5、流傳地域廣.
回顧歷史的發(fā)展,寒食節(jié)已經成為我國古代社會文明的脈絡之一。因此,從歷史研究、社會研究和旅游觀光等多個社會活動層面來看,寒食節(jié)所具有的獨特的價值值得人們注意。
1、社會、歷史價值寒食節(jié)是春秋時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而設的節(jié)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
唐玄宗順應民意,頒詔將寒食節(jié)拜掃展墓編入《開元禮》中,并定為全國法定長假,豐富多樣的寒食活動,充實了社會生活,增進了社會人際和諧關系,對緩解社會矛盾,推動社會不斷前進起了重要作用。
通過寒食文化的交流、融合,對促進民族團結和政權鞏固具有潛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寒食節(jié)蘊含的介之推憂國憂民、忠君愛國、清明廉潔的政治抱負和“功不言祿”、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是古代社會倫理準則,是社會安定、民族團結的'紐帶,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寒食文化以忠孝為核心的內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來的誠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礎,也是維系民族、家庭團結的道德力量。
當今,更是聚民心,凝國魂,實現祖國和平統(tǒng)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活動方式和精神理念。介之推所追求的政治清明,是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的一致愿望,對于當代進行民主政治建設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此外,從唐代宮中寒食節(jié)放假七日踏青春游,演變?yōu)榻裉斓摹奥糜吸S金周”;
由寒食禁火,演變?yōu)榻裉斓淖o林防火;
由寒食插柳,演變?yōu)榻裉斓娜裰矘湓炝郑?/p>
由蹴鞠,演變?yōu)榻裉祜L靡全球的足球運動,
2、文化價值歷史上,寒食節(jié)活動由紀念介之推禁煙寒食為主,逐步演變?yōu)橐园輶呒雷鏋橹鳎渲刑N含的忠孝廉潔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國古代國家需要忠誠,家庭需要孝道的傳統(tǒng)道德核心,成為家庭和諧、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載體。
節(jié)日習俗作文 篇2
今天學習了一篇課文,名字叫做《北京的春節(jié)》?粗恼轮心窍矐c溫馨的春節(jié),我也不禁想起了不久前過年的景象。
我的`家鄉(xiāng)在河南武陟,武陟過年最有特色的,就數祭灶和過元宵節(jié)了。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家鄉(xiāng)的特色風俗吧!
祭灶,就是我們所稱的“小年”,即農歷臘月二十三日。傳說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jiān)督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春節(jié)中的命運交到灶王爺手中。所以,人們?yōu)榱俗屧钔鯛斣谔焐隙嗾f好話,便為灶神設香案、放鞭炮,并為灶王爺準備好上天的干糧(灶糖和燒餅)。這就是第一大特色——祭灶。
第二大特色就數正月十五鬧元宵了。在武陟,我們每年的元宵節(jié)都不掛花燈,而是在大街上舞龍、舞獅。這場景特別熱鬧,引得了很多觀眾:兩個人拿著一個“獅子”上躥下跳,前翻后滾,就像一只真正的獅子在慶祝元宵節(jié);舞龍則是一堆人拿著舞龍棒,把龍的形態(tài)舉止模仿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到了晚上,人們總是吃上幾個大湯圓,祈禱新的一年能圓圓滿滿。
這就是武陟過年的特色習俗,看了我的介紹,你是否心動了呢?如果心動了,那就請你快來我們武陟參觀吧!
節(jié)日習俗作文 篇3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后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后用新甕盛起來,待日后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jié)獨具特色,節(jié)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制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發(fā)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們手執(zhí)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后,姑娘們將所制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節(jié)日習俗作文 篇4
燒艾葉,艾葉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驅蚊蟲,小時候,在露天乘涼,只要點上艾葉,蚊蟲就不敢近身,比現在驅蚊片、蚊香什么都管用,而且氣味十分好聞。說到驅蚊,以前還有一種雄黃“炮沖”,點燃后冒出一股濃濃的、剌鼻的煙霧,將它置于床底、水井邊等蚊蠅多的地方,不多時,便見蚊蠅橫尸一地。
在端午這一天,還有洗草藥澡的風俗,用艾葉、菖蒲、馬鞭草、大小薊、香附草、魚腥草、薄荷葉等熬出一大鍋黑黑的藥水,老人說,洗了“午時草浴”,身上一年都不會長疔癤,孩子多半不愿意洗,主要是受不了那股濃烈的藥味兒,但畢竟拗不過大人,縱然是一百個不愿意,還是被扒光了衣服摁在澡盆里,F代人過端午已經沒有這種味道了。
我們這兒過端午少不得雄黃酒。其實也就是將雄黃混合在米酒中,便成了雄黃酒。不過現在喝雄黃酒的人不多,說是有害,其實雄黃酒的味道并不好,太沖,倒是不少人在房前屋后、里里外外、角角落落,用菖莆沾著雄黃酒灑個遍,孩子的額上也被大人用雄黃畫了個“王”字。正如吃粽與紀念屈原有關,喝雄黃酒與白娘子故事也有干系:修煉了千年的白蛇仰慕凡間生活,化成白娘子,與許仙結成恩愛夫妻。法海則視白娘子為妖孽,于端午日暗中指使許仙強勸白娘子飲雄黃酒,結果白娘子現了原形。
過端午時,臺州人還要給孩子們手腕、腳踝或頸間系上五色絲線,謂之長命線,用以辟鬼,因端午是五毒日,而非吉日,在天臺等地的農村,至今有是日忌生子的說法。這一天,香袋香包也是少不了的,以前女子都會縫香包,用綢布裹蒼術、雄黃等香藥,也有用絲線織成網袋,內裝樟腦丸的,取其驅蟲辟邪的`意思。其實啊,在我們臺州,尚有一個獨特的習俗,那就是“送端午”,送端午,又叫“望端午”,望,臺州方言,即看的意思,即每年的端午節(jié),已出嫁的女兒都會帶著丈夫小孩,以及豬蹄、魚、雞、鴨(現在大多是一些中高檔禮品)等一些土特產,到娘家與父母歡聚一堂,這很自然地使我們想起那首“左手一只雞,右手一只鴨,身上還背著一個胖娃娃呀”的歌。
節(jié)日習俗作文 篇5
春節(jié)作為我國的農歷新年,進入臘月二十三,也是送灶神的‘祭灶日’,人們趕集買灶糖,晚上急躁。臘月三十晚上稱‘除夕’這是一年最熱鬧的夜晚,外出著回家,一起吃年夜飯。人們一向有除夕守歲’習俗。家家門前張燈結彩,戶戶院內放鞭炮,接年迎喜神。正月各種慶;顒拥秸鲁跻恢琳率宀沤Y束。初一俗稱歡慶日,迎春、祭祖、拜神、拜年。這是一天的活動,這天人們早起吃過餃子后。
幼者向長輩叩頭拜年,稱‘辭歲’長輩發(fā)錢給幼者稱‘壓歲錢’祝賀他們又長一歲。下午外出去親屬家拜年,然后再挨家挨戶拜年,相互問候,恭賀新年快樂。
春節(jié)快到啦,在我國民間有許多傳統(tǒng)的習俗。臘月二十三是小年,人們要吃麻糖的。傳說在這一天,灶王爺要去拜見玉皇大帝。
人們怕他說壞話,就給他吃麻糖,好封住他的`嘴。臘月二十四是除塵,清掃衛(wèi)生,取“除陳”的諧音,預示著來年除舊迎新的意思。二十五吃豆腐,取“抖福”的諧音。除夕要貼春聯、堆旺火、接財神,預示著來年紅紅火火,福旺財旺運氣旺。鄰國越南和我國習俗差不多,不同的是,十二生肖年中,過了年他們是貓年,有意思吧。
節(jié)日習俗作文 篇6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于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jié)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斗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谷物浸泡水中發(fā)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斗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節(jié)日習俗作文】相關文章:
節(jié)日習俗作文01-10
節(jié)日習俗作文15篇01-10
節(jié)日習俗作文(15篇)01-10
節(jié)日習俗作文(精選51篇)01-10
【精選】節(jié)日習俗作文五篇01-01
端午節(jié)節(jié)日的習俗作文06-25
關于節(jié)日習俗作文32篇03-17
【精華】節(jié)日習俗作文50篇03-23
【精選】節(jié)日習俗作文合集8篇01-03
實用的節(jié)日習俗作文三篇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