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1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1
流傳至今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和二十四節(jié)氣中,我覺得重陽節(jié)最具代表性和神秘感。
重陽節(jié)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西漢時期長安近郊就有了九九登高觀景的風俗。到了唐代,重陽節(jié)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jié)日,此后沿襲至今。
重陽節(jié)那日,人們習慣登高遠眺。在這秋高氣爽之際登山,總是令人心曠神怡。平原之地若無山可攀,人們便吃糕紀念!案狻焙汀案摺敝C音,最早取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后演變?yōu)椴讲礁呱募橹狻4送,重陽賞菊賦詩亦為古代時尚,唐詩宋詞中有不少吟詠重陽的名篇,比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蜀中九日》《過故人莊》……
重陽節(jié)從歲時節(jié)日漸漸演變成民俗節(jié)日,盡管各地有不同的過節(jié)習俗,但核心文化價值始終是平安和諧,從未改變。那么重陽節(jié)是怎么來的呢?傳說,重陽節(jié)來源于一個道教的神仙故事:
東漢時有一個叫桓景的小伙子,為了戰(zhàn)勝瘟魔,拯救百姓,進山刻苦修煉。九月九那天,他讓全村百姓登高避難,拿著師傅傳給他的茱萸葉子和菊花酒戰(zhàn)勝了瘟魔。從此人們就有了重陽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的風俗。
隨著時間的流逝,登高望遠的習俗慢慢淡去,但重陽節(jié)思念親人的'習俗卻保留至今,所以今天的重陽節(jié),更多的成了“老人節(jié)”,表達尊重老人,孝敬長輩之意。
這精彩的故事,豐富的習俗,時日的變化,可不讓端午節(jié)成了最有代表性和神秘感的節(jié)日嗎?
關于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2
臘月三十的早上,我和弟弟二人坐在奶奶家的客廳里。這時,就會有人問:你的父母呢?他們去哪了?
當你來到廚房時,你就能看到他們以及我的爺爺奶奶的忙碌身影。因為今是臘月三十,根據我們家鄉(xiāng)的風俗,在這一天,我們要祭拜兩個神仙。一個是天神,而另一個是灶神。所以我的父母正在幫爺爺奶奶準備祭拜用的物品。
吃完了午飯,祭品差不多已經準備好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將祭品擺上祭桌了:
祭桌的正中間是一個木籃子,里面放著兩條糯米腸(在豬大腸皮中塞糯米,然后蒸熟)、一只蒸熟了的雞和一塊蒸熟了的豬肉。左右各擺了一根大蠟燭;@子前面是一碗飯和一碗水。而后面從左往右依次是一碗面、兩條年糕、一塊豆腐、兩個饅頭一個楊梅和一些水果。
祭品擺好后就是祭拜的時間了,爺爺拿來一把香,用蠟燭點燃后發(fā)給我們。
我們每個人雙手舉著手里的三炷香,祭拜。隨后,爺爺把香插在祭品上拿來了一鞠躬沓黃紙,相當于神仙用的錢,將它們點燃,燒給天上的神仙,祈求天上的神仙保佑我們來年平平安。但我認為,祭拜神仙和佛教是一樣的,應該要虔誠,不求私利。我只是含著對神仙的敬畏之心,給他拜年罷了。
祭拜完天上的神仙,我們還要“慰問”一下管我們飲食的.灶神。于是,我們又將祭桌搬到了廚房,將之前的祭拜過程又重復了一遍。我們依然是以特別虔誠的態(tài)度給灶神拜年。
這就是我們家家鄉(xiāng)的風俗,雖然普通,也很常見,但卻是除夕這天里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這個風俗是我最喜歡的風俗,因為這是一年中,唯一可以和神仙社交的一天。
關于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3
爆竹聲下,揚起的是最開心的笑臉。今天是正日初一,正所謂“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敞廬”。春節(jié)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jié)日。
臘月初八那天,媽媽給我們煮好了臘八粥。我和妹妹別提有多開心了,時不時跑到灶臺前掀開鍋看看,可媽媽總說:“別掀,別掀。等會泄氣就不好喝了!敝笈D八粥呢!首先要打算材料,材料有:紅棗桂圓栗子紅豆大米瓜子仁花生米……煮臘八粥要非常有耐心,這樣煮的粥才色香味俱全。喜愛吃甜的可以放些糖進去。經過一大上午的精心熬制,往里加了一大勺糖,攪拌好后,迫不及待地塞進口,可我內心的貪望早已忘卻粥很燙,剛打算入口,媽媽就說道:“喝粥啊,要慢慢喝,你個急性子,跟你爸簡直一模一樣,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蔽疫@次細細品嘗,心里贊嘆到:這臘八粥也太好吃了吧,大米的軟糯甜甜的紅棗可口的桂圓,與整體結合的恰到好處,真是太美味了!就這樣,臘八就開心的度過了。
轉眼到了正月初一了,我定的鬧鐘早以亮出了它美麗的`歌喉,我早早起床,醒來后,發(fā)明枕頭下的什么東西露出一個紅紅的小角,掀開一看,原來是爸爸媽媽為我打算的紅包,我打開一看,是三百元。我懷著快樂的心情洗漱完下了樓,吃過早飯,爸爸就點起了長長的鞭炮,發(fā)出“噼里啪啦”的聲響。
到了正月十五這天,家家戶戶吃著美味的大湯圓。吃過晚飯后,我們一家坐在陽臺閑聊觀月,別提有多快樂呢?
過了元宵節(jié),年也就結束了,孩子們背著書包好好去上學,大人們,開始去工作。人們又恢復了年前般的驚碌。
關于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4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這是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中國有句俗話:“年小十五大”,說明正月十五和過年一樣隆重!罢率弭[元宵,紅紅火火過大年”,元宵也叫湯圓,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吃湯圓,有些地方還會猜燈謎以示慶祝。
元宵節(jié)這天,人們一般會自己做元宵,一是高興,二是有趣。我想“元宵”這個“元”和團圓的“圓”是諧音,大概就是把元宵搓得圓圓,一家人更能團團圓圓了。
做元宵時,要先取一小坨糯米糕在手中搓圓,然后捏一個小窩,再舀一勺餡料在小窩里。元宵里可以加入各種餡兒:芝麻、豆沙、果仁、鹽菜、肉餡等。裝好了餡兒,小心地封住口,雙手均勻用力把它搓圓就好了。你還別說,搓湯圓也是一項技術活!如果你不會做的話,不但搓不圓,而且還會把餡兒搓出來。好不容易包好元宵,將它放入鍋中水煮,直到一個個漂浮起來,就說明熟透了。煮熟的元宵一個個白白的、胖胖的',像雪球。
我最喜歡吃芝麻餡兒的元宵,又香又甜,口感絲滑,一下子就能吞進肚子里去了。
除了好吃的,元宵節(jié)這天大街上處處張燈結彩,整條大街像是在辦喜事一樣,熱鬧而美麗。這一天還可以猜燈謎看花燈:在燈籠下貼上一張張燈謎,觀花燈,動腦筋,如果猜正確了還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禮物,真是一舉多得啊!
熱鬧了的元宵節(jié)落幕,新年就徹底過完了,迎接我們的就是新一年的新日子了。
關于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5
有誰不愛自己的家鄉(xiāng)呢?有誰不說自己的家鄉(xiāng)美呢?要問我的家鄉(xiāng)在哪里,當然是美麗的寶清,它是一個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的地方,是全中國的優(yōu)質大糧倉,它在過春節(jié)的時候很熱鬧,有許多好玩的,好吃的,好看的',我愛寶清春節(jié)的熱鬧,如果你不信的話,那你就往下看。
除夕真熱鬧,家家做年菜,到處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穿上新衣服,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lián),屋里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覺。
在家宴上,寶清的特產菜肴必不可少的就是殺豬菜,首先,將腌制好的酸菜清洗干凈,切成絲,盡量切得越細越好,細得像頭發(fā)絲一樣,口感非常好!接著,再往鍋中加入適量的水;這時再拿出大塊的五花肉洗干凈,切成片放進鍋中一塊兒燉上,等肉和酸菜燉好之后再放入血腸,這樣的殺豬菜就做好了,每當我們看到這道菜肴,就覺得有過年的味道。
過春節(jié)時還得有一個代表作,那就是鐵鍋燉魚。把捕撈上來的魚切成大塊兒,起鍋燒油,放進鍋里,鍋旁貼上玉米餅子,鐵鍋燉魚就做好了,特別美味,做好之后盛在盤子上放到桌子的中間,寓意就是年年有余。
白天的時候,我們可以到外面觀看大秧歌,還有滑雪,打冰嘎,放爬犁,許多好玩的東西。我們寶清過春節(jié)實在是太有意思了。
晚上,家家戶戶打開電視,準備看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等到12點鐘的時候,家里的老人,小孩兒都準備好吃年夜飯,桌子上的菜肴非常豐富,關鍵是必須得吃餃子,放鞭炮,放煙花,整個天空放射出五彩繽紛的顏色,美極了!
總之,我們寶清的春節(jié)就是這樣過的,歡迎你們來到我們美麗的寶清過春節(jié)吧!
關于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6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蔽业募亦l(xiāng)在象山,每當清明節(jié),我的家鄉(xiāng)就有搗麻糍的習俗。
搗麻糍是一種體力活,一般有幾戶人家相互約好一起來搗,到了那一天一番熱鬧非凡的景象,土灶燒起,把前天泡好的糯米,拿出來給它洗個“冷水澡”之后便又要將它放進蒸籠里給它做個“桑拿”,過了一會兒鳧煙四起,一顆顆糯米吸足了水分而變得飽滿,晶瑩剔透,聞起來一陣淡淡的米香。等糯米九成熟以后,放上事先準備好的焯熟好的艾葉撒在糯米上,然后加一點鹽。
蒸熟后,兩個人抬著大蒸籠,將香噴噴的'糯米和艾葉一同倒進了洗干凈的搗臼里面,一個魁梧健壯的叔叔先將搗錘頭在冷的艾葉汁浸一下,接著用搗錘使勁的揉了起來,松散的糯米和艾葉混合在一起成了糯米團。接著那人岔開雙腿成馬步狀,雙手抓緊搗錘柄,高高揚起,高過頭頂,對準搗臼狠狠地砸下面團,墩實的搗臼發(fā)出“嘭,澎”的響聲,聲音鏗鏘有力。這時旁邊一個人雙手浸一下放涼的艾葉水沾濕,不停地把溢出來的米團重新歸隊,時而抱起米團翻一個身,一人搗,一人翻。動作嫻熟,配合約十分默契。沒過一會兒那人大汗淋淋,面紅耳赤,于是換一個人繼續(xù)搗。經過幾番輪流后,米團成了糊狀,看不出米粒來,像一塊綠色的翡翠大寶石,讓人垂涎三尺。
把搗好糯米團從搗臼里抱起來,放在早已鋪好的黃色松花的大桌子上,并且左右兩個人共同用搟面杖把面團搟平,搟均勻。面團乖乖的壓成扁扁的薄薄的,然后用菜刀把它切成塊。我們這些小孩子就蜂擁而上,搶著吃。
大人們的談笑聲,孩子們的打鬧聲,搗臼“嘭嘭”的響聲此起彼伏,互相應和,連成一片,在春天的微風中輕輕蕩漾。真是“長安一片月,萬戶麻糍聲。"我喜歡麻糍的味道,更喜歡打麻糍那熱鬧的場景。
關于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7
每一個人的家鄉(xiāng)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習俗,這個習俗一定是豐富多彩的,下面就由我來講一講我家鄉(xiāng)的習俗吧。
每到大年,家人必定會把家里打掃的一塵不染,干干凈凈。還會早早的就買好過年吃的,喝的,穿的,因為一般下午許許多多的店鋪就陸陸續(xù)續(xù)的關門了,就買不到菜了,到那時還真是有錢用不了啊。除此之外還要買一些鞭炮,彩燈,門神什么的呀。放鞭炮是為了驅趕走可怕的年獸,貼門神是為了驅趕走魔鬼。
到了晚上,家里熱鬧非凡,就像逛街一樣熱鬧,因為親人們都爭先恐后的回來了,只為了見親人的面,一起開開心心的吃一頓團圓飯,到了晚上七點整,親人們歡聚一堂,這一天,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須趕回家里吃團圓飯,吃完了團圓飯,突然鞭炮聲響起發(fā)出震耳欲聾的響聲,極為火爆與張揚,直震得大地顫抖,人兒發(fā)聵,像要將天上的“星星”一口氣撼落在地上似的,爆竹殘渣撒遍公路,人行道,小區(qū)等等,晚上處處張燈結彩,千門萬戶的人家的陽臺上掛著五顏六色的彩燈,好似在辦喜事,讓人看得美不勝收,眼花繚亂。這一年一度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馬上就要開始了,親人們紛紛坐下,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我們有說有笑的,最主要的算是守歲,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小孩子一般守到十點鐘左右就以昏昏欲睡了。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大人們都去上班了,小孩子都去上學了,世界又恢復以前的安靜了。
關于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8
每個人的家鄉(xiāng)都會有獨特的風俗習慣,我也不例外。我的家就在水秀山青的寶清,這里的.風俗習慣可是非常有趣的呢!讓我?guī)闳ジ惺芤幌掳伞?/p>
冬天到來之時,東北的農家菜就可以大顯身手了——殺豬菜。提到殺豬菜,必不可少的是酸菜,它是由白菜腌制而成,這又是東北的一大特色。殺豬菜的制作過程也是很復雜的,酸菜切得越細越好,而且還需要血腸,血腸也是東北人的口福。殺豬菜可謂是東北特色的融合啊。經過一番辛苦制作,—大盤美味殺豬菜就大功告成了。在這里,不管哪家做了殺豬菜,大家都會去幫忙,然后大家坐在一起,笑談之間,酒足飯飽。
深冬時節(jié),遍地白茫茫一片,河面上結了很厚的冰,足足有一米深。這時是最適合滑雪和冰釣的時候了,冰釣就是在冰上釣魚,首先要把冰鉆開,鉆冰需要專業(yè)的工具,鉆好以后還要把帳篷支在冰洞處,再把小爐子放在冰洞旁,以防冰洞被凍住,而且需要足夠的耐心才可能有收獲,但冰釣不是為了釣魚,而是等待時跟朋友說說話,增進友情,重在享受;﹦t是一種刺激又略顯危險的運動,滑雪時摔跤是不可避免的,—不注意就有可能人仰馬翻了。
我家鄉(xiāng)的風俗習慣十分有趣,而且可以增進感情,并不是為了得到什么,而是重在參與和享受。你是不是也想到我的家鄉(xiāng)來感受一下這里的風土人情呢?
關于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9
我的家鄉(xiāng)在湖北省陽新縣,這里的風俗與其它地方有些不一樣。正所謂“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現(xiàn)在我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們這里過年的風俗習慣吧。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jié)是我們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雖然全國人民都過著同一個節(jié)日,但是每個地方過年的方式都有所不同,我們這里從臘月初就開始忙活了。
冬至開始大寒之前,人們把紅薯從地里挖回來,然后把紅薯一個個都洗刷得干干凈凈,加工成又白又細的紅薯粉,再然后就用壇子或干凈的袋子裝好準備過年用。
下雪了,人們被困在家里不能出去干活,就在家里制作又香又軟的年糕。制作年糕雖然費心費力但制作過程卻充滿了無限的歡聲笑語。每次聽到別人提起年糕時,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它出鍋時的騰騰熱氣,想起它的香甜美味,想起一家人品嘗年糕時的幸福笑容。我家每年做年糕的這項任務主要是由爺爺奶奶來完成的.。首先將米粉放進大盆里摻和適量的水揉一揉,揉成一個個小球形的劑子,然后放進模具里將它們壓成各種形狀,有圓形的、有魚形的、也有桃形的……最后將各種形狀的年糕放到大蒸籠里蒸熟。一籠籠熱氣騰騰的年糕倒在簸箕上,讓人看著就喜歡,聞著就流口水,吃一口滿嘴的年味。但我們不能多吃因為奶奶說這是用來招待來拜年的客人的。
年糕做好了,人們又將五谷雜糧倒在裝有沙子的鍋中爆炒,做成各種各樣的零食。過年的主食、零食都有了,轉眼就到了臘月二十四,每家每戶都把家中里里外外打掃得干干凈凈,離過年還有幾天時間,東西就都準備妥當了。
這一天終于到來了,大家都在門口貼上紅紅的對聯(lián),一家人圍坐在桌子旁其樂融融地吃團圓飯,正式迎接新年的氣氛。這就是我們這過年的風俗。
關于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10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新年里,我的家鄉(xiāng)一陸豐,也有不一樣的習俗。
在我的家鄉(xiāng)準備過年時,家家到幾十里買年貨,要準備吃的、喝的、穿的、用的,號在新年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臘月二十八就開始大掃除了,家家都忙得不亦樂乎。將垃圾、灰塵掃走后,就把買的吃的擺上桌,讓客人和家人吃。在這一天,已經漸漸會有客人來做客了,無論是隔一面墻的`鄰家親戚,無論是百里相隔的朋友,都會趕來做客。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海鮮與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門外貼上了紅紅的對聯(lián)。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這一夜,在廣場上會演“潮劇”,會有很多人前往觀看。不僅如此,在廣場上還會有人在賭“魚蝦蟹”,時不時連孩童子也會拿著十塊、五塊前往去賭一賭,因為過年開心。此時此刻,大部分店鋪已經關門,因為都去看戲了。
正月初一與除夕截然不同。這一天,大人們都在家中看看電視什么的,只有孩童偶爾去找朋友一起玩。
元宵到臨,有一個高潮到了,許多的人都蜂擁而至、三五成群到自己的親戚家拜年,孩童子都應接不暇,嘴里不停說著“新年快樂”等吉言,然后不停收著紅包,到下午時會有舞獅不斷進入一戶戶人家,舞獅代表吉祥,意味福氣來了,大家都十分樂意它們進入自己家中。
一眨眼,新年就要過去了。在正月十七過去,家鄉(xiāng)的新年也就算過去了。學生們該去上學,大人們又去照常工作了。雖然新年過去了,但孩童還會放放鞭炮,還有零零散散的客人前來做客,大家都不舍得新年過去。
關于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11
我的家鄉(xiāng)在湖北省陽新縣,這里的風俗與其它地方有些不一樣。正所謂“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此刻我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們這里過年的風俗習慣吧。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jié)是我們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雖然全國人民都過著同一個節(jié)日,但是每個地方過年的方式都有所不同,我們這里從臘月初就開始忙活了。
冬至開始大寒之前,人們把紅薯從地里挖回來,然后把紅薯一個個都洗刷得干干凈凈,加工成又白又細的紅薯粉,再然后就用壇子或干凈的袋子裝好打算過年用。
下雪了,人們被困在家里不能出去干活,就在家里制作又香又軟的年糕。制作年糕雖然費心費力但制作過程卻充滿了無限的`歡聲笑語。每次聽到別人提起年糕時,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它出鍋時的騰騰熱氣,想起它的香甜美味,想起一家人品嘗年糕時的幸福笑臉。我家每年做年糕的這項任務主要是由爺爺奶奶來完成的。首先將米粉放進大盆里摻和適量的水揉一揉,揉成一個個小球形的劑子,然后放進模具里將它們壓成各種形狀,有圓形的有魚形的也有桃形的……最后將各種形狀的年糕放到大蒸籠里蒸熟。一籠籠熱氣騰騰的年糕倒在簸箕上,讓人看著就喜愛,聞著就流口水,吃一口滿嘴的年味。但我們不能多吃因為奶奶說這是用來款待來拜年的客人的。
年糕做好了,人們又將五谷雜糧倒在裝有沙子的鍋中爆炒,做成各種各樣的零食。過年的主食零食都有了,轉眼就到了臘月二十四,每家每戶都把家中里里外外打掃得干干凈凈,離過年還有幾天時間,東西就都打算妥當了。
這一天最終到來了,大家都在門口貼上紅紅的對聯(lián),一家人圍坐在桌子旁其樂融融地吃團圓飯,正式迎接新年的氣氛。這就是我們這過年的風俗。
關于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12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家鄉(xiāng)風俗,所表達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我們家鄉(xiāng)也有著自己的傳統(tǒng)風俗,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即為我們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我們稱之為“龍洞”,其主要以開門迎客為主,以吃為輔,F(xiàn)在就讓我為大家講講這個節(jié)日,我們是怎么慶祝的吧!
二有初二那天,每家每戶都會早早起來,準備豐盛的菜肴,可以說是大魚大肉。除了大魚大肉,還會準備糍粑,讓每位客人在離開的時候都能帶上糍粑回去,這也是我們家鄉(xiāng)的小吃特色。菜肴準備完畢后,就等著親戚朋友的到來。來的客人越多,主人就越高興。
中午我們就會舉行龍游 行,一邊敲鑼打鼓,一邊跳舞,鞭炮連連。后面跟著長長的隊伍,每家每戶都會經過,讓大家沾點龍氣。同時,保佑我們家鄉(xiāng)風調雨順,每年農作物都有大豐收。當龍游到當地的祖廟時,大家都會進行參拜,把心里想要說的話,想要實現(xiàn)的愿望都說出來。有些外地來的客人,他們還會奉獻上自己的一點心意,往祖廟的錢罐里塞錢,意思是讓祖廟建設得更加漂亮,讓它保佑當地居民都能過上富裕的`生活。
聽了我講這些,你是不是覺得我們的節(jié)日很有意思?如果你也想來體驗一下我們家鄉(xiāng)的風俗,品嘗我們豐盛的菜肴,跟著大隊伍舉行龍游 行的話,別忘了明年的二月初二,我們在這里等著你。
關于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13
爆竹聲下,揚起的是最開心的笑臉。今天是正日初一,正所謂“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敞廬”。春節(jié)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jié)日。
臘月初八那天,媽媽給我們煮好了臘八粥。我和妹妹別提有多開心了,時不時跑到灶臺前掀開鍋看看,可媽媽總說:“別掀,別掀。等會泄氣就不好喝了!敝笈D八粥呢!首先要準備材料,材料有:紅棗、桂圓、栗子、紅豆、大米、瓜子仁、花生米……煮臘八粥要非常有耐心,這樣煮的粥才色香味俱全。喜歡吃甜的可以放些糖進去。經過一大上午的'精心熬制,往里加了一大勺糖,攪拌好后,迫不及待地塞進口,可我內心的貪望早已忘卻粥很燙,剛準備入口,媽媽就說道:“喝粥啊,要慢慢喝,你個急性子,跟你爸簡直一模一樣,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蔽疫@次細細品嘗,心里贊嘆到:這臘八粥也太好吃了吧,大米的軟糯、甜甜的紅棗、可口的桂圓,與整體結合的恰到好處,真是太美味了!就這樣,臘八就開心的度過了。
轉眼到了正月初一了,我定的鬧鐘早以亮出了它美麗的歌喉,我早早起床,醒來后,發(fā)現(xiàn)枕頭下的什么東西露出一個紅紅的小角,掀開一看,原來是爸爸媽媽為我準備的紅包,我打開一看,是三百元。我懷著高興的心情洗漱完下了樓,吃過早飯,爸爸就點起了長長的鞭炮,發(fā)出“噼里啪啦”的聲響。
到了正月十五這天,家家戶戶吃著美味的大湯圓。吃過晚飯后,我們一家坐在陽臺閑聊觀月,別提有多高興呢?
過了元宵節(jié),年也就結束了,孩子們背著書包好好去上學,大人們,開始去工作。人們又恢復了年前般的驚碌。
關于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14
粽子,是在端午節(jié)一定要吃的食物。據傳,在端午節(jié)那一天,我國古代著名詩人屈原投江自殺。人民為了不讓江底的鮫魚啃噬屈原的尸體,紛紛往江中投放粽子。
在家鄉(xiāng),包粽子這個風俗在端午節(jié)時尤為盛行,可以說是家家都在吃的食品。它用糯米制成,三角形、長方形都有,中間加入蜜棗,也有加肉餡的,最后用粽葉包起來。
兒時的端午節(jié),在家鄉(xiāng)溫馨的祖宅里,最難忘的是一家人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奶奶會教全家人包粽子。她先用水把粽葉洗干凈,然后把糯米一勺一勺放進粽葉里鋪平,再放入一顆蜜棗,接著放入糯米直到把蜜棗給蓋住,最后把粽子裹起來用草或者繩子扎緊。
我們也跟著一起包,小手上、衣服上,還有地上到處都是撒掉的糯米。因為力氣不夠跟經驗不足,包出來的粽子有的像三角形,有的尖尖的,有的扁扁的,還有的都露餡了!我們看著那些包得不好看的粽子笑,奶奶看著我們笑。這包進去的,是我們的'笑聲,是我們美好的回憶;這包進去的是甜餡,是甜甜的心,也是大人們對我們的關懷和對我們的耐心。
粽子一個個被放進了水里,過了一會,這一個個翠綠色的粽子就漂浮在沸騰的水花里了,老遠就聞到了粽子的香味,真叫人饞!我們這些小孩子迫不及待的去嘗了一口,哇好燙好燙,把舌頭都燙壞了,果然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我的家鄉(xiāng)的風俗!我們自己包的粽子,凝聚了一種無法割舍的情懷……
關于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15
春節(jié)是一年當中最為重要的節(jié)日,是中國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我們在這一天內會有許多的活動,在各個地點也會有不同的習俗。
每當除夕來臨,我們家都會做一樣美食——“果子”,年邁的奶奶在桌子上和了一團面。用刀分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然后放一口大鍋,放入白糖和少量的`水。糖稀好似畫紙一樣,被作者涂成黃色,其間有不少的泡泡從底面往上走,像趕集似。用面團像包餃子一樣包入糖稀,下入鍋中油炸。等待時也不可閑著,必須把面粉在鍋中炒熟,等“果子”炸得像金元寶鼓鼓的了再撈出,均勻的撒下炒熟的面粉,這樣的一個個的“果子”好像月牙一樣就做好了。
有時奶奶還會用竹簽串上水果,鑲上糖稀,這樣的冰糖水果獎勵表現(xiàn)乖巧的、比較可愛的孩子。我迫不及待地抓起果子吃,“滋滋”表面很脆,糖水從中流出,就像鉆石一般明亮、討人喜歡,表皮上的熟面粉更是畫龍點睛,讓它星星點點,如同夜晚的天空下的星星。
奶奶在老家這一代做果子可是出了名的好吃,每次有親戚到奶奶家做客她都會給別人拎一袋去,客人連連謝絕。奶奶總是微笑道:“你跟我客氣什么,都是自己做的不值幾個錢,帶回去給孩子們吃吧!笨腿艘彩鞘⑶殡y卻,不住的答謝奶奶。
這就是我家鄉(xiāng)春節(jié)的特產,果子是過年必須吃的,已經成為了我們這里的特征,你也想嘗嘗它嗎?
【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相關文章:
[經典]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10-14
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精選)08-09
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11-20
家鄉(xiāng)風俗作文11-03
家鄉(xiāng)風俗的作文11-07
家鄉(xiāng)的風俗的作文11-06
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經典)08-03
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06-14
(精選)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09-14
家鄉(xiāng)的風俗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