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播放网站|亚洲精品熟女国产国产老熟女|亚洲欧美在线人成最新按摩

        
        
      • <form id="etzky"></form>
          <td id="etzky"><tr id="etzky"></tr></td>

          古代詩歌教案

          時間:2022-11-21 23:14:03 詩歌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古代詩歌教案(通用8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shè)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代詩歌教案(通用8篇)

            古代詩歌教案 篇1

            第一板塊:說教材

            《古代詩歌五首》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具有長于吟誦、激發(fā)想像、娛悅性情的特點。這五首古代詩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體,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詩人們登山望海,駕舟揚帆,賞花觀鳥,詠春悲秋,用凝練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圖景。本課的教學重點,一是感受作者的審美情感,神游優(yōu)美深遠的詩化意境,激發(fā)審美想像、培養(yǎng)審美意識。二是析美情、賞美景、聚美言。品味課文精彩生動的優(yōu)美語言,吟誦涵泳,熏陶感染,積累詩文語句、積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積貯豐富的閱讀體驗,積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積聚優(yōu)雅的審美情趣。

            課前準備――課前自學是學生個性化的個人學習階段,必須保證充分的準備、思考時間,為課堂上建構(gòu)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經(jīng)驗方面的鋪墊。

            1、鋪墊認知的臺階――疏通文意。上網(wǎng)或查書檢索五首詩歌的含義,了解作者的身世、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查字典解決不認識的字詞。

            2、激發(fā)探究的欲望――標出每首詩歌每行的最后一個字的拼音,探究樂府詩、律詩、詞、曲在表現(xiàn)形式上的規(guī)律。

            3、關(guān)注以往的經(jīng)驗――回憶、檢索自己以前曾經(jīng)讀過的有關(guān)鄉(xiāng)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詩文,想想是否與本課有什么聯(lián)系。

            4、形成初步的語感――大聲朗讀詩歌,感覺一下重音和節(jié)奏怎樣處理更有表現(xiàn)力,作出標記。

            第二板塊:說教法

            (一)說教法

            1、方法導學,授人一漁。對五首古詩采用分著教,合著比。通過學習本課的五首詩歌,學會賞析品評古代詩歌的方法。

            2、貼近文本,以讀貫串。誦讀是對課文語言以及課文內(nèi)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進入課文情境、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條最有效的途徑。在本課要教會學生帶著美好的情懷、美好的想像,用優(yōu)美的聲調(diào),抑揚頓挫地“美讀”課文:吟讀,讀出韻味;譯讀,讀出意境;背讀,積累語句;品讀,品評意趣;說讀,拓展詩意。

           。1)體會詩情――吟讀《觀滄!,體會詩人豪放的情懷,品味詩情美。

            (2)想像畫面――譯讀《次北固山下》,對重點語句展開畫面想像,想像畫面美。

           。3)穿插聯(lián)想――說讀《錢塘湖春行》,插頁聯(lián)系有關(guān)描寫春天的古今詩文進行比較,賞析詩意美。

            (4)品味意趣――評讀《西江月》,評說詞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5)析詞補白――品讀《天凈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飾詞的作用,補白想像空間,體會作者煉詞美、語言美。

           。6)積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讀、背誦,激活學生多維的思維空間,快速背誦古詩、感悟古代詩歌的音樂美。

            (二)學習形式:在充分的語文活動中,讓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個性,體驗、感悟、參與、創(chuàng)造。

           。ㄈ┱n時安排:兩課時

            第三板塊: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教授樂府詩《觀滄!泛吐稍姟洞伪惫躺较隆

            一、品味詩情美――吟讀《觀滄!罚w會作者豪情。劉勰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币虼艘蝗胝n即緊緊抓住作者情感的抒發(fā)點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詩歌的基調(diào),為深入理解詩歌內(nèi)容作好鋪墊。

            設(shè)置小組學習活動:五首詩分別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從哪些詩句中看出?劃出關(guān)鍵句。

            《觀滄!罚叭赵轮小敝痢叭舫銎淅铩 ,抒發(fā)了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宏偉抱負。

            《次北固山下》――“歸雁洛陽邊”,思鄉(xiāng)。

            《錢塘湖春行》――“最愛湖東行不足”,抒發(fā)了詩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悅之情。

            《西江月》――“稻花香里說豐年”,秋天豐收的喜悅。

            《天凈沙秋思》――“斷腸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飾詞,表現(xiàn)了蕭條寂寞悲涼的情緒。

            重點以《觀滄!窞槔M行示例分析:

            1、插頁――補充背景。

            《觀滄!肥遣懿俚拿彩俏覈谝皇淄暾膶懢霸娖,是作者于建安12年北征烏桓,凱旋歸來時所作。當時他經(jīng)過擒呂布、降張繡,在官渡打敗了主要對手袁紹,接著又誅袁譚,平高干,北征烏桓一舉獲勝,統(tǒng)一了北國,正可以南征孫劉,實現(xiàn)統(tǒng)一,完成宏業(yè)。眼下鎧甲未卸,征塵未洗,佇立峰頂,面對大海,浮想聯(lián)翩,寫下這篇樂府詩。

            2、問題切入:全篇以“觀”字統(tǒng)領(lǐng),說一說作者觀到的海是怎樣的?滄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導仔細觀察、閱讀文本,自主學習。

            3、背讀――強調(diào)積累,快速記憶。分兩步:

           。1)合作探究:題目為觀滄海,全詩以“觀”字統(tǒng)領(lǐng)全篇,作者觀到的景象有哪些?

            滄海-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日月-星漢

           。2)抓住關(guān)鍵詞,突出重音,進行快速背誦。

            3、譯讀――整體感知,疏通文意

            結(jié)合背景譯一譯,并進行畫面想像:作者在吟詠這首詩時的情景和情緒。

            4、說讀――說一說作者筆下的海是怎樣的?滄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感情?

            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納。這首詩看似寫景,實則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構(gòu)思獨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偉的藝術(shù)形象。表現(xiàn)了詩人的寬廣胸懷和豐富的想像力,抒發(fā)了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宏偉抱負。

            學生體會:一切景語皆情語,狀物是為了言志。

            5、吟讀――體會感情,培養(yǎng)語感

            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吟讀,體會詩情和語氣節(jié)奏,讀出氣勢與豪情。

            二、想像畫面美――重點對《次北固山下》的畫面進行想像,兼顧聯(lián)想其他幾首詩歌。

            1、說讀――拓展詩意,讀出畫面

            小組合作理解詩意,可以提出不懂的問題,討論解析。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chǔ)上,激發(fā)想像,學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

            討論明確: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皯摇笔嵌硕酥敝备邟熘臉幼印

            2、譯讀――想像意境,譯出韻味

            方法引導,鋪設(shè)臺階,學生讀詩,老師翻譯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提醒注意押“an”韻,學生試著翻譯。寫在詞語積累本上,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由學生自己試著翻譯。

            師譯:

            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要行的路正從青青北固山向遠方伸展。江上碧波蕩漾,我正乘船向前。

            潮水上漲與岸齊平,江面變得開闊無邊。和風吹拂,一葉白帆好像懸掛在高遠江天。

           。i聯(lián)和尾聯(lián)的翻譯指導:紅日從東海誕生了,沖破殘夜,驅(qū)盡大地的黑暗。大江彌漫著溫煦的氣息,春天提早進入舊年。我多么思念親愛的故鄉(xiāng)呀,書信早已寫好,如何寄回家園。掠過晴空的北歸鴻雁啊,拜托你們把信捎到洛陽那邊。不求答案的統(tǒng)一,只要譯出意境并且有一定的韻味即可。)

            品評佳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品味“生”和 “入”字的煉字藝術(shù),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該句表現(xiàn)的哲理。

            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還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這一句已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xiāng)情呢?兩句煉字也極見功夫。作者從煉意著眼,把“日”和“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語的位置強調(diào),并且用“生”和“入”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情感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jié)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qū)走黑暗,江春入了舊年將趕走嚴冬,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shù)鼓舞力量,此句被稱為千古名句。

            第二課時:教授《錢塘湖春行》、《西江月》和《天凈沙秋思》

            三、體會詩意美――聯(lián)讀比較賞析《錢塘湖春行》的詩歌內(nèi)容。

            1、調(diào)動積累:運用聯(lián)想將原來學過的詩文來為該詩作注腳,用散文去詮釋詩句。本單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圖”、“春花圖”跟《錢塘湖春行》中“幾處早鶯爭暖樹,幾家新燕著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庇挟惽ぶ睢l(fā)學生回憶背誦,比較兩種表現(xiàn)方式的異同,解讀、理解律詩的特點,欣賞律詩的聲律和聲韻之美,積累詩句。朗讀品味對偶句,讀出韻味。

            2、插頁補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保ㄌK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池塘生春草,園柳變禽鳴”(謝靈運的《登池上樓》);“昨夜一霎雨,天意蘇群物。何物最先知?虛庭草爭出。”(孟郊的《春雨后》);“百草競春華,麗春應(yīng)最勝。少須顏色好,多漫枝條剩!保ǘ鸥Α尔惔骸罚;“春山暖日和風,闌干樓閣簾櫳,楊柳秋千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保ò讟愕摹短靸羯炒骸罚┮陨蠋资自娭校男┑胤脚c《錢塘湖春行》有相似意境,進行比較閱讀?

            3、研讀與賞析:“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

            討論明確: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tài)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姹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四、品味意趣――重點欣賞辛棄疾的《西江月》的意境美。

            插頁題解:“西江月”是詞牌名,詞是一種和樂可歌、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也稱“詩余”、“長短句”等。這首詞有個題目“夜行黃沙道中”,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辛棄疾退隱上饒帶湖期間,經(jīng)常行經(jīng)風景優(yōu)美的黃沙道中。明月、清風、驚鵲、鳴蟬、稻香、蛙聲,詞人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觸覺到的,都是如此令人心曠神怡。物象豐富、意趣盎然。這首詞構(gòu)畫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一片詩情畫意,優(yōu)美動人。夜色那么清幽,氣氛那么恬靜,充滿了鄉(xiāng)土氣息,抒發(fā)了豐收在望的喜悅心情。

            1、評讀,品評意趣。尋找詞中有哪些地方表現(xiàn)出了詩的意趣?探究后明確

           。1)夜行山中忽逢陣雨, 恰好“忽見”住過的茅店,想什么就有什么,作者真是喜出望外!

            (2)賞明月、拂清風、看驚鵲、聞稻香、聽蛙聲與蟬鳴,感覺閑適與喜悅。

           。3)上片寫景色其實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詞的意趣所在。

            2、吟讀,讀出詞的韻味,劃分節(jié)奏。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頭/忽見。

            五、析詞補白――重點欣賞《天凈沙秋思》中煉字美。

            1、探究想像:作者一字一景,惜墨如金,曲中出現(xiàn)的景有哪些?給讀者的感覺是怎樣的?為什么?

            討論明確:小令的前三句,18個字,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九種事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xiàn)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頓生色彩,都帶上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gòu)成了一個統(tǒng)一體。全篇純用白描勾勒出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xiàn)出天涯淪落人的愁苦之情。

            2、閱讀比較:元代詞曲作家白樸的兩首《天凈沙》小令: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天凈沙秋》)“春山暖日和風,闌干樓閣簾櫳,楊柳秋千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保ā短靸羯炒骸罚┰谇榫w上與《天凈沙秋思》有何異同?

            3、改寫:如果把修飾語和中心詞略加改動,讓詩的情緒變得清新、喜悅,如何改?

            4、析詞補白:詩句的簡潔,為讀者創(chuàng)設(shè)了豐富的想像空間,正像繪畫和書法中的 “飛白”, 讓人產(chǎn)生無窮的聯(lián)想。請學生想像語詞之間的關(guān)系,為這首小令補白,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小令體現(xiàn)的意境表達出來。可以畫、可以講故事、可以配樂朗誦、可以翻寫新詩或者散文。

            六、讓學生總結(jié)學習古詩的方法。

            七、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五首詩

            2、課外查找資料,將下列詩詞補充完整,說說詩詞中描寫的是哪個季節(jié)的什么景物,并背誦下來。

            (1) 風吹柳花滿店香(李白)

           。2)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李煜)

           。3)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陸游)

            古代詩歌教案 篇2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guān)知識。

            2.詩歌四首表達的思想感情。

            3.準確朗讀并默寫。

            4.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培養(yǎng)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yǎng)。

            5.了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jié)奏感。

            過程與方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反復朗讀中啟發(fā)閱讀興趣,領(lǐng)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誦讀;引導學生領(lǐng)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nèi)容。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觀滄!,感受詩中洋溢著的飽滿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學習王灣《次北固山下》敘事寫景的哲理美。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shè)計

           。◤牧私鉅N爛文學入手,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fā)學習興趣)

            同學們,誰知道在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fā)展得最有成就?(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jīng)》發(fā)端,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學習《觀滄海》

            1.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以慷慨悲壯見稱。

            2.介紹背景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竭后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會自己昂揚奮發(fā)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3.解題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愤@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nèi)容沒有聯(lián)系。

            4.朗讀

           、欧蹲x顯示誦讀節(jié)奏,要求學生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jié)奏。

            提示:詩歌節(jié)奏可以按音節(jié)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jié)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⑵學生朗讀。

            5. 學生借助注釋,疏通詩歌內(nèi)容。

            補充:①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

            以觀滄海:以,表目的連詞。

            山島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滄海。

           、诮榻B古代修辭“互文”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是古詩文中“互文見義”。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義兩句和起來理解,彼此互見。句中不但說:“日月之行”,也說“星漢之行”;不但說“星漢燦爛”,也說“日月燦爛”。合起來說,“日月星漢之運行與燦爛,均若出于滄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應(yīng)理解為“鵲驚蟬鳴都出現(xiàn)于半夜明月清風的境界之中”。

            6. 合作探究: 【活動設(shè)計】學生四人一小組合作交流,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決的再由教師點撥。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實景的(實寫)?哪些詩句是想像的虛景(虛寫)?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比菍嵕,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蕩漾的動態(tài)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tài)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fā),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圖畫!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比菍懱摼埃醋髡叩闹饔^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xiàn)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xiàn)作者博大的胸懷?

            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比較,氣象略遜一籌,因為詩人的意圖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弊钅荏w現(xiàn)作者的博大胸懷。

            4)這首詩寫景有什么特點?

            動靜結(jié)合、虛實結(jié)合、情景結(jié)合

            7.集體朗讀。

            三.學習《《次北固山下》

            1.學習有關(guān)近體詩知識

            1)、絕句

            一般為4句,第2、4句入韻,偶爾首句入韻。

            2)、律詩

            一般為8句,分“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中間兩聯(lián)一般要求對仗(對偶),

            第2、4、6、8句入韻,首句也有的入韻。

            8句以上為“排律”。

            2. 學生朗讀。

            3.思考回答:

            1)這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季節(jié)的景色?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春天。有詩句“江春入舊年”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表達“鄉(xiāng)愁”。由“客路”,是客居他鄉(xiāng)的旅途;又有“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之句。這兩句是說,白日和黑夜的交替,夜還未盡,海日已生;新年和舊年的交替,舊年未過,新春已來。如此一天一天地過去,一年一年地過去。而詩人依舊在外奔波,不得回鄉(xiāng),怎能不產(chǎn)生鄉(xiāng)愁呢?

            3)名句分析。

            “海日”兩句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jié)尾一聯(lián)的作用,這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xiāng)愁有關(guān)。

            但這種鄉(xiāng)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這就是本詩鼓舞人的地方。

            試比較:例如跟“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顯得開朗一些,是嗎?說說道理。(殘夜未盡,而旭日已升;舊歲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著新的希望嗎?)

            我們讀古詩,既要認真領(lǐng)會詩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某些新的東西。例如“海日”兩句就可以使我們產(chǎn)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會突破一切阻力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這樣才能把古詩讀“活”。

            4.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當堂背誦。

            5.作業(yè):

            背誦默寫兩首詩。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fā)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二.學習《錢塘湖春行》

            1.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

            2.教師正音,明確詩句含義。

            3.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思考下列問題。

            1)詩的四聯(lián)各寫了什么內(nèi)容?

            首聯(lián):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行經(jīng)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霸颇_低”,寫白云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

            頷聯(lián):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筑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

            頸聯(lián):寫花草,著重表現(xiàn)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chǎn)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lián):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靶胁蛔恪保且驗榭床蛔,說明詩人流連忘返!白類酆䱷|行不足”二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2)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水面初平”、“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淺草”、“沒馬蹄”

            3)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4)詩中 “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

            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tài)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姹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三.學習《天凈沙秋思》

            1.導語:

            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jié)?也許是豐收的,也許是浪漫的,也許是多愁善感的,在何其芳的筆下它是絢麗多彩的,那么,在一個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去體會體會。

            2.解題:

            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成就上都體現(xiàn)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并舉,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于元代,又稱散曲。馬致遠,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熱衷于功名,卻屢不得志,經(jīng)歷了漂泊生涯20余載,本曲是這種漂泊生涯體驗的結(jié)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3、朗讀詩歌:

            1).師配樂范讀

            2).學生齊讀

            3).學生給詩歌劃分節(jié)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4).學生配樂朗讀。

            4、品析鑒賞:

            1).學生根據(jù)詩句,想象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圖畫,體會思鄉(xiāng)之情。

            如: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2).四人為一組,討論以下問題:

           。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

            這首小令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并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璽、瘦等表現(xiàn)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gòu)成了一個統(tǒng)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體會篇末所寫的:“斷腸人”應(yīng)是怎樣的人?

            獨在荒涼的古道上,頂著西風,騎著瘦馬前行,太陽下山了,傷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斷腸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義,至于游子為什么漂泊到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去想象。

           。3)說說這首小令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xiàn)的?

            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

            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難于表達,作者運用傳統(tǒng)的景物烘托、寄情于物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xiàn)無形,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5.齊聲朗讀并背誦詩歌。

            四、小結(jié)詩歌的特點:

            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通過形象表達思想感情;想象豐富;語言精練;押韻,有節(jié)奏感。

            五、引導同學們研討歸納欣賞詩歌一般的方法

            1.抓詩眼

            2.尋意象。(根據(jù)“詩眼”,尋讀詩歌中的景物,想像詩中畫面)

            3.悟詩情。(根據(jù)詩中的景物,體會詩人寄寓其中的情感,與詩人同悲共喜。)

            六.作業(yè):

            1.背誦默寫兩首詩。

            2.展開想像,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節(jié)課交流。

            古代詩歌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 了解詩詞有關(guān)知識;

            2、 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

            3、 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準確背誦詩歌;

            4、 啟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學習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并背誦。

            第一課時

            《觀滄!方虒W設(shè)計:

            導入新課:

            曹操,一代梟雄,在《三國演義》中,我們已經(jīng)一覽他的風姿。但是由于《三國演義》褒劉貶曹的創(chuàng)作傾向,導致作者并未能給曹操一個公允的評價。其實,據(jù)史料記載,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愴的創(chuàng)作風格被古代文壇所稱頌。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一首《觀滄海》就是寫在曹操事業(yè)的巔峰時期。那時,他即將統(tǒng)一北方,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經(jīng)親臨的碣石山,又臨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也是如滄海般澎湃。就讓我們趕快來欣賞一下這首氣壯河山的大作吧,來感受它的雄渾氣勢。

            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掃除文字障礙,教師糾正讀音。

            探究問題:

            1、 全詩圍繞哪幾個字展開?

            2、 這首詩歌寫了幾層?哪些句子是寫實?哪些是寫虛?

            3、 詩歌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xiàn)作者博大的胸懷?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研討探究: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請你運用想象,繪制一幅《曹操觀海圖》,并體會其中表達詩人何種情感?

            《次北固山下》教學設(shè)計:

            導入新課: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發(fā)達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現(xiàn)代的公交車。因此,流落他鄉(xiāng)或在外謀職的人是很難定期回家的,自然會不是產(chǎn)生故園之思,因此,表達思鄉(xiāng)之苦就成為類古代詩歌中的一個重要的主題。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學習一下,唐代詩人王灣的詩歌《次北固山下》,來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種濃濃的鄉(xiāng)愁。

            整體感知:

            1、 詩歌描繪了怎樣的內(nèi)容?

            2、 詩歌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

            思考品味:

            請你用生動的語言或者圖畫來描繪“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所描繪的'景象?

            作者看到了歸雁,這時候想到了什么?他為什么要借助歸雁表達自己的思鄉(xiāng)之苦?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將會有哪些感受,與同學們一同交流一下。

            《錢塘湖春行》教案設(shè)計:

            導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就會聯(lián)想到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我們就會更加細致入微的體味到西湖的美麗景色,仿佛就會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讀這首詩歌,我們來感受一下這首詩歌的思想感情。

            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思考問題:

            1、 詩歌描繪的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象?你從詩歌中哪些詞語得到了印證?

            2、 哪些詞語表明詩人已經(jīng)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讀探究:

            詩歌中的“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運用多種創(chuàng)作手法來擴展本首詩歌的內(nèi)容,寫成一篇寫景散文。

            第二課時

            《西江月》教案設(shè)計:

            導入新課:

            檢查背誦,導入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昨天,我們隨著白居易領(lǐng)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們再隨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卻領(lǐng)略農(nóng)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

            2、本首詞分為兩片,分別描寫了什么內(nèi)容?

            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研讀賞析:

            1、 詞人為什么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2、 “忽見”一詞有什么表達作用?

            3、 你認為詞中哪些詞語描寫的充滿意境?請你找出來,并在全班范圍內(nèi)進行交流。

            《天凈沙 秋思》教案設(shè)計

            導入新課:

            七百多年以來,當人們提起“鄉(xiāng)愁”這個詞語,人們就自然會聯(lián)想到這篇作品。它巧妙地運用了名詞的串聯(lián),運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將抒情主人公置于一個特定的氛圍中,使作者的主觀情緒和客觀的環(huán)境有機的統(tǒng)一在了一起,生動地表達了長期飄泊在外的游子的深沉的悲哀。

            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仿讀。

            學生閉上眼睛,教師描繪場景: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弱的老馬,迎著凜冽的寒風,在古道上躑躅獨行。他走過纏滿老藤的古樹,看見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就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溫暖圖畫,炊煙裊裊,一派安適、清雅的景象。這時候太陽就要下山了,自己卻沒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長夜。哎,自己卻是有家難歸,令人心腸寸斷,更添愁緒。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研讀賞析:

            詩歌一共描繪了幾幅圖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拓展延伸:

            1、 學生進行詩歌交流和朗讀比賽;

            2、 教師范唱《滿江紅》,學生進行自由譜曲,演唱詩歌。

            3、 將本首詩歌改寫成散文。

            課后記:本文講課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于詩歌的解讀能力,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力與生活儲備來理解詩歌內(nèi)容。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對于詩歌的鑒賞積累的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

            古代詩歌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識記、理解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基本知識及《考試大綱》對該考點的要求。

           。病⒄莆崭呖紝υ摽键c的考查方式、設(shè)題方式。

            3、 培養(yǎng)解答該考點試題的基本能力。

            二、教學重點:

           、僮R記、理解基礎(chǔ)知識②掌握設(shè)題方式、術(shù)語

            三、教學難點: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

            古代詩歌鑒賞之表達技巧導學案(教師版)

            【導】概念: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chuàng)造意境、表達思想情感時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現(xiàn)手法。大的含義非常廣泛,既包括各種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類表現(xiàn)手法和藝術(shù)構(gòu)思上的巧妙運用。

            【思】一、知識解說

           。ㄒ唬┓诸悾罕磉_技巧一般分為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修辭手法、結(jié)構(gòu)特點。

            1、表達方式:

            抒情、議論、描寫、記敘、說明,其中抒情和描寫在古詩中最常見,至于議論、說明和記敘,古詩中很少見,

            在現(xiàn)代文(文學類文本)閱讀中會專門提及,在這里指出只是讓同學們知道,如果設(shè)問為表達方式就只能答

            這五種,不能答其它手法。當然,有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最基本的表達方式是抒情、議論、記敘、說明,把

            描寫歸入記敘當中,但在古詩中,描寫尤為重要。

            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一般又分為借景抒情(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借物抒情(在一定程度上相當于表現(xiàn)手法中的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在一定程度上相當于修辭手法中的用典)

            描寫:在古詩中,主要是針對寫景而言,前面已學過。

            2、表現(xiàn)手法:常見的有白描、象征、襯托、渲染、對比、抑揚、動靜結(jié)合、正側(cè)結(jié)合、虛實結(jié)合等。

           、侔酌瑁菏褂煤喚毜墓P墨,不加烘托,刻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就是對草原景象的白描,顯得簡潔有風骨,寫出了草原的壯美,點染出牧民的生活;

           、谙笳鳎和ㄟ^特定的、容易引起聯(lián)想的具體形象,表現(xiàn)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以梅自喻,表現(xiàn)自己不與爭寵邀媚、阿諛奉承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錚錚傲骨。

            ③襯托:利用事物間近似或?qū)α⒌臈l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些事物的藝術(shù)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反襯。古典詩歌中的動靜、虛實、樂景寫哀及哀景寫樂等,都可以落實到襯托的層面。

           、芎嫱校菏侵竿ㄟ^側(cè)面描寫,使所要表現(xiàn)的對象鮮明突出的表現(xiàn)手法。側(cè)面描寫即間接描寫,即通過對周圍人物或環(huán)境的描寫來表現(xiàn)主要對象。如《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環(huán)境描寫烘托音樂的魅力,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回味空間。

            “烘托”與“襯托”不同,“烘托”是通過別的事物把想要表達的事物寫出來,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這與“襯托”不同,因為“襯托”是兩種事物都寫。烘托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也可以以人烘托物,如白居易《夜雪》“以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wù)壑衤暋保桓嗟氖且晕锖嫱腥,如柳宗元《江雪》?/p>

           、蒌秩荆轰秩颈臼且环N國畫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強調(diào)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為突出。用于藝術(shù)創(chuàng)作,就是指正面著意描寫。如趙師秀的《約客》“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詩中以“家家雨”“處處蛙”渲染一種氣氛,襯托夜的深和夜的靜。

           、迣Ρ龋喊褍煞N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zhì),給人深刻啟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

           、咭謸P: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diào)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后抑和先抑后揚之分。

           、喟H:[似貶實褒]:對值得歌頌的對象不正面褒揚,而寓褒于貶,正話反說,用貶抑的語氣來褒揚,看似貶抑實為褒揚。 [似褒實貶]:對應(yīng)該貶抑的對象不直接貶抑,而寓貶于褒,反話正說,用褒揚的語氣來貶抑,看似褒揚實為貶抑。

           、釀屿o結(jié)合動靜結(jié)合是指對事物、景物作動態(tài)、靜態(tài)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構(gòu)成一種情趣。

            ⑩正側(cè)結(jié)合:描寫,有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之別。在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這兩句主要是運用正面描寫,表現(xiàn)其高峻奇?zhèn)ブ畡;“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則是用側(cè)面描寫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zhèn)ァ?/p>

           、咸搶嵔Y(jié)合(虛實相生):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如書上所言,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jù)為實,假托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虛”是想象的情景。

           、兄骺鸵莆唬阂魄橛诰啊⒁魄橛谌说膶懛,也稱“對寫”。明明是主人公對對方有所舉動,作者卻不直接描述,而從對方下筆,把深摯的情思表達得婉曲含蓄。

           、呀韫胖S(喻)今:借評論古代的人和事來影射諷刺或勸喻。

           、尹c面結(jié)合:所謂“點”,指的是最能顯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狀態(tài)特征的詳細描寫;所謂“面”,指的是對人事景物的敘述或概括性描寫。

            3:修辭手法 [幾種必須掌握的主要修辭格]

           、俦扔鳎河靡环N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煞譃槊饔、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皦肋吶怂圃,皓腕凝霜雪!薄蜗笊鷦拥貙懕M了江南女子的美麗與溫柔。

           、诒葦M: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chǎn)生聯(lián)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xiàn)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劢璐航栌孟嚓P(guān)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形象。如:“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保骸熬G”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形象生動地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以上三類一般用形象生動作答。

           、芸鋸垼簩κ挛锏男蜗、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

            ⑤對偶:用結(jié)構(gòu)相同、字數(shù)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nèi)容看,意義集中含蓄。如: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暇鋵懻丫x開漢室,下句寫死葬青冢不得歸故土,對仗工整,寫出了昭君的一生不幸遭遇。

           、夼疟龋河扇齻或三個以上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內(nèi)容相關(guān)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來加強語勢強調(diào)內(nèi)容,加重感情。

            ⑦設(shè)問: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shè)問,承上啟下,結(jié)尾設(shè)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如:“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薄栽O(shè)問做結(jié),以實寫虛,一問一答,將一腔愁思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

           、喾磫枺河靡蓡柕男问奖磉_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如:“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薄褂梅磫柧涫,表達了詩人豁達的胸懷、抱負。

            [幾種需要了解的修辭格]

           、匐p關(guān):包括通過音近造成雙重語意的諧音雙關(guān),和別有弦外之音的語義雙關(guān)良種形式。詩人的目的是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如劉禹錫《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扒纭迸c“情”同音,以天氣的晴雨暗示戀人貌似無情中的有情。

           、诨ノ摹盎ノ摹币步小盎ノ囊娏x”,指詩文相鄰的句子互相補充,結(jié)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

            如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主人下馬客在船”的意思是“主人客人一起下馬,主人客人又一起上船”)

           、壑丿B:作用是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diào)作用。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有些疊音詞能使詩歌更生動形象。如: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芰绣\:全部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構(gòu)成生動可感的圖像,用以烘托氣氛,創(chuàng)造意境,表達情感。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風瘦馬”:九組名詞組合,但見一片蕭疏景象。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guān):六組名詞,宏偉樓船,飛雪之夜,瓜洲古渡;如鐵駿馬,瑟瑟秋風,大散關(guān)——概括征戰(zhàn)的辛苦,語言凝練,意境開闊。

           、莘凑Z:即通常所說的“說反話”,運用跟本意相反的詞語來表達此意,卻含有否定、諷刺以及嘲弄的意思,

           、抻玫洌旱涔适俏幕e累深厚的表現(xiàn),宋人作詩講究無一字無來歷,無一句無出處。所以,了解一些常用典故對鑒賞詩歌十分必要。 [常見典故]

            折腰:源自陶淵明,原意為躬身拜揖,后來喻指屈身事人。

            化碧:源自《莊子》。后來形容剛直的人為正義事業(yè)而犧牲,血化碧玉。

            鴻雁:源自《漢書蘇武傳》。后用“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音訊。

            青鸞:源自《山海經(jīng)》。后用“青鸞”“青鳥”借指傳遞書信的人。

            雙鯉;源自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后用作書信的代稱。

            五柳:源自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后來成了隱者的代稱。

            東籬:源自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焙蠖嘤谩皷|籬”表現(xiàn)辭官歸隱后的田園生活或嫻雅的情致。

            三徑:源自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句子,后來“三徑”就用來指代隱士居住的地方。

            陽關(guān):源自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后來就把送別時唱的歌曲稱作“渭城曲”“陽關(guān)”。

            杜鵑:俗稱布谷,又叫子規(guī)、杜宇、望帝。后來多用“杜鵑”來渲染哀怨悲凄的氣氛或思歸的心情。

            鷓鴣;鷓鴣的鳴叫聲似說“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來襯托處境的艱難或心情的惆悵。

            黍離:源自《詩經(jīng)黍離》,東周大夫經(jīng)過故都,看到昔日宮殿長滿禾黍,由此悲嘆宮室宗廟的毀壞。后用“黍離”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

            桑榆:源自《淮南子》。后比喻垂老之年。

            杜康:古代杜康(也叫少康)發(fā)明制作了高粱酒。后用“杜康”作為酒的代稱。

            雞黍:源自《論語》。后用“雞黍”指招待客人的飯菜。

            4:結(jié)構(gòu)特點

            A:詩句整體結(jié)構(gòu)提問的術(shù)語:先景后情、先情后景、對比、照應(yīng)、以小見大、抑揚、點明題旨

            B:就詩句開頭提問的術(shù)語:

            比興、統(tǒng)領(lǐng)全詩、伏筆鋪墊、重章疊句、對比、抑揚、照應(yīng)、渲染氣氛、奠定感情基調(diào)、

            C:就詩句中間提問的'術(shù)語:伏筆鋪墊、承上啟下

            D:就詩句結(jié)尾提問的術(shù)語:以景結(jié)情、卒章顯志、以景結(jié)情、卒章顯志、以小見大、抑揚、照應(yīng)。

           。ǘ捍痤}步驟

            1、修辭手法和表現(xiàn)手法類

           、贉蚀_指出用了何種手法。②結(jié)合詩句作具體闡釋。③用此手法有什么效果(意境上、情感上)。

            例題:2006年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shù)手法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分析。(3分)

            【答案】在藝術(shù)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借景抒情。(步驟一)詩人借助對“青苔”、“虹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現(xiàn)色彩,(步驟二)營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圍,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步驟三)(從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如2007年高考山東卷: 出關(guān)① 徐蘭

            憑山俯海古邊州,旆②影風翻見戍樓。馬后桃花馬前雪,出關(guān)爭得不回頭?

            注:①關(guān),指居庸關(guān)。②旆(pèi),旌旗。

            “馬后桃花馬前雪”一句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有什么特點?請作簡要分析。

            【答案】“馬前桃花馬后雪”詩句巧妙地以“馬”勾連“桃花”與“雪”二個事物,采用借代手法,(步驟一)以桃花代家鄉(xiāng)溫馨美好的生活,以“雪”代塞外嚴寒的生活,將關(guān)內(nèi)桃花爛漫與關(guān)外白雪茫茫兩個場景聚集到征馬這一關(guān)節(jié)點上,(二)描寫生動,對比鮮明,表達了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讀之令人心酸(三)。

            2、分析構(gòu)思(結(jié)構(gòu)思路)型

           、俑攀鲈娋涞膬(nèi)容。 ②揭示詩句之間的聯(lián)系。 ③指出這種構(gòu)思傳達出什么思想感情。

            例題2008年四川卷 雙調(diào)。雁兒落帶過得勝令 吳西逸①

            春花聞杜鵑,秋月看歸雁。人情薄似云,風景疾如箭。留下買花錢,趲入種桑園②。

            茅苫三間廈③,秧肥數(shù)頃田。床邊,放一冊冷淡淵明傳;窗前,鈔幾聯(lián)清新杜甫篇。

            [注]①吳西逸:生平不詳,曾當過小官,終看破紅塵歸隱。此曲為歸隱前后所作。②趲:趕快。③苫:用草覆蓋。

            從歸隱角度看,這首元散曲寫了幾個層次?請簡要分析。

            【答案】(步驟①)——寫了兩個層次。(步驟②)前四句為第一層次,主要寫向往歸隱的理由。(步驟③)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陰如箭之嘆,由鳥啼雁歸生出人情淡薄之慨。(步驟②)后幾句為第二層次,主要寫向往中的隱居生活。其中又分為兩層,“留下”句至“秧肥”句為第一層,(步驟③)寫歸隱后的物質(zhì)生活:“床邊”之后的幾句為第二層,(步驟③)寫歸隱后的精神生活。

            【思】【議】【展】【評】

            二、合作演練 2014(新課標卷II)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題目。

            含山店夢覺作 [唐]韋莊

            曾為流離慣別家,等閑揮袂客天涯。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

            [注]韋莊(約836—910):字端己,長安杜陵人(今陜西西安東南)人。曾流離吳越等地。8.韋莊在詩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現(xiàn)感情的?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韋莊在詩中用虛實相生的方法來表現(xiàn)自己的感情。詩的首聯(lián)先寫“實”,寫自己“等閑揮袂”“別家”“客天涯”的豪邁和瀟灑;詩的第二聯(lián)寫“虛”,虛寫自己的“燈前一覺”所做的夢。這“夢”是“江南夢”,即思家夢。詩人將離家的苦悶轉(zhuǎn)入到夢境,以此寄寓自己現(xiàn)實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襯自己的“惆悵”和孤獨,“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詩人的感傷表露無遺!窘馕觥拷獯鸫祟},要學會運用一些賞析詩詞的術(shù)語來概括,比如,對抒情詩,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觸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對說理詩,有托物言志、寓理于物等。其他還有動靜結(jié)合、有聲有色等。

            【檢】三、課堂檢測2014(新課標卷Ⅰ)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題目。

            阮郎歸 無名氏①

            春風吹雨繞殘枝,落花無可飛。小池寒淥欲生漪,雨晴還日西。

            簾半卷,燕雙歸。諱愁無奈眉②。翻身整頓著殘棋,沉吟應(yīng)劫遲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觀。②諱愁:隱瞞內(nèi)心的痛苦。③劫:圍棋術(shù)語。

            詞上半闋的景物描寫對全詞的感情抒發(fā)起了什么作用?請結(jié)合內(nèi)容分析。

            【參考答案】奠定了詞的情感基調(diào)。春風吹雨,殘紅滿地,詞一開始就給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來寫風雨雖停,紅日卻已西沉,凄涼的氛圍非但沒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層暗淡的暮色!究键c】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結(jié)構(gòu)作用【解析】詞的上闋主要在寫景,描寫的是凄涼的景象場面:絲絲細雨被和暖的春風吹送著,飄灑在繁花落盡的樹枝上。滿地落花被雨水澆濕,再也飛舞不起來了。池塘里碧綠的水面上隨風蕩起微微的波紋。雨晴了,一輪斜陽依舊出現(xiàn)在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發(fā)的是一種“哀”情,奠定了全詞的感情基調(diào)。

            四、課后練習

            1、(2014湖南卷)10.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題目。(8分)桃夭(《詩經(jīng)》)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③。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注]①歸: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實繁盛碩大的樣子。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樣子。

            (1)本詩在章法結(jié)構(gòu)上采用了 的形式。(2分)

            【參考答案】重章疊句【解析】樂曲演奏一遍為一章,《詩經(jīng)》中的詩是合樂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猶如今天歌詞的分段,章與章往往句型重復,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guān)鍵處更換個別字。這一章法叫做重章疊句。

           。2)請從比興手法運用的角度賞析全詩。(6分)

            【參考答案】以“桃之夭夭”起興,通過鋪墊和渲染,熱烈真摯地表達了對新娘的贊美和祝福,以桃設(shè)比,通過對桃花、桃實、桃葉的描寫,在贊美新娘美麗賢淑的同時,從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興旺;聯(lián)想巧妙,形象鮮明,意趣盎然。【解析】這是一首賀婚詩。詩的三章都以桃樹起興,以嫩紅的桃花、碩大的桃實、密綠成蔭的桃葉比興新娘的美麗容貌、多子多福、人丁興旺,表達對女子新婚之喜和對新娘的美好祝福。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2、(2013天津卷) 閱讀下面這首詞,按要求作答。 鷓鴣天送廓之秋試①[宋]辛棄疾

            白苧②新袍入嫩涼,春蠶食雖響回廊。禹門③已準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鵬北海,鳳朝陽。又攜書劍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卻笑人間舉子忙。

            【注】①秋試:科舉時代秋秀舉行的考試。②白苧(zhù):用白色苧麻織成的布。③禹門:即龍門,古時以“魚躍龍門”喻指考試得中。

            請舉一例分析本詞虛實相生的藝術(shù)手法。(3分)

            【參考答案】例:“白苧新袍入涼”“春蠶食葉響回廊”是實寫,點明進令和環(huán)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間舉子忙”是虛寫,想象金榜題名后輕松愉悅的心情。虛實相生,表達對應(yīng)考者的良好祝愿。

            3、2012江西卷 江城子 秦觀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注]①韶華:青春年華,又指美好的春光。②變做:縱使。

            詞中“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一句是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來,請比較兩者的異同。

            【參考答案】共同點:都運用了比喻和夸張的手法,將滿腔愁緒比作湯湯江水,都抒發(fā)了愁緒之多,之盛,之綿延。(2分)不同點:李詞運用明喻和擬人手法,秦詞運用暗喻;李詞抒發(fā)的是亡國之痛,秦詞抒發(fā)的是離別之苦,可見手法和內(nèi)容不同。(2分

            古代詩歌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熟悉鑒賞古詩表達技巧的基本題型和特點。

            2、熟知命題規(guī)律和答題技巧,提高答題能力。

            3、能夠根據(jù)題目要求,選擇正確的表達技巧鑒賞詩歌。

            【教學重難點】

            1、熟練掌握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表達方式、藝術(shù)構(gòu)思等相關(guān)概念。

            2、熟練掌握解題思路,用“自我診療法”有效提高答題技巧。

            3、規(guī)范答題思維,掌握答題步驟。

            一、導語

            在中華五千年的浩瀚歷史中,古詩詞就像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文學藝術(shù)的星空中熠熠

            生輝,又像是一股升騰了千年的香氣,在文學藝術(shù)的長廊上彌漫、繚繞,也像是我們永遠

            精神家園,溫暖而博大,學會鑒賞古詩的表達技巧,猶如找到了一條回家的路。

            二、表達技巧術(shù)語及含義

            1.表達方式:記敘、描寫(動靜結(jié)合、虛實結(jié)合、點面結(jié)合、聲色結(jié)合、正側(cè)結(jié)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抒情(直抒胸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結(jié)情)、議論。

            2.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對比、借代、對偶、夸張、排比、雙關(guān)、反復、設(shè)問、反問等。

            3.表現(xiàn)手法:遠近上下關(guān)系、托物言志/象征、抑揚、烘托、用典、渲染、對比/對照、襯托/反襯(樂景襯哀情)、聯(lián)想與想象。

            4.篇章結(jié)構(gòu):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jié)情、總分得當、層層深入、過渡照應(yīng)、伏筆鋪墊、渾然天成、畫龍點睛等。

            三、答題模板

            這首詩用了(  )的表現(xiàn)手法(藝術(shù)手法,修辭手法),如(  ),從而突出了(強調(diào)了,更有效地表達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四、典題賞析

            [典例1] (2019新課標Ⅱ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投長沙裴侍郎

            杜荀鶴

            此身雖賤道長存,非謁朱門謁孔門。

            只望至公將卷讀[注],不求朝士致書論。

            垂綸雨結(jié)漁鄉(xiāng)思,吹木風傳雁夜魂。

            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閑恩。

            [注] 至公:科舉時代對主考官的敬稱。

            詩歌的頸聯(lián)描寫了兩個具體場景,與其他各聯(lián)直抒胸臆的寫法不同,這樣寫在情感表達和結(jié)構(gòu)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第一步:審題干,定方向

            題干已經(jīng)明確“情感表達和結(jié)構(gòu)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說明本題考查的是表達技巧。

            情感表達詩歌情感分析主要借助意象來理解,在此基礎(chǔ)上,再考慮詩句的思想感情。頸聯(lián)寫“雨結(jié)”“漁鄉(xiāng)”“風傳”“雁夜”等意象表達出作者孤高的人物形象。

            結(jié)構(gòu)安排從詩文結(jié)構(gòu)來看,頸聯(lián)一般來說是抒情較多,文中看似寫景,實則寫情,多婉轉(zhuǎn)、含蓄之意。

            第二步:找依據(jù)

            參考答案:①情感表達:頸聯(lián)所寫場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懷的'形象化表達,可使讀者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結(jié)構(gòu)安排:舒緩詩歌全篇的節(jié)奏,使整首詩歌有委婉從容之致。

            [典例2] (2019江蘇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學諸進士作精衛(wèi)銜石填海

            韓 愈

            鳥有償冤者,終年抱寸誠。

            口銜山石細,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難見,區(qū)區(qū)命已輕。

            人皆譏造次,我獨賞專精。

            豈計休無日,惟應(yīng)盡此生。

            何慚刺客傳,不著報讎名。

            本詩前六句是怎樣運用對比手法勾勒精衛(wèi)形象的?請簡要分析。(6分)

            9658;第一步:審題干,定方向

            題干已經(jīng)明確“對比手法”,說明本題考查的是表達技巧。

            9658;第二步:據(jù)要點,找對應(yīng)

            語句形象特點

            首句中的終年與寸誠,用時間之長與寸心對比決心之堅

            三四句的山石細與海波平,用細石與大海對比雄心壯志和堅強的意志

            五六句的功難見與命已輕,用任務(wù)重、功業(yè)難成與生命有限對比精衛(wèi)不能實現(xiàn)抱負的命運之悲

            [參考答案] “終年”與“寸誠”對比,表現(xiàn)了決心之堅;細石與大海對比,表現(xiàn)了抱負之大;任務(wù)重與性命輕對比,表現(xiàn)了命運之悲。

            第二課時(練習篇)

            1.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的題目。

            青玉案用辛稼軒元夕韻

            劉辰翁

            雪銷未盡殘梅樹。又風送、黃昏雨。長記小紅樓畔路。杵歌串串,鼓聲疊疊,預賞元宵舞。

            天涯客鬢愁成縷。海上傳柑夢中去[注]。今夜上元何處度。亂山茅屋,寒爐敗壁,漁火青熒處。

            [注] 臨安被占,宋幼主趙昺遁湖廣,后至崖山,崖山臨海,故稱“海上”。宋朝正月十五有貴戚宮人贈黃柑的習俗?上纤胃矞纾瑐鞲桃皇轮蝗缫粔舳チ。

            (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開篇二句從眼前的景象著筆,殘雪未盡,梅花凋殘,黃昏風雨,春寒料峭,盡顯凄涼。

            B.“杵歌串串,鼓聲疊疊”是對偶句,極寫昔日元宵節(jié)歌舞不絕,熱鬧喧騰的景象。

            C.下片首句宕開一筆,描寫自己漂泊天涯的境遇,抒發(fā)國破家亡、無以寄身的凄慘愁緒。

            D.詞的末尾運用設(shè)問,再以景作答,直抒胸臆,強化了詞人的凄涼與孤獨之感。

            (2)請結(jié)合全詞分析下片中“夢中去”在結(jié)構(gòu)與情感上的作用。

            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江心寺①

            柴 望

            寺比金焦②徹夜開,一山恰似小蓬萊。

            塔分兩岸波中影,潮長三門石③上苔。

            遺老為言前日事,上皇曾渡此江來。

            中流滾滾英雄恨,輸與高僧入定回。

            [注]、僮髡咴谒瓮鰢院蟛痪盟。②金焦:指金山、焦山,原是南宋的江防要地。③三門:寺院大門,也稱山門。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  )

            A.詩的第二句寫此處的小山,像海中的小蓬萊一樣,“安然”立在江中。

            B.第三句先寫塔,塔勢平分著沉浸在江心的山影,周圍環(huán)境一片靜透。

            C.第四句再寫潮水,潮漲時,山門石上的苔痕也浸在水中,景象極為壯觀。

            D.第六句是虛寫,寫遺老們談?wù)撈鹜丈匣试?jīng)避兵此地,渡過此江。

           。2)全詩運筆委婉,多用暗示手法,請結(jié)合詩句對這一手法加以分析。

            3、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與東吳生相遇

            韋 莊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淚滿纓。

            老去不知花有態(tài),亂來唯覺酒多情。

            貧疑陋巷春偏少,貴想豪家月最明。

            且對一尊開口笑,未衰應(yīng)見泰階[注]平。

            [注] 泰階:星名,古人認為泰階星現(xiàn),預兆風調(diào)雨順,民康國泰。

            (1)下列對這首詩的分析與鑒賞,不恰當?shù)囊豁検?  )

            A.首句用比喻手法寫出詩人和東吳生流離失所,表達了淪落天涯的感傷之情。

            B.頷聯(lián)寫不覺花之美,只好借酒消愁,表達了年華逝去之痛和戰(zhàn)亂流離之苦。

            C.頸聯(lián)寫出詩人對身處陋巷貧苦生活的不滿和對權(quán)貴豪門奢華生活的期盼。

            D.尾聯(lián)用自嘲的口吻寫趁未衰之年應(yīng)滿懷信心,期望風調(diào)雨順,民康國泰。

           。2)詩中主要運用了對比手法,請結(jié)合詩句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

            1.

           。1)解析:D [D項,“直抒胸臆”分析錯誤,詞的末尾是以景作答,因此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而不是直抒胸臆。注意,下片開頭沒有順著上片的回憶來寫,而直接寫現(xiàn)在的境遇,因此C項中“宕開一筆”分析正確。]

           。2)答案:

            ①結(jié)構(gòu)上,承上啟下。“夢中去”三字承接上面所寫過去都城臨安元宵節(jié)的熱鬧與繁華,啟示下文對如今元宵節(jié)境況的描寫,由昔而今、由夢境到現(xiàn)實。

           、谇楦猩,反襯對比。過去元宵節(jié)的盛大場面只成回憶,宛如夢境,而現(xiàn)在國破家亡,自己漂泊天涯,反襯出今年元宵節(jié)的凄涼,既寫出了詞人對往日元宵節(jié)的眷戀和對故國的緬懷與痛悼,也表達了喪亂之苦和亡國之痛。

            2.

           。1)解析:C [“景象極為壯觀”錯,山門石上的苔痕也浸在水中,可見此處的荒寂。]

           。2)解析:本題考查對詩歌手法的賞析。題干中說“全詩運筆委婉,多用暗示手法”,可從用典、象征、借景抒情等角度分析。結(jié)合詩下面的注釋“作者在宋亡國以后不久所作”來把握情感。如“金焦”句暗示江防不再存在,南宋曾經(jīng)的江防要地,而今徹夜開放,江防不復存在!斑z老”句暗示亡國之恨。從遺老口中,談?wù)撈鹕匣,暗示復國的希望已很渺茫!拜斉c”句暗示國運難回,江水東流,浸沉過英雄的淚水,而今只能使高僧增加些難忘的哀思,表明國事已無可挽回。

            答案:①“金焦”句暗示江防不復存在,南宋曾經(jīng)的江防要地,而今徹夜開放,江防不復存在。②“遺老”句暗示亡國之恨。從遺老口中,談?wù)撈鹕匣,暗示復國的希望已很渺茫。③“輸與”句暗示國運難回,江水東流,浸沉過英雄的淚水,而今只能使高僧增加些難忘的哀思,表明國事已無可挽回。

            3.

            (1)解析:C [C項“不滿”“期盼”錯,應(yīng)為揭示當時貧富不公的現(xiàn)狀。]

           。2)答案:①頸聯(lián)將“貧”與“貴”,“春偏少”與“月最明”對比,揭示當時貧富不公的社會現(xiàn)象,表達對自己身世遭際的不平和對統(tǒng)治者的不滿。

           、趯ⅰ皽I滿纓”與“開口笑”對比,表現(xiàn)了詩人雖遭遇十年不尋常之辛苦,但仍然不失對清平治世的渴望

            古代詩歌教案 篇6

            《擬行路難(其四)》《 詠懷八十二首(其一)》

            【學習要點】

            1.探究 詩歌的情感。

            2.探究詩歌的詩眼。

            ☆課堂探討☆

            要點一:探究詩歌的情感。

            【探究活動】

            抓住 詩中表情達意的關(guān)鍵的詞語探究兩手詩歌的情感。

            【教師釋疑】

            探究詩歌的情感注意從三個方面入手:標題、注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關(guān)鍵詞語,詩歌的情感一般有一下幾種:

           。1)憂國傷時

            A.揭露統(tǒng)治者的昏庸腐朽,窮兵黷武。前者如杜牧《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后者如杜甫《兵車行》。

            B.邊塞征戰(zhàn)的壯烈,山河淪喪的痛苦。前者如一些邊塞詩詞,如宋代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后者如: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再如文天祥《過零丁洋》,亦是。

            C.對百姓離亂的憂愁,對民族命運 的擔憂。 如:杜甫《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蓱z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這是一首感時撫事的詩。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云變幻,不免傷心感喟。進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極星座一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nèi)藗兊恼y(tǒng)觀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

            D昔勝今衰的感慨,借古諷今的情懷。前者如:姜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 》,后者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2)人生志向

            由儒及道,由積極入世到消極遁世。

            A.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壯志難酬的悲嘆。前者如:曹操《龜雖壽》、陸游《書憤》 王昌齡《從軍行》 后者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

            B.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悶。如: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C.潔身自好,不與當權(quán)者合作。如李 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即是。

            D.寄情田園之樂、歸隱山林之志。前者如: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莊》;后者如唐代裴迪《送崔九》“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莫學武 陵人,暫游桃源里! 詩人送友人歸隱山 林,勸慰友人安于隱居,不要暫時停留,也抒發(fā)出自己厭惡塵世的心情。

           。3)人生 感受

            A.傷春悲秋之情。多見于一些宋詞之中,如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時序轉(zhuǎn)換,今年不是去年,去年不再,人事不同,能無惆悵!

            B.人生短暫,青春易逝的傷感。如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流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痹偃纭稑犯娂分杏小叭松粷M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可不秉燭游”之句,再如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亦是。

            C.世事多變,滄海桑田。如宋代李清照《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wù)f雙溪春尚好, 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边@其中的愁便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世事滄桑。

            D.告慰平生的喜悅 如:杜甫《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4)思鄉(xiāng)懷人

            A.羈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溫庭筠《商山早行》

            B.思親念友。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

            C.邊關(guān)思鄉(xiāng)。如:范仲淹《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

            D.閨中懷人。如:王昌齡《閨怨》、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

            5.長亭送別

            A.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B.情深意長的勉勵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C.坦陳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討論明確】

            這兩首詩中的表達情感關(guān)鍵詞語分別為“愁”和“憂思”,具體的情感結(jié)合詩人的經(jīng)歷進行分析。

            要點二:探究詩歌的詩眼。

            【探究活動】

            找到兩首詩的詩眼,結(jié)合詩歌作簡要的分析。

            【教師釋疑】

            所謂“詩眼”就是全詩的關(guān)鍵所在,是全詩的情感的所在,或是全詩結(jié)構(gòu)上的關(guān)鍵,答題時找到這個詞語,然后結(jié)合全詩進行分析。

            【討論明確】

            《擬行路難》的.詩眼是“愁”,全詩圍繞“愁”字展 開,突出一個“愁”字,所嘆者愁,酌酒為消愁,悲歌為斷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潛所說,此詩“妙在不曾說破,讀之自然生愁”;《詠懷詩 八十二 首》的詩眼是“憂思”,全詩圍繞憂思展開,開頭兩句通過動作描寫(夜晚失眠,起來彈琴),婉約表達了詩人心中的隱憂。三、四、五、六句通過“明月、清風、孤鴻、翔鳥”以動寫靜,渲染出一種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為襯托來抒寫內(nèi)心的孤獨和憂思。最后兩句直抒胸臆,點破憂思、傷心。

            【課堂提升】

            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

            葛溪驛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來照秋床。

            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

            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 涼。

            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1)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全詩。

            【答案】在一個秋天的深夜,天邊缺月,暗淡無光。旅舍的床邊,一盞油燈,半明半暗。自己身體有病,最容易感到風露侵人,氣候轉(zhuǎn)變的早;“歸夢不知山水長”,是虛寫,在夢境中回到家鄉(xiāng),就不覺得山高水長。因為感到歲時已晚而慷慨悲歌;下句接“山水長”,從夢境回到現(xiàn)實,看到天地的景色,是一片蒼茫凄涼。蟬聲聒噪,使得旅途中的人心煩意亂,鳴蟬所停的梧桐,已是樹葉半黃了。

           。2)詩人的心緒集中體現(xiàn)在“亂”字上,全詩是怎樣表現(xiàn)的?請簡要分析。

            【答案】本詩以“亂”為詩眼,情景交融,抒寫了詩人的家國之思。首聯(lián)借殘月、滴漏、昏暗的燈光暗寫詩人心煩意亂。頷聯(lián)直寫身體之病、羈旅之困、懷鄉(xiāng)之愁,點明“亂”的部分原因,為進一步寫“亂”蓄勢。頸聯(lián)用襯托手法,借疏桐蟬鳴將詩人的煩亂渲染到極致。

            【解析】

            試題分析:“亂”是全詩的關(guān)鍵,分析 都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亂”即可。

            古代詩歌教案 篇7

            一、教學目的

            明確古代詩歌鑒賞的考試內(nèi)容:

            1、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詩歌的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掌握基本的鑒賞方法

            二、教學方法:分層探究法

            三、教學程序:導——練——矯——結(jié)

            教程:

            導語:高考詩歌鑒賞一般考查對關(guān)鍵詞語意義的理解、思想內(nèi)容的把握和語言技巧的賞析,近幾年的高考古詩鑒賞題考查的主要內(nèi)容是“詩眼”的理解、形象的賞析、意境的領(lǐng)悟和藝術(shù)手法的評價,其復習方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方法提示一:抓詩眼——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是全詩意境展開的總綱,是情感的脈絡(luò)。因此,抓住詩眼,就能扣住主旨答題,把握了詩歌的靈魂。

            典題練習: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一)秋夕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詩歌一、三句寫景,你認為哪兩個字用得最好?為什么?請結(jié)合全詩簡要賞析。

            解析及答案:“冷”和 “涼”用得最好。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寫景,很好地襯托了一個失意宮女的孤獨生活和凄涼心情。

           。ǘ┭┣缤硗 賈島

            倚仗望晴雪,溪云幾萬重。樵人歸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燒岡草,斷煙生石松。卻回山寺路,聞打暮天鐘。

            “聞打暮天鐘”是不是全詩的詩眼?為什么?請結(jié)合全詩簡要賞析。

            解析及答案:是全詩的詩眼。因為,這句用在篇末起著點活全詩的作用。前七句都是寫靜景,是望景!奥劥蚰禾扃姟睂懸宦暻宕嗟溺娐,由視覺轉(zhuǎn)到聽覺。這鐘聲不僅驚醒了默默賞景的詩人,而且鐘鳴谷應(yīng),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隨之飛動起來。整個詩境形成了有聲有色、生動活潑的局面。在這充滿山野情趣的詩境中,似乎隱隱吐露出詩人“歸臥故山”的思想。

            方法提示二:析形象——詩歌中的形象往往指詩中的景物和人物,反映出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和作品風格,寄寓著詩人對社會人生的思考和認識,融入歷史文化內(nèi)涵形成具有象征意義的意象,或者情景交融拓展為具有深刻內(nèi)涵的意境。閱讀答題時要特別注意分析詩人描繪的生活圖景,領(lǐng)悟蘊含在其中的情趣和理趣。

            典題練習:閱讀下面幾首詩歌,然后按要求答題。

           。ㄒ唬┥酵は娜 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1)詩人用近乎繪畫的手法,抓住了幾個典型的畫面,這些畫面的特點是 。

            解析:綠樹陰濃、樓臺倒影、池塘水波、滿架薔薇,構(gòu)成了一幅色彩鮮麗、情調(diào)清和的圖畫。

            答案:色彩鮮麗、情調(diào)清和。

           。2)通過這幅圖畫,你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請你用簡潔的文字表述出來。

            解析:夏日午時,烈日當空,樹陰匝地;池水清澈見底,映在塘中的亭臺樓閣由于微風的拂動也隨之晃動,讓人感覺到整個水面猶如一掛水晶做成的簾子;忽然飄來一陣花香,香氣沁人心脾,使人精神為之一爽;至于晴空驕陽下,綠樹濃陰間那悠長的蟬聲,只有留待大家去玩味了。透過這幅清幽美麗的圖畫,我們仿佛看到那個充滿情趣的山亭和那位悠閑自在的詩人。

            答案:這是一幅描寫夏日風光的圖畫,通過這幅圖畫讓我們體會到詩人熱愛山林的情趣,以及對閑適自在生活的追求。

           。ǘ┏陿诽鞊P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注:①二十三年:指劉禹錫于永貞元年被貶出京,到寶歷二年回京這段時間。

           。1)“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是全詩的情感主旨所在,詩句的含義是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案:沉舟側(cè)畔,有千帆竟發(fā);病樹前頭,正萬木逢春。表達了詩人一種樂觀、豁達的精神。

           。2)第三聯(lián)是廣為傳誦的名句,但已賦予新的哲理,你認為今天它主要的含義是什么?

            答案:說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新陳代謝是不可逆轉(zhuǎn)的規(guī)律。

            方法提示三:賞技巧——在詩歌鑒賞中,表達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表現(xiàn)手法、修辭方法、風格流派、意境創(chuàng)造等。抒情方式分為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為:烘托、用典、虛實相生、動靜結(jié)合、點面結(jié)合。修辭方式為:比喻、擬人、夸張、對比、襯托(包括正襯和反襯)等。風格流派有清新飄逸、沉郁頓挫、平和沖淡、委婉含蓄、清新質(zhì)樸、簡潔明快、豪放、婉約等。了解了這些,有助于我們準確的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和創(chuàng)作意圖,體會詩人的感情、氣質(zhì)、藝術(shù)素養(yǎng)以及獨特的格調(diào)、氣派和趣味。

            典題練習:閱讀下面幾首詩歌,然后按要求答題。

           。ㄒ唬└┳ 溫庭筠

            玉爐香,紅燭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云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點?

            解析:秋夜三更冷雨,點點滴在梧桐樹上,這離情又有誰可以理解呢?這句詞點示了全詞的內(nèi)涵。該句用人之所聞,描寫景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沒有休止的綿綿秋雨,正如主人公的離情連綿不斷。

            答案:秋夜三更冷雨,點點滴在梧桐樹上,這離情又有誰可以理解呢?該句用人之所聞,描寫景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沒有休止的綿綿秋雨,正如主人公的離情連綿不斷。

           。ǘp鴣 鄭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yīng)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

            游子乍聞?wù)餍錆,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yīng)湘江閣,苦竹叢深日向西。

            注:①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東南。②黃陵廟,在湘陰縣北洞庭湖畔。傳說帝舜南巡,死于蒼梧。二妃從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側(cè),是為黃陵廟。這一帶,歷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遷客流人到此最易觸發(fā)羈旅愁懷。

            因此詩,詩人被冠以“鄭鷓鴣”的.稱號。簡要分析詩人寫鷓鴣有什么高妙之處。

            解析及答案:全詩緊扣鷓鴣來寫,不但寫出了鷓鴣的形狀、習性,而且將鷓鴣的叫聲與帝舜二妃及屈原的悲愁故事相結(jié)合、與游子佳人的傷感情事相結(jié)合,放到一個荒江野廟、雨昏花落的環(huán)境中來描寫,自然形成了一種凄迷悠遠的意境,渲染出一種令人魂銷腸斷的氛圍。在這里,人之哀情和鳥之哀啼,虛實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為補充,相得益彰。這樣就深刻地傳達了鷓鴣這一形象在中國古典文化中的獨特的悲劇意蘊,感人至深。

           。ㄈ┚ 鄭谷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露濕秋香港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有人評這首詩寫菊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請簡要說明。

            答案:這是一首詠菊詩。通篇不著一菊字,但句句未離開菊花,開篇寫菊花的貌不驚人(“比蓬蒿”、“近鬢毛”),寫到人們愛菊,進而寫菊花的高尚品質(zhì),點出詠菊的主旨。

           。ㄋ模┍掏 范成大

            碧瓦樓前繡幕遮,赤欄橋外綠溪斜。無風楊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滿地花。

            【注】范成大,南宋著名詩人,曾作為南宋使者被派往金國。在金主面前“詞氣慷慨”,“全節(jié)而歸”,為朝野稱道。

            簡答: 這是一首純粹的寫景詩嗎?為什么以“碧瓦”為題?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解析及答案:這是一首寫景小詩,但又不全是。詩以《碧瓦》為題而不是以《暮春即景》為題,暗示由碧瓦想到雕梁畫棟的豪宅。南宋王朝偏安一隅,在繡幕遮擋的碧瓦樓前,偏安江南的王侯顯貴們醉生夢死,耽于享樂。末句“無風楊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滿地花”,人無計留春住,南宋王朝衰敗的局面又是可以挽回的嗎?詩人以景寫情,含而不露,構(gòu)思精巧。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比較鑒賞題的解答

            方法提示:如果題材相同或藝術(shù)技巧相同,那么關(guān)鍵在于找出思想情感不同的地方,或找出藝術(shù)風格不同的地方,反之即使思想情感相異或風格也迥異,則可找出藝術(shù)技巧相同的地方。總之,同中求異或異中求同是基本方法。

            典題練習

           。ㄒ唬┍容^鑒賞下面的唐詩和元曲,然后回答后面的問題。

            春怨 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注】①遼西:即遼河以西,今遼寧省西部。

            〖中思·喜春來春思 胡祗適

            殘花醞釀蜂兒蜜,細雨調(diào)和燕子泥。綠窗春睡覺來遲,誰喚起,窗外曉鶯啼。

           。1)比較《春怨》中“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和《春思》中“誰喚起,窗外曉鶯啼”兩句寫黃鶯的目的和抒發(fā)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春思》一句寫黃鶯是為了展現(xiàn)黃鶯歡唱中的美好春景,表現(xiàn)了一種閑適、喜悅的心情。(從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角度答亦可)

            《春怨》一句寫黃鶯是為了表現(xiàn)少婦不愿意讓黃鶯來驚擾她的美夢,抒發(fā)了她對征戌親人的思念之情。(從“怨恨戰(zhàn)爭”方面答也可)

            (2)《春怨》和《秋思》在語言上的共同特點是什么?

            答案:活潑生動,口語化。(意思相同即可)

           。ǘ╅喿x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題紅葉 唐·韓氏

            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行 宮 唐·元稹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話玄宗。

           。1)韓氏詩運用了 手法寫宮女心事,顯得 與韓愈詩中“還有小園桃李在,留花不發(fā)待郎歸”的寫法相近;元稹詩則采用了 手法寫宮女命運,和陸游詩中“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的寫法相似。

           。2)兩詩中的主人公有相同的遭遇,而在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不是完全相同呢?請簡要說明。

            答案(1):托物言情(寄情于物) 委婉、含蓄 樂景寫哀(反襯)

            答案(2):不完全相同。兩首詩都表現(xiàn)了宮女寂寞、哀怨的感情。韓詩表現(xiàn)了宮女對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沖破樊籠的愿望,而元詩流露出無可奈何、懷舊度日以了殘生的情緒。

            (三)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山中 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山中留客 張旭

            山光物態(tài)弄春暉,莫道輕陰便擬歸?v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

            王詩中的“濕衣”和張詩中的“沾衣”含義相同嗎?請作簡要說明。

            答案:王詩中的“濕衣”是幻覺、錯覺,濕人衣的是山中的翠色,作者抒發(fā)了那濃翠的山色給人帶來的浸染、滋潤、細雨濕衣似的涼意美感。張詩的“沾衣”卻為實寫,是說大山云深之處,即使天晴無雨,也會因為濕氣沉沉而打濕游者的衣服,它展示了云深霧鎖的深山另一種美的境界。

           。ㄋ模╅喿x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農(nóng)家望晴 壅裕之

            嘗聞秦地西風雨,為問西風早晚回?白發(fā)老農(nóng)如鶴立,麥場高處望云開。

            【注】①早晚回:何時回。

            江上漁者 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1)這兩首詩的共同主題是什么?(答案不超過20個字)

            答案:表現(xiàn)百姓生活的痛苦,表達詩人深切的同情。

           。2)范詩多處運用對比取得強烈的藝術(shù)效果,請作具體說明。

            答案:“江上”和 “舟中”兩種環(huán)境,“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態(tài),吃魚人和捕魚人兩種生活的強烈對比,“一葉舟”和“風波里”的巨大反差,飽含了詩人對漁民的關(guān)切和同情之心。

           。ㄎ澹╅喿x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在獄詠蟬 駱賓王

            西陸①蟬聲唱,南冠②客思深。那堪玄鬢③影,來對白頭吟④。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蟬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⑤梗猶泛⑥,故園蕪已平。煩君再相警,我亦舉家清。

            ①西陸:指秋天。

            ②南冠:代指囚人,這里是詩人自指。

           、坌W:古代婦女發(fā)式“蟬鬢”,又黑又光潤,縹緲如蟬,故稱。玄,黑色。這里代指蟬。

           、馨最^吟:樂府曲名。鮑照等曾以此曲作詩,自傷清直卻遭誣謗。

           、荼』拢汗俾毐拔。

            ⑥梗猶泛:《戰(zhàn)國策·齊策》載土偶與桃梗對話,土偶曰:“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降雨下,淄火至,流子而去,則子漂漂者將何如耳?”此處喻指四處漂泊。

           。1)兩首詩中蟬的形象與詩人各自的身世有哪些相似之處?兩首詩的尾聯(lián)分別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駱詩借秋蟬因露重風高而難飛難鳴,喻指自己忠直高潔而橫遭誣陷,身陷囹圄。李詩以蟬的高棲難飽,悲鳴欲絕而無人同情,自喻高潔和因高潔而清貧的困境,暗示環(huán)境的冷酷無情。(解答時注意“在獄”“白頭吟”“薄宦”等詞語的含義和提示作用。)

            駱詩尾聯(lián)寫自己高潔而不能取信于人,抒發(fā)了強烈的悲憤和不平。李詩尾聯(lián)以蟬自勵,表明要堅持高潔的操守。

            (2)兩首詩運用了哪些相同的藝術(shù)技巧?

            答案:以蟬起興,以蟬自喻,直抒胸臆

            古代詩歌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詩詞有關(guān)知識。

            2、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

           。础l(fā)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并背誦。

            【課前準備】

            唐宋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藝術(shù)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再搜集一些與之相關(guān)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積累。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學習《觀滄!、《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

            〖教學設(shè)計〗

            觀滄海

            曹操

            一、導入新課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yè)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現(xiàn)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統(tǒng)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yōu)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jù)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nèi),一統(tǒng)天下了!队^滄!氛潜闭鳛趸笟w途中經(jīng)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zhàn)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xiàn)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yōu)秀作品。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

            問題組:

           。、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病⑦@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xiàn)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xiàn)作者博大的胸懷?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學習,全班討論明確:

           。、全詩以“觀”字統(tǒng)領(lǐng)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聲,非常質(zhì)樸,“觀”字領(lǐng)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敝痢昂椴ㄓ科稹保好鑼懞K蜕綅u。

            海水蕩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xiàn)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xiàn)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nèi)容無關(guān)。

            三、研讀與賞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fā)的精神融會到詩里,表現(xiàn)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基調(diào)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一、導入新課

            古時交通不發(fā)達,流落外鄉(xiāng)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chǎn)生故園之思,因此鄉(xiāng)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二、感知內(nèi)容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薄⒃姷乃穆(lián)各寫了什么內(nèi)容?四聯(lián)之間有怎樣的關(guān)系?

           。、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xiāng)之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首聯(lián):詩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鎮(zhèn)江后,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

            頷聯(lián):船上所見景色。“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tài)勢!俺逼健庇譃椤敖骸弊麂亯|。

            頸聯(lián):既寫景又點明了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詩人已來,少有此句。

            尾聯(lián):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這首五言律詩四聯(lián)之間,相為因果,渾然一體。

           。、尾聯(lián)直接表達思鄉(xiāng)之情。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xiāng)思愁緒。

            三、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討論明確:

            “闊”是“潮平”的結(jié)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皯摇笔嵌硕酥敝备邟熘臉幼。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nèi)容?梢妼懢皹O為傳神。全詩和諧優(yōu)美。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一、導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fā)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二、感知內(nèi)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薄⒃姷乃穆(lián)各寫了什么內(nèi)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學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確:

           。薄⑹茁(lián):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行經(jīng)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俺跗健,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霸颇_低”,寫白云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

            頷聯(lián):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筑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

            頸聯(lián):寫花草,著重表現(xiàn)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chǎn)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lián):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靶胁蛔恪,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

            2、“最愛湖東行不足”一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三、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

            討論明確:

            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tài)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姹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四、作業(yè)

            背誦這三首詩。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

            《西江月》、《天凈沙·秋思》

            〖教學設(shè)計〗

            一、導入新課

            西江月

            辛棄疾

            齊背前三首詩(可配上音樂)。

            我們讀了“建安風骨”的代表作《觀滄!,品味了王灣詩中淡淡的思鄉(xiāng)愁緒,領(lǐng)略到了白居易詩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們再隨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去領(lǐng)略農(nóng)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棄疾,自號稼軒居士,長期的農(nóng)村閑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農(nóng)村,和農(nóng)民建立了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同情民間疾苦,因而才寫出了這樣輕快活潑的農(nóng)村詞。了解這些,我們才能深刻體會到詞的妙處。

            二、教學內(nèi)容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1、這首詞分上下兩片,各寫了什么內(nèi)容?

            2、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心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1、上片:寫景。明月初升,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上棲息的山鵲和蟬;清風吹拂,把它們的叫聲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間彌漫著稻花的香氣,水中的青蛙不斷地鳴叫;一路上都可以聽到出來納涼的人們在笑談著今年的豐收。

            下片:避雨。烏云驟起,月光消失,天邊只剩下幾顆暗淡的星,田野變得昏暗了;當詞人走到山前時,雨點飄落下來,他知道驟雨將至,想要找個地方避雨。說來也巧,當他急急忙忙轉(zhuǎn)過溪頭時,一眼就看到了他過去曾經(jīng)見過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邊。(學生自己表述上述內(nèi)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這首詞描寫了農(nóng)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fā)詞人的閑適心情。

            三、研讀與賞析

            學生集體朗讀課文,思考問題:

            問題組:

            1、詞人為什么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2、“忽見”一詞有什么表達作用?

            3、探究這首詞的意趣。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1、“蟬鳴”可見天酷熱,天氣變化從“明月”至“七八個星天外”,要有時間,可見夜行之長。

            2、夜行雨,要尋找避雨之處,避雨之處“忽見”,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興?是喜出望。

           。、上片寫景色其實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詞的意趣所在。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一、導入新課

            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xiāng)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huán)境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xiàn)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的悲哀。

            二、感知內(nèi)容

            教師范讀,學生仿讀。

            學生閉目,隨著老師的描繪想像這幅畫面,感悟內(nèi)容,體會思鄉(xiāng)之情──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是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山了,太陽也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濃重的思鄉(xiāng)情。學生根據(jù)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簡筆畫,加深思考。

            三、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作品中前三行全寫景,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jié)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著“情”;古道,是他的行經(jīng)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著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流他鄉(xiāng)的游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xiāng)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

            四、學生配樂朗讀

            五、拓展延伸

            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可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六、延伸作業(yè)

           。薄⑺鸭脑姼璩瓕懴聛,增加積累。

           。、展開想像,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節(jié)課交流。

          【古代詩歌教案】相關(guān)文章:

          古代詩歌08-01

          古代詩歌鑒賞03-01

          《古代詩歌》教學設(shè)計07-31

          描寫春天的古代詩歌01-27

          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shè)計02-10

          大班詩歌教案02-15

          中班詩歌教案02-19

          詩歌《春天》教案05-17

          中班詩歌家教案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