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冬至節(jié)的傳說故事作文
冬至,是中國農(nóng)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冬至俗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下面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關于冬至節(jié)的傳說故事作文,歡迎閱讀!
關于冬至節(jié)的傳說故事作文篇一
今天早上,我剛剛走下樓梯,就聽見奶奶對媽媽說道:“要過冬至節(jié)了,得要吃糯米飯,今天一定要早點回家!”冬至節(jié)?我心里一陣納悶,有這個節(jié)日嗎?冬至只不過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呀,難道它也有個節(jié)?真是稀奇!這是怎么回事?我連忙問奶奶,奶奶回答說:“心宜啊,難道你不知道?冬至節(ji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是從冬季到夏季的一條明顯的分界線,要吃糯米飯,就是因為怕晚上肚子餓了,所以要多吃點,特別是像你這樣的人!”“哦。原來是這樣!”我若有所思,停!奶奶話中有話,竟然說我胖!我氣極了,腮幫子鼓鼓的,滿臉通紅。
中午,爸爸問我:“你知不知道世上為什么有個冬至節(jié)?”我搖了搖頭,接著,爸爸給我講了個關于冬至節(jié)的傳說:在江南水鄉(xiāng),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qū)避疫鬼,防災祛病。老爸講完后,停了一會,又接著說道:“可是,這畢竟還是一個傳說,真正的冬至節(jié)由來是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zhuǎn)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jié)”,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yè),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jié)日。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xiàn)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jié)慶賀。”“哦,現(xiàn)在我總算明白了,原來在冬至吃糯米飯不是為了躲避災禍,而是在這天里休息,祭拜祖宗。”又學到了一個知識,心里可真高興。
晚上,媽媽如約早回家。奶奶在廚房中不停地忙碌著,燒了香噴噴、紅白相間的糯米飯,便招呼我們來吃飯,雖然我還是對早上那件事耿耿于懷,但我還是在糯米飯中放了點糖,足足吃了兩碗,吃的肚子滾溜溜的,因為吃飽了晚上才會做個好夢了哦!
關于冬至節(jié)的傳說故事作文篇二
人們都知道,北方人大多數(shù)愛吃餃子,特別是農(nóng)歷的冬至那天非吃不可,傳說這天不吃餃子會凍掉耳朵哩。提起冬至餃子的風俗,南陽、鄧州一帶,流傳著醫(yī)圣張仲景的動人故事。
張仲景是鄧州涅陽(今穰東鎮(zhèn))人,東漢時任長沙太這。有一年回鄉(xiāng)祭祖,向北走的路途上,看到不少人耳朵潰爛流水,再不就是沒有耳朵,他覺得好生奇怪,找人一問才知道是被凍壞爛掉了。原來北方一入冬連降大雪,常常于一夜之間,鵝毛大雪下得溝滿河平,將房屋埋掉半截,門窗都被雪堵住。天天上大凍,河水坑塘都冰透,連屋內(nèi)的陶水缸,都因連日凍成冰砣被撐破了。人們的手腳整天烤啊暖啊還被凍爛,更何況那支楞在外的耳朵呢!由腫疼到熱癢難耐,手一抓便潰爛流水,時間一長便全爛掉了。
關心民眾疾苦的張仲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回到家鄉(xiāng)就教人們做藥膳吃,就是把羊肉兌上白廣椒、當歸、茴香、肉桂等中藥,下鍋煮熟后撈出羊肉,加上蔥、姜、蒜、蘿卜等剁碎,撒上油、鹽、辣椒或糊椒面,用面片包成一個個疙瘩,煮熟后連湯帶疙瘩趁熱吃,幾次吃得渾身大汗就好了,包括手、腳都會好起來。
張仲景在家時就是的藥到病除的名醫(yī),他說這方人們絕對相信,可就是大部分鄉(xiāng)親窮,冬季一天只吃二頓稀飯,哪還有錢買藥割羊肉哇!所以當他再問鄉(xiāng)親們效果的時候,許多人搖頭唉聲嘆氣,張仲景心里也明白大家的意思。
停了兩天,鄉(xiāng)親們看到張家在院內(nèi)搭上大席棚,砌上大鍋灶,以為他家要辦啥喜事兒,打聽之后才知道,張仲景決定自己舍湯藥,治鄉(xiāng)親們凍壞的手腳和耳朵。開始還有人不相信,后來看到公告才明白是真的。只見院內(nèi)殺了幾只羊,一群人在忙忙碌碌,搟面的搟面,包疙瘩的包疙瘩,剝羊的'、燒火的、破木柴的,忙得熱火朝天,快煮好時,有人在村里喊:“請凍壞手腳耳朵的鄉(xiāng)親,到張府喝祛寒矯耳湯嘍!”人們拿上碗筷坐在席棚下,吃得熱乎乎的直冒汗。吃過三天之后,凍爛的部位果真好轉(zhuǎn)了。
這消息一傳十,十傳百,沒幾天便象扎了翅膀,傳遍了鄧州和緊挨著的縣鄉(xiāng),來吃藥膳的人越來越多,一天到晚一鍋接一鍋做不及。沒多長時間傳遍方圓百十里,連南陽以東的人們都知道,有的騎著牲口來,有的坐著牛車來,有的踏著泥雪冰凌來喝湯,大家都叫這種食物為“膠耳”。
看到人們在老遠的往涅陽跑,年歲大的和小孩們很不方便,張仲景暗暗思忖著,再選個適中的地方,為民眾舍祛寒膠耳湯,后來張仲景認為在南陽城東關合適,臨近車馬大道和船運碼頭,遠處來人交通方便,冰天雪地也好少挨霜凍。于是便在現(xiàn)今醫(yī)圣祠那里,搭棚壘灶支上大鍋,舍起了祛寒膠耳湯,還為黎民百姓看病診脈治雜癥。醫(yī)好了不少疑難重病,轟動了方圓數(shù)百里。
張仲景是在冬至那天開始施舍祛寒膠耳湯,“膠耳”與“餃兒”諧音,所以后人們?yōu)榱思o念他,就在每年冬至這天包餃子吃,一直沿傳到現(xiàn)在。
關于冬至節(jié)的傳說故事作文篇三
冬至過節(jié)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zhuǎn)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jié)”,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逗鬂h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yè),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jié)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xiàn)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jié)慶賀。
冬至傳說之一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jīng)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zhàn)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y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xiāng)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xiāng)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y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qū)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qū)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后,鄉(xiāng)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后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傳說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jù)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xiàn)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傳說之三
在江南水鄉(xiāng),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qū)避疫鬼,防災祛病。
【關于冬至節(jié)的傳說故事作文】相關文章:
冬至吃餃子的傳說故事02-02
端午節(jié)的民間傳說故事作文02-01
關于寒衣節(jié)的傳說10-26
關于七夕節(jié)情人節(jié)的傳說故事作文精選08-13
關于描寫七夕節(jié)傳說故事范文08-13
描寫七夕節(jié)的傳說故事作文精選08-13
重陽節(jié)傳說的作文03-22
清明節(jié)傳說的作文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