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
無論在學(xué)習(xí)或是工作中,我們都經(jīng)?吹介喿x答案的身影,閱讀答案是由資深教育者參與擬訂的、對有關(guān)閱讀題所做的解答。那么一般好的閱讀答案都具備什么特點(diǎn)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1
(一)侍中侍郎郭攸之、費(fèi)祎、董允等,此皆良實(shí),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bǔ)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qū),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yuǎn)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比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選自《出師表》
(二)魏公叔痤(cuó)病,惠王往問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諱①,將奈社稷何?”公叔痤對曰:“痤有御庶子公孫鞅②,愿王以國事聽之也。為弗能聽,勿使出竟③!蓖醺(yīng),出而謂左右曰:“豈不悲哉!以公叔之賢,而謂寡人必以國事聽鞅,不亦悖④乎!”
公叔痤死,公叔鞅聞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強(qiáng),魏日以削。
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一)
注釋:①即不可諱:萬一發(fā)生什么不幸。②御庶子公孫鞅:御庶子,官職;公孫鞅:即商鞅變法商鞅。③竟:通“境”,邊境。④悖:荒謬,糊涂。
1.解釋下面加點(diǎn)詞語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遺: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2.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親小人,遠(yuǎn)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3.文段(一)中諸葛亮分別推薦了文臣和武將,從文段看,他推薦文臣的標(biāo)準(zhǔn)偏向于“德”能表明這一點(diǎn)的語句是“ ”;推薦武將則是 ,能表明這個標(biāo)準(zhǔn)的語句是“ ”。(3分)
4.結(jié)合文段(一)和文段(二),簡要從正反兩方面分析說明“賢臣”在國家治理上的作用。(4分)
參考答案
1、遺:給予。 卑鄙:身份低微,見識短淺。(每空1分,共2分)
2、親近奸佞小人,疏遠(yuǎn)賢良忠臣,這是漢朝后期所以衰敗的原因。(2分)
3、此皆良實(shí),志慮忠純; 德才兼?zhèn)洌恍孕惺缇,曉暢軍事(每?分,共3分)
4、德能兼?zhèn)涞馁t臣是國家的棟梁之才,可以輔佐君王治理國家。
如文段(一)中的郭攸之、費(fèi)祎、董允、向?qū)櫟戎倚臑閲ЯΓ梢允節(jié)h室興隆。(2分)
但賢臣如果得不到國君的重用,往往會成為國家的威脅。如文段(二)中的商鞅雖有才但不被魏惠王認(rèn)可,到秦國輔佐秦孝公,使秦國強(qiáng)大,而魏國變得薄弱。(2分)
或:任用“賢臣”治理國家,可以使國勢興盛;反之,則會使國運(yùn)衰微。(2分)
從文段(一)中諸葛亮對“先漢”興隆、“后漢”傾頹的分析以及勸劉禪親近賢臣;(1分)
文段(二)中公孫鞅到秦,秦則日益強(qiáng)大,離開魏,魏則日漸衰微,均可以看出賢臣在國家治理上的重要作用。(1分)
譯文
魏國的公叔痤生病,惠王去問他說:“公叔痤你生病了,萬一你不幸去世了,國家該怎么辦?”公叔痤回答說:“我有個家臣公孫鞅,希望大王聽?wèi){他處理國家事務(wù)。如果不任命他,就不要讓他出(我國的)邊境!被萃鯖]有回答,出去后對身邊的人說:“多么悲哀!像公叔痤那么賢能的'人,卻要我必須全把國事聽?wèi){公孫鞅決定,不是糊涂嗎?”
公叔痤死后,公孫鞅聞?wù)f這件事,埋葬了公叔痤后,他往西到了秦國,秦孝公接納并任用了他。秦國果然日益強(qiáng)盛,魏國日益衰弱。這不是公叔痤糊涂,而是惠王糊涂啊。糊涂的人的問題就在于,他們把不糊涂的人當(dāng)成糊涂的人啊。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2
足球最早起源于中國!稇(zhàn)國策》中曾記載戰(zhàn)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開展足球運(yùn)動的情況。當(dāng)時足球被稱為“鞠”。鞠用皮革做外殼,中間塞滿鬃毛之類的東西。西漢時,劉邦曾在宮廷內(nèi)修建“鞠城”,專供比賽使用。漢武帝還在軍隊中推廣足球運(yùn)動,使足球運(yùn)動兼有強(qiáng)健士兵體魄和提高軍隊?wèi)?zhàn)斗力的作用。
1.給加粗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用“√”表示。
記載(zǎi zài)臨淄(liú zī)鬃毛(cóng zōng)
塞滿(sāi sè)曾在(céng zēng)鞠城(jū jú)
2.足球最早起源于[ ]
A.巴西
B.美國
C.中國
3.20xx多年前戰(zhàn)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開展足球運(yùn)動的情況記載在[ ]
A.《孟子》
B.《莊子》
C.《戰(zhàn)國策》
4.西漢時,漢武帝在軍隊中推廣足球運(yùn)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l.zǎi zī zōng sāi céng jū
2.C
3.C
4.有強(qiáng)健士兵體魄和提高軍隊?wèi)?zhàn)斗力的作用。(意思對即可)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3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日:“我孰與城北徐公關(guān)?”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fù)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泵魅招旃珌恚胍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yuǎn)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妾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關(guān)。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蹦讼铝睿骸叭撼祭裘衲苊娲坦讶酥^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jìn)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jìn);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jìn)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詞語解釋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
A.期年之后(滿一年)
B.聞寡人之耳者(使……聽到)
C.官婦左右莫不私王(偏愛)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漂亮)
2.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吾孰與徐公美 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B.乃下令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C.暮寢而思之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
D.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下列有關(guān)文意的'分析,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
A.面對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贊美,鄒忌不盲目輕信,對別人的褒獎能理智判斷,冷靜思考,從中悟出道理。
B.齊威王胸懷寬廣,能虛心納諫,身體力行,從而使齊國內(nèi)政修明,吸引各諸侯國前來朝見。
C.鄒忌運(yùn)用設(shè)喻的方式勸諫齊王主要是為了鏟除齊王身邊的小人,從而達(dá)到廣開言路,民富國強(qiáng)的目的。
D.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啟示我們說話要達(dá)到最佳效果,就要注意對象,尊重對方,用語委婉,還要用對方可接受的方式。
參考答案:
1.D
2.D
3.C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4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盂嘗君有舍人①而弗悅,欲逐之。魯連謂盂嘗君曰:“猿猴錯②木據(jù)水,則不若魚鱉;歷險乘危,則騏驥不如狐貍。曹沫③奮三尺之劍,一軍不能當(dāng)。使曹沫釋其三尺之劍而操銚鑄④與農(nóng)夫居垅畝之中,則不若農(nóng)夫。故物舍其所長,之其所短,堯⑤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則謂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則謂之拙。拙則罷之,不肖則棄之,使人有棄逐,不相與處,而來害相報者,豈用世立教⑥之道哉?”孟嘗君曰:“善!”乃弗逐。(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
【注釋】①舍人:門客。②錯:同“措”,放棄。③曹沫:春秋魯莊公時武士。④銚鎒(yáo nu ):農(nóng)具。⑤堯:傳說中的遠(yuǎn)古圣君。⑥用世立教:治理國家,教化百姓。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粗詞語的含義。
(1)使曹沫釋其三尺之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與農(nóng)夫居垅畝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堯亦有所不及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則謂之不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四組句子中,加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不若魚鱉 若為傭耕,何富貴也
B.故物舍其所長 食之不能盡其材
C.而來害相報者 時時而間進(jìn)
D.乃弗逐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曹沫奮三尺之劍,一軍不能當(dā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選出與文章蘊(yùn)含的`道理相同的一項(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參考答案:
1.(1)放下
。2)處在;處于
。3)比得上;趕得上
(4)說;認(rèn)為
2.B
3.曹沫舉起三尺長劍,全軍(整個軍隊)也不能抵擋。
4.B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5
(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6—9題。(16分)
【甲】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妄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葚矣!
王曰:“善!蹦讼铝睿骸叭撼祭裘衲苊娲坦讶酥^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绷畛跸拢撼歼M(jìn)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jìn):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jìn)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節(jié)選自《鄒忌諷齊王納諫》)
【乙】信陵君殺晉鄙①,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趙王自郊迎。唐雎謂信陵君曰:“臣聞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毙帕昃唬骸昂沃^也?”對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此大德也。今趙王自郊迎,卒然②見趙王,臣愿君之忘之也!毙帕昃唬骸盁o忌③謹(jǐn)受教!保ㄟx自《戰(zhàn)國策·魏策四》)
【注】①晉鄙:戰(zhàn)國時魏國將領(lǐng)。②卒然:猝然,突然,這里指“馬上”。③無忌:信陵君的名。
6.解釋下列加點(diǎn)詞。(4分)
。1)臣之妻私臣私:(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面刺:
(3)人之有德于我也德:____(4)臣愿君之忘之也愿:
7.下列加點(diǎn)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2分)
A.臣之妾畏臣人之憎我也B.皆以美于徐公吾有德于人也
C.聞寡人之耳者臣聞之曰D.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此大德也
8.翻譯下列句子。(4分)
。1)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jìn)者。
(2)今趙王自郊迎,卒然見趙王。
9.甲乙兩文都是關(guān)于“勸說”的文章。鄒忌和唐雎勸說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他們勸說的目的各有什么不同?請概括。(6分)
答案:
(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6—9題。(16分)
6.(4分,每小題1分)(1)偏愛(2)當(dāng)面指責(zé)(3)恩德(4)希望
7.(2分)D
8.(4分,每小題2分)
。1)滿一年之后,即使有人想要進(jìn)言,也沒什么可說的了。
。2)現(xiàn)在趙王親自到郊外迎接您,(您)馬上就要會見趙王。
9.(6分;前一問2分;后一問4分,每點(diǎn)2分;意對即可)
兩人都采用委婉勸諫(迂回勸說)的方式。鄒忌是為了勸說齊威王能廣開言路虛心納諫,實(shí)現(xiàn)齊國大治。唐雎是為了勸說信陵君在趙王面前不要居功自傲,要謙虛低調(diào)。
參考譯文:
魏國的信陵君殺死晉鄙,解救了邯鄲,擊敗了秦軍,保存了趙國。趙王親自到邯鄲郊外迎接信陵君。唐雎對信陵君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事情有些是不可以知道的,有些是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些是不可以忘記的,有些是不可以不忘記的!毙帕昃f:“你這番話是什么意思?”唐雎回答說:“別人憎恨我,是不可以不知道的;我憎恨別人,是不可以知道的;別人對我有恩德,是不可以忘記的;我對別人有恩德,是不可以不忘記的。如今您殺死了晉鄙,解救了邯鄲,擊敗了秦軍,保存了趙國,這是很大的恩德。現(xiàn)在趙王親自到郊外迎接,您馬上就要會見他,我希望您把這件事情忘掉。”信陵君說:“無忌我恭敬地領(lǐng)受您的教誨。”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6
秦并趙,北向迎燕。燕王聞之,使人賀秦王,趙王系之。使者曰:“秦趙為一,燕之所以受命于趙者,為秦也。今臣使秦,而趙系之,是秦趙有郄②。秦趙有郄,天下必不服,而燕不受命矣。且臣之使秦,無妨于趙之伐燕也!壁w王以為然而遣之。
使者見秦王曰:“燕王竊聞秦并趙,燕王使使者賀千金。”秦王曰:“夫燕無道,吾使趙有之,子何賀?”使者曰:“臣聞全趙之時,南鄰為秦,北下曲陽為燕,趙廣三百里,而與秦相距五十余年矣,所以不能反勝秦者。國小而地?zé)o所取。今王使趙北并燕,燕趙同力,必不復(fù)受于秦矣。臣切為王患之!鼻赝跻詾槿,起兵而救燕。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劃線詞語的含義。
(1)秦趙為一,天下服矣。( )
(2)秦王以為然而遣之。( )
(3)而與秦相距五十余年矣( )
。4)臣切為王患之。( )
2.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一樣的是( )
A.且臣之使秦 北有愚公者,且年九十
B.無妨與趙之伐燕也屬予作文以記之
C.國小而無地所取 忌休八尺有余,而形體昳麗
D.鄉(xiāng)為深思而不受 臣切為王患之
3.將文中劃線句句子翻譯.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選文中的'燕使和足跡諷齊王納諫有何不同?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順服,順從,服從(2)釋放,使離去(3)通“拒”,抗拒(4)憂慮,擔(dān)憂
2.C
3.燕王私下聽說秦國兼并了趙國,就派我?guī)Ы饋碜YR。
4.燕使從對方角度舍身處的進(jìn)行勸說。
(意對即可)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7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日:“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①啄其肉,蚌合
而箝②其喙③。鷸日:‘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日:‘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瘍烧卟豢舷嗌幔瑵O者得而并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攻,以敝大
眾,臣恐強(qiáng)秦之為漁父也。愿王熟計議之也。”惠王日:“善!蹦酥埂 (選自《戰(zhàn)國策》)
【注釋】①鷸(yù):一種水鳥。 ②箝(qián):夾住。 ③喙(huì):嘴。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詞語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趙且伐燕( ) (2)以敝大眾( )
小題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3分)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擒之。
小題3:請寫出選文包含的一個成語,并說說它給你的啟示。(2分)
小題4:為什么蘇代能說服惠王中止出兵?(3分)
參考答案:
小題1:(1)將要 (2)使……勞苦(貧困)
小題2:鷸鳥和河蚌都不肯放開對方,漁翁就把他們兩個一并抓了去。
小題3: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啟示:面對矛盾(沖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態(tài)度對待,避免兩敗俱傷。
小題4:(1)從蘇代的角度看:①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諷喻或類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1分)②態(tài)度誠懇。為燕趙雙方的利益著想,陳述利害,入情入理。(1分)
(2)從惠王的角度看:善于聽取別人的建議。(1分)
小題1:試題分析:“且”是文言文中的常見字,根據(jù)語境應(yīng)譯為“要,將要”!氨帧备鶕(jù)上下文,應(yīng)譯為使動用法“使……勞苦(貧困)”。
小題2:試題分析:翻譯時要注意,關(guān)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shí)。句子中的`的關(guān)鍵詞是“不肯相舍”,其中的“舍”是“放開”的意思。了解了關(guān)鍵字詞的意思,把各個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小題3:試題分析:這個故事和這個成語我們都知道,關(guān)鍵是能不能回想起來,并把字寫正確。所以一定要注意看原文中的字形,如鷸、蚌、漁、利。對我們啟示也很明確,即理智對待矛盾、沖突,避免兩敗俱傷,使他人坐收余利。
小題4:試題分析:理解文章大意,總觀全文,把人物蘇代說服趙王的過程,說服趙王的方法,用簡潔的語句總結(jié)出來即可。思考的角度要多元化,不僅要從蘇代說服技巧的角度思考,還要從趙王善于納諫的角度回答原因。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8
蘇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見乎王。談卒,辭而行。楚王曰:“寡人聞先生若聞古人,今先生巧不遠(yuǎn)千里而臨寡人,曾②不肯留?愿聞其說!睂υ唬骸俺䥽迟F干玉,薪貴于桂,謁者③難得見如電.王難得見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見帝!蓖踉唬骸跋壬蜕幄,寡人聞命⑥矣!
。ㄟx自《戰(zhàn)國策》)
【注】①蘇秦:戰(zhàn)國時著名策士。②曾:竟然。③謁者:古代掌管進(jìn)見的人(國君的近臣)。④因:依靠。⑤就舍:回到館舍。⑥聞命:敬辭,指明白對方的意思。
1.根據(jù)要求,完成下列兩小題。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詞的意思。
、偃漳说靡姾跬酰 )
②不遠(yuǎn)千里而臨寡人()
③愿聞其說 ( )
、芙窳畛际秤翊豆穑ǎ
。2)下列各句與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蘇秦之楚
A.禽獸之變詐幾何哉(《狼》)
B.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C.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D.予獨(dú)愛蓮之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2.用“/”標(biāo)下面句子的兩處朗讀停頓。)
寡 人 聞 先 生 若 聞 古 人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楚國之食貴干玉,薪貴于桂。
譯文:
(2)水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譯文:
4.試說說文中蘇秦和楚王的言行給了我們哪些有益的啟示。
答:
參考答案:
1.(1)①能夠,可以 ②到,到……跟前 ③聽 ④吃
。2)B
2.寡人/聞先生/若聞古人
3.(1)楚國的糧食比宅玉還貴重,柴草比桂木還貴重。
(2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雖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但也一定根據(jù)實(shí)情來處理。
4.答案:做事要有耐心,說話要有技巧;要懂得尊重別人,善于接受別人的意見。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9
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ㄟx自韓愈《馬說》)
[乙]有人賣駿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與言,愿子還②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xiàn)一朝③之賈。”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④而馬價十倍。(選自《戰(zhàn)國策》)
【注釋】①比:副詞,接連地。②還:通“環(huán)”,環(huán)繞。③朝:早晨。④一旦:一天。
1.解釋下列劃線詞語的含義。
。1)才美不外見。見:_____________
(2)執(zhí)策而臨之。臨:_____________
(3)愿子還而視之。子:___________
。4)去而顧之。顧:_______________
2.翻譯選文中劃“__________”的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當(dāng)今社會,商家請名人作廣告已成時尚。請結(jié)合甲、乙二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簡要談?wù)劇懊诵?yīng)”的利或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聯(lián)系上文,觀察“孔子應(yīng)聘”這幅漫畫,用自己的話說說漫畫中“?”“!”包含的意思,并用一句話概括漫畫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2)臨,面對。(3)子,你。(4)顧,回頭看。
2.(1)不能用正確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馬的標(biāo)準(zhǔn)喂養(yǎng)它。
(2)連續(xù)三天在集市上賣馬,沒有一個識馬的.。(意對即可)
3.多出人才,人盡其才。(意思接近即可)
4.“略”。聯(lián)系“伯樂”、“馬”,“名人效應(yīng)”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5.(示例孔子疑惑不解:自己是一個大圣人、大教育家,為什么會被招聘單位拒之門外呢?他又發(fā)出感嘆:時代變化太快,自己跟不上形勢了!揭露了一些人才招聘單位只看學(xué)歷而不看實(shí)力的現(xiàn)實(shí)。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10
閱讀下列文段,回答10—14題。(13分)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于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王曰:“請聞其說!
對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緱氏之口,當(dāng)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據(jù)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yè)也。今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敝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袢ā⒅苁,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于戎狄,去王業(yè)遠(yuǎn)矣!
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wù)廣其地;欲強(qiáng)兵者,務(wù)富其民;欲王者,務(wù)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裢踔匦∶褙,故臣愿從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而諸侯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shí)兩附,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齊韓,周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將二國并力合謀,以因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謂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聽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益強(qiáng),富厚輕諸侯。 (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
10.下列各項加點(diǎn)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親魏善楚,下兵三川 對……友善,與……交好
B.敝兵勞眾不足以成名 疲憊的,衰敗的
C.臣請謁其故 陳述,說明
D.不如伐蜀之完也 萬全,完美
11.下列各項加點(diǎn)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當(dāng)屯留之道 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
B.挾天子以令天下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以死
C.而王不爭焉,顧爭于戎狄 相如顧招趙御史
D.以因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12.下列各項對文章內(nèi)容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文章記述一場關(guān)于“伐蜀”與“伐韓”的爭論,張儀主張“伐韓”,因為他認(rèn)為如果出兵去攻打戎狄,就離開周王畿太遠(yuǎn)了,不值得。
B. 司馬錯認(rèn)為“伐蜀”就如同用豺狼追逐羊群一樣,是容易做到的事情。
C. 司馬錯強(qiáng)調(diào)想要富國強(qiáng)兵、稱王天下,就一定要擴(kuò)大國家的領(lǐng)土,讓百姓們富足,并廣施君主的恩德。
D. 秦惠王最終聽取了司馬錯的意見,并派兵攻打蜀國取得成功。蜀國歸附了秦國,秦國變得更加強(qiáng)大。
13.用“/”為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斷句(2分)
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14.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5分)
。1)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2分)
(2)蜀既屬,秦益強(qiáng),富厚輕諸侯。(3分)
答案:
10. B 敝,使動用法,使……疲憊。
11. D 兩個“因”都作動詞“依靠、依托”講;A項第一個“當(dāng)”作“擋住,占據(jù)”講,第二個“當(dāng)”作“擔(dān)當(dāng),主持”講;B項第一個“以”,目的連詞,作“……來……”講,第二個“以”,表修飾的'連詞,作“……著”講;C項第一個“顧”,強(qiáng)轉(zhuǎn)折意味的副詞,作“反而,卻”講,第二個“顧”作動詞“回頭”講。
12. A 錯在“出兵去攻打戎狄,就離開周王畿太遠(yuǎn)了”,曲解原文“顧爭于戎狄,去王業(yè)遠(yuǎn)矣”,應(yīng)該是攻打戎狄一樣的蜀國,就遠(yuǎn)離了稱王天下的霸業(yè)。
13. (2分)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14. (2分)(1)整治軍隊(譯作“修治兵器”亦通)又不傷害眾人(指百姓),但對方(指蜀國)已經(jīng)歸服了!疽c(diǎn):繕,修治,整治;而,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句義通順】
(2)(3分)蜀國已經(jīng)歸附(于秦國),秦國就更加強(qiáng)大了,富庶得看不起其他諸侯國了!疽c(diǎn):既屬,已經(jīng)歸附;益,更加;輕,輕視,看不起;句義通順】
參考譯文:
司馬錯和張儀在秦惠王面前進(jìn)行了一場爭論。司馬錯要攻打蜀國,張儀說:“不如攻打韓國!鼻鼗萃跽f:“請讓我聽聽你們各自的道理!
張儀回答說:“應(yīng)先與魏、楚兩國親善友好,然后出兵韓國的三川,堵住轘轅、緱氏兩個隘口,擋住通向屯留的路,讓魏國出兵切斷南陽的通路,楚國派兵逼近南鄭,而秦國的軍隊則攻擊新城和宜陽,兵臨東西周的疆界,聲討周君的罪行,(隨后)乘機(jī)侵占楚、魏兩國的土地。周王室知道已經(jīng)不能拯救自身,一定會交出大禹所鑄造的九鼎和各種圖籍珍寶。我們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圖和戶籍,挾持周天子,用他的名義來號令天下,天下沒有敢于違抗的,這就是稱王天下的霸業(yè)啊。如今,蜀國是西邊偏僻(落后)的國家,又是戎狄中的首領(lǐng)。攻打蜀國,會使士兵疲憊,使百姓勞苦,卻不能以此來建立名望;即使奪取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得什么利益。我聽說:‘爭名的要在朝廷上爭,爭利的要在市場上爭!F(xiàn)在的三川地區(qū)和周王室,正是整個天下的大市場和朝廷,大王不去爭奪,反而與那些野蠻的人爭奪名利,這就離稱王天下的霸業(yè)遠(yuǎn)了!
司馬錯說:“不對。我聽到過這樣的話:‘想使國家富庶,一定要擴(kuò)大他的領(lǐng)地,想使軍隊強(qiáng)大的一定讓他的百姓富足,想稱王天下的一定要廣布他的恩德。這三個條件具備了,那么,稱王天下就會隨之實(shí)現(xiàn)!F(xiàn)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貧困,所以我情愿從那容易辦到的事做起。蜀國是西邊偏僻的國家,又是戎狄中的首領(lǐng),而且有像桀、紂一樣的禍亂。用秦國的軍隊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驅(qū)趕羊群一樣。得到它的土地,能夠擴(kuò)大秦國的疆域;得到它的財富,能夠使百姓富足,整治軍隊又不傷害百姓,蜀國已經(jīng)歸服了。因此,奪取了蜀國,但天下人不認(rèn)為我們暴虐;取盡了蜀國的財富,諸侯國也不認(rèn)為我們貪婪。這就是說,我們用兵一次,就能名利雙收,還能得到除暴、平亂的好名聲。如果現(xiàn)在去攻打韓國,脅迫周天子,脅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壞名聲,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義的名聲。去進(jìn)攻天下人都不希望進(jìn)攻的地方,這是很危險的!請允許我講明這個緣故:周王室,現(xiàn)在還是天下的宗室;齊國和韓國,是與周王室相交的友好鄰邦。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韓王自己知道要喪失三川,那么,兩國一定會聯(lián)合起來,共同采取對策,依靠齊國和趙國,并且向楚、魏兩國求援,以解除危難。把九鼎送給楚國,把土地送給魏國,大王是阻止不了的。這就是我所說的危險,不如攻打蜀國那樣萬無一失。”
秦惠王說:“很對。我采納你的意見!弊罱K出兵攻打蜀國。不到十個月便完全平定了蜀國。蜀國的君主改稱為侯,秦國又派遣陳莊去做蜀國的宰相。蜀國已經(jīng)歸附了秦國,秦國就更加強(qiáng)大了,富庶得看不起其他諸侯國了。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11
有兩虎爭人而斗者,管莊子將刺之。管與止之曰:“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也。今兩虎爭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子待傷虎而刺之,則是一舉而兼兩虎也。無刺一虎之勞,而有刺兩虎之名。
。ㄟx自《戰(zhàn)國策?秦策二》)
【譯文】
有兩只為爭吃一個人而相斗的老虎,管莊子想要刺死它們。管與止住他說:“老虎,是兇暴的動物;人是它們的美味,F(xiàn)在兩只老虎因爭吃人而互相爭斗,小的`一定會死,大的一定會受傷。你等這兩只老虎受傷后再刺殺他們,這就只用一個舉動殺死兩只老虎了。不用刺死一只老虎的力氣,卻能贏得一下子殺死兩只老虎的名聲!
【閱讀訓(xùn)練】
1. 解釋句中加點(diǎn)詞語
。1)管與止之曰 (2)子待傷虎而刺之 (3)則是一舉 (4) 而有刺兩虎之名
2.翻譯
(1) 有兩虎爭人而斗者。
(2) 人者,甘餌也。
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參考答案】
1.(1)制止 (2)代詞,指老虎 (3)舉動 (4)卻 2.略
3.做事應(yīng)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時機(jī),以逸待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12
醫(yī)扁鵲見秦武王①,武王示之病②,扁鵲請除③。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君以告扁鵲。扁鵲怒而投其石④:“君與知之者謀之⑤,而與不知者敗之。使此知秦國之政也⑥,則君一舉而亡國矣!
【注釋】 ①扁鵲:戰(zhàn)國時名醫(yī),姓秦名越人,勃?ぃㄔ诮窈颖比吻鹂h)人。②示:告訴。③除:去掉,此可引申為醫(yī)治。④石:石針,即砭,古人用以扎皮肉治病。⑤知之者:指懂得醫(yī)道的人。⑥此:如此。知:掌管。
1.辨析下列劃線詞的含義。
。1)武王示之病 之:________________
。2)目之下 之:________________
(3)君與知之者謀之 之:________________
。4)使此知秦國之政 之:________________
。5)與不知者敗之 之:________________
2. 用現(xiàn)代漢語說說下面兩個句子的'意思。
。1)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與知之者謀之,而與不知者敗之。使此知秦國之政也,則君一舉而亡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則故事告訴了人們廣泛聽取意見是對的,但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他的。
。2)的。
(3)指醫(yī)道。
。4)的。
。5)指治病這件事。
2.(1)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會使耳朵聽不清,眼睛看不見。
(2)君王同懂得醫(yī)道的人商量,又同不懂醫(yī)道的人來敗壞,假使像這樣去管理秦國的政事,那么君王隨時都有亡國的危險。
3.示例:分辨哪些是最合理的(或科學(xué)決策等)。(答案不唯一)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13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①,愿寄食門下。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以告。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居有頃,復(fù)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于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后有頃,復(fù)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對曰:有老母!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于是,馮諼不復(fù)歌。
后孟嘗君出記,問門下諸客:誰習(xí)計會,能為文收責(zé)②于薛乎?馮諼署曰:能!于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辭曰:責(zé)收畢,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
驅(qū)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dāng)償者,悉來合券。券遍合,起,矯命以責(zé)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
長驅(qū)到齊,晨而求見。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zé)畢收乎?來何疾也!曰:收畢矣!以何市而反?馮諼曰:君云視吾家所寡有者。臣竊計,君官中積珍寶,狗馬實(shí)外廄,美人充下陳。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竊以為君市義。孟嘗君曰:市義奈何?曰:今君有區(qū)區(qū)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臣竊矯君命,以責(zé)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孟嘗君不說,曰:諾!先生休矣!
后期年,齊王謂孟嘗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孟嘗君就國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孟嘗君顧謂馮諼: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四》)
【注釋】
、倜蠂L君:姓田名文,齊國貴族,齊湣王時任齊國的國相。他以好養(yǎng)士而著名。與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趙國的平原君一起并稱為戰(zhàn)國四公子。②責(zé):通債,債券。
1.對下列語句中加粗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使人屬孟嘗君屬:通囑,告訴
B.以何市而反 市:買
C.孟嘗君怪其疾也 怪:責(zé)怪
D.狗馬實(shí)外廄 實(shí):充滿
2.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
(1)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君有區(qū)區(qū)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馮諼為何要替孟嘗君燒券市義?結(jié)合全文概括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C
2.(1)孟嘗君派人供給馮諼母親吃用(的'東西),不使她感到缺失。
。2)現(xiàn)在你有了薛這個封地,卻不撫恤愛民,反而借款給他們收取利息。
3.(1)感謝孟嘗君的知遇之恩;(2)替孟嘗君樹立形象,獲得民心。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14
靖郭君①善齊貌辨。齊貌辨之為人也多疵,門人弗說。士尉以證靖郭君,靖郭君不聽,士尉辭而去。孟嘗君又竊以諫,靖郭君大怒曰:“刬而類,破吾家,茍可慊齊貌辨者,吾無辭為之!庇谑巧嶂仙,令長子御,旦暮進(jìn)食。數(shù)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辭而之薛,與齊貌辨俱留。無幾何,齊貌辨辭而行,請見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說嬰甚公往必得死焉齊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請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齊貌辨行至齊,宣王聞之,藏怒以待之。齊貌辨見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聽愛夫!”齊貌辨曰:“愛則有之,聽則無有。王之方為太子之時,辨謂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廢太子,更立衛(wèi)姬嬰兒郊師。’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袈牨娑鵀橹,必?zé)o今日之患也。此為一。至于薛,昭陽②請以數(shù)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聽之!腹唬骸苎τ谙韧,雖惡于后王,吾獨(dú)謂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廟在薛,吾豈可以先王之廟與楚乎!’又不肯聽辨。此為二!毙醮笙,動于顏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涂蠟楣讶藖砭腹?”齊貌辨對曰:“敬諾!本腹峦踔鹿,帶其劍,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請相之。靖郭君辭,不得已而受。七日,謝病強(qiáng)辭。靖郭君辭不得,三日而聽。當(dāng)是時,靖郭君可謂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為沮。此齊貌辨之所以外生、樂患、趣難者也。
。ü(jié)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一》)
[注]①靖郭君:田嬰,齊威王少子,齊宣王異母弟,孟嘗君田文之父!熬腹笔欠庖,指古薛城。②昭陽:楚國令尹。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靖郭君曰/王之不說/嬰甚公往/必得死焉/齊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請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B.靖郭君曰/王之不說/嬰甚公往/必得死焉/齊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請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C.靖郭君曰/王之不說嬰甚/公往/必得死焉/齊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請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D.靖郭君曰/王之不說嬰甚/公往/必得死焉/齊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請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11.下列對文中加點(diǎn)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靖郭君善齊貌辨”與“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兩句中的“善”字含義相同。
B.“威王薨”中的“薨”字與“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師表》)的“崩殂”互換,不影響表達(dá)。
C.“且先王之廟在薛”與“莊宗受而藏之于廟”(《五代史伶官傳序》)兩句中的“廟”字含義相同。
D.“動于顏色”與“顏色憔悴”(《屈原列傳》)兩句中的“顏色”含義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齊貌辨雖然有缺點(diǎn),很多人都不喜歡他,但在關(guān)鍵時刻能挺身而出,救人于危難。
B.齊貌辨面對齊宣王的譏諷,從容不迫,講述了靖郭君的兩件往事,便打動了齊宣王。
C.靖郭君不惜門客們不滿而離去,甚至不聽兒子孟嘗君的勸告,對齊貌辨優(yōu)待有加。
D.靖郭君審時度勢,從薛地回到都城后,韜光養(yǎng)晦,謝絕了齊宣王請他任國相的好意。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太子相不仁,不若廢太子,更立衛(wèi)姬嬰兒郊師。
。2)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為沮。
14.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帶其劍”有何用意?(3分)
答
10.C
11.B 【薨,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亡/崩(崩殂);帝王死亡。】
12.D 【原文有“不得已而受”的`表述】
13.【(1)太子的面相看起來不仁義,不如把太子廢掉,改立衛(wèi)姬的兒子郊師為太子。得分點(diǎn):“相”,面相;“不若”,不如;“更”,改;句意。(4分)
。2)自己能夠了解別人,所以即使有人非議那個人,他也不會停止自己的行動。得分點(diǎn):“知”,了解;“非”,非議;“沮”,停止;句意。(4分)】
14.【①表明自己是齊威王的兒子、齊宣王的兄弟。②表明自己將保衛(wèi)國家土地。③以此來打動齊宣王。(答對1點(diǎn)得1分,答對2點(diǎn)得3分。)】
【參考譯文】
靖郭君與門客齊貌辨交好。齊貌辨為人有不少毛病,門客們都討厭他。士尉為此勸說靖郭君不要親近齊貌辨,靖郭君沒有聽從,士尉告辭離開了。孟嘗君也私下勸說靖郭君不要親近齊貌辨,靖郭君非常生氣地說:“即使趕走你們這些人,毀掉我整個家業(yè),如果能讓齊貌辨滿意,我會毫不推辭地去做!庇谑蔷腹岧R貌辨住上等的客舍,派長子去給他駕車,早晚給他進(jìn)獻(xiàn)美食。幾年以后,齊威王駕崩,齊宣王即位。靖郭君與齊宣王不合,離開都城到自己的封土薛地,和齊貌辨一起居住在薛地。沒過多久,齊貌辨辭別靖郭君,請求回都城去拜見齊宣王。靖郭君說:“君王非常討厭我,你前去拜見他,必定會被處死!饼R貌辨說:“我根本就不想活,請一定允許我去!本腹裏o法阻止他。齊貌辨到達(dá)齊國都城,齊宣王聽說后,滿腹怒氣地等著他。齊貌辨拜見齊宣王,齊宣王說:“你是靖郭君言聽計從且寵愛的人吧!”齊貌辨回答說:“靖郭君寵愛我,卻沒有言聽計從。當(dāng)君王正做太子時,我對靖郭君說:‘太子的面相看起來不仁義,不如把太子廢掉,改立衛(wèi)姬的兒子郊師為太子。’靖郭君哭著對我說:‘不可以,我不忍心這樣做。’靖郭君如果聽我的話去做,一定不會有今天這樣的禍患。這是第一件事。靖郭君到了薛地,楚國令尹昭陽要用幾倍的土地來換薛地,我又對靖郭君說:‘一定要接受這個請求!腹f:‘從先王那里接受薛地,雖然與后王關(guān)系不好,(如果把薛地交換出去)將來死后我如何向先王交代呢?況且先王的宗廟就在薛地,我怎么能把先王的宗廟交給楚國!’又不肯聽從我的。這是第二件事!饼R宣王聽了不禁長聲嘆息,變了臉色,說:“靖郭君對我的感情竟然深到這種程度!我太年輕了,很不了解這些事情。你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請回來嗎?”齊貌辨回答說:“遵命!本腹┐魃淆R威王賜給的衣服帽子,佩戴齊威王賜給的寶劍,齊宣王親自到郊外迎接靖郭君,望著他哭泣。靖郭君到了朝廷,齊宣王就請他做國相。靖郭君推辭,不得已才接受了。七天以后,以有病為名,堅決要求辭職。靖郭君辭職沒有被允許,三天以后齊宣王才答應(yīng)了他的要求。在當(dāng)時,靖郭君可以說是有知人之明。自己能夠了解別人,所以即使有人非議那個人,他也不會停止自己的行為。這也就是齊貌辨置生死于度外、樂于解除憂患、急于救人危難的原因。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15
蘇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見乎王。談卒,辭而行。楚王曰:“寡人聞先生若聞古人,今先生乃不遠(yuǎn)千里而臨寡人,曾②不肯留?愿聞其說!睂υ唬骸俺䥽迟F于玉,薪貴于桂,謁者③難得見如貴鬼,王難得見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見帝!蓖踉唬骸跋壬蜕幄郏讶寺劽抟!
【注】①蘇秦:戰(zhàn)國時著名策士。②曾:竟然。③謁者:古代掌管進(jìn)見的人(國君的近臣)。④ 因:依靠。⑤ 就舍:回到館舍。⑥ 聞命:敬辭,指明白對方的'意思。(選自《 戰(zhàn)國策》 )
小題1: 解釋下列句中劃線詞的意思。(4 分)
、 談卒,辭而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遠(yuǎn)千里而臨寡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愿聞其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蘇秦之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2: 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2 分)
楚國之食貴于玉,薪貴于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3: 試說說文中蘇秦和楚王的言行給了我們哪些有益的啟示。(2 分)
參考答案:
小題1:(4 分)①完②到,到……跟前;③聽;④到,往,去(4分)
小題2:楚國的糧食比珠玉還貴重,柴草比桂木還貴重。(2分,“食”“于”譯句時須落實(shí))
小題3:做事要有耐心,說話要有技巧(1分);要懂得尊重別人,善于接受別人的意見(1分)
小題1:
試題分析:“卒”在古文中有三義:士卒、死、終,本句為“終”,“臨”本義為“靠近”,“聞”為“聽”,如果加“所”,“所聞”,即是名詞“聽到的”,“之”動詞“到、往”。
小題2:
試題分析:關(guān)鍵要把“食”“薪”“于”翻譯好,“食”在句中當(dāng)名詞“糧食”,“薪”指柴草,“于”,意為“……比……”。
小題3:
試題分析:“三日乃得見乎王”,蘇秦被怠慢,心中是不高興的,但自己身負(fù)使命,身為一國使者,對對方必須尊重有禮,所以蘇秦以“貴”“天帝”相稱,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尊重”問題,可以聯(lián)系孔子的話“人不知而不慍”。
【《戰(zhàn)國策》閱讀答案】相關(guān)文章:
《戰(zhàn)國策(節(jié)選)》《晏子使楚(節(jié)選)》對比閱讀題目及答案10-10
文言文閱讀試題及參考答案:戰(zhàn)國策與貞觀政要選段10-16
寬容課文閱讀答案:寬容閱讀答案04-02
《閱讀》閱讀練習(xí)及答案10-18
《關(guān)于閱讀革命》閱讀答案10-24
《安靜的閱讀》閱讀試題及答案10-02
《對雪》閱讀答案10-11
伏爾泰閱讀答案11-23
《新葉》閱讀答案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