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播放网站|亚洲精品熟女国产国产老熟女|亚洲欧美在线人成最新按摩

        
        
      • <form id="etzky"></form>
          <td id="etzky"><tr id="etzky"></tr></td>

          五線譜和簡譜的來歷

          時間:2022-10-02 22:15:11 音樂百科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五線譜和簡譜的來歷

            目前,我們使用最普遍、最熟悉的樂譜就是五線譜和簡譜,二者皆為舶來品,五線譜是十九世紀西方宗教東傳的伴生物,簡譜則是本世紀初學堂樂歌運動者們自日本帶回來的“經”品,它們的來歷,習樂者不可不知。

            一、五線譜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記譜法。在五根等距離的平行線上,標以不同時值的音符及其他記號來記載音樂的一種方法。

            五線譜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紀的紐姆記譜法及有量記譜法。紐姆譜以橫線為標準,用符號表示音的高低,但不顯示音值長短。從7世紀起,這種記譜法出現于歐洲天主教堂內,最初只用1根線代表F音高,11世紀經阿雷佐的圭多逐步發(fā)展成4根線。規(guī)定音高為d、f、a、c,并將f線畫成紅色,c線畫成黃色(后成為五線譜中高音及低音譜號的起源)。13世紀有人使用第5根線,成為五線譜的前身。16世紀又有加線的辦法,使音高的記載更完備。

            有量記譜法為13世紀科隆教士弗蘭科創(chuàng)始。這種記譜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記號嚴格規(guī)定了音的長短,是對紐姆譜的補充和豐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涂以黑色的,稱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稱為有量白符,這種記譜法在西方使用到17世紀左右。

            五線譜在前兩者的基礎上出現,到17世紀逐步完善,18世紀開始定型而沿用至今。如小節(jié)線原用于文字譜,17世紀末被五線譜所采用;升降記號通用于18世紀,表情記號取有量記譜法;裝飾音記號源于紐姆譜,17世紀系統(tǒng)化用于五線譜。

            五線譜傳入中國,最早見于文字記載的是1713年的《律呂正義》續(xù)編,書中記述了五線譜及音階、唱名等。五線譜在中國逐步流傳和使用,則于19世紀中葉以后隨西方傳教士的傳教及新學的興辦而有所推廣。

            二、簡譜

            一種簡易的記譜法。有字母簡譜和數字簡譜兩種。一般所稱的科譜,系指數字簡譜。數字簡譜以可動唱名法為基礎,用1、2、3、4、5、6、7代表音階中的7個基本音級,讀音為do、re、mi、fa、sol、la、si,休止以O表示。每一個數字的時值名相當于五線譜的4分音符。

            數字簡譜的雛形初見于16世紀的歐洲。17世紀時法國天主教方濟名會教士J·J·蘇艾蒂加以改進后用來教唱家教歌曲。18世紀中葉,著名的法國思想家J·J·盧棱再加改進,大力倡導,并編入他的《音樂辭典》之中。19世紀,經過P·加蘭、A·帕里斯和E·J·M·謝韋3人的繼續(xù)改進和推廣,才在群眾中得到廣泛使用。因此這種簡譜在西方被稱為“加—帕—謝氏記譜法”。

            19世紀末葉,簡譜傳到日本,再傳入中國。1904年沈心工編著出版的《學校唱歌集》是中國最早自編的一本簡譜歌集;之后逐步普及到各地的學校,30年代隨著救亡歌詠運動的開展,簡譜得以在群眾中廣泛流傳。

            由于簡譜的記法與中國的工尺譜(流行在中國民間的一種文字譜)相當接近,在中國簡譜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就世界范圍而言,中國是把簡譜吸收的最好、最發(fā)揚光大的國家。而五線譜,通過教育體制,以西方為中心的音樂教育,已基本流行于各個國家,在院校里也是必修項目之一,它為世界音樂統(tǒng)一于一譜提供了基礎。

          【五線譜和簡譜的來歷】相關文章:

          關于簡譜的來歷10-05

          《我和草原有個約定》簡譜10-03

          我和奶奶去買菜簡譜歌譜10-03

          我和草原有個約定簡譜歌譜10-03

          五線譜入門學習:附點和連音線03-24

          冬至的來歷和習俗記敘作文10-05

          再見簡譜11-28

          《離騷》簡譜10-05

          《化蝶》簡譜03-24

          《贊歌》簡譜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