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機械原理課程設計心得體會(推薦)
十幾天的機械原理課程設計結束了,在這次實踐的過程中學到了一些除技能以外的其他東西。下面小編為您收集整理了機械原理課程設計心得體會,歡迎閱讀!
機械原理課程設計心得體會(一)
經過一個星期的編譯原理課程設計,本人在劉貞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該課程設計。通過該課程設計,收獲頗多。
一、對實驗原理有更深的理解
通過該課程設計,掌握了什么是編譯程序,編譯程序工作的基本過程及其各階段的基本任務,熟悉了編譯程序總流程框圖,了解了編譯程序的生成過程、構造工具及其相關的技術對課本上的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課本上的知識師機械的,表面的.。通過把該算法的內容,算法的執(zhí)行順序在計算機上實現(xiàn),把原來以為很深奧的書本知識變的更為簡單,對實驗原理有更深的理解。
二、對該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有深刻的理解
通過把該算法的內容,算法的執(zhí)行順序在計算機上實現(xiàn),知道和理解了該理論在計算機中是怎樣執(zhí)行的,對該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有深刻的理解。
三、激發(fā)了學習的積極性
通過該課程設計,全面系統(tǒng)的理解了編譯原理程序構造的一般原理和基本實現(xiàn)方法。把死板的課本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激發(fā)了學習的積極性。把學過的計算機編譯原理的知識強化,能夠把課堂上學的知識通過自己設計的程序表示出來,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以前對與計算機操
作系統(tǒng)的認識是模糊的,概念上的,現(xiàn)在通過自己動手做實驗,從實踐上認識了操作系統(tǒng)是如何處理命令的,如何協(xié)調計算機內部各個部件運行,對計算機編譯原理的認識更加深刻。課程設計中程序比較復雜,在調試時應該仔細,在程序調試時,注意指針,將不必要的命令去除。
在這次課程設計中,我就是按照實驗指導的思想來完成。加深了理解文件系統(tǒng)的內部功能及內部實現(xiàn),培養(yǎng)實踐動手能力和程序開發(fā)能力的目的。
四、理解了該知識點以及學科之間的融合滲透
本次課程設計程序部分是用c語言編寫的,把《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編譯原理》,《算法分析與設計》《c語言》四門學科聯(lián)系起來,把各個學科之間的知識融合起來,把各門課程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對計算機整體的認識更加深刻。使我加深了對《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編譯原理》,《算法分析與設計》《c語言》四門課程的認識。
機械原理課程設計心得體會(二)
接觸機械原理這門課程一學期了,而這學期才是我真正感受到了一個學習機械的樂趣以及枯燥,被那些機械器件、機件組合而成的機器所吸引,尤其是汽車、機器人、航天飛機等機械技術所震撼,感慨機械工作者的偉大,。然而這種激動就在接近本學期結束之時,終于實現(xiàn)了,我們迎來了第一堂機械課程設計。
由于第一次做這樣的事情,脫離老師的管束,和同學們分組探討自動送料沖床的結構設計,把學了一學期的機械原理運用到實踐中,心中另是一番滋味!
在設計之前,指導老師把設計過程中的所有要求與條件講解清楚后,腦子里已經構思出機構的兩部分,即送料機構和沖壓機構,把每一部分分開設計,最后組合在一起不就完成整體設計了嗎?這過程似乎有點簡單,可是萬事開頭難,沒預料到這個“難”字幾乎讓我無法逾越,如槽輪間歇機構,要滿足送料間歇條件,就必須按照規(guī)定的運動規(guī)律即參數(shù),設計一個滿足運動條件的槽輪機構,這是機械原理課堂上沒有講過的,因為這部分只是課本了解內容,但涉及這個槽輪機構對整個課程設計來說又是勢在必行的,所以我跟鄭光順跑到圖書館,恨恨地找了一番,終于借到與這次課程設計有關的六本參考資料書,拿回來后一本一本地看下去,把槽輪有關的內容一一瀏覽,結果,令我們欣喜的是這槽輪機構的各種參數(shù)都被羅列出來了,而且還有一道例題,按照例題的思路很快地設計出了槽輪機構,即送料機構設計完成。
做成了槽輪送料機構,我們的沖壓機構有存在很大的難題,將凸輪機構和連桿機構組合完成一個特定的運動,這是沒有學過的',凸輪機構倒是很容易地算出來了,但是連桿機構既要滿足角度條件又要滿足高度條件,解析法是不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弄懂的,為了爭取時間我們只能選擇圖解法了,組長張瑞朋和鄭光順大晚上的坐在電腦旁邊,用CAD作圖,用QQ語音進行交流,高科技顯然被引進了我們的課程設計,兩位“工程師”邊做圖邊把存在的問題說出來,最后在他們二位加夜班的情況下,與第二天早上突破了這個難題。與此同時我們另外五人也拿出了兩套備用方案,各自完善了參數(shù)。一周后方案基本完成,進入作圖階段。但在作圖之前經過七人反復討論決定采取第三套凸輪連桿組合方案,因為這套方案可以很好地滿足急回這一特性,而其他兩套方案都在這一特性上欠缺,方案的選擇就這樣塵埃落定了。
作圖可以說是學機械的家常便飯,不過這最基本的功夫又是最耗時、最考驗人的耐心和細心的。從本周一起2張2號圖紙必須在周三完成,將我們設計機構完全呈現(xiàn)出來。由于我們組合機構比較復雜,所以除作最基本的結構件圖外還得完成結構件圖的側視圖,以便答辯時老師能夠讀懂我們的作業(yè),這一任務無疑加大了我們的工作量,最為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周二下午一點鐘到工作室后,為了在晚上離開前完成圖紙,一直作圖到晚上九點鐘,下午五點那時肚子實在餓得不行了,就干脆把快餐叫到工作室,幾個人在一起呼呼呼地吃了一頓特殊的作圖晚餐,這樣的事情在畢業(yè)后也許將成為同學之間的一段美好的回憶了。
周三完成課程設計報告,完善圖紙。準備好一切后,等待周四的答辯到來。只希望我們組能夠在答辯中取得好成績,即過程與結果的雙重完美,當然這是本次課程設計的最完美的結局。
【機械原理課程設計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微機原理課程設計心得體會10-12
機械課程設計心得體會11-29
機械課程設計的心得04-25
機械課程設計心得體會15篇03-29
機械課程設計心得體會精選15篇04-26
機械課程設計心得體會(通用22篇)05-23
機械課程設計心得體會(匯編15篇)04-25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心得11-25
機械制造課程設計心得04-25
機械課程設計的心得15篇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