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讀王羲之《蘭亭集序》有感
當(dāng)仔細(xì)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qū)懸黄x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王羲之《蘭亭集序》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王羲之《蘭亭集序》有感1
輕輕地打開書本,我的心躍入了文字中,來到了另一個世界。
會稽山陰。蘭亭。置身于崇山峻嶺之中,四周是一片高高的茂密的竹林,清清的流水匆匆而過,“叮咚叮咚”,他在和我說一個故事。一代書圣王羲之,在這里寫下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的序文,一個個“飄若游云,矯若驚龍”的字,仿佛有了生命。
我想王羲之是一個“怕死”的人。因此,他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眼前的美好的事物。為了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實,他“嘗極東方,寄情于山水之間”,又臨池學(xué)書,創(chuàng)造出“天質(zhì)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王羲之陶醉于山水,書法之時,定是十分快然自足,忘記了時間的流逝。
那么,如此短暫的一生,不是更加迫近死亡了嗎?不是這樣的。對他來說,雖然時間匆匆而逝,但并不是什么也沒有留下。正如流星一般,很快便消逝了,卻擦出極其奪目的光芒!珍惜時間,并不是珍惜時間本身,把時間當(dāng)成寶貝一樣,而是珍惜生命,憐惜如何度過時間。無所事事的人感覺時間是漫長的',他們似乎有了更長久的生命。但是,他們就像紙上的一條長長的線,單薄而蒼白!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彼嬖V了我們?nèi)绾慰创劳。而看了《蘭亭集序》之后,我明白了自己該如何活著。正如泰戈爾所說:“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想起自己以前,不知蹉跎了多少時光。曾經(jīng)坐在電腦旁邊,幾個小時不停地玩著游戲,還津津有味,不亦樂乎;曾經(jīng)和同學(xué)們出外游玩,吃喝打鬧,還以為年輕便是如此;曾經(jīng)坐在桌子旁,對著書本一籌莫展,還覺得時間是如此漫長……我真為自己感到羞愧!
人生無常,時不我待!清晨的陽光灑進(jìn)窗子,請不要用昨夜的夢拒絕她,我們應(yīng)該用朗朗的讀書聲回報她燦爛的笑;五彩繽紛的網(wǎng)絡(luò)世界向你招手時,請不要輕易地把整個身心投入她的懷抱,我們應(yīng)該友好地和她握握手;當(dāng)你想親近大自然的時候,請不要帶著喧鬧同行,靜靜的一個人,大自然才會向你展示她的全部魅力……
“花開時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睍r間如白駒過隙,在時間的長河里,我們是激起千層大浪,還是默默無聞,隨之而逝?美好的生命是易逝的,我們應(yīng)該珍惜眼前,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
一條單薄而蒼白的線已經(jīng)成了過去,現(xiàn)在我們要用生命繪出一幅唯美的畫卷――一朵燦爛的夏花!
讀王羲之《蘭亭集序》有感2
公元353年,也就是永和九年,王羲之和當(dāng)東晉的名土謝安諸人,相聚在浙江紹興一個不起眼的地方——蘭亭,一齊做修禊的事,修禊是古代的一種習(xí)俗,據(jù)說,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三日,人們?nèi)绻R水而祭的話,就能夠“除兇祥,去宿垢”《晉書·禮志》,文人雅集,自不免詩文唱和,不曾想到的是,就是這樣一次不經(jīng)意的“一觴一詠”,竟然誕生了一篇在中國藝術(shù)、文學(xué)和哲學(xué)史上產(chǎn)生深遠(yuǎn)意義的名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提到《蘭亭集序》,人們首先想到書法,這篇被后人譽為“國之瑰寶”的書法藝術(shù)杰作,也堪稱一代“書圣”王羲之的巔峰之作,作者在宴酣之余,筆走靈蛇,兔起鶻落,一揮而就,篇中十七年“之”字,極盡變化之能事,洋洋灑灑,無一雷同。據(jù)云,他自此以后創(chuàng)作的作品再難其右,能夠說,《蘭亭集序》之于羲之,猶《廣陵散》之于晨擔(dān)蘼劬透鋈耍故侵泄幕裕際遣豢晌摶;能有赌旷侍m炎鰨親髡叨嗄暌?guī)藚T窕》⒑褪導(dǎo)醋魈觳帕楦信鱟、綋Q、日娤的叉|A釗艘藕兜氖牽獨紀(jì)ぜ頡返惱婕#倌甑惱紛鈧章淙肓頌鋪謔種校馕皇茸秩緱惱旯厶熳櫻倌曛蟀閹魑漣氳叵攏絲毯未Γ巖2豢煽劑恕/p>
幸好,我們還有《蘭亭集序》文章可讀,這篇金石之文在文學(xué)上的價值堪與書法比美,二者交相輝映,使后世之人得以誦吟之,呤嘆之,懷想之,神往之……
《蘭亭集序》可是廖廖數(shù)百字,卻堪稱魏晉玄學(xué)散文的.集大成者,它的文風(fēng)澹泊自然,它的文筆清新幽雅,行文如“風(fēng)行水上,略無沾滯”,又如深潭淺瀾,顯隱有致,王羲之舉重若輕,以蕭簡之筆發(fā)深婉感慨之聲,令人讀之唏噓不已,同時也給讀者極大的審美享受。
除了文學(xué),我更欣賞文中所展示的風(fēng)雅文化之美,蘭亭之集,既是名士宴游之集,也更是魏晉風(fēng)度,名士風(fēng)流的集中展示,透過聚會的盛況,我們能夠深深感受到風(fēng)雅文化的陶冶,文章雖無一字提雅,而又無一句不雅:雅景、雅人、雅事、雅懷,真可謂“不著一字,而盡得風(fēng)流”。但,這一切并不是文章的主旨。
《蘭亭集序》最重要的一點,是經(jīng)過宴游之樂的渲染、鋪墊來引發(fā)自我對生命本體的思考,通篇迷漫著人生難再,如電如霧,似幻似真,不可預(yù)知,不可挽留的無奈和無助的情緒。縱觀歷史,古往今來,也不知有多少圣人賢者對人生的終極意義有過這樣或那樣的求索,但似乎都沒有一種完美的答案,唯一的相同,那就是:人生永遠(yuǎn)應(yīng)對變化,永遠(yuǎn)帶著遺憾,這是問題,也是答案,卻永遠(yuǎn)無法解決,王羲之說:“后之視今,猶今之視昔,悲夫!”也許,思考的本身就是意義的全部,且讓我們細(xì)細(xì)的賞玩: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鍥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起首以疏淡之筆輕輕點題,直言聚會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由。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好一處風(fēng)景!由遠(yuǎn)及近,由靜而動,突出景致的闊、幽、清,俗話說“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有美景如斯,“不有雅詩,何申雅懷?”為下文感慨伏筆。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在彎曲的流水上放上漆制酒杯,杯中注滿酒,讓酒杯順流而下,與會的文人分散坐在流水邊,酒杯流到誰前面,誰就取飲賦詩,這是何等雅事!又是何等趣事!真如神仙中人,不帶半點煙火之氣,恨不生此時,適此地,而逢其事也,唯其盛宴如斯,而又盛筵難再,為下文感慨再伏筆。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信可樂”三字將宴游之樂渲染達(dá)至高潮,正所謂“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下段筆鋒陡轉(zhuǎn),直抒胸臆。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一樣,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近,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廖瘳數(shù)語,引出了對生命本體的思考,他說:人這一輩子啊,真是短暫,有的人相見言歡,在一室之內(nèi)抒發(fā)人生的抱負(fù),有的人寄情山水,過著放縱無羈的生活,雖然他們選擇的生活方式不一樣,可是,當(dāng)他們沉醉其中的時候,真的不明白自我正一天天老去啊,等到有一天,突然對熱愛的東西產(chǎn)生了厭倦,情隨事遷,不免會發(fā)生感慨,不知自我當(dāng)初的選擇是否正確,而人生短暫,一下子就到了盡頭,一切都?xì)w于空無,想到那里,真是讓人傷感。
這段話讓我想起蘇東坡的一首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雪上偶爾留趾爪,鴻飛哪復(fù)計東西!”不是嗎?人生真的是一個無法預(yù)知,無法停留,無法回頭的漂泊之旅,所有的悲歡得失如前水復(fù)后水,古今相續(xù)流,所有的人都無法跳出這個輪回,所以,他之后說: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猶今之視昔,悲夫!”
應(yīng)對匆匆流逝的光陰,人們除了感慨人生的無常之外,又還能做些什么呢?想起這些,真讓人悲痛!也許,也許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當(dāng)下,忘懷得失。
“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千載之下,會有人看了這篇文章,發(fā)出如我相同的感慨。
嗚呼,“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蘭亭美景和那些宴游的人都已成過眼云煙,唯有這篇序言,仍帶給后人長久的思索。
我最終發(fā)現(xiàn),羲之先生一天也沒離開我們!
讀王羲之《蘭亭集序》有感3
《蘭亭集序》是我國東晉時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在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等人到今浙江紹興蘭亭“c禊”時,會上各人作詩,其為之詩集寫的序文。
該序文不僅描寫了蘭亭周圍的美麗景色,也描述了王羲之他們聚會時的歡樂之情,而又抒發(fā)了對人生生死無常的感慨,也在隱隱約約間告訴了我們“人與社會之間”的關(guān)系,那就是“積極入世”。
作者王羲之,字逸少,東晉瑯琊臨沂人,有詩文集十卷,但又兼以擅長書法名世。而他所創(chuàng)作的《蘭亭集序》,不僅是我國書法界的珍品,也是我國文壇上的杰作。千百年來這序文這書法,為世人所稱贊和傳誦。
那為何這片序千百年來為世人所稱贊和傳誦呢?由于喜歡,所以深讀。略悟。
其序共三段,第一段作者不僅描繪了他們在浙江紹興蘭亭“c禊”時的蘭亭聚會的情況,并如其同時也寫出了與會者的真實感受。其中“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亦寫出了此次聚會的內(nèi)容和此行最終的目的,暢敘幽情。
第二段,通過“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古人云:‘死生亦大矣!M不痛哉?”的描寫。提出并討論了人生的無常,并不由的發(fā)出了無情的感慨。
淺悟,其中提到,人與人的相處,要學(xué)會圓滑周旋。因為有的人喜歡和朋友暢談,無拘無束;而有的人則喜歡把興趣,寄托在所喜歡的事物上,曠達(dá)開朗,也同時無拘無束。雖然他們的取舍點不同,但是他們都在表達(dá)他們自己真實的想法,因高興而高興,因滿足而滿足,這樣似乎衰老與他們就毫無半點關(guān)系?墒堑鹊剿麄儏捑脒@些事情的時候,曾經(jīng)的喜悅傾刻就會成為過去的事情,那么就像“生和死”,這樣的大事情,還是會不由的發(fā)出感慨的。人生其實真的就是這樣無常,那怎能不令人悲痛呢?也同時無意中透露著人生的無奈。
第三段,表明了作者寫序的緣由。“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前人的感慨和今人的感慨是這樣的如出一轍,能不讓人感慨嗎?生和死是一樣的虛無,長壽和短命一樣的荒謬,后代的人看待我們當(dāng)代的人,也像我們當(dāng)代的人看待古代的人一樣,這可真是可悲呀!
這篇序言疏朗簡凈而韻味深長,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風(fēng)格。同時也體現(xiàn)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同時也在表達(dá)著這樣一個相同的觀點:身在一個社會,只有融入這個社會,才能長久。簡單一點就是你只能適應(yīng)這個社會,而不能讓這個社會適應(yīng)你。所以在我們討論某個問題和觀點時,不如先看一下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我們身邊的情況,然后再根據(jù)其,而來決定或判斷這個問題或這個觀點在此時在此地,應(yīng)用怎樣的方法或怎樣的手段來正確合理的解決或判定。這,這難道不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嗎?
沒有百分之百的成功,也沒有百分之百的失敗,盡力了,積極的融入了這個社會了,成功甚好,失敗那又有何妨?
《蘭亭集序》,不懂得會說那是王羲之酒后酒酣人興的成果,而如果能進(jìn)入字里,那里面卻有著怎樣的享受著自我,有著怎樣面對困難的灑脫,因為那字里行間無不閃爍著那奮進(jìn)的氣魄,那奮進(jìn)的光芒。
那么,我們身在這個社會,你是否已經(jīng)準(zhǔn)備好,讓人生也如其一樣閃爍。積極入世,并積極的適應(yīng)社會,并在這光芒的社會中,積極發(fā)光發(fā)熱呢?
那么,你的人生,你的《蘭亭集序》,是否也會因你的“積極入世”而煥發(fā)耀眼的光芒呢?
那么,不如就讓我們積極入世,而從此有一個不悔的人生吧。
讀王羲之《蘭亭集序》有感4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眾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記下了他們的千古風(fēng)流。品讀既是書法瑰寶又是優(yōu)美散文的《蘭亭集序》,正如詩人所云:“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yōu)美的自然風(fēng)光。你看,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jī)盎然,怎不讓人流連忘返?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們的聚會免不了“酒”與“詩”!熬啤笔歉星榈拇呋瘎,“詩”是情感的“產(chǎn)品”,于是他們“引以為流觴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誰的前面,誰就取來飲酒),然后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真是快哉!
讀到這里,似乎時光倒轉(zhuǎn),回到蘭亭集會上,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fēng)度和詩意人生。我找尋王羲之,哦,他乘著快意,信步登上蘭亭的最高處,仰看,世界是如此闊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視,大自然萬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機(jī)盎然。他發(fā)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實在是人生的極致。
當(dāng)年漢武帝行幸河?xùn)|,中流與群臣?xì)g飲,曾作詩《秋風(fēng)辭》:“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fā)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奈老何!”魏文帝與詩人吳質(zhì)宴后寫道:“樂往哀來,愴然傷懷!蔽鲿x的石崇在與眾人宴飲后說:“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弊詽h魏以來,人們因歡聚由樂生悲的感慨是比較普遍的,王羲之在歡宴之后也不能擺脫這種傳統(tǒng)氛圍的影響,情緒出現(xiàn)了變化,由“樂”轉(zhuǎn)“痛”。因何而痛?是痛苦?痛心?痛惜?悲痛?
世俗中的人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jīng)不再,而功業(yè)無成,作者自然發(fā)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跋蛑,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是“勝景不常,勝筵難再”,又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況且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wèi){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jié)果是殊途同歸,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qiáng)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這種“痛”,是對“人生短暫,世事無!钡耐聪А
人要真實地生活在現(xiàn)實里,總要與各種人、事打交道,這就是生活。如何面對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兩類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盎蛉≈T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把自己的胸懷抱負(fù),在室內(nèi)暢談!耙蚣乃,放浪形骸之外”: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地生活。王羲之所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yán)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quán)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wù)是保全性命,不少人或談玄悟道,或歸隱山林。但我們不禁要問:這兩種人生態(tài)度可取嗎?能否有更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比如,就著自己的才華,到社會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負(fù)?王羲之自己怎么看呢?他說“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意思是我到現(xiàn)在才知道,把生與死等同起來是多么荒誕,把長命與夭亡看做一回事純是無稽之談。他“悲”古人,因為他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他亦“悲”后人,“后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人讀他的文章,猶如他讀古人的文章一樣,王羲之詢問古今,發(fā)出悲嘆。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jìn)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zhì)(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我們今天讀他的文章,是“后之賢者”,我認(rèn)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他們憑借自己的精神與成就獲得了永恒的生命。曹操在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dāng)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李白留下了“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的悲嘆,但是他吞吐出盛唐華章。蘇軾發(fā)出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悲嘆,但是他卻為人類留下了無數(shù)精美的篇章。再看看王羲之,他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所以說,此文是王羲之在良辰美景面前一種理性的思考,他感嘆人生苦短,是在告訴我們要珍惜現(xiàn)在的時光,不能沉溺于樂事之中,要對自己的狀態(tài)做一下思考,要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讀王羲之《蘭亭集序》有感】相關(guān)文章:
王羲之軼聞故事03-07
王羲之的名人故事08-26
王羲之的代表作01-06
王羲之寫字歇后語07-20
名人王羲之專注勤奮的勵志故事03-15
王羲之《蘭亭序》原文及譯文07-19
與王羲之有關(guān)的歇后語12-14
蘭亭集序讀后感05-01
《蘭亭集序》讀后感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