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雨巷讀后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總結呢?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雨巷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雨巷讀后感1
戴望舒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詩人,我在初中的時候,曾經(jīng)拜讀過他的《雨巷》。《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戴望舒更因此而成為傳誦一時的“雨巷詩人”。戴望舒是帶著我國晚唐詩家的舊詩影響步入新詩壇的。在《雨巷》中,反映出了他對詩的音樂美、詩的形象流動性和主題的朦朧性的追求。
首先我們先來詳細的解讀一下《雨巷》。
《雨巷》全詩由7節(jié)組成。在第一節(jié)中,寫到“我”“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而在這“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中,“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個“丁香般愁怨的姑娘”是我心目中的想象、追求和希望。而第二節(jié)則是對這個“丁香般的姑娘”的進一步想象與補充。從視覺、嗅覺、感覺、情感等方面來豐富她,把丁香徹底浸染進“她”的血脈、氣質中。“她”在雨中“哀怨又彷徨”,把“她”和雨連結在一起,用雨來襯托“她”的哀怨。形成了一幅充滿中國傳統(tǒng)意境的水墨畫。
第三節(jié),寫這個讓我著迷的“丁香般的姑娘”“像我一樣”,在這寂寥的雨巷中默默的彳亍著,而“冷漠、凄清,又惆悵”的氛圍,則充斥在這樣的情境中。第四節(jié),寫“她”和“我”在這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中相遇,相較“我”的戀戀不舍,“她”只是“默默的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然后“她”“如夢一般的飄過”。
第五節(jié),寫這個“丁香般的姑娘”與我擦肩而過,然后“她”“默默的走遠了”,“走盡這雨巷”。第六節(jié),我與這“丁香般的姑娘”徹底的'失之交臂。雖然“我”不舍,但“她”還是在我的目光中,在這哀愁的雨中,“消失掉了她的顏色”、“消失掉了她的芬芳”“消散了她太息般的眼光”“她丁香般的惆悵”。
所以在第七節(jié)中,“我”獨自“撐著油紙傘”,在雨巷中彷徨徘徊,期望能再逢著那個“丁香般愁怨的姑娘”。但是,要再次逢著這個“丁香般愁怨的姑娘”是渺茫的,所以我只能退而求次,期望在夢中與“她”相會(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雨巷》明面上是寫抒情主人公對在雨巷中逢著的“丁香姑娘”充滿的甜蜜又憂傷的情懷,希望能與這個“丁香姑娘”再次相逢。但實際上“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只是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一個象征形象。這個像夢一般飄過的,像丁香般結著愁怨的姑娘,只是詩中抒情主人公的內心幻覺,“丁香姑娘”由景而生,又與景相互相生,這才構成了這首詩朦朧神秘的氣氛。“像夢一般地凄婉迷!钡摹岸∠愎媚铩,本身就帶著一種隱隱約約,模模糊糊的光暈;而她的象征意義對讀者來說更是撲朔迷離,“她”可以說是詩人對愛情的向往,也可以是對理想的渴望,更可以是對剛剛經(jīng)歷過的革命的憧憬。(在仍處于白色恐怖中的1927年夏寫成此詩)
戴望舒的《雨巷》常被拿來與李金發(fā)的《棄婦》相比。
《棄婦》——李金發(fā)
長發(fā)披遍我兩眼之前
遂隔斷了一切羞惡之疾視,
與鮮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與蟻蟲聯(lián)步徐來,
越此短墻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風怒號:
戰(zhàn)栗了無數(shù)游牧。
靠一根草兒,與上帝之靈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腦能深印著;
或與山泉長瀉在懸崖,
然后隨紅葉而俱去。
棄婦之隱憂堆積在動作上,
夕陽之火不能把時間之煩悶
化成灰燼,從煙突里飛去,
長染在游鴉之羽,
將同棲止于海嘯之石上,
靜聽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發(fā)出哀吟,
徜徉在丘墓之側,
永無熱淚,
點滴在草地
為世界之裝飾。
與李金發(fā)的《棄婦》相比,戴望舒的《雨巷》更具有親切性,“丁香姑娘”比“棄婦”更讓讀者感到親切熟悉與明朗。其原因是因為,戴望舒更注重對中國詩歌傳統(tǒng)的傳承與融合,正如第一段所說,戴望舒是帶著我國晚唐詩家的舊詩影響步入新詩壇的。在《雨巷》中,我們可以看到,這首詩轉化了的中國古典詩詞中集美麗、高潔、愁緒與一體的“丁香”形象,曾分別出現(xiàn)在李商隱、杜甫、李璟的詩詞中。(“本是丁香樹,春條結始生”——李商隱;“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墊”——杜甫;“青鳥不傳云中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李璟。)同時,詩中的“油紙傘”“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丁香般的愁怨”“頹圮的籬墻”更體現(xiàn)了一種“杏花春雨江南”古典文化傳統(tǒng),具有東方美學情調。
《雨巷》中蘊含的朦朧美不足以促使作者獲得“雨巷詩人”這傳誦一時的稱號。正如第一段所說的,《雨巷》不僅體現(xiàn)了主題的朦朧性,更體現(xiàn)了一種音樂美。
詩中不斷分行造成的緩慢,仿佛是抒情主人公在前行又仿佛是在原地徘徊彷徨的腳步成就了該詩罕見的音樂美。詩歌開首是將一個長句( 我/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切分為多個短句。并且充分運用了押韻手法。而且《雨巷》還運用了重復、頂真與回環(huán)等修辭手法,使詩歌整體讀起來流暢、蕩氣園潤。
正是因為這種朦朧美和音樂美,才成就了《雨巷》!队晗铩犯虼 ,而成為現(xiàn)代漢語詩歌試實驗的一個里程碑。
雨巷讀后感2
一首好的抒情詩,應該是藝術美的結晶。它會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喚起人們審美的感情。
然而多年來,《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詩作,卻被視為象征派和現(xiàn)代派的無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學史的視野外;直到最近,人們才像觀賞出土文物一樣,把這些作品從遺忘的塵土中挖掘出來,又重新看到了它們身上的藝術光輝。
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創(chuàng)作道路上,只給我們留下來九十多首抒情短詩,《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雨巷》大約寫于1927年夏天。最初發(fā)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說月報》第十九卷第八號上。戴望舒的摯友杜衡在1933年寫道:
說起《雨巷》,我們很不容易把葉圣陶先生底獎掖的。《雨巷》寫成后差不多有年,在葉圣陶先生代理編輯的《小說月報》的時候,望舒才忽然把它投寄出去。圣陶先生一看到這首詩就有信來,稱許他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的紀遠。……圣陶先生底有力的推薦,是望舒得到了“雨巷”詩人的稱號,一直到現(xiàn)在。(《望舒草· 序》)
《雨巷》創(chuàng)設了一個富于濃重點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里,詩人把當時的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xiàn)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這里沒有聲音,沒有歡樂,沒有陽光。而詩人自己,就是這樣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獨者。他在孤寂中懷著一個沒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種美好的理想出現(xiàn)在自己面前。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到象征。然而詩人知道,這美好的理想是很難實現(xiàn)的。她和自己一樣充滿了愁苦和惆悵,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夢一樣從身邊飄過去了。留下來的,只有詩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現(xiàn)實中彷徨,和那無法實現(xiàn)的夢一般飄然而逝的希望!
有論者說,《雨巷》時詩人用美好的“想象”來掩蓋丑惡的“真實”和“自我解脫”,是“用一些皂泡般的華美的幻象來欺騙自己和讀者”,除了藝術上的和諧音律美外,“在內容上并無可取之處”。(凡尼:《戴望舒詩作試論》,《文學評論》1980,4),這些詰難和論斷,對于《雨巷》來說,未免國語簡單和苛刻了。
《雨巷》產(chǎn)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對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xiàn),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队晗铩肪褪且徊糠诌M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一二歲。一年多以前,他與同學杜衡、施蟄存、劉吶鷗一起從事革命的文藝活動,并加入了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用他的熱情的筆投入了黨的宣傳工作。1927年3月,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四·一二”政變后,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望舒草·序》)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這種彷徨感傷的情緒,不能籠統(tǒng)地說是純屬個人的哀嘆,而是現(xiàn)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队晗铩穭t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誦再現(xiàn)了這部分青年心靈深處典型的聲音,在這里我們確實聽不到現(xiàn)實苦難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號。這是低沉的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從這傾述和自里,我們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的幻滅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嗎?失去美好希望的痛苦在詩句里流動。即使是當時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著“欺騙”。人們讀了《雨巷》,并不是要永遠彷徨在雨巷。人們回憎惡這雨巷,渴望出離這雨巷,走到一個沒有陰雨,沒有愁怨的寬闊光明的地方。
《雨巷》在藝術上一個重要的特色是運用了象征主義的方法抒情。象征主義是十九世紀末法國詩歌中崛起的一個藝術流派。他們一世界末的頹廢反抗資本主義的秩序。在表現(xiàn)方法上,強調用暗示隱喻等手段表現(xiàn)內心瞬間的感情。這種藝術流派于“五四”運動退潮時期傳入中國。第一個大量利用象征主義方法寫詩的詩李金發(fā)。戴望舒早期的創(chuàng)作也明顯地就手了法國象征派的'影響。他的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注意挖掘詩歌暗示隱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體現(xiàn)了這種藝術上的特點。詩里那撐著油紙傘的詩人,那寂寥悠長的雨巷那像夢一般地飄過有著丁香一般憂愁地姑娘,并非真實生活本身地具體寫照,而是充滿象征意味地抒情形象。我們不一定能夠具體說出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內容,但我們可以體味這些形象所抒發(fā)但朦朧的詩意。那個社會現(xiàn)實的氣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種追求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寫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朧的,既確定有飄忽地展示在讀者眼前。想象創(chuàng)造了象征,象征擴大了想象。這樣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結果,使詩人的感情心境表現(xiàn)得更加含蓄蘊藉,也給讀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感到詩的余香和回味。朱自清先生說:“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譯過這一派的詩。他也注重整齊的音節(jié),但不是鏗鏘而是輕清的;也照一點朦朧的氣氛,但讓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處!保ā吨袊挛膶W大系· 詩集·導言》)《雨巷》朦朧而不晦澀,低沉而不頹唐,深情而不輕佻,確實把握了象征派詩歌藝術大幽微精妙大去處。
雨巷讀后感3
雨巷幽思
一簾煙雨鎖重樓,伊人憑欄暗惆悵。
奏曲絲弦吟春韻,揮卷凝詩賦詞章。
蕩傘輕盈漫婀娜,芭蕉呢喃語丁香。
素心如雪云夢瑤,縷縷幽芳深巷長。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一卷畫卷輕綻,一簾幽夢輕垂,一縷芬芳清逸,一把輕盈花傘,搖曳輕舞,婷婷漫步而來的女郎,丁香的香氣漫拂,彌漫在幽深而寂寥的雨巷,有份雅致的憂傷輕輕飄蕩回旋,那是憂傷的女郎播灑的一路芬芳,她婷婷漫步,飄蕩深巷的感傷,落寞凄婉,飄渺如煙,空靈似夢,凄婉迷茫...... “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一樣的顏色,散發(fā)著丁香一樣的芬芳,冷漠悲傷又惆悵……”
雨巷幽思,夢中尋覓,女郎無限憂傷,落寞感傷,花傘旋轉,就像希望的帆,依稀女郎含笑的走來,水韻幽香,詩意綿長,我輕攜你的手,仿佛女郎嫣然顧盼,飄著淡淡的丁香花的芬芳,幽深的雨巷,我夢中的女郎……
如蝶細雨點花紅,輕盈花傘蕩秀色,明眸流轉顧盼飛,婀娜扶風漫步賞。默默的遠了,到了頹圮的籬墻。像夢一樣的,我身邊飄過的女郎。
“她靜靜地走近,走近,又投入太息般的眼光,她飄過,像夢一般的,像夢一般的凄婉迷!
佇立在雨巷,神情也會落寞感傷,丁香一樣的結著怨愁的女郎,獨自的芬芳,默默地惆悵,在雨的協(xié)奏曲里,繼續(xù)感傷,落寞彷徨。
雨巷幽思,詩意朦朧,幽深寂寥的雨巷,婷婷漫過的女郎,輕盈如花的油紙傘,朦朧著冷漠,凄涼,又惆悵的心曲。在這飄雨的季節(jié),幽思無限,女郎的獨自芬芳,有份別致的美麗,冷漠悲傷又惆悵,“她漸漸地遠了,遠了……”像夢一樣飄過的女郎。
那樣落寞感傷的`女郎,曾經(jīng)經(jīng)歷了人生的坎坷,夢醒的一刻,也是心底絕望的剎那!纏綿的雨密密的織,芬芳的丁香在路邊靜靜的綻放,我漫步走過雨巷,卻還停留在你給我編織的夢里,孤寂的面龐,留下了深深的嘆息。詩意的雨啊,你輕輕的飄灑,點點滴滴融入女郎的心底,點綴成翩翩詩行,讓我在風中追尋,在濛濛細雨中感悟浪漫的氣息……
時光的長廊,飄灑著芬芳,無關風月總關情,一念花開,一念花落;繽紛的色彩編織著瑰麗的停。小巷里空蕩蕩的,只有詩人一人在雨巷中獨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態(tài)則分明透露著他內心的孤寂和苦悶之情。在這樣陰郁而孤寂的環(huán)境,他心里懷著一點朦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個姑娘被詩人賦予了美麗而又愁苦的色彩。她雖然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但是也“丁香一樣的憂愁”。丁香花開在仲春時節(jié),花色或白或紫,給人柔弱。嬌美而又純潔。莊重的感覺。丁香花嬌美卻易凋謝,中國古代的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引愁之物。中國古代的詩歌中有不少吟詠丁香的名句,如:“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紗》詞);“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墜”;“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等等。由于中國古代詩人們的反復吟詠和廣泛傳唱,在文人心中,丁香逐漸成為美麗。高潔。柔弱。愁怨之類性質的象征。丁香一樣的姑娘,是做著脆弱的夢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
在長久的期待中,姑娘終于來了,在雨中哀怨,“她靜默地走近”,然而又終于失望了,“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終于從身邊飄過去,二人間的距離又重新拉開。這兩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種抑郁病,因而同病相憐。然而,正因為病癥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們是在彷徨,更是在彷徨中繼續(xù)追求。其實戴望舒詩中的姑娘形象就是他的理想的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為了尋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現(xiàn)了,但是,“像夢中飄過”一樣,只在面前一閃,轉瞬便消失了,連同她的顏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與她的惆悵,空留下主人公自己在雨巷獨自彷徨。在這里,詩人把當時的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xiàn)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這里沒有聲音,沒有歡樂,沒有陽光。而詩人自己,就是這樣的雨巷中彷徨的孤獨者。他在孤寂中懷著一個美好希望。希望有一種美好的理想出現(xiàn)在自己面前。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詩人知道,這美好的理想是很難出現(xiàn)的她和自己一樣充滿了愁苦和惆帳,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夢一樣從身邊飄過去了。留下來的,只有詩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現(xiàn)實中彷徨,和那無法實現(xiàn)的夢一般飄然而逝的希望。
在這里我們聽不到現(xiàn)實苦難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號?墒沁@卻是低沉的傾訴,失望的自白。然而從這傾訴和自白里,我們可以看到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詩句里流動。
人們讀了作品《雨巷》,并不是要永遠彷徨在雨巷。人們會憎惡這雨巷,渴望離開這雨巷,走到一個沒有陰雨,沒有愁怨的寬闊光明的地方。
【雨巷讀后感】相關文章:
悠長的雨巷雨巷作文04-06
雨巷的作文11-29
寫雨巷的作文11-16
雨巷優(yōu)秀作文02-23
雨巷作文范文11-29
雨巷高中作文03-07
雨巷的作文7篇11-29
雨巷深韻作文04-16
戴望舒《雨巷》詩歌原文及賞析04-03
關于雨巷高一作文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