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名著中令人驚艷的開頭結尾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經(jīng)典的文學名著
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經(jīng)典的文學名著,歡迎閱讀與分享。更多相關信息請關注CNFLA學習網(wǎng)的欄目!
【月亮和六便士】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于1919年創(chuàng)作的的長篇小說。作品以法國后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生平為寫作題材,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手法將整個故事娓娓道來,講述了一個中年證劵經(jīng)紀人舍棄了美滿的家庭和穩(wěn)定的工作,追求繪畫理想的故事。這部作品出世后曾轟動一時,人們爭相傳看,成為20世紀的流行小說。
《月亮和六便士》的作者毛姆是英國偉大的戲劇家和小說家。他于1874年1月25日出生于出生在法國巴黎,父親是個英國駐法使館的律師。毛姆小時候父母英年早逝,被伯父接回英國撫養(yǎng)長大。毛姆畢業(yè)于德國海德堡大學和倫敦圣托馬斯醫(yī)學院,1897年開始棄醫(yī)從文,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毛姆的著名代表作有戲劇作品《圈子》,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和短篇小說《葉的震顫》、《卡蘇里那樹》等。毛姆晚年時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譽為“榮譽團騎士”,于1965年12月15日在法國里維埃拉去世,享年91歲。
《月亮和六便士》一書中的主人公是一個英國證券經(jīng)紀人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先生。他已年到中年,舉止得體,事業(yè)有成,他的妻子溫和優(yōu)雅,兩個孩子活潑可愛。然而,有一天,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先生棄家出走,不辭而別,只為了心中的繪畫理想。經(jīng)過一番離奇的遭遇后,他來到了遠離文明、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并在那里找到了靈魂的寧靜和繪畫的氛圍,創(chuàng)作出一幅幅震驚后世的杰作。
《月亮和六便士》通過描寫這樣一個一心追求藝術、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的追夢歷程,作者毛姆帶領大家探索了藝術的產(chǎn)生與本質、個性與天才的關系、藝術家與社會的矛盾等引人深思的問題,引發(fā)了人們對擺脫世俗束縛繼而尋找心靈家園這一話題的思考。在《月亮和六便士》這個書名中,月亮代表了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則代表了現(xiàn)實社會,人們在仰望月亮的時候常常會忘了腳下的六便士,這就是夢想與現(xiàn)實關系的最好比喻。
【簡·愛】
《簡·愛》是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曾震驚文壇,轟動一時,至今歷經(jīng)百年之久而長盛不衰!逗·愛》是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文學作品,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詩意的生平寫照”。它描述了女主人公簡·愛敢于和世俗抗爭,勇敢地追求自身尊嚴和愛情的感人故事,使無數(shù)人深受影響,特別是追求獨立、平等和尊嚴的女性朋友,更是把它當作自己的良師益友。
《簡·愛》是英國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第二部小說作品。夏洛蒂于1816年出生于英國北部約克郡豪渥斯的一個鄉(xiāng)村牧師家庭里。她的父親是一個窮牧師,母親早逝。她有兩位姐姐、兩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她的兩個妹妹分別是創(chuàng)作了《呼嘯山莊》的艾米莉·勃朗特和創(chuàng)作了《艾格尼斯·格雷》的安妮·勃朗特。三姐妹都是英國著名的女作家,一并馳名文壇,并稱英國文學史上的“勃朗特三姐妹”。夏洛蒂在八歲時和兩位姐姐,還有妹妹艾米莉一起被送進了一所類似孤兒院的柯文橋女子寄宿學校。在那里,她們飽受痛苦。因為第二年傷寒風行,夏洛蒂的兩位姐姐不幸去世,父親就再也不讓夏洛蒂和艾米莉去那所學校。夏洛蒂15歲時進了伍勒小姐辦的學校讀書,幾年后又因賺錢養(yǎng)家而在這個學校當教師。1838年她離開學校去有錢人家里做家庭教師,飽受歧視,親身體驗了作為一名家庭女教師的辛苦與屈辱。最終,她回家和妹妹們一起投身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事業(yè)中。在“勃朗特三姐妹”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獲得巨大成功后,不幸的事情卻一再發(fā)生。夏洛蒂·勃朗特的弟弟和兩個妹妹都相繼因病英年早逝,因此她深受打擊。為了暫時遺忘內心的悲痛,她全身心都投入到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夏洛蒂·勃朗特一生中僅寫了四部小說(即:《教師》、《簡·愛》、《謝利》和《維萊特》),卻奠定了她在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地位。1855年3月31日,39歲的夏洛蒂帶著腹中尚未出世的嬰兒不幸離開了人間,留給世人無限的遺憾和惋惜。
小說中的簡·愛是一個出身貧寒的女孩子,她自幼父母雙亡,投靠在冷酷無情的舅母家,但舅媽拋棄了她,把她送到苛刻的慈善學校去。她在那里惴惴不安地度過了六年的學生生涯和兩年的教師生活。十八歲那年,她受聘到一個有錢人的家庭里當家庭教師,認識并愛上了主人羅切斯特。她摒棄世俗的眼光,不顧身份和地位的巨大差距,答應嫁給羅切斯特。就在婚禮進行時,她知道羅切斯特已經(jīng)瘋了的前妻還活著,于是選擇離開。后來,羅切斯特失去了財富,身體受到了火災的嚴重摧殘,處于絕望的邊緣。簡·愛卻回到了他的身邊,與他結婚,與他一起沐浴在愛的陽光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簡·愛》是一部反響巨大的書。書中的簡·愛富有激情,積極向上,獨立自主,不屈服于世俗的壓力,勇敢追求平等、尊嚴和愛情,為愛情為人格甘愿拋棄所有,具有反抗和堅持不懈的精神!逗·愛》帶給我們的是一種返璞歸真、不計得失的簡化的感情,猶如一杯冰水,凈化著我們的心靈。
《簡·愛》是一部具有濃厚浪漫主義色彩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一部膾炙人口的文學經(jīng)典作品,一部毋庸置疑的世界名著。這個擁有尊嚴、尋求平等、追求真誠的愛情的簡·愛,這個看似柔弱內心卻極具堅韌的女子,成為了世上無數(shù)女性心中的典范,也感動了世上無數(shù)的男男女女,激勵著大家為追求心中的美好而不懈努力。
【童年】
《童年》是高爾基的第一部以自身經(jīng)歷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自傳體小說。作品講述了高爾基三歲到十歲這七年間的灰色童年生活,并寫出了他對苦難、對人生的獨特認識和見解,字里行間透出一股股堅強不息的氣息,深深地感染著、打動著人們的心。
高爾基是前蘇聯(lián)無產(chǎn)階級作家,是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列寧稱為“無產(chǎn)階級藝術最杰出的代表”。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于1868年3月28日出生,在1936年6月18日與世長辭,并給世人留下了一個至今未解的死亡之謎。在高爾基三歲時,父親去世,他隨母親寄居在外祖父家里,受盡貧窮苦難的折磨,但他很喜歡讀書,即便環(huán)境再怎么惡劣,高爾基始終堅持創(chuàng)造機會發(fā)奮苦讀,最終獲得了十分淵博的學識,成為了一個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作家。
《童年》描述了阿廖沙(高爾基乳名)從三歲到十歲的童年生活情景。他寄居在脾氣暴躁的外祖父家中,感受著舅舅們的自私與仇恨,過著非常壓抑、不安、沒有愛的生活。在這樣的一個污濁的環(huán)境里,卻還有另外一種力量支撐著他,那就是外祖母的善良與公正、茨岡人的樂觀與淳樸,還有老工人葛利高里的正直品質。這些讓他感到歡樂卻依然憂愁。后來母親再嫁,卻經(jīng)常受到后父的打罵,過著不幸且窮苦的日子,阿廖沙再也感受不到母親的溫暖。
在《童年》一書中,高爾基將他灰色卻不乏點點彩色的童年生活娓娓道來。在展示他成長經(jīng)歷的同時,生動地再現(xiàn)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揭露和抨擊了舊俄幾世紀以來形成的愚昧落后、自私貪婪的小市民的痼疾,更重要的是表現(xiàn)了一個來自底層孩子生活的艱辛和革命意識的覺醒過程。高爾基在《童年》里抨擊了黑暗的社會,也展示了光明的希望。
《童年》以孩子的眼光來看待那個丑陋的世界,內涵豐厚,耐人尋味,也為大家描繪了一個精彩紛呈的精神世界。這是一個悲劇,卻又披著一層天真爛漫的彩衣,能夠讓人在黑暗中看到點點光明,在邪惡中看到絲絲善良,在悲劇的氛圍中感受到人們戰(zhàn)勝悲慘命運的那股堅強的的力量。它讓我們反思,阿廖沙在那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中都能堅強、正直、樂觀地成長,我們有什么理由,憑什么借口說自己不可以?
【傲慢與偏見】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女性小說家簡·奧斯汀的經(jīng)典代表作,是一部描寫愛情與婚姻的經(jīng)典小說,在英國小說發(fā)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意義。傲慢與偏見都不是好的性格品質,在這部男主人公達西傲慢,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存在偏見的小說故事里,男主和女主究竟是怎樣克服重重困難,掙脫傲慢與偏見的束縛,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呢?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早期創(chuàng)作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簡·奧斯汀,于1775年12月16日出生在英國斯蒂文頓小鎮(zhèn)的一個牧師家庭里,一家人過著小康、祥和的鄉(xiāng)居生活。簡成長在恬靜、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中,所以她的作品并沒有觸及到重大的社會茅盾,而是更多的關注鄉(xiāng)紳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由于她為愛而婚的婚姻觀和一段浪漫卻無果的愛情經(jīng)歷,簡·奧斯汀終身未婚,而把所有未了的情感注入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她以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和活潑風趣的文字著作了一部部經(jīng)典的愛情小說,主要有《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莊園》和《愛瑪》等。她的文學作品在英國小說發(fā)展史上有著承上啟下的意義,她也被譽為“可與莎士比亞平起平坐”的作家。1817年7月18日,簡·奧斯汀與世長辭,享年42歲。
《傲慢與偏見》是簡·奧斯汀于1813年發(fā)表的第二部著名小說,也是最受歡迎的一部。作品通過描寫男主角達西和女主角伊麗莎白之間因為傲慢與偏見而產(chǎn)生的愛情糾葛和其他三對配角的婚姻故事,表現(xiàn)了當時社會人們對待婚姻的庸俗和愚昧的態(tài)度,反映了作者不為金錢而結婚,不把婚姻當兒戲,只為愛情而結婚的婚姻觀,也反映了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更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于保守和閉塞狀態(tài)下的英國鄉(xiāng)鎮(zhèn)生活和世態(tài)人情。
《傲慢與偏見》中的伊麗莎白聰敏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自尊心,卻對達西先生充滿偏見;達西是個“高富帥”,風度翩翩,卻又偏偏驕傲無比。這兩個人的愛情之路曲折迂回,深深地吸引了讀者們的眼球。兩百年的時間,依然沒有抹掉《傲慢與偏見》的風采與魅力,時至今日,它仍給讀者們帶來獨特的藝術享受。
【經(jīng)典的文學名著】相關文章:
文學名著《童年》讀書筆記11-27
文學名著《簡愛》讀書筆記11-27
文學名著《圍城》讀書筆記11-27
文學名著《邊城》讀書筆記11-27
文學名著《紅與黑》讀書筆記11-27
文學名著《在人間》讀書筆記11-27
文學名著《駱駝祥子》讀書筆記11-27
文學名著《城南舊事》讀書筆記11-27
文學名著《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1-27
文學名著《草房子》讀書筆記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