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中國古代元曲四大家是誰
【導語】:元曲四大家說的是哪四大家”估計很多人要為難了,絲綢之路經(jīng)過了哪些國家;元曲四大家說的是哪四大家,名校自主招生題你會嗎?下下面是小編為您提供“中國古代元曲四大家是誰”,歡迎閱讀與分享。更多相關(guān)信息請關(guān)注CNFLA學習網(wǎng)的欄目!
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指關(guān)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作家,關(guān)漢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chuàng)作的成就,因此被稱為“元曲四大家”。
我國戲曲藝術(shù)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孕育過程,到宋金時期漸趨成熟,元代雜劇興盛,成為我國戲曲史上的黃金時代。當時有姓名記載的雜劇作家就有八十余人,關(guān)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雜劇創(chuàng)作成就,因此后人稱他們?yōu)?ldquo;元曲四大家”。
關(guān)于這幾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評價,因人因時而各有不同。元代鐘嗣成的《錄鬼簿》把關(guān)漢卿列為雜劇作家之首,賈仲明稱關(guān)漢卿是:“驅(qū)梨園領(lǐng)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但明初朱權(quán)的《太和正音譜》卻首推馬致運,以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關(guān)漢卿為“可上可下之才”。
明代前期以后,又有盛贊鄭光祖而貶低其余三家的,如何良俊《四友齋叢說》說:“馬之辭老健而乏滋媚,關(guān)之辭激厲而少蘊藉,白頗簡淡,所欠者俊語,當以鄭為第一。”清人王季烈《曲談》中則認為“關(guān)、白、馬、鄭諸家”。
近代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中說:“元代曲家,自明以來,稱關(guān)、馬、鄭、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詣?wù)撝瑢幏Q關(guān)、白、馬、鄭為妥也。關(guān)漢卿一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
關(guān)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chuàng)作的成就,他們被稱為“元曲四大家”,已為歷史公認。明代王世貞、王驥德等人為王實甫未被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難,王驥德還提出“王、馬、關(guān)、鄭”說。清代李調(diào)元《雨村曲話》則有“馬、王、關(guān)、喬(吉)、鄭、白”之說,但未見流行。
元曲四大家人物介紹:
1、元曲四大家——關(guān)漢卿
關(guān)漢卿(約1220年──1300年),金末元初雜劇作家。是中國古代戲曲創(chuàng)作的代表人物。號已齋(一作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人(今山西省運城),關(guān)于他的籍貫,還有祁州(今河北省安國縣)伍仁村、大都(今北京市)人,大約生于金代末年(約公元1220年前后),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約公元1300年前后)。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并稱為“元曲四大家”,關(guān)漢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有關(guān)關(guān)漢卿生平的資料缺乏,只能從零星的記載中窺見其大略。據(jù)元代后期戲曲家鐘嗣成《錄鬼簿》的記載,“關(guān)漢卿,大都人,太醫(yī)院尹,號已齋叟”,“太醫(yī)院尹”別本《錄鬼簿》作“太醫(yī)院戶”。關(guān)于關(guān)漢卿的籍貫,有大都(今北京市)(《錄鬼簿》)、解州(在今山西運城)(《元史類編》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說法。查《金史》或《元史》均未見“太醫(yī)院尹”的官名,而“醫(yī)戶”卻是元代戶籍之一,屬太醫(yī)院管轄。因此,關(guān)漢卿很可能是屬元代太醫(yī)院的一個醫(yī)生!栋菰峦ぁ分校幸欢闻R床診病的描寫,宛若醫(yī)人聲口,可以作為助證。
元末朱經(jīng)《青樓集·序》載:“我皇元初并海宇,而金之遺民若杜散人、白蘭谷、關(guān)已齋輩,皆不屑仕進,乃嘲弄風月,流連光景。”杜散人即杜善夫,是由金入元的作家,白蘭谷即白樸,金亡(1234)時才8歲,估計關(guān)漢卿的年代同他們接近,也是由金入元的作家,關(guān)漢卿今存〔大德歌〕10首,“大德”是元成宗的年號 (1297~1307),上距金亡已70年左右。
由此可以推斷出關(guān)漢卿約卒于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以后,他的生年,估計在1220年左右!朵浌肀 纷髡哏娝贸煞Q關(guān)漢卿為“前輩已死名公”,說“余生也晚,不得預(yù)幾席之末”!朵浌聿尽烦蓵1330年,故將關(guān)漢卿卒年定在1300年左右,當去事實不遠。
關(guān)漢卿是一位熟悉勾欄伎藝的戲曲家,《析津志》說他“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明代臧晉叔《元曲選·序》說他“躬踐排場,面敷粉墨。以為我家生活,偶倡優(yōu)而不辭”。
關(guān)漢卿在元代前期雜劇界是領(lǐng)袖人物,玉京書會里最著名的書會才人。據(jù)《錄鬼簿》、《青樓集》、《南村輟耕錄》記載,他和雜劇作家楊顯之、梁進之、費君祥,散曲作家王和卿以及著名女演員朱簾秀等均有交往,和楊顯之、王和卿更見親密。
2、元曲四大家——馬致遠
馬致遠(約1250~1321至1324),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據(jù)考證,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東光縣志和東光馬氏族譜都有記載。馬致遠以字“千里”,晚年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因《天凈沙·秋思》而被稱為秋思之祖。
他的年輩晚于關(guān)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guān)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3、元曲四大家——鄭光祖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生卒年不詳。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與關(guān)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號稱元代四大雜劇家之一。
有關(guān)鄭光祖的生平事跡沒有留下多少記載,從同鄭光祖同期的雜劇家鐘嗣成《錄鬼簿》中,我們知道他早年習儒為業(yè),后來補授杭州路為吏,因而南居。他“為人方直”,不善與官場人物相交往,因此,官場諸公很瞧不起他。
可見他的官場生活是很艱難的,杭州的美麗風景,和那里的伶人歌女,不斷地觸發(fā)著他的感情。鄭光祖一生從事于雜劇的創(chuàng)作,把他的全部天才貢獻于這一民間藝術(shù),在當時的藝術(shù)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伶人都尊稱他為鄭老先生,他的作品通過眾多伶人的傳播,在民間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他與蘇杭一帶的伶人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他死后,就是由伶人火葬于杭州的靈隱寺中的。
4、元曲四大家——白樸
白樸(1226-約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蹤不詳。祖籍(阝奧)州(今山西河曲縣),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雜劇家,與關(guān)漢卿、馬致遠、鄭光祖并稱為元曲四大作家
白樸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親白華為金宣宗三年(1215年)進士,官至樞密院判;仲父白賁為金章宗泰和間進士,曾做過縣令,叔父早卒,卻有詩名。白家與元好問父子為世交,過從甚密。兩家子弟,常以詩文相往來。
白樸出身于這樣的家庭,本應(yīng)優(yōu)游閑適,讀書問學,以便將來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卻偏偏遭逢兵荒馬亂的歲月,他只得同家人在驚恐惶惑中苦熬光陰。他出生后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軍的包圍之下,位居中樞的白華,整日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無暇顧及妻兒家室。
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年),蒙古軍樹炮攻城,哀宗決計棄城北走歸德,白華只得留家人于汴京,只身隨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軍縱兵大掠,城內(nèi)士庶殘遭殺戮,財富遭到空前洗劫。戰(zhàn)爭中,白樸母子相失,幸好當時元好問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來,在亂兵和饑荒中救了他的性命。
四月底,元好問攜帶白樸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后寄居于冠氏(今山東冠縣)縣令趙天錫幕府。元好問雖也是亡國奔命之臣,生活至為艱辛,但他視白樸姊弟猶如親生,關(guān)懷備至。白樸為瘟疫所襲,生命垂危,元好問晝夜將他抱在懷中,竟于得疫后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樸聰明穎悟,從小喜好讀書,元好問對他悉心培養(yǎng),教他讀書問學之經(jīng),處世為人之理,使他幼年時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樸的父親白華于金朝滅亡后先投南宋,做了均州提魯。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將也投降元朝,白華遂北投元朝。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樸12歲時,白華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來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將領(lǐng)史天澤門下。
同年秋,元好問由冠氏返太原,路經(jīng)真定,遂將白樸姊弟送歸白華,使失散數(shù)年的父子得以團聚。父子相見,白華感到極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滿庭芳·示列子新》詞,表述當時的心情:“光祿他臺,將軍樓閣,十年一夢中間。短衣匹馬,重見鎮(zhèn)州山。內(nèi)翰當年醉墨,紗籠支高闊依然。今何日,燈前兒女,飄蕩喜生還”。他也十分感激元好問代為撫育兒女之恩,曾有詩謝之曰:“顧我真成喪家犬,賴君曾護落窠兒。”
隨著北方的安定,白樸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來。從此,他按照父親的要求,寫作詩賦,學習科場考試的課業(yè)。他對律賦之學頗為上進,很快即以能詩善賦而知名。其時,元好問為修撰金朝歷史書籍,也常出入大都,從而往來于真定,關(guān)心著他的學業(yè),每至其家,都要指導他治學門徑,曾有詩夸贊白樸說:“元白通家舊,諸郎獨汝賢。”勉勵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業(yè)。
然而,蒙古統(tǒng)治者的殘暴掠奪,使白樸心靈上的傷痕難以平復,他對蒙古統(tǒng)治者充滿了厭惡的情緒,兵荒馬亂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滿目之嘆,更感到為統(tǒng)治者效勞的可悲。因此,他放棄了官場名利的爭逐,而以亡國遺民自適,以詞賦為專門之業(yè),用歌聲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積。隨著年歲的增長,社會閱歷的擴大,白樸的學問更見長進。元世祖中統(tǒng)二年(1261年),白樸36歲。
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撫使舉文學才識可以從考者,以聽擢用,時以河南路宣撫使入中樞的史天澤推薦白樸出仕,被他謝絕了。他既拂逆史天澤薦辟之意,自覺不便在真定久留,便于這年棄家南游,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絕仕宦之途的決心。然而,眷妻戀子的情腸終不能割斷,他也經(jīng)常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感到十分痛楚。
盡管如此,他還是要遠離那車馬紅塵之地。他先到漢口,再入九江,41歲時曾北返真定,路經(jīng)汴京。此后,再度南下,往來于九江與洞庭之間,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來。這前后,可能因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為妻喪而回到過真定,逢著這個機會,又有人建議他去朝中做官,卻被他謝絕了。此后不久,他即返金陵。從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揚州一帶游歷,直到81歲時,還重游揚州。而后,他的行蹤就無從尋覓了。
白樸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間,但他卻并不可能真正遁跡世外,對現(xiàn)實熟視無睹。加之,他的足跡所至,恰恰是曾經(jīng)繁華一時,而今被兵火洗劫變?yōu)榈幕臎鼍车。前后景象的對比,更激起他對蒙古統(tǒng)治者的怨恨。他以詩詞來宣泄這種怨恨,控訴蒙古統(tǒng)治者的罪惡行徑。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樸游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華,卻被一掃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蕭條冷落,他不禁無限傷感地嘆息道:“纂罷不知人換世,兵余獨見川流血,嘆昔時歌舞岳陽樓,繁華歇”。至于金陵懷古,杭城“臨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諸作,”處處抒發(fā)遺民的心情,“傷時紀亂,盡見于字里行間。”其感物傷情從筆下款款道出。
白樸畢竟是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盡管他為江山異代,田園荒蕪而感傷、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傷懷。一部《天籟集》,可以說處處傾訴著他對愴涼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詞曲表達他的意志情懷外,還寫下了不少雜劇,為元代雜劇的繁榮貢獻了自己的才華。
二、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元曲又稱詞余、樂府,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類文體。作品揭露現(xiàn)實的深刻以及題材廣泛、語言通俗、形式活潑、風格清新、手法多變,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苑中放射著璀璨奪目的異彩。關(guān)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chuàng)作的成就,他們被稱為“元曲四大家”。那么這四大家都有那些比較有代表的作品流傳于世吶,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1、元曲四大家關(guān)漢卿及其代表作
關(guān)漢卿曾寫有《南呂一枝花》贈給女演員朱簾秀,說明他與演員關(guān)系密切。他曾毫無慚色地自稱:“我是個普天下的郎君領(lǐng)袖,蓋世界浪子班頭。”在《南呂一枝花·不伏老》結(jié)尾一段,更狂傲倔強地表示:“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珰珰一粒銅豌豆”。
據(jù)各種文獻資料記載,關(guān)漢卿編有雜劇67部,現(xiàn)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出自關(guān)漢卿手筆,學術(shù)界尚有分歧。其中《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調(diào)風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由于不滿于黑暗社會的壓抑與摧殘,關(guān)漢卿長期“混跡”在勾欄妓院。在玩世不恭的背面,隱藏著冷峻悲涼的內(nèi)心世界和熱烈樂觀的戰(zhàn)斗精神。關(guān)漢卿寫作勤奮,一生共著雜劇67部,今存18部,其中“旦本”戲占12個。他那貼切現(xiàn)實、充滿血肉之感的筆觸,訴說著社會民眾的困苦與無奈;又將一腔悲憫的情懷,傾灑在被污辱的女性身上。最膾炙人口的作品是《竇娥冤》。
《竇娥冤》取材于漢代流傳下來的“東海孝婦”民間故事,關(guān)漢卿結(jié)合了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體認,精心構(gòu)制了這個大悲劇。竇娥因家貧被賣給蔡家做童養(yǎng)媳,丈夫早死,婆媳相依為命。流氓張驢兒闖入這個家庭,脅迫竇娥婆媳嫁給他們父子為妻,遭到竇娥嚴辭拒絕。張驢兒欲毒死蔡婆,結(jié)果反毒死了自己的父親,便嫁禍給竇娥;杪樀奶诣惶貒佬瘫乒,將竇娥屈打成招,并被處死。違法的人并未得到制裁,守法的人卻被“法紀”送了性命。戲劇的鋒芒直指酷虐的封建統(tǒng)治。
當竇娥幻想破滅,她憤怒地呼喊出:“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竇娥的責天問地,也是關(guān)漢卿的'呼喊,代表著不屈從于現(xiàn)實命運的浩然正氣。元雜劇多充溢著一種郁悶、憤懣的情緒,這是在異族統(tǒng)治下的元代作家目睹種種黑暗現(xiàn)象后的自然流露。但關(guān)漢卿在《竇娥冤》中表達的是對整個社會的否定與詛咒般的詰難,具有無可辨駁的深刻性。
關(guān)漢卿《竇娥冤》名句: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下一句
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哎,只落得兩淚漣漣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元曲四大家是誰,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2、元曲四大家馬致遠及其代表作
馬致遠著有雜劇十五種,存世的有《江州司馬青衫淚》、《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半夜雷轟薦福碑》、《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開壇闡教黃粱夢》、《西華山陳摶高臥》七種。馬致遠的散曲作品也負盛名,現(xiàn)存輯本《東籬樂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數(shù)17套。其雜劇內(nèi)容以神化道士為主,劇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賈仲明在詩中說:“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姓名香貫滿梨園”。
在馬致遠生活的年代,蒙古統(tǒng)治者開始注意到“遵用漢法”和任用漢族文人,卻又未能普遍實行,這給漢族文人帶來一絲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馬致遠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負,他的一套失題的殘曲中自稱“寫詩曾獻上龍樓”,卻長期毫無結(jié)果。后來擔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滿意的,在職的時間大概也并不長。在這樣的蹉跎經(jīng)歷中,他漸漸心灰意懶,一面懷著滿腹牢騷,一面宣稱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隱士高人自居,同時又在道教中求解脫。
《漢宮秋》是馬致遠早期的作品,也是馬致遠雜劇中最著名的一種,敷演王昭君出塞和親故事。歷史上的這一事件,原只是漢元帝將一名宮女嫁給內(nèi)附的南匈奴單于作為籠絡(luò)手段,在《漢書》中的記載也很簡單。而《后漢書·南匈奴傳》加上了昭君自請出塞和辭別時元帝驚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節(jié),使之帶上一種故事色彩。后世筆記小說、文人詩篇及民間講唱文學屢屢提及此事,對歷史事實多有增益改造。
馬致遠的《漢宮秋》在傳說的基礎(chǔ)上再加虛構(gòu),把漢和匈奴的關(guān)系寫成衰弱的漢王朝為強大的匈奴所壓迫;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寫成毛延壽求賄不遂,在畫像時丑化昭君,事敗后逃往匈奴,引兵來攻,強索昭君;把元帝寫成一個軟弱無能、為群臣所挾制而又多愁善感、深愛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結(jié)局,寫成在漢與匈奴交界處的黑龍江投江自殺。這樣,《漢宮秋》成了一種假借一定的歷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虛構(gòu)的宮廷愛情悲劇。
《漢宮秋》也許包含了一定的民族情緒。但是,我們要注意到馬致遠的基本人生態(tài)度,要么是在元朝統(tǒng)治下積極求取功名,要么是視一切價值標準為空幻,所以,在這方面過分強調(diào)是不適當?shù)。這個劇本同現(xiàn)實生活直接相關(guān)的地方,主要是反映出在民族戰(zhàn)爭中個人的不幸。
像金在蒙古壓迫下曾以公主和親,宋亡后后妃宮女都被擄去北方,這些當代史實都會給作者以較深的感受。而《漢宮秋》是一出末本戲,主要人物是漢元帝,劇中寫皇帝都不能主宰自己、不能保有自己所愛的女人,那么,個人被命運所主宰、為歷史的巨大變化所顛簸的這一內(nèi)在情緒,也就表現(xiàn)得更強烈了。事實上,在馬致遠筆下的漢元帝,也更多地表現(xiàn)出普通人的情感和欲望。
《漢宮秋》中的第三折<梅花酒>寫得尤其動人,他利用回環(huán)往復的手法,將漢元帝在昭君走后,凄婉的的神情形象地描寫出來,也不愧為散曲高手。
當臣下以“女色敗國”的理由勸漢元帝舍棄昭君時,他忿忿地說:“雖然似昭君般成敗都皆有,誰似這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灞橋送別時,他感慨道:“早是俺夫妻悒快,小家兒出外也搖裝。” 對夫妻恩愛的平民生活流露出羨慕之情。尤其第四折“孤雁驚夢”一大段凄婉哀怨的唱詞,表現(xiàn)出漢元帝對情人的無限思戀,把劇本的悲劇氣氛渲染得愈加濃郁。這里在塑造戲劇人物的同時,也直接抒發(fā)了作者對歷史變遷、人生無常的感受。
《薦福碑》也是馬致遠的早期劇作,寫落魄書生張鎬時運不濟,一再倒霉,甚至薦福寺長老讓他拓印廟中碑文,賣錢作進京趕考的盤纏,半夜里都會有雷電把碑文擊毀。后時來運轉(zhuǎn),在范仲淹資助下考取狀元,飛黃騰達。劇中多處表現(xiàn)出對社會現(xiàn)狀的不滿,如:“這壁攔住賢路,那壁又擋住仕途。 如今這越聰明越受聰明苦,越癡呆越享了癡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這個劇本集中反映了作者懷才不遇的牢騷和宿命的人生觀,也反映出當代許多文人在社會地位極端低落的處境下的苦悶。
《青衫淚》是由白居易《琵琶行》敷演而成的愛情劇,虛構(gòu)白居易與妓女裴興奴的悲歡離合故事,中間插入商人與鴇母的欺騙破壞,造成戲劇糾葛。在士人、商人、妓女構(gòu)成的三角關(guān)系中,妓女終究是愛士人而不愛商人,這也是落魄文人的一種自我陶醉。
馬致遠寫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劇!对狸枠恰贰ⅰ蛾悡桓吲P》、《任風子》以及《黃粱夢》,都是演述全真教事跡,宣揚全真教教義的。這些道教神仙故事,主要傾向都是宣揚浮生若夢、富貴功名不足憑,要人們一空人我是非,擺脫家庭妻小在內(nèi)的一切羈絆,在山林隱逸和尋仙訪道中獲得解脫與自由。
劇中主張回避現(xiàn)實矛盾,反對人們?yōu)闋幦∽陨淼默F(xiàn)實利益而斗爭,這是一種懦弱的悲觀厭世的態(tài)度。但另一方面,劇中也對社會現(xiàn)狀提出了批判,對以功名事業(yè)為核心的傳統(tǒng)價值觀提出了否定,把人生的“自適”放在更重要的地位,這也包涵著重視個體存在價值的意義,雖然作者未能找到實現(xiàn)個體價值的合理途徑。
在眾多的元雜劇作家中,馬致遠的創(chuàng)作最集中地表現(xiàn)了當代文人的內(nèi)心矛盾和思想苦悶,并由此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特征。與此相關(guān)聯(lián),馬致遠的劇作,大抵寫實的能力并不強,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怎么突出,戲劇沖突通常缺乏緊張性,而自我表現(xiàn)的成分卻很多。包括《漢宮秋》這樣的歷史題材的作品在內(nèi),劇中人物往往游離戲劇沖突,作大段的抒情,這常常是作者在借劇中人物表現(xiàn)自己的喜怒哀樂。
把比較樸實自然的語句錘煉得精致而富有表現(xiàn)力。如《漢宮秋》中寫“驚雁”的一支《堯民歌》: 呀呀的飛過蓼花汀,孤雁兒不離了鳳凰城。畫檐間鐵馬響丁丁,寶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蕭蕭落葉聲,燭暗長門靜。
馬致遠同時是撰寫散曲的高手,是元代散曲大家,有“曲狀元”之稱。今存散曲約130多首,他的寫景作如《秋思》,如詩如畫,余韻無窮。他的嘆世之作也能揮灑淋漓地表達情性,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看做是“豪放”派的主將,他雖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為主,他的語言熔詩詞與口語為一爐,創(chuàng)造了曲的獨特意境。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3、元曲四大家鄭光祖及其代表作
據(jù)文學戲劇界的學者考證,鄭光祖一生寫過18種雜劇劇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瑣倩女離魂》、《芻梅香騙翰林風月》、《醉思鄉(xiāng)王粲登樓》、《輔成王周公攝政》、《虎牢關(guān)三戰(zhàn)呂布》等。
從這些保留的劇目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劇目主要兩個主題,一個是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另一個是歷史題材故事。
這說明,在選擇主題方面,他不像關(guān)漢卿敢于面對現(xiàn)實,揭露現(xiàn)實,他的劇目主題離現(xiàn)實較遠。他寫劇本,大多是藝術(shù)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以描寫青年男女愛情故事為主題的'劇本中,《迷青瑣倩女離魂》是他的代表作。劇本以唐朝陳玄佑的《離魂記》小說為素材,其大致情節(jié)是:秀才王文舉與倩女指腹為婚,王文舉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約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舉得了進士之后才能成婚,想賴掉這門婚事。
不料倩女卻十分忠實于愛情,就在王文舉赴京應(yīng)試,與倩女柳亭相別之后,由于思念王文舉,倩女的魂魄便離了原身,追隨王文舉一起奔赴京城。而王文舉卻不知是倩女的魂魄與他在一起,還以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當他狀元及第三年后,準備從京城啟程赴官,順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書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舉偕同倩女魂魄來到了倩女身邊,魂魄與身體又合一,一對恩愛夫妻得到團圓。
全劇集中刻畫了倩女追求婚姻自主,忠貞于愛情的形象和性格。在婚姻上,決不輕易任人擺布。當她的母親想要悔約,要她與王文舉兄妹相稱時,她便一眼看穿了母親的用意,表示了堅決的反對。當倩女的魂魄離開真身,追隨王文舉一起赴京路上,王文舉以為倩女本人奔來,先是說怕倩女的母親知道,勸她回去,情女果敢地說:“他若是趕上咱,待怎樣?常言道,做著不怕!”王文舉勸阻行不通,使用禮教來教訓她,說什么“聘則為妻,奔則為妾”,說她“私自趕來,有玷風化”。倩女更堅定地說:“你振色怒增加,我凝睇不歸家。我本真情,非為相謔,已主定心猿意馬”,表現(xiàn)了她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和鄙視。
鄭光祖一生從事于雜劇的創(chuàng)作,把他的全部天才貢獻于這一民間藝術(shù),在當時的藝術(shù)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伶人都尊稱他為鄭老先生,他的作品通過眾多伶人的傳播,在民間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他與蘇杭一帶的伶人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他死后,就是由伶火火葬于杭州的靈隱寺中的。
除了雜劇外,鄭光祖還寫過一些曲詞,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數(shù)二曲。這些散曲的內(nèi)容,包括對陶淵明的歌頌,即景抒懷,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繪。無論寫景抒情,都是清新流暢,婉轉(zhuǎn)嫵媚,在文學藝術(shù)的研究上有很高的價值。
鄭光祖《東甌令南》:
情山遠,意波遙,咫尺妝樓天樣高。
月圓苦被陰云罩,偏不把 離愁照。
玉人何處教吹簫,辜負了這良宵。
元曲四大家是誰,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4、元曲四大家白樸及其代表作
據(jù)元人鐘嗣成《錄鬼簿》著錄,白樸寫過15種劇本,這15種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東墻記》、《唐明皇游月宮》、《韓翠顰御水流紅葉》、《薛瓊夕月夜銀箏怨》、《漢高祖斬白蛇》、《蘇小小月夜錢塘夢》、《祝英臺死嫁梁山伯》、《楚莊王夜宴絕纓會》、《崔護謁漿》、《高祖歸莊》、《鴛鴦間墻頭馬上》、《秋江風月鳳凰船》、《蕭翼智賺蘭亭記》、《閻師道趕江江》。加上《盛世新聲》著錄的《李克用箭射雙雕》殘折,共16本,F(xiàn)在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東墻記》、《裴少俊墻頭馬上》三種,以及《韓翠顰御水流紅葉》、《李克用箭射雙雕》的殘折,均收入王文才《白樸戲曲集校注》一書中。
題材多出歷史傳說,劇情多為才人韻事,F(xiàn)存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寫得是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鴛鴦間墻頭馬上》,描寫的是一個“志量過人”的女性李千金沖破名教,自擇配偶的故事。前者是悲劇,寫得悲哀怛側(cè),雄渾悲壯;后者是喜劇,寫得起伏跌宕,熱情奔放。這兩部作品,歷來被認為是愛情劇中的成功之作,具有極強的藝術(shù)生命力,對后代戲曲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在我國戲曲史上,宋、金兩代已有了純粹演故事的戲曲,但沒有劇本流傳下來,我們無從說清楚這些戲曲的情況。元代的雜劇,在故事情節(jié)、人物塑造方面,都發(fā)展到相當嫻熟的地步,為我國的戲曲藝術(sh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從保留下來的劇作中,可知其情節(jié)曲折,主題突出,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劇中人物,無論是因享樂而壞江山的唐明皇,冰肌玉骨、一身嬌嬈之氣的楊貴妃,還是爽朗果敢的閨秀李千金,都塑造得各具個性,栩栩如生。以至于現(xiàn)在戲劇舞臺上的唐明皇,還可見到白樸塑造的這一形象的遺風。
他善于利用歷史題材,敷演故事,因舊題,創(chuàng)新意,詞采優(yōu)美,情意深切綿長,又是關(guān)漢卿所不及的。他在文學史和戲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的劇作的藝術(shù)成就,早已成為文學藝術(shù)上的重要研究課題。
白樸的詞作,在他生前就已編訂成集,名曰《天籟集》。到明代已經(jīng)殘佚,字句脫誤。清朝中葉,朱彝尊、洪升始為整理刊行。全集收詞二百余首,除了一些應(yīng)酬贈答、歌樓妓席之作外,多為傷時感懷的作品。賴有這部作品,我們才可以了解白樸的生涯。他的詞作,承襲元好問長短句的格調(diào),跌宕沉詳,天然古樸。
白樸《墻頭馬上》名句:
我若還招得個風流女婿,怎肯教費工夫?qū)W畫遠山眉。
寧可教銀缸高照,錦帳低垂。
菡萏花深鴛并突,梧桐枝隱鳳雙棲。
元曲四大家是誰,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奧秘世界獨家觀點:有人說關(guān)漢卿的作品所體現(xiàn)出來的都是比較鮮明的市井氣息這與明代逐漸雅化的.戲曲創(chuàng)作風尚格格不入,但是我反而覺得這正是作為一部精神讀物的優(yōu)勢,不是隨波逐流而是堅持自己的主導風向,作為一個精神的引導者而不是跟隨者,這樣的作品之于后人關(guān)于歷史才更具深刻性。
【中國古代元曲四大家是誰】相關(guān)文章: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11-04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一覽11-27
中國畫史上的《南宋四大家》是誰11-26
大家猜猜看我的好朋友是誰作文600字10-18
詩經(jīng)四大家是哪四家10-05
【精華】大家庭作文四篇04-19
有關(guān)大家庭作文四篇03-28
實用的大家庭作文四篇03-19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11-27
中國古代四大才女介紹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