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書的名言警句大全(220句)
導語:書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下面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關于書的名言警句大全",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努力耕耘,少問收獲。
2、光明給我們經驗,讀書給我們知識。——奧斯特洛夫斯基
3、學風四戒:戒滿,滿則無求;戒驕,驕則無知;戒惰,惰則無進;戒浮,浮則無深。——報摘
4、在學習中取得知識,在戰(zhàn)斗中取得勇敢。關于書的名言警句。
5、沒有書籍的屋子,就像沒有靈魂的軀體。——西塞羅
6、掉進知識情網(wǎng)中的人,時時品嘗著知識的甜蜜。
7、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
8、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陶淵明
9、讀書而不思考,等于吃飯而不消化。——波爾克
10、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關于書的名言警句。——程顥
11、磋砣莫遺韶光老,人生惟有讀書好。——<宋詩紀要>
12、學習這件事不在乎有沒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沒有覺悟和恒心。——法布爾
13、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14、水滴集多成大海,讀書集多成學問。——佚名
15、喜愛讀書,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無聊的時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孟德斯鳩
16、讀書志在圣賢,為官心存君國。——朱用純
17、成功的科學家往往是興趣廣泛的人,他們的獨創(chuàng)精神來自他們的博學。
18、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鄭板橋
19、讀書如飯,善吃飯者長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章學誠
20、聰明在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華羅庚
21、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
22、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mdash;—孔子
23、三人行,必有我?guī)熞病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mdash;—孔子
24、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雨果
25、讀書貴神解,無事守章句。——徐洪鈞
26、知識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靈上的滿足。
27、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蠢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清)袁牧
28、書籍猶如朋友,必須慎重選擇。——黑德斯
29、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30、書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寧
31、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32、讀書人不一定有知識,真正的常識是懂得知識,會思想,能工作。——徐特立
3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35、書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禪堂。
36、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
37、一個愛書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個忠實的朋友,一個良好的老師,一個可愛的伴侶,一個溫情的安慰者。——巴羅
38、任何時候,我也不會滿足,越是多讀書,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滿足,越感到自己知識貧乏。科學是奧妙無窮的。——馬克思
39、我們知道的東西是有限的,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則是無窮的。——拉普拉斯
40、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41、沒有比讀書更好的娛樂更持久的滿足了。——(英國)諺語
42、不動筆墨不讀書。——徐特立
43、貧寒更須讀書,富貴不忘稼穡。——王永彬
44、讀書不知要領,勞而無功。——張之洞
45、語言是心靈和文化教養(yǎng)的反映。
46、學者有自立之志,當拔出流俗,不可泛泛與世浮沉。——(清)唐斌
47、創(chuàng)業(yè)者書讀得不多沒關系,就怕不在社會上讀書。——馬云
48、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論語>
49、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50、最淡的墨水也勝過最強的記憶。
51、讀書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獲報,自然夢穩(wěn)心安。——<對聯(lián)集錦>
52、發(fā)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53、讀書能獲得知識,但更有用的知識對世界的認識卻只能通過研究各種各樣的人才能獲得。——切斯特菲爾德
54、勞于讀書,逸于作文。——程端禮
55、要掌握書,莫被書掌握;要為生而讀,莫為讀而生。——布爾沃
56、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劉向
57、索取,只有在一個場合才能越多越好,那就是讀書。——佚名
58、人離開了書,如同離開空氣一樣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59、生存的小品文,必須是匕首,是投槍,能和讀書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來的東西。——魯迅
60、學問對人們要求最大的緊張和最大的熱情。——巴甫洛夫
61、鑿壁偷光,聚螢作囊;忍貧讀書,車胤匡衡。——(元)許名奎
62、讀書忌死讀,死讀鉆牛角。——葉圣陶
63、書,能保持我們的童心;書,能保持我們的青春。——嚴文井
64、書籍應有助于達到以下四個目的中的一個:獲取智慧,變得虔誠,得到歡樂,或便于運用。——德納姆
65、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66、夫讀書將以何為哉?辨其大義,以修己治人之體也,察其微言,以善精義入神之用也。——王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