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豫近義詞是什么
猶豫指遲疑,不果斷,缺少主見,對事難以做決定。唯唯諾諾,自己缺少對事情的看法,見解。常表現(xiàn)為喜歡詢問他人建議,自己對事做不了主,那么猶豫的反義詞和近義詞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拼音】yóu yù
【基本解釋】
“猶”本指選育良犬的長期計劃,專指時間長且沒有確定性;“豫”指大象伸展長鼻嘗試取物!蔼q”和“豫”聯(lián)合起來表示“長時間把玩手中物品,沒有決定是要還是不要”。
按,“猶豫”為雙聲字,以聲取義,本無定字,故亦作“猶與”、“由與”、“尤與”、“猶夷”等。舊說以“猶”、“豫”為二獸名,性皆多疑,非是。參閱 清黃生《義府·猶豫》。
【近義詞】
動搖,夷猶,彷徨,徘徊,猶疑,觀望,躊躇,遲疑
【反義詞】
決斷,堅決,堅定,斷然,果決,果斷,毅然,爽快,立即,篤信
出處與詳解
亦作“猶移”。遲疑不決。
1、《楚辭·離騷》:“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
2、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
3、明 沈鯨 《雙珠記·西市認母》:“尚未卜是否何如,悲喜集中生猶豫。”
4、《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七回:“燕王喜猶豫未忍,太子丹懼誅,乃與其賓客,自匿于桃花島!
5、鄒韜奮 《艱苦奮斗》:“時勢的危迫實在不能讓我們猶豫了!”
6、洪深 《申屠氏》第二本:“方六一意尚猶移。經(jīng)不得方蛟 ‘毛遂自薦’,一力擔承。方六一點頭允可!
7、《漢書·高后記》:“計猶豫,未有所決!
8、《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平原君猶預(豫)未有所決!
9、《禮記·曲禮上》:“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豫)也!
10、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云長義釋曹操》:正猶豫間,張遼縱馬而至。云長見了,又動故舊之情。
擴展:
近義詞辨析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這些詞語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的意思都差不多,要指望通過表面的意思對兩個詞語加以辨析簡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具備通過制造不同的語用環(huán)境對兩個意義相近的詞語加以辨析的能力。與字音字形題一樣,死記硬背決非上策,我們必須找到合適的切入點。以下幾條備戰(zhàn)建議,供各位同學參考:
1、牢記搭配對象。有的時候,兩個近義詞之間的意義并無明顯差別,但是搭配的對象全然不同,或者范圍差異很大。比如“擅長”的內(nèi)容往往比較專業(yè),“善于”就比較泛泛而言;“鐘情”的只是是愛情,“衷情”的對象則寬泛得多;“榮膺”的一定是較高規(guī)格的榮譽,“榮獲”的對象就相對普通;“啟動”的往往是機器和法規(guī),“啟用”的對象則大多是“物”;“簡練”主要修飾措辭,而“洗練”則可修飾語言、文字和技藝;“包羅”的可以是“萬象”,“包括”的東西則相對有限……由范圍我們可以進一步引申到程度,比如“迷醉”強調“沉迷”,比“陶醉”要更深一層,“榮膺”與“榮獲”的區(qū)別也可以放在這個維度上加以考量。
2、去除同類項,就區(qū)別項加以組詞區(qū)分。很多時候,兩個近義詞都具有相同的字眼,比如“遏止”和“遏制”.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將相同的字眼,如“遏”去掉,就剩下的字眼組詞,前者為“停止”,后者為“控制”--當然,兩個全組成“制止”就沒戲唱了。通過組詞加以區(qū)分,對于大多數(shù)擁有相同字眼的近義詞都是相當有效的辨析手段。
3、尋找關鍵詞中的反義詞。有些近義詞,比如“真諦”和“精髓”,一個強調的是“真”,一個強調的`是“精”,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真”的反義詞是“假”,“精”的反義詞是“粗”,也就是說,一個探討是真假問題,一個探討的是粗精問題,討論的問題不一樣,語用環(huán)境自然也不一樣。
4、將兩個字的詞變成四個字的詞。很多時候,像“鐘情”、“包羅”這樣的詞語,將其擴展為四個字的時候反而容易看穿其本來面目!耙灰婄娗椤眱H指愛情,“包羅萬象”則明示了“包羅”范圍之廣。面對這些猶抱琵琶半遮面、追求含蓄蘊藉的兩字短語,將其擴展為四個字,也是一種重要的辨析手段。
總之,對于近義詞辨析題,我們務必要找到真正能夠將兩個詞區(qū)分開的點,這些點最好本來就生長在這些近義詞上,成為我們在考場上推斷出正確答案的線索,千萬不能蒙混過關,使得本來區(qū)分就不大的近義詞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模糊。
【猶豫近義詞是什么】相關文章:
表演近義詞是什么12-19
修理近義詞是什么12-05
小批近義詞是什么11-29
負氣近義詞是什么11-27
暗號近義詞是什么11-22
按序近義詞是什么11-16
哀辭近義詞是什么11-16
矮小近義詞是什么11-16
定見近義詞是什么11-14
烈士近義詞是什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