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播放网站|亚洲精品熟女国产国产老熟女|亚洲欧美在线人成最新按摩

        
        
      • <form id="etzky"></form>
          <td id="etzky"><tr id="etzky"></tr></td>

          再別康橋教學設(shè)計

          時間:2023-10-12 10:15:39 教學設(shè)計 我要投稿

          再別康橋教學設(shè)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shè)計,教學設(shè)計是教育技術(shù)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tǒng)方法設(shè)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怎樣寫教學設(shè)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再別康橋教學設(shè)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再別康橋教學設(shè)計

          再別康橋教學設(shè)計1

            一、教學目標:

           。、引導(dǎo)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深深依戀之情

           。病⒅笇(dǎo)學生學會鑒賞詩歌的方法,提高審美趣味

           。、品味語言,感悟徐詩的獨特風格

            二、教學重難點:

           。、教會學生詩歌閱讀方法,

           。病⑼ㄟ^對意象、意境的具體分析來幫助學生解讀作品

            三、教學設(shè)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yōu)美境界。

            四、課時:

            一課時

            五、教學步驟:

            一、導(dǎo)語(1-2分)

            問學生世界名校有哪些,學生會說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徐志摩。

            二、徐志摩個人資料(課件介紹)(5分)

            三、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也可先讓學生讀,再用范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10)

            四、引導(dǎo)學生感受美(15-20分)

            欣賞朗讀后,讓學生指出本詩的情感美、意境美、語言美

           。、鑒賞情感美

            詩歌抒發(fā)的感情有:愛國、思鄉(xiāng)、親情、友情、愛情等,讓學生總結(jié)本詩的思想感情

            明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或?qū)禈虻膽僦榈?/p>

            本詩的感情脈絡(luò)

            讓學生把七節(jié)詩分別用兩字概括:

            作別――金柳――水草(青荇)――潭水――尋夢(放歌)――沉默――-告別

            讓學生感受感情的波瀾:感情從惆悵到熱烈在第五節(jié)達到高潮,在第六節(jié)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帶著無限的悵惘離去。這種感情的變化正是基于對康橋不可遏制的愛,是柔情,還是激情,還是深清,是一種熱烈的柔情。

            2、意境美

            教師先講意境和意象的含義,意象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讓學生找出本詩的意象: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蔭下的一潭、一支長篙、

            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作者融入人什么感情。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gòu)筑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癡如醉。

           。场⒄Z言美

            讓學生選出美的語言加以分析,提高鑒賞能力。

            五、總結(jié)徐志摩詩歌特點:

            語言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神思飄逸,富于變化

            六、背誦全詩(配樂)(8分)

            七、課后作業(yè)

            1、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fā)某種感情

           。病⑦x學徐的其它詩歌

          再別康橋教學設(shè)計2

            一.導(dǎo)入:看到題目《再別康橋》,我們知道這是一首離別詩,之前我們也學過很多離別類的詩歌,我們學過:“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我們也學過“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我們還學過:“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ye、)”,這些詩歌都是以人為離別對象,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歌《再別康橋》,它離別對象卻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地方,康橋、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熟悉的“英國的劍橋”下面讓我們一起走近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反復(fù)品讀,把握詩歌抒情線索;

            2、在品讀中,欣賞詩歌意象;

            3、體會意象中所蘊含的情感

            教學過程

            板塊一:誦讀詩歌,品味音樂美

           。ㄒ唬┯蓪W生介紹作者,并交代背景,老師加以補充:(《再別康橋》一詩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1920年,徐志摩來到英國留學,1922年學成回國,他在8月10日啟程回國前夕,寫下了《康橋再會吧》一詩,表達對康橋的眷戀,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國,7月的一個傍晚,他一個人悄悄來到久別的母校,漫步于寂靜的校園,懷念逝去的美好歲月。但斗轉(zhuǎn)星移,物是人非,滿腔的熱情和對母校的眷戀之情無以傾訴,前來尋夢的詩人悵然若失。乘船歸國途中,唯有康橋美景可以排解枯燥、寂寞的海上航行生活,于是詩人揮筆寫下了這首詩

           。ǘ├沓鲈姼柚7節(jié)的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第1節(jié)為一部分;2、3、4節(jié)一部分;5、6一部分;最后一節(jié)為一部分

            小節(jié):作者作別云彩后,開始描寫三個意象或景物:金柳、青荇、清泉,之后感情達到高潮,最后照應(yīng)開頭,悄悄離別康橋。

           。ㄈ┩ㄟ^誦讀,感知作品的音樂美

            首先,教師配樂范讀,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標出韻腳,同時老師進行指導(dǎo),比如注意停頓、重音、前后句音量的變化等,之后讓學生自由朗讀兩遍,并男、女分別推出一名高手朗讀,其他學生評價,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大意:詩人在黃昏時分獨自一人懷著喜悅而安靜的心情欣賞康橋美景,表達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不忍離去的感情。

           。ㄋ模┢肺妒孜惨魳访,連用三個“輕輕的”和“悄悄的”有什么特殊的效果?品味疊音詞的藝術(shù)效果,換成“緩慢的”和“安靜的”可不可以?

            “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fù)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jié)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陛p緩、徐舒,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diào)。最后詩人“悄悄”的走了,從第一節(jié)“輕輕的”變?yōu)榈谄吖?jié)的“悄悄的”,在原來輕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層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又顯得比“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灑脫,輕柔的嘆息般的韻律與依依別離情緒完美地統(tǒng)一地在一起。

            板塊二:品讀詩歌,賞析意象

           。ㄒ唬2、3、4節(jié)是詩歌的第二部分,其中描寫了三個意象,請同學分組討論,找出最喜歡的一節(jié),并根據(jù)自己理解,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這三節(jié)應(yīng)該用一種什么樣的語調(diào)來讀呢?

            2、柳為什么是金色的,并引出“折柳送別”這一意象和古代有關(guān)柳的送別詩。

            3、分析“青荇”這個意象,在古代有一個固定的意思,是愛情的象征,在《詩經(jīng)》中說到“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體現(xiàn)作者對往事的一種追念。

            4、分析“清泉”這一意象,老師加以補充:其中這里的“清泉”是指“拜倫潭”,拜倫是指英國19世紀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風格對詩人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在這里表達了詩人對拜倫的無限仰慕與追懷。然后集體朗讀這三節(jié)

            (二)在對各節(jié)的內(nèi)容有所感知之后,請大家思考這三節(jié)可不可以互換順序,為什么?

            不可以,理由:1.按照視覺欣賞順序,就是應(yīng)該先看到河岸的柳樹,再看到河中的水草,之后看到榆蔭下的清泉;2.按照情感變化的順序,可以從各節(jié)所使用的動詞中看出來,首先是艷影在心頭蕩漾、之后作者感情更進一步,深切的投入其中,甘心化作康河的一條水草,在下一節(jié)中感情更加深入,使用“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中“揉碎、沉淀”兩個詞可以充分體現(xiàn)出來。

            分析完之后,再讓學生朗誦,同時老師加以小節(jié)

            板塊三:品讀章節(jié),體會感情

            第5、6以感情為切入點,感受意象中蘊含的感情

            1、體會這兩節(jié)在情感上有何變化

            2、指出第六節(jié)是詩歌感情的高潮,體會作者當時的感情

            3、進入探究性環(huán)節(jié),指出對于這首詩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認為主要表達了一種離愁別緒,而有的學者卻認為這是一種甜蜜的告別,對此同學們怎么看?這個探究活動,通過辯論會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讓同學們加以辯論,發(fā)揮各自的觀點

            學生朗誦,教師小結(jié)

            結(jié)語: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首詩歌寫于11月份,也就是深秋時節(jié),當時呀詩人在7月份告別了自己的母校,4個月后作者才寫出這首詩,可見佳作是需要時間的沉淀和情感的醞釀,此時此刻讓我們化身為作者徐志摩,一起朗誦這首詩歌。

          再別康橋教學設(shè)計3

            【學習目標】

            1、了解《雨巷》中及詩中意象的象征意義及象征手法的運用。

            2、在誦讀、討論、探究中感受這詩的詩情美、意境美和語言美。

            3、理解作者孤獨、苦悶和彷徨的感情。

            【學習重點】

            1、通過掌握意象來把握意境的營造。

            2、體會“丁香姑娘”的象征義。

            3、反復(fù)的手法及其作用。

            【學習難點】

            象征手法。

            【學習方法】

            誦讀吟詠、欣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預(yù)習】

            1、作者簡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浙江杭縣人,現(xiàn)代著名詩人,中國新詩發(fā)展中“現(xiàn)代派”的代表詩人,中國“左聯(lián)”成員。1925年進入上海復(fù)旦大學學法文,開始接觸法國象征派詩歌。建國后在國家新聞總署從事編譯工作。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災(zāi)難的歲月》等。代表作有《雨巷》(被譽為“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的紀元”)、《我用殘損的手》等。因《雨巷》獲“雨巷詩人”稱號。

            2、寫作背景:《雨巷》產(chǎn)生的1927年夏天,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許多熱心革命的青年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xiàn)!队晗铩肪褪且徊糠诌M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八囊欢闭兒螅魍骐[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望舒草序》)。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再現(xiàn)了處于迷惘時期的青年心靈深處典型的聲音。

            3、丁香:丁香的形狀像結(jié),在暮春時節(jié)開花。詩人們面對丁香花的時候,往往有一種傷春的愁緒,因此有人把丁香看成是愁品;丁香花的顏色以白色或淡紫色為主,顏色并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因此,在中國的古典詩詞中,丁香花是美麗、高潔和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

            4、給下列詞語注音。

            彷徨()寂寥()彳亍()凄婉()頹圮()惆悵()

            5、解釋詞語。

            彷徨寂寥彳亍頹圮太息凄婉惆悵

            6、朗讀全詩。

            7、聽朗讀錄音,然后朗讀、齊讀全詩。

            8、分析本詩思路。

            第1節(jié):

            第2—6節(jié):

            “飄過”過程:

            第7節(jié):

            第1節(jié):“我”獨自彷徨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第2—6節(jié):想象中的丁香般的姑娘從雨巷穿過,從“我”身旁飄過。

            飄過過程:默默走近、走近——遠了——走盡這雨巷。

            第7節(jié):采用重疊反復(fù)的形式寫“我”的希望。

            【學習過程】

            一、自學生疑

            問題預(yù)設(shè):

            1、本詩包含著怎樣的情感和情緒?從詩中找出有關(guān)詞語。

            2、這種情感和情緒是從哪里來的?(通過哪些意象體現(xiàn)出來的?)請簡要分析。

            3、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準確的傳達出了“憂傷”這種情緒。那為什么作者這么憂傷呢?

            4、結(jié)合詩中情節(jié)及雨巷、丁香般的姑娘、“我”三者的關(guān)系,你認為作者在本詩中要表達一種怎樣的情感?

            5、《雨巷》運用了象征、重疊反復(fù)的表現(xiàn)手法。請簡要分析。

            二、探疑解惑

            1、低沉、傷感,充滿著愁緒和無奈等。詞語見詩中。

            2、油紙傘、雨巷、丁香、姑娘、我、籬墻等。

            油紙傘:復(fù)古、懷舊、神秘、迷蒙,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jié)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圍。

            雨巷:悠長、寂寥。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這是種優(yōu)美的意境。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

            丁香:開花在仲春時節(jié),詩人們常對著丁香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并不輕佻,因而丁香也就成了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作者用丁香花這一美好、高潔又哀怨的意象,表現(xiàn)了作者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作者在希望和失望之間只能是孤獨、苦悶和彷徨。

            籬墻:頹圮,讓人有哀怨、凄涼、衰敗的感覺。

            姑娘:有丁香一樣的芬芳、彷徨著憂愁的姑娘。

            “我”:孤獨、憂愁,有所希望又彷徨苦悶。

            3、主要是現(xiàn)實的黑暗。詩人就是在現(xiàn)實與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體驗痛苦、無奈和煎熬的進步青年。這彷徨感、哀嘆感是現(xiàn)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它分別讓我們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滅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4、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丁香般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構(gòu)成一種象征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又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表層上是在寫對美好愛情的期待。深層上,是個人乃至一代青年人內(nèi)心復(fù)雜情緒的象征,一種美好理想得而復(fù)失的苦悶與彷徨。

            5、象征手法。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分別比喻了當時黑暗的社會,在革命中失敗的人和朦朧的,時有時無的希望。這些意象又共同構(gòu)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重疊和反復(fù)。《雨巷》這首詩音調(diào)和諧,節(jié)奏舒緩。全詩七節(jié),每節(jié)六行,每行雖然長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幾行,但詩句的停頓卻很有規(guī)律。詩中多處運用重疊和反復(fù)的手法,如第2節(jié)“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3節(jié)“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行著”,第4節(jié)“像夢一般的,/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而首尾兩節(jié),除“逢著”換“飄過”外,其他語句完全相同。詩句的重疊反復(fù),構(gòu)成聲音和感情的回環(huán)往復(fù),強化了節(jié)奏,增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全詩每節(jié)第3、6行押韻,一韻到底,保證了音韻的和諧一致,使詩從頭至尾保持了一種鮮明的音樂效果。

            三、鞏固拓展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2題。(11分)

            題李世南畫扇①蔡肇

           、谝八铰錆,秋風瑟瑟細吹林。逢人抱甕知村近③,隔塢聞鐘覺寺深④。

            [注]

           、倮钍滥希罕彼沃嫾,擅畫山水。

           、诓陶兀ǎ俊1119):字天啟,丹陽(今屬江蘇)人。曾任吏部員外郎、中書舍人等職。

           、郛Y:這里指水甕。

            ④塢:地勢周圍高而中央的地方。這里指山塢。

            1、請簡單描述一下李世南畫的扇面中應(yīng)有的景物。這樣一幅畫面呈現(xiàn)出什么樣的氣氛?(5分)

            2、古人的題畫詩往往會闡發(fā)畫面以外的意趣,你覺得這首詩哪些描寫表現(xiàn)了畫面以外的景和趣?這樣寫有什么好處?(6分)

            【參考答案】

            1、(5分)畫面是:有條小溪從兩山之間流出,樹林里樹葉飄落,一個人抱著甕在路上(或在溪邊),山谷那邊隱約露出寺廟。(2分)畫面中應(yīng)有小溪、山(山塢)、樹林(落葉)、人、甕、寺廟等六種景物。(1分)這畫面呈現(xiàn)出的是鄉(xiāng)村野外恬靜、安詳?shù)臍夥。?分)

            2、(6分)

           、佟八甭曇舻拿鑼懀

           、凇扒镲L瑟瑟”聲音的描寫,

            ③聯(lián)想到附近有個村莊的描寫,

           、苓h處寺廟傳來“鐘”聲的描寫,都表現(xiàn)了畫面以外的景和趣。(4分)

            這樣寫的好處是:

           、偈巩嬅嫔响o止的景物活動了起來,變得有聲有色;

            ②拓展了畫面,使之更顯豐富多彩。(2分)

            《再別康橋》

            【學習目標】

            1、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意象,初步掌握通過意象分析鑒賞新詩的方法。

            2、誦讀、設(shè)問、啟發(fā)、講解相結(jié)合。

            3、體悟作品的內(nèi)涵,領(lǐng)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1、通過分析意象意象來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

            2、比喻手法及其作用。

            【學習難點】

            在形式上如何體現(xiàn)這“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主張?

            【學習方法】

            誦讀吟詠、欣賞。

            【課前預(yù)習】

            1、作者簡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現(xiàn)代著名詩人、翻譯家,新月詩派的代表詩人。曾留學英國和美國。他的創(chuàng)作,主要有詩集《志摩的詩》(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云游》。散文散主要有《落葉》(1926)、《巴黎的鱗爪》(1927)、《自剖》(1928)、《秋》(1931),另有小說、戲劇、日記、譯著等多種結(jié)集。1948年商務(wù)印書館排印有《志摩遺集》5集8卷。。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從南京乘機回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終年34歲。

            寫作背景:康橋,即劍橋,英國的學術(shù)、文化中心,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也是跟風景秀麗的地方。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于此?禈驎r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zhuǎn)折點。1928年一個夏天晴朗的下午,徐志摩重游康橋,懷著對往事的美好回憶的激動心情,悄悄地到康橋來找英國朋友,遺憾的是由于事先沒有聯(lián)系,朋友不在。只有熟悉的康橋在默默地迎接他,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他乘船離開馬賽歸國途中,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于是在洶涌澎湃的海濤聲中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2、給加點字注音。

            青荇()蕩漾()浮藻()沉淀()漫溯()長篙()撐船()斑斕()笙()簫

            3、聽朗讀錄音,朗讀、齊讀全詩。

            4、分析這首詩的思路。

            第1節(jié):寫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舍的離情,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diào);

            第2—5節(jié):寫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6節(jié):詩人由幻想回到現(xiàn)實,想到今晚要和康橋離別,情緒低落下來;

            第7節(jié):跟開頭呼應(yīng),表露出詩人不愿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并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

            【學習過程】

            一、自學生疑

            問題預(yù)設(shè):

            1、康橋在詩人的眼里和心里無疑是一種“至美”,那么詩人借助了哪些意象營造出那種“至美”的意境呢?這首詩主要抒發(fā)了什么感情?

            2、第2節(jié),詩人為什么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

            3、《再別康橋》第1節(jié)用的是“輕輕的”,為什么到第7節(jié)改用“悄悄的”呢?

            4、“新月派”提倡詩歌創(chuàng)作要具有“三美”的主張:“繪畫美”——指詞語的色彩,“音樂美”——指詩歌的音節(jié),“建筑美”——指句式!对賱e康橋》在形式上如何體現(xiàn)這“三美”主張?

            二、探疑解惑

            1、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抒發(fā)了對康橋的無限欣喜和眷念之情。這首詩通過描寫康橋的美景,表現(xiàn)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2、運用比喻(暗喻)手法,形象逼真的寫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態(tài),表現(xiàn)了詩人對康橋極度迷戀的感情。

            3、“輕輕的”和“悄悄的”意思一樣,但用在詩里表現(xiàn)的就不一樣了,“輕輕的”表現(xiàn)出作者去見康河就像去見好朋友一樣,想要給康河驚喜,此時的作者懷著美好的愿望和期盼。

            “悄悄的”離開康河表現(xiàn)出作者此時的心情是哀傷無奈之情,不忍心打攪康河,只能夠靜靜的一個人離開。

            第一節(jié)和最后一節(jié)在語意上同中有異,請仔細揣摩其中的意味;這兩節(jié)在節(jié)奏上則完全相同,形成回環(huán)往復(fù)的結(jié)構(gòu)形式,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第一節(jié)和最后一節(jié)語意相似,都表達一種與母校告別的依依不舍、纏綿悱惻的感情。但同中有異,首節(jié)的兩個“輕輕”末節(jié)改成了兩個“悄悄”,首節(jié)是“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末節(jié)是揮“袖”不帶走“云彩”,末節(jié)表達的依依惜別之情比首節(jié)又進了一層,讓人惆悵不已。這首詩回環(huán)往復(fù)的結(jié)構(gòu)形式表達了詩人真摯的感情,創(chuàng)造了深邃意境。在一唱三嘆、反復(fù)回旋中,強化了對母校戀戀不舍的感情,一種揮之不去的惆悵傷感情緒始終繚繞在心頭。

            4、(1)音樂美,表現(xiàn)為這首詩的章節(jié)統(tǒng)一,韻腳嚴整。每節(jié)偶句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節(jié)奏鮮明,旋律和諧,每行基本上由兩個或三個音步構(gòu)成,讀來朗朗上口,悅耳動聽。首節(jié)和末節(jié),回環(huán)復(fù)沓,語意相似,節(jié)奏相同,構(gòu)成回環(huán)呼應(yīng)的結(jié)構(gòu)形式。

            (2)建筑美,表現(xiàn)在詩節(jié)和詩行的排列組合上,《再別康橋》共七節(jié),四行一節(jié),每一節(jié)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行的字數(shù)基本為六七個字,間或八個字,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

            (3)繪畫美,表現(xiàn)為詩人注意詩的畫面感,用詞講究色彩運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艷影”“青荇”“彩虹”“斑斕”等詞語充滿色彩感,詩的每一節(jié)幾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鮮明、豐富的圖畫。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三、鞏固拓展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11分)

            野望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注】王績,唐詩人,字無功,自號東皋子,時稱“斗酒學士”,后棄官歸隱而終。

            1、簡析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在寫景方面的特點。(5分)

            2、簡要分析作者在這首詩中表達了怎樣的心情。(6分)

            參考答案

            1、頷聯(lián)、頸聯(lián)動靜結(jié)合,由遠而近,(1分)頷聯(lián)寫詩人舉目遠望,山、樹一片秋色,在夕陽余輝中越發(fā)顯得蕭瑟;(2分)頸聯(lián)牧人與獵馬的歸來,使靜謐的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描繪了一幅山林秋晚圖,在閑逸、恬淡中,透露出幾分憂郁和苦悶。(2分)

            2、這首詩借景抒情,先寫野望中的秋日田園牧歸之景,恬靜閑雅,流露出詩人歸隱后百無聊賴而彷徨的心情;(3分)尾聯(lián)用典表明在現(xiàn)實中難覓知音,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賢人伯夷和叔齊為知音,表現(xiàn)了作者的孤寂和苦悶惆悵之情。(3分)

          再別康橋教學設(shè)計4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咀嚼、吟誦,學會鑒賞現(xiàn)代詩歌的“三美”;

            2、感受詩歌的獨特意境,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點:以誦讀加深理解,通過理解提高誦讀能力。

            三、教學難點:把握徐志摩詩的純藝術(shù)美。

            四、教學方式:

            1、聲畫同步,視聽一體、營造詩意氛圍,師生共同進入意境。

            2、教師從旁點撥指導(dǎo)、學生反復(fù)朗誦鑒賞詩之美。

            3、教學課時:一課時。

            五、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一張作者的掛像,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片段,樂曲《神秘園》;印發(fā)補充資料《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間部分;提前板書聞一多詩歌“三美”主張(建筑美、繪畫美、音樂美)以及“現(xiàn)代詩”字樣。

            2、學生:閱讀課本中現(xiàn)代詩的相關(guān)文章,查詢徐志摩生平資料,有條件可以先看央視詩歌散文大賽展播片段,準備回答教師提問。

            六、教學流程:

           。ㄒ唬┣榫皩(dǎo)入:播放電視劇片段和央視詩歌散文大賽《再別康橋》章,掛出作者頭像,讓學生初步了解作者,感知其代表作的風格。

            (二)由學生簡單復(fù)述“我所知道的徐志摩”(根據(jù)自己查詢搜集)

            徐志摩1921年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曾與胡適、梁實秋、聞一多等創(chuàng)辦《新月》月刊。他熱烈追求“愛”“自由”“美”,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諧”。他“活潑好動,瀟灑空靈的個性與不受羈絆的才華和諧統(tǒng)一”形成了徐志摩特有的“飛動飄逸”的藝術(shù)風格。

            徐志摩的詩歌在我國現(xiàn)代詩歌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盡管對其人毀譽不一)但是由于“極左路線”影響使他這位把“美奉獻給人類”的詩人和他的詩,被長期封存。改革開放以來,才有他的數(shù)種詩集和散文集出版。

            詩人就讀于劍橋時,這“世界上最秀麗的地方”曾給了他美感,給了他靈性,在這里他度過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禈虺闪怂坝谰玫膽偾椤。這首詩作于1928年的11月,寫的是他再次游歷歐洲重返康橋時的感受,故名曰“再別康橋”。作者另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

           。ㄈ┏踝x原文(自由讀)整體感知

            1、讀完后,讓學生說說讀完全詩的“整體感知”。

            “空靈”“飄逸”“瀟灑”,無以名狀的“舒適”和“輕松”“淺淺的惆悵”等。

            2、本詩以一種不可抗拒的魅力實踐了聞一多的“三美”主張,的確值得細品:有哪些表現(xiàn)?(結(jié)合本詩,學生回答:建筑美、繪畫美、音樂美、正適合朗讀)

            3、把握全詩感情基調(diào):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板書)

           。ㄋ模┡錁防收b,加深理解(學生鑒賞為主,教師指導(dǎo)為輔)

            1、放《神秘園》樂曲,教師飽含感情地朗誦,充分營造讀詩氛圍,從而幫助學生入境;

            2、展示多媒體:康橋風光片,請學生帶著聽樂感受再次小聲讀詩,注意重點字詞讀者與全詩意境;

            3、學生放聲朗讀,自行品味,教師適時點撥;理解與吟誦雙向并進。

           。1)全班齊讀第一節(jié),提問:大家覺得哪個詞語要重點強調(diào)?這又襯出詩人怎樣的心情?

            【提示】有三個字須重讀(輕輕的)節(jié)奏整體上呈輕松微跳躍之感——理解詩眼。

           。2)請一女生朗讀第二節(jié),要求給人鮮明的視覺形象,自己提問。

            【提示】“金”“新娘”“艷”“心頭”要重讀,“蕩漾”用琵音——理解意象。

            (3)找到情感發(fā)展高潮段,請一名男生先讀再揣摩。作者在水波星光交輝下想泛舟尋夢,放聲高歌,這表明了什么心情?你有這體樣的體會嗎?

            【提示】讀時應(yīng)投入,表現(xiàn)詩人豪情;突出個別動詞,節(jié)奏加快——理解抒情法。

           。4)可是詩人接下來的抒情格調(diào)陡轉(zhuǎn),請全體女生讀這一節(jié),說出自己的感受。

            【提示】此節(jié)讀前要有較長停頓,語言突轉(zhuǎn)后再一氣呵成——理解讀音跌巖。

           。5)結(jié)尾部分全體男生齊讀,學生三言兩語談其特點。

            【提示】要將“濃得化不開”的離情充分表現(xiàn)出來,重讀“悄悄的”,“云彩”二字可采用拖音或一字一頓,以顯示結(jié)句的意味深化。——理解詩的回環(huán)美。

           。6)分小組讀以上四節(jié),把握詩歌意象及其抒情意味,深入體味徐志摩詩的藝術(shù)之美。

           。7)中間兩節(jié)與第二節(jié)結(jié)構(gòu)及表意均相似,故而留白給學生多角度朗讀鑒賞;

            【點撥】詩中哪些字詞激起你的共鳴?換一種讀法會怎么樣?如何理解詩歌三美,怎樣通過朗讀體現(xiàn)?

           。8)師生合作,在整體鑒賞過程中,完成全詩結(jié)構(gòu)提綱的`板書。

           。ㄎ澹⿲W生討論的鑒賞小結(jié),教師點撥。

            【小結(jié)】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康橋如畫的美景,景中又蘊涵詩人濃濃的深情,情與景的交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鑒賞這樣的詩歌精品,朗讀與理解互相促進,我們便仿佛步入藝術(shù)殿堂與作者做心與心的交流,難道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

           。┰俅尾シ乓舢嫛

            找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配樂朗誦,全班深入體會。

           。ㄆ撸┓謱硬贾米鳂I(yè):

            1、利用補發(fā)資料進行比較閱讀,說說散文與古詩歌在寫法和讀法上的不同(層次較高的同學做)。

            2、課外延伸:找徐志摩另外一首詩《偶然》進行自我朗讀鑒賞(全體)。

            3、仿寫精彩詩句,多讀好詩,有條件可試著配樂(其他學生完成)。

            【教學設(shè)計思想】本節(jié)課的總體設(shè)想是:為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喚起他們讀詩的興趣,教師充分運用各種手段調(diào)動其入境;然后穿插讀詩技巧以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提高朗讀水平,以此培養(yǎng)其審美情趣,整個過程中,教師只起導(dǎo)演和引路人的作用。

          再別康橋教學設(shè)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層面:體會全詩巧妙的構(gòu)思,初步掌握通過意象分析鑒賞新詩的方法,2.過程與方法層面:朗讀、設(shè)問、啟發(fā)、講解相結(jié)合。

            3.情感與價值觀層面:領(lǐng)會詩人的惜別深情。

            教學重點:

            全詩意象的把握和體味。

            教學難點:

            詩人對康橋的深沉情感及新詩鑒賞方法。

            教學設(shè)想:

            一、回顧離別詩作,引出《再別康橋》

            古來痛苦之事莫過于死別,恰如歸有光的三番喪親,林覺民的就義別妻;死的別離縱是無奈,也只得坦然接受,而生的分離更令人黯然傷魂!皠窬M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的悲涼,“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此去經(jīng)年,縱是良辰美景虛設(shè),更與何人說”的凄清。

            古人對于離別有著深深的體會與情思,那么現(xiàn)代人又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lǐng)略一下現(xiàn)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ò鍟涸賱e康橋)

            二、知人論世:介紹徐志摩個人資料,他與康橋的淵源。

           。1)學生讀一讀詩歌,說說詩人的初印象。(情感細膩、對母校的不舍、愛自由有夢想)

            (2)作者徐志摩,筆名云中鶴。曾經(jīng)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深受資產(chǎn)階級民主、自由和個性解放思想的影響,形成獨特的人生觀:追求愛、自由和理想的美。他喜歡以浪漫主義的情思、筆調(diào)抒寫自我的性靈。詩作章法整飭,講究意境和形象,形式富有變化,代表作有《再別康橋》《沙揚娜拉》等。

            他曾經(jīng)這樣寫到:“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蜜甜的機會了。我不敢說康橋給了我多少學問或是教會了我什么。我不敢說受了康橋的洗禮,一個人就會變氣息,脫凡胎。我敢說的只是——就我個人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边@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后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

            三、朗讀。(音樂美、建筑美)

            明確:句式:四行一節(jié)(整齊)。

            節(jié)奏:每節(jié)押韻、節(jié)節(jié)換韻。

            語氣:舒緩、輕柔、低沉(悄悄、輕輕、沉默)。

            學生自由朗讀;

            齊讀;

            教師范讀;

            體會、找差距;

            齊讀,指名讀。

            詩歌朗誦不僅要咬準字詞的讀音,更重要的是融入自己的感情,讀出自己的體會。

            四、分析鑒賞——引導(dǎo)學生感受意象美

           。ㄔ娙嗽鯓颖磉_自己惜別情懷?)

            1、[問]: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于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么印象?

            ——(美麗)可以說是風光如畫。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比缃裎覀兤肺吨熘灸Φ倪@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

            2、(1)找尋意象:這康橋以及它周邊的秀麗都是通過描寫景物感受的。

            [問]: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云彩,金柳,艷影,青荇,潭水,長篙,星輝)(板書,圖畫PPT展示,繪畫美)

            沒有告別送行的人,以及車水馬龍,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輝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種清新感。

           。2)分析意象:哪些景物或句子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教師點評)【重點】

            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們都已超越了它們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戀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意象。

            3、總結(jié)意象: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義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們本身的自然屬性,是“經(jīng)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

            引導(dǎo)學生感受全詩意象之美:全詩通過意象構(gòu)筑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癡如醉,表達了詩人在離別康橋時的那份戀戀不舍,那份依依別情,詩人對康橋由衷的喜愛。

            附:意象句子分析:

           。1)云彩。離別的對象與眾不同。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zhuǎn)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2)金柳。為什么不說楊柳、綠柳而要說金柳?既與夕陽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給柳樹披金似乎沒見到過)金又是最富貴的一種顏色。這里的柳已經(jīng)不是普通的柳樹了,而是代表著整個康橋,作者對康橋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來加以描繪,還把柳樹比作新娘,連影子都是燦爛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3)青荇。剛才講到了柳,還是一種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傷心不過灞橋柳。但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么徐志摩卻愿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在這里,軟泥讓人們聯(lián)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表現(xiàn)了水草的快活與輕松。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

            明確:本來很一般的景物為什么會在詩人的眼里變得如此美好?因為這些景物上寄予著作者對于康橋的無限留戀。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當它們變?yōu)樵娙斯P下的形象時,也就飽含了詩人的情感。(這時候,我們就稱作者筆下的這些景物為意象。如果沒有負載這種情感,就只能稱物象了。而這首詩是通過一組意象來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種氣氛,那種藝術(shù)境界,我們就稱之為意境。)

           。4)潭水。這句詩運用了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實"是景物的描寫,"虛"是象征手法的運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一片紅光,是實寫。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擋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紅,有的綠,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這個"揉"寫的很好,同時也是自己夢想的破滅。那么這個夢引起我們什么感覺呢?這使我想起了聞一多先生紀念它的長女夭折時寫的一首詩。他用了一個比喻"像夏天里的一個夢,像夢里的一聲鐘",大家知道夢時美好的,鐘時悠揚的,然而是短暫的,所以彩虹似的夢似美麗而短暫的。

           。5)“長蒿”一句。徐志摩對往昔生活的回憶、留戀,他在康橋生活的兩年,悠哉悠哉。他那時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實的,對明天懷著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輝"來比喻那時的生活,帶有象征的意味。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fā)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6)過去的已經(jīng)成為歷史,回到現(xiàn)實仍然是哀傷,所以"悄悄是離別的笙蕭,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句詩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現(xiàn)了徐志摩對康橋的情感,集中表現(xiàn)了離別的惆悵。這句詩就需要聯(lián)系別的詩,包括古詩來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蕭"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蘇軾的《前赤壁賦》中描述了蕭聲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聲是歡悅的,所以"蕭"來比喻"悄悄"來說明詩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動作帶有詩人的感情,接著"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歌講究精練,為什么一再重復(fù)"沉默""悄悄""輕輕"?這不是浪費語言,而恰恰是他的重點。

            (7)“輕輕的”“悄悄的”“沉默”。營造的氣氛輕松!岸嗲樽怨艂x別。”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但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huán)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chǎn)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五、遷移拓展。分析徐志摩詩。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楊娜拉!

          再別康橋教學設(shè)計6

            教學目的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2,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A,通過教師的指導(dǎo)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B,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教學設(shè)想

            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媒體設(shè)計:播放校園歌曲《再別康橋》。

            播放黃磊朗誦帶《再別康橋》。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shè)計

            一,導(dǎo)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nèi)心。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劍橋的圖片。

           。ń庹f: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对賱e康橋》這首詩本身就極具音樂美。播一首由《再別康橋》改成的歌曲,可以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shù)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配上劍橋的優(yōu)美的圖片,讓學生由聽覺到視覺都對《再別康橋》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xiàn)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xiàn)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禈颍磩,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禈虻囊磺,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岛拥乃_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老師指導(dǎo)朗讀。注意詩歌的節(jié)奏及飽含的深情。

            五,整體鑒賞《再別康橋》。(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ㄒ唬┨崾荆鹤怨艑戨x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shù)不勝數(shù),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蓖醪摹端投派俑问裰荨罚骸芭c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fā):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zhuǎn)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ǘ⿵脑姼璧囊庀笕胧仲p析詩歌。

            提問:

            A,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B,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么作用?

            明確:

            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云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頭蕩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shù)囊庀筮x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三)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

            1,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jié),幾乎每一節(jié)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jié)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xiàn)。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jié)和諧,節(jié)奏感強。

            C,回環(huán)復(fù)沓。首節(jié)和末節(jié),語意相似,節(jié)奏相同,構(gòu)成回環(huán)呼應(yīng)的結(jié)構(gòu)形式。

            3,建筑美,是節(jié)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对賱e康橋》共七節(jié),每節(jié)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shù)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ń庹f: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結(jié)合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教師重點講析繪畫美,學生討論音樂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師總結(jié)。)

            六、小結(jié)本文。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xiàn)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兩種鑒賞新詩的方法。

            七,知識點訓(xùn)練。

            1、對這首詩的解說,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開頭一節(jié)點明“再別”,連用三個“輕輕的”形成輕柔而優(yōu)美的旋律,把讀者帶入一種欣喜乃至禮贊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節(jié),詩人用“金柳”“艷影”“青荇”“榆蔭下的一潭”“彩虹似的夢”等一系列色彩鮮明的意象描繪康河的美景,抒發(fā)眷戀之情。

            C、第五、六兩節(jié),詩人的情緒由舒緩轉(zhuǎn)向激昂,想“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但接著跌落回離別的現(xiàn)實,兩個“沉默”表達了詩人無盡的惆悵。

            D、最末一節(jié),以兩個“悄悄”緊承上一節(jié)的“悄悄”和“沉默”,而且與首節(jié)遙相呼應(yīng),但詩人的情緒已由淡淡的憂郁變得更加惆悵與傷感了。

            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這首詩像一支優(yōu)美的樂曲,纏綿深婉的詩句隨著輕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來,回環(huán)往復(fù),一唱三嘆,余音裊裊。

            B、這首詩像一幅生動的畫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變幻與意象組合形成流動的氣韻,艷麗而又幽雅,飄逸中見靜穆。

            C、這首詩具有完美的形式結(jié)構(gòu),每節(jié)詩四句,每個詩句基本上由三頓構(gòu)成,勻稱,和諧,于清新活潑中求整飭。

            D、這首詩極好地體現(xiàn)了新格律詩派獨特的美學追求,但惟美主義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的表達。

            3,識記訓(xùn)練:背誦本詩。

          再別康橋教學設(shè)計7

            教學目標:

            1、能鑒賞“新月派”詩歌的建筑美、繪畫美、音樂美。

            2、能了解徐志摩的生平簡介,整體把握其詩歌特點。

            教學設(shè)計:

            1、學情:現(xiàn)代詩歌較之于當代詩歌,思想內(nèi)容比較容易把握。因為《再別康橋》是新詩中的名作,特別適宜朗誦,所以課堂上應(yīng)少作分析,多多朗誦,進而把握詩歌的感情變化流程。

            2、教材:對這首詩的理解有兩種說法:一是作者為了躲避與陸小曼的感情糾纏,再次到英國尋找以前與林徽音的舊夢,聊作排遣,另一種是說此詩就是表達對康橋的留戀與熱愛。教學中,可以根據(jù)文本寫景抒情的特點,采用第二種說法。

            3、教法:誦讀法

            教學過程:

            一、導(dǎo)入

            1928年夏天。倫敦。一個三十開外、身材頎長、面容清秀的年輕人在康河邊長久的躑躅。他看不倦河畔水色,聽不厭近村晚鐘。這康河以及河上的康橋,還有那上游的拜倫潭,潭邊的果樹園……一切是那么熟悉,而如今卻又不得不向它們告別。

            這位風度瀟灑、相貌英俊而又略帶倦容的人是誰?他為什么要到這里?

            他就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詩人徐志摩,一個風流倜儻、灑脫不羈、放浪形骸的短命詩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生于富商家庭。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他的一生是幸福的,卻又是痛苦的,這個我并不多說,有興趣的自己動手去查閱資料,我要說的是詩人的“康橋情結(jié)”: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于此?禈驎r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zhuǎn)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jīng)談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后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保ā段鼰熍c文化》)1928年夏天,詩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歸國途中的輪船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梢哉f,“康橋情結(jié)”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其他名作:《偶然》、《沙揚娜拉》等。

            胡適說:“他的人生觀里……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爆F(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由愛、自由、美三朵鮮花所編制的詩的世界——

            二、整體感知

            1、題目:題目中的“再”,交代了這是詩人第二次離開,第一次的離開,作者寫就《康橋,再會吧》,如今情難自控,再次揮筆成詩,可見作者對康橋的依戀。此外,告別的對象不是人,而是物,是優(yōu)美寧靜的康橋風光。就從這點上說,這首詩較之于一般的離別詩,就顯得新穎而又含蓄。

            2、朗讀。要求入情入境地誦讀這首詩。

           、僬,正字。青荇榆陰漫溯斑斕笙蕭

           、诮處煼蹲x。

           、蹖W生自由朗讀。

           、芙涣髡b讀感受。(感情變化:依戀-歡欣-陶醉-執(zhí)著-激動-沉默-平靜)

            三、討論:

            1、胡適所說的詩人的“愛、自由、美”的人生觀可以在詩中那些地方可以找到?

            提示:①無限眷念,難舍難分——真愛無聲

           。ㄩ_頭的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的寧靜與優(yōu)美已經(jīng)深深印刻在詩人的內(nèi)心深處,以致于詩人在即將告別之際,也不忍打破康橋?qū)庫o之美,這種細膩而真實的惜愛之情緣自詩人對康橋?qū)γ篮米匀缓兔篮蒙畹臒釔,也為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diào)。結(jié)尾處的三個“悄悄”,比起“輕輕”,略顯沉重,但是,通過詩歌主體部分感情變化可知,詩人在壯懷激烈準備高歌一曲的時候,讀懂了“悄悄是別離的笙蕭”這一清淡雅致的離別主題,因此以沉默的姿態(tài)悄悄告別,可以說,感情上更是加深對康橋的尊重和熱愛。可謂真愛無聲。)

            學生也可以從選擇美好的自然物象(比如“做一條水草”表明永不分離等)來表現(xiàn)熱愛自然這一角度作答。

           、趯舴鸥瑁瑸t灑揮手——自由無邊

           。ㄈ逖诺奈娜艘伯斒切郧橹腥耍瑢艟褪菍ふ易杂,尋找愛情。當唱欲唱,卻又不唱,看似矛盾,好象感情受到了壓制,實際上卻體現(xiàn)了詩人還給靜謐的康河風光以自由而獲取自己心靈上的更大自由。從開頭的招手到結(jié)尾的揮一揮衣袖,感情由眷念到灑脫,境界頓出。)

            學生也可以從“做一條水草“等語句分析詩人對待“物”的民主、平等態(tài)度。

           、廴鐗羧缁,如畫如歌——大美無形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著陶淵明的動人幻想。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著徐志摩的美好理想?梢哉f,這是詩人現(xiàn)實中的桃花源。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優(yōu)美的意象,描繪出一幅靜美悠閑的西方油畫。加上整齊的詩行,鮮明的節(jié)奏,平平仄仄起來,聲調(diào)舒緩有致,參差錯落,就像一支動聽的小提琴樂曲。那旋律真是太悅耳、太讓人陶醉了!每節(jié)的換韻,又使得我們聽出了旋律的流動之美。首尾的呼應(yīng),又使得樂章的回環(huán)嚴密。而這一切的造化了無痕跡,得益于詩人那顆敏感纖細的心,到這里我們可以悟出:康橋是美麗的,康河的河畔是美麗的,而最美麗的當時詩人那顆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的心了!)

            學生可以從意象上進行分析,可以抓住色彩進行想象。不贅言。

            2、進一步通過誦讀感受“新月派”詩歌的“三美”主張

            建筑美:四行一節(jié)錯落排列字數(shù)相近回環(huán)呼應(yīng)——(形式)

            音樂美:節(jié)奏感旋律美彈跳性——(語言)

            繪畫美:金柳新娘招搖彩虹似的夢——(意境)

            四、課堂練習

            怎么理解詩題中的“偶然”?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zhuǎn)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參考資料:

            寫于1926年5月,初載同年5月27日《晨報副刊·詩鐫》第9期,署名志摩。這是徐志摩和陸小曼合寫劇本《卞昆岡》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詞。

            能把“偶然”這樣一個極為抽象的時間副詞,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結(jié)構(gòu),充滿情趣哲理,不但珠潤玉圓,朗朗上口而且余味無窮,意溢于言外——徐志摩的這首《偶然》小詩,對我來說,用上“情有獨鐘”之語而不為過。

            詩史上,一部洋洋灑灑上千行長詩可以隨似水流年埋沒于無情的歷史沉積中,而某些玲瓏之短詩,卻能夠經(jīng)歷史年代之久而獨放異彩。這首兩段十行的小詩,在現(xiàn)代詩歌長廊中,應(yīng)堪稱別備一格之作。

            這首《偶然》小詩,在徐志摩詩美追求的歷程中,還具有一些獨特的“轉(zhuǎn)折”性意義。按徐志摩的學生,著名詩人卡之琳的說法:“這首詩在作者詩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保ǹㄖ站帯缎熘灸υ娂返94頁)新月詩人陳夢家也認為:“《偶然》以及《丁當-清新》等幾首詩,劃開了他前后兩期的鴻溝,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氣,用整齊柔麗清爽的詩句,來寫那微妙的靈魂的秘密。”(《紀念徐志摩》)。的確,此詩在格律上是頗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與匠意的。全詩兩節(jié),上下節(jié)格律對稱。每一節(jié)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個音步組成。如:“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殼,”每節(jié)的第三、第四句則都是兩音步構(gòu)成,如:“你不必訝異,”“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處理上顯然嚴謹中不乏灑脫,較長的音步與較短的音步相間,讀起來紆徐從容、委婉頓挫而朗朗上口。

            而我在這里尤需著重指出的是這首詩歌內(nèi)部充滿著的,又使人不易察覺的諸種“張力”結(jié)構(gòu),這種“張力”結(jié)構(gòu)在“肌質(zhì)”與“構(gòu)架”之間,“意象”與“意象”之間,“意向”與“意向”之間諸方面都存在著。獨特的“張力”結(jié)構(gòu)應(yīng)當說是此詩富于藝術(shù)魅力的一個奧秘。

            所謂“張力”,是英美新批評所主張和實踐的一個批評術(shù)語。通俗點說,可看作是在整體詩歌的有機體中卻包含著共存著的互相矛盾、背向而馳的辨證關(guān)系。一首詩歌,總體上必須是有機的,具各整體性的,但內(nèi)部卻允許并且應(yīng)該充滿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張力。充滿“張力”的詩歌,才能蘊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無窮。因為只有這樣的詩歌才不是靜止的,而是“寓動于靜”的。打個比方,滿張的弓雖是靜止不動的,但卻蘊滿飽含著隨時可以爆發(fā)的能量和力度。

            就此詩說,首先,詩題與文本之間就蘊蓄著一定的張力。“偶然”是一個完全抽象化的時間副詞,在這個標題下寫什么內(nèi)容,應(yīng)當說是自由隨意的,而作者在這抽象的標題下,寫的是兩件比較實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爾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如果我們用“我和你”,“相遇”之類的作標題,雖然未嘗不可,但詩味當是相去甚遠的。若用“我和你”、“相遇”之類誰都能從詩歌中概括出來的相當實際的詞作標題,這抽象和具象之間的張力,自然就蕩然無存了。

            再次,詩歌文本內(nèi)部的張力結(jié)構(gòu)則更多!澳悖摇本褪且粚Α岸棇αⅰ保蚴恰芭紶柾队霸诓ㄐ,”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過的匆匆過客;“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以“二元對立”式的情感態(tài)度,及語義上的“矛盾修辭法”而呈現(xiàn)出充足的“張力”。尤其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一句詩,則我以為把它推崇為“新批評”所稱許的最適合于“張力”分析的經(jīng)典詩句也不為過!澳恪、“我”因各有自己的方向在茫茫人海中偶然相遇,交會著放出光芒,但卻擦肩而過,各奔自己的方向。兩個完全相異、背道而馳的意向——“你有你的”和“我有我的”恰恰統(tǒng)一、包孕在同一個句子里,歸結(jié)在同樣的字眼——“方向”上。

            作為給讀者以強烈的“浪漫主義詩人”印象的徐志摩,這首詩歌的象征性——既有總體象征,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征——也許格外值得注意。這首詩歌的總體象征是與前面我們所分析的“詩題”與“文本”間的張力結(jié)構(gòu)相一致的。在“偶然”這樣一個可以化生眾多具象的標題下,“云——水”,“你——我”、“黑夜的!、“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意象與意象之間的關(guān)系構(gòu)成,都可以因為讀者個人情感閱歷的差異及體驗強度的深淺而進行不同的理解或組構(gòu)。這正是“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易·系辭》)的“象征”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個別喻一般的妙用。或人世遭際挫折,或情感陰差陽錯,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無奈苦笑,悵然若失……人生,必然會有這樣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會”。而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必將成為永難忘懷的記憶而長伴人生。

            五、作業(yè)

            1、隨筆,下周一交。題目自擬,字數(shù)不少于800字。

            2、背誦《再別康橋》

            3、預(yù)習:如何分析《死水》中的“三美”?

          再別康橋教學設(shè)計8

            一、教學內(nèi)容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講讀篇目。這首詩語言華麗輕盈、章法、音韻柔美和諧,在詩意美方面達到很高的水平,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guān)康橋大學美麗的風光影片,以輕柔的具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相伴,以使學生能夠在詩意的氛圍中充分感受意境。

            對這首詩的理解有兩種說法:一是作者為了躲避與陸小曼的感情糾纏,再次到英國尋找以前與林徽音的舊夢,聊作排遣,另一種是說此詩就是表達對康橋的留戀與熱愛。教學中,可以根據(jù)文本寫景抒情的特點,采用第二種說法。

            通過不同要求的朗讀,逐步深入地引領(lǐng)學生進入詩歌的氛圍,理解詩人所傳遞出來的情感。初讀,只要求讀準字音,要求很低,一步就可以到位,再讀,也只要求讀出節(jié)奏,對于高一的學生,這也不是難事;三讀,要求讀出情感,就提高了一大步,這時,再把詩人和康橋的關(guān)系介紹出來,為學生降低難度。那么,這一步也并非高不可攀。在這個基礎(chǔ)之上,賞析詩歌的“三美”,也就水到渠成。詩歌的意象分析,是對詩歌進行深入理解的鑰匙,沒有意象,也就無所謂詩歌。

            通過咀嚼、吟誦,學會鑒賞現(xiàn)代詩歌的“三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像,來感受詩歌的獨特意境,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詩歌融情入景的寫法。

            2、學習詩歌意象的選擇和運用對于表達情感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復(fù)朗讀,讓學生熟悉詩歌,逐步深入理解詩歌的內(nèi)涵和詩人的深情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理解詩人的情感,生發(fā)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要點

            重點:朗讀,體味詩歌的感情

            難點:意象的運用和選擇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高一學生對現(xiàn)代詩歌接觸不多,著重通過朗誦手段,展開想像的翅膀來把握詩歌情感,培養(yǎng)其對詩歌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采用的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預(yù)習內(nèi)容設(shè)計:

            1、走近詩人。

            學生自行上網(wǎng)查詢徐志摩生平資料,有條件可以先看央視詩歌散文大賽展播片段。查找些寫離別的詩作。

            2、創(chuàng)設(shè)情景。

            播放電視劇片段和央視詩歌散文大賽《再別康橋》章,展示作者頭像,讓學生陳述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感知其代表作的風格。

            四、教學過程

            教學板塊一:導(dǎo)入新課,創(chuàng)設(shè)情境。

            教學板塊二:誦讀入境(初讀原文,整體感知)。

            教學板塊三:想景悟情,分析意象(播放音樂,充分發(fā)揮學生聯(lián)想與想象,理解與吟誦雙向并進)。

            教學板塊四:賞文品美,感受“三美”(進一步通過誦讀感受“新月派”詩歌的“三美”主張)。

            五、教學策略選擇與信息技術(shù)融合的設(shè)計

            教師活動

            一、教學板塊一:導(dǎo)入新課,創(chuàng)設(shè)情境。

            離別時是痛苦的。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時,才驚覺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夢,所愛的終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飄揚而去,午夜夢回之際,這“愛別離”的滋味,怎一個“苦”字了得?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描寫離別的詩歌?此麑e離是一種怎樣的描寫,和一般的離別詩有什么區(qū)別。這就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那么現(xiàn)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么我們現(xiàn)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lǐng)略一下現(xiàn)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

            再別康橋

            預(yù)設(shè)學生活動

            學生主要任務(wù)是認真傾聽老師的導(dǎo)入內(nèi)容,并通過自己提前了解的作者資料和老師的講解內(nèi)容進行有機的聯(lián)系,在腦中形成初步印象。

            設(shè)計意圖

            初步創(chuàng)設(shè)學習情境,讓學生慢慢走進課文。尤其是校園圖片的直觀展示和徐志摩的話更有助于學生理解作者對康橋的那一份癡情、眷戀和不舍。

            二、教學板塊二:誦讀入境(初讀原文,整體感知)。

            教師活動

            1、教師范讀。播放背景音樂,教師飽含感情地朗誦,充分營造欣賞氛圍,從而幫助學生入境。

            2、學生自由朗誦。初步指導(dǎo)學生讀出停頓、節(jié)奏、重音。

            3、把握全詩感情基調(diào):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預(yù)設(shè)學生活動

            1、學生認真聽老師朗誦,初步感受文本,并在課本上標注字音。

            2、在聽完老師朗讀后,自己嘗試朗讀,注意節(jié)奏和重音,把握作者情感。

            設(shè)計意圖

            聽讀和自己朗讀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先聽后讀,并且要不斷嘗試,這樣才能更好的把握住作者對康橋的那份深情。

            三、想景悟情,分析意象(播放音樂,充分發(fā)揮學生聯(lián)想與想象,理解與吟誦雙向并進)。

            教師活動

            1、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就是說在表情達意時,往往要選擇典型的景物用以表達特定的情感,你能從文中找到相關(guān)依據(jù)嗎?

            2、連用三個“輕輕的”,有什么好處?

            明確:透露了對康橋依依不舍的.淡淡憂愁,并且以輕微跳躍的節(jié)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哀而不傷抒情的基調(diào)。

            3、“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句中“油油的”“招搖”兩個詞有什么好處?

            預(yù)設(shè)學生活動

            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明確: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輝等自然景物。

            指導(dǎo)學生進行煉字訓(xùn)練?梢詫Ρ染毩暎寣W生換成其他詞語進行比較。

            設(shè)計意圖

            關(guān)于意象,學生在初中已經(jīng)初步涉及過,所以這個問題難度不大,學生可以獨立完成。

            意在引導(dǎo)學生和高考考點進行對接,錘煉、推敲詞語,鑒賞詩歌。

            四、賞文品美,感受“三美”(進一步通過誦讀感受“新月派”詩歌的“三美”主張)。

            教師活動

            1、找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配樂朗誦,全班深入體會。

            2、通過以上的朗讀、想景悟情,同學們認識到了作者獨具的藝術(shù)匠心。請同學們欣賞詩歌之美。生討論,師點評。

            其一美在形式,即建筑美:四行一節(jié)、錯落排列、字數(shù)相近、回環(huán)呼應(yīng)。

            其二美在語言,即音樂美:節(jié)奏感、旋律美、彈跳性。

            其三美在意境,即繪畫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輝等。

            預(yù)設(shè)學生活動

            1、學生展開誦讀小賽,在誦讀中更進一步的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感情。

            2、通過徐志摩進而了解新月詩派和改派的特點。

            設(shè)計意圖

            1、激發(fā)學生學習現(xiàn)代詩歌的興趣和積極性,喜歡詩歌,從而嘗試鑒賞詩歌。

            2、意在讓學生從內(nèi)容到形式兩者融合在一起,了解新月詩派。

            六、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篇講讀課文,是現(xiàn)代詩歌中的經(jīng)典篇目,所以誦讀是本課的教學方法和訓(xùn)練重點,通過誦讀和把握意象來進一步把握作者的情感。

            在本課的教學設(shè)計上,也是以誦讀和意象作為學習的重點,以學生為核心,老師作為輔導(dǎo),讓學生走近康橋,走進作者徐志摩的內(nèi)心世界,深深的感受作者對康橋的那一份癡情和眷戀、不舍。

          再別康橋教學設(shè)計9

            教學目的:

            體會詩中健康美好的感情,鑒賞其意象所營造的空靈的意境和清新飄逸的風格。

            教學重點:

            鑒賞其意境美、抒情美、音韻美。

            教學時數(shù):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了解徐志摩的創(chuàng)作與對康橋的感情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一、背誦課文,導(dǎo)入新課,板書課題作者并析題

            二、了解徐志摩的創(chuàng)作與對康橋的感情

            1、利用自己手中的資料,先自行了解作者

            2、學生回答:“我所知道的徐志摩及其創(chuàng)作”

            3、補充知識

            梁啟超說:“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國新詩壇的基礎(chǔ)!

            胡適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xiàn)的歷史!

            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創(chuàng)作出版的作品有:

            詩集4部《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4部《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

            小說集1部《輪盤》,劇本1部,譯作5種,以及信札、日記4種。

            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神思飄逸,富于變化,并追求藝術(shù)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shù)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蔡元培挽聯(lián)曰: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乘船可死,驅(qū)車可死,斗室生臥也可死,死于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

            康橋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橋”實際上是在英國東南部的劍橋。1920年9月,24歲的徐志摩,通過論文《論中國的婦女地位》的答辯,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后,赴英國,入倫敦劍橋大學研究院為研究生,跟賴斯基教授學政治,擬攻博士學位。1921年,認識了狄更生,并入劍橋大學王家學院當特別生。1922年10月從英國返回中國。

            康橋之美:古風古色,橋影藻密,嫵媚河身的兩岸,穆靜騰輝的晚景,富麗的溫柔;和緩的鐘聲

            春陽晚照,潑翻一海純金,千百家屋頂煙突,白水青田,黃昏,遠樹凝寂,象墨潑的山形,襯出輕柔螟色,密稠稠,七分鵝黃,三分桔綠,村里姑娘腮紅頸白;屏繡康河垂柳婆娑,此地人天妙合,雖微如寸芥殘垣,亦不乏純美精神,流貫其間。

            康橋情結(jié):

            “康橋”在徐志摩,只有三十六分之二的時光,而這兩年,卻是那么魂牽夢縈的兩年。

            “就我個人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币粋老村子“有一個果子園,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樹蔭下吃茶,花果會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會到你桌上來啄食,那真是別有一番天地!保ā段宜赖目禈颉罚

            你是我難得的知己,汝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xiāng)!你豈非是我生命的泉源?你惠我珍品,數(shù)不勝數(shù);

            此去身雖萬里,夢魂必常繞汝左右,任地中海疾風東指,我亦必紆道西回,瞻望顏色;歸家后我母若問海外交好,我必首數(shù)康橋,賴你和悅寧靜的環(huán)境,和圣潔歡樂的光陰,我心我智,方始經(jīng)爬梳洗滌,靈苗隨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輝,聽自然音樂,哺啜古今不朽;

            我此去雖歸鄉(xiāng)土,而臨行怫怫,轉(zhuǎn)若離家赴遠;

            別時之情景:心頭盛滿了別離的情緒;

            雨色凄清,小鳥無歡,悵別情深,涕淚交零,別后愿望:來春花香時節(jié),當復(fù)西航,重來此地,再撿起詩針詩線,繡我理想生命的鮮花。

            三、觀賞動畫課件,反復(fù)誦讀課文,初步體會情感

            四、布置作業(yè):熟讀并背誦課文

            板書設(shè)計:《再別康橋》

            徐志摩:(1897~1931)現(xiàn)代詩人、散文家。奠定了中國新詩壇的基礎(chǔ)。

            詩風: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神思飄逸,富于變化,并追求藝術(shù)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shù)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康橋之美:人天妙合,雖微如寸芥殘垣,亦不乏純美精神,流貫其間。

            康橋情結(jié):你是我難得的知己,汝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xiāng)!你豈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鑒賞課文的思想感情和藝術(shù)表達之美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誦讀課文。

            二、研討:

            1、作者再來康橋,再別康橋,來去都有什么特點?

            ——輕輕地、悄悄地

            2、為什么要這樣?

            ——對它愛得情深意摯,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兒,緩抱軟吻”(再會吧,康橋。┥钆麦@醒了它。

            3、明明是“再別康橋”為何只說“作別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橋美好的一切。

            4、重回康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柳蔭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

            是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星輝斑斕,夏蟲鳴叫。

            5、常言“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因在夕陽中。把柳樹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既寫出夕陽下泛著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文中還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6、“青荇在水底招搖“用了什么手法?

            ——擬人,表達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愛。

            7、清泉一般是碧綠的,作者為何將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嫵媚不僅有榆樹清水,還有岸邊的綠樹紅花和在洗滌的腮紅頸白的少女。是—屏繡康河。

            8、重回康橋,他觀金柳,賞青荇清泉,還做了什么?

            ——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到星輝斑斕時。

            9、此時情緒是興奮歡快還是失意低落?何以見得?

            ——情不自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別離的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笙蕭”是中國傳統(tǒng)的用以抒發(fā)感情的樂器之一,此時他生怕打擾驚醒了他心愛的康橋,只能悄悄欣賞,默默作別。

            11、中國有這么一句古詩“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用在此處明顯不妥,你認為結(jié)合此詩的情感和意境,應(yīng)該改做什么?

            ——“別有深情

          再別康橋教學設(shè)計10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鑒別關(guān)鍵詞、理清思路、整體把握的能力,激發(fā)學生朗讀品賞詩詞的興趣。

            2、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評價現(xiàn)代詩詞的能力。

            3、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藝術(shù)美和人情美。

            【教學重點】

            1、《再別康橋》中的詩意美和人情美。

            2、《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6~1931)筆名云中鶴、南湖,浙江海寧人,現(xiàn)代詩人,新月派代表詩人,他的詩,散文以及藝術(shù)觀,受英國浪漫主義影響較深,注重意境創(chuàng)造與音律和諧。著作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等,名作有《再別康橋》。

            他在中國新詩史上是位毀譽不一的詩人。1918年到1928年,他三次旅歐,在英國倫敦劍橋大學研究英國文學時,曾在康橋河里劃船,在康橋上漫步,陶醉在美麗的大自然懷抱中。代表詩作《再別康橋》、《偶然》、《云游》等,《再別康橋》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使詩人獲得巨大聲譽的詩作。

            二、中國現(xiàn)代詩人簡介

            現(xiàn)代詩誕生于五四運動前夕,它不斷接受外來影響并溶化在自己民族風格中,涌現(xiàn)了眾多藝術(shù)流派。 代表作家有郭沫若、聞一多、艾青等。聞一多、臧克家和徐志摩都是我國新詩發(fā)展史上的先驅(qū),雖然他們風格迥異,生活道路也各不相同,但都為我國新詩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概述詩歌寫作背景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xiàn)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xiàn)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徐志摩留學英國兩年,大部分時間在此度過。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時光?禈虻囊磺,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說得太傷感于事無補,寫得太淡漠未免矯情,還是灑脫一些好。

            三、示范朗讀課文(展示多媒體課件)

            四、同學們齊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五、學生討論

            (展示課件)

            1、整體感知《再別康橋》內(nèi)容和形式。

            2、具體分析《再別康橋》的內(nèi)容(節(jié))1、2、3、4 、5 、6、7。

            六、學生討論

            《再別康橋》語言形式(展示多媒體課件)

            七、再次朗讀本詩,討論它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展示多媒體課件)

            八、其他作品欣賞(展示多媒體課件)擴大學生的視野

            九、志摩影集(展示多媒體課件),進一步了解徐志摩

            十、英國劍橋大學掠影學生進一步感受文章

            十一、鞏固練習

            (展示多媒體課件)

            十二、課后作業(yè)

          再別康橋教學設(shè)計11

            教材分析:

            《再別康橋》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單元第二課。本單元主要學習新詩。新詩的“新”,是相對古典詩歌而言的。在學習新詩時,應(yīng)將之與古典詩歌進行對照。本單元的鑒賞重點是情感與意象,在教學時,既要注意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又要分析詩中所運用的意象。

            學情分析:

            《再別康橋》所表達的不是簡單的對母校的依依惜別之情,學生由于人生閱歷不足,難以體會詩人復(fù)雜的情感,因此,在教學時應(yīng)適當介紹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詩人的生平經(jīng)歷。另外,學生對一些隱喻性較強的句子理解不到位,尤其是第四、第五和第六節(jié),教師應(yīng)對此做重點闡釋,掃清學生的理解障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再別康橋》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徐志摩的生平經(jīng)歷。

            2.劃分《再別康橋》的節(jié)奏,標出韻腳,反復(fù)朗讀。

            3.概括畫面,結(jié)合意象與關(guān)鍵詞體會詩人的情感變化。(難點)

            4.理解新月派提出的詩歌“三美”理論。(重點)

            教學過程:

            (一)解題導(dǎo)入

            1.再,又。這是徐志摩第三次來到康橋。1921年至1922年在劍橋大學求學。1925年徐志摩重游劍橋大學,寫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徐志摩再游英國,7月的一個傍晚,他一個人悄悄來到了久別的母校。同年11月,在乘船歸國途中,詩人揮筆寫下這首詩。寫詩的時間與漫步校園的時間相隔四個月左右。因此,這首詩用的是因情寫景的再現(xiàn)手法,而非觸景生情的客觀描摹。

            2.別,作別,與……告別?梢龑(dǎo)學生回憶學過的離別詩,比如李白的《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友人》、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和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3.康橋,現(xiàn)在譯做“劍橋”,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

            《再別康橋》是一首離別詩,但是它與一般的離別詩不一樣。以前我們學過的離別詩,告別對象是人,而《再別康橋》告別的對象是什么?請學生帶著這個問題,朗讀課文。

            (二)朗讀感知

            1.學生朗讀課文。

            2.師生評價剛才的朗讀。

            3.聽示范朗讀,劃分節(jié)奏,標出韻腳。

            韻腳: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押韻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之間進行,“虹”和“夢”都是后鼻音韻母,雖然不同,但是相近,可以互相押韻。而按照今天的普通話讀音,“溯”與“歌”的韻母是不一樣的。但是在徐志摩的浙江海寧方言系統(tǒng)里,“溯”(拼音:su聲調(diào):去3)與“歌”(拼音:ku聲調(diào):平1)的韻母是完全一樣的。(參考資料:孫桂平《<再別康橋>講解要點提示》)

            4.再次朗讀課文。

            (三)賞景悟情

            1.每一節(jié)都是一個畫得出來的畫面,請同學們給每一節(jié)加一個小標題。示例:第一節(jié)的小標題為“招手作別圖”。

            明確:招手作別圖——金柳蕩漾圖——青荇招搖圖——夢滿清潭圖——尋夢放歌圖——康橋沉默圖——揮手作別圖

            2.這些畫面的描繪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詩人的情感有哪些變化?

            第一節(jié):依依惜別

            請同學們做“招手”的動作。招手,是上下擺動還是左右擺動呢?《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招手”一詞的解釋是:“舉起手示意,表示與對方打招呼的意思”。告別的時候一般都說“揮手作別”,比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招手即!弊钤绫挥脕碇赋鞘泄卉囍姓惺旨赐、可隨時隨地上下車的一種小車型公交模式。這里的“招手”,不是告別的意思,而是召喚的意思。招手,一般是指上下晃動手掌(仿佛召喚寵物)或上下擺動手臂(仿佛叫停車輛)。“輕輕的招手”,是讓康橋知道“我”即將離去。接著又說,“作別西天的云彩”(這里的“云彩”代表康河的一切)。所以,詩人一開始是不愿意真正悄悄離去的,這里體現(xiàn)的是詩人內(nèi)心的糾結(jié):既想悄悄離去,不驚動寧靜和諧的母校,但又想讓被告別者知道自己來過又要走了。從“招手”一詞,可以看出詩人對母校的依依惜別之情。

            (參考資料:咸立強《精致的抒情:<再別康橋>的審美意蘊建構(gòu)》)

            第二節(jié):甜蜜歡喜

            “柳”與“留”諧音,在古詩中,柳樹這個意象往往用來表達沉重的離情別緒。而這首詩中的“柳”是“金柳”,即夕陽中的柳樹,并且將之比喻為新娘。新娘是女子一生當中最美麗、最動人的時刻,集合了世間所有的驚艷、嬌美、愛戀與幸福。詩人曾經(jīng)追隨過心中的女神——林徽因,但出于種種原因,林徽因后來與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走到了一起,并遠赴美國學習建筑學,這場沒有結(jié)局的'愛情最后成為詩人美好溫暖的回憶。這一節(jié)暗含了甜蜜的情感,與古詩中“柳”所暗含的濃重離愁是有區(qū)別的。柳樹在夕陽中倒映康河的景象,留住了詩人的心,他樂而忘返了。

            (參考資料:孫桂平《<再別康橋>講解要點提示》)

            第三節(jié):深深眷戀

            “招搖”的本義是故意張大聲勢,引人注意,這里用來形容水草的多情可愛,寫出了康橋?qū)υ娙说臍g迎態(tài)度。詩人沉醉在詩情畫意中,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條水草”,甘愿成為康橋的一部分,甘愿與康橋融為一體,永久地在一起,寫出了他對康橋深深的眷戀。

            第四節(jié):仰慕追懷

            在教材中,“天上虹”之后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因此,這句詩是把“榆陰下的一潭”比作“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而非比作“天上虹”。這里有兩個重要的意象,一個是潭水,一個是彩虹!坝荜幭碌囊惶丁敝傅氖前輦愄。拜倫是康橋校園里重要的詩人,后來在參加西班牙的衛(wèi)國戰(zhàn)爭中去世了。康橋的詩人為了紀念他,遂把這個水潭命名為“拜倫潭”。彩虹的特點是:很美、很容易消逝。美好的夢也是容易破碎的,所以說是彩虹似的夢。在詩人心中,那兩年在康橋的學習生活是他記憶中一個美麗的夢。在這樣的夢里詩人不愿醒來,他想一直留在那種美好中。

            第五節(jié):興奮快樂

            在第五節(jié),詩人的情感達到了高潮。在這一刻,詩人完全沉浸在夢境中,忘記自己要離開對他影響重大的康橋,他當時是興奮歡快的。康橋是徐志摩“夢”開始的地方,也是作者曾經(jīng)的尋夢之地,這里有作者的愛情,有作者的理想。徐志摩原本是有政治理想的,當他來到英國劍橋大學之后,他走上了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開始成為一名詩人,康橋讓徐志摩獲得了精神的重生。徐志摩在《猛虎集·序文》中說在他24歲以前,最喜歡的是相對論或民約論而不是詩歌。正是因為來到了康橋,開始創(chuàng)作詩歌。他滿懷深情地說道:“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第六節(jié):低落沉思

            “但”表示轉(zhuǎn)折,詩人思路急轉(zhuǎn),把讀者從夢境拉回了現(xiàn)實。他的理想是英國式的民主、英國式的政治,而在當時的中國,這些理想無法實現(xiàn)。不管是政治理想,還是甜蜜的愛情,都未能得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結(jié)局。別情縷縷,離緒重重,現(xiàn)在哪有心思歌唱呢?“放歌”是不可能的,美好的時光已經(jīng)過去,“我”現(xiàn)在只能悄悄地只身離去!扒那氖莿e離的笙簫”一句匠心獨運,將“悄悄”比作“別離的笙簫”,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無形為有形,化無聲為有聲!俺聊墙裢淼目禈颉币痪湟灿蓄愃频男Ч。

            第七節(jié):灑脫輕松

            請同學們做“揮手”的動作。詩人將對康橋的愛和眷戀化為一個灑脫的意象,這個極富動感的姿態(tài),給全詩平添了幾分飄逸。真正的愛,是以欣賞,而不是以占有為目的的。真正美好的依戀,是留在心底的。

            3.詩人告別的對象是什么?告別的僅僅是康橋嗎?

            告別的是康橋迷人的景色,是在康橋自由的生活,是昔日的政治理想與甜蜜愛情,是流逝的時光與過去的自己,是一切已然逝去的美好往事。普魯斯特在《追憶逝水年華》中說:“當一個人不能擁有的時候,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記!痹娙藳]有帶走了一片云彩,而是帶走了一段屬于自己的回憶,帶走了夢幻之后的甜蜜與慰藉。追憶逝去的美好往事是人類共同的情感,因此各個時期的讀者都對這首詩有強烈的共鳴,

            (四)品味“三美”

            《再別康橋》帶給讀者以美的藝術(shù)享受,你覺得美在哪里?

            明確:新詩“三美”原則

            1.音樂美:(1)押韻;(2)疊詞的使用;(2)回環(huán)復(fù)沓。

            2.建筑美:四行一節(jié)、每節(jié)兩句、錯落排列、字數(shù)相近、回環(huán)呼應(yīng)。

            3.繪畫美:(1)多使用有色彩的詞語:“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星輝”。(2)巧用動詞,使畫面具有動態(tài)感:“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沉淀”“漫溯”“揮一揮”。

            學生再次朗讀課文。

            作業(yè)設(shè)計:

            1.朗誦《再別康橋》,并將自己的朗誦音頻拷貝到教室電腦的語文學習文件夾中。

            2.讀徐志摩的《沙揚娜拉》,寫一段不少于200字的鑒賞語,鑒賞重點是意象與情感

          再別康橋教學設(shè)計12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3、學會朗讀

            學情分析

            揣摩詩歌意象,欣賞詩歌意境,領(lǐng)會詩中涌動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品味詩歌藝術(shù)上的"三美"。

            2、培養(yǎng)提升學生鑒賞,評價詩詞的能力。

            教學過程

            活動1【導(dǎo)入】

            1928年夏天,倫敦,康橋。一個風度翩翩又帶著倦容的年輕人,在夕陽的余輝中踽踽而行。晚風拂起身旁的柳條,也連綿不斷的牽起他心中的愁緒。他是誰?為什么來到這里?

            今天,我們將一起踏上賞美的旅程,去探尋《再別康橋》--這二十世紀最出色的離別詩的魅力,去聆聽徐志摩內(nèi)心世界最純粹的絕妙回響。

            活動2【導(dǎo)入】朗讀

            深情美讀,整體感知全詩:

            背景簡介-康橋情結(jié),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朗誦。

            活動3【講授】教學過程

           。ㄒ唬┳髡呒氨尘

            1、徐志摩:(1896----1931)筆名云中鶴、南湖,浙江海寧人,現(xiàn)代詩人,"新月派"代表詩人,他的詩,散文以及藝術(shù)觀,受英國浪漫主義影響較深,注重意境創(chuàng)造與音律和諧。他一生留下4部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代表詩作《再別康橋》、《偶然》、《云游》等。

            2、課文背景: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河以其獨有的靈性滋潤著徐志摩,徐志摩在回憶康橋時說:"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康橋創(chuàng)造了一個充滿性靈的詩人。徐志摩曾在1921-1922在英國留學兩年,大部分時間在此度過。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時光。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國前夕,曾作長詩《康橋再會吧》,在詩中稱康橋為"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xiāng)"。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自然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在誦讀中去感悟他的萬千思緒。

            詩歌鑒賞方法啟示一:鑒賞詩歌我們要關(guān)注詩人及背景,聯(lián)想當時現(xiàn)實。

           。ǘ⿲W生齊讀全詩。

            (三)教師糾正范讀全詩,學生聆聽,體會音節(jié)和旋律上的特點。

            教師小結(jié):詩歌音調(diào)和諧,旋律完整,(每節(jié)押韻,逐節(jié)換韻,追求音節(jié)的波動和旋律感,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fù)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jié)奏。詩的尾節(jié)與首節(jié)句式相似,遙相呼應(yīng),它是尾聲,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體現(xiàn)了音樂美

            (四)學生觀察詩節(jié)和詩行排列上的特點

            教師補充:詩歌四行一節(jié),每一節(jié)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shù)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間有八字句),節(jié)的勻稱,句的均齊,體現(xiàn)了錯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

           。ㄎ澹┖献魈骄,品讀鑒賞全詩:

            (從詩歌的意象,意境作為切入點賞析這首詩歌)先引導(dǎo)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說出這是為什么--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進而由教師總結(jié)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一)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從文章的眼睛推斷,這首詩抒發(fā)的大致是什么情感?

            生:離別之情。

            師:提及離別大家馬上會想到什么?

            設(shè)想: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與自己最親密的人。.。.。.寫離別的詩可以說是數(shù)不勝數(shù),比如說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那么本文離別的是什么?

            生: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而是康橋,他的母校。

            二)如果你寫告別母校你會怎么寫?

            設(shè)想:再見了嵩明一中,再見了老師,再見了嶄新的教學大樓和宏偉的科技樓,再見了陪我三年的桌子凳子,再見了朱紅的大門。.。.。.再見了我每天黃昏坐在上面背英語單詞的大石頭。

            明確: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云彩等自然景物轉(zhuǎn)移,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同是離別詩,那么詩人送別的又是什么呢?

            明確:有"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輝""夏蟲"等自然景物。

            三)這些意象、意境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又融入了詩人的感情,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詩人將意象寫得越美,表達的對康橋的無限歡喜和眷戀之情越濃)。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shù)囊庀筮x擇達到了頂點。

            詩人將自己多年對母校的感情,濃縮在凝練的詩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個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間,巧妙地把氣氛、感情、形象三者融為一體,因而造成了一個色彩鮮明、線條清晰、勻稱柔和的境界。整首詩,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體,構(gòu)成了詩的深邃意境,給讀者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全詩共七節(jié),幾乎每一節(jié)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詩人。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頭蕩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體現(xiàn)了繪畫美。

            明確:聯(lián)系詩歌標題分析,理解這首詩的關(guān)鍵是抓住一個"別"字。因此,作者運用這些意象,創(chuàng)造了一種特殊的離別氣氛;同時,再聯(lián)系正文中"作別""不帶走"這樣的詞語分析,可以肯定,作者在這些意象中寄托了對康橋深深的依戀和惜別之情。(這個過程,正是把握這首詩的主旨的方法)

            活動4【活動】感悟拓展

            《再別康橋》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

            朗讀課文,并結(jié)合《我所知道的康橋》(《語文讀本》P118)和剛才介紹的相關(guān)資料,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口頭作文:以"徐志摩與康橋使我想到的"為話題寫片斷。

            提示:《再別康橋》是20世紀中國最出色的一首別離詩,猶如一首輕柔優(yōu)美的小夜曲,詩人的自由天性、瀟灑飄逸的風格與康橋?qū)庫o優(yōu)美的自然風景融會成了別具一格詩境之美。

            范例:徐志摩曾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中說:"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世界上最秀麗的一條水。"彎彎曲曲的清澈見底的河水,河水里飄著長長的青草,兩岸四季長青的綠茵茵的草坪,斜依在橋的兩端的棵棵垂柳,矗立于岸邊的宏偉的教堂,莊嚴秀麗的各學院的建筑群。.。.。.徐志摩非常喜歡這個地方,為這優(yōu)雅、秀麗、寧靜、和諧的大自然所陶醉。清晨,或傍晚,他常常在織錦一般的草地上讀書,有時俯身觀看康河里的流水,有時仰頭眺望天上的行云,有時撐一只長篙在康河里劃船,有時則在夕陽西下的晚景里,騎上一輛自行車,獨自去追趕天邊闊大的太陽。.。.。.康河以她獨有的靈性滋潤著徐志摩,徐志摩在回憶康橋時曾說:"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康橋創(chuàng)造了一個充滿性靈的詩人。

          再別康橋教學設(shè)計13

            教學目標:

            1、基礎(chǔ)知識目標:了解新文人詩內(nèi)涵。

            2、思想教育目標: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

            3、能力培養(yǎng)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重點:

            新詩的鑒賞。

            教學難點:

            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

            誦讀欣賞。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再別康橋

            一、導(dǎo)入新課:

            大家有沒有看過《人間四月天》?能不能介紹一下。(它有哪些內(nèi)容,徐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在中國,有錢往往意味著為所欲為,意味著揮霍無度,所以中國多的是有錢人但缺少的是貴族。真正貴族出身的人舉止與其他人是不一樣的,更有教養(yǎng),更親近藝術(shù)而遠離金錢。所以中國的社會風氣要想好轉(zhuǎn),要想變成受人尊敬的國家,必須有自己的貴族群落,在西方,貴族影響著整個社會風尚。東歐巨變之后,俄羅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難,但在和中國接壤的俄羅斯小城,人們看到的卻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禮,(與中國的搶購風對照)照樣進歌劇院,照樣看書,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話:溫飽足而知禮儀。馬斯洛有一個需要層次論,滿足口舌之欲是人最起碼的追求,在溫飽與安全感得到滿足后,人還有歸屬的需要,還有尊嚴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只為了追求生理需要,有人稱之為“豬欄的理想”,人還應(yīng)該有更高層次的追求。有時候,在庸俗與高尚之間,在墮落與追求之間,我們必須有所選擇。所以,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應(yīng)該竭力培養(yǎng)自己的貴族氣質(zhì)。這種貴族氣質(zhì)不是傲慢,而是謙遜,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蕩不羈,而是遵守規(guī)則。流氓大亨黃金榮大熱天把衣服從小到下扣得緊緊的,為什么?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紳士。泰坦尼克號上的那些紳士,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嚴,把生機留給老人與婦女,而樂隊也照樣在莊嚴地演奏,這就是紳士。比如我希望陳文思同學以后是以自身的魅力,內(nèi)在的修養(yǎng)去吸引別人眼球,而不是靠大聲說話引人注意。

            老師補充介紹徐志摩。這個新詩壇的美男子,竟成了北平少女界的“大眾情人”。

            二、講授新課

            (一)朗讀指導(dǎo)

            1、現(xiàn)在大家先聽一首歌曲。然后自己在下面讀一遍。呆會兒哪個同學給大家讀一遍。

            指導(dǎo)朗誦:徐志摩是屬于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張三美,建筑美,音樂美,繪畫美。要讀出音樂美,斷句就很重要。自自己讀,然后體會三美。

            一個同學讀,另一個同學評。如此反復(fù)。

            2、第一節(jié)應(yīng)該怎么來斷句?應(yīng)該怎樣來讀?

            3、這里還有一個問題,為什么詩人一開始說“輕輕的我走了”而不是“我輕輕地走了”,后者更符合語法規(guī)范啊。他后面連用了兩個輕輕的,都在“我”之后。

            說明:前面講過調(diào)整語序的作用,一個是強調(diào),一個是音韻的需要。這里主要是強調(diào),而且這樣一寫,音韻上感覺也好一些。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diào),連用三個,突出地表現(xiàn)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康河給詩人留下的最美的印象,就是她的寧靜與和諧,詩人不忍心驚動她的寧靜,打破她這種美。(竹林里:某某某到此一游)

            4、詩一共分了七節(jié),是不是每一節(jié)語調(diào)的處理都一樣?一般高潮的時候我們會讀得重一些飽滿一些,在這首詩里,你認為哪一節(jié)是高潮?為什么?

            第一段是說我要走了,向你告別。第二至第四節(jié)是回憶康橋的美景。因為回憶美景,作者禁不住激動起來,要撐一支長篙去尋夢,并且滿載一船星輝,在星夜放聲高歌!但是馬上又回到了現(xiàn)實,我不能放歌,我要走了。主體部分作者的感情經(jīng)歷了幾次變化?分別是什么樣的變化?

            彩夢――――尋夢――――夢醒

            關(guān)于輕輕的與悄悄的:有一種看法,認為悄悄,可以理解為他不愿意把來尋舊夢的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愿意讓人知道自己復(fù)雜的處境和復(fù)雜的內(nèi)心。同時,悄悄也有寂寞的含義,這一片感情領(lǐng)地是屬于自己的,一個感情純真的詩人只能選擇這種告別方式。輕輕則突出寧靜,主要是在一開始營造一種氣氛,而當作者內(nèi)心經(jīng)歷了一番狂瀾之后,他的心其實是更加寂寞的。

            放朗誦帶,同學們體會。

            (二)內(nèi)容研討

            問: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離別往往會使許多東西變得非常美好。那么,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來代表康橋?

            意象分析:

            1、金柳。為什么不說楊柳,綠柳而要說金柳?既與夕陽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給柳樹披金似乎沒見到過)金又是最富貴的一種顏色。這里的柳已經(jīng)不是普通柳樹了,而是代表著整個康橋,作者對康橋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來加以描繪,還把柳樹比作新娘,連影子都是燦爛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青荇。剛才講到了柳,還是一種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傷心不過灞橋柳。但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么徐志摩卻愿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在這里,軟泥讓人們聯(lián)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表現(xiàn)了水草的快活與輕松。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

            本來很一般的景物為什么會在詩人的眼里變得如此美好?因為這些景物上寄予著作者對于康橋的無限留戀。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當它們變?yōu)樵娙斯P下的形象時,也就飽含了詩人的情感。這時候,我們就稱作者筆下的這些景物為意象。如果沒有負載這種情感,就只能稱物象了。而這首詩是通過一組意象來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種氣氛,那種藝術(shù)境界,我們就稱之為意境。物象――意象――意境

            3、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fā)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其他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

            第六節(jié):為什么詩人不能放歌?因為他馬上就要離開康橋了,一想起離別,詩人的心情馬上變得萬分沉痛。所以詩人說“我不能放歌”。離別時候的沉重壓得人發(fā)不出任何聲響。

            怎樣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悄悄無聲,笙簫有聲,這是一對矛盾,但在作者這里卻達成了統(tǒng)一。詩人內(nèi)心一定翻滾如大海,但是離別愁緒壓倒了一切,所以痛苦的笙簫離別曲只能在心中回蕩。這是多么沉重的痛苦啊。(別離的笙簫是悄悄的,看似矛盾,實際上在這里達成了統(tǒng)一,悄悄有孤寂的意思,離別的笙聲更加劇了作者內(nèi)心的孤寂)(寂靜區(qū)別,無聲音稱為寂,如萬籟俱寂,而靜則有和諧的意思在里面,還有一種生機。又如貧窮,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第二課時:主題分析及徐志摩其他的詩欣賞

            問:徐志摩為什么對康橋如此依戀?(有沒有同學能夠試著說一下?《人間四月天》)

            參考:

            1、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橋》里表達了他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1920年,由于狄更生先生的勸說與推薦,詩人以特別生的資格在劍橋大學讀書,度過了一年多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禈蚴撬(jīng)常去讀書、散步,劃船的地方,就是在這一段時間內(nèi),詩人“慢慢地‘發(fā)見’了康橋”,對他充滿了感情,“我不曾知道過更大的愉快!闭驗槿绱,詩人第三次歐游時,一個人悄悄地來到了康橋。然而“會難別易”,短短的停留后,詩人不得不依依不舍地告別康橋!镑鋈欢N魂者,唯別而己!”<江淹《別賦》)幾個月后詩人追憶這一次離別時,字里行間依然充滿了濃濃的眷戀之情。同學們將來也可以寫一個再別鹽外。

            在詩人筆下,康橋是有靈魂、有感情的,或者說充滿靈性的。詩的開始用了三個“輕輕的”,仿佛母親怕驚醒熟睡的嬰孩一樣,詩人對康橋的那份憐惜,那份依戀躍然紙上。因為眷戀,所以當詩人即將離去時,尋常的景物在詩人充滿感情的目光中也變得不尋常起來。康橋水光瀲滟,美麗中浸看一層凄迷;油油的水草是康河伸出的—只只小手,像在歡迎,又像在挽留;榆樹下的清潭,沉淀著往昔的康橋生活,那些美好的日子像陳年老窖,發(fā)出陣陣醇香??詩人幾乎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撐一只長篙,劃向康河深處放歌。然而夢畢竟是夢,詩人不得不面對現(xiàn)實,把對康橋的眷戀之情壓在心底,悄悄地離開,不驚醒這里的一花一草,整個康橋世界都在為詩人的離去而沉默。全詩快樂與惆悵交織,柔美與傷感并存,優(yōu)美的景物描寫中寄寓了很深的情意,表現(xiàn)出了詩人對康橋深深的眷戀。

            2、如果僅僅是對劍橋大學的美好回憶,那為什么不說我輕輕地揮手,告別劍橋圖書館?康橋的風光是十分優(yōu)美的,詩人稱康橋為“全世界最美麗的一條水”。在詩人對康橋的眷戀里,飽含著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向往。這種熱愛與向往不是—般人的游山玩水,而是詩人性情與大自然深深的契合。詩人說過:“我是一個生命的.信仰者,我信生活決不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僅僅從自身經(jīng)驗推得的那樣暗慘。我們的病根是‘忘本’。人是自然的產(chǎn)兒,就比枝頭的花與鳥是自然的產(chǎn)兒;但我們不幸是文明人,入世深似一天,離自然遠似一天。離開了泥土的花草,離開了水的魚,能快活嗎?能生存嗎?從大自然,我們?nèi)〉梦覀兊纳;從大自然,我們?yīng)分取得我們繼續(xù)的資養(yǎng)。”

            可見,這里的康橋世界,已成為大自然的象征?禈蚴澜绲淖匀伙L光滋潤著詩人的心靈,一次次地給詩人帶來欣喜和快樂;同時也一次次地撫平詩人心頭的創(chuàng)傷,蕩滌去了詩人的“苦痛,煩悶,拘索,枯燥”。(我去秦嶺中一游)所以詩人對康橋的描寫并不是完全寫實的,而是擷取了最具典型意義的幾樣景物,(不是標志性建筑)遺其貌而取其神,精心構(gòu)筑了幾幅色彩斑斕,對比柔和的畫面;夕照河柳,碎影披金;柔波漾漾,水草搖搖:潭映彩虹,浮藻如夢:星落清泉,斑斕多姿??這里看不到車水馬龍,聽不到嘈雜的市聲,完全是一片幽美迷離的自然世界,是大自然最美的幾個片斷。就連詩人也仿佛踮著腳尖走路,來去無聲,但對大自然的一片癡心卻早就融入到這優(yōu)美的景色之中了。詩人把大自然看成人類的母親,“我們是永遠不能獨立的。有幸福是永遠不離母親撫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遠接近自然的人們!彪y怪詩人在別離之際要感到惆悵了。詩人以至美至純的詩句,表現(xiàn)出了自己對未被世俗沾染的自然之境的向往與守護。

            3、徐志摩何以如此迷戀康橋?僅僅是因為在這里讀過書嗎?顯然不是。是因為康河的風光秀美嗎?不完全是,須知詩人是南方人,好山好水是見過不少的。翻一翻詩人的散文與書信,或許會找到答案。詩人曾說過;“我這一輩子就只那一春,說也可憐,算是不曾虛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m則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時期。)我那時有的是閑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獨的機會。說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辨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我能忘記那初春的睥睨嗎?曾經(jīng)有多少個清晨我獨自冒著冷薄霜鋪地的林子里閑步??為聽鳥語,為盼朝陽,為尋泥土里漸次蘇醒的花草,為體會最微細最神妙的春信。阿,那是新來的畫眉在那邊凋不盡的青枝上試它的新聲!阿,這是第一朵小雪球花掙出了半凍的地面!阿,這不是新來的潮潤沾上了寂寞的柳條?”

          再別康橋教學設(shè)計14

            【教學目的】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意象”在詩中的作用。

            3、了解詩歌的一些表現(xiàn)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1、意象的含義、作用。

            2、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講解與背誦相結(jié)合,輔以電教手段。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通過自我介紹的方式導(dǎo)入新課

            二、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云游集》等。

            1918年赴美國留學;1920年赴英國留學,讀博士;1928年秋重到英國,寫下此詩;1931年因飛機失事去世。

            徐志摩的詩具有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三、充分熟悉教學材料,獲得感性認識

            1、學生閱讀課文,解決生字生詞。

            2、指定學生朗讀課文,檢查自讀情況:

            正音正字,投影: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長蒿(gāo) 漫溯(sù) 笙簫(xiāo) 載:zǎi(一年半載 ) zài(載歌載舞 裝載 登載) 斑斕(瀾、闌)

            3、教師范讀。

            4、學生齊讀。

            四、解釋“意象”

            詩歌離不開“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筆、板擦等為例)。

            意象=物+情(寫入作品中的物與情的結(jié)合而形成意境)

            1、作品中的“物”都是帶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耙磺芯罢Z皆情語!(清·王國維)

            2、我們鑒賞詩歌,就可以從詩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旨”。物→情→旨。

            五、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寫作方法

            1、輕輕的(走)(來)(招手):不想驚動別人,更不想驚動這里的美景。憂愁。

            2、“西天的云彩”換成“東方的朝陽”如何?

            傍晚適合表達依依惜別之情,正如“秋”“雨”中寫離別能瀉染出這特定的意境一樣,同時作者是別西(方)而東去,因此別“西天的云彩”準確。

            3、(金)柳→新娘→蕩漾:喜愛這美景。(比喻)“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離別詩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柳”這一意象,因“柳”與“留”諧音,來表達惜別之情。可見,“柳”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舉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jīng)》)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4、青荇→招搖,做水草:感情深化,不想走了。留戀。(擬人)

            5、清泉→虹→夢:再深化,回答了為什么“留戀”這個問題,景美,更重要的是這里曾有自己的夢想。

            6、因此:尋夢,引起美好的回憶。撇開美景,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之中。(陶醉)

            7、沉默──回到現(xiàn)實(別離),獲得了短暫的陶醉之后,不得不面對現(xiàn)實。傷感。

            8、照應(yīng)開頭,“不帶走一片云彩”,飄逸、灑脫。

            小結(jié):

            1、這首詩每小節(jié)的感情不同且具有一個美麗的圓形結(jié)構(gòu):

            美景(意象)

            輕輕的'(憂愁)

            回憶(想象)

            悄悄的(灑脫)

            現(xiàn)實(傷感)

            2、徐志摩的藝術(shù)風格:

            投影:

            字句清新,韻律和諧,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神思飄逸,富于變化,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個性。

            六、學生反復(fù)朗讀、仔細體會

            七、知識遷移

            投影: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仔細的觀察,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新奇而準確的比喻。)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直抒胸臆。)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復(fù)雜的情感。)

            沙揚娜拉!(照應(yīng)題目,無奈分別,珍重,珍重。)

            注:括號內(nèi)容為評說。

            八、作業(yè)

            有表情地朗讀,以至背誦這首詩。

          再別康橋教學設(shè)計15

            一、請同學們認真讀一遍,并談一談初步印象。

            學生對詩歌的原始閱讀非常重要,在此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學的起點和依據(jù)。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介紹詩人:(略)

            二、詩歌可以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再別康橋》屬于哪一種呢?

            抒情詩。這個問題很簡單,但很重要。它是一個“切入點”。閱讀教學非常那個重要的一點就是尋找恰當?shù)摹扒腥朦c”,也有人叫做“導(dǎo)入”,但我以為二者有區(qū)別!扒腥朦c”是對課文而言的,是為了把學生引入課文情景而尋找的突破口,屬于閱讀教學內(nèi)部的有機組成部分;“導(dǎo)入”是對課堂而言,是為了把學生從課前的無序狀態(tài)引入課內(nèi)的有序狀態(tài)而設(shè)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屬于閱讀教學外部組成部分。提出“再別康橋?qū)儆谀囊环N呢?”這個問題,目的在于引出下面的核心問題。

            三、既然是抒情詩,那么它是怎樣抒情的呢?

            這是一個核心問題,關(guān)系到本課的教學目標——詩歌意象的問題。高一的學生可能不會順利的回答出“通過意象來抒發(fā)感情”,這不要緊。教師引導(dǎo)學生讀詩歌的第二小節(jié),抓住“金柳”這個詞,讓學生充分品味!敖鹆笔沁@一小節(jié)表現(xiàn)的對象,詩人為何如此表現(xiàn)它?我們來推測一下,是不是“ 金柳”包含了什么東西在里面?是的。詩人寫“金柳”是“新娘”。作為同學們,可能感覺到奇怪,由“金柳”怎么會想到“新娘”呢?是不是與詩人的生活有關(guān)系?會不會與詩人的感情有關(guān)系?有可能。誰能說說詩人與劍橋大學有什么關(guān)系?簡要介紹詩人的生活歷史。由此學生明白了,原來由“金柳”聯(lián)想到“新娘”是有原因的。不僅這個如此,其他很多作品,詩人寫什么,怎么寫都可能與詩人本身的生活經(jīng)歷和情感經(jīng)歷有關(guān)系。下面可以總結(jié)一下什么是“意象”了:意象就是詩人寫入作品的包含了詩人感情因素的形象。理解“意象”必然伴隨著聯(lián)想與想象。只有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讀者才能進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接下來,詩人寫道“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艷影”是什么?要想——美麗的影子;“蕩漾”是什么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縈繞在心頭,揮之不去,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所為聯(lián)想,就適合自己的生活結(jié)合起來,比如——同學們“蕩漾”過嗎?如果你蕩漾過,你才能更深刻的感覺到詩人用詞之妙。哪位同學蕩漾過?不妨說說。好了,下面請一位同學完整的朗誦這一小節(jié)。

            四、進入第三小節(jié)詩人的感情有沒有變化?如果有變化,是加強了,還是減弱了呢?

            這個問題更深入了,引導(dǎo)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深入理解詩歌,進入到詩人精神世界,進入到詩人的情感世界。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靈活及時地把握學生的感覺,相機引導(dǎo)在此非常重要。先朗讀,后回答。詩人的感情有變化,是進一步了,感情更強烈了,從“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可以看出這種變化!扒嘬簟薄罢袚u”,整天與金柳相伴,早夕相處,你低頭看著我,我仰頭看著你,說著別人永遠聽不懂的話,訴說彼此之間的心曲!跋嗫磧刹粎,唯有敬亭山!薄拔乙娗嗌蕉鄫趁,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彼葸@一節(jié)著意表現(xiàn)“意象”。是在“柔波”里呀!在徐志摩的.詩歌作品中,經(jīng)常使用“柔波”一詞,我想是有其特殊含義的,同學們讀“柔波”能引起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想象?請同學們說一說,就像孩子在媽媽溫暖的懷抱,就像戀人含情脈脈的秋波,就像老是甜美的微笑……多美呀,真的是“甘心”呀,不用嘆號不行呀!感情進一步發(fā)展了,更加強烈了。同學們感受到這種強烈的變化了么?感受到了,那就好,請同學們來讀一讀!拔腋市淖鲆粭l水草!”一定要大聲讀么?使勁喊,行么?不行。怎么辦?“使勁輕讀”?好,使上勁,換得輕輕地讀。

            五、請一位同學朗讀第四小節(jié)

            讀得不錯。不過老師有一個問題:“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老是覺得寫得不好。怎么不是清泉呢?“那榆陰下的一潭”明明是寫清泉嘛,怎么成了彩虹呢?詩人寫錯了。是不是?這個地方很多老師容易疏忽,這么一問,就問出趣味來了。彩虹,象征美好的事物,代表了詩人的夢!叭嗨樵诟≡觊g,沉淀著彩虹似的夢”。噢,明白了,原來彩虹就是詩人的夢呀!這個美好的夢怎么了?“揉碎”了,“沉淀”了,就是說,這個夢沒有變成現(xiàn)實。正是因為沒有變成現(xiàn)實,所以才在人的心中深埋多年,不能忘懷,時不時地“蕩漾”一下。讀這樣的句子,體會到了詩人的什么?似乎有一些傷感。這種寫法,我們叫做“移情”。景隨情遷,以情入景,以我觀物,則物皆我之所色。古人有這種句子:“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出自蘇軾《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詩人唯恐讀者把那一泉清泉只是當做普通的泉水,看不出它的特殊之處,所以才用這樣的寫法來提醒讀者。在詩人眼里,這的確不是一般的泉水,那里有詩人的“夢”。詩人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來到英國,來到劍橋。在這里,詩人遇到了自己詩歌創(chuàng)作的啟蒙者,同時也是自己最傾心追慕的女子林微音,并從此走上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道路。他說:“我的眼睛是劍橋叫我睜開的,劍橋是我的心靈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戀之鄉(xiāng)。”所以,在別人眼里的清泉,在詩人眼里就是彩虹,就是夢。

            六、一提到夢,人們常;貞浧鹜舻纳,特別是那些銘刻心頭的往事。

            詩人也是這樣,提到“夢”,他就好像回到了那個美好的時刻,讓他難以自持。于是他就去尋找那昔日的夢。昔日的夢究竟是怎樣的美好呢?詩人告訴我們了么?

            “撐一直長篙”。你知道什么是長篙么?噢,在《社戲》里學過,多美好呀!你們撐過船么?撐過,感覺如何?美極了。我們想象一下:長長的船篙,輕輕地波動著水面。船上只有兩個人,劃呀劃呀,往遠處劃,為什么?那兒人少呀。來到幽靜的地方,心里高興,那就唱吧:放開喉嚨,盡情歌唱。你看,天上的星星閃閃發(fā)光,好像在想我們眨眼睛。美不美?太美了。詩人高興得放聲歌唱,他醉了——詩歌到這里可以說達到了高潮。聯(lián)系上一節(jié),我們可以說,這里所寫的就是詩人那個美好的“夢”。蕩漾在詩人心頭的也就是這夢中的情和景。那么,這一小節(jié)如何朗讀?請同學們展示一下。誰有過“放歌”的經(jīng)歷,那是多么美好的時刻!讓同學們展開想象:可以張開雙臂,仰起頭,沉浸在遐想中……“放歌”二字的讀法也可以變成“放——歌——”

            七、詩人沉浸在里面,沒有醒來。對嗎?

            不對。詩人很快就醒來了!暗也荒芊鸥琛薄O氤瓒植荒艹,是一種什么滋味?遺憾。既然不能放歌,只好怎么辦?“悄悄”地離開!扒那摹本褪俏业摹绑虾崱保镌谛睦,此時無聲勝有聲。夏蟲了解我的心,也不叫了。我“沉默”,整個康橋都“沉默”。我的那份感情呀,還是藏在心底吧,就讓我一個人知道。從詩歌情感的發(fā)展脈絡(luò)看,這就是從高潮一下子滑落下來,形成了一個大的波折。那么,朗讀的時候也要有所體現(xiàn)

            八、為了突出“沉默”的特點,詩人在開頭和結(jié)尾兩個小節(jié)中都寫到了。怎么寫的?

            開頭寫的是“輕輕的我走了”,結(jié)尾寫的道“悄悄的我走了”。一片寂靜。詩人就這樣走了,我們仿佛看到一個輕手輕腳走來,又輕手輕腳離開的身影。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藏著無限的留戀。

            九、最后,請同學們把課文完整地朗讀一遍。

            十、拓展。

            徐志摩是中國現(xiàn)在詩歌史上的重要代表。以他為代表的“新月派”詩歌,為中國新詩的發(fā)展建立了功勞。他贊同聞一多先生的“三美”詩歌理論,認為詩歌要有韻律美、繪畫美和建筑美。他的詩集有《志摩的詩》《冷翡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他的詩廣為流傳,人們張口就可以朗誦,據(jù)說,1928年11月,也就是詩人再別康橋后,就去了印度,拜見了他朝思暮想的大文豪泰戈爾。泰戈爾當眾朗誦了徐志摩的《沙揚娜拉》“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里有著甜蜜的憂愁!睂懙亩嗪冒!同學們?nèi)绻信d趣的話,可以找徐志摩的詩選來讀一讀。

            再別康橋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1928.11.6 中國海上

            《再別康橋》教案設(shè)計

           。ū窘贪父鶕(jù)特級教師程翔老師的教學思路整理而成。)

            【教學目標】

            1.指導(dǎo)學生在反復(fù)朗讀的基礎(chǔ)上,著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組合,體味詩歌的意象美。

            2.通過品味語言,發(fā)揮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詩歌的真情,進而拉近學生與詩的聯(lián)系,鼓勵學生在喜歡的基礎(chǔ)上多寫寫新詩。

            【教學重難點】

            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詩歌的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提問、講解、創(chuàng)設(shè)情境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請同學們認真讀一遍,并談一談初步印象。

            1.設(shè)計理由:學生對詩歌的原始閱讀非常重要,在此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學的起點和依據(jù)。

            2.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適當介紹詩人。徐志摩,中國現(xiàn)代著名詩人、散文家。

            二、 詩歌可以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等,《再別康橋》屬于哪一種呢?

            1.抒情詩。

            2.目的是從這個問題切入到下一個問題。

            三、 既然是抒情詩,那么它是怎樣抒情的呢?

            1.請同學們品味第二小節(jié)的“金柳”,“金柳”怎么會是“新娘”呢?為何我們聯(lián)想不到?這是不是與詩人的情感有關(guān)系?

            2.“金柳”“新娘”就是賦予詩人情感的形象,我們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發(fā)揮想象,我們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接下來,詩人寫道“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薄捌G影”是什么?請同學們想象美麗的影子,蕩漾是怎么樣的一種情愫?請同學們發(fā)揮想象,體驗這種縈繞在心頭的情感。

            4.請一位同學朗誦第二小節(jié)。教師注意指導(dǎo)學生讀出“蕩——漾”的味道來。

            四、 進入第三小節(jié),詩人的感情有沒有變化?如果有變化,是加強了還是減弱了呢?

            1、請一位同學先朗讀,適時引導(dǎo)其回答。

            2、從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變得強烈了?“我甘心變成一條水草!”

            3、請同學們想象“青荇”在招搖,“水草”在柔波里招搖,與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艷影”組合成一幅怎么樣的畫面?這樣的寫作叫做“繪畫美”。

            4、請同學們朗讀,指導(dǎo)學生讀出“甘心”二字飽含的幸福感。

            五、通過指導(dǎo)朗讀進入第四小節(jié),詩人為何說“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

            1、引導(dǎo)學生理解詩歌語言的跳躍,這里的“虹”原來是“彩虹似的夢”。

            2、詩人的“彩虹似的夢”實現(xiàn)了嗎?沒有,被“揉碎”了。請同學們結(jié)合自己的實踐,自己的夢被揉碎了,情感怎么樣?引導(dǎo)學生體驗詩人此時的傷感。

            3、請一位同學朗讀,指導(dǎo)學生讀出“揉碎”的傷感和“彩虹似的夢”的無奈。

            六、詩人的“夢”讓他重回昔日在康橋讀書的夢,這昔日的夢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嗎?進入第五小節(jié)。

            1、請同學們想象一下?lián)沃L篙的感覺,向前,向更深處漫溯,忘記了時間,撐到星輝斑斕的時候,于是在那里放歌。多么自由自在!多么美好!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與美”。

            2、請一位學生朗讀,指導(dǎo)其讀出詩人的欣喜之情。

            七、朗讀第七小節(jié),詩人的情感變化了嗎?為什么?詩人寫了什么意象?這些意象前面的修飾詞是什么?這些意象讓你感受到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1、詩人不能停留在昔日的夢,因為要離別了。詩人寫了“笙簫”,修飾詞是“別離的”,詩人此時是憂愁的。

            2、詩人寫了“夏蟲”,修飾詞是“沉默”,為何詩人要沉默?

            首先,夏蟲也不堪離別的愁緒,故“沉默”了,不再“歡叫”了。其次,詩人希望離別的方式是靜悄悄的,恰如詩人在開頭和結(jié)尾兩個小節(jié)中都寫到了的。

            3、那詩人為何在開頭和結(jié)尾采取同樣的形式呢?有何表達效果?

            引導(dǎo)學生思考詩歌的特殊形式,回環(huán)往復(fù)會使詩歌有音樂美,感情濃厚。

            八、請同學們把課文完整地朗讀一遍,適當師范指導(dǎo)。在讀書聲中結(jié)束。

          【再別康橋教學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再別康橋》的教學設(shè)計(通用13篇)05-25

          設(shè)計的分類教學設(shè)計04-17

          課程設(shè)計教學設(shè)計12-28

          《再別康橋》原文賞析03-03

          盼教學設(shè)計11-26

          《春》的教學設(shè)計12-28

          《臺階》教學設(shè)計12-19

          《松鼠》教學設(shè)計11-13

          《燈光》教學設(shè)計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