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合集5篇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順利進行,往往需要預先進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一般包括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工作重點、實施步驟、政策措施、具體要求等項目。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詞,理解有關詞語。
3、體會大尖哥和水社姐舍生忘死,除邪懲惡,為民造福的高貴品質(zhì)。
4、體會在句中補充相關內(nèi)容可以將句子的意思表達得更清楚。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們知道傳說是什么嗎?傳說就是流傳在人民口頭上的傳奇性故事。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一個美麗的傳說《大禹治水》。
2.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還要學習一個動人的傳說。 (板書:日月潭的傳說)指名讀,齊讀
二、學習課文1—2自然段
1.通過課前預習,查閱資料,日月潭在哪里你們都知道了嗎?
2.這節(jié)課,讓我們一起走進日月潭,去看一看那里美麗的風景。(教師解說第一自然段1、2句)齊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3.日月潭究竟還有什么動人的傳說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2~6自然段。
4.能用最簡潔的話概括這個傳說嗎?(大尖哥和水社姐拯救日月)
5.課文是如何具體描述這個傳說的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誰來讀讀這個故事的起因?
三、 學習課文第3自然段
1.兩條惡龍吞食了日月,天地間漆黑一團(板書:漆黑一團),人們分不清白天、黑夜。這給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帶來了許多困難。所以人們必須要殺死惡龍,救出日月。
2.為了降伏惡龍,拯救日月,人們聚集在一起商量辦法。
(1)為了降伏惡龍,人們想出了哪些辦法?請你默讀第三自然段。找出人們商量拯救日月的語句。
(2)出示人們說的兩句話。指名讀。
(3)人們商量出來的辦法是什么?(只有請到水性特別好的人,只有拿到阿里山里的金斧頭和金剪刀,才能制服惡龍,暫時能惡龍。)
3.出示兩個問句。引讀兩句問話。
4.此時,人們的心情是什么樣的?(焦急的,無可奈何的)書上用了哪個詞?
“一籌莫展”(板書)! 籌”“ 莫”“ 展”? “一籌莫展”?【還有哪些詞的意思和它相近?】
一點辦法都沒有。通常在想不出任何辦法的時候,我們就用這個詞。
5.就在人們一籌莫展、心急如焚,甚至有點絕望的時候,年輕的漁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惡龍。
板書:挺身而出
(1)你覺得在這個時候挺身而出需要什么?(勇氣,戰(zhàn)勝惡龍的決心)【如果學生回答的是砍刀、火把等,就引導學生“他們更需要什么呢?”】
(2)老師相信你一定能夠把這句話讀好。齊讀
四、學習第4自然段
1.同學們的朗讀讓我感受到了大尖哥和水社姐的英雄氣概,他們不畏艱險,不怕犧牲,那么這兩位英雄是如何降服惡龍,拯救日月的呢?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學生自讀。
(1)他們是如何拿到金斧頭和金剪刀的?(指名說)
他們翻山越嶺,披荊斬棘,吃盡了千辛萬苦,終于拿到了金斧頭和金剪刀。齊讀
(2)展開想象,體驗艱苦
現(xiàn)在就讓我們來體驗一下大尖哥和水社姐在拿金斧頭和金剪刀過程中的艱辛。
①高山擋住了他倆的去路,遇見擋住去路的高山他們就 ,遇見峻嶺就 。
、谒麄z手握砍刀,走在布滿荊棘的山林中,遇見帶刺的灌木就 ,遇見密林中的野獸就 。
③一路上,他們歷盡千辛萬苦,累了就 ,餓了就 ,渴了就 。
是呀,這金斧頭和金剪刀來得可真不容易啊。大尖哥和水社姐不但勇于克服困難,而且也勇于用智慧戰(zhàn)勝困難。
(2)比較句子
出示:他們終于拿到了金斧頭和金剪刀。
他們翻山越嶺,披荊斬棘,吃盡了千辛萬苦,終于拿到了金斧頭和金剪刀。
同學們,看看這兩句哪句好?為什么?除了感受到得到金斧頭、金剪刀是那么來之不易,也感受到人物的不畏艱險,為民除害的品質(zhì)。
(3)繼續(xù)交流
當他們拿著歷盡千辛萬苦才找到的金斧頭和金剪刀回到潭邊。他們又冒著生命威脅降伏惡龍。他們是怎樣降伏惡龍的。(板書:降伏惡龍)
出示:他們又冒著生命危險,……人們重又見到了光明。
抓住重點詞語:冒著生命危險、縱身、激戰(zhàn)、三天三夜……提示學生,他們先冒著生命危險,潛入湖底,與惡龍激戰(zhàn)三天三夜,最后大尖哥用金斧頭砍死了惡龍,水社姐用金剪刀剪開龍肚子,救出了太陽和月亮!救绻麑W生回答的是后半部分,就啟發(fā)學生:他們是在什么地方與惡龍激戰(zhàn)的】
指導朗讀(男女生分讀)
五、學習第5--6自然段
1.師述:降伏惡龍以后,大尖哥和水社姐又累又餓,便用龍肉來充饑,吃下龍肉后,身體一個勁地往上長,轉(zhuǎn)眼間,就化作了兩座青山,永遠的守衛(wèi)在潭的兩邊。
2.人們再也看不到大尖哥和水社姐了,看到的只是兩座青山。此時此刻,鄉(xiāng)親們會對著兩座青山說什么呢?
3.人們?yōu)榱思o念這兩位為了大家利益而犧牲自己生命(板書:為民造福)的年輕英雄,把這兩座山叫做大尖山和水社山,把這個潭叫做日月潭。
4.讓我們帶著份崇敬之情,讀讀課文的最后兩個小節(jié)。
六、分享幸福,與書相伴
1.從此,人們來到日月潭就會看到這兩座山。導游也會滿懷深情的講述這個動人的傳說。
各位小導游,當世界各地的游客來到日月潭旅游時,你會如何講述這個動人的傳說呢?
練習一分鐘,指名講述。(播放日月潭風光片)【導游指著視頻說,掛上導游證】
2.同學們,古今中外流傳著很多傳說故事,像類似于《日月潭的傳說》《大禹治水》這樣的傳說還有很多,課后同學們可以自己去看一看這些(教師推薦)——精衛(wèi)填海 ——嫦娥奔月 ——盤古開天地 ——女媧造人
七、作業(yè)
1.把這個動人的傳說說給爸爸媽媽聽;
2. 大尖哥和水社姐是如何翻山越嶺,披荊斬棘的,又遇到了哪些困難,是怎么克服的?請同學們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寫在補充習題上。
板書:日月潭的傳說
漆黑一團
一籌莫展
挺身而出
降伏惡龍
為民造福
《日月潭的傳說》教后反思
《日月潭的傳說》這篇課文故事性強,很容易讀懂,重點是要在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上進行復述,要求學生盡量內(nèi)容完整、條理清晰、生動形象地復述出這個故事。在對故事內(nèi)容的理解過程中,重點抓文章的第三、四自然段,引導學生體會大尖哥和水社姐舍生忘死、除奸懲惡、為民造福的高貴品質(zhì),激發(fā)學生敬重為民除害的英雄思想感情,
課堂教學中,重點需要對學生的朗讀能力進行訓練,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體會大尖哥、水社姐的舍生忘死、為民造福。學生從惡龍吞吃了太陽和月亮、天地間漆黑一團、人們生活很困難和大尖哥和水社姐救出太陽和月亮、人們重又見到了光明感受到了大尖哥和水社姐是為民造福的英雄;從人們一籌莫展、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主動請纓去降伏惡龍看出他倆是奮不顧身、除邪懲惡的英雄;從大尖哥和水社姐歷盡千辛萬苦拿到金斧頭和金剪刀、和惡龍激戰(zhàn)了三天三夜感受到了他倆英勇無比和舍生忘死的英雄本色。
至此,大尖哥與水社姐的英雄形象在學生眼中高大起來。當讀到大尖哥和水社姐因為又累又餓吃了龍肉而化作了青山,學生感到了一絲遺憾,于是讓學生說說當人們看到已化作青山的大尖哥和水社姐時會說什么。學生在說的過程中體驗到了人們紀念英雄的心情。至此,日月潭自然的美與人文的美在學生腦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一、談話引入
二、講讀課文。
1、從課文第3部分入手,達到牽動全文之目的。
。1)齊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誨一定是使作者終生不忘的。是誰的教導使作者終生不忘呢?
。3)請同學們找出父親與老師的話輕聲讀一讀。自己體會一下相同點是什么。
2、學習課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讀父親的話。
。2)齊讀并思考:父親的話有幾層意思? 每一層各說的是什么意思?
。3)小結(jié)
3、學習課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師說的話的第一層意思。
。1)指名讀課文中倒數(shù)第2自然段老師說的一段話。
(2)老師說的這段話共有幾句?
。3)引導分析老師說的一段話中前三句話的意思。
A. 第一句說大家對楊桃都非常熟悉,能說明什么呢?
B. 第二句話中的但是在這段話中起什么作用?
C. 第三句話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特別像。)有時候指什么時候?
D. 這三句話以畫楊桃為例,要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呢?
小結(jié):
。4)齊讀老師說的前三句話,加深理解。
4、講讀課文第2自然段。
(1)作者在一次圖畫課上,就把楊桃真的畫成了五角星的樣子,課文的哪一自然段寫了這個意思?(指名讀)
。2)作者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幾個?第一個原因是什么呢?這能說明什么?也就是前面學的老師說的哪句話?
。3)楊桃畫成五角星的第二個原因又是什么呢?
(4)小結(jié)
5、導讀分析第3至5自然段。
。1)有幾個同學看到作者的畫為什么哈哈大笑?
。2)課文中寫了兩個學生的兩句話。一句末尾用了問號,另一句用了嘆號,表示的意思一樣嗎?
A.第一句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陳述句,表達的語氣變了沒有?
B.指導學生朗讀這兩句話,要讀出嘲笑和嘰諷的語氣。
。3)有幾個同學看了作者的畫哈哈大笑,說明什么?
6、講讀課文第6至12自然段。
(1)老師聽了幾個同學的議論,又看了作者的畫,與這幾個同學的態(tài)度一樣嗎?用先后順序的詞說說老師是怎么樣做的。
(2)老師審視了之后,為什么沒有直接告訴大家畫得像不像,而是舉起作者的畫去問大家像不像?
(3)聽了學生的回答,老師的態(tài)度變得怎樣了?為什么要變呢?從文中的哪一個詞能看出老師嚴肅的神情延續(xù)了很久?他是怎樣考慮呢?
(4)指導學生朗讀好笑,這里的破折號表示幾個同學故意拉長聲回答,要讀得聲調(diào)高些,聲音長些。
7、、指導學生學習第13至17自然段。
。1)對于認為好笑的同學,老師沒有去批評責備,而是請他們輪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
(2)第一個同學看后,在回答老師的問話時,為什么中間加了省略號?
。3)指導朗讀,聲調(diào)、聲音都要低,讀出不好意思承認錯誤的語調(diào)。與剛才好笑的讀法恰恰相反。
。4)引導學生找出有關詞語,體會作者只寫第一個同學的對話,而省略其他同學對話和經(jīng)過這種抓住重點,敘述的好處。
8、繼續(xù)剖析老師說的話。
。1)老師從學生回答的語氣中,已經(jīng)知道同學們的態(tài)度轉(zhuǎn)變了,他抓住這件事因勢利導,要啟發(fā)同學們從中懂得一個道理。所以老師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變化,他是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說下面一番話的?和顏悅色是什么意思?
(2)默讀老師的話。找一找第幾句是說應該怎樣看別人的畫這個意思。并指名讀這一句。這句話實際是對哪些同學的批評?
。3)老師說的話中,哪一句話是對作者繪畫態(tài)度的肯定?找出來讀一讀。
(4)小結(jié):我們把老師說的后兩句話的意思連起來分析,不難看出這是老師借畫楊桃這件事告訴學生: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樣子,要學會這種看問題的方法。
。5)引導學生回顧課文內(nèi)容,總體理解老師說的一段話的含義。
教學反思:
本堂課我用課文結(jié)尾的一句話這位老師的話同父親講的是那么相似,他們的教誨使我一生受用直奔中心,層層深入,用一個支點,支撐起整個課堂教學。我知道在課堂上,教師是知識的指導者、引導者.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握教材,機智地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靈活地加以引導,課堂上教師能夠機智的處理問題,會讓整個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在教學《畫楊桃》一課時,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的機智是課堂的靈魂.在教學中由于自己的教學不夠機敏,引的太多,放的不夠開,致使課堂上的許多亮點沒有爆發(fā)出來.通過上《畫楊桃》一課,我認為自己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自我提高:
1、深入鉆研、挖掘教材,靈活地處理教材.
2、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機智.
3、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處,提高評價的能力.
評陳錦云老師的《畫楊桃》一課
《畫楊桃》課文語言淺顯,但是文章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緊密,故事也有吸引學生的較不曲折的情節(jié),同時,文章還蘊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如何把握文本,讓學生在課堂投入到文本呈現(xiàn)的語言材料中去,并且又出乎其中,這是這一堂課的難點。
陳老師在這一節(jié)課我認為以下幾方面處理得較好,值得學習和借鑒。
一、把握入點:
陳老師以父親的話讓我一生受用入文,展開教學,受用是什么意思?父親的話是哪一句?這兩個問題的討論,自然地將學生引到了文本中,繼而對課文產(chǎn)生興趣。
二、適時比較:
在教學過程中,陳老師以父親的話為經(jīng),以畫楊桃中的插曲為緯,引導學生深入地解剖課文,在學生理解故事情節(jié)的基礎上,掏出老師的話,并與父親的話進行比較,使學生在比較中感悟其中蘊含的道理:觀察仔細,做事踏實,相信自己!
三、順勢拓展:
教育即生活,課堂教學要聯(lián)系生活。入文是其一,出文便是其二。陳老師在學生感悟課文的內(nèi)在意蘊的基礎上,順勢將學生面前的文本材料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畫楊桃是這樣,那么做其它事呢?將引向?qū)W生的生活。
討論:
1.課堂中教師的引導,層層剝筍,條理清晰,但是過多細小的問題引導,導致課堂上學生主動質(zhì)疑能力的削弱和探究主動性的'弱化。
2.學生的角色轉(zhuǎn)移沒有做好,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處在被動地認識他人(文中的主人公和其他學生)的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創(chuàng)設像觀察事物那種情景,讓學生體驗文中主人公或其他學生的感受和反應,或許課堂還會精彩的多,這樣的做法其實很簡單:假如是你,你會怎么做,怎么想?就行。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說“木葉”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nèi)容,弄清文章由“木葉”所闡釋的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理論。
2、從文章所闡述的知識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學鑒賞中所具有的普遍意義,做到融會貫通。
3、注意理解詩歌意象在詩歌表達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設想
1、本文看似繁瑣,其實內(nèi)容并不多,在結(jié)構疏理上可簡單化。
2、為何用“木”不用“樹”是全文的關鍵,這是重點。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來作“引子”進行遷移性練習的好文章,可以設計一個探究性學習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教學時數(shù)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詩歌的語言它在現(xiàn)實中的意義是有所不一樣的,我們先來看這么兩個例子。舉“憔悴”(“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獨憔悴,荷戟獨徘徊”、“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雨”(“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隆、“秋風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憂愁風雨,樹猶如此”),說明它們的在詩歌中的意義和在現(xiàn)實生活在的不同。(藝術美感和生活素材的關系)
為什么一入詩,它們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對統(tǒng)一的情感內(nèi)涵呢?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說“木葉”》就知道了。
二、自由朗讀全文,把重要字詞句子摘錄在書右。
三、默讀全文,理清結(jié)構
1、(1-3)“木葉”為詩人所鐘愛。
2、(4-6)“木”被人喜歡的原因兩個。
3、(7)總結(jié)
四、思考明確一個問題:古詩中為什么用“木”不用“樹”?
叫學生回答,老師補充明確:因為“木”有“疏朗”和“枯黃”的暗示內(nèi)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樹”則沒有。
五、作業(yè):
思考:為什么“木”就有了這種暗示呢?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從上節(jié)課的問題開始,從國旗下講話中“做人上人”的思想入手,說明思想是有傳統(tǒng)的,而文化、文學也是如此。再啟示學生,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說“洞庭波兮樹葉下”又會如何呢?
2、明確,可見,“木”之所以有了那樣的暗示性內(nèi)涵,全是由“傳統(tǒng)”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傳統(tǒng)”呢,從文學上來說,尤其是從詩歌的“意象”上來講,這個“傳統(tǒng)”就是歷代詩人們的詩句所夠成的文化氛圍,即一句句詩中的意象賦予了該意象的暗示性內(nèi)涵。
3、除了上節(jié)課講到的“雨”之外,古詩中還有很多具有特點意象內(nèi)涵的事物,請同學們想想看,寫出來,然后再概括一下它們各自的暗示性內(nèi)涵。
二、在黑板上列出如下表格,讓學生上來寫。
(意象分別有楓葉、柳、梅、菊、松、橋、水、草、花、馬、門、柳絮、竹、舟、亭、酒、`風、劍、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內(nèi)涵相對集中而且在古詩中較多見的來)
意象
雨
鳥
燭
……
例句
意象特征、暗示內(nèi)涵
學生寫出的例句大體如下:
鳥:打起黃鶯兒/兩個黃鸝鳴翠柳/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恨別鳥驚心/千山鳥飛絕/決眥入歸鳥/柴門鳥雀噪/鳥鳴山更幽/羈鳥戀舊林/如隨啼鳥識花情/青鳥殷勤為探看
雨:寒雨連江夜入?yún)?驟雨初歇/夜來風雨聲/渭城朝雨浥輕塵/紅雨隨心翻作浪/空山新雨后/葉上初陽千宿雨/山色空蒙雨亦奇/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江雨霏霏江草齊/天街小雨潤如酥
燭:何當共剪西窗燭/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云母屏風燭影深/銀燭秋光泛畫屏/紅燭自憐無好計/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洞房昨夜停紅燭
楓葉:江楓漁火對愁眠/楓葉荻花秋瑟瑟/停車坐愛楓林晚/曉來誰染霜林醉/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柳:無心插柳柳成蔭/無情最是臺城柳,依然煙籠十里堤/枝上柳絮吹又少/羌笛何須怨楊柳/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月:月上柳梢頭/殘月臉邊明/楊柳岸曉風殘月/別時茫茫江浸月/山高月下/煙籠寒水月籠沙/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月是故鄉(xiāng)明/舉杯邀明月/床前明月光/近水樓臺先得月/明月幾時有/秦時明月漢時關
雪:飛雪連天射白鹿/獨釣寒江雪/樓船夜雪瓜洲渡
花:花非花,霧非霧/無可奈何花落去/花開堪折直須折/花徑不曾緣客掃/花落知多少
日:夕陽無限好/日出江花紅勝火/東邊日出西邊雨
杜鵑:杜鵑夜半猶啼血/杜鵑枝上杜鵑啼/望帝春心托杜鵑
風:山雨欲來風滿樓
松:靜聽松風寒
三、簡要評說這些意象的特征和內(nèi)涵。
鳥:有空遠感覺;
雨:一是清新可愛的雨,還有一個是憂愁的;
燭:相思情、愁別意
柳:留戀、離別含義
月:美麗、憂愁、冷清
日:多為夕陽
四、課后作業(yè):
在古詩中找一個意象,列出有該意象的四首以上的詩詞(越新鮮越好,越多越好),并簡要說出其意象大致特征及內(nèi)涵。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抒情散文。白樺林,是茫茫林海的縮影,沒有白樺林就不會有大森林;白樺林是守林人的象征,沒有守林人的犧牲,哪會有大森林的安靜。文章熱情謳歌了守林人經(jīng)年累月,默默奉獻,甘做犧牲的問答精神。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掌握課文內(nèi)容。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分析并理解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贊美了林業(yè)工人的高尚品質(zhì)。
3.感受作者對護林人深情的贊美,體會林業(yè)工人甘愿寂寞、無私奉獻的平凡而又偉大、淳樸而又可愛的品質(zhì)。
課前準備
教師: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
板書設計
白樺林的低語
堅守崗位
看林人
無私奉獻
默默守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白楊是一種樹的名字,哪位同學見過,你能介紹一下嗎?調(diào)動學生學習新課的積極性,由學生們的介紹將同學們帶入描寫白樺林的情景中。同學們講得好。生長著一片茂密的森林,其中就有茂盛的白樺。
二、揭示課題、審題:課題是《白樺林的低語》,全文僅僅就是寫白樺林嗎?
三、學生自學課文
1.出示自學思考題,學生自學。
(1)或根據(jù)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低吟淺唱、絮絮低語、傾訴衷腸。
(2)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
(3)作者從哪些方面介紹了守林人的默默奉獻?
(4)試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2.老師檢查自學效果。
四、學生質(zhì)疑問難。
五、課內(nèi)練習:
1.寫近義詞:純潔()忽略()激勵()
2.寫反義詞:浮躁()異常()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明確目的。
第一節(jié)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了解到課文講的是作者來到大興安嶺,認識了淳樸的看林人,并被他們感動的事。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看林人的高尚品質(zhì),是什么樣的人或事使白話林低語吟唱呢?這是這節(jié)課學習的重點。
二、從大興安嶺回來以后,我一直懷念著你。這里的你指的是誰?
三、我為什么深深懷念著你?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了林業(yè)工人的奉獻精神?你是通過哪些詞句體會到的?自讀課文2----7自然段,劃出體會深刻的語句,并在旁邊寫出自己的體會。
1.你有煙癮,但在崗位上,你的口袋里絕沒有一撮煙草、一根火柴棒。
通過這句話,你體會到了看林人怎樣的品質(zhì)?絕沒有寫出了什么?看林人是在怎樣的情況下絕沒有煙草和火柴棒?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文章中還有類似的語句嗎?指生讀讀,并說出自己的體會。
指導學生體會絕不違章、不是而是、哪怕也、但甚至等詞在文章中的含義。
讀到這里,你想到了什么?(林業(yè)工人為了守護森利,在崗位上絕不抽煙、限控酒量,不看書報,不聽音樂,不怕寂寞的情景。)此時,你想對這些純樸的林業(yè)工人說些什么?
指導朗讀本段,讀出自己對看林人的敬佩。
2.作者為什么深深思念著看林人,并渴望自己再到大森林中去,通過這些語句你體會到了什么?
在默默的思念中,我激勵自己,要有你那樣的胸懷,你那樣的目光
(作者要學習他們那種犧牲個人利益、無私奉獻的純潔、廣闊的胸懷,為了人類,為了下一代更好地生存的遠大的目光。
我還要到大興安嶺去,如一滴雨,如一片雪,充滿渴望地投向森林和你們的胸膛!
。ū磉_了作者對看林人的無限感激和贊美之情。)
指導朗讀6、7、8自然段,讀出自己對林業(yè)工人的敬佩和贊美之情。
四、總結(jié)課文,升華中心、體會表達。
1.課題是《白樺林的低語》,其實是誰在低語?他在低語什么?
2.總結(jié)啟發(fā)想象。是啊,有多少邊疆建設者,把青春獻給了祖國,為了他人,甘于犧牲自己,默默奉獻,我們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甘于寂寞、無私奉獻的人呢?
3.本課語言具體生動,感人至深,在表達方面,你有得到了什么啟示呢?
五、作業(yè)設計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文中優(yōu)美的詞句。
2.課后搜集并朗讀郭小川的贊美林業(yè)工人的詩歌,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活動目的】
1.通過觀察及幼兒自身的嘗試活動來認識時鐘,初步了解時針、分針之間的關系,掌握整點、半點并知道其規(guī)律,結(jié)合日常生活理解時鐘的用途。
2.培養(yǎng)觀察力、思維力、動手能力及大膽嘗試精神。
3.教育幼兒每天準時來園,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培養(yǎng)愛科學的意識和激發(fā)幼兒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
【活動準備】
1.創(chuàng)設“鐘表展覽館”的教學環(huán)境。
2.人手一只可以撥動的小時鐘。
3.反映幼兒一日生活內(nèi)容的圖片(起床、上學、午飯、午睡等),時鐘演變過程圖片。
4.可以用來自制鐘面的有關材料(如長短針、1~12的數(shù)字、各種形狀和造型的硬板紙或吹塑紙若干)。
【活動過程】
一、創(chuàng)設嘗試情境,激發(fā)幼兒嘗試欲望
邊聽“在鐘表店”里的音樂,邊把幼兒帶進“鐘表展覽館”,引導幼兒欣賞各種各樣的鐘表,激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
師:請小朋友仔細看看、找找、比比這些鐘表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再想想,工人叔叔和阿姨為什么要設計、制造這些鐘表?
二、觀察活動
通過觀察活動比較鐘表上時針、分針的不同,認識12個數(shù)字以及數(shù)字的排列位置。提問:
1.每只鐘面上都有什么?(出示3只不同形狀的時鐘,幼兒找出鐘面上都有兩根針和1~12的數(shù)字)
2.比比看,兩根針什么地方不一樣?(長短、粗細之分)它們的名稱叫什么?(了解時針、分針的名稱)
3.鐘面上的數(shù)字排列位置是怎樣的?(認識典型的幾個數(shù)字位置12、9、3、6)
三、幼兒第一次嘗試活動
讓幼兒理解并掌握分針、時針與數(shù)字的關系(幼兒人手一只時鐘)
提問:
1.請小朋友看一看鐘面上時針和分針都指在哪一個數(shù)字上?(12上)
2.請小朋友把時針從12撥到1上,看一看分針有什么變化?(分針從12走一圈又回到12)
3.小朋友自己撥鐘試一試,然后把你的發(fā)現(xiàn)告訴大家。
4.得出結(jié)論:當時針走一個數(shù)字(一格),分針就要走12個數(shù)字(一圈),這就是一小時。
四、認識整點、半點,尋找和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的規(guī)律。建立正確概念
1.教師操作演示:一只鐘兩根針都指在12上;一只鐘時針撥到1上,分針撥到12上;另一只鐘時針撥到12和l的中間,分針撥到6上。
2.提問:①三只鐘有什么地方不一樣?它們分別代表幾點鐘?②整點時,分針總是指在哪里?半點時,分針指在哪里?③想一想,2點整時,時針應在哪個數(shù)字上,分針應在哪個數(shù)字上?1點半時,時針指在哪里?分針應在哪個數(shù)字上?
3.老師歸納:整點時,時針指在一個數(shù)字上,分針總是指在12上;半點時,時針指在兩個數(shù)字的中間,分針指在6上。
4.小朋友第二次嘗試練習:①按老師的要求撥整點、半點;②結(jié)合日常生活圖片撥出整點、半點,小組中的幼兒互相檢查準確與否,并說一說時針、分針指向的數(shù)字。
五、教師總結(jié)時鐘的有關知識內(nèi)容
六、幫助幼兒理解時鐘的功能,重點說明時鐘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1.提問:小朋友,你們家里有鐘嗎?你還在什么地方看見過鐘?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鐘呢?(啟發(fā)幼兒結(jié)合生活經(jīng)驗或看圖片來說出鐘的用途)
2.教師歸納:時鐘和手表都是計時工具,它可以告訴人們,現(xiàn)在是什么時間了,應該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幫助人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鐘是人類的好朋友。
小朋友認識了鐘,可以按時起床,按時上幼兒園。老師可以根據(jù)鐘上的時間按時上課,按時做游戲,按時讓小朋友吃午飯,鐘的用處可大啦。
七、出示時鐘演變過程的圖片,讓幼兒簡單了解從古到今計時器的變化,激發(fā)幼兒嘗試探索知識的興趣
師:古時候沒有鐘,人們用沙漏、日晷、滴水的方法來計時。日晷在常州的天寧寺就有,小朋友可去看看。隨著科學的發(fā)展,聰明的叔叔阿姨設計、制造了各種各樣的鐘和表(鬧鐘、石英鐘、音樂鐘、工藝鐘、手表、懷表),給人類生活帶來方便,還可以美化人們的生活。小朋友,你們現(xiàn)在好好學習,長大后也來發(fā)明創(chuàng)造出更多更美的鐘和表,好嗎?
延伸活動:
提供制作鐘的材料,鼓勵幼兒制作時鐘模型。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合集5篇】相關文章: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合集五篇12-13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范文7篇06-19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合集六篇08-13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匯編7篇03-08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范文集合九篇08-12
【必備】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合集7篇01-31
【實用】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合集五篇01-28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合集五篇11-30
【實用】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合集9篇07-23
【精品】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合集六篇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