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教學設計方案范文集錦六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效開展,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優(yōu)秀的方案,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點。那么優(yōu)秀的方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6篇,歡迎大家分享。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目標預設:
1、理清文章思路,尤其能理解作者在觀察中的思維活動。
2、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字里行間表達的對春天的贊美之情。
3、學習作者抓住特征描寫事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在反復朗讀中,感受春天的生機勃勃。
2、學習作者抓住特征描寫事物的方法。
教學準備:
1、借助資料,了解朱自清。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3、準備水彩筆及紙。
4、多媒體教學課件。
預習導學(多媒體顯示):
1、根據(jù)拼音寫漢字
。1)yùn niàng( ) (2)wǎn( )轉(zhuǎn)
(3)披suō( )戴lì( ) (4)liáo亮( )
2、填空:
。1)《春》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zhàn)士。散文力作有《 》、《 》。
。2)“吹面不寒楊柳風”出自南宋__________的《 》,意思是____________。
教學過程 :
一、創(chuàng)設情境,談話導入
同學們,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滿生機,春天充滿希望,春天詩情畫意。因此古往今來,許多文人視春天為筆下寵兒,寫下了不朽的篇章,如“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春風又綠江南岸”……那么,想問一下同學們,如果讓你寫春天,你會抓住春天的哪些特征來寫呢?(生答)那么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朱自清是如何來寫春天的。
二、課堂活動,強化訓練
1、教師配樂范讀(鋼琴曲:水邊的阿狄麗娜)
2、學生自由讀課文,并小組討論:
。1)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2)作者抓住了春天哪些富有代表性的景物進行描寫,構(gòu)成一幅幅春天的畫面?
。3)作者在寫作過程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找出相應的例句加以說明。
3、師生共同交流。(多媒體相機出示)
4、在把握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再次自由朗讀課文,自己喜歡的段落可以多讀幾遍。
要求:讀出感情,正確把握語調(diào)、語氣。
5、指名讀,把自己喜歡或者感覺讀得最好的段落讀給大家聽。(多媒體配樂、配畫面)
其他同學點評。
6、師生共同深情朗誦。
三、延伸拓展,鞏固內(nèi)化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散文,但更像是一首抒情詩、一幅風景畫、一首春的贊歌,這離不開他的觀察,你是否也能想象一下你眼中的春天究竟應該是怎樣的?先用你的水彩筆畫在紙上,然后,根據(jù)你畫面的內(nèi)容,寫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練筆,看誰又快又好!
四、布置作業(yè)
1、摘抄描寫春天的詩或文章,整理在筆記本上。
2、背誦《春》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tài)度:感受作家筆下美好的生活。
2.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品讀、賞析文中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的精彩語言。
3.過程與方法:整體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體會、學習作者有所側(cè)重的描寫方法。
教學重點
整體把握文章內(nèi)容,感受美好的生活和少數(shù)民族同胞的特有風情。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品析文中的描寫。
教學方法
朗讀、討論、賞析。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整體把握文章內(nèi)容,感受美好的人生。
教學設計
導入:云南的民俗介紹
云南是個多民族地區(qū),在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活動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他們以歌唱傾訴愛情,激起勞動的熱情,表達對死者的哀悼、對婚姻的祝福,抒發(fā)豐收的喜悅和節(jié)日的歡樂……尤其是那些沒有文字的民族,歌唱成了傳授知識的工具。據(jù)說,解放前云南一些少數(shù)民族打官司也是唱歌。因此,在許多民族中,小孩子還在咿呀學語的時候,就跟著大人學唱歌了;一個高明的歌手常常會在本民族中得到人們特別的尊重。
今天我們就隨著文學大師沈從文的抒情美妙筆觸,來領略一下云南民歌的風采。
默讀課文,疏通字詞
主要是落實課后“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
問題導讀,整體感知
1.通過課前預習閱讀本文,想一想:跟你聽過、看過的演唱會、音樂會相比,云南的歌會有什么特點?
。ㄌ崾荆嚎蓮母璩娜、地點、內(nèi)容、環(huán)境氣氛等方面進行比較)
演唱會所受的拘束較多。而少數(shù)民族同胞們在藍天白云、在樹林山野中歌唱,人人都是唱歌的高手,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歌唱者淳樸自然,歌會氣勢壯觀。
2.你認為作者為什么會對云南的歌會感興趣?
(提示:教師可引導學生結(jié)合課文中的具體文字來共同探討云南歌會的迷人之處。)
作者極愛這種淳樸自然的民間文化。因此文章的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shù)的品味贊美。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筆調(diào)中汩汩流淌而出。
理清框架,把握三個場面的內(nèi)容及特點
1.作者寫了云南歌會的三個場面,請你概括一下它們的內(nèi)容及特點。
第一部分:山野對歌。生面別開、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以人襯景。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即興的自由歌唱,發(fā)乎性情,自然成趣——以環(huán)境襯人。
第三部分:金滿斗會。民歌的展覽大課堂,場面宏偉,氣勢壯觀——點面結(jié)合。
2.對于三個唱歌的場面,作者描寫的側(cè)重點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先自讀,然后與小組伙伴交流意見,最后派代表在班上發(fā)言)
山野對歌部分主要寫唱歌人,對演唱者不惜濃墨重彩、工筆描繪,烘托出活潑歡快的場面,描繪出樸素動人的情景。(寫人的哪個部位?哪個方面?寫出了什么特點?由人能體會出什么樣的對歌情景?)
山路漫歌部分則著力描寫唱歌人所處的優(yōu)美環(huán)境:天如此之藍、花如此之美,悠悠鳥鳴如此婉轉(zhuǎn)動聽,而在這樣美好環(huán)境中長大的女孩兒,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這是以優(yōu)美環(huán)境映襯優(yōu)美的人物優(yōu)美的歌。(為什么花很多的筆墨寫環(huán)境、鳥兒?哪句話是這段話的中心句?)
全滿斗會部分既有全局描繪,也有細部刻畫,宛如電影畫面中的全景和特寫。(寫熱鬧的場面作者怎么寫?)
自由質(zhì)疑
學生可能會對村寨傳歌的目的不太理解,對一些句子的含義存在疑問,可自由質(zhì)疑,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
預習:
完成課后練習二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
賞析文章優(yōu)美抒情的語言。
教學設計
導入
沈從文是有名的文學大師,他作品的語言向來為人們所稱道,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賞析一下他那優(yōu)美抒情的語言。
自讀課文,畫出文中你最喜歡的文句,并說明理由
以下內(nèi)容若學生沒有提及,可引導學生注意(文中的人物及環(huán)境描寫)
1.學生齊讀課文:“那次聽到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蹬個十來下就可平梁,還悠游自在,若無其事!”思考、討論:你覺得作者筆下的云南婦女具有什么樣的性格特征?作者是用什么描寫方法來寫出人物的這些特征的?
提示:作者寫云南婦女以工筆描繪為主,刻畫細膩真實,作者的態(tài)度隱含在字里行間。這段文字(第三段)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寫面容、寫牙齒、寫衣飾,筆筆細致,如在眼前。
2.閱讀課后練習二中另一段人物描寫,思考:這段文字中的人物具有什么樣的特征?作者采用什么樣的描寫方法來寫?
提示:這一段作者著重描寫人物的神韻氣度,流露出作者強烈的感情傾向。為了寫出人物的內(nèi)在的精神風貌,作者運用了比喻、擬人等手法,意在寫出人物空靈動人的精神之美。因此,這段文字顯得飄忽靈秀。
3.學生探討:你喜歡哪一種描寫人物的方法?為什么?
4.練習:使用自己喜歡的人物描寫方法為班上的一位同學或老師做畫像。(應視時間多少而選擇是否進行)
。ń處熆蛇x擇一兩位同學的作品在班上朗讀,與學生共同品評)
5.齊讀文章第四段,請學生稍做準備,然后將自己當作“趕馬女孩子”,說一說路上的旖旎風光。思考:作者著力描寫美麗的山野風光,其目的是什么呢?
提示:此處的環(huán)境描寫,作者移步換景,從視覺與聽覺的角度,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寫山坡樹林、寫花、寫鳥、寫人,描繪出一幅充滿自然情趣的山野風光圖來。這圖給“趕馬女孩的歌唱”創(chuàng)造了一個動人的場境。山花爛漫,山鳥齊唱,這是何等的生機活潑!而生活在其間的女孩日日領略,潛移默化,在性格氣質(zhì)上早已漸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另外,山鳥或悠揚或質(zhì)樸的鳴唱與“趕馬女孩的歌唱”交相應和,互為輝映,交織成一片動人的山野田園交響曲。
思考
我們身邊有沒有如此美麗濃郁的民俗文化?要怎樣才能像作者一樣感受民俗文化的美?
作業(yè)
閱讀自讀課文中的相關(guān)文章,寫寫自己的感受;蛘卟殚嗁Y料、調(diào)查實踐,寫一篇介紹當?shù)孛袼坠?jié)日的文章。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演講辯論
創(chuàng)意說明:
對于本文而言,深入理解鄧稼先的內(nèi)心世界,深刻認識鄧稼先的精神品質(zhì)乃是全文教學的重心和核心。這是一篇科學家寫科學家的文章,二人是同行,是老友,同時又都是卓有成就的世界名人,要深刻認識鄧稼先其人,不但要對比文中所提到的奧本海默,還可以聯(lián)系本文的作者以及我們所了解的其他科學家來全面而深刻地認識。演講辯論,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這一活潑的形式來認識人物,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得到影響和造就。
〖教學步驟
一、熟讀全文
二、聯(lián)讀《我的信念》《偉大的悲劇》《登上地球之巔》《真正的英雄》等課文
三、思考一個問題:科學有無國界?
鄧稼先是祖國的好兒女,是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他為祖國的科學事業(yè)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同時,我們也看到這樣一個現(xiàn)象:許多科學家離開自己的祖國到國外去發(fā)展自己的事業(yè),譬如本文的作者楊振寧就加入了美籍,而居里夫人出生于波蘭,求學及從事科學研究卻在法國,這些科學家是否不熱愛自己的祖國?當《偉大的悲劇》中斯科特落后一步到達南極,看到飄揚著的挪威國旗而怏怏不樂地插上自己祖國的國旗的時候,我們幾乎能夠看見他心中的創(chuàng)痛,而《登上地球之巔》中的中國登山隊員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從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創(chuàng)舉,為整個人類贏得了挑戰(zhàn)自然的勝利果實,《真正的英雄》中的七位“挑戰(zhàn)者”的遇難成了整個世界共同的悲劇和全人類共同的傷痛?茖W到底有沒有國界?
四、查閱資料,小組討論
五、分正反兩方展開辯論
六、教師作結(jié)
此次辯論不求“標準答案”,只求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培養(yǎng)客觀辯證地看問題的思想態(tài)度,在深入理解鄧稼先的同時,促進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愛國主義感情,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質(zhì)。
【資料整合平臺】
課文背景資料
關(guān)于作者與鄧稼先的友情楊先生與鄧稼先從小就有著深厚的情誼。他們兩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華園兩家人又住隔壁。鄧父鄧以蜇和楊父楊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少年時代的鄧稼先與少年楊振寧總在一起打墻球,彈玻璃球,甚至還比賽爬樹。上中學時二人同在北平崇德中學,楊振寧比鄧稼先高兩級,后來他們兩人又是西南聯(lián)大的校友。解放前夕,鄧稼先和楊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學。獲得博士學位后,鄧稼先就與他們分開了,不過他們的友情卻一直保持著。
課文擴讀材料
使用建議:和鄧稼先一樣,徐悲鴻不僅有著卓越的成就,還有著高尚的品格。他們同樣的平和謙遜,同樣的無私純正,同樣的執(zhí)著忘我,同樣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使命感,對祖國同樣的忠心耿耿,一片赤誠。這兩位偉人雖然有著各自不同的事業(yè)領域,卻在做人與做事方面為我們作出了共同的表率。教學時,可將此文提供給學生進行聯(lián)讀,思考我們自己的人生價值和人生方向。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一、指導思想:
本課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方針,以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能力,發(fā)展學生個性,寓德育于體育與健康教學之中為指導思想,激勵學生主動探索,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動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培養(yǎng)興趣,在興趣中學會思考,在思考中掌握動作,在掌握動作中提高運動能力和發(fā)展身體素質(zhì)。結(jié)合高一年級的特點,讓學生進行自主性練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體育基礎知識、基本技術(shù),發(fā)展技能的同時,并在歡快的氣氛中娛樂身心、增強體質(zhì),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發(fā)展個性,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逐步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
二、教材內(nèi)容:
高一年級籃球教學是建立在初中籃球教學基礎上的,所以,高一年級教學要與初中教學內(nèi)容自然銜接,教學時,一方面要注重了解學生初中階段籃球教學的情況和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要注意復習初中已學的基本動作和基本配合,以達到高、初中的自然過渡。因此確定為:《碰籃板練習、三人行進間傳接球、半場擂臺賽》
三、教材分析:
本課主教材是籃球行進間的傳接球,它是籃球運動中最主要的基本技術(shù),是高中籃球教學重要組成部分,是更好地學習其它技戰(zhàn)術(shù)的基礎,傳接球技術(shù)好壞直接影響到集體力量的發(fā)揮和戰(zhàn)術(shù)配合的質(zhì)量,所以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學習和掌握這一技術(shù)。這一內(nèi)容在小學和初中的《體育與健康》中就已經(jīng)介紹學習,所以學生對此教學內(nèi)容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傳接球技術(shù)的基本方法并不復雜,但要做到準確、熟練、隱蔽、快速,同時要迅速轉(zhuǎn)換銜接其它技術(shù)動作就比較困難。因此,本課著重解決在各種情況下學生控制、支配球的能力,鞏固提高傳接球技術(shù)同時加強準確性、熟練性,為以后的教學競賽和學生籃球興趣的培養(yǎng)打下良好基礎。
四、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讓學生體驗籃球運動樂趣,理解技戰(zhàn)術(shù)在籃球比賽中的運用。
2、技能目標:學生能自主運用各種傳球的方式,鞏固、提高傳接球技術(shù),在比賽中能有意識的加以運用。
3、情感目標:學生在練習中能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樂意表達個人見解。培養(yǎng)學生善學善思、合作的能力,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五、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技術(shù)的規(guī)范性
難點:傳接球時機與整體配合意識
六、教學策略: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主要采用教師啟發(fā)指導,學生反復練習的教學策略,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運用靈活多變手段,做到身心結(jié)合,努力達到教學目標。全課的組織結(jié)構(gòu)不拘泥于過分的統(tǒng)一規(guī)整,而以服務練習與教學為目標,力求合理、緊湊、流暢、新穎。全課教學的內(nèi)容及手段,用循序漸進、分解和組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同時創(chuàng)設情景教育、特色教育,既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又陶冶了學生情操。。
七、場地器材: 籃球場二塊、籃球8只、錄單機一臺。
八、安全知識:練習時有安全保護意識,自我保護。
九、預計“運動負荷”:本次課練習密度約40%左右,平均心率為125±5次/分。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要點]
理清課文的論證思路,掌握論證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鑒賞本文的說理藝術(shù);品味《孟》散文的語言特色;古今對讀,品評孟子的思想價值,欣賞其人格魅力。
[教學步驟]
一、師生齊背課文
二、鑒賞孟子散文的說理藝術(shù)
1.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提問: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
明確: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边@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提問:論點提出以后,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學生討論:明確: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的情況下要“舍生取義”,這是全章的論點。然后說明其所以如此,是因為人都有“欲生而不為茍得,惡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惡之心”;又從反面來說,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就會不顧禮義,什么事都做得出來。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違背“義”的原則。
(2)這種“羞惡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賢者才不會喪失。為什么有些人會喪失呢?是因為他們?yōu)槲镉。例如有人不食“嗟來之食”,這說明他有羞惡之心,可后來卻不辯禮義而接受萬鐘之祿,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惡之心喪失了?梢,要做到“舍生取義”,就必須使自己的羞惡之心不為物欲所蔽。
(3)從上述內(nèi)容的進展層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邏輯推理十分嚴密;從魚與熊掌的比方、不吃嗟來之食和不辯禮義而受萬鐘之祿的對照,可以看出作者設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對比、排比的修辭方法,加強了說理的邏輯性。
2.難點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學生自由質(zhì)疑,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解疑釋疑。
學生提出的問題有:
、佟按酥^失其本心”中“本心”具體指什么?這與“舍生取義”有何聯(lián)系?
、诒疚姆謨啥,結(jié)構(gòu)上不夠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請問我的這種看法對嗎?
師生討論。明確:①“本心”具體指“羞惡之心”,“義”產(chǎn)生于“羞惡之心”,有“羞惡之心”,才會按“義”的原則行事,才有可能在關(guān)鍵時刻舍生取義。
、谶@位同學的看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來說,賢者舍生取義,行道之人、乞者以義為先,講的都是“本心”賦予人的極大力量,屬正面論證;“不辯禮義”接受“萬鐘”的故事講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恥,屬于反面論證。所以,“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乞人不屑也”應歸入第一段。
(2)教師總結(jié):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辯禮義”而受“萬鐘”,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為是應該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這一勸勉上。朱熹說:“此章言羞惡之心,人所固有,或能決死生于危迫之際,而不免計豐約于宴安之時,是以君子不可頃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書章句集注》) 這段概括主旨的話是比較恰當?shù)摹?/p>
三、賞析《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提問:這篇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學生討論。
成果展示:
本文主要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修辭。
比喻!吧狒~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它恰當?shù)卣f明了在人們所喜愛的兩件事物不能同時兼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yōu)而取!耙缓勈,一豆羹”也是比喻,說明飲食對饑餓者雖然重要,但不合乎禮義也寧死不食,從而證明了“義”重于“生”,突出了主題。
對比。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與事實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人。最后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鐘”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quán)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的氣勢和論辯力量。
四、古今對讀,品評思想價值,欣賞其人格魅力
1.如何評價《魚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內(nèi)容?
學生討論,明確:義的價值高于生命,人應該有舍身取義的精神,這一觀點在“上下交征利”的戰(zhàn)國時代有積極作用,對后世知識分子的精神修養(yǎng)也有極好的影響。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但孟子“舍生取義”的觀點的根據(jù)是唯心主義的性善論,他的說理僅止于是否喪失“本心”,有明顯的局限性。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義”的內(nèi)涵發(fā)生了變化。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義”是指社會公義,“利”指一己之私利,即個人利益要服從于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當今社會,面對越來越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該作出正確的抉擇。
2.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圍繞“我心目中的孟子”這一話題,學生自由發(fā)言。
生1:孟子本人是一個比較高傲的人,他不肯遷就,不肯趨炎附勢。他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泵献釉(jīng)在齊國任客卿,后來因為與齊王意見不合,便決定辭去齊卿回家,斷然拒絕了齊王“萬鐘”的誘惑,這些言行都表現(xiàn)了孟子大義凜然的性格和氣概。
生2:仁義是最大的利益。有仁義,相關(guān)者都會有利益;無仁無義,所有人都不會有利益!傲x”作為一種道德規(guī)范,約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體、民眾的大利。孟子可謂高屋建瓴。
生3:孟子是一個肩擔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著“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宏愿偉志。他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現(xiàn)出強烈的使命感和參與意識,展露出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
生4:孟子是一個聰明機智、豪爽直率的淪辯家。他義正辭嚴,直言不諱,敢于抨擊統(tǒng)治者,展示了一個狂放不羈、潑辣大膽、無私無畏的論辯家的形象。
……
五、課堂小結(jié)
孟子以自己的行為實踐著自己的人生主張,孱弱的身軀擔負著民族的大義。面對散發(fā)著孟子生命氣息的文字,我們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義,這是怎樣的崇高與豁達,這是怎樣的氣魄與壯志;這是男兒舍身報國的壯志雄心,這是中華兒女報效母親的赤膽忠心。讓我們高吟《魚我所欲也》,譜寫生命的壯麗篇章。
六、布置作業(yè)
請以“義與利”為話題寫一篇,500字左右。
板書設計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讀課題。
師:(看板書),請大家恭恭敬敬地讀課文題目,不錯,去掉深字,再讀;
師:再加上深字讀,你讀出了什么?
生1:真摯的愛。
生2:事例中反映的感情深。
師:帶著感情,再次讀題目
師:面對著深字你有什么問題嗎?
生1:為什么慈母情深?
生2:感情有多深?
生3:為什么用深?
解析:變換方式四次讀課題,緊緊抓住深字做文章,實際上是為學習課文定調(diào),讓學生在進入文本之前初步感受慈母情深。
教學環(huán)節(jié)二:預習檢測,找到教學突破口
師:請大家?guī)е鴦偛诺膯栴}做一張練習(課前已發(fā)),填空。
那里的噪聲( ),我發(fā)現(xiàn)母親的一雙( )的眼睛,
出示正確答案,學生校對,馬上修改。
請一生讀這段文字。
師:讀得非常棒,這里面有一個怪字,對是龜字,齊讀。剛才這位同學讀得非常正確。
師:誰見過龜裂的手?
生:奶奶的手。
師:有一個字寫起來特別繁,我數(shù)過整整23筆。對,是攥字。請大家拿起手,用食指書寫。
師:記住的同學請把手攥緊。再次齊讀這段話。
師:鼻子一酸是什么感覺?
生1:想哭。
生2:傷心。
師:不對?母親給了我買書的錢,我應該怎么樣呀?(學生答高興)。而我卻鼻子一酸,
讓學生讀再讀再次讀。問:為什么呀?
解析:1、預習是課前的事,檢測在課堂上進行會更有效;2、每個年段在教學中都不能忘了當堂識字、寫字的教學;3、鼻子一酸無疑是這堂課老師引導學生進入文本的突破口,課堂找到了突破口,就找到教學的.方向,找準了方向,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一切手段都是為達成目標服務。
教學環(huán)節(jié)三:默讀、找句子。
讓學生打開課文,靜靜默讀,哪些地方令我鼻子一酸,用筆劃下來。(教師巡回觀察,尋找自己需要的答案。)
師:劃出一處、兩處、三處及其以上的同學分別舉手。
師:剛才我發(fā)現(xiàn)一位同學和我們大家不太一樣的,請XX來讀你劃的那句。
解析:學生在課堂上有靜心默讀,圈點批注,用心思考的時間,動靜結(jié)合的課堂。
教學環(huán)節(jié)四:品詞品句、咬文嚼字。
(一)出示:七八十臺縫紉機發(fā)出的噪聲震耳欲聾。
1、讀。2、哪個詞是重點?3、什么意思?欲什么意思?
4、想想應該怎么讀?
師:震耳欲聾你會怎么想?(難受;煩躁;一刻讀停不下來)把你們的感受送到字里行間去。讀
師:你們一刻都停不下來,而母親停止過嗎?(生答:沒有)找出依據(jù)?
生:大聲的說話;大聲的喊母親;
師:大聲喊告訴我們,噪音消失了嗎?
師引讀,七八十臺縫紉機發(fā)出的噪聲震耳欲聾
繼續(xù)找。
生回答:爭分奪秒;多的感嘆號;母親大聲的問;旁邊的喊;塞在,大聲的說。共6個地方提醒我們這噪音一刻都沒有停止過。
師:我進去了,噪聲沒有停止過,再次讀:七八十臺縫紉
而這只是今天這一刻,
昨天母親是在怎么樣的環(huán)境中工作呢?讀:七八十臺縫紉
明天母親又將在怎么樣的環(huán)境中工作呢?讀:七八十臺縫紉
去年母親是在怎么樣的環(huán)境中工作的讀:七八十臺縫紉
設想:明年、后年、再后年,母親又將在怎么樣的環(huán)境中工作呢?讀:七八十臺縫紉
師:孩子們,看到母親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工作,你回有什么滋味?
生:難受;心酸;感動
師:這是一份酸楚的感動。這么多的感受,我的鼻子怎么不會一酸?
為了表達慈母情深,這些句子能少嗎?這大聲喊能少嗎?這就叫語文意識。
解析:1、抓住關(guān)鍵詞語理解、體會、感受母親的艱辛,母親在震耳欲聾的環(huán)境中工作,我的鼻子怎能不為之一酸;2、引導學生在品讀這句話時,老師對母親工作的情景進行還原,設想母親昨天,明天,去年,明年,后年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工作,學生如身臨其境,此情此景,我 的鼻子怎能不為之一酸,這種造境手法的巧妙運用,讓學生有了現(xiàn)場感,再加上老師通過語言的魅力深情地對氣氛進行渲染,多個來回的帶讀,學生對母親生活的艱辛的感受便水到渠成。
師:還有那些地方,那些文字讓我鼻子一酸?
(二)生回答,(出示):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zhuǎn)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的望著我,我的母親
師:這句話有什么特別的嗎?
生1:里面連續(xù)用了三個我的母親。
生2:這句話是反過來說的。
師:那正常怎么說?
生:我的母親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zhuǎn)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的望著我
師:對比著讀,比較兩句,第一句有什么感覺?
生:強調(diào);感情深;奇怪(表揚,有一雙慧眼)。
解析:1、教師善于深度挖掘教材,對語言極度敏感,才能捕捉到這種獨特的寫法;2、通過比照閱讀,通過這組慢鏡頭,讓母親的影像在孩子們的頭腦中清晰起來,讓母親的形象在孩子們的心中高大起來。
師:這句話就像電影中的慢鏡頭。讓學生讀慢讀。
師:作者這么慢是讓你們仔仔細細的看看母親的臉。
讓學生閉上眼睛,師感情朗讀(背的部分),問:你們看到了什么?
生:一個瘦弱的背,疲憊的背,一個飽經(jīng)風霜的母親的背。
師:在我的記憶里,母親的背不是這樣的?是怎么樣的?
生:挺拔的;健康的
師:閉上眼睛,繼續(xù)看,(教師讀臉的部分)睜開眼,你們看到母親怎么樣的臉?
生:布滿汗珠的臉;疲憊不堪的臉
師:孩子們,這不是我母親的臉,在我的印象中,我母親的臉應該是怎么樣的?
生:光彩照人;光潔鮮亮
師:閉上眼睛,(師讀眼睛部分),孩子門,你們看到了目前怎么樣的眼?
生:無情的眼;充滿血絲的眼
師:孩子們,這不是我印象中母親的眼,我母親的眼應該是?
生:炯炯有神;水靈靈
師:然而這樣的臉,這樣的背,這樣的眼我再也沒有看到了,卻看到了,讀(這段話)(先師讀我的母親,生讀其他;再調(diào)換,生讀我的母親,)
師:作為兒子,不禁要問:母親呀,你那挺拔的背,炯炯有神的眼,光彩照人的臉到哪里去了?
生1:被繁忙的工作奪去了。
生2:被我們吃掉了。
師:看到母親這樣,你作為兒子,怎么能不鼻子一酸?再讀。
為了表達慈母情深,這個句子能少嗎?這就是語文意識。
解析:老師再次采用造境的手法,把文字通過想象還原成畫面,并將記憶中的母親形象與現(xiàn)實中母親的形象進行比對,作為兒子的我,看到現(xiàn)在為生活操勞,為生活奔波,為兒子著想的母親,怎能不鼻子一酸?短短的一句話,通過老師巧妙的處理,變得有了味道,變得有了溫度,慈母形象在老師巧妙的處理中得到了凸顯。
師:還有哪里,令我鼻子一酸?
(三)生答(出示):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有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師:剛才我們用的是慢鏡頭,現(xiàn)在我們來用快鏡頭。請一位同學來讀。
師:好,很好,一口氣讀完了,為什么呀?
生:因為母親工作很忙碌。
師:所以我們要用快鏡頭來讀,齊讀再請一生讀。
師:這里用了四個立刻,是什么意思?給它找個近義詞。
師:作者為什么要用四個立刻。
生:母親工作節(jié)奏快。
師:再讀,體會一種什么感覺?什么氣勢?
生1:抓住一切時間工作,掙錢!
生2:一個比一個重復,一個比一個感情更深!
師:著是疊加,是快速、加倍的工作,來掙錢!為什么不伸懶腰?不喘氣?不休息?
生:為了我們兄弟姐妹的生活、讀書!
師:母親,你已經(jīng)干不動了,為什么還要拼著老命工作?請大家?guī)е星辇R讀!
為了表達母親的辛勞,這句話(慈母情深)能少嗎?這就叫語文意識。
讀,師生配合讀,學生讀剛才的三句話,教師讀其他部分。
解析:看看這里讀的處理:指名讀齊讀指名讀抓關(guān)鍵詞立刻讀帶著感情讀師生配合讀,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讀都有目的,都有針對性,而且層層深入,步步走高,這就是課堂的梯度上升。
師:母親是那樣的環(huán)境下,那樣辛苦的掙錢,而當我向母親要錢買書時,母親是怎么說?怎么做?
。ㄋ模┏鍪荆耗赣H卻已將錢塞在我手心里了,大聲回答那個女人:誰叫我們是當媽的!我挺高興他愛看書的!
師:哪個字最重要?對是塞母親是怎么樣的塞?
生1:迫不及待的塞,
師:用上去讀迫不及待的塞,
生2:毫不猶豫的塞。
師:用上去讀毫不猶豫的塞,
生3:不假思索的塞。
師:用上去讀不假思索的塞,
師:是啊,母親是想讓我多看書。
師:帶上剛才的感覺在來讀這個句子。
師:這哪里是錢呀,是
生:是愛
生:是希望
生:是心血
生:是汗水
生:是勞累
生:是生命
生:是情
解析:對于一個塞的品味,竟如此深入,通過老師的引導,讓塞變得變得內(nèi)涵豐富起來,讓塞變得情感豐富起來,塞或許只是母親當時一個不經(jīng)意的動作,但蘊含著慈母對兒子的一片深情厚誼。
教學環(huán)節(jié)五:拓展寫話。
師:這一切的一切,匯成了四個字慈母情深,孩子們,這就是我第一次發(fā)現(xiàn)母親的偉大,我的鼻子一酸,跑了出去,我哪里是攥著錢,分明是攥著母親的(愛、希望、心血、汗水、生命、情)。攥者母親的博大情深。
我會在心里一遍一遍對母親說:(請大家把想說的寫下來,可以是懂事、決心、自責、懺悔)
要求:至少用到四個母親這個詞。
學生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寫。品讀交流。
教師總結(jié)談話:作者筆下的母親是這樣的,我的母親,我們的母親又何嘗不是這樣?總有一種愛,讓我們內(nèi)心震撼,那是母親的愛;總有一種情,讓我們淚流慢面,那是慈母的情!我們在《懂你》的歌聲中結(jié)束。下課!
學生起立,站著看著出示的母親的圖片,聽完了這首歌。久久沒有離去。
解析:整堂課由讀題感知巧妙引入品詞品句拓展寫話,動靜結(jié)合,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深入,慈母的形象也隨之逐漸清晰起來,高大起來,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不只是學習了語言,運用了語言,更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與洗禮,這樣的課堂才是有語文味的課堂,高效的課堂。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范文集錦六篇】相關(guān)文章: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范文7篇06-19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錦7篇03-03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錦10篇01-10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錦九篇01-04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錦五篇10-02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合集五篇12-13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匯編7篇03-08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范文集合九篇08-12
【實用】教學設計方案范文集錦10篇01-22
【實用】教學設計方案范文集錦6篇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