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播放网站|亚洲精品熟女国产国产老熟女|亚洲欧美在线人成最新按摩

        
        
      • <form id="etzky"></form>
          <td id="etzky"><tr id="etzky"></tr></td>

          新課標數學教案

          時間:2024-07-24 17:14:14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新課標數學教案(精選)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jié)點。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新課標數學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課標數學教案(精選)

          新課標數學教案1

            教學內容:

            教材104~105頁

            教學目標:

           。.使學生初步本驗有些事情的發(fā)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發(fā)生的可能性。

           。.能夠列出簡單實驗中所有可能發(fā)生的結果。

           。.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學習的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體驗事件發(fā)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教學過程:

            一、活動引入新課

            擊鼓傳花游戲,鼓聲停時一位同學上臺抽簽,簽中內容有禮物、唱歌、猜謎。

            猜猜他抽中了什么簽?

           。ㄒ鲇每赡堋⒉豢赡艿仍~來表達,揭示課題:可能性)

            二、自主探索,獲取知識

           。ㄒ唬┙虒W例題1

            請同學們看前面,這里有個盆:1號盆、2號盆。(實物:例題上的裝有不同顏色小球的盆)咱們來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顏色的球。

            展示兩盆中球的.顏色、數量。

            1、從1號盆里面任意摸出一個球,一定是紅球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各小組都已討論好了,誰想代表小組發(fā)言?(依次指名學生說)

           。ㄒ来伟鍟阂欢ǹ赡懿豢赡埽

            師:小朋友討論得都非常好。下面,我們實際來摸一摸,驗證一下。1號盆,誰來?(學生摸出3個后提問,如繼續(xù)摸下去,結果怎么樣?)

            2、從2號盆里任意摸一個呢?請小組討論

            請學生摸一摸(摸出3個后提問,如繼續(xù)措下去,能摸到紅球嗎?那可能摸出什么球?為什么?)(老師可根據盆里剩下的球隨機提問,如:接下去可能摸出什么顏色的球?接下去一定能摸到什么球?……)

            3、活動

            (二)教學例題2

            `1、生活中有許多的“可能性”

            例如:……(請學生舉例幾個)

            2、自已閱讀書本例題2

            誰理解題目意思了,解釋一下。

            獨立完成

            3、匯報、講評

            4、練習

            108頁練習二十四第一題。

            三、全課,課外延伸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有關可能性的知識,把今天所學的知識和我們的生活聯系起來,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會發(fā)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發(fā)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發(fā)生,也可能不發(fā)生的呢?你能舉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說一說嗎?請同學們先下位和你的好朋友說一說。(學生說)

            學生說完后全班交流。

            四、鞏固練習

            P1082、3

            教學反思:

          新課標數學教案2

            3、所以我們把從0到24時的計時方法叫做24時計時法。

            4、用24時表示下午和晚上的時間:

            早上從1時到12時就用1——12時來表示。

            但時從中午12時開始,下午1時我們用24時計時法又該怎么表示呢?

            同學們討論一下?

            5、那下午2時用24時計時法又怎么表示呢?

            6、小結方法:

            同學們怎么樣很快的知道我們通常習慣的表示時間的方式,改成用24時計時法來表示?

            下午以后的時間只要用12加上我們通常說的幾時就可以得到24時計時法表示的時間

            比如:晚上9時就用12+9=21所以就時21時。

            三、習簡單的時間計算

            1、教學例三

            學生說題意:下午2時40分從北京坐火車,17時45分到達石家莊。路上用了多少時間?

            2、學生討論。

            3、匯報:你是怎么計算的?

            4、師生共同總結:1、統(tǒng)一時間表示法。

            2、用圖表示

            3、用24時計時法計算經過時間,只要到達時刻減去發(fā)車時刻,就是經過時間。

            四、練習:

            1、搶答比賽:老師說時間學生說24時計時法表示。

            2、完成課本P53頁做一做。

            3、完成練習13的第一題。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練習十三

            教學目標:通過練習,讓學生能比較熟練的運用24時表示法,并能準確的計算出一天內經過的時間。

            教學重難點:簡單的時間計算。

            一、復習。

            1、用24時計時法表示出下面的時刻:

            下午4時是()時上午8時是()時

            晚上10時是()時深夜12時是()時

            2、13時是下午()時17時是下午()時

            21時是晚上()時14時是下午()時

            3、連線

            18:06 23:38 5:00 13:00

            下午6:06晚上2:00下午5:00早上5:00

            4、和平街新設一個郵筒,需要在郵筒上標出3次信,早上8時30分第一次取信,以后每隔4消失取一次信,請你標出每次取信的時間。

            5、春雷畫展每天的開放時間是8:00——17:00,這個畫展每天展出多長時間?

            6、看圖填空(圖在課本55頁)

            春風飯店晚上的營業(yè)時間是從下午到晚上。

            一天共營業(yè)多長時間?

            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7、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數

            洋洋晚上9時睡覺,第二天早上6時起床,她一共睡了()小時。

            課外小組14:30開始活動,經過1小時20分結束,結束時間是()

            8、一場球賽,從19時30分開始,進行了155分,比賽什么時候結束?

            第五課時

            教學內容:活動課制作年歷

            教學目的:

            通過讓學生制作年歷,讓他們能鞏固本單元所學的平潤年的知識,并且讓學生我國的一些節(jié)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意識及動手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同學們,平時我們要知道今天是幾號,怎么辦?

            你們見過什么樣的年歷呢?

            今天我們來做一個年歷好不好?

            二、活動

            要制作一個年歷有哪些步驟呢?

            師生共同總結:要確定1月1日是星期幾。

            休息日和一些節(jié)日要用其他顏色標出。

            如何布局,如何分工。

            讓學生小組合作

            三、作品交流。

            你覺得哪組的作品好,好在什么地方?

            第五單元兩位數乘兩位數

            教學內容:

            本單元基礎:熟練地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20×3,200×3),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每位乘積不滿十)(43×2),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目標:

            1、會口算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會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每位乘積不滿十)。

            2、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3、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乘法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

            教學時間:8課時

            口算乘法(3課時)

            第1課時

            教學內容:58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十四1~4題。

            教學目標:

            經歷探索口算方法的過程,學會口算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及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每位乘積不滿十)

            教學重點:學會口算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及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每位乘積不滿十)

            教具準備:口算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回顧學過的口算方法

            口算下面各題:

            40×4 60×5 30×3 300×7 200×8

            12×4 24×2 13×3 32×3 11×5

            自己選兩題,說說口算方法。

            二、新課

            1、提出問題

           。1)仔細觀察例1圖

           。2)請學生提出問題。

           。3)從學生回答中選擇例1的兩個問題:

            郵遞員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報紙?

            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報紙?

            2、探討口算方法。

           。1)請學生思考、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出算式:

            300×10 300×30

           。2)小組討論:怎樣想出得數?

           。3)各組代表向全班匯報本組的各種口算方法。

           。4)評價。

            3、嘗試解決問題。

           。1)請學生運用口算方法解決其余的問題。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

            (2)組織交流。

            請學生說一說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讓學生在交流中品嘗學習的樂趣。

            4、探討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10 23×30 14×200

            請學生思考,討論怎么算?

           。2)組織交流,并由教師評價每種方法。

            三、練習

            1、完成做一做的8道題。

           。1)先由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2)引導學生總結,發(fā)現規(guī)律。

            2、獨立完成練習十四1~2。

            3、解決實際問題:練習十四3~4。

            四、總結

            請學生談收獲。

            第2課時

            教學內容:59頁例2(估算)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

            2、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乘法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

            教學重點:初步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口算下面各題:

            40×10 60×20 30×40 300×70 200×80

            12×400 240×2 130×3 30×3 11×50

            2、求下面各數的近似數:

            32 18 687 295 358 42

            選擇幾個數說一說是怎樣求近似數的。

            3、估算:

            198×4 305×6 485×3 182×5

            說一說你是怎么估的?

            二、探究新知:

            1、提出問題:

           。1)出示例2圖:請學生仔細觀察。你從圖中了解到什么?

           。2)把在圖中獲取的信息匯總,說成完整的一道題:

            大會堂里共有18排座位,每排22個座位。有350名同學來聽課,能坐得下嗎?

            2、探討估算方法。

            (1)請學生思考、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出算式:

            18×22 22×18

           。2)小組討論:怎樣估算得數?

           。3)各組代表向全班匯報本組的各種估算方法。

            方法一:18≈20 22≈20 20×20 = 400

            方法二:18≈20 22×20 = 440

            方法三:22≈20 18×20 = 360

           。4)比較、評價。

            3、嘗試解決問題。

           。1)請學生運用估算方法解決問題。有一本書,它其中的一頁有23行,每行約有22個字。一頁大約有多少個字?

           。2)組織交流。

            請學生說一說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讓學生在交流中品嘗學習的樂趣。

            三、練習

            1、完成練習十四的第7題:

           。1)先由學生獨立計算;

           。2)集體訂正,講講估算的方法。

            2、練習十四第8題:

           。1)學生認真讀題,理解題目要求。

           。2)“已經種了的93棵樹苗是幾行?”這塊地有幾個93呢?

           。3)請獨立列出算式并進行估算。

            四、總結

            請學生談收獲。

            第3課時

            教學內容:口算乘法的練習課(完成練習十四的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口算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及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每位乘積不滿十)。

            2、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乘法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學生回顧上兩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

            2、開火車的形式進行口算練習:

            50×10 70×20 40×40 500×70 600×80

            12×300 240×2 130×2 90×3 11×30

            選擇一部分題目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口算的。

            3、聽算練習:

            40×10 30×20 30×50 300×10 300×80

            22×40 330×2 120×3 30×6 10×50

            4、估算:

            42×11 68×10 32×47

            45×17 26×18 36×21

            四人小組互相說說是怎樣估算的?有多少種估算的方法?

            二、解決問題:

            1、養(yǎng)一張蠶需要桑葉約600千克,可產繭約50千克。

           。1)小明家養(yǎng)了4張蠶,可產繭多少千克?需要桑葉多少千克?

           。2)張村共養(yǎng)40張蠶,可產繭多少千克?需要桑葉多少千克?

            學生仔細讀題,理解題目意思,并弄明白兩個問題的不同。

            同桌合作完成,集體講評。

            2、果園里有28行橘子樹,每行32棵。果園里大約有多少棵果樹?

            先列出算式,想一想,是求近似值還是準確的值?該怎樣解決?

            學生獨立完成。

            三、綜合練習

            1、獨立完成練習十四第5、6題,比一比,誰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得最好。

            2、分組進行“奪紅旗”比賽(練習十四第9題)

            3、合作完成練習十四第10、12題。集體講評。

            四、學習總結:

            生生互相談收獲。

            筆算乘法(4課時)

            第1課時

            教學內容:63頁例1、做一做,練習十五1、2題。

            教學目標:

            讓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過程,學會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的乘法。在學習活動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學會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的乘法(不進位)。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呈現例1的畫面,讓學生觀察

            用完整的話把這幅圖的內容、問題說一說。

            請學生說一說用什么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從而列出算式24×12。

            二、探討計算方法

            1、各組討論:怎樣計算24×12。

            請把想出的計算方法寫在紙上。

            2、組織交流。

            各組展示本組的算法。不容易說清楚的,就寫在黑板上。

            方法一:

            24×10 = 240

            24×2 = 48

            240 + 48 = 288

            方法二:2 4

            × 1 2

            48 ……24×2的積

            2 4 ……24×10的積(個位的0不寫)

            2 8 8

            3、師生評議。

           。1)請學生說一說,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2)教師對學生發(fā)表的意見作以肯定或補充。

            (3)重點評議筆算。

            用檢查豎式每一步計算的方式,再現筆算過程。

            三、練習

            1、嘗試練習。

            用豎式計算63頁“做一做”的8道題。請幾名學生上黑板板演,講評。

            2、獨立完成練習十六第1題。

            四、總結

            1、請學生討論筆算乘法時要注意什么問題,并交流。

            2、教師強調:用豎式計算時,每次乘得的數的末位應該和那一位對齊。還要注意記住進位數,正確處理進位問題。

            第2課時

            教學內容:筆算乘法的練習課(完成練習十五的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熟練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2、能解決用乘法計算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學生回顧上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

            2、口算練習:

            60×20 80×20 60×40 300×70 30×80

            12×40 330×2 240×2 60×3 33×30

            3、筆算:

            練習十五第2題:

            39×11 31×31 23×33

            22×24 12×41 21×32

            請6名學生上黑板板演,其他學生每題都做。講評。

            說說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該注意什么?

            4、正誤辯析:

            教師用小黑板出示4道計算出現錯誤的筆算式題,讓學生判斷正誤,并進行改正。

            二、解決問題:

            1、完成練習十五第3題:

           。1)引導學生看圖,獲取信息。

            (2)同桌互相說:把圖上的意思完整的說一說。

            (3)獨立列出算式,并用豎式筆算。

            (4)集體講評。

            2、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十五第4題:

            三、綜合練習

            完成《學案》相應的練習。

            四、學習總結:

            說說這節(jié)課有什么收獲?筆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第3課時

            教學內容:65頁例2、做一做,練習十六1、2題。

            教學目標:

            讓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過程,學會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的乘法。在學習活動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學會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的乘法。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呈現下圍棋的畫面,介紹有關圍棋賽的事例或戰(zhàn)績。

            放大棋盤,讓學生觀察棋盤結構。使學生了解到:圍棋的棋盤面由縱橫19道線交叉組成。

            接著,把棋子放在縱橫線的交叉點上,引出問題:“棋盤上一共有多少個交叉點?”

            請學生說一說用什么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從而列出算式19×19。

            二、探討計算方法

            1、各組討論:怎樣計算19×19。

            請把想出的計算方法寫在紙上。

            2、組織交流。

            各組展示本組的算法。不容易說清楚的,就寫在黑板上。

            3、師生評議。

           。1)請學生說一說,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2)教師對學生發(fā)表的意見作以肯定或補充。使學生了解每一種算法的特點和適用范圍。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約有400個交叉點,但它不能滿足解決問題的要求。

           。3)重點評議筆算。

            用檢查豎式每一步計算的方式,再現筆算過程。

            三、練習

            1、嘗試練習。

            用豎式計算65頁“做一做”中的4道題。

            2、完成練習十六第1、2題。

            四、總結

            1、請學生討論筆算乘法時要注意什么問題,并交流。

            2、教師強調:用豎式計算時,每次乘得的數的末位應該和那一位對齊。還要注意記住進位數,正確處理進位問題。

            第4課時

            教學內容:筆算乘法的練習課(完成練習十六的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熟練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的筆算方法。

            2、能解決用乘法計算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學生回顧上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

            2、開火車進行口算練習:

            40×20 60×20 80×40 400×70 12×30

            12×40 44×20 230×2 70×3 11×400

            3、筆算練習(進位與不進位的對比):

            23×31 33×31 43×12 11×25

            23×34 54×13 39×27 17×28

            (1)學生筆算。

           。2)請學生觀察比較:上行的題目和下行的題目有什么異同?

           。3)學生討論交流:它們的計算方法是一樣的,不同的是上行的題目計算時沒有進位,而下一行的題目需要進位。

           。4)說說筆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4、正誤辯析:

            教師用小黑板出示6道計算出現錯誤的筆算式題,讓學生判斷正誤,并進行改正。

            二、解決問題:

            1、完成練習十六第3題:

           。1)引導學生看圖,獲取信息。

           。2)同桌互相說:把圖上的意思完整的說一說。

           。3)獨立列出算式,并用豎式筆算。

           。4)集體講評。

            2、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十五第4題、第8題。

            第8題:在解決這道題時,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用上?為什么“每套12張”用不上?這樣的題目給了你什么啟示?

            三、綜合練習

            獨立完成練習十六第5、6、7題。

            四、學習總結:

            說說這節(jié)課有什么收獲?筆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整理和復習(1課時)

            整理復習:兩位數乘兩位數

            復習要求:

            把本單元所學的知識點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使學生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整理概括的能力。

            復習過程:

            一、整理本單元的知識點

            1.請學生把書本從58頁看到69頁,看看本單元學了哪些內容。

            2.在四人小組里說說自己的想法,互相補充。

            3.匯報:本單元學了哪些內容?還有什么問題?

            二、練習

            1、口算練習:

            20×60 90×30 80×80 15×20

            700×30 80×40 50×70 400×20

            說說你是怎么口算的。

            2、估算練習:

            42×18 39×11 57×28 42×12 63×47

            你是怎么估算的?能有幾種方法?

            3、筆算:(練習十七第2題)

            4、解決問題:

            練習十七(3、4)

           。1)讀題后學生獨立思考,這兩道題你選擇什么方法做,為什么?

           。2)小組討論:你選擇什么方法做,為什么?

           。3)匯報:你是怎么想的?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4)小結:我們在解決問題時要把題目的意思弄明白在去做。

            三、學習總結:

            1、在這一單元中你學會了什么?

            2、給自己這個單元的學習態(tài)度和收獲作個評價。

            第六單元面積(7課時)

            第1課時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71——74頁

            教學目標:

            1、理解面積的意義。

            2、認識常用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這些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

            3、學習選用觀察、重疊、數面積單位。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教學重、難點:形成正確的“面積單位”概念。

            教學具準備: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積單位

            教學過程:

            一、建立面積概念

            1、物體表面的大小

            (1)(出示大作文本、生字本)誰能摸一摸他們的面在哪?

            本的封面、本的底面,他們都是本的面。大作文本和生字本的封面那個大?你怎么知道?

           。2)(出示兩片葉子)誰能摸摸他們的面在哪?比一比,那片葉子的面比較大?你怎么比的?

            (板書觀察、重疊)

            (3)請同學們摸摸自己課桌的面。課桌與剛才那些面比,誰的面的?誰的面。

           。4)課桌面、作業(yè)本面、樹葉面這些都是物體的表面。誰還能舉例說說那是物體的表面?

            (5)物體表面有的有小,物體表面比較大就說他的面積比較大,物體表面比較小就說他的面積比較小。

            2 、平面圖形的大小

           。1)(出示長方形、正方形、圓形)這些都是平面封閉圖形,他們的大小指的是他們的那部分?

           。ㄖ该麑W生摸)

            (2)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封閉圖形的面積。

            3、概括面積意義

            誰能說說什么是面積?閱讀課本概念。(板書課題:面積)

            二、認識面積單位

            1、設疑

           。1)出示兩個長寬各異的長方形(面積相同),讓學生體會用觀察、重疊的方法難以比較他們的大小。

           。2)數格比較大。▽蓚長方形背面展示出來,他們的背面畫有相同的方格數)

            誰的面積大?為什么?

           。3)同一格子標準(指名三生,發(fā)給每人一個畫好各自的長方形,讓他們各自背著同學數出格子數,并告訴大家格子個數)

            誰手里的長方形面積大?為什么?(出示各自手中圖形)

            你們發(fā)現了什么?

            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tǒng)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國際上規(guī)定好的方塊叫做面積單位。

           。ò鍟娣e單位)

           。4)認識面積單位

            帶著問題自學課本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谡f說每個面積單位的大小。

            (5)匯報學習收獲,得出三個常用面積單位的規(guī)定,形成大小概念。

           、俑髯员缺,那個手指甲的面積接近1平方厘米?

           、谕阑ハ啾葎1平方分米的大小。

           、鄢鍪1平方米的紙,估計一下能站上多少個同學?

            ④找一找,在我們周圍那些物體的表面大約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了哪些內容?你有什么收獲?

            四、鞏固

            1、完成課本第74頁“做一做”

            2、完成課本練習十八第1、2題

            3、設計比賽(回家完成)

            你還能拼擺出更多、更新穎有趣的圖形嗎?

            要求:(1)圖案面積都是5平方厘米。

           。2)給自己設計的圖案起個名字。

            第2課時

            教學內容: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對比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面積的概念。

            2、通過觀察、比較明確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區(qū)別和聯系。

            3、學會合作學習、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難點:明確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區(qū)別和聯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說出下面兩個圖形的名稱,分別指出各自的周長,面積。

           。2)計算周長常用哪些單位?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1分米、1米各有多長。

            正方形、長方形四條邊長度的和,叫做他們的周長。厘米、分米、米都是計算長度用的單位,叫長度單位。

            (3)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用手比劃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二、新課

            面積單位比長度單位多了“平方”兩字,但他們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計量單位。

            1、比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圖形

            觀察、比較課本第74頁例1圖形,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匯報,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體驗1厘米是指線段的長度,1平方厘米是指圖形表面的大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邊長是1厘米。

            2、比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請生自己先在紙上畫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然后比較,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3、誰能說說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區(qū)別?

            請生用手勢比劃1米和1平方米。

            三、鞏固

            1、(出示物體或圖形)正確選擇用長度單位還是面積單位?

           。1)測量這根繩子有多長用什么單位?

           。2)測量這個長方形有多大用什么單位?測量它的寬呢?測量它的周長呢?

           。3)測量教室地面有多大用什么做單位?

           。4)測量講臺桌有多高用什么單位?

            2、選擇合適單位填空

            課本第76頁第4題。

            3、估一估、擺一擺:課本第75第2題

            4、課本第76第3題(獨立完成后交流,使學生初步感知,面積相等的圖形,周長不一定相等。)

            四、本課小結

            跟小組同學交流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又掌握了什么知識?

            第3課時

            教學內容:課本第77~78頁(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參與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中,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2、在學生實際操作,抽象概括,得出一般結論中,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探究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學具準備:每人15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出示長5厘米、寬15厘米的長方形,邊長3厘米的正方形)

            (1)這兩個分別是什么圖形?為什么?

           。2)動手量出長方形的長和寬,正方形的邊長。

            2、面積和面積單位

            (1)什么是面積?請生摸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是什么?

            (2)同桌合作,動手測量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在桌子上用1平方厘米的面積單位有次序地將長方形和正方形擺滿)

           。3)匯報結果

            二、新課

            1、導入

            上面用面積單位測量出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但要測量黑板、草場或更大的地面面積,使用面積單位一排一排的實際測量行嗎?今天就尋找一個計算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規(guī)律,推導出計算公式。

            2、猜想

            請仔細觀察剛才擺的面積單位,沿長邊擺了幾個?長是多少?沿寬邊擺了幾個?寬是多少?你發(fā)現了什么?小組討論、交流匯報

            3、驗證

          新課標數學教案3

            觀察比較,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

            4、概括

            (1)長方形的面積等于________

            要用公式計算長方形面積必須知道什么條件?

           。2)想一想:同桌討論

            正方形的面積=______________

            三、鞏固

           。、完成課本第78做一做

           。、完成課本第79頁1、2、3、4

            四、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長方形面積等與長乘寬,正方形面積等于邊長乘邊長,應該注意的是計算面積單位一定要用面積單位,不要與長度單位混淆。

            第4課時

            教學內容:課本第78頁例3,第80、81頁練習。

            教學目標:

            1、能正確使用公式求出長方形、正方形面積。

            2、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進一步明確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和周長計算的區(qū)別。

            3、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靈活性。激發(fā)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正確應用公式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用紅色涂下面圖形的面積,用藍色涂出周長。

            2、長方形周長=-------------

            正方形周長=----------------

            長方形面積=--------------

            正方形面積=----------------

            3、給第1題的長方形、正方形各邊標出長度,讓學生計算面積和周長。

            二、新課

            1、出示例3

            (1)學生嘗試完成。

           。2)交流方法

            你從題里發(fā)現那些信息?要解決什么問題?求這塊玻璃的面積是多少其實就是求什么?

            2、練習

           。1)摸摸數學課本的面積,請你估計一下它的面積是多少?

            (2)摸摸數學課本的周長,請你估計一下它的周長是多少?

           。3)請測量并計算它的面積和周長。

            3、討論交流

            周長和面積有什么不同?

           。1)意義不同

            (2)計量單位不同

           。3)計算方法不同

            三、綜合練習

            1、課本81頁10

            學生讀題,理解題目要求后獨立完成啟發(fā)學生看表發(fā)現,面積相等的長方形,長和寬越接近,周長就越短,當長和寬相等時,周長最短。

            2、學生按題目要求,自己準備圖形剪一剪,觀察、計算、比較三種不同減法,剩下部分的面積相同,周長不等。第一種情況周長與原正方形周長相等,后兩種情況的周昌都比原正方形長,增加了哪幾斷?

            四、小結

            五、作業(yè)

            課本第80頁6、7、8、9

            第5課時

            教學內容:課本第82、83頁(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熟悉面積單位的大小。

            2、指導面積單位間的進率,能夠進行面積單位間簡單的換算。

            3、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探究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進行面積單位間的換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填空

            3米=()分米()厘米=5分米

            米、分米和厘米是長度單位,每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10。

            2、引入新課

            相鄰兩個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呢?

            二、新課

            1、探究例4

           。1)大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你是怎樣想的?

           。2)一個小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一共是多少個小正方形?面積是多少?

           。3)你發(fā)現了什么?

            (4)閱讀課本第83頁,書空。交流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討論,1平方米=多少平方分米?

            你是怎么想的?仿照課本,把思考過程也寫下來。

            板書: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3、小結

            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間進率是多少?

            4、換算

            3平方米=()平方分米

           。 )平方厘米=5平方分米

            300平方分米=()平方米

            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強調:換算面積單位名數時,需要先弄清兩個面積單位那個大。

            三、綜合練習

            1、選擇正確的答案的字母填在()里。

            (1)正方形邊長40厘米,它的面積是( )。

            A、 160平方厘米B、 1600平方厘米C、 16平方分米

            (2)長方形長2米,寬4分米,面積是()

            A、48平方米 B、80米 C、80平方分米

            2、課本第85頁第1題

            四、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第6課時

            教學內容:課本第84頁(公頃、平方千米)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使學生感受土地面積單位1公頃、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頃。

            3、進一步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使學生了解1公頃、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2、用手勢表示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二、新課

            1、引入

            同學們都到過我們美麗的南寧民歌廣場嗎?你們估計一下,它的面積大約是多少?

           。ㄍ瑢W們會朝很大的數量去猜想)

            告訴學生:它的面積約是229000平方米,這個數量很大。所以在測量土地面積時,常常要用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積單位。

            2、體驗

            (1)閱讀課本知識,同桌交流自己的'收獲。

            匯報強調:邊長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公頃。

            邊長1千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干米。

           。2)實際感受

            到操場量出邊長時10米的正方形土地,讓同學們手拉手,圍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

            說明,100塊這樣大的土地就是1公頃。100個1公頃就是1平方千米。

            3、了解生活中的相關知識。

            四人小組先了解課本中的“生活中的數學”,再互相說說你在那見過1公頃、1平方千米。

            4、換算(生獨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5平方千米=()公頃 800公頃=()平方米

            三、練習

            1、課本85頁第2題

            2、課本第86頁第4題

            四、小結。

            五、作業(yè)

            1、課外知識

            有條件的學生收集有關計算土地面積的資料。

            2、課本第85頁第3題。

            第7課時

            教學內容:課本第86、87頁(綜合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本單元所學知識,靈活運用。

            2、使學生能正確的分析理解題目,從而正確解決問題。

            教學重難點:使學生正確理解分析題意,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整理本單元學了那些知識?

            2、板書

            二、練習

            1、填空

            3米=()分米

            3平方米=( )平方分米

            9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1塊塑料布長3米,寬2米,它的面積是()平方米。

            1塊正方形木板,邊長5分米,它的面積是( )。

            2、判斷

           。1)、邊長是4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和周長相等。()

            (2)、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面積相等,周長也一定相等。()

           。3)、一個長方形寬40米,長30米,它的周長是70米。()

           。4)用8分米長的鐵絲圍成的正方形,要比圍成的長方形的面積大。()

           。5)、用2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它的周長是8分米。()

            3、課本第86頁5、6、7題

            學生獨立完成,講評,交流自己的想法。

            4、完成課本第87頁8、9題。

            三、學習總結:

            第七單元小數的初步認識(6課時)

            第1課時

            內容: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P88---P8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掌握十分之幾、百分之幾的分數都可以改寫成零點幾的形式。

            2、使學生正確掌握小數的讀、寫法。

            3、使學生了解小數各部分的名稱。

            重點:使學生正確理解小數的含義。

            難點:以元為單位的小數與幾元幾角幾分的相互改寫;以米為單位的小數與米、分米、厘米的相互改寫。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二、新課

            1、創(chuàng)設情景認識小數

            出示主題圖

            問題:

           。1)從這幅圖中你發(fā)現了什么?

           。2)知道了什么?與同桌的小伙伴說一說它表示什么意思?

            學生匯報,老師板書(略)

            歸納概括像5.98、2.03、0.65、4.82、2.8、6.7………這樣的數叫小數!.”叫做小數點。

            動手填一填(P88中間表格)

            2、探究小數的讀法

            你們會讀這些小數嗎?試讀一讀。

            教師加以引導小數的正確讀法。

            你們還在哪里見過小數?

            探究小數的寫法(教學P89例一)

            小結歸總:

           。1)這節(jié)課你們認識了什么?

           。2)今天認識的小數與整數比較有什么不同?同桌同學互相說。

            三、鞏固

            1、出示數字卡片(整數、分數、小數)

            2、把卡片上的小數打上鉤。

            3、讀出小數

            4、說一說你是怎么讀小數的?

            5、老師口述小數,學生聽寫。

            6、完成P89做一做1、2、題。

            第2課時

            內容:小數的大小比較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會比較小數的大小。

            2、通過有小數的大小比較,加深學生對小數含義的理解,加強整數和小數的聯系,分數和小數的聯系。

            重點:會比較小數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復習并導入新課。

            提問:比較整數大小的方法是怎樣的?同分母分數的大小比較是怎樣?

            老師小結:突出整數比較大小時,要從高位比起,把相同數位上的數加以比較,同分母的大小比較,分子大的分數比較大,把相同分數單位分數的分子進行比較。

            口算比賽:(用手勢表示“大于號”、“小于號”)

            16 ○ 12 28 ○ 38 86 ○ 84

            4/5 ○ 3/5 7/12 ○ 5/12 16/20 ○ 9/20

            導入新課:前一階段,我已經學會了比較整數大小和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今天我們先學習“小數的大小比較”。(板書課題)

            二、新課

            1、小組探究學習:P90例2

            2、補充例題(圖略)請看圖,說出左圖和右圖中有幾個幾分之一,用小數怎樣表示?這兩個小數哪個大?為什么?

            要求:從小數的含義上理解得出。

            0.4 < 0.7

            緊接著要求學生再觀察下圖并要求邊看圖邊思考:

            這圖和上圖有什么不同?比較時應先比較哪一位,再比較哪一位?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時突出下圖中有整數,而上圖沒有;有整數的情況下,小數大小的比較,要先比較整數部分,再比較小數部分,就如同比較整數大小一樣,先要比較千位,再比較百位,……比較大小都從高位比起,把相同數位上的數進行比較。

            進而說明左圖的數大于2,右圖的數不到2,所以圓圈中應該填“>”。

            2.5 ○ 1.8

            3、學生試練。

            2.5 ○ 2.3 8.6 ○ 8.9 0.23 ○ 0.53 3.22 ○ 1.28 …………

            使學生明確兩數的整數部分,個位上都相同,就要再看小數部分哪個大。

            4、教師簡單小結比較小數的方法。

            比較小數的大小方法和過去學過的整數的比較方法相同,比較大小都從高位比起,把相同數位上的數進行比較。有整數部分的小數,要先比整數部分,再比較小數部分;整數部分相同,再看小數部分哪個大。

            三、練習

            P90下邊的“做一做”

            補充練習,在○里填上合適的小數。

            ○ > ○ > ○ > ○ > ○ > ○

            四、全課總結(略)。

            第3課時

            課題:筆算小數加法

            內容: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P90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掌握小數加法的計算方法。

            2、通過對比小數加法與整數加法的相同點以加深學生對小數加法的理解。

            重點:掌握小數的加法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新課。

            列豎式計算下面各題,并說一說做整數加法時要注意什么?74+28 51+62

           。ㄐ〗Y時,突出“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保

            二、新課

            1、設計購物情景圖。學習小數的加法計算。

            從畫面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你想購買哪些商品?它們的價格分別是多少元?

            你最少選擇購買兩種商品,請你計算一下你一共用去了多少元錢?

            計算結束之后說給同桌的小伙伴,你自己是怎樣計算的?(給出活動時間)

            學生活動后匯報歸總。得出小數加法的計算方法。(教師可以板書)

            教師補充講清,直接用小數計算的書寫格式。(強調格式)

            2、試一試(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4.5 + 2.3 0.9 + 6.2 14.1 + 3.6 2.08 + 0.49

            3、師生小結,計算小數加法時要注意什么?

            形成文字。計算小數加法時,要使相同數位對齊,也就是要把小數點對齊,從低位加起,加得的結果要對齊加數的小數點,點上小數點。

            三、實踐活動:

            1、把自己的語文、數學課本的單價找出來,計算一下語文、數學兩本書一共用多少元錢?

            2、看夠物信息,幫小強計算一共用去多少元錢。

            面條一包食鹽一袋火腿腸味精一袋

            1.86元 1.00元 5.06元 9.47元

            四、鞏固

            1、判斷正、誤(并說出錯誤的原因)

            2、選擇正確的答案填在相應的括號里。

            3、摘果游戲

            說明(果樹圖上有小數的加法算式,誰計算結果正確,摘下的果子歸誰。)

            五、全課歸結

            1、通過這節(jié)課的活動,你學會了什么本領?

            2、你在計算小數加法時,要注意些什么?

            第4課時

            課題:筆算小數的減法。

            內容: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P96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掌握小數減法的計算方法。

            2、通過對比小數減法與整數減法的相同點以加深學生對小數減法的理解。

            重點:掌握小數的減法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新課

            1、復習小數加法

            0.37 + 0.58 10.9 + 7.8

            2、重點復習小數加法的計算法則。

            二、新課

            1、組織學生自學P96頁例4。從例4中你學到了什么?從1.2-0.6=0.6的豎式計算中你發(fā)現了什么秘密?它與小數加法比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說一說小數減法的計算方法嗎?(留時間讓學生議論。)

            2、結小數的減法的計算方法。(略)

            3、設計情景,提出問題,鞏固小數減法的計算。

            出數據信息

            尺子鉛筆作文本圖畫本筆盒彩色筆

            0.80元0.50元1.20元0.60元9.67元12.40元

            師:根據以上的商品價格,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并解決它。

            4、回顧對比:

            小數減法計算與整數減法計算有什么不同?

            小數減法計算與小數加法計算有什么相同點和什么不同點?

            三、小組活動,鞏固計算,提高計算能力。

            說明:1、兩人一組。每人說出一個小數。兩人同時寫豎式計算,比一比誰算得又對又快。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計算題目多者為勝。

            四、練習作業(yè)。

            1、完成課本P97頁第1、2題

            2、課后實踐作業(yè):P97頁第3題。

            第5課時

            課題:小數加、減法混合練習。

            教學內容:課本P97~~P98第4~~6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進一步會計算比較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2、使學生能形成比較正確、熟練的計算技能。

            教學重點:熟練小數加、減法混合計算的技能技巧。

            教學過程:

            一、口算練習。

            4.6 + 5.4 0.6 + 0.8 0.36 + 0.4

            0.9 – 0.7 0.8 – 0.4 1 – 0.6

            老師小結口算情況。

            二、練習筆算小數加、減法。

            1、完成P97第4題和P98第6題。

            2、評講時突出兩個帶小數相減,且小數部分只有一位,十分位上的數不夠減,要從整數部分的個位退一的計算方法,作為重點評講。(學生如出現錯誤,結合評講)

            三、練習有關小數加減法的文字題。

            1、討論:以下兩題應該怎樣列式計算。

           。1)0.95比0.58多多少?

            (2)已知甲數是7.4,它比乙數多1.3,乙數是幾?

            學生列式計算后,老師進行簡單小結:第(1)小題是比較兩數大小,相差多少?可用減法計算,列式計算0.95 - 0.58 = 0.37;第(2)小題已知甲數是7.4,它比乙數多1.3,乙數是多少?(也就是乙數比甲數少1.3,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是多少?)用減法計算:即7.4 – 1.3 = 6.1,做這類文字題一定要弄清楚誰與誰比,誰大誰小,求大數還是求小數,要分析題中兩數關系,然后選擇正確的算法進行解答。

            四、練習有關小數加減法的應用題。(根據學生情況適當加深練習,補充題略)

          新課標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方體正方體,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初步學會看立體圖形。

            2、使學生認識并理解長方體、正方體的長、寬、高。

            3、能比較區(qū)別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特征。

            4、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認識長、寬、高。

            2、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體、正方體模型;長方體框架。

            課前談話:師:老師聽說我們班的孩子是最聰明的,這樣,老師課前先和大家玩?zhèn)游戲——猜相對詞。仔細聽,東——,南——,天——,上面——,右面——,前面——。難不倒大家呀,看來大家真是名不虛傳。老師期待著課堂上大家的精彩表現。

           一、新課導入。

            1、看,老師帶來了一些物品,都認識吧。如果我不小心觸碰到桌子,哪件就不能平穩(wěn)地擺在那里呢?我就取走它。如果我還想將剩下的物體分成兩類,你會怎樣分?(分成長方體和正方體)

            2、師:這一組叫——長方體,這一組叫——正方體。(粘貼)他們呀,都是我們的老朋友了,今天我們將再次拜訪他們,進一步認識它們。

            二、新課教學。

            1、長方體的認識。

            (1)為什么這些物體在桌子被觸碰時依舊能平穩(wěn)擺放呢?原來秘密藏在它們的面上,你來摸摸?有什么感覺?(光滑平整)你也來摸摸,有何感覺?這些叫做長方體的面。(出示)長方體有幾個面圍成的?誰來為我們數數?他指,我們一起說出是哪個面?長方體一共有幾個面?(評價:我發(fā)現他在數的時候做到了一對一對地數,很有順序,這樣就不容易重復或遺漏;如果我們在數的時候能做到按一定的順序,就不容易重復或遺漏了,誰能能重新試一試嗎?)我們把這些一對一對的面叫做相對面。

            (2)下面,高舉你的長方體,徐老師說出哪個面,你就邊說邊摸它的相對面,好嗎?長方體一共幾個面?(板書:6個面)

           。3)孩子們,當你把手從一個面滑向另一個面時,你摸到了什么?你來摸摸。(摸一個面后,再摸一個面)老師想問問你,當你把手從一個面滑向另一個面時,你碰到了什么?這條線叫——長方體的棱。注意,它讀棱。你也來摸摸。長方體的棱在哪里?(兩個面相交的地方)對,兩個面相交的'線叫長方體的棱。

            (4)請你選擇一條棱,從它的一端摸到另一端,立定。老師也選擇一條棱,看,我們相遇了,相遇的地方就是長方體的頂點。頂點在哪里嗎?(三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頂點)

           。5)長方體有幾條棱,幾個頂點呢?小組長帶著大家一起數數,想想按照怎樣的順序數才能不遺漏不重復。你發(fā)現他是怎樣數的?(這四條棱都是水平方向,方向相同,它們就叫相對的棱。再數縱向相對的棱,垂直方向相對的棱。)長方體一共有幾條棱?(板書:12)長方體有幾個頂點呢?誰來數數?(表揚數法)長方體有幾個頂點?(板書:8個頂點)

            (6)6,12,8,可是非常特殊的幾個數字。下面,老師快速考考大家,長方體有6個——,12條——,8個——。

            (7)長方體的面和棱還有什么特點?下面請看導學提示:

            長方體的六個面都是什么圖形,相對的面還有什么特點?長方體12條棱的長度有什么特點?

            友情提醒:小組成員合作,通過觀察自己準備的小長方體,利用各種工具,看一看,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等多種方法發(fā)現長方體面和棱的奧秘。

           。8)下面我們來交流大家的發(fā)現。長方體的面是什么圖形?(長方體的每個面都是長方形)

            師:對,一般情況下,長方體的面都是長方形。老師為什么要加“一般情況”,說明還有——你們發(fā)現特殊情況了嗎?(出示特殊長方體)它就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長方體的面還有什么特點?(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就是說上面和——完全相同,左面和——,前面和——。你說相同就相同呀?我不信,你得拿出證據出來,說說你是是怎樣驗證的?(剪,量等)

            勤動腦,勤動手,真理就在勤奮的人面前呈現。這回我心服口服了。讓我們睜大雙眼,見證真理的誕生?磥恚L方體不僅一般情況下六個面都是長方形,有時也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而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出示)

           。8)長方體的棱還有什么特點?(長方體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誰來找出一組相對的棱,有幾條,它們的長度怎樣?誰再來找一組相對的棱,它們的長度怎樣?你還能找到一組相對的棱嗎?它們的長度又怎樣?總之一句話,長方體相對的棱長度——口說無憑,你是怎樣驗證的?讓我們一起見證奇跡。電腦展示。

            由此可見長方體相對的棱長度相等。(出示)

            (9)這就是長方體的特點,你記住了嗎?老師要開考了,(出示填空)學生口答。評價。

            (10)我們把長方體上相較于同一頂點的三條棱分別叫做它的長、寬、高?焖贁禂,長方體的十二條棱中包含幾條長,幾條寬和及條高?

           。11)學到這里,一個同學將長方體的特點編成了一首兒歌,我們一起伴隨著節(jié)奏快樂地讀讀吧。

            出示:四四方方一座城,六面八點十二棱。相對兩面全相同,相對四棱長相等。

           。12)再次走近長方體,大家都學得那么快樂。想不想自己也動手做一個長方體,讓美在我們手中誕生呢?組長帶著組員們用老師準備的材料,做一個長方體,比一比哪一組做得又快又好。

           。13)誰來介紹介紹你們的作品?

            2、正方體的認識。

            (1)看著同學們做得這么快樂。老師心里也癢癢,看,我也數了十二條棱開動了。咦,我做了個——(正方體)我咋會做成正方體的呢?

           。2)正方體的面、棱頂點又有什么特點?請在小組中觀察準備好的正方體,很快交流處正方體的特點,并完成導學活動單二。

            交流:正方體的面、棱、頂點分別有多少個?它面還有什么特點?棱呢?

            出示:正方體有()個面,是()的正方形。它有()條棱,長度都()。它有()個頂點。

           。3)交流正方體的特點。

            我們同學都長著一雙火眼金睛呢,你一定發(fā)現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與不同之處。

           。4)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異同,你一定能很快能說出它們各是什么物體,長寬高分別是多少嗎?

           。4)看,正方體的長寬高都相等,它是長寬高都相等的一種特殊長方體。(出示)

           。5)如果用一個集合圈表示所有的長方體,那么正方體應該畫在哪里呢?正方體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

          三、鞏固練習

            1、馬小虎看到大家快樂地創(chuàng)造長方體,他也想試試,可還沒搭完,他就出去玩了。聰明的你一定能猜出他搭的是什么物體?如果想讓你幫他繼續(xù)搭完,你還各需要幾條多長的小棒?

            為什么第三個長方體只要兩種小棒?

            2、在大家的出謀劃策下,一個長方體就搭成了。如果給它的前面、上面、后面都蒙上彩紙,分別需要長、寬多少的彩紙?口答。

            四、課堂總結。

            同學們,這堂課我們再次見到我們的老朋友長方體和正方體,認識了它們的各種特點。其實,長方體和正方體早已融入我們的生活,只要仔細觀察,處處都有它們的身影。(欣賞)帶著一雙慧眼上路,身邊處處皆能發(fā)現數學的奧妙。

            看,獨居老人王大爺想做點小買賣維持生活。他想做一個用鋁合金條焊成一個長方體框架,做玻璃柜臺。已知柜臺的長5米,寬0.8米,高1米,熱情的你能幫他算出一共需要多少米鋁合金條嗎?聰明的你一定能用本堂課所學知識助他一臂之力。

          新課標數學教案5

            新課標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全冊教案

            一、教材分析:

            新課標六年級人教版這一冊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位置》,《分數乘法》,《分數除法》,《圓》,《百分數》,《統(tǒng)計》,《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分數乘法和除法,圓,百分數等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在數與代數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分數乘法、分數除法、百分數三個單元。分數乘法和除法的教學是在前面學習整數、小數有關計算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分數四則運算能力以及解決有關分數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分數四則運算能力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重要基本技能,應該讓學生切實掌握。百分數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掌握百分數的計算方法,會解決簡單的有關百分數的實際問題,也是小學生應具備的基本數學能力。在空間與圖形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位置、圓兩個單元。位置的教學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豐富的現實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初步的數學化的過程,理解并學會用數對表示位置;通過對曲線圖形——圓的特征和有關知識的探索與學習,初步認識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進一步發(fā)展。在統(tǒng)計方面,本冊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統(tǒng)計圖。在前面學習條形統(tǒng)計圖和折線統(tǒng)計圖的基礎上,學會看懂扇形統(tǒng)計圖,認識扇形統(tǒng)計圖的特點,進一步體會統(tǒng)計在生活和解在用數學解決問題方面,教材一方面結合分數乘法和除法、百分數、圓、統(tǒng)計等知識,教學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另一方面,安排了“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假設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進一步體會用代數方法解決問題的優(yōu)越性,感受數學的魅力,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本冊教材根據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兩個數學綜合應用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悅,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決問題中的作用,發(fā)展統(tǒng)計觀念。

            二、教學目標

            本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

            1.理解分數乘、除法的意義,掌握分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比較熟練地計算簡單的分數乘、除法,會進行簡單的分數四則混合運算。

            2.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倒數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義和性質,會求比值和化簡比,會解決有關比的簡單實際問題。

            4.掌握圓的特征,會用圓規(guī)畫圓;探索并掌握圓的周長和面積公式,能夠正確計算圓的周長和面積。

            5.知道圓是軸對稱圖形,進一步認識軸對稱圖形;能運用平移、軸對稱和旋轉設計簡單的圖案。

            6.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表示位置,初步體會坐標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比較熟練地進行有關百分數的計算,能夠解決有關百分

            數的簡單實際問題。

            8.認識扇形統(tǒng)計圖,能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統(tǒng)計圖表示數據。

            9.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0.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假設的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形成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2.養(yǎng)成認真作業(yè)、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重點:分數乘法和除法、圓、百分數。

            四、教學難點:分數乘法和除法、雞兔同籠問題。

            五、課時安排:

            各部分教學內容教學課時大致安排如下,教學時可以根據本班具體情況適當靈活掌握。

            1、位置(2課時)

            2、分數乘法(12課時)

            3、分數除法(13課時)

            4、圓(8課時)

            5、百分數(15課時)

            6、統(tǒng)計(2課時)

            7、數學廣角(2課時)

            8、總復習(4課時)

            第一單元位置

            單元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2.使學生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單元重點:能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單元難點:能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正確區(qū)分列和行的順序。

            1、位置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2.使學生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教學重點:能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能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正確區(qū)分列和行的順序。

            一、導入

            1、我們全班有53名同學,但大部分的同學老師都不認識,如果我要請你們當中

            的某一位同學發(fā)言,你們能幫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簡單又準確嗎?

            2、學生各抒己見,討論出用“第幾列第幾行”的方法來表述。

            二、新授

            1、教學例1

            (1)如果老師用第二列第三行來表示××同學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這樣的

            方法來表示其他同學的位置嗎?

           。2)學生練習用這樣的方法來表示其他同學的位置。(注意強調先說列后說行)

           。3)教學寫法:××同學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們可以這樣表示:(2,3)。

            按照這樣的方法,你能寫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嗎?(學生把自己的位置寫在練習本上,指名回答)

            2、小結例1:

            (1)確定一個同學的位置,用了幾個數據?(2個)

           。2)我們習慣先說列,后說行,所以第一個數據表示列,第二個數據表示行。

            如果這兩個數據的順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練習:

           。1)教師念出班上某個同學的名字,同學們在練習本上寫出他的準確位置。

           。2)生活中還有哪里時候需要確定位置,說說它們確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學例2

           。1)我們剛剛已經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學所在的位置。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

            在這樣的一張示意圖上(出示示意圖),如何表示出圖上的場館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討論說出如何表示大門的位置。(3,0)

           。3)同桌討論說出其他場館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學生根據書上所給的數據,在圖上標出“飛禽館”“猩猩館”“獅虎山”

            的位置。(投影講評)

            三、練習

            1、練習一第4題

           。1)學生獨立找出圖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學生依據所給的數據標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連成圖形,同桌核對。

            2、練習一第3題:引導學生懂得要先看頁碼,在依照數據找出相應的位置

            3、練習一第6題

            (1)獨立寫出圖上各頂點的位置。

           。2)頂點A向右平移5個單位,位置在哪里?哪個數據發(fā)生了改變?點A再向

            上平移5個單位,位置在哪里?哪個數據也發(fā)生了改變?

            (3)照點A的方法平移點B和點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觀察平移前后的圖形,說說你發(fā)現了什么?(圖形不變,右移時列也就是

            第一個數據發(fā)生改變,上移時行也就是第二個數據發(fā)生改變)

            四、總結

            我們今天學了哪些內容?你覺得自己掌握的情況如何?

            五、作業(yè)

            練習一第1、2、5、7、8題。

            教學反思:

            第二單元分數乘法

            單元目標:

            1、使學生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掌握分數乘法的計算法則,并能熟練地進行計算。

            2、使學生掌握分數乘加、乘減混合運算,理解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對于分數乘法同樣適用。

            3、使學生理解分數乘法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會解答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

            4、使學生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倒數的方法。

            單元重點:

            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

            單元難點:

            1、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去解答這類應用題。

            2、分數乘法計算法則的推導。

            1、分數乘法

           。1)分數乘整數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分數加法及分數基本意義的基礎上,結合生活實例,通過對分

            數連加算式的研究,使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掌握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能夠應用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比較熟練地進行計算。

            2、通過觀察比較,指導學生通過體驗,歸納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培養(yǎng)學生

            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導學生探求知識的內在聯系,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演示,使學生初步

            感悟算理,并在這過程中感悟到數學知識的魅力,領略到美。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掌握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總結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出示復習題。

           。1)列式并說出算式中的被乘數、乘數各表示什么?

          新課標數學教案6

            一.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論,稱為集合論,是近、現代數學的一個重要的基礎,一方面,許多重要的數學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論的基礎上。另一方面,集合論及其所反映的數學思想,在越來越廣泛的領域種得到應用。

            二.目標分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集合的含義與表示方法.

            難點:表示法的恰當選擇.

            教學目標

            l.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例,了解集合的含義,體會元素與集合的屬于關系;

            (2)知道常用數集及其專用記號;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確定性.互異性.無序性;

            (4)會用集合語言表示有關數學對象;

            2.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經歷從集合實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過程,感知集合的含義.

            (2)讓學生歸納整理本節(jié)所學知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感受到學習集合的必要性,增強學習的積極性.

            三.教法分析

            1.教學方法:學生通過閱讀教材,自主學習.思考.交流.討論和概括,從而更好地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2.教學手段:在教學中使用投影儀來輔助教學.

            四.過程分析

            (一)創(chuàng)設情景,揭示課題

            1.教師首先提出問題:(1)介紹自己的家庭、原來就讀的學校、現在的班級。

            (2)問題:像“家庭”、“學!、“班級”等,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導學生互相交流.與此同時,教師對學生的活動給予評價.

            2.活動:(1)列舉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2)分析、概括各實例的共同特征

            由此引出這節(jié)要學的內容。

            設計意圖:既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為新知作好鋪墊

            (二)研探新知,建構概念

            1.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投影出下面7個實例:

            (1)1—20以內的所有質數;(2)我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

            (3)所有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xx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橋;

            (6)到一個角的兩邊距離相等的所有的點;

            (7)國興中學20xx年9月入學的高一學生的全體.

            2.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這7個實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個小組選出——位同學發(fā)表本組的討論結果,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概括出7個實例的特征,并給出集合的含義.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對象的全體稱為集合(簡稱為集).集合中的每個對象叫作這個集合的元素.

            4.教師指出:集合常用大寫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寫字母a,b,c,d?表示.

            設計意圖:通過實例讓學生感受集合的概念,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樂于求索的精神

            (三)質疑答辯,發(fā)展思維

            1.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點?并注意個別輔導,解答學生疑難.使學生明確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確定性.互異性和無序性.只要構成兩個集合的元素是一樣的,我們就稱這兩個集合相等.

            2.教師組織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判斷以下元素的全體是否組成集合,并說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數;(2)我國的小河流.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建解.

            3.讓學生自己舉出一些能夠構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構成集合的例子,并說明理由.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給予及時的評價.

            4.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

            b是(1)如果用A表示高—(3)班全體學生組成的集合,用a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學,

            高一(4)班的一位同學,那么a,b與集合A分別有什么關系?由此引導學生得出元素與集合的關系有兩種:屬于和不屬于.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屬于集合A,記作a?A.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不屬于集合A,記作a?A.

            (2)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組成的集合,則中國.日本與集合A的關系分別是什么?請用數學符號分別表示.

            (3)讓學生完成教材第6頁練習第1題.

            5.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數集擴充過程,然后閱讀教材中的相交內容,寫出常用數集的記號.并讓學生完成習題1.1A組第1題.

            6.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并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1)要表示一個集合共有幾種方式?

            (2)試比較自然語言.列舉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時,各自的特點?適用的對象是什么?

            (3)如何根據問題選擇適當的集合表示法?

            使學生弄清楚三種表示方式的優(yōu)缺點和體會它們存在的必要性和適用對象。

            設計意圖:明確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使學生弄清楚三種表示方式的優(yōu)缺點,從而突破難點。

            (四)鞏固深化,反饋矯正

            教師投影學習:

            (1)用自然語言描述集合{1,3,5,7,9}; (2)用例舉法表示集合A?{x?N|1?x?8}

            (3)試選擇適當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教材第6頁練習第2題.

            設計意圖:使學生及時鞏固所學新知,體會三種表示方式存在的必要性和適用對象

            (五)歸納小結,布置作業(yè)

            小結:在師生互動中,讓學生了解或體會下例問題:

            1.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內容? 2.你認為學習集合有什么意義?

            3.選擇集合的表示法時應注意些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對概念的發(fā)生與發(fā)展過程有清晰的認識,回顧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及集合的三種表示方式。

            作業(yè):1.課后書面作業(yè):第13頁習題1.1A組第4題.

            2.元素與集合的關系有多少種?如何表示?類似地集合與集合間的關系又有多少種

          呢?如何表示?請同學們通過預習教材.

            五.板書分析

          新課標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圓柱體積公式,會用公式計算圓柱體積,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討論等數學活動過程,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引導學生探討問題,體驗轉化和極限的思想。

            3、在圖形的變換中,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并進一步發(fā)展其空間觀念,領悟學習數學的方法,激發(fā)學生興趣,滲透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唯物辨證思想。

            教學重點:

            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并能正確應用。

            教學難點:

            借助教具演示,弄清圓柱與長方體的關系。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體、圓柱形容器若干個;學生準備推導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用學具。

            教學設想:

            《 圓柱的體積 》是學生在有了圓柱、圓和長方體的相關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知識與技能上,通過對圓柱的具體研究,理解圓柱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會計算圓柱的體積,在方法的選擇上,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系,通過想象、課件演示、實踐操作,從經歷和體驗中思考,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情境,解決問題,體現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去的理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知識的求知欲,使學生樂于探索,善于探索。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疑引入

            水是生命之源!節(jié)約用水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前兩天,老師家的水龍頭出了問題,擰上閥門之后,還是不停的滴水,你們看,一刻鐘就滴了這么多的水。

            1、出示裝了水的圓柱容器。

           。1)啟發(fā)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狀?(圓柱)你能知道這些水的體積?

           。2)討論后匯報

            生1:用量筒或量杯直接量出它的體積;

            生2:用秤稱出水的重量,然后進一步知道體積;

            生3:把它倒入長方體容器中,從里面量出長、寬和水面的高后再計算。

            師:現在老師只有這些工具(圓柱形容器,長方形容器,半圓形容器和其他不規(guī)則容器),你怎么辦?

            生1:把水到入長方體容器中

            生2:我們學過了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只要量出長、寬、高就行

            [設計意圖:通過本環(huán)節(jié),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生活中的情境,提出問題,學習身邊的數學,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需要滲透圓柱體(新問題)和長方體(已知)的知識聯系為所學內容作了鋪墊的準備]

            2、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師:(課件顯示)如果要求某些建筑中圓柱形柱子的體積,或是求壓路機圓柱形大前輪的體積,能用同學們想出來的辦法嗎?

            [設計意圖:進一步從實際需要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從問題中思考尋求一種更廣泛的方法來解決圓柱體積的問題的欲望]

            師:今天,就讓我們來研究解決任意圓柱體積的方法。(板書課題:圓柱的體積)

            二、經歷體驗,探究新知

            1、回顧舊知,幫助遷移

           。1)教師首先提出具體問題:圓柱體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哪些幾何圖形有聯系?

            生1:圓柱的上下兩個底面是圓形

            生2:側面展開是長方形

            生3:說明圓柱和我們學過的圓和長方形有聯系

            師:請同學們想想圓柱的體積與什么有關?

            生1:可能與它的大小有關

            生2:不是吧,應該與它的高有關

            [設計意圖:溫故而知新,既復習了舊知識又引出了新知識,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學到了新知。]

            (2)請大家回憶一下:在學習圓的面積時,我們是怎樣將圓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來推導出圓面積公式的。

            配合學生回答演示課件。

            [設計意圖:通過想象,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由形到體;同時使學生感悟圓柱的體積與它的底面積和高的聯系,通過圓面積推導過程的.再現,為實現經驗和方法的遷移作鋪墊]

            2、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1)啟發(fā)猜想:我們要解決圓柱的體積的問題,可以怎么辦?(引導學生說出圓柱可能轉化成我們學過的長方體。并通過討論得出:反圓柱的底面積分成許多相等的扇形,然后反圓柱切開,再拼起來,就轉化近似的長方體了。)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操作體驗。

            把圓柱的底面積分成許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圓柱切開,再把它拼起來,就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了。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分的份數越多,形體中的 越接近 ,也就越接近長方體。同時演示一組動畫(將圓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

            [設計意圖: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大膽猜測、動手體驗。這樣學生在自主探索、體驗、領悟的過程中成為了發(fā)現者和創(chuàng)造者。]

           。3)學生小組匯報交流

            近似的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圓柱的體積, 近似的長方體的底面積等于圓柱的底面積,近似的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根據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底面積乘高,得出圓柱的體積也等于底面積乘高。

            教師根據學生匯報,用教具進行演示。

            (4)概括板書:根據圓柱與近似長方體的關系,推導公式

            長方體的體積 = 底面積 高

            圓柱的體積 = 底面積 高

            用字母表示計算公式V= sh

            [設計意圖:首先通過學生的聯想建立圓柱體和長方體的聯系,初步建立轉化的雛形,然后再通過實踐操作,動畫演示,驗證了學生的發(fā)現,從學生的認識和發(fā)現中,圍繞著圓柱體和長方體之間的聯系,抽象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這個過程,學生從形象具體的知識形成過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認識得以升華(較抽象的認識 公式)]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1、火眼金睛判對錯。

           。1)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體積都等于底面積乘高。( )

           。2)圓柱的高越大,圓柱的體積就越大。( )

           。3)如果兩個圓柱的體積相等,則它們一定等底等高。( )

            [設計意圖:加深對剛學知識的分析和理解。]

            2、計算下面各圓柱的體積。

           。1)底面積是30平方厘米,高4厘米。

           。2)底面周長是12。56米,高是2米。

           。3)底面半徑是2厘米,高10厘米。

            [設計意圖:讓學生靈活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3、實踐練習。

            提供在創(chuàng)設情景中圓柱形接水容器的內底面直徑和高。

            這個圓柱形容器,內底面直徑是10厘米,高12厘米,水面高度10厘米。

            [設計意圖:讓學生領悟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4、課堂作業(yè)。

            為了美化環(huán)境,陽光小區(qū)在樓前的空地上建了四個同樣大小的圓柱形花壇;▔牡酌鎯戎睆綖4米,高為0、6米,如果里面填土的高度是0、4米,這四個花壇共需要填土多少立方米?

            [設計意圖: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四、反思回顧

            師: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嗎?

            [設計意圖: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談學習收獲,可使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學生的收獲不僅只有知識,還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板書設計:

            圓柱的體積

            根據圓柱與近似長方體的關系,推導公式

            長方體的體積 = 底面積 高

            圓柱的體積 = 底面積 高

            用字母表示計算公式V= sh

            教學反思:

            本節(jié)的教學從生活的實際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提高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問題的能力,從學數學的角度,注意了數學知識的特點。運用已有的知識(長方體體積的計算)經驗(圓面積公式的推導)解決新的問題,在新舊知識的聯系上,巧妙的利用想象、課件演示將圓和圓柱有機的聯系到一起,使學生想象合理、聯系有方。在探究新知中,通過想象和操作,讓學生充分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為較抽象的理論概括提供了必要而有效的感性材料,加強了實踐與知識的聯系,并創(chuàng)造性的補充了一些與學生身邊實際生活相聯系的練習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標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扇形統(tǒng)計圖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確描述扇形統(tǒng)計圖所反映的有關數據。

            2.使學生能正確運用扇形統(tǒng)計圖反映有關數據,提高處理數據的技能,發(fā)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3.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重點:扇形統(tǒng)計圖。

            難點:發(fā)現統(tǒng)計圖中存在的數據不清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設疑自探:

            呈現扇形統(tǒng)計圖

            某校學生最喜歡的文藝節(jié)目情況統(tǒng)計圖

            1.問:從圖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1)喜歡同一首歌的人數占調查人數的45%

            喜歡相聲的人數占調查人數的18%

            喜歡小品的.人數占調查人數的25%

            喜歡其他文藝節(jié)目的人數占調查人數的12%

            (2)喜歡同一首歌的人數最多

            絕大部分同學都喜歡同一首歌,小品和相聲

            喜歡其他文藝節(jié)目的人數最少

            2.說一說這是什么統(tǒng)計圖,它有什么特征?

            (1)扇形統(tǒng)計圖

            (2)特征: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量占總量的百分之幾

            二、解疑合探:

            教學例

            1出示課文例題統(tǒng)計圖

            下面是一幅彩電市場各部分品牌占有率的統(tǒng)計圖

            (1)從圖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牌彩電占市場銷售量的20%

            B、牌彩電占市場銷售量的15%

            C、牌彩電占市場銷售量的10%

            D、牌彩電占市場銷售量的8%

            其他品牌彩電占市場銷售量的47%

            (2)有人認為A牌彩電最暢銷,你同意他的觀點嗎?

            ①學生獨立思考,分析題中的數量

           、谛〗M交流,學生在小組中說一說自己的看法

            匯報交流結果

            經過討論,交流,使全體同學懂得:在“其他”里面還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暢銷的彩電。所以,從這個統(tǒng)計圖不能判斷出哪個品牌的彩電最暢銷。

            (3)建議

            上面這幅統(tǒng)計圖提供的數據不清,無法全面地反映有關彩電市場各品牌占有率的情況,你有什么修改建議?

           、偻ㄟ^交流,使學生懂得:“其他”所占有的份額應該是最小的部分,這樣才能全面地反映各個數量占有率的情況,突出扇形統(tǒng)計圖的特征和作用。

           、诮ㄗh:在進行數據整理時,將“其他”當中的一些品牌彩電所占份額單單獨計算,在統(tǒng)計圖中詳細標出它的占有率

            三、質疑再探: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領?有哪些收獲?

            2.你還有什么問題,提出來與大家一起討論解決?

            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引導學生討論解決。

            四、運用拓展:

            1.完成課文練習十一第1題

            (1)說一說,你從圖中得到哪些信息。

            (2)從圖中你能判斷出喜歡哪種文藝節(jié)目的人數最多嗎?為什么?

            (3)你有什么修改建議?

            2.布置作業(yè)

          新課標數學教案9

            教學內容:

            教材P110—111

            教學目的:

            1、通過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可能性,知道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通過實際操作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鞏固本單元知識。

            教學過程:

            練習二十四

            第8題,擲骰子游戲,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事件發(fā)生的等可能性。

            進行方法同第6題。

            第9題,[1]通過有趣的抽簽游戲,讓學生體會不確定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讓學生用“最不可能”和“最有可能”說一說其他兩個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

            第10題,猜一猜

            [1]猜硬幣在哪個盒子里。

            [2]簡單統(tǒng)計猜測情況。

            [3]揭示結果

            [4]說說為什么猜錯的比猜對的多。

            第11題

            開放題,學生會有多種涂法,只要涂色后正方體的紅面比藍面多就可。

            小組合作,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和實驗情況,在全班交流。

            第12題

            讓學生設計一個,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學反思:

          新課標數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分類整理,使學生體驗分類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實際應用的意識。

            2、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確定分類的標準進行分類,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教學重難點:

            按不同標準進行分類

            教學具準備:

            電腦課件,學生每人若干學具袋。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做好鋪墊。

            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分類[板書:分類(二)]

            分類可以按什么來分?(板書:1、用途2、特征)

            分類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實際問題,比如對我們來說最平常不過的整理書包就要用到分類。

            二、整理書包——激發(fā)分類的興趣

            1、讓小朋友把書包里的書本倒在桌面上,動手分一分,與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連的整理書包激發(fā)了學生動手分類的學習興趣。

            2、匯報

            可能有兩種分法:

            (1)數學書與語文書放在一起;拼音本、寫數本、生字本……放在一起。反饋,這樣分的請舉手。

            想一想,按什么來分?(書與本子不同用途)

            (2)數學書與算術本寫數本放在一起;語文書與拼音本生字本等放在一起。反饋,這樣分的.請舉手。

            想一想:按什么來分?(數學、語文學科特征)(板書、學科)

            (3)肯定學生的分類結果。

            三、練一練

            1、人物分類——體驗分類方法的多樣性。

            (1)這兒有幾個人(課件出示)想一想可以怎么分類,說給同桌聽。

            (2)誰來說一說按什么來分的?板書:(男、女)幾號是男的?幾號是女的?(板書號數)

            按男女分就是按性別來分(板書)按性別分的請舉手。

            (3)按大人小孩分,學法同上。

            (4)還有不同的分法嗎?(有無戴眼鏡,有無戴帽、頭發(fā)顏色……)

            小朋友想到了很多種分類方法真棒!

            2、帽子分類——了解分類標準確定的多角度。

            瞧!這是我們生活中都離不開的帽子(課件出示)請小朋友拿出學具袋里的漂亮帽子分類整理。

            (1)誰愿意把結果拿上臺展示。

            ①按什么標準來分?(顏色,板書)分成幾類?(三類)說明分類不僅可以分成兩類,還可以分成三類,甚至更多類。

           、谶有其它標準嗎?(冬天戴的、夏天戴的)就是按不同用途來分。

           、鄢祟伾、季節(jié)用途,想一想還有什么分類標準?(樣式)

            (2)小結:遇到問題要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對于分類標準的確定也要從不同角度去思考。

            3、狐貍大叔考考你——多角度思考分類標準,動手實踐分一分。

            (1)獨立圖形分類

            ①狐貍大叔聽說小朋友學會了分類,帶來4個圖形(課件出示)想請小朋友幫忙分類。請小朋友拿出圖形學具袋,想一想有幾種分法都動手分一分。

           、趨R報:你想出的各種分法。

           、壅故静煌址ㄌ釂枺喊词裁礃藴蔬M行分類?(板書:大小、形狀……)

            (2)合作車子分類

           、龠B精明的狐貍大叔都夸小朋友很聰明,它又拿出一組車子考考小朋友怎么分類,這回同桌合作分類,商量有幾種分法,動手分一分。

           、谡垘鬃琅纱砩险故,并解釋自己的分類情況。

            (可能出現的分類:按顏色、按機動車非機動車、按輪子個數、按用途……)

            小朋友能從不同角度思考確定分類標準真棒!

            四、小組游戲分鉛筆——將知識技能延伸到課外,拓展思維。

            現在我們來玩?zhèn)“比一比哪組分法多”的游戲。請給我們的好朋友鉛筆分類,看哪一組的分法多。

            讓幾組上來展示,解釋。

            (按筆蕊顏色〈用途〉、按外殼顏色、按粗細、按長短……)

            五、談話——將知識技能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

            想一想平時生活中什么事用到分類,舉個例子說一說。

            六、總結

            今天大家學習有什么收獲?分類可以按什么標準進行?

          新課標數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讓學生知道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能進行簡單的體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過程與方法: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比較、分析、概括等活動,提高學生對舊知識的遷移和運用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體驗數學知識之間的緊密聯系性,能夠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根據進率進行體積單位的互化。

            [教學過程]

            一、舊知回顧,提出問題

            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板書課題)

            2、看了課題,能回憶回憶我們都學習過哪些相鄰單位間的進率呢?

            3、學生交流:有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面積單位間的進率、質量單位間的進率、液體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4、說說這些已經學過的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教師板書)

            5、猜想今天我們學習的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可能是多少?

            6、提煉猜想,為研究作好必要的準備。

            學生出現的猜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二、學生自學,小組交流

            探究立方分米與立方厘米間的進率

            1.指導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出示自學綱要:

           、倮忾L1分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诶忾L10厘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③1立方分米與1000立方厘米,哪個大?為什么?

            2.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三、展示交流,點撥提升

            1.交流學習結果,分組匯報:

            因為1分米=10厘米,所以棱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也可以看作是棱長10厘米的正方體。1分米×1分米×1分米=1立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厘米=1000立方厘米

            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讓學生在回顧一下思維的過程,再說說自己的.理解。

            3.類比遷移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猜想一下,立方米與立方分米之間的進率

           。1)用什么方法可以驗證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呢?

           。2)學生自己嘗試解決問題

            (3)交流各自的思維過程:

            棱長1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10分米×10分米×10分米=1000立方分米。所以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板書)

            5、小結: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0。

            6、比較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它們有什么不同之處?

            7.教學例3.

           。1)引導學生認真審題:將3.8立方米,2400立方厘米改寫成多少立方分米,分別是把什么單位變成什么單位?

           。2)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3)交流解題思路。

            (4)小結相鄰體積單位名數相互改寫的方法。高級體積單位的名數×1000=低級體積單位的名數?低級體積單位的名數÷1000=高級體積單位的名數?即大變小,乘1000,小變大,則相反。

            8、教學例4

           。1)課件出示例4,放手讓學生嘗試作業(yè).

           。2)交流解題思路

            四、當堂鞏固,評價輔導

            1.基礎訓練

           。1)口算:

            0.9立方米=()立方分米

            54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38立方分米=()立方米

           。2)判斷,說理由

            0.5立方米=500立方厘米()

            2.拓展訓練

            4立方分米5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10.38立方米=()立方米()立方分米

            3.應用訓練

            教材36——4

            五、課堂總結

          新課標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知道扇形統(tǒng)計圖,能說出其特點;

            2.會畫出簡單的扇形統(tǒng)計圖;

            3.能從扇形統(tǒng)計圖中盡可能多地得到信息。

            教學準備:

            兩幅扇形統(tǒng)計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新

            l.復習舊知。

            提問:在簡單的統(tǒng)計里我們學習過哪些知識,其中條形統(tǒng)計圖和折線統(tǒng)計圖各有什么特點?

            2.引入新課。

            出示兩幅扇形統(tǒng)計圖。說明:這也是一種統(tǒng)計圖,叫做扇形統(tǒng)計圖。(板書:扇形統(tǒng)計圖)哪位同學來說一說,這里的扇形統(tǒng)計圖各表示的什么意思?說明:扇形統(tǒng)計圖究竟有什么特點呢?它是怎樣繪制出來的呢?這就是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

            二、教學新課

            1.說明扇形統(tǒng)計圖及其特點。

            說明:從上面的扇形統(tǒng)計圖可以看出:它是用一個圓表示各個部分的總數量,在圓里用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出各個部分的數量占總數量的百分之幾。這種統(tǒng)計圖清楚地反映出各個部分數量同總數量之間的關系。

            2.教學例題。

            (1)出示例題.根據扇形統(tǒng)計圖的表示形式,討論制成扇形統(tǒng)計圖的步驟。引導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得出步驟井板書:

           、

           、

            ③

           、苡嬎惆俜謹;計算圓心角;畫出圓和扇形;標明百分數。

            (2)要求學生自己完成第一步,在練習本上計算出各部分數量占總數量的百分之幾。同時指名一1

            人板演,然后集體訂正,用加法檢驗各部分百分比的和是不是100%。

            (3)先說明一個圓的'度數是360度,再讓學生按總數量的百分之幾求出表示各部分數量扇形的圓

            心角度數。學生口答,老師板書算式和結果。檢驗幾部分圓心角的和是不是360度。

            (4)分割成扇形。

            老師說明畫法,同時板書:先畫一個圓,說明表示總數量;再分割成3個扇形,說明各表示哪個數量。

            (5)標明各部分數量名稱和百分數。

            指名學生說說每個扇形各表示哪個數量,占百分之幾,老師在圖中板書。讓學生自己畫圓、分扇形并標明各個部分數量的名稱和百分數。

            (6)區(qū)分各部分并寫出統(tǒng)計圖名稱。

            說明要用陰影或不同顏色區(qū)分不同的扇形,寫出統(tǒng)計圖名稱,并讓學生自己完成。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學生完成在自己的統(tǒng)計圖上。集體訂正。

            (7)小結過程。

            提問:誰來看圖說說剛才制作這幅統(tǒng)計圖的過程?你能說一說這幅統(tǒng)計圖的意思嗎?扇形統(tǒng)計圖有什么特點?

            三、課堂練習

            l.做課后習題第1題。

            提問:統(tǒng)計圖里的圓表示什么?這個扇形統(tǒng)計圖表示什么意思?讓學生計算后填寫課本上的表格。出示表格,指名口答結果,老師板書。讓學生說說每一個數量是怎樣計算出來的。

            2.做課后習題第2題。

            提問:這個圓等分成多少份?每份所對扇形的圓心角多少度?請大家先計算每項收入相應的扇形圓心角度數,再畫出扇形統(tǒng)計圖。老師巡視輔導。提問學生每一部分所占扇形是圖的20等份里的幾份。

            四、課堂小結

            扇形統(tǒng)計圖有什么特點?怎樣根據統(tǒng)計數據來制作扇形統(tǒng)計圖?

          新課標數學教案13

            一、自我介紹

            我姓x,是你們的數學老師,因為是數學老師所以在自我介紹的時候喜歡給出自己的數字特征,也是希望通過這些方式能拓寬與大家交流的平臺,希望能與大家在課堂中相識,在生活中相知,不僅能成為你們知識的傳授者,方法的指引者,更希望成為你們情感上的依賴者。

            二、相信大家對于高中學習都充滿著好奇,和初中相比,高中課程與初中課程有很大的不同。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不急于上新課,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數學,一起來思考為什么要學習數學及如何學好數學這兩個問題。

            (一)為什么要學習數學

            相信高一的第一節(jié)課是各位科任老師各顯神通的時候,通過各種有趣的方式來突出每門課的重要性,作為數學老師我表達上不如文科老師迂回婉轉和風趣幽默,我們更喜歡用數字說明問題。大家知道北大最的院系是什么系嗎?早在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長時,就列數學系為北大第一系,這種傳統(tǒng)一直保持到現在。為什么數學系在高校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課本主編寄語是這樣描述的:數學是有用的,數學有助于提高能力。

            數學家華羅庚在《人民日報》精彩描述了數學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等方面無處不有重要貢獻。

            問題1:大家知道海王星是怎么發(fā)現的,冥王星又是怎么被請出十大行星行列的?

            海王星的發(fā)現是在數學計算過程中發(fā)現的,天文望遠鏡的觀測只是驗證了人們的推論。

            1812年,法國人布瓦德在計算天王星的運動軌道時,發(fā)現理論計算值同觀測資料發(fā)生了一系列誤差。這使許多天文學家紛紛致力這個問題的研究,進而發(fā)現天王星的脫軌與一個未知的引力的存在相關。也就是說有一個未知的天體作用于天王星。1846年9月23日。柏林天文臺收到來自法國巴黎的一封快信。發(fā)信人就是勒威耶。信中,勒威耶預告了一顆以往沒有發(fā)現的新星:在摩羯座8星東約5度的地方,有一顆8等小星,每天退行69角秒。當夜,柏林天文臺的加勒把巨大的天文望遠鏡對準摩羯座,果真在那里發(fā)現了一顆新的8等星。又過了-天,再次找到了這顆8等星,它的位置比前一天后退了70角秒。這與勒威耶預告的相差甚微。全世界都震動了。人們依照勒威耶的建議,按天文學慣例,用神話里的名字把這顆星命名為"海王星"。

            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湯博發(fā)現冥王星,當時錯估了冥王星的質量,以為冥王星比地球還大,所以命名為大行星。然而,經過近30年的進一步觀測和計算,發(fā)現它的直徑只有2300公里,比月球還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確認,"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寫入教科書,以后也就將錯就錯了。經過多年的爭論,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通過投票表決做出最終決定,取消冥王星的行星資格。8月24日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宣布,冥王星將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從而太陽系行星的數量將由九顆減為八顆。事實上,位居太陽系九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自發(fā)現之日起地位就備受爭議。

            馬克思說:"一種科學只有在成功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正因為數學是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必不可少的基礎和工具,一切科學到了最后都歸結為數學問題。

            其實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事情都是可以用數學可以來解決的,無非很多人都沒有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

            問題2:徒認為上帝是萬能的。你們認為呢?如何來證明你的結論呢?(讓同學發(fā)言)

            我的觀點:上帝不是萬能的。為什么呢?仔細聽我講來。

            證明:(反證法)假如上帝是萬能的

            那么他能夠制作出一塊無論什么力量都搬不動的石頭

            根據假設,既然上帝是萬能的,那么他一定能夠搬的動他自己制造的那石頭

            這與"無論什么力量都搬不動的石頭"相矛盾

            所以假設不成立

            所以上帝不是萬能的。問題3:抓鬮對個人來說公平嗎?5張票中有一張獎票,那么先抽還是后抽對個人還說公平嗎?

            當然,我們學習的數學只是數學學科體系中很基礎,很小的一部分,F在課本上學的未必能直接應用于生活,主要是為以后學習更高層次的理科打好基礎,同時,也為了掌握一些數學的思考方法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哲學家培根說過:"讀詩使人靈秀,讀歷史使人明智,學邏輯使人周密,學哲學使人善辯,學數學使人聰明…",也有人形象地稱數學是思維的體操。下面我們通過具體的'例子來體驗一下某些數學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

            故事一:據說國際象棋是古印度的一位宰相發(fā)明的。國王很欣賞他的這項發(fā)明,問他的宰相要什么賞賜。聰明的宰相說,"我所要的從一粒谷子(沒錯,是1粒,不是1兩或1斤)開始。在這個有64格的棋盤上,第一格里放1粒谷子,第二格里放2粒,第三格里放4粒,即每下一格粒數加倍,……如此下去,一直放滿到棋盤上的64格。這就是我所要的賞賜。"國王覺得宰相要的實在不多,就叫人按宰相的要求賞賜。但后來發(fā)現即使把全國所有的谷子抬來也遠遠不夠。

            人們通常憑借自己掌握的數學知識耍些小聰明,使問題妙不可言。

            數學游戲:兩人相繼輪流往長方形桌子上放同樣大小的硬幣,硬幣一定要平放在桌面上,后放的硬幣不能壓在先放的硬幣上,放最后一顆的硬幣的人算贏。應該先放還是后放才有必勝的把握。

            數學思想:退到最簡單、最特殊的地方。

            故事二:聰明的渡邊:20世紀40年代末,手寫工具突破性進展-圓珠筆問世,它以價廉、方便、書寫流利在社會上廣泛流傳,但寫到20萬字時就會因圓珠磨小而漏油,影響了銷售。工程師們從圓珠質量入手,從改進油墨性能入手進行改良,但收效甚微。于是廠家打出廣告:解決此問題獲獎金50萬元。當時山地制筆廠的青年工人渡邊看到女兒把圓珠筆用到快漏油時就德育不用這一現象中受到啟發(fā),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你認為他會怎么做呢?

            渡邊的成功之處就在于思維角度新,從問題的側面輕巧取勝。也正體現了數學學習中經常用到的發(fā)散式思維。在數學學習中,既要有集中式思維又要有發(fā)散式思維。集中式思維是一種常用思維渠道,即為對問題的歸納,聯系思維方式,表現為對解題方法的模仿和繼承;而發(fā)散式思維即對問題開拓、創(chuàng)新,表現為對問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解決具體問題中,我們應該將兩種思維方式相結合。

            學數學有利于培養(yǎng)人的思維品質:結構意識、整體意識、抽象意識、化歸意識、優(yōu)化意識、反思意識,盡管數學在培養(yǎng)學生的這些思維品質方面和其他學科存在著交集,但數學在其中的地位是無法被代替的?傊,學習數學可以使人思考問題更合乎邏輯,更有條理,更嚴密精確,更深入簡潔,更善于創(chuàng)造……

            (二)如何學好數學

            高中數學的內容多,抽象性、理論性強,高中很注重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的,高中不會像初中那樣老師一天到晚盯著你,在高中一定要注重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誰的自學能力強,那么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著你的成績以及你將來你發(fā)展的前途。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對數學學科特點有清楚的認識

            主編寄語里是這樣描述數學的特征的:數學是自然的。數學的概念、方法、思想都是人類長期實踐中自然發(fā)展形成的,以數域的發(fā)展為例,從自然數到有理數到實數再到復數,都是由自然的認知沖突引起的。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有必要了解知識產生的背景,它的形成過程以及它的應用,讓數學顯得合情合理,渾然天成。數學中沒有含糊不清的詞,對錯分明,凡事都要講個為什么,只要按照數學規(guī)則去學去想就能融會貫通,但是如果不把來龍去脈想清楚而是"想當然"的話,那就學不下去了。

            第二:要改變一個觀念。

            有人會說自己的基礎不好。那我問下什么是基礎?今天所學的知識就是明天的基礎。明天學習的知識就是后天的基礎。所以要學好每一天的內容,那么你打的基礎就是最扎實的了。所以現在你們是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的,無所謂基礎好不好。過去的幾年里我分別帶過五十一中和一中的學生,兩邊學生的課堂感覺差不多,應該說接受能力不相上下,有的時候我會選擇在五十一中開公開課,因為課堂氣氛活躍、輕松,但是成績差異卻是很大,原因在于我們同學外課自主時間的投入太少,學習習慣不太好。

            第三:學數學要摸索自己的學習方法

            學習、掌握并能靈活應用數學的途徑有千萬條,每個人都可以有與眾不同的數學學習方法。做習題、用數學解決各種問題是必需的,理解、學會證明、領會思想、掌握方法也是必需的。此外,還要發(fā)揮問題的作用,學會提問,熱心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用自己的問題和別人的問題帶動自己的學習。同時,注意前后知識的銜接,類比地學、聯系地學,既要從概念中看到它的具體背景,又要在具體的例子中想到它蘊含的一般概念。

            第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一中學生相比較)

            ㈠課前預習。怎樣預習呢?就是自己在上課之前把內容先看一邊,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個記號或者打個問號,以至于上課的時候重點聽,這樣才能夠很快提高自己的水平。但是預習不是很隨便的把課本看一邊,預習有個目標,那就是通過預習可以把書本后面的練習題可以自己獨立的完成。一中的同學預習就已經有好幾個層次了,先是課本,再是精編,再是高考題典,上課對于他們來說是第一輪高考復習。

           、嫔险n認真聽講。上課的時候準備課本,一只筆,一本草稿。做不做筆記你們自己決定,不過我不大提倡數學課做筆記的。不過有一點,有些知識點比較重要,課本上又沒有的,我要求你們把它寫在課本上的相應的空白地方。還有如果你覺得某個例題比較新或者比較重要,也可以把它記在書本的相應位置上,這樣以后復習起來就一目了然了。那么草稿要來干什么的呢?課堂上你可以自己演算還有做課堂練習。

           、珀P于作業(yè)。絕對不允許有抄作業(yè)的情況發(fā)生。如果我發(fā)現有誰抄作業(yè),那么既然他這樣喜歡抄,我就要你把當天的作業(yè)多抄幾遍給我。那有人會問,碰到不會做的題目怎么辦?有兩個辦法:一、向同學請教,請教做題目的思路,而不是整個過程和答案。同學之間也要相互幫助,如果你讓他抄襲你的作業(yè)這樣不是幫助他而是害他,這個道理大家應該明白吧。我非常提倡同學之間的相互討論問題的,這樣才能夠相互促進提高。二、向老師請教,要養(yǎng)成多想多問的習慣。我的辦公室在二樓二號,歡迎大家前來交流

           、铚蕚湟槐竟P記本,作為自己的問題集。把平時自己不懂的和不大理解的還有易錯的記錄下來,并且要及時的消化,不懂的地方問老師。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到考試的時候就可以有重點、有針對性的自己復習了。我高中的時候就是采用這樣的方法把數學成績提高。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新的學期開始了,請大家調整好自己的思想,找到學習的原動力。播種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愿每位同學都有個好的開始。

          新課標數學教案14

            教學內容:

            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83頁例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長的含義.

            2、使學生建立周長的觀念,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以及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經歷周長含義的形成過程,體驗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合作的學習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周長的意義,學會探索圖形周長的測量方法。

            教學難點:建立周長的概念,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法:探究法、活動法、體驗法、討論法、講授法

            學法:獨立探究,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常見圖形卡片、繩子、三角尺、直尺

            每個小組操作材料:樹葉圖片各一張,線繩一根,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月牙形等常見圖形各一個。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周長

            感知"周長"的意義

           。1)學生各自出示提前準備好的圖形,如圓形,長方形,正方形,五角星,平行四邊形,花朵形等,并向同桌展示。

           。2)摸一摸。

            慢慢的`沿著圖形的周圍摸一圈。(引導學生得出"邊線"、"一周"的概念;板書:邊線、一周)

           。3)感知樹葉的周長。樹葉的邊線在哪里?教師拿出樹葉并請兩位同學上臺指一指。

            (4)揭示課題。

            從起點開始,沿著樹葉的邊線跑完樹葉的一周又回到起點,樹葉這一周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周長的相關知識。(板書:周長)

            二、探究新知

           。ㄒ唬w驗物體的周長

            摸一摸、說一說

            (1)樹葉的周長,同學們都知道了,那么桌面的周長在哪里?請同學們確定好起點摸一摸桌面的周長。

           。2)你還能從我們的身邊找到其它物體表面的周長嗎?請你先找一找、摸一摸,再和同桌說一說。

            (3)小組合作匯報交流:什么叫周長?

            這些圖形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但它們都有自己的周長,那么"周長"究竟是指這些圖形的什么?注意區(qū)分封閉圖形和不封閉圖形。(通過找ppt課件上圖形的不同之處得出只有封閉圖形才有周長)

           。ㄒ鲋荛L的定義: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它的周長)

           。ǘ┱也⒚鑸D形的周長

            1、指一指

            找學生上臺指出ppt課件上圖形的周長。

            2、找一找

            下面哪些圖形能找出它們的周長,哪些不能,為什么?(ppt課件出示各種不同形狀的圖形)

            3、描一描

            利用學生課前準備好的圖形圖片,請學生描出它們的周長。

            (三)動手操作,量一量周長

            我們剛才學習并感知了很多關于周長的知識,實際上周長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而且周長應用非常廣泛。比如,我們去做褲子時,裁縫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長,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腰圍。那我們到底該如何來計算周長呢?

            1、規(guī)則圖形的周長

            如: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

            學生合作交流后得出,可以通過用直尺、三角尺測量出每一條邊的長度,再相加就可以求出規(guī)則圖形的周長。(教師可在臺上進行示范)

            2、不規(guī)則圖形的周長(化曲為直)

            如:圓形,樹葉的周長。

            教師出示一片樹葉,你們有辦法知道這片樹葉的周長嗎?有什么辦法呢?四人一組合作探究,后找學生匯報測量方法。(利用線繩,從一個起點開始,固定好并拉緊線繩,沿著樹葉邊緣圍一圈,然后量出線繩的長度即樹葉的周長)

            總結出測量方法后,請學生小組內合作動手操作測量樹葉或圓形的周長。

            三、鞏固練習

            1、你能計算出下面各圖形的周長么?(ppt課件呈現圖形及圖形各邊的長度)

            2、教材第83頁"做一做"。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3、教材練習十八練習題。

            四、課后小結: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我們計算周長的方法有哪些?可以利用哪些工具來測量周長?

            五、課后作業(yè):長江作業(yè)本相對應的練習。

          新課標數學教案15

            教學內容:

            開學第一課

            一、教學目標:

            1.知道自己是小學生,能夠遵守課堂常規(guī),對小學生活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2.培養(yǎng)課前準備、聽、講、坐、寫等良好的學習習慣、愛護學習用品的習慣學會使用數學學習用品(直尺,學具盒等)。

            3.通過學習,讓孩子們了解到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產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愿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訓練使用數學學習用品

            教學難點:激活學習數學的愿望

            教學過程:

            一、輕松談話

            1.小朋友,從那天你牽著爸爸媽媽的手進入校門那一刻,你就是一名小學生了。當小學生說明你們已長大了,能懂得更多的道理,能學到更多的本領,這是很光榮的。

            2.小朋友,昨天我們已經認識了,還記得我姓?你們稱我?知道王老師和大家一起上什么課嗎?想不想讓老師也認識你?把數學書翻到第1頁,用最漂亮的字寫上自己的姓名。指出:寫上姓名表示書是你個人所有,以后要愛護它。愛護它不僅不要弄壞它,而更是要好好利用它,學習它,上好每一節(jié)數學課。

            告訴老師,你們喜歡學數學嗎?在幼兒園你們學習了哪些數學知識?

            3.玩數學游戲。

            老師看大家說得這么好,決定和小朋友一起玩一些數學猜數游戲,好嗎?

            游戲1:猜數游戲。

            一個數娃娃,去頭變成0,這個數是幾?(6)一個數娃娃,去尾變成0,這個數是幾?(9)一個數娃娃,去頭或去尾都能變成0,這個數是幾?(8)游戲2:數圖形

            出示一張長方形紙。問:這是什么圖形?學生回答后對折,現在這個圖形里有幾個長方形?

            在小學里我們將繼續(xù)和這些數、圖形交朋友,在學習中我們會發(fā)現數學中藏著許多秘密等待大家去探索。

            二、數學課堂常規(guī)

            大家現在是小學生了,那么我們上課時的要求也跟幼兒園有些不一樣了,老師先教大家?guī)渍袑W好數學的好辦法,想學嗎?

            愛護書本。1.包好書本;2.不亂涂不亂寫;

            首先,上課前做好準備很重要。首先數學書、練習本一放在左上角(教會認左上角),上課用到的時候我們輕輕拿到手邊,不需要再到抽屜里去找了。接著準備文具,三樣工具很重要,削好的鉛筆,一個橡皮,一把直尺課前從筆袋里拿出來,靠在筆袋前面隨時等待著小主人的命令,老師沒有說要用的時候千萬別去隨便碰它,要不然老師會不高興的'哦。好,一切準備就緒,下面老師就要悄悄告訴你們學好數學的好辦法了,上課要做到“四到”:

            1.耳到——認真傾聽老師講課和同學的發(fā)言。

            2.嘴到——積極回答老師問題和提出自己的疑問。我們的小朋友要管好自己的小嘴巴,不能隨便和別人說話,還要管好自己的小手,不隨便摸東西,那樣老師講的話你沒聽到。

            3.眼到——不東張西望,眼睛緊盯著老師或書本。

            4.心到——認真思考,積極回答問題。

            表現好的小朋友,老師會表揚他,還會在他的數學書上,貼上五角星。

            三、童話故事兩則

            老師看你們聽得這么認真,一定是把好辦法記住了,是嗎?好,接下來我們聽兩個故事來輕松一下。

            上課坐端正

            “叮鈴鈴”

            森林小學上課的鈴聲響了,小動物們有秩序地走進教室。小猴急急忙忙,走進教室,雙手托著腮,坐在凳子上等老師上課。小熊則彎著腰爬在桌子上。大公雞呢?還是那樣高傲,眼睛朝天,四處張望呢!

            大象老師走進教室,一看著急了:“嘿!嘿!你們這樣坐怎么能上課呢?”小動物們一聽,都納悶了,那怎樣坐才對呢?

            大象老師耐心地對大家說:“上課的時候,得有上課的規(guī)矩,姿勢不對怎么能學好習呢?我教大家?guī)拙漤樋诹铮骸畠墒址畔履_放平,胸脯挺直眼向前,耐心聽講勤思考,學習才能有進步’,請小朋友們跟著老師一起讀!”

            大象老師一句一句地教小動物們讀起來。嘿!真奇怪,小動物們讀著讀著都坐端正了。大象老師看著,笑了!

            講話先舉手

            森林小學一年級正在上著數學課。大象老師耐心地教育每一個小學生。

            “小朋友,要使學習取得好成績,自己一定得動腦筋,勤思考,大膽試才行!”大象老師給小朋友講著學習的方法,小動物們聽得非常入神。

            大象老師開始出題了:“下面請小朋友們試著算一算1+1等于幾?”小動物們都覺得太簡單了,都搶著要回答。 “我來,我來!”小動物們誰也不聽誰的,只顧自己喊!

            教室里頓時亂極了。

            大象老師聽著直搖頭,小動物們看著老師,心里想老師怎么啦,難道是我們算錯了?

            “小朋友們,你們這樣發(fā)言,老師能聽得清嗎?”小動物們直搖頭。

            大象老師耐心地對小動物們說:“上課的時候,發(fā)言要先舉手,得到老師允許后才能講話,如果大家都各講各的,結果誰也聽不清,這怎么能學好習呢?”

            小動物們聽著聽著,都覺得很有道理。

            四、學一學課中操

            請你跟我這樣做,我就跟你這樣做,拍拍手,伸伸手,打打肩,左點頭,右點頭,上點頭,下點頭,坐坐好。五、結束全課。

            找找身上的數字寶寶,(如:我有一張嘴,兩只眼睛,一只手有5根手指)。

            找找教室里的數字寶寶,(一間教室兩扇門等)

          【新課標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新課標數學教案07-24

          新課標解讀心得12-09

          新課標培訓心得12-04

          科學新課標心得01-04

          語文新課標心得02-28

          美術新課標心得07-14

          新課標科學培訓心得12-09

          新課標初中物理心得01-01

          科學新課標解讀心得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