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播放网站|亚洲精品熟女国产国产老熟女|亚洲欧美在线人成最新按摩

        
        
      • <form id="etzky"></form>
          <td id="etzky"><tr id="etzky"></tr></td>

          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3-04-11 19:51:02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有關小學數學教案模板集合八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8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小學數學教案模板集合八篇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在初步認識圓柱的基礎上理解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含義,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會正確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

            2、通過實踐操作,在學生理解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的含義的同時,能解決一些有關實際生活的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前一節(jié)課我們已經認識了一個新朋友——圓柱,誰能說說這位新朋友長什么樣子以及有什么特征嗎?

            1.圓柱是由平面和曲面圍成的立體圖形。

            2.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兩個底面,側面,高)。

            3.把圓柱的側面沿著它的一條高剪開得到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的底面周長、寬等于圓柱的高。

            同學們對圓柱已經知道得這么多了,還想對它作進一步的了解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怎樣求圓柱的表面積。

            二、探究新知:

            以前我們學過正方體、長方體的表面積,觀察一個長方體,我們是怎么求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的呢?(六個面的面積和就是它的表面積)

            同學們想一想我們要求圓柱的表面積,那么圓柱的表面積指的是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結果:圓柱的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的面積就是圓柱的表面積。

            板書:(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側面積+兩個底面的面積)

            1.圓柱的側面積

            (1)圓柱的'側面積,顧名思義,也就是圓柱側面的面積。

            (2)出示圓柱的展開圖:這個展開后的長方形的面積和圓柱的側面積有什么關系呢?

            (學生觀察很容易看到這個長方形的面積等于圓柱的側面積)

            (3)那么,圓柱的側面積應該怎樣計算呢?(引導學生根據展開后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底面周長和高的關系,可以知道: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2.側面積練習:練習二第5題

            學生審題,回答下面的問題:

            這兩道題分別已知什么,求什么?

            小結:要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必須知道圓柱底面周長和高這兩個條件,有時題里只給出直徑或半徑,底面周長這個條件可以通過計算得到,在解題前要注意看清題意再列式。

            3.理解圓柱表面積的含義.

            (1)讓學生把自己制作的圓柱模型展開,觀察一下,圓柱的表面由哪幾個部分組成?(通過操作,使學生認識到:圓柱的表面由上下兩個底面和側面組成。)

            (2)圓柱的表面積是指圓柱表面的面積,也就是圓柱的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的面積。

            公式: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2

            4.嘗試練習。

            (1)求下面各圓柱的側面積。

           、俚酌嬷荛L2.5分米,高0.6分米。

           、诘酌嬷睆8厘米,高12厘米。

            (2)求下面各圓柱的表面積。

            ①底面積是40平方厘米,側面積是25平方厘米。

           、诘酌姘霃绞2分米,高是5分米。

            5.小結:

            在計算圓柱形的表面積時,要根據給定的數據計算各部分的面積。(如:有時候給出的是底面半徑,有時是底面直徑。)

            三、鞏固練習。

            1.做第14頁“做一做”。(求表面積包括哪些部分?)

            2.練習二第6,7題。

            四、課后思考。

            同學們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圓柱在計算表面積時都可以用

            公式: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2來計算呢?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驗,并通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本單元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學習辨認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八個方向,并認識簡單的路線圖。本單元教材在編排上有下面幾個特點:依照兒童空間方位認知順序進行編排,提供豐富的.生活和活動情境,幫助學生辨認方向。

            1.通過現實的數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2.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八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3.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素質教育目標:

           、逯R教學點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初步形成質量的概念,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質量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使學生了解用秤稱物品的方法。

           、婺芰τ柧汓c

            1、發(fā)展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自主選擇合適的秤稱物品。

            3、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品質量的意識。

            ㈢情感教育點

            1、引導學生關心生活,在生活中學習和運用數學。

            2、使學生感悟數學知識內在聯系的邏輯之美,提高審美意識。

            教具準備:

           。ń處熡茫┒嗝襟w課件、盤秤、有獎競猜的物品、一個1角硬幣

           。▽W生用)六人一組:10個1角硬幣、10克、20克、30克、50克、100克的物品,2包500克的鹽、蘋果、餅干、石頭、米、花生米、果凍等......

            重點: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難點:培養(yǎng)學生估測意識

            教學步驟: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師:今天森林里發(fā)生了一件大事,我們也去湊湊熱鬧好嗎?

            生:好!

            師:我們去看一看。

            1、觀看課件演示:(熊貓森林超市開張情景)

            咦,什么聲音,這么熱鬧?

            噢,原來今天是熊貓森林超市開張的日子。

            2、課件顯示(超市內部場景)

            師:好,我們進去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ㄉ杂烧f出看到的商品名稱、質量、有數字、有克和千克...)

            3、(出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克和千克。(板書課題)

            4、請打開課本P86頁。

            二、認識稱。

            師:要知道物品的輕重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來稱。

            師:那么你知道哪些稱呢?

            生:(多媒體課件出示盤秤、臺秤、電子秤、天平、彈簧秤、磅秤。)

            師:你在哪見過這些秤?

            生1:我在超市賣食品的地方見過電子秤。

            生2:賣水果的地方有盤秤。

            生3:我見過夏天賣西瓜的用磅秤。......

            師:大家真留意身邊的事物。

            三、感覺體驗,形成質量觀念。

            1、認識1克。

            師:同學們請看這是什么?(1角硬幣)你猜一猜有多重呢?

            生:1克......

            師:我們用天平來稱一稱。請看屏幕。(播放錄像)

            師:你們真棒,一枚1角的硬幣約重1克。請大家拿一枚1角硬幣放在手中掂一掂,好啦,感覺怎么樣?

            生:很輕。

            師:大家知道1克的重量了,現在找一找生活中有那些物品的重量大約是1克。

            生:乒乓球、小發(fā)夾、藥片、小螺絲、紐扣、圖釘......

            師:你們真利害能找到這么多大約1克的物品,那你還能找出10克、50克、100克的物品嗎?

            生:......

            師:大家真聰明,找到這么多以克為單位不同重量的物品。

            師:請大家從籃子里找出100克的物品。看哪一組找得最快。準備開始。

            師:大家都來感覺一下。

            2、認識千克

            師:剛才第二小組找100克的物品又快又好,現在我們再來找出1包500克的物品,準備開始!

            師:找得好快!這是一包500克的鹽。(500克)

            師:一袋鹽500克,那么兩袋呢?(生答師板書:1000克)

            師:我們在驗證之前一齊來認識盤稱。我們一齊來觀察一下。(觀察盤稱認識盤稱)

            生:(匯報)

            師:現在我們把兩袋鹽放在一起,用盤秤稱一稱。那么大家知道有多重啊?(學生操作稱量)

            生:1千克

            師:1000克里面有幾個1克呢?(1000個)

            師:那么1000克和1千克哪一個重呢?(相等)我們一齊來讀一讀。

            師:老師想到超市買幾樣東西你能幫幫老師嗎?(能)

            [要求:請各組合作幫忙稱出1千克的物品]

            學生匯報:我們組稱了6個蘋果是1千克......

            師:通過稱量,你有什么發(fā)現?

            生:我發(fā)現這六袋物品重量相同,都是1千克。

            生:我發(fā)現1千克的石頭少,1千克的餅干多。

            生:我發(fā)現雖然1千克的.石頭少,1千克的餅干多,但是他們的重量是一樣的。

            師:你們的發(fā)現可真多!謝謝大家的幫忙。

            師:現在我們每人輪流掂一掂,試一試這1千克的感覺,各小組也可以交換物品試一試。

            師:感覺怎么樣。

            生:我覺得1千克很重。

            生:我覺得1千克比1克重多了。

            生:我覺得1克比1千克輕很多。

            師:真的嗎?好了,我們拿出1克和1千克的物品比一比。

            師:感覺怎么樣。

            生:1克很輕,1千克很重。

            生:1克比1千克輕很多。......

            師:一般情況下,我們稱較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單位,稱較輕的物品用克做單位。

            師:請同學們打開書P86,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四、聯系生活,鞏固練習

            同學們學了這么多知識,熊貓老板很想請大家去他的超市幫忙,你愿意嗎?聽聽熊貓老板的要求吧?(想成為我的職員可不容易,要經過三關的考驗。勇敢的小朋友請來吧。┠銈冇行判膯?

            第一關:1、書P88頁2。

            2、書P89頁4。

            3、書P89頁5。

            第二關:判斷提。(學生用動作判斷)

           。1)一個1角硬幣重1克,10個1角硬幣重1千克。()

            (2)5千克比5000克要輕一些。()

            (3)小明重25千克。()

            (4)1千克鐵比1千克棉花重。()

            第三關:亮亮去春游寫了一篇日記請小組合作找出不對的地方并改正。(課件出示)

            亮亮今天春游啦!他為自己準備了可口的食物:有50千克重的兩個,150克重的一個...他們班游玩的地點是動物園,在那里亮亮看到了許多動物,他最喜歡重達3000克的、和脖子長達3克的。

            五、有獎競猜活動

            師:這節(jié)課同學們學得這么好,老師想送些禮物給大家。請看,想要嗎?

            師:呵呵,都想要,不過,得先猜猜它有多重?哪個小組猜對了獎品就是你們組的!

            (每組一分物品學生通過掂一掂,估一估說出重量。)

            六、小結。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比的意義這節(jié)課是開啟課。是比和比例這一單元的知識核心,對以后的學習有深遠的影響。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是六年制第十二冊第47~48頁,是該單元的開端。講好本節(jié)課,可以影響一大面,使教師一開始就掌握教學的主動。比的意義是由除法發(fā)展而來的,與除法,分數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正因為如此,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理解并掌握比的意義,學會比的讀寫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稱;會求比值;能理解比和除法、分數的關系;向學生滲透轉化思想。

            教學重點:掌握比的意義。

            教學難點:把兩種量組成比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求比值。

            教學關鍵:理解比和除法的關系。針對上述教學目標,可對教材做如下處理:

            一、復舊遷移,導題定向復舊遷移。

            主要抓住新舊知識的最佳連結點。即:復習了用除法計算的應用題,為知識的遷移。為學習比的意義平坡架橋。然后由除法轉化為另外一種比較兩種數量的方法,自然導題定向,提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具體做法是:

           。保卮穑

            (1)分數和除法有什么關系?

           。ǎ玻┏龜的芊駷榱?分數的分母能否為零?

           。玻惺浇獯穑海ㄉ谑,師板演)

           。ǎ保┮幻婕t旗,長3分米,寬2分米。長是寬的幾倍?寬是長的幾分之幾?

            (2)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100千米。平均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3)引入新課剛才復習的這兩道題(指板演),都是兩種數量進行比較,都是用除法進行計算的,同學們掌握得很好。但是,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兩種數量進行比較,還有另外一種方法。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比)這節(jié)課我們要懂得比的意義,會求比值。(板書比的意義)

            二、探索發(fā)現,總結規(guī)律

            探索發(fā)現,是指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變重講輕練為邊講邊練,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數學知識的活動,實現兩次飛躍:一次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一次從理性到實踐的飛躍。比如,教學比的意義的時候,要分如下三個層次進行:

           。保虒W比的意義,比的讀寫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稱。

           。ǎ保┍鹊囊饬x同學們準確地回答了復習題2中的第1題,用32求出了長是寬的幾倍,這是用除法表示長和寬的關系。32也可以寫成3比2(板書3比2),表示長和寬的比。問:誰和誰的比是3比2?(長和寬的比是3比2)。32可以表示3比2,23可以表示幾比幾?(2比3),表示誰和誰的比呢?(表示寬和長的比)。結合第2題,問:1002可以表示為幾比幾?

            表示誰和誰的比?(100比2,表示汽車所行的路程和時間的比。)同學們注意觀察這兩個例子,誰能說一說什么是比?(答略)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概括出:兩個數相除又叫做兩個數的比。(板書)指名讀、齊讀比的意義。

            (2)比的讀寫方法除法的運算符號是除號,表示比的符號是什么呢?是比號,寫作:(板書),讀作比。3比2可以寫作3∶2(板書)讀作3比2。問:2比3,100比2同學們會寫嗎?讓一名同學到黑板上寫,其他同學動手在桌子上寫。

            (3)比的各部分名稱∶是比號,讀作比。比號前面的數叫做比的前項,比號后面的數叫做比的后項。比的前項除以比的后項,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板書如下)3......前項∶......比號2......后項=32=1......比值12

            (4)練習(看幻燈銀幕)

           、僬f出比的前項、后項和比值。4∶7=47=479∶5=95=14513∶9=139=14915∶29=1529=1529②填空。a.把80本書,分給4個班級,平均每班分到()本書;圖書的本數和班級數的比是()。b.學校開運動會,六年一班有10人參加賽跑,7人參加跳高比賽。這個班參加賽跑和跳高的人數的比是()。(5)通過上面兩道題的練習,你知道寫比時要注意什么嗎?小結:寫比時,要注意誰比誰,誰是比的前項,誰是比的后項,次序不能顛倒。

            2.教學求比值的方法。

            (1)問:什么叫比值?(略)比值的定義掌握了,那應該怎樣求比值呢?(用比的前項除以比的后項)。同學們知道了比值的求法,下面就練習求比值。

           。ǎ玻┣蟊戎,并說明算理。32∶85∶2512∶150.8∶37(3)小結:比值是一個數,可用整數、小數和分數表示。

           。常虒W比和除法、分數的關系。

           。ǎ保场茫玻剑常部梢姳群统ㄓ兄芮械年P系,比的各部分相當于除法的什么?(略)(2)分數和除法的關系在復習時同學們回答得很準確,從分數和除法的關系,可以得出比和分數有什么關系呢?(略)結合學生說的比、除法、分數三者的關系,形成比和除法、分數的關系表。

            (3)根據比和分數的關系,比也可以寫成分數形式。3∶2可寫作32,仍讀作3比2,不能讀作二分之三。

           。病茫场ⅲ保埃啊茫沧寣W生寫。

            (4)問:比的后項能否為零?為什么?

            三、反饋矯正,貫徹始終

            是指把系統(tǒng)的某一部分輸出的信息回到輸入部分的過程。這個過程,除了把信息輸送給教師,供教師檢查教學效果外,更是學生自我調控的過程。

            那么,反饋矯正,貫徹始終,本節(jié)課是指在邊講邊練之后,還要進行綜合練習。綜合練習的內容做到由淺入深。先練習寫比,又練習判斷題,通過正確,錯誤的對比,使學生明確比、除法、分數三者之間的區(qū)別,最后安排發(fā)展性練習,寫出比并求比值。不但要求寫出兩個直接量的,還要寫出兩個間接量的比,如寫出速度的比。通過這樣的練習,不但讓全班同學吃得好,還讓尖子學生吃得飽。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分析:

            在生活中,有各種美麗的圖案,其中有很多圖案是由簡單的圖形經過平移或旋轉得到的。本活動所展示的正是簡單圖形經過旋轉形成復雜圖案的過程。

            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事例,使學生初步了解圖形的平移變換和旋轉變換。并能正確判斷圖形的這兩種變換。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 。

            2、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會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

            3、初步滲透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

            重點難點:

            能正確區(qū)別平移和旋轉的現象,并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

            教學方法:

            1、創(chuàng)設情景,引發(fā)思維。

            2、組織討論,深化思維。

            3、加強練習,發(fā)展思維。

            預習作業(yè):

            1、概念

            (1)鐘表的指針在不停的轉動,從3時到5時指針轉動了多少度?請畫圖表示

           。2)像這樣,在平面內,將一個圖形繞 旋轉 ,這樣的圖形運動稱為圖形的旋轉;稱為旋轉中心; 稱為旋轉角

           。3)如何找到旋轉角?

            2、性質

            你能根據圖形總結出旋轉的'性質嗎?

            3、畫圖研究

            將三角形ABC完成以下旋轉畫圖

            1、以B為中心,把這個三角形順時針旋轉60°

            2、以AC中點為中心,把這個三角形旋轉180°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課件出現游樂場情景:摩天輪、穿梭機、旋轉木馬;滑滑梯、推車、小火車、速滑。

            游樂園里各種游樂項目的運動變化相同嗎?

            在游樂園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車、小火車的直行、速滑這些物體都是沿著直線移動這樣的現象叫做平移(板書:平移)。

            而摩天輪、穿梭機、旋轉木馬,這些物體都繞著一個點或一個軸移動這樣的現象,我們把他叫做旋轉(板書:旋轉)。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旋轉”。

            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轉都是物體或圖形的位置變化。平移就是物體沿著直線移動。

            說得真棒,瞧,我們見過的電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著一條直線移動就是平移。

            你們想親身體驗一下平移嗎?

            2、生活中的旋轉

            你們真是聰明的孩子,不僅認識了平移的現象還學會了平移的方法。剛才我們還見到了另一種現象,是什么呀?(旋轉)

            旋轉就是物體繞著某一個點或軸運動。

            像鐘面的指針,指南針它們都繞著一個點移動,這些都是旋轉現象。

            同學們的思維真開闊,下面我們一起來體驗一下旋轉的現象吧!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輕松輕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吧!

            3、學習例題3

           。1)與學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題,余下的由學生獨立完成。

           。2)對于有錯誤的學生,在全班進行講評。

            4、學習例題4

           。1) 引導學生數時要找準物體的一個點,再看這個點通過旋轉后到什么位置,再來數一數經過多少格。

           。4)課件演示畫圖過程,并幫助學生訂正。

            三、課內練習

            四、課后作業(yè)

            你能根據他們不同的運動變化分分類嗎?

            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平移現象?先說給你同組的小朋友聽聽!再請學生回答。

            全體起立,我們一起來,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們生活中的平移現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體做平移運動嗎?

            “你見過哪些旋轉現象?”先說給同桌聽聽,然后匯報。

            起立,一起來左轉2圈,右轉2圈。旋轉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圍的物體體驗一下旋轉嗎?

           。2)先說一說畫圖的步驟,再來畫圖。

           。3)讓學會先選擇幾個點,把位置定下來,再來畫圖。

            1、第6頁2題。

            2、第9頁4題、

            通過生活事例,使學生初步了解圖形的平移變換和旋轉變換。并能正確判斷圖形的這兩種變換。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

            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會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旋轉90°后的圖形。

            板書設計:

            旋轉

            平移和旋轉都是物體或圖形的位置變化。

            平移就是物體沿直線移動。

            旋轉就是物體繞著某一個點或軸運動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一、教學內容:

            第2~3頁例1、例2。及相應的“做一做”,練習一第1題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了解負數產生的背景,初步認識負數,知道正數和負數的讀寫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負數都小于0。

            2.使學生初步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

            知道正數、負數和0之間的關系。

            四、教學難點:

            在現實情境中了解負數的產生與應用。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溫度計。

            六、教學過程:

            ㈠、創(chuàng)設情境,初步認識負數。

            1.情境引入: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節(jié)目片頭。

            出示例1:宜昌、哈爾濱的溫度。

            2、提問: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學生回答:宜昌是零上16度,哈爾濱是零下16度

            3、引導:宜昌和哈爾濱的氣溫一樣嗎?有什么不同?(正好相反)在數學上怎樣表示這兩個不同的'溫度?

            4、請會的學生介紹寫法、讀法。同時在圖片下方出示:16℃(+16℃)-16℃

            師問:你們怎么知道的?

            5、小結并板書:“+16”這個數讀作正十六,書寫這個數時,只要在以前學過的數16的前面加一個正號,“+16”也可以寫成“16”;“-16”這個數讀作負十六,書寫時,可以寫成“-16”。

            6、通過“零上16攝氏度”和“零下16攝氏度”這兩個生活中常見的相反溫度用怎樣的數可以表達并區(qū)分?這一問題的提出,讓學生感受到過去所學的數在表達相反意義的量時的局限性,產生學習新數的需求。同時,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他們能很快聯想到在“16”這個數前添加不同的符號表達相反意義的量的方法,借此培養(yǎng)學生的符號感。

           、、進一步體驗負數,了解正、負數與0的關系

            1、課件出示例2直觀圖,銀行取款與存款。

            2、師:你從圖中能知道些什么?你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表示取款預存款嗎?

            3、學生嘗試表達,并說含義。

            4、小結:存入20xx元用+20xx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兩個量正好相反,正數表示存入,負數表示取出。

           、、歸納正數和負數。

            1、通過銀行取款與存款,存入20xx元用+20xx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則為負數。這對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正數、負數與0三者間的關系很有益處。

            師引導:觀察這些數,你能把它們分類嗎?

            2、請學生移動貼紙獨立分類,匯報。

            師問:你為什么這樣分?

            小結:像+16、19、+20xx、、6.3這樣的數都是正數,像-16、-、-7、-500這樣的數都是負數。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完成板書)

            ㈣、練習題

            (1)完成第4頁第1題。

            (2)完成第4頁第2題

            提問:讀一讀下面的海拔高度,你知道些什么?(都是負數,低于海平面或比0小)

            (3)完成第8頁“練習一”第1題。

            先讀一讀,指出下列各數中的正數、負數,并把它們填入相應的圈內。

            提問:

           、0為什么不寫?(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②觀察這些正數,你發(fā)現了什么?(正數可以是整數、小數或分數。我們以前學過的除0以外的數都是正數)

           、勰闶窃鯓永斫庳摂档?(負數要小于0,可以是整數、小數或分數)

            完成第8頁“練習一”第2、3題。

            七、教學結束:

            總結:本節(jié)課是學生初次認識負數,為了讓學生對負數的內涵與外延有完整的認識,認識到了負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是客觀存在和非常廣泛的。

            在習題中增加了小數和分數,通過練習讓學生體會過去已學過的數(除0外)都是正數,溝通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理解并掌握不含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學會正確地進行計算。

            2. 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自覺按運算順序進行計算,強化數學的規(guī)則意識和應用意識。

            3. 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培養(yǎng)認真、嚴謹的學習習慣,發(fā)展數學思考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和運用不含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學過程

            一、 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 談話:同學們都喜歡下棋嗎?為了豐富同學們的課余生活,李老師正在體育用品商店為同學們購買象棋和圍棋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2. 出示情境圖(教材中的情境圖略加改動:買3副中國象棋和4副圍棋改為全班有5個小組,給每個小組買1副棋)。

            提問: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這道題要求的問題是什么?

            再問:如果你是李老師,你會怎樣買呢?說說你的想法,再列出綜合算式求一共要付多少元。

            根據學生的回答,有序地列出下列算式:

           。1) 可以買同一種棋。

           、 買5副中國象棋。列式:12 5。

           、 買5副圍棋。列式:15 5。

            (2) 可以兩種棋都買。

           、 買1副中國象棋和4副圍棋。列式:12 + 15 4。

           、 買4副中國象棋和1副圍棋。列式:12 4 + 15。

           、 買2副中國象棋和3副圍棋。列式:12 2 + 15 3。

            ⑥ 買3副中國象棋和2副圍棋。列式:12 3 + 15 2。

            提問:①、②兩式是一步計算,我們可以直接算出得數,③、④兩式是我們上學期學過的兩步混合運算,還記得運算順序嗎?(學生口答)

            再問:⑤、⑥兩式和以前學過的混合運算一樣嗎?有什么不同?(學生口答)這樣的混合運算應該怎樣計算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

            [說明:對原教材情境圖中提供的信息略加改動,把買3副中國象棋和4副圍棋改為全班有5個小組,給每個小組買1副棋,使例題更具開放性:一是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購買方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二是列出的算式中一步、兩步、三步運算的情況都有,既復習了過去學過的兩步混合運算的舊知,又自然地引入三步混合運算的新知;三是為進一步學習例題算式的變式創(chuàng)造了條件,使變式后的數量關系和計算結果更具合理性。]

            二、 自主探索,總結順序

            1. 教學例題。

           。1) 嘗試:學生獨立試做122+153。

           。2) 教師巡視,并指名板演(包括分步算出兩個積與同時算出兩個積的情況,如有運算順序錯誤的情況也一并板演)。

           。3) 討論:黑板上的計算對嗎?他們各是按怎樣的運算順序計算的?聯系情境圖中的數量關系說說為什么要這樣算?

           。4) 比較:兩種計算方法,哪一種方法更簡單?

            (5) 練習:在知道哪一種算法更簡單的基礎上,再次自主練習⑥12 3 + 15 2。練習后同桌交流。

            2. 變式例題。

            (1) 出示變式題:

           。2) 提出問題:12 2 + 15 3

           、 12 2 + 15 3 ② 12 2 + 15 3

           、 12 2 + 15 3 ④ 12 2 - 15 3

           、 如果情境圖場景不變,并提供以下信息供你選擇:

            買2副中國象棋和3副圍棋;

            中國象棋每副12元,圍棋每副15元;

            買中國象棋用了12元,買圍棋用了15元。

            你能說出每道算式所需要的條件和所求的問題嗎?

            ② 說說每道算式各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為什么?

           。3) 集體討論。

            學生想說哪一道算式就說哪一道算式。一個學生口答,其余學生認真傾聽并做評價準備。

            3. 試一試。

           。1) 獨立試做。

           。2) 同桌交流一道題的運算順序。

           。3) 全班討論:你覺得計算時要注意些什么?(強調運算順序,強調書寫規(guī)范)

            4. 總結順序。

            提問:今天學習的三步混合運算是按什么順序計算的?

            指出: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

            讓學生閱讀課本,提出不懂的問題。

            [說明:由于學生已經具備兩步混合運算的基礎,所以在新知學習過程中充分讓學生獨立嘗試,自主探索,引導學生聯系實際情境,理解運算順序。先讓學生通過類推,聯系例題中的數量關系,自主探索三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再通過例題的變式,由算式選擇合適的信息,再次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加深對運算順序的理解。最后通過試一試的教學,放手讓學生獨立計算,同桌交流,全班討論,進一步強化運算順序和書寫規(guī)范。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自主歸納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法則便水到渠成了。]

            三、 練習反饋,鞏固深化

            第一層次:口答。

            1. 下面各組算式的運算順序一樣嗎?在小組內說說每組運算順序有什么異同。

           、 40 2 - 15 5

            40 2 + 15 5

            ② 50 5 + 8 5

            50 + 5 8 + 5

           、 36 - 6 5 3

            36 - 6 5 + 3

            2. 下面各題最后一步求的是什么?在小組內說說各自的選擇。

           。1) 28 2 - 45 5

           、 求積 ② 求差 ③ 求商

           。2) 84 3 - 98 + 2

            ① 求和 ② 求差 ③ 求積

           。3) 90 + 56 2 3

           、 求積 ② 求和 ③ 求商

            第二層次:辨析、比較。

            1. 下面的運算對嗎?把不對的改正過來。(想想做做第2題)

            先討論課本上的兩題,再補充討論以下兩題。

            2. 比較每組算式,說說你有什么發(fā)現?(想想做做第3題)

            先同桌每人各做一組題,再相互交流,最后全班討論。重點討論每組題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第三層次:解決問題。

            1. 做想想做做第4題。

            2. 做想想做做第5題。

            先根據情境圖提供的`信息,說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再列出綜合算式,說說運算順序。

            [說明:設計層次分明的三組練習,及時反饋學習效果,鞏固深化三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通過對比、選擇、改錯等不同練習形式,對學生容易錯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通過解決問題的練習,在計算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解決問題思路的訓練,使算與用有機結合,進一步體現數學的應用性,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四、 全課總結,布置作業(yè)

            提問: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能說出不含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嗎?計算時要注意些什么?

            課堂作業(yè):想想做做第1題、第6題。

            評析

            三步混合運算的學習是在兩步混合運算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的,是計算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既是進一步發(fā)展學生計算能力的需要,又是進一步學習小數、分數混合運算的需要。本課教學設計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注重算與用的結合。新教材沒有單獨編排應用題,除了有側重地安排解決問題的策略外,大部分解決問題的教學結合在其他內容的學習中進行,因此在計算教學中注重算與用的結合,是新課程實施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本課教學對此做了整體思考:第一,在新課導入中創(chuàng)設了李老師到商店買棋的情境,讓學生為老師設計買棋方案并列出算式,既復習舊知,又有機引入新課。第二,在理解運算順序的過程中反復聯系例題和變式題中的數量關系,使學生結合實際情境真正理解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道理。第三,在鞏固練習中利用課本上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應用新知。這樣把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緊密結合起來,使算與用和諧交融。

            二是注重學習材料的創(chuàng)設。教材有一幅情境圖,如果讓學生根據圖中提供的信息,列出綜合算式,再探索運算順序,也能達到教學目的,但方法唯一,用途單一。為此,本課設計對原例題情境進行了兩次改動:第一次改動是將信息買3副中國象棋和4副圍棋改為全班有5個小組,給每個小組買1副棋,這樣使例題更具有開放性;第二次是提供買2副中國象棋和3副圍棋;中國象棋每副12元,圍棋每副15元;買中國象棋用了12元,買圍棋用了15元等多種信息,讓學生根據變式后的算式選擇信息,這樣由算式到條件,從綜合算式倒回去思考數學問題,在展開充分想象的過程中,進一步聯系實際情境理解運算順序。此外,在鞏固練習中對比、選擇、改錯等不同形式、針對性較強的練習設計,也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運算順序的正確掌握和熟練運用。

            三是注重學習方式的改善。數學教學一定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三步混合運算是在兩步混合運算的基礎上學習的,因此只要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就一定能夠順利實現從兩步混合運算到三步混合運算的遷移。本課設計采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主動探索的學習方式,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創(chuàng)造條件。在教學中,教師多次讓學生獨立嘗試,自主探索,并適時組織同桌、小組和全班的交流討論。同時,教師注意適時點撥引導,既讓學生充分自主地活動,但又不放任自流。學生在參與不同活動的過程中,逐步理解、掌握三步混合運算的運算法則,發(fā)展和提高數學思考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薄⒊醪秸J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等幾何體,并能結合學生生活積累,增強學生對幾何體的感性認識。

           。病⑴囵B(yǎng)學生初步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及自主學習的認識。

           。、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如何在分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初步空間觀念,并認識基本幾何體。

            教學準備:一套供分類的物體,教師有四個幾何體模型。

            教學方法:小組合作討論。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提出問題情景。(全班參與)

            教學時首先用問題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能結合生活實際,記憶一些問題方法,為教學問題鋪路。

            老師要在班中找一個人,怎么辦?

            1、討論一:找怎么樣的人?(女七歲長頭發(fā)愛看書紅姓?)

            2、討論二:怎么找人?(按規(guī)則找人)

            二、進入教學情景,討論問題。(小組討論)

            給物體分類。(黑板上出示各種形狀的物體)并出示課題。

            先在小組內討論,再按照討論得出的方法分一分各自的物體。學生分類(允許有不同分法,可以是4類,也可以是3類或2類,學生演示不同分法)。

            今天我們來認識這些比較規(guī)則的物體。

            三、新授,讓學生在討論中求知。

            1、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

           。1)長長的,方方的,是什么呢?讓學生猜一猜,讓學生把形狀相同的物體從桌面上舉起來。學生找到后,教師出示長方體。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這個物體,摸一摸,想一想,它有什么特點?給它起什么名兒?在小組中討論。學生討論正方體的特點并反饋。

           。2)舉起正方體,它的形狀和長方體是不是一樣?哪里不一樣?找出來,再給它起一個名字。學生討論正方體的特點并反饋。

           。3)正方體和長方體的區(qū)分。

            出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圖形,讓學生辯認圖形,貼在黑板上。判斷下列物體哪些是長方體,哪些是正方體?p65

            演示:長方體割正方體割長方體(6個面)

            2、認識圓柱和球

           。1)同桌互玩兩種物體,讓學生在玩玩想想中區(qū)分圓柱和球,兩生扮演小老師,按研究結果,上來介紹圓柱的形狀特點。(先在小組里互說,再請代表在班里說。)小朋友在小組里交流學習并反饋。

           。2)判斷下列物體哪些是圓柱和球體。

           。、小結

            今天我們初學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再把它們的名字讀一遍,師生圖名物三者分辨。說說生活中什么物品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或球?學生討論并反饋。

           。础⒄遗笥

            每組拿兩件你最喜歡的物體,和講臺上形狀相同物體放在一起,請兩個同學做觀察,誰找錯誰幫他。

            5、p64把今天認識的幾種物體認一認,讀一讀。

            四、鞏固所學,游戲激趣

            1、做課本上練習。

            2、猜一猜,擊鼓傳球,一生在袋子里摸球,說形狀,其余傳球,球停在哪里,就由哪猜他摸的是什么。(或指定形狀摸)

            3、小小設計師:讓學生用各種形狀搭一件自己喜歡的東西。

            五、總結,問題的延續(xù)聲

            給每人幾個名稱標簽,自己去貼,明天匯報。

            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球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9-16

          小學數學教案【薦】01-19

          小學數學教案模板08-26

          小學數學教案反思02-18

          小學教學的數學教案01-15

          小學數學教案課件01-10

          小學數學教案電子01-09

          小學數學教案欣賞01-11

          小學數學教案的模板01-12

          最新小學數學教案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