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燭之武退秦師》精選教案
《燭之武退秦師》贊揚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去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斗爭的復雜性。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教案,歡迎閱讀。
教案一
【教學目標】
1、知識教育目標:
⑴ 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⑵ 掌握文章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2、能力訓練目標:
、拧∮柧殞W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
、啤⊥僮值臏蚀_識別運用。
3、德育滲透目標:
、拧≌_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啤×私鉅T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2、難點:
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3、解決辦法:
、拧∽⒁馀c已有知識聯(lián)系,初中已學過《曹劌論戰(zhàn)》,對《左傳》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礎(chǔ)上有所拓展。要使學生有意識地關(guān)注《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參看有關(guān)書籍。
、啤∫龑W生通過本課的學習,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學生活動設(shè)計】
1、課前預習:
⑴ 借助工具書,通讀原文。
、啤⒖加嘘P(guān)資料,對《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中的地位及《左傳》的語言特色有所了解。
、恰〕醪搅私夤适虑楣(jié),特別注意對燭之武這個中心人物的把握。
⑷ 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及難點。
2、課內(nèi)采用講析與討論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疏通課文,把握課文的結(jié)構(gòu)。
2、了解背景知識,作家、作品。
二、整體感知
1、解題:
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記公元前630年鄭國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wèi)鄭國,迫使晉國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wèi)國家主權(quán)的使命感,以及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2、時代背景: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導致事情發(fā)生的原因有二點。其一,鄭國曾二次得罪過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跑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時晉、楚之戰(zhàn)中,鄭國出兵助楚國,結(jié)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告終。后鄭國雖然即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jié)好,鄭伯甚至與晉侯“盈于衡雍”,但最終沒有感化晉國。其二,晉秦兩國聯(lián)合圍攻鄭國,是因為晉秦都要爭奪霸權(quán),均需要向外擴張,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自然要尋找這樣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guān)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必然了。
3、主要人物介紹:
燭之武是中心人物。雖然“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在國難當頭,深明大義,以捍衛(wèi)國家主權(quán)的使命感只身赴敵營,以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鄭國的危機。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說服了秦伯,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識英雄的伯樂。“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說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夠的了解,對鄭、秦、晉三國的形勢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預見性。
鄭伯,勇于自責者。當鄭國所處危險境地,需燭之武退秦師時,燭之武卻流露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的滿腹委屈與牢騷。面對此,鄭伯先是“是寡人之過也”以自責,從諫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揚先抑,設(shè)想假如鄭國滅亡的話,對燭之武也無好處,這種透徹的分析,誠意的表白,終于感動了燭之武,使之臨危受命,義無反顧赴敵營。
4、本文學習的知識點:
、拧∈煜ふn文,達到背誦。特別注意把握課文的支撐句:
、佟∏亍x圍鄭,……且貳于楚也。
、凇∥岵唤庠缬米樱……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邸∏、晉圍鄭,鄭既知亡矣。……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堋∥⒎蛉酥Σ患按。……吾其還也。
⑵ 準確分辨一詞多義。如若、論、辭、鄙、微、之等。
、恰∽⒁馔僮郑汗博ぉす;說──悅;知──智。
、取≌_把握詞類活用詞。如:鄙、東、西、敝、軍等。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預習課文:
、拧⊥ㄗx全文,作必要的閱讀標記,查閱工具書,自行疏通課文。
、啤顺稣n文的結(jié)構(gòu)層次。
、恰×私狻蹲髠鳌吩谙惹匚膶W史中的地位,及《左傳》的語言特色。
2、學生討論,教師小結(jié):
討論題:
、拧T之武不拘形象從哪些情節(jié)中可以看出?
⑵ 從本文的寫作特點中,看《左傳》文學的價值。
參考答案:
關(guān)于燭之武的人物形象:在第二部分中“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暗寫燭之武在年輕時并沒有得到重用;“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流露出他滿腹的委曲和牢騷。這一情節(jié)的描寫,使在鄭國危于旦夕之際,鄭伯由于佚之狐的推薦看到的一線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用自責化解了燭之武的不滿,使他只身卦秦。文章在有張有弛,曲折有致中顯示燭之武不計個人得失,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愛國精神。
再有,在燭之武說退秦師的第三部分中,說理透辟,文章的主旨,決定了文章必須著意描寫人物語言,使辭令引人入勝。陳辭先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再說明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對秦國有害無益。
第三部分,燭之武說退秦師。
燭之武首先向秦穆公承認鄭國處在危亡的境地,把這件事放在一邊不再談。然后
一面說明秦國滅鄭則無益而有害,舍鄭則有益而無害。一面舉出事例,說明晉國不可信賴,秦國不應與晉國共事,晉國得到鄭國,必將進而損害秦國。燭之武利用秦、晉兩國的矛盾,根據(jù)事理和事實,把秦滅鄭和秦與晉共事的害處分析得十分透徹,終于說得秦穆公不僅撤兵回國,而且留下一部分人助鄭防御晉。
第四部分,晉師撤離鄭國。
當晉國的監(jiān)軍秦國成為鄭國的盟友后,晉侯毅然撤軍。說幫伯而退晉師正是燭之武所要達到的目的。
教案二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
2、學習《左傳》刻畫人物的方法。
3、掌握“若”、“說”、“辭”等文言詞語的含義和用法。
【教學設(shè)計】
1、介紹文學文化常識,學生自讀自譯一課時;
2、教師指正譯文,引導學生理解思想內(nèi)容一課時。
【教學過程】
布置預習:請學生熟讀全文。
第一課時
一、《左傳》及其背景介紹
1、作者:相傳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但文獻不足,說法不一。
2、體例:是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通史。
3、“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
4、內(nèi)容:
以《春秋》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詳細記述春秋時期各國內(nèi)政外交等大小事,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至魯哀公二十七年。
從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比較系統(tǒng)地記載了整個春秋時代各國所發(fā)生的事件,及一些生活瑣事,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
5、地位:
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編年史,是先秦著名的文學作品,是歷史散文的典范。
二、請學生自讀課文,并試圖口譯全文
1、重、難點句子解釋:
、拧∥夷贻p時尚且不如人,現(xiàn)在老了,做不成了。
、啤∥以缦葲]有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
、恰∪绻麥绲羿崌鴮δ泻锰,那就煩勞您手下的人了。
⑷ 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是困難的,您何不必要滅掉鄭以增加鄰邦晉的土地呢?
、伞〖偃绶艞墱绲羿嵉拇蛩,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的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短缺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又沒有什么害處。
、省x國有什么滿足的呢?
、恕∏貒軗p而晉國收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2、請學生試著完成課后第三題,教師指正:(略)
三、小結(jié)
四、布置作業(yè)
熟記常用字詞的意義和用法。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一節(jié)課的內(nèi)容
二、本文的結(jié)構(gòu)
1、請學生在此基礎(chǔ)上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晉圍鄭。
第二段:燭之武臨危受命。
第三段:燭之武退秦師。
第四段:晉師撤離。
三、人物形象
1、問:本文的主要人物形象是誰?(燭之武)
2、問:第二段為什么要寫他發(fā)牢騷,這會不會影響英雄的完美形象呢?
明確:這一番牢騷使他的形象更顯得有血有肉。
3、概括這個形象的特點:
、拧¢L期得不到重用;
、啤“l(fā)牢騷,真實的存在;
、恰×x無反顧奔赴敵營的勇氣和信心;
、取⌒赜谐芍,對矛盾了如指掌;
⑸ 言辭委婉曲折有感染力。
四、寫作特色
1、伏筆與照應:
秦、晉圍鄭的原因(矛盾小)──退秦軍(伏筆)
“秦、晉圍鄭”,“國危矣”──“夜縋而出”
“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秦、晉聯(lián)合,貌合神離,為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
2、波瀾起伏:
大軍壓境,危在旦夕──燭之武是希望──長期不用,辭──許之,退秦師──晉欲攻──晉退
3、詳略得當:
詳:燭之武推辭;燭之武退秦師;晉文公令退兵原因。
略:其他經(jīng)過。
五、字詞總結(jié)
1、通假字:“已”通“矣”;“共”通“供”;“知”通“智”。
2、古今異義:
、拧|道主: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主持某項活動的主人。
⑵ 夫人:古,那人;今,妻子。
3、一詞多義:
、拧≤姡好,軍隊,軍隊的編制單位;量詞;動,駐扎。
、啤∑洌捍,第三人稱代詞,指示代詞,“那”,“那些”;連,“如果”,“假使”;句中語氣詞,表祈使語氣;形容詞詞頭,無義。
、恰⊙桑捍,相當于“之”,疑問代詞,“怎么”,“哪里”,“什么”;兼詞,“于何”,在哪里,“于此”,在這里;副,相當于“乃”、“則”、“就”;語氣詞;形、副詞詞尾,……的樣子。
六、小結(jié)
七、布置作業(yè)
完成本課 《課課練》。
【高一《燭之武退秦師》精選教案】相關(guān)文章:
《燭之武退秦師》語文教案03-25
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優(yōu)秀教案設(shè)計10-29
2016年人教案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優(yōu)秀教案設(shè)計08-20
清照之茶高一作文01-10
夏之沫的高一作文11-26
師魂高一作文11-19
詩經(jīng)兩首之蒹葭教案精選03-19
《秦時明月之萬里長城》的觀后感作文05-02
月之遐想高一作文700字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