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語文教案模板集合6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
1、掌握本課10個生字,培養(yǎng)學生在具體語文環(huán)境中理解詞義的能力。
2、理解課文內(nèi)容,讀懂第3段是怎樣具體寫兩塊奇石的奇形怪狀,又是怎樣把并列的兩個內(nèi)容連接起來的,并能仿照第3段寫法說一段話。
3、能背誦2、3段,聽寫第4段。
4、了解黃奇石的神奇,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讀懂得并列關系的段落。(第3段)
教學難點 :仿照第3段說一段話,并紹“天狗望月”和“仙女彈琴”這兩塊奇石。
教學準備:投影片、錄音帶
教學過程 :
一、開門見同引入課題。
1、出示課題,齊讀。
2、從課題上看,課文主要寫什么?(奇石)哪里的奇石?(黃山)重點詞
是哪個(奇)
3、教師語:黃山是一大風景區(qū),叫。它在我國南部。
今天,教師和同學們到黃山風景區(qū)游覽一番。
二、初知課文。
1、聽配樂朗讀錄音,看投影片,用1句話說說黃山風景區(qū)是怎樣的地方,有什么廳特的景色。
2、學生自由暢說,并引導學習詞語。
、冱S山風景區(qū)是個的地方。
“秀麗神奇”什么意思?(美麗、奇妙)
、邳S山風景區(qū)還是個的地方。
“聞名中外”的“聞”什么意思?整個詞的呢?
、埸S山風景區(qū)還有的巖石!捌嫘喂譅睢笔裁匆馑迹
是那些怪石,吸引了無數(shù)中外游客。
給“尤其”換個詞,代進去讀一讀。(特別)
3、課題中的“奇”就是神奇、奇形怪狀的意思。
4、課文介紹了哪些奇石?默讀課文,用“——”劃出奇石的名稱。
5、具體介紹了哪幾塊奇石?用“△”標出其名稱。
三、學習課文
。ㄒ唬⿲W習第二段
導語 :我們先來到“猴子觀!边@地方,看看這塊奇石。
1、釋詞!坝^”什么意思?與課文中哪個詞意思相同?
2、出示投影片。
請一位小朋友當導游介紹奇石,其他同學看投影,師指圖。
要求:邊看邊聽邊想,這巖石奇在哪里?
3、討論
、偎衿嬖谀膬?
(它兩只手抱著胳膊,一動不動地蹲在山頭,望著翻滾去!獦幼悠嫣亍#
、谡堄谩啊ぁ睒顺鲋饕膭釉~。(板:抱、蹲、望)
、壑笇ёx句子。
、苈犂蠋熥x一句話,與剛才的有什么不同?
句子:它兩只手抱著胳膊,蹲在山頭,望著去海。
、葸@奇石還神奇在哪兒?(陡峭的山峰)
“陡峭”什么意思?用圖示幫助理解。
、捱@塊巖石多奇,多有趣呀!最后一名。
概括地說——這就是有趣的“猴子觀海”
4、仿說“天狗望月”這奇石。
。ǘ⿲W習第三段
導語 :我們繼續(xù)往前看,會看到更有趣的奇石。
1、默讀第3小節(jié),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奇石?想想這小節(jié)寫法上與第2小節(jié)有什么不同?
2、一段話中,并列寫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內(nèi)容,該怎么學呢?這就是我們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看課文的學法提示。聽老師讀一讀,想:分幾步學?
3、理解學法提示。根據(jù)學生回答貼出學習方法卡片。()
4、按學法提示學懂這段話。
第一步齊讀想:講了哪兩個內(nèi)容?(“仙桃石”、“仙人指路)
第二步干什么?(每個內(nèi)容是怎樣寫的?)
、佟跋商沂痹鯓訉懙模窟@句話用了什么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诔鍪就队捌鞣N形式朗讀至會背。
③“仙人指路”是怎樣寫的?也用了什么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苄〗Y:這兩塊巖石都用打比文的方法寫出它的神奇。
第三步干什么?
①課文用了哪個句子把它連接起來的?用“~~”劃出。板:更有趣。
、谶B接兩項內(nèi)容的句子不只有這種,還可以怎么說?
5、賞讀。
6、回顧學法。
7、課堂練習。P22 NO:6
8、用“猴子觀海、仙人指路、仙桃石”三塊奇石任選兩塊說成一個并列段式。
四、鞏固生字形。
1、卡片認讀詞語。
2、字形用復合投影與“微”比較。
五、課堂作業(yè) :作業(yè) 本P20 NO:1
板書設計 :
抱、蹲、望
更有趣
教后感:
這堂課中,我覺得重點訓練與常規(guī)訓練處理得比較好。本堂課訓練重點是讀懂得并列關系一段話(即第三段)。我教學第三段中,注重指導學習學法提示,先讓學生自學學法提示,然后師生共同運用學法去讀懂課文,最后為弄清這并列段的結構,我又安排了這樣二環(huán)節(jié),用“猴子觀!、“仙人指路”、“仙桃石”三塊奇石任選兩塊說成一個并列段。通過以上幾步循序漸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并列段結構在學生腦中清楚形成了。課題理解的訓練、字詞訓練、聽說訓練在本堂課中都屬于常規(guī)訓練,在課堂教學中也都得到了較好的落實。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將詞語分類并積累。
2.了解認識我國的名人,并向名人學習,樹立遠大的志向。
3.積累詩句。
4.開一個“好習慣交流會”,讓學生自覺養(yǎng)成好習慣。
重點:積累詞語、詩,自己學習語文的好習慣。
難點:開交流會。
教學準備
1.詞語卡片。
2.名人卡片。
3.學習語文的好習慣。
主教案
教學步驟
一課時
一、回顧導入
我們學過很多的詞語,可以按不同的標準把它們分成不同的類型,請你說說有哪些標準,可分哪些類別。今天的“萬花筒”將告訴我們一個分類的標準。
二、萬花筒
1、“我會分”。
。1)出示“我會分”詞語卡片。
學生讀詞語,讀要求。
(2)可按感情色彩分為褒義詞,如:聚精會神……
還可分為貶義詞,如:落荒而逃……
。3)補充兩類詞語。
2、“我知道”。
。1)出示名人填卡片,明確要求。
(2)學生填空,交流
(3)選擇其中一位,說說你對他的了解。
三、百寶箱
1.出示詩句卡片。
2.學生讀詩句。
3.討論交流:對詩句的理解、感悟。
4、學生背誦詩句。
四、大舞臺
1.學生學習語文的好習慣。
2.分組交流、講述。
3.小組代表交流。
4.。
將學生的好習慣進行歸納,與同學們共享。
五、課堂
學生對本次語文活動從多方面進行、回顧,積累經(jīng)驗。
語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1、本單元學習的小說單元,本課通過刻畫感人肺腑的學生李京京形象,借主人公之日表達了眾多受教育者的心聲──呼喚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愛護,呼喚珍視學生的美好情感和獨特體驗。
2、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根據(jù)文章的特點,我們在引導學生自讀的基礎上要遵循學生認知的原則:要研討小說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要在把握小說人物、情節(jié)和環(huán)境的基礎上,重點探究小說的主題和藝術特色。
學情分析
1、通過作業(yè)和問卷調(diào)查分析學生對課文不太熟悉,讀得不夠,對任務不夠了解。
2、通過本課學習,文中講出了李京京的心聲,同學們?nèi)菀桩a(chǎn)生共鳴,效果比較好。
3、學生對文章讀得太少,對人物形象把握不夠到位。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藕喴獜褪鲂≌f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
、品治龊驮u價小說人物形象,理解“心聲”的含義。
『分析』此目標就是讓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并會復述故事情節(jié),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明白小說是借助人物形象刻畫來體現(xiàn)主題。
⒉過程與方法:
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課文,整體感知:課上速讀課文,掌握故事情節(jié);課中精讀課文,理解人物形象的刻畫;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理解文章主題和細膩的心理描寫;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明白小說所反映的問題。
『分析』根據(jù)本文篇幅長的特點,注重培養(yǎng)學生“讀”的能力。
、城楦袘B(tài)度和價值觀:
、耪故緦W生個性,引導學生從文中攝取有益的東西,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⑵讓學生從京京的身上體悟親情,懂得在今后的生活中應怎樣去珍惜親情、友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是弄清“心聲”含義,在熟識小說情節(jié)的基礎上,
2、分析小說人物形象進行歸納。小說在塑造人物時主要運用心理描寫
教學難點:
1、分析小說人物形象進行歸納。
2、初次接觸小說,側重引導他們體會心理描寫的特點和作用。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讀懂例文,初步感知介紹做小制作一類文章的寫法。
2、領會介紹做小制作類習作的寫作要求,即講清所用的材料、制作的方法和過程。
3、激發(fā)習作興趣,鼓勵學生用上準確的動詞自由地說、具體地寫。
【教學準備】小制作
【教學過程】
一、猜一猜
1、 同學們,老師這個有一個魔術盒子,請大家猜一猜里面會有什么東西。(學生好奇心很高,猜的結果也是令人意想不到。)
2、 打開魔術盒子,一一展示學生課前上交的小制作。
(說明: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教學介紹小制作的文章更是如此。教師以猜一猜的形式開課,不僅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合理地運用了學生的無意注意,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以積極的情趣、飽滿的精神,投入到了教學情境之中。同時教師又趁機展示了優(yōu)秀作品,肯定了學生的勞動成果,激發(fā)了學生的表達愿望。)
二、比一比
1、 仔細觀察出示的小制作,比一比誰的最優(yōu)秀。
2、 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判斷,選出最優(yōu)秀的制作,并講出自己的理由。
3、 教師小結:我認為這些小制作各有特點,在我看來都是優(yōu)秀的,因為每件作品里都有同學們的汗水,有同學們的智慧。
(說明:比較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通過比較,可以清楚地把握事物的特征。學生在比較的時候,通過仔細觀察。能夠準確地把握住小制作在大小、色彩、材料、結構、形態(tài)等方面的不同之處。)
三、考一考
1、 現(xiàn)在我們來考一考,這是不是你親手制作的。(出示問題)
、 什么時候做的?為什么想到要制作這個作品?
② 用了哪些材料和工具?
、 制作的方法與過程,請用首先、接著、然后、最后來回答。
、 制作完成后心情怎樣?
2、 小結:看來這些小制作真是同學們親手完成的。
(說明:與其說是考學生是否親手制作的,倒不如說是為了讓學生更加明確本次習作的具體要求。幾道考題其實揭示的就是本次習作的寫作要領。當然只有親手制作的,學生才會有話可講,也才能講得生動。)
四、找一找
1、 剛才同學們在回答制作過程時,用上了一些動詞,但是不夠準確。不過沒關系,老師今天就搬來了詞語倉庫,讓我們一起去找找吧!
2、 出示動詞:(按、握、折、插、捏、搓、拼、擦、扎、抹、剪、貼、穿、涂、切、削、嵌、填、敲)
3、 讀動詞,找動詞。
4、 指名學生用上動詞來介紹自己的制作過程。
(說明:在本課的教學中通過連貫的動作將制作的過程寫具體是有些難處,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許多動詞供學生選用。這樣一來,學生看到了相關的動詞,再回憶自己制作時的一舉一動。自然有利于將內(nèi)容介紹具體。)
五、議一議
1、 為將作文寫得生動具體,不至于單調(diào)乏味。同學們想一想還可以加進哪些內(nèi)容呢?
2、 同學展開議論。
、 可以寫一寫制作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② 可以寫一些自己制作時的心理變化。
、 還可寫一些制作成功后的啟示。
3、 同學們說得太好了,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讓你的文章更精彩。
(說明:將所用的材料、制作的方法和過程介紹清楚,表達具體些,是本次作文教學的基本要求。而寫得生動些,則顯然是比較高的要求了。本教學片段中。教師讓學生議一議可加進哪些內(nèi)容。一方面是誘發(fā)學生去創(chuàng)新,提出適合于自己較高的要求,為彰顯學生個性提供更足夠的空間,另一方面又尊重了大多數(shù)基礎一般的學生。同時他們在參與議一議的過程中,也會受到啟發(fā),得到鼓舞,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六、寫一寫
1、 你們的作品都是辛勤勞動的成果,欣賞自己的成果,是快樂的;讓同學或你的朋友分享到你的快樂,哪就更有意思了,大家趕快拿起手中的筆介紹介紹你的小制作吧!
2、 學生進行習作,教師巡視指導。
(說明:精彩是一種理想,一種境界,一種追求。所以教師總是以充滿激情的語言鼓勵學生寫出精彩的文章來。其實這里的精彩我們不能僅僅理解為作文寫得優(yōu)秀,基礎較弱的學生盡自己的努力取得進步了,同樣也是精彩。能力較強的學生永不滿足,不斷超越,也是精彩。這個教學片斷告訴我們,精彩就在教學實踐中,就在不斷生成中,就在師生的互動中。)
語文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了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
2.反復朗讀并背誦課文,積累重點文言詞句。
3.理解“千里馬”“伯樂”“食馬者”的比喻義。體會托物寓意的寫法。
4.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1.反復朗讀并背誦課文,積累重點文言詞句。
2.理解“千里馬”“伯樂”“食馬者”的比喻義。體會托物寓意的寫法。
【學習難點】
1、理解“千里馬”“伯樂”“食馬者”的比喻義。體會托物寓意的寫法。
2、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預習案】
1、初讀課文,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祇( ) 駢( ) 槽櫪( ) 食馬( )粟( )邪( ) 奴隸( ) 執(zhí)策( )
2、結合課下注釋,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駢死于槽櫪之間______________
(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
(3)執(zhí)策而臨之_____________
(4)食之不能盡其材_______________
(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1)食馬者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見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3)不能盡其材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4)其真無馬邪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4、解釋下列一詞多義詞。
(1)食:一食或盡粟一石______________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
(2)策:執(zhí)策而臨之__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其:其真無馬邪______________
其真不知馬也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
(1)一食或盡粟一石____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食之不能盡其材__________
3、完成后,教師評價,再讀課文
五、同桌二人對譯課文。
六、自讀自背課文。
七、閱讀課文并獨立思考:
1.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借古代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對封建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甚至摧殘、壓抑人才表達了強烈的憤慨之情。
2.理清文章結構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說明伯樂對手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xiàn)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3.重點朗讀第3段,再次體會作者的感情。
八、教師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翻譯了課文,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九、課堂練習:閱讀課后練習,完成練習二。
十、布置作業(yè):背默并翻譯全文。
板書:
馬說
韓愈
一、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二、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三、總結全文。表現(xiàn)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分析文章;理解文章所闡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tǒng)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
教學重點:理解文章所闡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tǒng)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
教學難點:了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tǒng)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復習導入
1、齊背課文。
2、指名2——3名同學背課文。
3、提問:文章借古代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探究:
1、說是一種說明議論的文體。作者要借馬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請同學們在結尾處找找,哪句話最等體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那么作者何以會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呢?我們一起回過頭來看看前面的課文。
2、先看第一段,我們請女學生把第一段齊讀一遍,聲音要洪亮。
提問:一開篇作者就亮出了他的什么觀點?你同意他的觀點嗎?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學生討論,各抒己見)
進一步提問:在作者的觀點重,還包含著一個反命題:無伯樂,則無千里馬。那么,這句話實際闡明了伯樂與千里馬的關系。什么關系呢?(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著決定作用。)
追問:真的是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嗎?那么沒有伯樂,千里馬就怎么樣了呢?(“故雖有名馬,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第一段寫了千里馬和伯樂的關系。(無伯樂則名馬不名)
看看第一段還有什么問題,自由讀。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無伯樂則名馬不名。為什么說沒有伯樂,千里馬就不能日行千里了呢?看看韓愈是如何進一步闡述他的觀點的。男生讀第二段,找出體現(xiàn)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的句子。(“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追問:無知會造成什么樣的惡果呢?用書中原句回答。(“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追問:堂堂千里馬,怎么會“食不飽,力不足”呢?因為“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再問:“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結果怎樣?(“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這一反問句,把責任歸結到食馬者不知馬。讀的時候要讀出憤慨的感情。
這段寫無伯樂,千里馬被埋沒。
有感情的自讀。
4、最后一段是對上文的總結,齊讀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點,是什么句式?(三個“不”連用構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把不識馬者的虛妄無知的嘴臉刻畫的入木三分。
最后發(fā)出感慨:并非沒有千里馬,而是“不知馬”
齊讀
5、者對食馬者抱著一種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千里馬又是懷著什么樣的感情呢?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對千里馬是同情,對食馬者是強烈的譴責與辛辣的嘲諷。
三、背景介紹
根據(jù)文意,你覺得韓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寫這篇文章的?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教師適當補充。
這篇《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間。其時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被用,未被采納,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韓愈本人遭遇也是這樣,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本文便是他這類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四、教師小結:
文章論述的是識別人才的問題,但通篇沒有一句話直接提到人才。文章采用的是什么寫法?(“托物寓意”)。托物寓意,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說理,是這種文體的特點。韓愈就是一匹千里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會,他懷才不遇,屢遭貶斥。他對在位者的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有強烈的憤慨與不滿,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來,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寫千里馬的遭遇,來寫封建社會人才的遭遇。對封建社會中統(tǒng)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人才埋沒的現(xiàn)象,則分別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隸人之手,驕死于槽權之間”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五、遷移:
作者認為“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你同意他的觀點嗎?說說理由。學生自由發(fā)揮。(討論對人才的看法,樹立價值觀觀念,爭做“千里馬”。)
六、布置作業(yè):伴你學
板書:(出示小黑板)
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反面展開議論:食馬者無知,千里馬埋沒(譴責嘲諷)
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語文教案3
【目標定向】
1、通過學習,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礎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
3、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達到當堂背誦的效果。
【教學重點】
1、托物寓意的寫法。
2、通過學習,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入境生趣
1.戰(zhàn)國時,楚國有一個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薦。他對春申君說:“您聽說過千里馬嗎?有一匹千里馬,已過拉車年齡。有一天,它拉著鹽車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蓋彎屈,尾巴下垂,皮膚潰爛,汗水四濺,它實在拉不動了。這時伯樂遇上了它,愛憐地撫摸它,為它哭泣,脫下衣服蓋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馬俯身噴氣,仰頭嘶鳴,聲音直沖云霄。這是為什么呢?就因為它看到伯樂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經(jīng)很久了,難道您就不想舉薦我,讓我像千里馬一樣,為您仰天嘶鳴嗎?”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fā)了青春,F(xiàn)在,我們一塊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于千里馬是多么的重要!
2.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韓愈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這篇《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著“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采納。后來又相繼依附于一些節(jié)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nìng(奸邪諂媚的人)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3.介紹文體
說──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十分靈活,可以敘事,可以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講究文采,和現(xiàn)在的雜文大致相近。
二、自學生疑,正音正字
祇(zhǐ)駢(pián)盡粟一石(dàn)食(sì)馬者其真無馬邪(yé)
教師可帶領同學多讀幾遍,結合課文內(nèi)容講清意思,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學習釋疑,感知內(nèi)容
采用多種形式反復朗讀,最好能集體朗讀,讓更多的同學得到訓練。要指導學生注意節(jié)奏和重音,讀得要響亮、流暢、沉穩(wěn)。
朗讀提示: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四、點難撥疑,推究文理
1、教師提出討論題,學生分組討論。
、 第一段文字說明了什么?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⑵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呢?課文中作者寫“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是為了強調(diào)了什么?
強調(diào)了伯樂的重要──伯樂能識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千里馬就會被埋沒。
、 第二段說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進一步說明,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無法施展才華。
語文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玻w會課文中的小伙伴們,通過勞動實現(xiàn)愿望后的喜悅心情.
學習重難點
通過朗讀,體會勞動實現(xiàn)愿望后的喜悅心情。
過 程 與 方 法
教 師 活 動
一.鞏固復習.
。保该懈星榈睦首x課文.
二.指導寫字.
。保鍪疽獙懙陌藗生字.
3.提醒學生寫字時要有正確的姿勢.
。矗畬W生寫完后,學生的書寫效果.
三.拓展延伸.
四.實踐活動
。保鸭嘘P莧菜的資料,制作成知識小卡片.
。玻眉偃张c家長一道去鄉(xiāng)村采集馬齒莧或菜市場買些回家品嘗,然后把感受告訴老師和同學們.
五.:本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
學 生 活 動
1.開火車認讀生字,新詞.
。玻约河浬郑ㄟ^組詞說句子來記憶.
3.讀完這一課后,你有什么感受?說聽.
4.你能和幾個小伙伴們一起把課文內(nèi)容表演出來嗎?
5.找到描寫童年生活的文章嗎?讀聽聽.
板書設計
馬齒莧
土生土長 沒坐過車
偷偷的
想辦法實現(xiàn)愿望
吃 照相 逛
戀戀不舍
教學反思
了上節(jié)課的經(jīng)驗,本節(jié)課帶學生們由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到結局的脈絡分析了文章的中心。解決了課文中的難點問題。
【精選語文教案模板集合6篇】相關文章:
【精選】語文教案模板集合5篇07-14
語文教案模板集合6篇12-17
語文教案模板集合5篇05-13
語文教案模板集合九篇05-12
語文教案模板集合8篇03-18
精選語文教案模板6篇08-08
精選語文教案模板5篇08-02
精選語文教案模板八篇06-29
精選語文教案模板六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