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昆蟲做朋友小班教案(精選11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和昆蟲做朋友小班教案(精選11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和昆蟲做朋友小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樂于學兒歌,能愉快地和大家一起說兒歌。
2、樂于參加“找朋友”的游戲,享受集體游戲的樂趣。
3、引導幼兒在兒歌中學習,感悟生活。
4、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5、鼓勵幼兒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活動準備
1、提前把花兒、蝴蝶、蜜蜂的圖樣(見材料制作)做成頭飾。
2、《花兒的世界》幼兒用書或電子書第18—19頁。
活動過程
1、向幼兒提問:花兒喜歡跟誰做朋友?
2、出示電子書或幼兒用書,與幼兒一起讀兒歌《和昆蟲做朋友》,教師邊指漢字邊帶領幼兒讀:
和昆蟲做朋友
花兒和蝴蝶是好朋友,
花兒和蜜蜂是好朋友,
好朋友,招招手,
來玩游戲不要走。
3、向幼兒提問:
誰跟蝴蝶和蜜蜂是好朋友?(花兒。)
為什么花兒是蝴蝶和蜜蜂的好朋友?(花兒給蝴蝶和蜜蜂提供食物。)
4、請幼兒戴上花兒、蝴蝶或蜜蜂的頭飾玩“找朋友”游戲,“蝴蝶”和“蜜蜂”需分別找“花兒”,二人一組,手拉手說兒歌。當說完兒歌后,他們可以找另一朵“花兒”做朋友。
活動評價
1、能說兒歌《和昆蟲做朋友》。
2、樂于參與集體游戲。
活動建議
準備頭飾時,“花”的頭飾要多一些,基本上是“蜜蜂”和“蝴蝶”頭飾的總和。
活動反思
對于小班的幼兒來說,教師在朗讀兒歌時,咬字要清楚,速度要適當,咬字清楚是為了讓幼兒字字聽的清楚,節(jié)奏要比平時談話稍慢,使他們一邊聽一邊想;朗讀兒歌時,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勢都要隨著兒歌情節(jié)的發(fā)展而有所變化,這樣對小班幼兒的語言表達起到輔助的作用。
和昆蟲做朋友小班教案 篇2
一.活動目標
1. 樂于學兒歌,能愉快地和大家一起說兒歌。
2. 樂于參加“找朋友”的游戲,享受集體游戲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花兒、蝴蝶、蜜蜂的頭飾。
幼兒用書或電子書《和昆蟲做朋友》的兒歌。
三.活動過程
1. 談話導入。
提問:花兒喜歡跟誰做朋友?
2. 出示幼兒用書或電子書《和昆蟲做朋友》的兒歌。
師: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兒歌《和昆蟲做朋友》。聽一聽花兒都和哪些昆蟲做朋友?
3. 教師示范朗誦兒歌,讓幼兒完整地欣賞。
提問:
1.兒歌的名字是什么?
2.誰跟蝴蝶和蜜蜂是好朋友?(花兒。)
3.為什么花兒是蝴蝶和蜜蜂的好朋友?(花兒給蝴蝶和蜜蜂提供食物。)
4. 請幼兒戴上花兒、蝴蝶和蜜蜂的頭飾玩“找朋友”游戲,“蝴蝶”和“蜜蜂”需分別找“花兒”,二人一組,手拉手說兒歌,當說完兒歌后,他們可以找另一朵“花兒”做朋友。
四.教師小結
附:和昆蟲做朋友
花兒和蝴蝶是好朋友,
花兒和蜜蜂是好朋友,
好朋友,招招手,
來玩游戲不要走。
和昆蟲做朋友小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學習看圖列算式,理解數(shù)字及符號在算式中的意義。
2、在看圖列算式的過程中積累加減運算的經驗。
3、能積極參與活動,并清楚地用語言表述算式與事物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
4、發(fā)展幼兒思維的敏捷性、邏輯性。
5、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體驗數(shù)學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掛圖4幅。
3、幼兒操作單。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師:小朋友,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一個美麗的地方,看看那兒有什么?
二、學習解答加減應用題并列式計算
1、學習解答加法應用題。
師:這兒的景色真美呀,都有些什么呢?(大樹、草、花等)
師:瞧!這么美的景色把誰給吸引來了?(瓢蟲)
師:花叢中飛來了幾只瓢蟲?(3只)
師:我們可以用數(shù)字幾來表示?(3)
師:看,又飛來了幾只瓢蟲?(2只)又飛來的2只瓢蟲用數(shù)字幾來表示?(2)
師:現(xiàn)在花叢中一共有幾只瓢蟲?(5只)5只我們用數(shù)字幾來表示?(5)
師:我們可以用一道算式把它們記錄下來。3+2=5
師:請小朋友說說看這些數(shù)字和符號表示什么意思?3表示什么意思?(3表示花叢中原來有3只瓢蟲)2表示什么意思?又飛來了2只瓢蟲,5表示什么意思?(5表示一共有5只瓢蟲)為什么要用加號?加號表示什么意思?(因為又飛來了,變多了所以用加號)等于號表示什么?(一共有)
師:我們一起把剛才瓢蟲發(fā)生的事情說一下:花叢中有3只瓢蟲,又飛來了2只瓢蟲,花叢中一共有5只瓢蟲。3+2=5
2、學習解答減法應用題
師:小朋友學得認真,把掌聲送給自己吧!接下來,讓我們繼續(xù)去看看還有哪些小動物住在這個美麗的地方?
師:看!草地上有幾只蜻蜓?(5只)
師:我們可以用數(shù)字幾來表示?(5)
師:咦,飛走了幾只蜻蜓?(1只)飛走的1只蜻蜓我們又可以用數(shù)字幾來表示?(1)師:現(xiàn)在草地上還剩幾只蜻蜓?(4只)四只蜻蜓我們用數(shù)字幾來表示?(4)
師:我們也可以用一道算式把它們記錄下來。5—1=4
師:請小朋友說說看這些數(shù)字和符號表示什么意思?5表示什么意思?(5表示樹葉上原來有5只瓢蟲),4表示什么意思?<老師、>(4表示爬走了4只蜻蜓)1表示什么意思?(1表示還剩下1只瓢蟲)這里為什么用減號?(減號表示爬走了、變少了)等號表示還剩下。
師:我們一起把剛才蜻蜓發(fā)生的事情說一下:草地上有5只蜻蜓,飛走了1只蜻蜓,草地上還剩下4只蜻蜓。5—1=4
三、看圖解答應用題并列式(每次出現(xiàn)3幅圖)
1、出示毛毛蟲圖
師:現(xiàn)在老師要來考考你們,看,什么昆蟲來了?(毛毛蟲)老師手指第一幅圖,這幅圖是什么意思?(樹葉上有3只毛毛蟲)這幅圖是什么意思?(又爬來了2只毛毛蟲)現(xiàn)在樹葉上一共有幾只毛毛蟲呢?我們一起看第三幅圖(樹葉上一共有5只毛毛蟲)怎么列算式?告訴大家為什么要用加法?(因為又爬來了,原來少,最后一幅圖中的毛毛蟲變多了,所以用加法)
師:我們一起來說說這三幅圖的意思:樹葉上有2只毛毛蟲,又爬來了2只毛毛蟲,樹葉上一共有4只毛毛蟲。2+2=4
2、出示螞蟻的圖片
師:看,這又是什么昆蟲?土坡上有幾只螞蟻?這幅圖師什么意思?走掉了3只螞蟻,現(xiàn)在土坡上還剩下2只螞蟻,F(xiàn)在老師要請一位小朋友完整地說說這三幅圖的意思?(土坡上有5只螞蟻,走掉了3只螞蟻,土坡上還剩下2只螞蟻)誰來列算式?說說這里為什么用減法?(因為螞蟻又走掉了,原來多,最后一幅圖中的螞蟻變少了,所以用減法)
3、出示蜘蛛和蝴蝶的圖片
師:小朋友看,這里有什么昆蟲?(蜘蛛和蝴蝶)請小朋友仔細看看,動動你的小腦筋,這兩大幅圖應該用加法還是用減法呢?(蜘蛛用加法,蝴蝶用減法)為什么蜘蛛用的是加法?(因為蜘蛛又來了,原來少,最后變多了)為什么蝴蝶用的是減法?(因為蝴蝶又飛走了,原來多,蝴蝶最后變少了)誰來用一道算式把它們記錄下來。我們一起說說這三幅圖的意思。(蜘蛛網上有2只蜘蛛,又爬來了3只蜘蛛,現(xiàn)在一共有5只蜘蛛。2+3=5花叢中有4只蝴蝶,飛走了1只蝴蝶,花叢中還剩下3只蝴蝶。4—1=3)
總結:今天小朋友學得很認真,學會了看圖解答應用題,并且列出了算式。
四、幼兒看圖練習
1、講解、示范
師:下面請小朋友們來完成一張作業(yè)單。先說一說三幅圖的意思,然后在下面的空格里列出算式。數(shù)字寫在日子格里,符號寫在圓圈里。
2、幼兒練習
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教學活動,讓我了解了孩子對數(shù)學都很薄弱,為了能夠使他們對數(shù)學感興趣,我準備在以后的數(shù)學活動中多加游戲,做到讓幼兒在玩中樂、玩中學的目的。真正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不斷提升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
小百科:昆蟲:昆蟲種類繁多、形態(tài)各異,屬于無脊椎動物中的節(jié)肢動物,是地球上數(shù)量最多的動物群體,在所有生物種類(包括細菌、真菌、病毒)中占了超過50%,它們的蹤跡幾乎遍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和昆蟲做朋友小班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通過組織室外活動或與自然課教學配合,指導學生在生活中仔細觀察昆蟲的形態(tài)和花紋,了解其特點,使學生從感官的滿足引發(fā)表現(xiàn)的欲望,促進他們主動地投入學習。本課教學內容偏重于對昆蟲的形態(tài)和花紋特點的認識和表現(xiàn),通過對昆蟲的觀察了解,畫自己喜愛的昆蟲,制作自己熟悉的昆蟲,幫助學生建立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由于學習內容接近學生生活,在直接體驗的基礎上,學生一般能夠主動去發(fā)現(xiàn)昆蟲的特點,并饒有興趣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教學目的:
1.了解昆蟲的形態(tài)和花紋的基本特點。.
2.大膽運用色彩進行繪畫表現(xiàn)。
3.運用多種方法用紙制作昆蟲。
4.增強親近生活的熱烈情感。
教學重點:啟發(fā)學生回憶昆蟲的外形特征。
教學難點:昆蟲花紋顏色的對稱搭配。
教具準備:準備一些關于昆蟲的小卡片/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課之前,老師首先給大家看些小卡片:(師展示昆蟲小卡片),好看嗎?這是一些關于什么的小卡片呢?說到昆蟲,它可是個大家族,教案《美麗的昆蟲教案》。不管在水里,土壤里,草地上,石縫中到處都有它們的痕跡。它就在我們的身邊。今天這節(jié)美術課,老師將繼續(xù)帶領大家進入神奇美麗的昆蟲世界,去觀察了解這些可愛的小生靈。
二、講授新課:
1.交流:首先請同學們想一想、說一說,你都喜歡哪些昆蟲?為什么喜歡它呢?這些千姿百態(tài)的昆蟲都有哪些特點呢?
(學生回答:)
概括(教師結合卡片進行):大家說得可真棒,這些昆蟲不管怎樣變化多端,但通常都分為頭、胸、腹三個部分,頭上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兩對翅膀,形狀各異,色彩豐富。
2、欣賞:今天老師還為大家準備了一些漂亮的昆蟲圖片,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希望同學們在看的過程中,要認真仔細,最少記下一種昆蟲身體的形狀、圖案和顏色等特征。觀看過程中可以討論交流。
3、講解示范作畫步驟:
A、構思:選擇自己熟悉喜愛的昆蟲。
B、起稿:構圖要飽滿,直接用黑彩筆畫,如果畫錯則用修改添加法進行巧妙掩蓋。
C、裝飾:在昆蟲身上添加圖案花紋,注意兩邊對稱。用學過的線和基本形來裝飾。
D、涂色:色彩要鮮艷,多用對比色。涂背景色時可多用近似色豐富畫面層次。
三、學生作畫,教師巡回輔導:
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對勇于創(chuàng)新、大膽作畫的同學予以表揚。提醒學生活學活用,多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創(chuàng)作。鼓勵學生畫出和別人不一樣的美麗的昆蟲來。
四、作業(yè)展評:《我眼中的昆蟲》畫展
讓學生自己進行評價,選出最美的昆蟲作業(yè)。教師引導學生從構圖、色彩、創(chuàng)意等方面進行評價,盡量肯定每一個學生的優(yōu)點。
五、課堂小結:
看了同學們畫了這么多美麗的昆蟲,老師心里真開心。昆蟲和我們生活在一起,有的是益蟲,如:蜻蜒、蜜蜂、七星飄蟲等,我們要保護它。有的雖然是害蟲,如:蒼蠅、蚊子,但它們也為科學家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幫助。老師希望大家在課后多去觀察了解這些昆蟲,并且把你們在生活中觀察到的美的東西用畫筆把它記錄下來
六、布置作業(yè)(課后去大自然觀察一下自然中的昆蟲的生活習慣)
和昆蟲做朋友小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經介紹認識螳螂外形體態(tài)。
螳螂可捕食多少種害蟲,大概有哪些害蟲。
活動準備
螳螂幻燈片
活動過程
一、播放幻燈片
1、以前我們都認識水果或蔬菜,我們今天就來認識昆蟲。
2、小眼睛看大屏幕上的投影儀,看看上面播放的昆蟲認識嗎?
3、大家都不認識,那我們就來和昆蟲認識認識吧!
二、認識螳螂外形體態(tài)
1、這個身體長長的、全身綠色或褐色的昆蟲叫螳螂。
2、螳螂有三角形的頭部,頭可以自由動,有短觸角。
3、螳螂有扁平修長的體型,前胸可以轉動。
4、螳螂的前肢發(fā)達有力,有尖刺很鋒利。
5、螳螂的某些特征,有的我們也可以通過屏幕看見。
6、螳螂有四翼翅膀,長的復雜。
7、螳螂的腹部是圓筒形,螳螂的蹠節(jié)幾乎有5節(jié),末端2爪,股節(jié)和脛節(jié)外緣有時向外延伸。
三、螳螂食物
1、通過認識螳螂,是不知道螳螂身體長得很復雜啊!
2、我們在餓的.時候吃糧食,那螳螂吃什么啦?
3、老師講給你們聽,都要豎起小耳朵聽哦!
4、螳螂是肉食昆蟲,但也是益蟲,它專門吃禍害糧食的昆蟲。
5、螳螂可以捕食害蟲40余種,蟬、飛蝗、螽斯苦蟲、蛾蝶……
6、螳螂的身上還用很多我們可學的知識,這節(jié)課就先學到這。
四、小結
1、剛才我們邊看幻燈片,邊學有關螳螂的知識,你們都會了嗎?
2、以提問的形式,在復習一遍。
和昆蟲做朋友小班教案 篇6
活動目的:
知道昆蟲會用擬態(tài)來保護自己,并能按照擬態(tài)的不同進行分類。
活動準備:
各種昆蟲的擬態(tài)圖片、集合圖片
活動重點:
昆蟲擬態(tài)的涵義
活動流程:
引起愛好——初步接觸——觀察分類——延伸活動
活動過程:
一、引起愛好
1、出示圖片: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位客人,看看它是誰?
2、引導觀察:它是誰?它在哪里?
二、初步接觸
1、觀察蓬萊蛾獵蟬,提問:
(1)、你們看見它了嗎?
。2)、單獨觀看:它長得什么樣?為什么剛才我們找不到它?
。3)、蓬萊蛾獵蟬為什么要長得象樹上的斑點?
2、介紹擬態(tài):昆蟲為了保護自己,能模擬別的東西的本領就叫擬態(tài)。
3、過渡提問:你們還知道有哪些昆蟲會擬態(tài)這種本領?
三、觀察分類
1、出示圖片:這些都是誰?
2、熟悉不同的擬態(tài):這些昆蟲都是模擬什么呢?(蚱蜢、竹節(jié)蟲、尺蠖、貓頭鷹蝶、寬尾鳳蝶幼蟲)
3、小結:有些擬態(tài)昆蟲是模擬植物讓敵人看不見來保護自己、有些是模擬別的動物恐嚇敵人來保護自己。
4、提出分類要求:哪些是模擬植物?哪些是模擬動物?
5、出示集合圖片,幼兒操作:把模擬植物的放在一起,模擬動物的放在一起,該怎么放?
(模擬植物的放竹節(jié)蟲那邊,模擬動物的放貓頭鷹蝶那邊)
活動結束:
提問:除了昆蟲,別的動物會不會用擬態(tài)來保護自己?
和昆蟲做朋友小班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感受昆蟲顏色的多樣性,激發(fā)探究大自然的興趣。
2、了解常見昆蟲及其顏色。
3、能用簡單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
4、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5、鼓勵幼兒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活動準備
幼兒圖書,昆蟲圖片,可涂色的蝴蝶、蜻蜓等昆蟲圖畫若干。
活動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
——教師神秘地出示一張幼兒熟悉的昆蟲圖片(蜻蜓、蝴蝶等),請幼兒看看它是誰?它有什么特點?它是什么顏色的?
——教師請幼兒說說自己還看到過什么昆蟲以及它的顏色。
二、開拓視野。
1、認識昆蟲。
——教師請幼兒打開圖書至《顏色在哪里——昆蟲》,請幼兒觀察有什么昆蟲以及它的顏色。
——教師出示圖片,請幼兒在自己的圖書上找到它的位置,然后告訴幼兒它的名稱。
——教師引導幼兒用顏色形容見到的昆蟲。例如:黑色的天牛等。
2、開心游戲。
。1)教師出示昆蟲圖片,請幼兒說出它的名稱及顏色。
。2)教師說昆蟲的名字,請幼兒找到這個昆蟲,并說說它的顏色。
三、快樂涂鴉。
——將印有蝴蝶、蜻蜓等昆蟲圖片的紙發(fā)放給幼兒,請幼兒給昆蟲涂上喜歡的顏色。
四、作品分享。
——請幼兒互相欣賞和介紹作品。 活動應變 有些昆蟲身上有幾種顏色,可以引導幼兒說出昆蟲身上不同的顏色?梢约毞值矫總身體部位。例如:七星瓢蟲的頭是黑色的,身子是橙色的,身上還有黑色的點等。
活動延伸
1、收集昆蟲圖片,制作成圖冊,讓幼兒閱讀圖冊,認一認圖冊中的昆蟲,說一說它們的顏色。
2、到戶外觀察昆蟲。
區(qū)角活動
語言區(qū):投放制作好的昆蟲圖冊,鼓勵幼兒翻閱并進行簡單描述。
美工區(qū):提供彩筆或蠟筆等,請幼兒簡單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美麗的蝴蝶”。
益智區(qū):教師用昆蟲圖片制作拼圖,請幼兒拼出昆蟲。
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用塑料勺子、雪糕棒貼上翅膀、眼睛,變成蜻蜓,再制作成吊飾裝飾活動室。
家園同步:1、幫助幼兒收集昆蟲圖片并制作成圖冊。
2、帶領幼兒到戶外觀察昆蟲,說說其顏色。
隨機教育:昆蟲身上的顏色有很多種,在引導幼兒說顏色的時候,要觀察仔細。
相關鏈接:可以跟幼兒一起欣賞名作《昆蟲記》繪本,請幼兒觀察圖畫,成人可以幫助幼兒講解內容。
附錄:蝴蝶的顏色
蝴蝶的顏色主要表現(xiàn)在翅膀上,翅膀的顏色有的鮮艷,有的是灰暗色的。蝴蝶鮮艷的外表對天敵、克星起到震懾作用,而不敢接近或捕食,如有劇毒的蛇和色彩斑斕的毛毛蟲一樣都是有毒的;有的蝴蝶翅膀的顏色是枯黃的,如枯葉蝶,它起到的是偽裝的作用;有些蝴蝶翅膀上像長有一只到多只眼睛,作用也是震懾天敵。其實翅膀的重要作用就像人的皮膚一樣可起到調節(jié)體溫的作用,蝴蝶翅膀上有許多鱗粉(有點像魚鱗)。翅膀的顏色分為物理色和化學色,物理色是通過鱗粉,用顯微鏡看就是許多細小的鱗片,鱗片對陽光的反射折射散射,角度可以改變(像拉百葉窗簾)來控制體溫,所以在強光照射下,這種翅膀的顏色不會改變;化學是通過色素改變翅膀顏色,所以在強光下這種顏色會發(fā)生改變,因為色素被太陽光中的射線破壞了。
活動反思
幼兒期是語言發(fā)展,特別是口語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應為幼兒創(chuàng)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幼兒的語言學習應在生活情境和閱讀活動中引導幼兒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文字的興趣。
和昆蟲做朋友小班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 能按照事物的大小分類。
2. 喜歡參與集體游戲,享受和大家一起玩游戲的樂趣。
3. 培養(yǎng)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 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shù)學活動的樂趣。
5. 樂意參與活動,體驗成功后的樂趣。
活動準備
1. 《花兒的世界》幼兒用書或電子書第24頁。
2. 大的和小的昆蟲 圖片,例如蝴蝶、蜜蜂、蜻蜓等。
3. 呼拉圈。
4. 音樂。
活動過程
1. 出示幼兒用書或電子書,請幼兒數(shù)一數(shù)圖中有多少只蝴蝶、蜜蜂和蜻蜓。
2. 請幼兒在書中指出比較大的蝴蝶、蜜蜂和蜻蜓。
3. 發(fā)給每位幼兒一張大的或小的昆蟲圖片,請拿著同一種昆蟲圖片的幼兒手拉手,然后比一比誰的昆蟲大,誰的昆蟲小。
4. 把呼啦圈放在地上當做昆蟲的家,向幼兒示范游戲的玩法:
播放音樂,請幼兒拿著昆蟲圖片圍著呼啦圈行走;當音樂停止時,教師說出一個指令,例如“大蝴蝶回家了”,拿著大蝴蝶圖片的幼兒便要立刻走進呼啦圈。
5. 幼兒可交換昆蟲圖片,重復進行游戲。
活動評價
1. 能按事物的大小分類。
2. 樂于參與集體游戲。
活動反思
數(shù)學來源與現(xiàn)實,存在于現(xiàn)實,并且應用與現(xiàn)實,數(shù)學過程應該是幫助幼兒把現(xiàn)實問題轉化為數(shù)學問題的過程。教育活動的內容選擇應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和昆蟲做朋友小班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知道幾種秋天昆蟲的名稱和外形特征。
2、嘗試用觀察講述了解各種昆蟲的不同生活習性。
活動重點:
知道秋天昆蟲的名稱和特征。
活動難點:
能發(fā)現(xiàn)各種昆蟲的不同點。
活動準備:
圖片,課件。
活動過程:
一、看看認認
1、你知道秋天都有那些昆蟲?(幼兒自由講述)
2、觀察圖片,課件
這里都有那些昆蟲,你知道它們的名稱嗎?
小結;秋天的昆蟲有:蟋蟀、蜻蜓、瓢蟲、蚱蜢、蝴蝶、天牛。
3、這些昆蟲哪些地方長得一樣?哪些地方長得不一樣?
小結:它們都是六條腿、有觸角,它們共同的名稱叫昆蟲。
二、觀看課件
1、觀看螞蟻搬食品
討論:它們是怎樣搬食品的?
它們喜歡在一起,熱熱鬧鬧、互相幫助、齊心協(xié)力做事。
2、觀看會變色的蚱蜢
蚱蜢喜歡在草地跳跳蹦蹦,并會隨草的顏色變而變
三、昆蟲運動會:蜻蜓開飛機、蟋蟀來摔跤,蜜蜂練長槍、螳螂舞大刀。
螞蟻練舉重、蚱蜢學跳高、昆蟲運動會、大伙勁頭高。
和昆蟲做朋友小班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借助昆蟲運動會的故事情節(jié),了解昆蟲的主要特征。
2、仔細傾聽科學童話,了解內容,并能從中獲得一定的科學知識。
3、熟悉昆蟲的定義,并能據(jù)以作出判斷。激發(fā)幼兒愛護大自然的情感。
4、模仿昆蟲的動作姿態(tài),在活動中鍛煉大肌肉動作的協(xié)調性。
5、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4、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幫助別人的快樂。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借助昆蟲運動會的故事情節(jié),了解昆蟲的主要特征
難點:熟悉昆蟲的定義,并能據(jù)以作出判斷。激發(fā)幼兒對昆蟲的好奇心。
活動準備
昆蟲圖片及頭飾、昆蟲課件
活動過程
一、律動。《去郊游》
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大自然嗎?那我們趕緊準備好一起去郊游吧。
二、說一說:
1、在大自然里你都看到了什么蟲蟲?
2、老師這里也有一些蟲蟲,我們看一看他們都有些什么特征,哪些地方是一樣的?
三、總結蟲蟲一樣的地方,(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嘴,一對觸角,眼睛,具有三對足,一般還有兩對翅膀)像有這樣特征的小蟲蟲就叫昆蟲。
四、講述故事《昆蟲運動會》,使幼兒了解昆蟲的判斷特征:
1、師:夏天來了,昆蟲們要在這美麗的季節(jié)開個運動會,小昆蟲們都來了,你們猜一猜,會有哪些昆蟲來參加那?
。ㄓ變焊鶕(jù)自己的經驗回答)
2、昆蟲都來了。(教師講述故事,并貼出圖片)
提問:為什么小螞蟻要請蝸牛、蜈蚣、蚯蚓和蜘蛛回去?
。◣椭變夯貞浌适聝热荩私饫ハx主要特征)
3、(出示毛毛蟲)毛毛蟲來了,他能參加運動會嗎?為什么?
4、為什么毛毛蟲能參加兩個項目的比賽那?
5、再次完整欣賞故事(提示幼兒注意傾聽故事中角色的對話)
五、活動延伸:模仿游戲
模仿昆蟲動作姿態(tài)比賽,鍛煉幼兒大肌肉動作協(xié)調性。
活動反思:
多元整合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從活動的內容我們也把學習活動的內容于我們的課題研究進行有機整合,把孩子對昆蟲積累的經驗和對體育運動有那些等方面經驗的收集進行有機整合,使孩子對兩個不同的內容出發(fā)收集相關的學習資料,便于孩子在活動過程中得以體現(xiàn)。
活動目標也是有機整合,在活動中,把對昆蟲特征的感知與不同運動的操作的方式進行有機的整合,孩子在思索的過程中不僅學會觀察昆蟲的特征,還要尋求不同運動的玩法,通過觀察比較讓孩子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知道什么樣的運動更能適合這個昆蟲參加比賽。
還有組織形式的有機整合,活動中通過集體交流、小組討論等多種方式的有效運動,使得孩子在活動過程中產生積極表現(xiàn)得欲望,使得孩子的一有經驗在活動中通過老師的梳理、提升得到全面的發(fā)展。
和昆蟲做朋友小班教案 篇11
【活動目標】
1、學習解答口報應用題,初步體驗應用題的基本結構。
2、鼓勵幼兒用簡明的語言表述應用題中事物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
3、喜歡數(shù)學活動,樂意參與各種操作游戲,培養(yǎng)思維的逆反性。
4、有興趣參加數(shù)學活動。
【活動準備】
教具:2輛玩具汽車,5本圖書(實物),教學掛圖(二)中的3只蝴蝶、4只蜜蜂、5只瓢蟲等(貼絨動物),教學掛圖(二)中花朵和草地的背景圖。
學具:幼兒用書第5頁《背景圖(一)》、第6頁《背景圖(二)》,第9~10頁《數(shù)群卡》的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一、教師口報應用題。
教師邊演示實物邊講述應用題。
教師先出示1輛汽車玩具,再出示1輛汽車玩具。
師:小明有1輛汽車玩具,爸爸又送給他1輛汽車玩具。
師:小明一共有幾輛玩具汽車?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來的?
二、體驗應用題的基本結構。
教師在花朵的背景圖上先出示2只蝴蝶,再出示1只蝴蝶。
師:花朵上飛來了2只蝴蝶,又飛來了1只蝴蝶。
師:花朵上一共有幾只蝴蝶?
教師在花朵的背景圖上先出示1只蜜蜂,再出示3只蜜蜂。
師:誰能把剛才老師擺蜜蜂的事講給大家聽聽?你還能問一個什么問題呢?
師:誰能用三句話把這件事情講清楚?如“花園里有1只蜜蜂,又飛來了3只蜜蜂,花園里一共有幾只蜜蜂?”
教師在樹干的背景圖上先出示4只瓢蟲,再出示1只瓢蟲,請幼兒用三句話講述應用題的題意。
三、鼓勵幼兒用簡明的語言表述應用題中事物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
教師出示實物或貼絨教具,引導幼兒用所出示的實物或貼絨教具編一道應用題,要求幼兒用簡明的語言表述應用題中事物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即能用三句話編一道題目來考考大家,說清事物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并提出問題。
四、幼兒操作活動。
請幼兒利用草地背景圖、數(shù)群卡編講應用題。
【活動延伸】
在日;顒又,利用散步、上下樓梯、發(fā)放點心、體育活動的機會,引導幼兒用三句話表述應用題,并進行解答;或是利用這樣的教學形式進行口報減法應用題的學習。
教學反思:
數(shù)學活動對于小朋友來說是個很愉快的課程,因為整節(jié)活動中游戲的時間多,而且小朋友動手操作的機會比較多,但是要讓孩子們能真正的理解這節(jié)教學活動的內容,并做到熟練掌握、靈活運用卻不是那么容易。
【和昆蟲做朋友小班教案(精選11篇)】相關文章:
《好朋友》小班教案10-23
小班科學做果汁教案10-01
我和什么做朋友作文02-14
《太陽和月亮》小班教案11-15
鴨蛋和雞蛋小班教案11-03
《小雞和小鴨》小班教案07-29
小班教案《母雞和小雞》02-05
小班教案:太陽和月亮01-18
《好朋友》小班音樂教案12-06
圖形找朋友小班教案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