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夜走靈官峽教案
教學要點:
一、指導學習
一、三部分;
二、總結(jié)全文、完成作業(yè)。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指名朗讀成渝父母勞動的畫面(第22段和第31段)
二、分析兩個勞動畫面
提問:這兩段描寫中,哪些詞語形象地表現(xiàn)了成渝父母的優(yōu)秀品質(zhì)?
提示:“貼在萬丈絕壁上”的“貼”,形象地表現(xiàn)了成渝父親和工人們不畏艱險、忘我勞動的精神!胺路鹪陂_鑿登天的梯子”,這一形象的比喻說明工人勞動的艱難及其巨大意義!白兂梢粋雪人”、“像一尊石像”、“屹然不動”,說明盡管環(huán)境惡劣,成渝的母親卻堅定不移地守住工作崗位。
啟發(fā):以上兩個畫面都是采用“遠鏡頭”的描寫方法,給人一種壯闊、雄偉的感覺。既勾勒了工地艱苦的環(huán)境,又表現(xiàn)了工人們沖天的干勁和忘我勞動的精神。
討論:作者將較多的筆墨用在描寫成渝這一人物形象上,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我們已經(jīng)知道,作者寫本文的'目的是為了歌頌筑路工人不畏艱險、忘我勞動的崇高品質(zhì)。但作者并沒有將主要筆墨放在工地上,卻著力描寫一個工人家庭的孩子。通過孩子的言談表現(xiàn),讀者了解了他父母一心為公忘我勞動的崇高品質(zhì)。這種不直接描寫所要寫的對象,而通過別的人或事物來烘托、渲染的寫作方法叫“側(cè)面描寫”。
提問:在已學過的課文中,有運用這種寫作方法的嗎?
提示:如第一冊的《小橘燈》就運用了這種寫法。這種方法運用得好,即能節(jié)省筆墨,又能給讀者以較大的想象余地,產(chǎn)生的藝術效果將更加顯著。這也是本文最顯著的寫作特色之一。我們在今后的習作中要學習運用。
啟發(fā):文章在記敘過程中,作者插入了一段感想,也就是議論。(指名讀第32段)這段感想是在敘述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就全篇而言,這段議論性的文字起著承上啟下,歸納中心,深化主題的作用。
三、指導學習第三部分
學生齊讀這部分。
討論:開始“我”打算“找個避風的地方蹲上一陣”,待天明后再走,而現(xiàn)在為什么又連夜繼續(xù)趕路呢?
提示:“我”把成渝緊緊地抱起來,暖了暖他的臉。這一細節(jié)的描寫,既寫出了“我”對成渝的喜愛,又寫出了“我”對成渝一家人以及筑路工人們的崇敬,同時也寫出了“我”受鼓舞的興奮心情。
“放”下他,“裹”緊大衣,把帽沿往下“拉了拉”,“出”了石洞,“下”了山坡,“走”去。這一系列動作,寫出了“我”急切的心情和戰(zhàn)勝風雪的決心、意志。
四、指導學習第一部分
學生快速閱讀這一部分并思考:這部分寫了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
提示:這部分既寫了靈官峽的環(huán)境之險,同時也描繪了一幅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
這一部分是環(huán)境描寫,為全文作了鋪墊,起到了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和深化主題的作用。
五、布置作業(yè)
1.課后一、四、七
2.摘抄:八。
夜走靈官峽
線索:“走”
“難走”
語言舉止表情性格特征
“我不是個人?”背、挺、舔忽閃傻呵呵天真可愛
“明天還下雪?”爬、伸、望皺眉頭,偏腦袋關心工地
“我不睡”咬、擺、瞪頭搖得像……堅守崗位
寫成渝是為了表現(xiàn)其父母乃至工人階級的崇高品質(zhì)。
“仍要走”
“放”,“裹”
“拉”,“出”
“下”,“走”
“我”受到鼓舞后的心情。
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深化主題
【七年級語文夜走靈官峽教案】相關文章:
《三峽》語文教案15篇02-24
《三峽》語文教案14篇02-28
語文七年級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1-08
《走呀走》中班音樂教案08-14
小鼻子真靈中班教案11-07
八年級語文《三峽》教案10-23
八年級語文教案《三峽》11-10
《走一步,再走一步》語文教案03-23
七年級語文《童趣》教案10-30
《春》七年級語文教案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