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觀后感(精選19篇)
看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致青春》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致青春》觀后感 篇1
也許是“青春”這個詞太有煽動力,我居然在上班時間看了我一向不太感冒的趙薇拍攝的第一部電影《致青春》,關于這個詞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悟,也有關于屬于自己的回憶,同時每個人也有自己的專屬標簽。個性鮮明的一堆人聚在一起演了一個不驚天動地,但是卻能引起人無限思考的故事。故事沒有催人淚下的惡俗情節(jié),沒有讓人羨慕嫉妒恨的轟轟烈烈愛情,有的只是平淡的故事,更為重要的是當中有著我們的影子,能不知覺中將自己的心跳與之一致,這也許就是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
關于鄭微:是一個敢愛敢恨,天真,善良,率真的女孩子。為了與心中的白馬王子林靜在一起,孤身一個人考取了林靜所讀的大學,但是卻發(fā)現心中的王子已經騎著白馬遠走高飛,她痛哭流涕但不歇斯底里。之后,如大多數惡俗的言情劇一樣,與陳孝正相遇在一個美麗的誤會里,然后就是相愛并且最終分離。多年后與林靜相遇偶然,社會的洗禮早已沖淡了當初對愛的熱情。只是當阮莞逝時卻忽然如夢方醒想牢牢的抓住能抓住的一切,請求林靜娶她,但是在施潔的面前卻相形見愧,只能默默離,終究發(fā)現在終將逝的青春里沒有什么是她能抓住的。那轉身的背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關于林靜:一個受傳統(tǒng)道理觀念緊緊束縛,容易屈服于現實的男人。他是愛鄭微的,不過因鄭微母親與其父親的茍且之事而遠遠逃離,但只是逃而不離,一直默默的關注著鄭微的一舉一動。之后在一個意外中遇到了他的宿命伴侶——施潔,他不愛她,但是屈服于施潔的占有欲,無力抗爭。鄭微在阮莞死后大受刺激向其要求娶她,他只是默默接受;當鄭微悄然離,他只是輕輕嘆息。從沒有想過與不公的命運做任何的抗爭,懦弱的接受著一切。他的懦弱讓他錯過了他愛著的女人,也錯過了與父親的相處的7年時光。只是令我深思的是我的懦弱又讓我錯過了些什么呢?
關于陳孝正:缺乏安全感,對目標相當明確并且執(zhí)著,有強烈的反抗精神,同時也是精神潔癖患者。他與鄭微的初次見面是具有強烈視覺效果的,因為鄭微拿起他的模型把玩激起了他劇烈的反應,因為對于他來說那個模型就是他所有夢想所在,所有試圖破壞他夢想的一切阻礙都必須徹底清除,一把將鄭微推翻在地,這也為他最終離開鄭微埋下伏筆,因為他的生命里不允許任何誤差,哪怕一厘米也不行,而鄭微注定是他生命里無法忽視的誤差和阻礙。同時他是自卑的,在鄭微的生日時,他因為許開陽送的貴重手表而無地自容,強烈的自尊心讓他手足無措。當然我們不能苛責他,他生活的是當今的社會,不是一個“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時代,他想一鳴驚人還需要借助許多外部條件,所以他最終妥協了,用與鄭微的愛情換取出國留學深造。最后他還是回來了,變成他自己也討厭的樣子,他希望彌補以前的錯誤,渴望與鄭微從歸于好,但是現實告訴他——有些最初渴望得到的東西,也許當你真正得到了卻發(fā)現原來并不是心目中的樣子;不是所有的錯誤都會有改正的機會;有的原本覺得很討厭的人,因為現實的需要你可能會不自覺的變成與之一樣的人。
關于阮莞:所有男人最渴望得到的女人,漂亮,寬容,率真,理性同時兼具感性,溫柔不失個性,出的廳堂入的廚房,具備所有男人渴望的優(yōu)點。當鄭微失戀時與其對飲的豪邁讓人刮目相看;與趙世永在一起表現的溫柔讓人無限向往;當得知趙世永出軌時在火車過道落寞的身影讓人無盡感傷;當被汽車撞時脆弱的身體緩緩墜讓人為之惋惜。她始終渴望與彼此相愛的人廝守終身,但最終事與愿違。她對愛情要求完美,當她用懷孕試探,趙世永所表現出來的震驚讓她徹底失望,毅然決絕的與之分手。她說當她從北京回后她就能回“死心塌地”的過以后的生活,她最終只做到了第一個字,至于“回”她食言了,也許這個人物塑造的太過于完美,導演只能用“死”來完美她的完美,只有這樣才能讓她的青春永不逝,生命終結于最美好的時刻,同時更沒有讓她與并不相愛的人在一起,阮莞的青春是完美的。
關于張開:現今社會中蕓蕓眾生中小人物的代表,但是卻是個人覺得劇中塑造最為成功人物,虛榮,卑微但是對朋友仗義。當同學聚會時穿著一身A貨出現,吹噓著自己一年賺上百萬,慣有的精神潔癖讓我深深的鄙視其虛榮,但是轉念一想,誰又不是虛偽的生活在這個社會中呢,所以順帶深深鄙視一下自己。他對阮莞的愛無聲無息,他的青春也隨著阮莞生命的逝而逝。也許是巨大的身份條件差距讓他連表白的勇氣都沒有,只能在阮莞的墳前才有勇氣輕輕說出那句“我愛你”。在這個沒背景就沒有一切的社會里,只能希望他能搭著陳孝正這顆大樹飛黃騰達,也許兩個同樣出生卑微的人能擦出強烈的火花。
關于黎維娟:現今社會一個讓人厭煩的群體代表,渴望通過嫁入豪門徹底改變生活,她的生活潔癖恰到好處的表現了一切,不達標準休想上她的床,即使是與她青梅竹馬一起長大的那個他也不行,因為那個他沒有與她考入大學,沒有與之期望的身份和地位,他對黎維娟愛只值兩個包子。最終她如愿的嫁入豪門,也許很多人對她的不勞而獲嗤之以鼻,但是她背后付出的代價又有誰能知道呢?她被丈夫前妻的兒子用水槍淋濕,誰能保證不是她付出巨大代價的冰山一角呢,所以她也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不勞而獲。
關于朱小北:強烈的是非觀及自尊心,率直,仗義,出生貧微但有著樂觀的心態(tài),一直單純的像個長不大的假小子,直到被冤枉偷東西,因為對其自尊心的強烈傷害爆發(fā)出強烈的反抗力和破壞力,最終因為沖動的舉動遭受退學的懲罰,當然這件事更多的是表明當你沒有身份沒有地位的時候遭受不公平的待遇是現今這個社會的常態(tài),盲目的歇斯底里的爆發(fā)往往會承受無法承擔的后果。至于影片最后,許開陽詢問是否認識他時,她矢口否認,朱小北對她青春的否定我也不知道如何評價,也許對過往錯誤的掩飾,也許只是為了遺忘過開始更好未來。
關于許開陽:應該是現今生活中真實的“富二代”,有著“富二代”的目空一切,但是并不讓人心生厭煩,大多數“富二代”并不像人們口傳中的那樣可惡可恨。當在腳踏船上對鄭微示愛遭受拒絕時的終身一跳是如此的可愛,即使之后對陳孝正的群毆在我看來也沒有那么仗勢欺人。青春該有的“朝氣蓬勃”在他的表演下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關于趙世永:也許是劇中的唯一大反派,缺乏男人應有的責任感,當做錯事跪在阮莞面前時顯得是如此的猥瑣;當聽到阮莞告之懷孕時驚慌失措的表情是那樣讓人啼笑皆非;當邀請阮莞北京觀看共同喜歡的樂隊演唱會渴望從歸于好時顯得如此厚顏無恥。我承認我對這個人物帶有強烈的主觀情緒,不過我堅持這個人值得我致以最深惡痛覺的鄙視。
關于青春:說了那么多,其實我真的對“青春”這個詞語很迷茫,只是對那些漸行漸遠跑調的青春無所適從,我更不知道它對于我個人而言意味或者代表了什么,只是模糊的覺得一段話也許能說明什么——“人的一生應該至少有兩次沖動,一次是奮不顧身的愛情,一次是說走就走的旅行”,只是我一樣都沒有。借以上祭奠死的年華,緬懷逝的青春,提醒自己珍惜還存在的現今。
《致青春》觀后感 篇2
這場電影總會讓我想,到時候,我們的畢業(yè)場面會是怎么樣的。有人說,畢業(yè)就是擊碎一面玻璃,然后擦著碎片過去,血肉模糊之后分道揚鑣。與其把它形容的就像烈士就義那般壯烈,不如這樣云淡風輕的描述:曾經并肩奔跑的伙伴,在舉杯祝福后走散。對于我們這些離畢業(yè)不遠的學生,每一次歡聚都是值得我們紀念的時光。
因為已經有太多人對《致青春》這部電影有了很專業(yè)的評價,在這里我們就不管電影如何了,至少,多年之后,我們都會記得,正值青春時光,有這樣一場電影獻給我們有夢、有愛、還有明天的青春年華。我們的今天恰似他們已經逝去的昨天。我們正辜負著別人,或者正被別人辜負著;愛著某某,或者正被某某深愛著;夢想著未來,或者正夢游著迷失著青春;在一起的時候永遠不會意識到,明天我們即將離去各自奔天涯。
最美好的時光遇見了最美好的你們,然而,時光的腳步太快。驀然回首的時候,回想起來的都是過去的人和事,才發(fā)現生命里已有好多擦肩而過的人,現在都失去了音訊。當時也是以為一直會在一起,所以感謝的話都沒多說。而此時的我們,站在大學的中央,即沒有剛入學之時的書生意氣、青春與夢想同在的昂揚斗志,亦沒有即將畢業(yè)之時的依依不舍、生存與求職同在的重重壓力。在這青春做伴的年華里,我們正悲傷著別人的悲傷,狂歡著別人的狂歡,還沒有醒悟過來我們該如何奮斗,如何去追求,如何去愛。
青春,就好比春天,終將逝去,沒有不朽的青春。但是我們可以去追求無悔的青春,去拼搏出一個不朽的人生。已經逝去的,或是時光正好的青春年華,都是那么的相似,我們總是可以從別人的人生軌跡里看到自己的過去、現在或是將來。一茬又一茬的青春,就好比這一年一綠的春草,這一茬老去,那一茬又郁郁蔥蔥的正招人喜歡。然后又一寸一寸的枯黃。我們終將青絲成白發(fā),我們終將夢想成真或者平凡一生,悄悄的祭奠了青春夢想。我們終將和相愛的人擦肩而過或者攜手白頭,我們終將嘗遍酸、甜、苦、辣,百經挫折最終我們百煉成鋼。
青春正好的我們,我們即將經歷的,或是正在度過的,那是一場從不曾有過的盛宴,畢竟我們就是我們,誰說我們一定要走別人的路,誰說輝煌背后沒有痛苦?好好把今天,明天路也要我們摸著石頭過河。誰不曾迷茫,誰又會一帆風順,是福、是禍我們終將要走一遭,何不朝著自己的心之向往,勇往直前!今天,你們若相愛的請深愛,人生最美不過執(zhí)子之手,與子攜老。若有夢想,就堅守著,去追求,人生最值得的事或許也是為夢想拼搏。希望多年之后,我們還會記得有青春做伴的時候我們是同窗好友。其實,我們可以少一點責備,多一點包容,有人說,“青春是用來懷念的。”那么,不留下值得懷念的,我們去懷念什么?再不瘋狂青春就荒了,荒了就像沒有了過往。再不瘋狂我們就忘了,忘了就像白活了一場。青春正好的年華,在這校園里我們就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請不要再辜負,不要再傷害,不要再為了名利弄的魚撕網破。弱肉強食的社會需要有我們一起相依為命,不是誰超過了誰就成為了王者,而是要相信我們結伴行千山也定能踏過。再不幸的昨天終逝去,再輝煌的昨天終將暗淡,今天,我們相聚在這里,還沒有到了懷念的時候,擁有的時候就好好珍惜。
這一生能夠遇見多少人,又能結識多少人,又能永遠記住多少人,又能有多少人成為朋友,又能有多少人成為知己!可以想象到多年以后我們也會老去,到那時候,或許大家早已天各一方,或許已經陰陽相隔,生死兩茫茫。就算是有一天,看透了世事,看透了人生,看透了人心,也有青春可以懷念。青春何必彷徨,人生何必凄涼!
我們曾向太多東西致敬,卻不曾好好的向青春致敬,不曾好好的愛過誰,不曾認真的奮斗過。而今,要感恩的人,要珍惜的人太多,請統(tǒng)統(tǒng)銘記在心。擁有的時候就好好珍惜,等到失去了也不會追悔莫及。不曾好好珍惜的就如同不曾擁有的。因為年輕,我們能夠放下可以放下的,大膽追求值得追求的。有人說過,人這一生前半生要不害怕后半生才能不后悔。我們都應該大膽的向前走,留下一個無悔的青春。
致青春、致我們風華正茂、意氣奮發(fā)、懷揣夢想的青春。
《致青春》觀后感 篇3
直想看《致青春》,據說是部反映我們那個年代大學生的故事的影片。帶著好奇的心情,終于觀看了。
結果影片與想像中相差甚大。感覺更像是致女人的青春、女人的付出。影片中的鄭薇是個敢愛敢恨的女孩子。為了愛情付出切。兩段愛情里,愛情都被現實所擊敗。而那個叫做阮莞的女孩子,更是因為執(zhí)念獻出了生命。唯個現實的女孩子舍棄了愛情選擇了金錢嫁給了五十多歲的老男人,給兩個小孩當后媽。而那個中途輟學的假小子到最后完全舍棄了自己的過去,切都籠罩在光輝的新生活里。這就是致青春里四個女生的結局。所以我更覺得這是部關于女人的故事,而非青春。
影片所有的故事都圍繞著這在我們上大學的那個年代,現實中很難想像有那么多愛情故事,有那么多為愛執(zhí)著的人。大的時候有女孩子談戀愛,會被認為不務正業(yè)。如果因此影響了學業(yè)而掛科,不僅讓我們覺得恥辱,而且很難理解。到大二以后,即使有同學戀愛了,但也是積極進步,共同上進的模式。也許當年也有男生像影片里的張?zhí)烊粯,直默默喜歡著某個人,卻始終沒有表露。但看看現在的我們,基本上沒有因為愛情而耽誤了生,或者執(zhí)念生的。那些電影里的故事終究只是電影。
《致青春》觀后感 篇4
一直在學校里,沒有機會看想看的電影,《致青春》吸引我了很久,但直到暑假,我才有機會看到。也許我是初中生,看慣了叛逆,看慣了好結局的愛情故事,看慣了虐心的電視劇情,看慣了職場上的陰險狡詐,卻還沒長大。
小說中的女主角鄭薇是新生代演員楊子姍飾演的,很像年輕時的趙薇,大大的眼睛,小巧的鼻子,沖動,直爽,像一個被慣壞了的孩子,可愛,任性,卻不屈不撓。‘玉面小飛龍’這個外號很適合她,一個80年代的小燕子。我以為她就這樣快樂,沒心沒肺下去,但后來她還是變成了職場精英,有淡淡的冷漠,如月光,索性她還有人愛,還保存一份天真。
阮莞是出了名的美女校花,也是最堅守愛的一個人,他為了自己第一次愛的趙世永付出了太多,他們倆的戀愛斷斷續(xù)續(xù)維持了六年,最后阮莞卻嫁給了一個只見過6次面的醫(yī)生吳江,聽起來很荒唐,但很現實。
林靜是鄭薇的青梅竹馬,是鄭薇口口聲聲說要嫁的那個人,但剛進大學就去了國外,很多年后才回來,他們倆兩情相愿,只是時間帶走了太多,不過最后他還是如愿以償的娶到了鄭薇。
陳孝生是一個封建刻板的理工男,他的認真誤打誤撞的吸引了鄭薇,經過鄭薇的瘋狂追求,他乖乖馴服,不得不承認鄭薇和他轟轟烈烈的愛過,那段時光被描寫的太美好,幸福和甜蜜,讓人覺得心頭一暖。可為了單親家庭的母親,只能拋下愛情追求事業(yè),最后只得眼睜睜看見自己愛過的人不愛自己,娶一個自己不愛的有利用價值的歐陽小姐。這里還有好多好多人的青春,太多太多傷感的故事,他們的愛與不愛,都只是青春里的一部分,都被長大后生存的追求擊敗。有人在回憶,有人拼了命找回回憶,有人卻再也回憶不了。
故事是殘酷的,鄭薇和陳孝正這一對令人羨慕的男才女貌分手了,鄭薇和林靜結了婚,阮阮在結婚后地一次意外中身亡,很多人改變了當初,很多人再也找不回當初的愛。我不怎么懂,因為我還沒有經歷青春,沒有愛恨。
《致青春》觀后感 篇5
我是之前看好朋友發(fā)的一條微博后決定好好看看《致青春》的,微博上是這么寫的“看完《致青春》后感覺我浪費了我的大部分青春啊”,原以為這部電影以勵志為主,看完之后感覺講愛情講友情頗多些,無論如何,這部電影給我的印象很深,充滿青春的朝氣和昂揚。
這是一部七八十年代的成長電影,電影前半部分講的是學生時代,與后半部分產生鮮明的對比。
寫學生時代的純真叛逆膽大又張揚,寫成年后的蛻變反差無力與殘酷。
什么是悲劇,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你看。這部電影是場悲劇,它教會我們如何去獲得幸福,那什么是幸福?陳孝正選擇了出國留學之路,離開了鄭薇,后來成為一名著名的建筑師;黎維娟也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嫁給一個闊佬成為一個富太太……
他們都達到了物質上的滿足,如愿以償,但是又悵然若失。難道這樣真的幸福么,這真的就是他們想要的么。
看完這部電影,我們不禁要喃喃的問自己“我們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失去了那些東西又換來了什么”,那么人活著是為了什么,我們是不是真的快樂呢。
鄭薇淘氣又大膽,活潑可愛的性格讓她對待愛情敢愛敢恨,沒有夾雜著一丁點害羞的成分,就連許開陽表白那會兒她也非常直白的說出了“我有喜歡的人了,陳孝正”。后來陳孝正的自私釀成了悲劇,末尾時節(jié)她說她原以為沒有陳孝正她會死,但是愛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是的,愛情是藥,生活是水。不用水吃的藥,太苦。
阮莞是我在這部電影里最欣賞的人,她人漂亮心靈更美,她是單純的,為了愛情可以付出一切,她其實是活的最真的一個,不求名圖利,只想當一個小人物,于是很不幸,她理所應當的成為愛情的犧牲品,愛的太傻,把愛情看的比生命還重。
趙奕歡飾演的《青春期》中有一句話給我印象很深:“這年頭你信什么不好,偏信愛情”,隨著阮莞“嘭”的一聲歇斯底里之后,導演把“我們的青春里不止有愛情”這一主題撕心裂肺的擺在我們面前。
致青春是群戲,我們看到了鄭薇剪掉了辮子穿上了高跟鞋;看到了昔日的好哥們小張面對現實的無力和遺憾;看到了朱小北被社會研磨的蛻變;不禁悵然若失。電影緩緩落幕了,我揉了揉眼睛,真的被感動了。
影片的愛情觀是,愛情里沒有全知全能者,也沒有付出就有回報的“真愛大勝利”,只有“摸著石頭過河”的探險者,無可避免的被刮到鮮血淋漓,甚至失去生命。
青春時代的愛情,還不就是這么茫然又熾熱,陷入時,叫人不瘋魔不成活,面對岔路,又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的舉步維艱,不斷質疑、權衡、否定著當下的狀態(tài),卻對邁出嶄新的一步戰(zhàn)戰(zhàn)兢兢。
影片最后一個場景,雖受謊言蒙蔽,卻笑靨如花、歡蹦亂跳的鄭微,向我們傳達著:趁還有青春,如果愛了,就請深深愛,來日若不能圓滿,那也不必遺憾,因為青春終將逝去,唯有對青春的回憶不朽。
我們的生命,理應生如夏花。
《致青春》觀后感 篇6
很久沒有看電視劇了?催^電影版的致青春,對電視劇的沒什么期待。但是女主鄭微長得很像一位我崇拜的女前輩,我就看了幾集,發(fā)現自己還是喜歡這類劇情,就一直看完了。最后,竟然發(fā)現更喜歡電視劇,因為我已經忘了電影,除了主題曲,還有一絲心痛的感覺。
電視劇要有沖突才好看,太多巧合我也沒吐槽,因為很多場景都是我大學經歷過的,有真實感。
主要人物:一個宿舍四個女生性格各異。阮莞是清純、情商高的美女,黎維娟是拜金女,鄭小北是“春哥”類型的,鄭微中長發(fā)美女、大大咧咧的組合體。鄭微的兩個男朋友:發(fā)小林靜,長得像馮紹峰。鄭微大學倒追的學霸,由單親母親拉扯大的陳孝正。
世事難料:
1、阮莞在烏鎮(zhèn)遇見的文藝男,畢業(yè)后回到溫州當公務員“溫水煮青蛙”,和阮阮相愛7年,最后和門當戶對的女人結婚了。阮阮隨便找一個醫(yī)生嫁了,她說自己是跳進籠子里的小鳥,愛得死去活來的,許多年后看來也沒什么;叵胛以浂嗝聪矏壑鞒、出風頭,經歷了變故,不愛了。
2、拜金女黎維娟和大學時最討厭的教授,最后竟惺惺相惜。最不可能一起的,在一起了。
3、家境最差,被大學開除的假小子朱小北,最后竟成了專家,回到大學講課。
4、林靜、鄭微青梅竹馬,卻因為林爸鄭媽回憶初戀時被林靜拍下照片,被人利用,弄得兩家反目成仇。林靜以出國,換取不要告訴鄭微。造成鄭微第一次傷害。
5、大學期間,陳孝正、鄭微雙雙進入理想大公司,而陳孝正因為考慮到以后的生活,出國了,鄭微第二次被傷害。
感受:開始看劇,看著鄭微在職場獨自奮斗,學到一點東西。例如:不必要說的,寧可不說。到后來看到世事變遷,有點唏噓。最后點題的話有點不懂,女生心中都有一個陳孝正,但在對的時間選擇了林靜,是想講選愿意犧牲很多而愛著女人的成熟男人吧。
最后搜索原著作者辛夷塢,她也是半路出家的作家。讀者覺得故事都有原型。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把自己的故事寫下來,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致青春》觀后感 篇7
這是一個關于少年少女們在青春時期的選擇的故事。之所以說是“選擇”而不僅僅說它是一部感情片是因為一個人的青春里不可能僅有戀愛而沒有其他,學業(yè)、愛好、精彩的課余生活、個人價值觀的推翻與重塑等等,這些同樣都是青春的組成部分。
同樣是青春,有些人會選擇讓“追逐向往的感情”占據生活的幾乎全部,比如說女主角鄭微,以及片中另一個配角施潔;有些人會選擇經過努力學業(yè)為自己的將來鋪路,而不愿讓其他事比如說戀愛這種事影響自己的前途,比如說男主角陳孝正(其經典名言:“我的人生是只能建造一次的大廈,不能夠有一厘米的誤差!)。
在我看來,無論當初選擇了什么,只要在做抉擇時覺得值得,就已經足夠了;畢竟欲望是個無底洞,能夠知足常樂太過難得,得到了這個之后還想要同時得到為之失去的那個,無論選擇了什么都會有遺憾。我們不難聽到有混得還不錯的人抱怨“真后悔大學期間沒有正經談一場戀愛,就忙著學習忙著找工作了”,其實都一樣的,但凡當初沒有得到的必定會在將來以另一種形式作為果報得到償還,何因生何果。
影片中反映的一些事很真實,比如說朱小北在被誤會后進行辯解時被商店老板冷嘲熱諷“喲,還人格尊嚴哪”。為她被侵犯后的那種憤怒情緒惻然。
青春總是會和"遺憾"、"傷痛"、"做了錯誤的選擇"聯系在一起。而回憶總是會美化事實,若干年后時過境遷,無論當初的所做所選造成了多大的創(chuàng)傷多大的遺憾,大多數人還是會說"青春是完美的"。
《致青春》觀后感 篇8
青春年少的時候,我們或許都為感情憂傷,經歷是件美好的事,它使我們變得堅強,就像生命里曾經存在過的人樣,雖然不長久,但還是筆畫的刻在心尖!這樣就夠了,也許有天,我們現在落葉繽紛的季節(jié)里,回味那些年少的笑臉和幼稚的堅強,所以顆沉重的心來感受年少的滄桑。又顆星星隕落,青春,稍縱即逝,灰飛煙滅。除了眼淚,更多是眼淚…青春或許痛苦,除了憂傷,但更多是希望。在稍縱即逝的青春里,我們應該怎樣彈奏出華麗的樂章?如何不留下遺憾?如何紀念我們多愁善感的青春?成功永遠是我們思考的話題!青春不是首流浪歌,不是首詠嘆調,而是首豐富多彩的交響曲!明天永遠霸道地摧殘著虛無的永恒,曾經說過的話被時間擱淺了,因為青春的茫然徹底的迷糊了自己,蒙著月光長睡不起,夢里芳香散盡,即使黑暗后的黎明,我們也不堪言語。我們唯能做的就是好好紀念已逝去的青春…
在歲月里歷經成長,在年華里品味憂傷,我們走過青春,努力向最高點狂奔,為憂傷倔出力量,為成功點然激情,這就是我紀念已逝去青春的方式!
《致青春》觀后感 篇9
“正如故鄉(xiāng)是用來懷念的,青春就是用來追憶的,當你懷揣著它時,它一文不值,僅有將它耗盡后,再回過頭看,一切才有了意義――愛過我們的人和傷害過我們的人,都是我們青春存在的意義。”《致青春》這句經典臺詞解答了青春很多的迷茫和疑惑。我們會為稀里糊涂過了一天而扼腕,會為自己的執(zhí)著和倔強而不解;厥讈頃r路,我們能夠釋然一笑,因為留下的腳印踏出的是實實在在的年華。
因為主人公是自己,因為是不可復制的青春,所以它“實實在在”。當學校的人以為鄭微瘋了,放棄條件優(yōu)越的許開陽,死纏爛打陳孝正,鄭微對舍友說:“不管前面是刀山火海還是萬丈深淵,我將義無反顧,勇往直前”“見鬼去吧,什么終將逝去的青春,我賭一次永恒!”這就是學校時代那個敢愛敢恨,扎著兩個俏皮辮子的率性鄭微。孝正最終選擇了出國讀書,在這幾年的時間里,鄭微已經蛻變成了利落精悍的職業(yè)女性了。孝正學有所成回國之后找到鄭微期望重新開始,
鄭微看到了以往最痛恨吸煙的孝正開始抽煙了。其實在看到鄭微關掉電視正在播放的孝正理解楊瀾訪問的節(jié)目,我們就已經得到了答案,那是一段回不去的愛戀。時間是一劑霸道的良藥!耙酝覀兌家詾樽约耗軌驗楦星樗,其實感情死不了人,它只會在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針,然后我們欲哭無淚,我們輾轉反側,我們久病成醫(yī),我們百煉成鋼。你不是風兒,我也不是沙,再纏綿也到不了天涯!
我想孝正會是鄭微內心最柔軟的一塊,在療養(yǎng)傷口的過程中鄭微脫卻了當年的單純,變得成熟而冷靜,如果你不仔細看,很難發(fā)現那個留著齊耳短發(fā)的鄭秘書是當年那個大大咧咧、瘋瘋癲癲的小女生。這種蛻變必須很疼,我們喜歡那個不羈的女生,那個時候的鄭微是幸福的,因為她不顧一切的愛過,爭取過,執(zhí)著過。
青春是青澀的,既甜又酸。正值青春年華,我們總期望自己能夠成熟,年華逝去,我們總懷念那個懵懂的自己。不管在十來歲到二十出頭這段時間,你的青春是品嘗苦澀、甜蜜、辛酸還是幸福,它都以最美的生命姿態(tài)綻放,請用敬畏的態(tài)度致敬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致青春》觀后感 篇10
青春年少的時候,我們或許都為感情憂傷,經歷是一件美好的事,它使我們變得堅強,就像生命里曾經存在過的人一樣,雖然不長久,但還是一筆一畫的刻在心尖!這樣就夠了,也許有一天,我們現在落葉繽紛的季節(jié)里,回味那些年少的笑臉和幼稚的堅強,所以一顆沉重的心來感受年少的滄桑。
又一顆星星隕落,青春,稍縱即逝,灰飛煙滅。除了眼淚,更多是眼淚…青春或許痛苦,除了憂傷,但更多是希望。在稍縱即逝的青春里,我們應該怎樣彈奏出華麗的樂章?如何不留下遺憾?如何紀念我們多愁善感的青春?成功永遠是我們思考的話題!青春不是一首流浪歌,不是一首詠嘆調,而是一首豐富多彩的交響曲!
明天永遠霸道地摧殘著虛無的永恒,曾經說過的話被時間擱淺了,因為青春的茫然徹底的迷糊了自己,蒙著月光長睡不起,夢里芳香散盡,即使黑暗后的黎明,我們也不堪言語。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紀念已逝去的青春…
在歲月里歷經成長,在年華里品味憂傷,我們走過青春,努力向最高點狂奔,為憂傷倔出力量,為成功點然激情,這就是我紀念已逝去青春的方式!
《致青春》觀后感 篇11
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敘事經歷了十多年的時間跨度:從校園生活一直到社會生活。而這前后兩部分敘事卻呈現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影片基調。在前半部分的校園生活中,導演以較為輕松活潑的筆觸去描寫青春期男女的愛情、友情,充滿了童話般的美好幻想。影片在開始部分運用了一些童話故事的拍攝手法描寫女主角鄭微(楊子珊飾)的美好想象,如同童話故事里灰姑娘穿上了心愛的水晶鞋那般美好。然而,在影片后半段,導演卻打破了這種“烏托邦”式的美麗幻想,改以一種更為理性冷峻的筆觸去摹寫現實的種種蒼涼與無奈。夢幻破碎的這種前后反差刺穿了現實的種種虛偽,更折射出了現實的殘酷與無奈,冰冷刺骨。
或許,這是導演趙薇的個性使然。趙薇雖為女性導演,擁有著女性導演的細膩溫婉,影片前半段的小清新風格可以為其證明。然而,在她身上卻始終流淌著“小燕子”叛逆與不羈的血脈,這種血脈會促使她以一種更為冷峻與現實的角度去處理現實題材。“愛要狠狠愛,傷要狠狠傷”或許就是“小燕子”借趙薇之口最想表達的青春愛情宣言吧。
《致青春》觀后感 篇12
看完《致青春之原來你還在這里》,覺得無比溫暖,這大概是每個人理想中最好的愛情,千山萬水,人潮紛紛,幸而兜兜轉轉過后,你還在這里等著我。
青春里我們都愛過一個優(yōu)秀的男孩,他解得出復雜的數學題,他打籃球很帥氣,他有時孩子氣,有時有擔當,故事里的程錚就是這樣的男孩。而平凡如我們,就像是那個努力又有點自卑的蘇韻錦。
我不懷疑,蘇韻錦也是喜歡著程錚的,所以才不拒絕他主動伸出援手幫忙補習數學,所以愿意看他踢球。就像她所說的,被這樣一個優(yōu)秀的男孩子喜歡過,哪怕到了100歲回想起來也還是會覺得很幸福,然而,蘇韻錦是自卑的,不同的家境和程錚身上的光芒讓她退卻了,在高中畢業(yè)以后,便從程錚的生命中徹底消失了。而影片中最打動的我的,也就是程錚的執(zhí)著,面對蘇韻錦的消失和拒絕,他愿意放下自尊,始終陪在蘇韻錦身邊。尤其是數年來,一直在功德簿上寫著“蘇韻錦”的名字!伴L情”是愛情里最動人的詞匯,它讓我們相信天荒地老,相信山盟海誓,它給我們勇氣不計前嫌,也給我們力量戰(zhàn)勝自卑。這份堅守,終于打動了蘇韻錦,讓她有勇氣,不顧一切地奔向程錚,奔向一直在原定等待的幸福。
兜兜轉轉,希望一直有一個人在原地等你。
《致青春》觀后感 篇13
時間過得很快,我們踏進大學校門的那一刻仿佛就在昨天,而現在我們大學畢業(yè)已經3個月了。這3個月因為剛接觸新的環(huán)境和人,我們都忙著適應,沒有時間去對過去不舍。而三個月后的今天,如果不是因為電視劇《致青春》,我可能也不會注意到,我們已經畢業(yè),已經分離。
從快要畢業(yè)時,我就開始詢問身邊的人,那些我迷茫的問題。有的人會以過來人的身份給我建議;有的人會告訴我“不必想太多,不知不覺很多事兒就糊里糊涂的過了,哪來那么多你需要考慮的”;也有的人會說“我也迷茫,不知道該怎么辦”。我找不到答案,便迷茫著繼續(xù)過。而今天,我似乎從《致青春》里看到了我所迷茫的問題,它們在現實中的答案ABCD的演繹。
女主角是我們社會的主流答案,而她的三個室友是另外三個答案。對于社會而言,這是個多選題,全部的答案都存在,也都合理,對于每一個人而言,在某一刻只能有一個答案。
我突然想起,大學畢業(yè)前,我問舍友們,如果將來結婚,會選擇怎么樣的人?這是個爛大街的問題,答案也是爛大街的存在,我給了她們幾個普遍的答案進行選擇。大部分的堅持嫁給愛情,也有告訴我們說,別傻了,哪有什么愛情,錢最可靠,找個有錢的。我問她們“如果我找的那個人,沒房沒車,但是我喜歡,不可以嗎?”她們和我說:“車房是最起碼的……”。
《致青春》觀后感 篇14
青春不是永恒,青春不會凝固,青春也只是一剎那,青春像人生中展放得最艷麗的花朵似的,艷麗動人。
想想也是如此,還有一年,只剩一年,往昔一起打鬧的朋友,馬上就要各奔東西了雖舍不得卻想到“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也只好默默的念著,祈禱著,盼望者時間不要過得那么快。
煙花雖然“來得快去得也快”,卻在那一瞬間放出最燦爛的顏色;人生就像一張白紙,經歷過的事情越多,顏色也就越多,最艷麗的'顏色也是青春;人生就像舞臺,跳得越精彩,掌聲就越多。
韓寒和李老師春合作的《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讓我記憶猶新。這句話令我身有感觸:“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沒有回憶怎么祭奠呢。還有什么永垂不朽呢,錯過的你都不會再有。”如果你連夢想都沒有,還談什么青春?如果你有夢想,沒勇氣,不堅持,終究會失敗。
我也想肆意的揮霍我的青春然后在將來留下那段深刻的烙印:把零花錢拿去買喜歡的文具,在日記本上寫下那些不敢告訴家長和老師的小心事,把蟲子放進同桌的鉛筆盒里……一切的一切都是值得人們回憶的。
如果已到青春,那么也請想一想你正在實現你那瘋狂的夢想了嗎?也許那時的你顯得稚嫩與天真,那么請你不要絕望——因為經歷過后,會變得成熟。
如果青春已不在,那么就請想一想青春還在你身上時,你那夢想實現了嗎?也許現在的你感到那時的稚嫩與天真,請你不要笑——因為這只是青春的標制而已。
我親愛的朋友,請珍惜即將逝去的青春吧!
《致青春》觀后感 篇15
我相信很多人在趙薇要拍這部電影之前都看過這部小說,很不幸,由于拖延癥我一直沒看完整部小說,但看完電影之后,我還是有興趣再去把小說看一遍。
看完電影之后,給我的感覺是這個青春不是小說作者寫的那個青春,而更像是導演趙薇的青春,電影中鄭薇大學的年代被趙薇提前了,提起到了一個沒有手機沒有電腦的大學生活,這樣的改動是我不喜歡的,也許這樣的大學生活趙薇更加熟悉,拍的更得心應手,但這樣時代的提前卻造成了與大學畢業(yè)后的時代落差感,給我一種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一畢業(yè)就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感覺。
整部電影的校園時代是拍的很好的一個部分,校園的生活,鄭微的愛情,同學之間的友情,從入學到畢業(yè),方方面面都有涉及,笑料不斷,當陳孝正對鄭薇說出那句“你神經病啊”,配合趙又廷的動作更是爆笑全場,趙薇對校園時代的把握的卻不錯,情節(jié)順暢沒差錯,也比較符合小說的節(jié)奏,礙于審查,趙薇把多處少兒不宜的地方都改動了。
到了畢業(yè)后,趙薇在剪輯上就沒有處理好,過于林亂,韓庚這個角色不夠飽滿,畢業(yè)后的劇情應該很催淚,但實際效果并不好。
演員的選擇上趙又廷表現不錯,韓庚礙于戲份差一點,楊子姍就是一年輕版的趙薇,也不失望。
最后對于趙薇的第一部導演作品,我想說的是趙薇很幸運,她比其他第一次拍電影的人能獲得更多的資源,但很多地方對于趙薇來說也是沒有做好的,比如電影中的配樂,比如后半部分的剪輯。
《致青春》觀后感 篇16
青春不是永恒,青春不會凝固,青春也只是一剎那,青春像人生中展放得最艷麗的花朵似的,艷麗動人。
想想也是如此,還有一年,只剩一年,往昔一起打鬧的朋友,立刻就要各奔東西了雖舍不得卻想到“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也只好默默的念著,祈禱著,盼望者時間不要過得那么快。煙花雖然“來得快去得也快”,卻在那一瞬間放出最燦爛的顏色;人生就像一張白紙,經歷過的事情越多,顏色也就越多,最艷麗的顏色也是青春;人生就像舞臺,跳得越精彩,掌聲就越多。
韓寒和李教師春合作的《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讓我記憶猶新。這句話令我身有感觸:“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沒有回憶怎樣祭奠呢。還有什么永垂不朽呢,錯過的你都不會再有!比绻氵B夢想都沒有,還談什么青春?如果你有夢想,沒勇氣,不堅持,終究會失敗。
我也想肆意的揮霍我的青春然后在將來留下那段深刻的烙印:把零花錢拿去買喜歡的文具,在日記本上寫下那些不敢告訴家長和教師的細心事,把蟲子放進同桌的鉛筆盒里……一切的一切都是值得人們回憶的。
如果已到青春,那么也請想一想你正在實現你那瘋狂的夢想了嗎?也許那時的你顯得稚嫩與天真,那么請你不要絕望——因為經歷過后,會變得成熟。如果青春已不在,那么就請想一想青春還在你身上時,你那夢想實現了嗎?也許此刻的你感到那時的稚嫩與天真,請你不要笑——因為這只是青春的標制而已。
我親愛的朋友,請珍惜即將逝去的青春吧!
《致青春》觀后感 篇17
我們的青春,剛剛開始,如花的年齡正在綻放,卻在一粒小小的藥丸下戛然而止。我們的生活,期待揚帆,卻在一次好奇的嘗試下,驟然停航。
我知道,很多人吸毒是因為青春的短暫;我知道,很多人吸毒是因為生活的無趣;我知道,很多人吸毒是因為……青春的短暫,生活的無趣,讓他們踏上了一條無法回頭的路。也許,對他們來講,這條路是如同通往天堂的路一樣,毒品給他們帶來了興奮以及前所未有的快樂,卻不知路的盡頭是一個叫戒毒所的地方,讓他們永遠的被一道鐵門隔離,沒了當時的快樂;沒了當時他們口中的青春。 18歲以下吸毒的人有2.9萬,35歲以下的吸毒人數占全吸毒人數的7成。吸毒人的低齡化在影響這整個社會,也許社會會敗在毒品這個簡簡單單的名詞下面。
毒品對人的殘害和蹂躪,是由一次無知的嘗試而束縛著你的力量。是毒品,讓他們精神萎縮;是毒品,讓他們墜入深淵;是毒品,讓他們家破人亡。歸根結底,一旦你嘗試過了,你就等于在和死神賽跑。
多少人吸毒是在青春這兩個字上嘗試的,他們憎恨青春的短暫,憎恨青春不夠嗨,從而掉進了吸毒的泥塘沼澤中。如果說青春是一艘游輪,那么生命就是那一片海洋,青春只是生命之海中的一條必經之路而已。他們只不過實在糟蹋青春。
吸毒不是讓自己的青春嗨起來的理由,吸毒不是讓自己興奮的理由。拒絕毒品,從我做起。
《致青春》觀后感 篇18
去電影院看《致青春》前一晚又把原著翻出來溫習了遍,畢竟隔了好幾年怕記混了細節(jié)。
看完電影后我覺得,真的,這個結局非常好!它彌補了我看完小說的一種揪心的遺憾!
小說版結局是鄭微跟林靜結婚,看完后我總覺得有一種說不清的惆悵、揪心、以及遺憾,總之就是不舒服。這個遺憾并不是說想微微跟阿正在一起,其實更不可能再跟阿正在一起。之所以覺得惆悵應該是覺得林靜的“七年”使得他不“干凈”了,是灰色的,我看不到他最真摯最純粹的東西,好像什么都賦予了一層模糊的東西,對,就是一種看不透的感覺,這種感覺讓我覺得林靜也終歸不是良人。也可能跟我個人追求一份純粹有關。 要是說跟阿正結婚,這更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覺得最好的還是當初微微說的“如果我不得不找個男人,我寧可像阮阮一樣,嫁給一個只見過六次的陌生人,也不會選擇你們。跟一個陌生的男人就這么過一輩子,我會認命,但是如果那個人是你,我不甘心!” 所以電影版這么處理我覺得是最好的。
看了電影版的親可能以為那樣處理是暗示微微還是和阿正在一起了。其實我覺得未必,最后說出了當年在海洋館的話只是讓我覺得那一刻微微應該是感到釋然,徹底原諒了這個給過他辜負的男人。但是原諒并不就是等于再次接受。當年沒說出來的話現在未必就有用,過去了就是過去了。
所以電影的這個結局我覺得是最好的,填滿了我看完小說后內心的空缺。“寧愿嫁給見過六次的陌生人……”
《致青春》觀后感 篇19
有句話常被提起,那就是“如果電影是一把刀的話,被雕刻的就是我們曾經流逝的時光”,這句話用在趙薇導演的處女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后簡稱《致青春》)上,特別恰當……基于影片濃郁的懷舊色彩,以及片中甲乙丙丁各色人物的輪番登場,《致青春》成就了一部概括性強烈的大學生活的群體記憶,從入學到畢業(yè),除了沒關注學習,其他基本上道盡了校園內的酸甜苦辣。
這是一段被定格的時光,雖然講述的是別人的故事,但似乎每個角色都能在自己的回憶中找到類似者,在影片中配比著角色一一對號入座,當然,似乎誰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勾起當年的回憶。毋庸置疑的是,《致青春》將引發(fā)集體懷舊熱潮。
當未來的憧憬,一點點變?yōu)閷ΜF實的追索,我們這一代人,就唯有從回憶中尋找曾經的熱血與真情。那些散落在歲月之路上的葉片,有的早已枯黃斑駁,有的早已隨風飄散,《致青春》的價值在于,能帶觀眾重回曾經的青春,或許是曾經的經歷,或許是幻想的情節(jié),但電影如一根火柴,劃亮之后,點燃了記憶,喚醒了早已沉睡的情節(jié),甚至重新勾勒出對青春的回憶,一幕幕的悲歡離合,重新成為內心的回響。即使影片結束,火柴熄滅,但萌發(fā)出的青春情懷,卻不會那么輕易退卻,憶起的人和事,也不會在短時內忘記,被勾憶起的曾經的青春,無論酸甜苦辣風霜雨雪,如今回想起來,就如欣賞一件雕塑品一樣,都只留下騷動的青春,都只留下幸福的味道。
【《致青春》觀后感】相關文章:
關于致青春的觀后感02-15
致青春的觀后感范文01-15
電影《致青春》的觀后感范文04-30
致青春03-20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觀后感01-21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觀后感01-20
關于《法眼致青春》的觀后感400字02-15
關于《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觀后感04-06
致青春-關于青春的作文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