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圖騰觀后感
《狼圖騰》向我們展示了曾經(jīng)美麗的蒙古大草原和草原人、草原狼艱難、豐富而又讓我們覺得新奇的生活。作者十幾年的知青生活,使得這些故事讀來娓娓動人,躍然紙上。下面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狼圖騰觀后感,歡迎閱讀。
狼圖騰讀后感(一)
這個觀點更不新鮮,早在二戰(zhàn)時的納粹德國就有臭名昭著的血統(tǒng)論。猶太民族是低賤劣等的“渣滓”、“寄生蟲”,必須要被鏟除,由高貴的雅利安族日耳曼人統(tǒng)治世界。我沒有發(fā)現(xiàn)作者大力贊美的游牧民族高等論與納粹的血統(tǒng)論有何本質區(qū)別。而且作者一再提及,華夏文明綿延之功全在于狼性的游牧民族對羊性的農(nóng)耕漢族不斷“輸血”,就差直接道出“血統(tǒng)論”三字了。
漢族的確有很多缺點,需要深刻反省。然而,這種批評反省是否就意味著對游牧民族的極力贊美呢?作者把一切正面事物都歸功于血液中有狼性的游牧民族的貢獻,而把一切負面情形都歸罪于所謂羊性的農(nóng)耕漢族。漢唐的強盛,是因為“狼性”,尤其是李唐統(tǒng)治者的游牧血統(tǒng);宋明的軍事軟弱,則是“羊性”太重,而近代清政府對西方殖民者的軟弱表現(xiàn),也是因其狼性退化。
作者對于這種武斷簡單到荒謬可笑程度的邏輯觀點所使用的論述方法
狼圖騰讀后感(二)
而小說中人物的塑造則面目模糊甚至虛假。先看作者著力刻畫的蒙族人物。全書中的第一智者畢利格老人,一望而知只是一個象征符號,作者硬生生編造出來的一個用于說教的工具罷了,具體原因非我這完全業(yè)余的普通讀者所能說明,只要有閱讀過幾十本小說的經(jīng)驗就能感覺到,F(xiàn)實生活中的確有這么智慧的老人存在,但作者把他作為一個小說人物則塑造的很虛假。既然只是一個沒有文化、奴隸出身的人,怎能時刻都在與主角進行漢蒙文化比較的討論與交流,說出那么多睿智的話呢?勇士巴圖在馬群保衛(wèi)戰(zhàn)驚鴻一現(xiàn)后,便沒有什么戲分了,此人塑造的虎頭蛇尾。本來我一直以為可以在后文看到有關他的更多更精彩的故事,然而我猜中了開頭,卻沒有猜中結尾。小說這個完全讓人出乎意料的情節(jié)倒是有些歐.亨利的味道啊。其實作者完全可以通過對他的描寫表現(xiàn)蒙族人民的勇敢彪悍、豪放坦蕩等等優(yōu)點,而不是一味干巴巴的大唱贊歌,這才叫小說手法。只有嘎斯邁與巴雅爾兩人雖然戲分不多,卻個性鮮明,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至于小說中的漢族主人公,則形象蒼白平面,在本書描寫的年代里沒有感覺到起伏變化,不象知青,更象一名老成的文化比較學學者。
其次,來看看這部學術論文中的論點、論據(jù)、論述方法。
那些諸如環(huán)保、生態(tài)平衡的論點,雖不新鮮但絕對正確,我要舉雙手贊成。但是,觀點沒錯,實現(xiàn)方法卻很需要商榷,這些問題即便是專家們,也無法輕易研究出解決之道,而且這并非作者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本書的主旨無它--血統(tǒng)論罷了,其他的只是高貴血統(tǒng)民族的必然表現(xiàn)。
狼圖騰讀后感(三)
<<狼圖騰>>這本書已經(jīng)熱了一年多,現(xiàn)在才寫評論有些晚。因為我對時下流行的`商業(yè)炒作總是心懷疑慮,直到發(fā)現(xiàn)很多人都讀過,才決定也去一讀這本媒體盛贊的“奇書”。于是一些想法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
首先,作為一本小說,本書的文學性實在不敢恭維。其實既然作者不夠專業(yè),善良的普通讀者完全能夠理解并原諒其寫作技巧的拙劣。然而,作者無法將意圖表達的觀點融入故事情節(jié)中去,便每每在一段描述后,插入大段議論,手法簡單到只能用“甲說”、“乙說”,“甲又說”“丙插話說”之類的語句來表現(xiàn),實在業(yè)余之極。小說不是論文,這些大段的生硬說教,粗暴打斷讀者的連貫閱讀,以作者的觀點強行代入讀者的思考,閱讀時的樂趣與思考權利蕩然無存,即使作為普通讀者也無法忍受。然而,作者仍然無法完整清晰闡明他的觀點,只好在最后親自代入主角,開講一堂偽學術報告---之所以用偽字形容,實在是這篇文字不過貌似有學問的學術報告罷了。這種文體也能當作小說發(fā)表,我多少理解了中國現(xiàn)階段小說不景氣的原因。在我看來本書更象一部論據(jù)過于冗長的學術論文。
如果抽掉作品中的論文部分,此書倒也勉強可稱作一部描述草原風情的好小說。說勉強,是因為該書的文字水平一般,讀完全書,作者極力贊美的狼不但沒能感染我,反而影響了這種孤傲動物作為一種象征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丛谛≌f的情節(jié)不同尋常,就算作好小說吧。書中傳遞的草原風土人情是否真實倒無所謂,情節(jié)是否真實也不是評價小說優(yōu)劣的標準,至少可以當成奇幻類小說閱讀。
狼圖騰讀后感(四)
這幾天讀了《狼圖騰》,第一次看它是在初中的軍訓,旁邊上鋪的一個同學帶了一本大厚書,就是《狼圖騰》,當時借來看了兩眼,內(nèi)容是狼群捕食馬群的一段,沒認真看,不過感覺狼還是挺聰明的。后來這本書太厚了,就沒有繼續(xù)讀,所以到這次讀《狼圖騰》之前一直覺得這本書是寫狼群有多么聰明,大概和“列那狐的故事”差不多吧。但是真正通讀完了這本書后才發(fā)現(xiàn)和我以前的理解大相徑庭。
作為小說,語言很重要。開始讀上這本書就是愛不釋手,為什么呢?一上來作者還沒有交代主人公,也沒有詳細介紹文章中的人物,立即進入到老人和陳陣觀察狼的圍殺行動。之后就是隔兩段就岔開話題介紹一兩個人物,始終不大段地描寫狼群的包圍,最后人物交代的差不多了,作者又重新把我的視線引回了狼群的進攻。從這時開始我就被作者牽著走,沿著作者筆下的線索閱讀。當然,如果語言枯燥,那肯定不會吸引我的注意力。不過在這邊文章里可是妙趣橫生。文章里有一段說,他們煎野鴨蛋喂小狼,結果小狼一口吞了下去,這是我腦袋中劃過一個景象,豬八戒吃人參果,兩個景象重疊在一起我把自己逗樂了,然后作者寫“沒準狼的味蕾都長在胃里了。”這么風趣的語言可不是在書房里干想出來的,看來作者當時的生活一定很幸福,很快樂。
說到文章內(nèi)容,通過編者薦言,我得知了文章中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姜戎,但是因為這是小說,可能會有一些改動,所以還是勉強地稱主人公為陳陣吧。
陳陣剛剛到達草原時,作為一個啥也不知道的北京知青,認識了在內(nèi)蒙古生活了半輩子的畢利格老人,稱之為阿爸,可見兩個人的關系只近。一個是地地道道的漢族人,一個是地地道道的蒙古人,這兩個人碰在一起又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火花呢?幸運的是,正如他們稱呼的那般,這兩個人仿佛是親戚似的,互相關心,除了一些小矛盾,并沒有出現(xiàn)大的問題,所以陳陣在老人眼中不是一個打擾草原的“外來戶”。
【狼圖騰觀后感】相關文章:
《狼圖騰》觀后感02-15
關于《狼圖騰》觀后感03-16
《狼圖騰》觀后感作文03-25
《狼圖騰》電影觀后感02-20
《狼圖騰》電影觀后感作文03-16
電影《狼圖騰》觀后感范文11-11
《狼圖騰》觀后感作文范文11-29
狼圖騰觀后感300字02-03
狼圖騰觀后感1500字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