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岡仁波齊電影簡短觀后感 推薦度:
-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 推薦度:
-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很多人觀看之后都有不一樣的心情。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 篇1
張楊導演新作《岡仁波齊》已于近日在全國公映,這部長117分鐘的電影,只講了一個簡單到樸實的故事――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同村10個普通的藏族人和一個孕婦一起從家出發(fā),翻山越嶺2500公里去神山岡仁波齊朝圣,此行歷經(jīng)生、歷經(jīng)死、歷經(jīng)震撼的西藏四季風光,歷經(jīng)災難、變故、內(nèi)心的拷問、成長與蛻變,看似平靜至極,實則波瀾壯闊。上映首日,就有人說這是一部“今天不看,明天就看不到”的電影,可它卻在包括《變形金剛5》、《異形:契約》、《新木乃伊》、《神奇女俠》等眾多好萊塢大片前后夾擊下野蠻生長,突出重圍。
三日票房破600萬 七日票房破20xx萬 上座率持續(xù)高
6月20日,《岡仁波齊》在上映首日以1.6%的.排片量開畫,彼時多部好萊塢大片正在熱映,占據(jù)了超過60%的排片,《岡仁波齊》卻以21%的超高上座率高居榜首,并于上映第三日(6月22日)票房突破六百萬。6月23日,面臨《變形金剛5》上映的巨大排片壓力,《岡仁波齊》排片量銳減至0.9%, 但依然沒有阻擋觀眾的觀影熱情,平均上坐率高達26%。在隨后周末兩天,《岡仁波齊》排片分別升至1.2%和1.9%,上座率更飆升達到43.8%及41.4%。
與低排片率伴隨的是影片超高的上座率及口碑,來自大眾和影院對影片的支持聲越來越多,終于在觀眾和影院的共同努力下,《岡仁波齊》在上映第七天(6月26日)排片達到3%以上,票房突破20xx萬。
與此同時,在微信等社交媒體上《岡仁波齊》的討論熱度也在不斷增加,數(shù)據(jù)顯示,自6月20日影片上映以來,微信指數(shù)已突破350萬次,甚至超過正在上映的《異形:契約》。
這樣一部在眾人眼中只屬于小眾的影片,自公映以來日均排片不到2%,但是憑借一路飆升的上座率和口碑逐漸逆襲。行業(yè)人士一致認為這是近年來的罕見案例,尤其對于一部看起來不討好的藝術(shù)電影來說。
對于一部商業(yè)片來講,千萬票房不值一提,但是對于往往會被市場冷落的藝術(shù)電影,這樣的成績,讓大家看到了國內(nèi)電影市場的轉(zhuǎn)變,變得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能夠給觀眾帶來更豐富的選擇。這些成績也讓大眾看到,我們的市場一直在低估自己的觀眾,藝術(shù)電影的觀眾遠非小眾。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 篇2
有信仰的人一直善良和體貼的,即使是隨行的拖拉機被一輛越野車給撞翻在路邊,他們想到的也是越野車上的人需要快點送到醫(yī)院救護,而他們自己能做的只能是飛速做出決定,拆掉撞壞的車頭靠人拉車繼續(xù)前行,這里無人抱怨,無人遲疑,這樣朝圣的道路,猶如佛經(jīng)上講到的故事,所有的磨難都是上天的考驗,沒這部分逆境、磨難,無始劫以來積下的債如何還?所造的業(yè)怎么樣消?當你經(jīng)歷、當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證悟了!
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終于一路下山看到了遠處的布達拉宮,大伙默默的集體站在那里遙望施禮,內(nèi)心的激蕩無以名述,我作為觀眾久久不可以平靜,所有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閃耀的布達拉宮是每個西藏人心中的圣殿,他們在前行的路上,雖然岡仁波齊圣山還在遠方,但至少到達拉薩讓他們堅信:每一天,無所畏懼,堅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個身邊的.人,珍視所有些生命,甚至那只馬路上緩緩爬行而過的蟲子,所有些善總會讓靈魂到達彼岸。
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需要歷時一年用腳行走、用身體丈量長達20xx多里的朝圣的道路……電影最后一個鏡頭是雪山腳下日漸拉遠的隊伍,轉(zhuǎn)山尚未開始,經(jīng)過拉薩完成補給和休養(yǎng),去往圣山的道路還在前方,如此的含義好像比拍完全程更有含義,修行的道路不就是如此嗎?
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電影,日常最真實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隨拍搬上了屏幕,每個人都是真名真人真角色,雖然我從小成長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卻并沒那樣近距離的認知過藏民的朝圣的道路,這一次,跟隨電影的鏡頭用一種全然浸入的視角看完了電影,內(nèi)心升起對電影攝制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是民族團結(jié)的基礎(chǔ),這樣的好電影實在是太難得了,大家從電影里只不過看到?jīng)]盡頭的大山、雨雪、米拉山頂上飄揚的經(jīng)幡漂亮而神圣,可是我卻非常了解走到那里絕大部分人的身體反應之痛苦,五千多米的海拔不是普通人可以承受的,而攝制組卻在這樣身體巨大的挑戰(zhàn)下完成了這部具備很意義的電影的拍攝,這樣對信仰的尊重、對藏民一路朝圣的真實再現(xiàn)難能可貴,假如你想要看這部電影,必須要去影院支持!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 篇3
聽朋友推薦看了《岡仁波齊》,朋友對此電影推崇備至,我看了卻無感,有些慚愧。
影片講述了一行藏民一路磕長頭去岡仁波齊朝圣的故事,岡仁波齊是西藏一座神山,朝圣那一年碰巧是馬年,也是岡仁波齊的生肖年,在這一年去岡仁波齊,會有更多好運之類的。這一支朝圣的隊伍有六七十歲的老年領(lǐng)路人,有臨盆待產(chǎn)的孕婦,有十七八歲的少年,有七八歲的女童,可以說頗具代表性。在朝圣的過程中,孕婦生產(chǎn)了一名小孩,朝圣歸鄉(xiāng)的途中,老年人辭世,可謂生老病死苦齊聚。
看完電影之后大概瀏覽了一下豆瓣的影評,毀譽參半。愛它的盛贊電影中表達出的信仰的力量;罵它的主要集中在消費藏民信仰方面。還有關(guān)于導演不得不說的二三事也一一牽扯出來。
平心而論,這部電影作為一部講朝圣的公路片,拍得很具有代表性,從記錄的性質(zhì)來看,基本上可以算作是記錄了藏民磕長頭朝圣的過程,其中有傾向性,但傾向性不深。從紀實的角度來說,通過觀看這部電影,那些不了解朝圣習俗的觀眾,比如我等,對藏民磕長頭朝圣這一行為有了更多的了解,很多電影揭露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就是為了將這種生活方式放在公眾處讓不了解的人做一個了解。而這方面的了解肯定是系統(tǒng)性的,因為電影必然表現(xiàn)出足夠多的細節(jié)勾勒群像。比如:藏民的生存環(huán)境,語言習慣,宗教信仰。在記錄磕長頭朝圣的過程,必然不可避免地面臨許多困難,比如:天氣,道路,他人的不理解,朝圣形式的艱辛,別的朝圣隊伍。都是一個很好的表現(xiàn)。電影幾乎不動聲色,但是已將這一群人的特征勾勒出來,淳樸,都和現(xiàn)代社會諸多不同。所以從這個角度上看,電影無疑稱得上是成功的,如果這一點正是導演想要表達的話。
另一方面,該片爭議的地方,也正是筆者持保留意見的一點在于,該片的目的是否是歌頌磕長頭朝圣信仰的偉大?相信觀看過該片的許多觀眾都會有這樣的`對影片的判斷,不可能毫無野心的無所表達,這樣文藝小眾的題材必然有所表達,有所臧否。那么,電影想要臧否的是什么?又是否持中?持反對意見的觀眾認為:該片是對西藏密宗信仰的一種過度消費,而這種消費不管是為了獵奇、標新立異還是對現(xiàn)代化快節(jié)奏迷茫生活的刺諷,都是不當?shù)。簡單的說,對于無宗教信仰的觀眾而言,電影是對現(xiàn)實另一種生活的記錄是可以的,但是如若是褒揚虔誠的朝圣信仰而貶低現(xiàn)代化無信仰的生活,則是不能接受的。最大的困惑在于,信仰究竟是有選擇的,還是無選擇的?這一點延展開就太多了。
生活本無高下之分,立意分出高下的任何努力都將是白費。
影片中表現(xiàn)的藏民的生活的確和現(xiàn)代一般意義上的生活很不一樣。1。語言的運用。雖然古語有言:“巧言令色鮮仁矣”,然而在現(xiàn)代社會更好的表達技能會使得生活變得更容易。在影片中則不然,語言是極簡或者沒有的。僅有的臺詞中,語言只起到“達意”的作用,幾乎沒有任何的修飾,簡直就像是來到了另一個話語體系,然而不是,自然從另一個角度體現(xiàn)了生活的不同。
2。人際。影片中藏民的村莊體現(xiàn)著原始的淳樸的鄰里關(guān)系,主角決定去岡仁波齊朝圣,村子里的人也想去,說一聲就行了,這在現(xiàn)代社會幾乎不可能。主角一行人在朝圣的路上,遇見同樣朝圣的行人,交談,相互幫助,幾乎是自然而然的,即便他們僅僅是相識的陌生人。這種自發(fā)的相互幫助、和睦友好的社會環(huán)境在現(xiàn)代化發(fā)展過后便幾乎不存在。所以,影片中的主角是朝圣的虔誠的有信仰的人,土地像是樂土。
總的來說,是一部拍得好,頗為真實的朝圣公路片,推薦。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 篇4
像我如此所謂的修行人,對于磕長頭朝拜拉薩,連觀想一下的勇氣也沒;有時去藏地碰到在路邊匍匐的行人,連眼神都不敢在他們身上停留太久。
《岡仁波齊》在我的內(nèi)心狠狠的扎了一下;對于一個靈魂就是信仰本身的民族,除去深深的敬仰,我沒資格評論;但對于修行人而言,他們所表達出來的菩薩的勇氣,對于苦難一點點都無所畏懼,對于眾生苦樂的承擔也無所畏懼,這才是所謂的勇氣吧!雖然理論上知曉不少,但真的的勇氣表現(xiàn)出來,確實被人震驚!
然后是對于眾生的惦念,不論是楊培叔叔還是路上碰到的老人家,都一再的說“要想到為所有些眾生,所有些苦難眾生去朝拜”這種惦念愈加讓他們慈悲,堅韌吧!
再就是他們對于生死平和的態(tài)度,生對于他們來講是喜悅的,也是平時的,所以一個馬上臨盆的人去朝圣,那樣平時;楊培叔叔死了,死就死了,像生一樣自然,沒哭天抹淚,他們真的同意這種無常,同意這種生死的`自然規(guī)律。
最后就是對于困難表現(xiàn)出來的談定、隨緣;車子壞了,壞了就壞了,拉著走,沒抱怨,沒詛咒老天爺,也沒自艾自憐;到拉薩沒錢了,沒錢就去賺,那樣平時,自然;還有在河邊跳舞的一段,他們的喜悅,比較容易。
從頭到尾,沒不少的臺詞,沒大喜大悲,所有都如他們的靈魂一樣安靜、平和;就像他們的生活一樣,一點都沒華麗的成分,但對于生命來講,這才是真的的華麗吧!
我想起米拉日巴尊者說的一句話“我的宗教,是生死無悔”!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 篇5
簡潔的語言交流反襯出內(nèi)心世界的執(zhí)著和坦然;沒有過多復雜的劇情,但又說出了生活中的百態(tài)。里面有西天取經(jīng)般的磨難,也有歡歌笑語、互相幫扶的畫面。也許這就是生活,決定于自己內(nèi)心的信仰。
下面是個人對電影里朝圣群體特質(zhì)的理解:
1、群體的整體信仰
這一群人,有老人、有婦孺、有屠夫、有自感罪孽者等,但他們都有著去岡仁波齊朝圣的信念。雖然出發(fā)點有些是贖罪、有些是祈福等有所不同,但他們都為能到那里朝圣而欣然前往,因為那個地方在他們的信仰里面就是神圣的地方。
他們的信仰是那么的根深蒂固,不為外界所動。整個群族從小生下來就接觸,并在平日里人們念經(jīng)、教導的影響下,并在周圍雄偉山峰環(huán)抱、干凈無雜的環(huán)境的熏陶下,這種信仰就像精神支柱一樣支配著整個身軀。
2、內(nèi)心的平坦
正是有了深刻的信仰,在面對很多事情,尤其是苦難時就有種不為所動,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從容。他們不抱怨、不埋怨,坦然接受遇到的困難,自己要做的就是想辦法去處理度過。
公路上車來車往,但他們一點心思都不會花在車輛的觀察比較上;周圍的環(huán)境有時有氣魄的高山,有時有山花的爛漫,有時有清澈的湖水,但是他們都不會駐足欣賞,也許他們看的多了,但此時他們卻只是懷有信仰在前行。
3、忍耐,不急不躁
日復一日的磕頭前進,磕的頭出了包,磕的裝備都已磨損,但他們?nèi)耘f不急不躁、循序漸進。他們的內(nèi)心是堅定的、強大的,接受著變化和挑戰(zhàn)的同時也接受者重復的每一天,這也體現(xiàn)了強大的忍耐力和平常心。同時,這又一次錘煉了他們秉性,使他們更加的沉著、執(zhí)著,就和修行一樣,每一步都是進步。
4、欣然接受指導
途中遇到一人不客氣的指點,教導他們應如何更好的朝拜,他們選擇接受和改進。并接受了此人的邀請到家里做客,為報答留宿感激之情,幫助他耕地。
同時,也談到了現(xiàn)在年輕人種地心急,都把牛累得氣喘吁吁。反映出,年輕人接觸復雜的社會多了,由于磨煉不夠,養(yǎng)成了急躁、浮躁的性格,也正說明了年輕人越來越難以接受前輩的教導和指點,未能傳承。
5、理解,坦然面對
車輛被撞后,沒有撕心裂肺的責備和訛詐,而是理解對方困難;沒有車輛拉貨而選擇人工拉,拉貨的人放下貨物后還要回退到出發(fā)點重新磕頭朝拜前行。他們沒有猶豫、沒有詢問、更沒有借口。他們接受他人帶來的不幸和苦難,理解對方的處境,從不抱怨。
而反觀現(xiàn)在社會,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遭受一些不公就反抗,你指出我的毛病我就反駁你,無論能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反正要先毀掉給自己造成麻煩的人等。缺少了相互理解,難以面對挫折,很難用平常心去處理事情。
6、不畏懼困難,向目標前進
山體滑坡他們不怕,并出于本能的保護弱者;有水擋路他們不管,繼續(xù)朝拜前行;沒錢后,不急不慌,集體出去掙錢;即使生老病死,也不悲不泣,并為之榮幸。
他們簡單的生活,簡潔的語言,沒有過多復雜的思想,有些類似于原始的群居生活,也許這才是我們最內(nèi)心的'世界,只是他們生活在了表面。善于隱藏的,把它藏到了內(nèi)心;思維簡單的,就維持在了表面,這也許就是真正的表里如一。朝圣者們很多特質(zhì)是需要復雜社會里浮躁的我們?nèi)ソ梃b和磨煉的。
總之,我們的生活要和電影里講的一樣,應保持著自己內(nèi)心堅定的信念,去生活、去走路、去翻山,去對待前方的挫折和幸福,有什么樣的信仰就有什么樣的處理方法。能否接受不幸,能否理解對方,能否放下不開心或仇恨,就看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深處的信仰才是處理生活和工作事情的根基。這也教導我們內(nèi)心的原則要堅持,外部的事情要靈活和釋懷。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 篇6
看《岡仁波齊》之前,老天爺頗為應景地設(shè)計了一場充滿儀式感的橋段——趕在濟南悶熱的夏季晚高峰,下起了一陣夾雹帶雷的驟雨。這使得準備出門擠公交去影院的我,聽著窗外鐵皮雨搭上沒有一絲懈怠之意的雨點聲和不時傳來的充滿恐嚇意味的雷聲,頓生一種仿佛要作一場朝圣之旅的虔誠感和悲壯感。
當然,之所以會產(chǎn)生這種略顯夸張的感受,還因為提前知道《岡仁波齊》是一部有關(guān)藏民朝圣的影片。
說它是故事片,但其實更像是紀錄片。影片幾乎是以“零度介入”的方式在呈現(xiàn)一段生活、一種狀態(tài),而不像是表現(xiàn)一個分明有編劇設(shè)計的故事。當銀幕上那一群自發(fā)去拉薩岡仁波齊神山朝拜的藏民一遍遍地全身匍地、磕頭、起身、夜宿、念經(jīng),它所完成的不僅是對片中人物的行為盡量如實的還原,也是電影表現(xiàn)手法上對“重復”的不斷運用或顯現(xiàn)。重復的用意何在?
顯然,用來與內(nèi)容相對照,影片里的這些重復隱含著在各種“變數(shù)”面前益發(fā)凸顯的“定力”——亦是藏民信仰或生存信條的“定理”。電影設(shè)計的“變數(shù)”體現(xiàn)在一路之上的氣候多變、孕婦產(chǎn)子、拖拉機被撞、跋山涉水、老人亡故等情節(jié),但諸般考驗又都在眾人日復一日的重復性動作中變成“執(zhí)著”“篤定”“堅不可摧”“毫不動搖”的信仰的力證。
對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經(jīng)形成某種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維定式。雖然其中不乏真誠的情感,但單純地展示信仰的虔誠,卻也難免流露出一種他者視角下的`“游客心理”。事實上,信仰與生存之間的關(guān)系,在許多優(yōu)秀的影片里被闡釋為“救贖”;但吊詭的是,恰恰在有關(guān)西藏題材的國產(chǎn)片中鮮有觸及(去年的《塔洛》在這方面不知是否有所突破)。信仰在這里被懸置。信仰成為一種無須討論、無須思考,更無須懷疑的生命記憶而非選擇,如同《岡仁波齊》中那個還沒學說話就先聽到念經(jīng)、還沒學會走路就先參與了磕長頭的旅程的新生兒一般。
然而,這樣一種不問來由、不問結(jié)果、單純而熾熱的信仰,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以一種現(xiàn)象學意義上的存在不斷放大、彰顯、渲染、刷新其意義。此意義不是指向?qū)τ谶@一種或那一種、“愚或是智”的信仰的反思或懷疑,而是對信仰本身的尊重與敬畏。以此,或許影片具有超越他者視角,而賦予普遍關(guān)懷的新的可能性。
現(xiàn)代人信仰缺失是普遍問題。尋求信仰,貌似成為治愈現(xiàn)代社會滋生的各種精神疾患(還并非身體病痛),如空虛、迷惘、厭世等的治世良方。然而,過度標榜功利目的的信仰卻往往徒有虛表,顯得可疑,更其敗壞了信仰的神圣性。真正的信仰,應該是兼具神圣性和日常性的屬性。何謂“信仰”?影片用作片名的“岡仁波齊”或許透露出某種玄思與啟迪:信仰,就是像“岡仁波齊”一樣的一個“目的地”;懷抱著對這個我們信其為“神圣”的目的地的執(zhí)著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給予我們的全部力量和意義。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 篇7
《岡仁波齊》是部電影,岡仁波齊是西藏一座神山,藏民祈福朝拜的神山中的一座。故事講的是男女老少一行人,自帶設(shè)備、露營野外,去往岡仁波齊朝圣的過程。
先看看故事梗概: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后決定完成父親的遺愿,帶著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圣。時正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期望加入尼瑪扎堆的朝圣隊伍。這支隊伍里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每個人都有著不一樣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期望。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0xx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大家對藏民朝拜磕長頭都有所了解,簡直就是用身體丈量到圣地。我所看到的大概走三到五部就要伏地磕頭,穿上牛羊皮做的圍裙(不是平日里女人穿的那種五彩的幫典),雙手帶上用木塊做的撫摸大地的短板,大概一個月就要換一雙鞋子的。有人說這部電影充其量叫紀錄片,也有人說這就是個真實的西藏。可能是由于國家對西藏的影視方面卡的比較嚴,我曾聽一位藏族歌手說亞東之后不唱歌去北京電影學院學習拍電影了,拍的作品一向?qū)徍丝墒,可能對我們喜歡西藏的朋友來說這也是一件遺憾的`事情了。不說別的,我就分享幾個鏡頭吧。
第一個讓我感動的鏡頭是,朝圣隊伍里的那個小姑娘。一個小孩子跟著大人去朝圣,事情本來就是很辛苦的,何況小孩要跟上大人的步調(diào),難免讓人產(chǎn)生一種佩服、憐憫之情。對于藏民來說,在朝圣的路上,就算是死,那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那也是神對人的召喚,這就是民族信仰。
第二個讓我感動的鏡頭是,朝圣的路上,一只蟲子沿著橫穿馬路,剛好從一位藏民眼前經(jīng)過,他趴在那里不動,等著蟲子爬過去。旁邊人問他怎樣啦?他說這兒有一只小蟲子。然后等那只蟲子慢慢的爬過去,下了公路他才起身繼續(xù)磕長頭。這個鏡頭讓人想到了兩個字——善良。和那些馬路上來往穿行的車輛,不明白壓死多少蟲子,不明白撞死過幾只羊,沒人承認。臧民的行為才叫善良,不該殺生的絕不殺生,殺生在佛哪里是有罪的,自我會遭報應的,哦,那個人大概就是那個屠戶,經(jīng)常殺牛的那個人吧,他去朝圣就是為了給自我殺生這件事贖罪,就連該殺生的人都要去贖罪,那么這是什么信仰?我看這是道德信仰。
第三個讓我感動的鏡頭是,孕婦半夜要臨盆了,幾個人開著拖拉機去就近的醫(yī)院生產(chǎn),這一去就耽誤了半個月,可是他們還是帶著孩子回來了,回到了隊伍停留的地方,把嬰兒放在拖拉機車廂里,那位婦女跟著隊伍繼續(xù)磕長頭朝圣。這是漢人沒法想象的一件事情,一個孕婦生產(chǎn)后還不在家休息三四個月的,就這還不能干體力活。可是藏民就這么堅強,絲毫沒把“坐月子”這個詞放進自我的腦子。這是常人做不到的事情,這叫什么信仰?我也不明白。
第四個讓我感動的鏡頭是,朝圣的路上遇到四川雅安地區(qū)來拉薩朝圣的藏民,他們夫妻兩個還有一頭驢子,男人說他老婆平路上拉架子車,讓驢子跟著走。僅有在上坡路的時候讓驢子拉著,他們推著,驢子是他們的家人,他們很愛它,這次帶著驢子去拉薩也讓它看看,也為它祈福。這是此刻人做不到的,人對待牲口能像對待自我的孩子一樣的人太少了。在西藏,自然環(huán)境比較多變,人和牲口有時候是把命拴在一塊的。你對它好,它在關(guān)鍵時候可能救你一命,這是區(qū)分人和動物之間的感情好與壞最具說服力的證明。
第五個讓我感動的是,公路上一輛越野車把拖拉機撞了,拖拉機司機受了點輕傷,無大礙。小車司機趕忙賠禮道歉,一是為了避開迎面開來的大卡車,二是車上有一位患者,急需到醫(yī)院救治,所以釀成了這次車禍。藏民一聽,讓他走了,說救人要緊。大家把側(cè)翻在路邊的拖拉機推出來后發(fā)現(xiàn)前輪軸折了,車沒法開了。大家決定把車廂卸下來,連抬帶推的往前挪動,車里拉的是帳篷和起居用品,所以男人們就把死沉死沉的車廂用人力往前挪。擱給一般人,估計都崩潰了,花錢雇人拖走;東西不要了;甚至心里想老子不朝圣了!感人的事情是,男人們把車廂好不容易挪到前面了,還要回到來重新再磕長頭過去。這是比較感人的舉動,不論困難有多大,磕長頭是不能偷懶的。
第六個讓我感動的是,拉薩街頭旅館女老板。女老板說喇嘛開示她磕十萬個長頭,可是她身體不好,于是就和他們商量代勞她磕頭,他們還能夠免費住在旅館,外加介紹工作。他們白天干活去爭錢,晚上在拉薩接頭替女老板磕長頭,藏民講信譽,重人情。說到做到,絕不會虧待你。
整部電影從心地、生活、信仰、理念、感情等不一樣角度反映了藏民是怎樣一種人,準確的說應當是臧族底層人民是怎樣一種人,和我們大都市生活中的一些上層人之間構(gòu)成了一種兩極分化的感覺,很多鏡頭我感覺是在打臉。人不在富貴、富有,沒有信仰、沒有愛心、沒有人人平等的情懷那叫世人,世俗之人。我們國人該有的品德、修養(yǎng)和格局,我們已經(jīng)忘了,忘得徹底,忘得干凈,病也多了起來!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 篇8
大概是《岡仁波齊》票房突破4千萬的時候,我的朋友圈開始出現(xiàn),對影片質(zhì)疑的聲,褒貶不一,兩極分化。
貶的說:“這只不過碗給小資的雞湯,是藏區(qū)的小年代,是在花費異域文化、藏區(qū)風光,從電影種類,拍攝手法,階級劃分,民族宗教,到扒出導演張揚和資金投入人的歷史!笔裁炊加,總之只須和影片聯(lián)系起來的都可以拿來議論一番,不可以聯(lián)系起來的也生拉硬扯湊到一塊。也有專家說:“這是藝術(shù)片的試金石,是對大自然和精神世界致以崇高的敬畏,帶觀眾回歸了傳統(tǒng)的審美!
地方不同,角度不同,看待問題的感受自然不相同,所以我感覺,不管他人怎么樣,自己看得心安便可,沒什么比自己喜歡更要緊,都是為了蹭個熱門大伙都困難。
于我來講這就只不過一部電影而已,和我平?吹钠渌娪皼]什么不一樣。假如非要說有哪些不一樣的話,那就是這部電影能讓我靜下心來看完,并在影片中看到自己和身邊人的平時。
遠處的雪山,近處的火爐,早晨起床的誦經(jīng)和打水聲,酥油茶、糌粑、牽牛、寒暄,生活在西藏芒康縣這個叫“普拉”的小村莊里的大家,開始了他們平時的一天。只不過有天一個叫楊培的老人為完成哥哥朝圣的心愿,怕再不去就走不動了,為了不留遺憾決定去拉薩、去岡仁波齊朝圣。于是,這一天便在這個村莊變得不平凡起來。這個決定一出,消息不脛而走,懷著各種目的的朝圣者加入其中。
朝圣這件事沒讓人激動萬分,只不過一般平時交流的一個話題,沒什么特別。十一個做出決定去朝圣的人,只不過在平時的閑聊中,就把事情定了下來了,沒想象中的神圣。走時更沒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只不過安靜的在全村人注視下,始于不斷重復著磕長頭的叩拜中?谡b經(jīng)文、雙手合10、頂禮膜拜、躬身匍匐,周而復始。漫漫兮其修遠,兩千五百公里雖長,但沒一句多余的廢話,朝著理想走去一路前行,不論快慢,終將抵達。就如此一部電影安靜如一股清泓靜靜流淌開來,被人在平心靜氣中,慢慢等待故事的'發(fā)生。
下面,路遇朝圣者的對話,好心人的收留和教導,小孩的降生,落石的危險,買鞋的討價還價,趟水過河,飛來的車禍,沒錢停下來去打工,替房東磕頭,和美容美發(fā)店里女孩的調(diào)笑,到最后老人的死亡。一件件事都非常接地氣,或是順理成章,或是突如其來。一路遇見的所有困難,仿佛都能解決在朝圣的路上和每天祈禱誦經(jīng)中,看上去那樣的自然而然。讓看電影的我也跟哪個他們一路前行,體驗路上的喜悅收獲。
生活在藏區(qū)的人常常會在路上遇見像《岡仁波齊》里,為心中信仰真誠朝拜的藏人。且不說心中懷揣的這份信仰,單說用身體丈量朝圣的距離,這種事需要平靜而強大的內(nèi)心才能做到,讓人欽佩。而日常的你我又何嘗不是在路上的修行者呢?從來到世間起,一路打怪升級,堅難成長,干掉日常一個個大大小小的Boss。念書時要好成績,上很大學,畢業(yè)后想體面安穩(wěn)的工作,接著成家,養(yǎng)小孩,然后小孩又重復大家走過的路,能跳脫這個循環(huán)的貌似極少。原來你我早已是生活這條路上的行者,非常早以前就在路上艱難前行,遇山翻山,遇河趟河。哪個的生活里沒苦難,沒風雨呢?生活這條路靜水流深,時有驚起波瀾,但身在其中的大家從未感知。
看電影時我能感到小孩母親的偉大、會為車拉出幾百米后折回去重新磕頭而感動,會為小姑娘打電話問候家人時眼眶濕潤。但我真沒感受到朋友圈里的高度,更看不出他們所說的深度,我只不過在看電影時找見我一個人僅此而已,算是一場觀影與觀心對話。“一千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萬個人看《岡仁波齊》自會有一萬種感悟。朝圣不是終點,所有人終將回到平淡中生活修行。
對于大部分的大家來講生活不容易,前路難行,但這并沒有妨礙大家為肩上的責任,心中的夢想,在路上努力的前行,雖平凡但無畏。岡仁波齊只不過大家心中的香格里拉,最后的路不在遠方,只在腳下和心里,沒回頭路可以重來,直面內(nèi)心才無所畏懼。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 篇9
全片沒有高潮,沒有意義,四季更迭,重復著一遍又一遍的下跪,這就是人生。
評論里有人說這些人愚昧。
其實我們又何嘗不是在重復,只是他們重復著朝圣,而我們重復賺錢、娶妻、生子…,無休止的在生活的泥沼中爭渡。
朝圣者攢錢只為朝圣,幾千公里一路跪過去。
累了就歇息,醒來繼續(xù)跪。
朝圣路上都會帶著家人給自己補給。
男人在前面跪行,婦女拉的車,驢子跟在婦女身邊。
有人問:怎么不讓驢子拉車。
男人說:她心疼驢,我們都把驢當親人一樣看待,她拉不動的地方才會換驢拉車,到了拉薩,會帶著驢子一切朝拜。
屠夫殺了牛,怕報應,所以也跟著朝圣,路上碰到螞蟻,他跪著給螞蟻讓行。
路上遇到水,他們從水上跪過去。
朝圣的路上沒錢了,他們打工掙錢,繼續(xù)朝圣。
拉帳篷和食物的拖拉機被撞壞了,他們幾個人推著拖拉機繼續(xù)前行。
朝圣路上,女人生孩子了,生完孩子后帶著孩子繼續(xù)朝圣。
就這樣,沒有多少臺詞,沒有高潮,沒有結(jié)尾,只是在路上,朝圣。
只要干了壞事,他們就會害怕報應,朝圣就是求佛寬恕自己,也為眾生祈愿。
然而這世上干壞事,卻快活一生的.人太多了。
干壞事,只有內(nèi)外通透,言行一致,方能打破因果桎梏。
好人做了壞事結(jié)果特慘。
他總會暗示自己干了壞事,會遭報應,報應往往就這么來了。
內(nèi)外不通透,思想和行為背離,必會有不好的結(jié)果,謂之因果。
真有因果?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 篇10
《岡仁波齊是一部藝術(shù)片,但更像是一部紀錄片。據(jù)了解,資金投入只有300萬元左右,但票房已經(jīng)超過1億元。這部電影震驚了人們的兩點:一個是美麗的西藏風景,另一個是純粹的藏族人的心。
西藏是一個自然、美麗、獨特、神秘的地區(qū),荒涼的高原,無盡的田野,茂盛的綠林,高聳的雪山;奇怪的寺廟,精美的壁畫,聰明的喇嘛,真誠的信徒!谥v故事的同時,攝像機以清新美麗的鏡頭語言逐一向大家展示了這部分西藏自然人文景觀。
故事從一次朝圣之旅開始,孕婦、年輕女孩、年輕女孩、犯罪屠夫、老年人、普通牧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也有自己的期望,只是幾句容易討論,無畏的旅程,艱難的過程,撿起行李在路上,仿佛鄰近的村莊,一路長頭,撞到數(shù)千英里外的圣地。
路上的幾個鏡頭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遇到水,一句讓我們敲過去,團隊工作人員毫不猶豫地依次沖進冰冷的水里。拖拉機頭壞了,手動拉車很累,但他們?nèi)匀幌裢R粯釉袐D生下孩子后,沒有所謂的禁閉身體恢復,直接回到朝圣隊。他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對佛陀的真誠,對圣地的渴望。
據(jù)了解,在拍攝過程中,船員們遇到了一輛旅游巴士似乎有40多人,路過,突然,他們看到車掉在河里。生命的存在只在一瞬間。
制片人李雨林在接受《拙見》采訪時說:我的理解是,信仰與宗教無關(guān),但每個人都有我們的.信仰,但信仰的東西是不同的。我認為:信仰是你的價值取向,你心中的方向,你想到達的地方,你想要的生活,你想成為的人。如果每個人每天都生活在生命的最后一天,我們就不會再糾結(jié)于生活的收獲、榮辱和苦樂,心中只有現(xiàn)實的寧靜、純凈的向往。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 篇11
今天我看了電影《岡仁波齊》,受益匪淺。在這部電影里,我知道了許多不了解的知識。片名《岡仁波齊》是指岡仁波齊峰,它位于西藏自治州普蘭縣境內(nèi),是岡底斯山脈的主峰,也是中國最美、最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岡仁波齊”在藏語里是指神圣的意思。普拉村的尼瑪扎堆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和叔叔去拉薩和岡仁波齊朝圣。這一年正好是馬年,也是岡仁波齊的本命年,普拉村里的許多村民也希望加入到尼瑪扎堆的朝圣隊伍之中。這支隊伍里有即將臨盆的婦女,有家徒四壁的屠夫,有自幼殘廢的少年……每個人都懷著自己的心愿和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神山,這十一人組成的隊伍,踏上了20xx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從芒康到拉薩不但有20xx多公里,還要一路磕長頭前行,如果是我可能走不到就半途而廢了。最令我震撼的是:他們能堅持不懈,腳踏實地地前行。我想:他們到達岡仁波齊山頂一定會十分興奮,喜極而泣。我敬佩那孕婦,她的肚子里有著即將出生的'孩子,她竟挺著大肚子去朝圣了。我更敬佩那位自幼殘廢的少年,在家人的鼓勵下,朝圣去了。
我敬佩朝圣者對信仰的虔誠,對大自然的敬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朝著明確的目標努力奮斗,也許成功的就會是你。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 篇12
《岡仁波齊》是一部藝術(shù)片,但更像一個紀錄片,據(jù)了解資金投入僅有300萬元左右,票房卻已超越一個億。影片震驚心靈的兩點:一是漂亮的西藏景色,二是純凈的藏民的心靈。
西藏是一個自然漂亮、獨特而又神秘的區(qū)域,那里荒蕪的高原,一望無際的原野,豐茂的綠林,高聳入云的雪山;與奇特的寺院,精美的壁畫,睿智的喇嘛,真誠的信徒……攝像在講述故事的同時,以清新好看的鏡頭語言將這部分西藏自然人文景觀逐一呈現(xiàn)給大家。
故事從一個說走就走的朝圣旅程開始,待產(chǎn)的孕婦、年少的女生、青澀的少年、負罪的屠夫、年邁的'老人,一般的牧民,每一個人都有著不一樣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期望,只不過幾句容易的商量,無畏路程的遙遠、過程的艱辛,拾掇起行李就上路出發(fā),仿佛上鄰村串門一樣,一路長頭,磕向千里以外的圣地。
路途中的幾個鏡頭印象極深:碰到積水,一句“咱們磕過去吧”,全隊職員毫不猶豫,依次撲進冰冷的水中。拖拉機頭壞了,人工拉車本已非常疲憊,但他們?nèi)砸蝗绶搭櫟刈呋貋碓倏。孕婦生完孩子,沒所謂“做月子”的身體恢復,直接返回朝圣的隊伍。他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對佛的真誠,對圣地的向往。
據(jù)了解劇組在拍攝時,遇見一輛旅游大巴,車上仿佛有40多個人,擦肩而過,就在一霎那間,他們看到那部汽車掉在江里邊。生命的存在僅在剎那之間。
制片人李雨林在《拙見》采訪中說:“我的理解就是信仰不關(guān)乎宗教,但每一個人都有我們的信仰,只不過信仰的東西不同而已。”而我想:信仰是你的價值取向、你心中的方向、你想到達的地方,你想要的生活、你想成為的人。而假如每一個人都每一天當作是生命當中的最后一天來活的話,大家就不會再去糾結(jié)于生活中的得失、榮辱和苦樂,心中只有現(xiàn)實的寧靜、純凈的向往。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觀看電影岡仁波齊有感11-27
岡仁波齊電影簡短觀后感集錦09-09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通用19篇)08-01
電影《岡仁波齊》觀后感范文(精選10篇)06-27
岡仁波齊觀后感12-07
岡仁波齊觀后感11篇03-22
馬仁山游記05-06
仁的成語故事11-10
生與死歌詞-齊羽10-10
齊山游記的作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