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央視節(jié)目朗讀者第6期觀后感作文
《朗讀者》中所選的,大部分都是經(jīng)典,名家如莎士比亞、老舍、冰心、林清玄等,名著如《瓦爾登湖》。而節(jié)目中所選的,又是這些名家的經(jīng)典篇章、名著的經(jīng)典片段,所以,基本上每一頁書中都有能夠打動人的金句,自然能吸引觀眾。下面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央視節(jié)目朗讀者第6期觀后感作文,歡迎閱讀!
央視節(jié)目朗讀者第6期觀后感作文(一)
朗讀者斯琴高娃
有爹有娘,就有家。無論走得再遠,永遠有個人惦記著你,那就是母親。斯琴高娃朗讀賈平凹的《寫給母親》獻給自己的母親。“三年以前我每打噴嚏,總要說一句:這是誰想我呀?我媽愛說笑,就接茬說:誰想哩,媽想哩!”每字每句都讓斯琴高娃回憶起母親,不禁熱淚肆流,長聲哭泣。此情也感動了
在戲中飾演了很多母親角色,流下過很多眼淚,其中大部分角色都有母親的影子。母親是個剛強的女人,不輕易落淚,卻在面對孩子的事時總是淚眼朦朧。每次給孩子打電話,從不流眼淚,只是笑,但這笑容中卻飽含著思念的淚水。母親看到斯琴高娃戲中老年妝容時,雖然知道是假的,卻也忍不住流下眼淚。
朗讀者陸川
“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動物在內(nèi),都是神圣的。”動物通人性,藏羚羊的跪拜是為了未出世的小藏羚羊。在陸川的朗讀中,我們似看到可可西里那片土地上孕育的每個神圣卻又脆弱的生命
在《可可西里》的拍攝中,導演 經(jīng)歷了一次生死,在那次意外中,他失去了一個伙伴,流下了痛苦的眼淚。在電影剪輯時陸川與王中磊產(chǎn)生了分歧,他想要給觀眾們留下的不是眼淚,而是思考?催^太多的生與死,大自然可怕的力量,陸川想要把人類生命的脆弱傳遞給觀眾。
朗讀者丁一舟賴敏
丁一舟和賴敏與三毛一樣,一直在旅途路上。“畢竟,就算是一小束吧,也是他的愛情。”人生路途很遙遠,丁一舟賴敏 在有限的時光,讓生命過得精彩,一路的陪伴,“我愛你”三個字也變得更加有份量。
賴敏不知道自己生命的長度,但在丈夫丁一舟的陪伴下,她拓寬了自己生命的廣度。2015年二人從廣西出發(fā),在遼闊的中國版圖上開啟“心形之旅”,見識更多的風景。在布達拉宮前,丁一舟向賴敏求婚,自此牽絆在他們的生命中無法抹去。
朗讀者張家敏
張家敏朗讀泰戈爾的《生如夏花》送給所有抗擊乳腺癌的姐妹們,“我相信自己,生來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敗,妖冶如火。”生命給了張家敏和許多患乳腺癌的姐妹們猝不及防的考驗,但她們沒有低下頭,而是昂著頭過燦爛的生活。
張家敏患乳腺癌第一次手術后,她無法面對自己殘缺的身體,整整三個小時在浴室里,淚與水同流。除了體膚之痛,更多的是精神與心靈的煎熬。1995年,張家敏公開了自己的家庭電話,為患病的姐妹們提供24小時的傾訴熱線。2012年,張家敏與姐妹們成立了粉紅絲帶志愿服務隊,為更多抗癌的姐妹們提供幫助。
朗讀者張魯新
今天,張魯新的學生朗讀塞繆爾·烏爾曼的《青春》獻給老師,將自己的年華奉獻給凍土科研研究,看著青藏鐵路從無到有,這是青春的`見證。張魯新也與全場觀眾共同朗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選段,“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jīng)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為人類的解放而斗
被稱為“不哭的男人”的張魯新,在一次高原外出考察,與同事勘察地貌時迷了路,生命全部托付在三根燃燒的火柴上,在燃盡最后十秒時,他們得以被發(fā)現(xiàn),那時張魯新流下了慶幸的眼淚。2001年6月底,青藏鐵路工程正式開工,幾十年的努力,幾代人的奮斗,換來這偉大的一天,那一刻張魯新流下了激動的眼淚
央視節(jié)目朗讀者第6期觀后感作文(二)
熱愛京劇的人,對王佩瑜這個名字可能不會陌生,當年她年少成名,堪稱梨園行里最閃耀的.新星。如今,更多人知道王佩瑜則是因為她不拘一格地推廣和普及京劇,在年輕族群中引發(fā)了不小的反響。3月18日(周六)20:00,被粉絲們稱為“瑜老板”的王佩瑜將現(xiàn)身央視《朗讀者》,為觀眾呈現(xiàn)一場非同一般的“京味兒”朗讀,展現(xiàn)別樣京劇魅力。
王佩瑜14歲時由票友舅舅領進京劇大門,初學老旦,短短幾個月就以一出《釣金龜》獲得江蘇省票友大賽第一名,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此后,王佩瑜改學老生,并考入上海市戲曲學校開始專業(yè)學習京劇,兩年內(nèi)拿盡四大少兒京劇大賽一等獎,還曾被著名老生大家譚元壽點評神似與梅蘭芳齊名的民國京劇大師“冬皇”孟小冬,也因此被稱作“小冬皇”。
如今,王佩瑜更多時候是以京劇文化推廣者自居。在王佩瑜小的時候,她就發(fā)現(xiàn)京劇受眾大都是一些老觀眾,并深感京劇文化生存環(huán)境日益嚴峻。于是后來王佩瑜開始走下舞臺有意識地推廣京劇,不僅在各地開辦公開課、清音會,還走進大學、中學甚至小學校園里推廣和普及京劇。前不久,因為在某檔網(wǎng)絡綜藝上的驚艷表現(xiàn),王佩瑜還曾引發(fā)過網(wǎng)友的熱烈討論,被稱為“京劇推廣第一人”。
央視節(jié)目朗讀者第6期觀后感作文(三)
前不久,董卿讓觀眾見識了她慧心如蘭、由內(nèi)而外散發(fā)的文化氣質(zhì),而《朗讀者》則會讓人們看到她對精神世界的追求,“朗讀者與大家的遇見,能夠讓我們彼此之間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文字的作用是準確地傳遞信息、傳遞情感,文學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是因為文學本身就是對共通情感的精準描述。董卿說:“《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朗讀者》的朗讀文字包羅萬象,有著名翻譯家許淵沖的弟子們用中英法文為他朗讀的文學經(jīng)典,也有來自成都“鮮花山谷”的丈夫為妻子獻上的自創(chuàng)情詩;有賈平凹《寫給母親》這類表達集體記憶和大眾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傳志寫給兒子婚禮講話的個人感受。飽含情感的朗讀形成情緒的磁場,能夠給觀眾強烈的代入感和共鳴。
相比于文字,《朗讀者》更注重“人”,節(jié)目不但要塑造立體的人,更是通過情感的紐帶聯(lián)系不同時空的生命。
節(jié)目中第一個“人”是可見的朗讀嘉賓,針對不同的主題,每一位嘉賓都帶著自己的故事來講述。在來到《朗讀者》之前,每一位嘉賓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而《朗讀者》要呈現(xiàn)出他們作為“情感人”的一面。柳傳志是著名的企業(yè)家,但《朗讀者》中他的身份卻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父親,他要朗讀在兒子婚禮上的講話,那種緊張、興奮和幸福綜合的復雜情感是他最真實的內(nèi)心。
節(jié)目中第二個“人”是文字的作者,世界環(huán)球小姐張梓琳要給女兒讀的作品是劉瑜寫給孩子的《愿你慢慢長大》,通過文字的朗讀,觀眾也能通過文字與它的作者交流,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顆跳動的心臟。
節(jié)目中第三個“人”是電視觀眾,每一段朗讀、每一個作品,都是以共鳴的情感為切入點,讓朗讀嘉賓、文字和觀眾通過它連接在一起。節(jié)目中未見到第四個“人”,就是朗讀亭里千千萬萬個真正參與的普通人,他們在朗讀亭里大聲的朗讀,成為了節(jié)目的延續(xù)。
董卿認為朗讀應該屬于每一個人,《朗讀者》也發(fā)起了線上線下的活動讓節(jié)目走近生活,活動的核心就是用朗讀的方式傳遞愛。在線上活動“為TA讀”的展示中,現(xiàn)場記者被邀請上臺,朗讀他們寫給最愛人的一段話。一位記者讀給退休后正在轉變心態(tài)父親的話打動了董卿,董卿說她的父親退休后也經(jīng)歷了很長一段調(diào)整期,從報社退休的他現(xiàn)在仍然每周堅持寫兩篇稿子寄給報社,如果采納了他就會特別高興。白巖松打趣說:“當面說出愛意很難,但用朗讀的方式就變得簡單,這也是《朗讀者》的又一個功能”。
董卿在采訪中曾回答過她為什么一定要做《朗讀者》的問題,她說幾乎在文藝綜藝領域里所有的節(jié)目形態(tài)都已經(jīng)做過,她需要改變,這是《朗讀者》誕生的偶然性。但從央視一系列的動作和行業(yè)發(fā)展的趨勢來看,《朗讀者》的誕生又成為一種必然。
【央視節(jié)目朗讀者第6期觀后感作文】相關文章:
中國驕傲央視節(jié)目觀后感12-19
央視《城市夢想》節(jié)目觀后感03-30
觀《朗讀者》節(jié)目的個人觀后感11-16
2022央視經(jīng)典節(jié)目《開學第一課》觀后感作文08-17
2022年央視經(jīng)典節(jié)目《開學第一課》觀后感作文08-17
2022年央視經(jīng)典節(jié)目《開學第一課》觀后感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