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后感如何寫了。在寫觀后感之前,可以先參考范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
之前聽說過這部電影,但是一直因為很多事情沒有靜下心去看。直至老師說要寫觀后感,我還是斷斷續(xù)續(xù)地看了。
《放牛班的春天》,法國電影,充滿天籟童聲,充滿溫情。劇情大概如下:
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朗琦 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貝比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修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著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 克萊門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池塘之底",因為這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后克萊門特發(fā)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里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克萊門特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但事情進展得并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制造者就是皮埃爾·莫安琦,皮埃爾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卻有著令人頭疼的調皮的性格,諄諄善誘的克萊門特把皮埃爾的音樂天賦發(fā)掘出來,同時他也與皮埃爾的母親產生了一段微妙感情。
在影片中,有些情節(jié)很感人。馬修請孩子們在小紙片上寫下自己的姓名、年齡、理想的職業(yè)。教室地出人意料地靜!我記得以前我們笑的時候老師耶讓我們寫過,但是都是吵吵鬧鬧中很開心地寫下了自己對未來的憧憬。但是這部片子寫下這個理想的時候那么安靜。他們?yōu)槭裁茨敲窗察o?或許很多人不理解,尤其在在應試教育下,不敢去放縱,或者已經放縱了,但是沒有那么好的老師或者那么一個人讓自己正視自己的靈魂!有那么一瞬間,我想了好多好多。我是不是很久很久沒有自己的目標了?我是不是也應該靜下來正視自己,我是不是要肯定自己。那些孩子和我很很像很像,我也喜歡著音樂,我也曾經不開心的時候就叼著煙哼著一些自己喜歡的歌曲。感覺沒有人理解,也很安靜,有時候也很鬧。但是真的為片中的孩子感到開心,遇到這么好的一個老師,會努力去尋找被放棄了的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我喜歡音樂,剛開始馬修老師說組合唱團的時候,令外一個老師過來瞧,并且也說自己偶爾也會哼上幾句。音樂的魅力沒有拒絕得了。
我看到有些孩子唱歌跑調,但是因為喜愛,堅持著。我想到自己以前唱歌經常被說是殺豬的之類的話。但是就是因為喜愛,不管怎樣都會唱下去。還有因為音樂,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音樂就是一座橋梁。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2
在眾多影視作品中,文藝片一直備受追捧。他以清新的拍攝手法,細膩的人物表達吸引著無數文藝青年。而近年來隨著國產文藝片越來越商業(yè)化、情節(jié)老套、人物僵硬。已經使很多人對國產文藝片不抱希望了,從而轉眼海外。穿過厚厚地油漬,來尋覓那一份文藝片的情懷。
我今天要介紹的就是一部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這真是一部被譯名耽誤了的好片子。他的法國名,直譯過來是“合唱團”的意思。而“放牛班的春天”則是臺灣譯名,香港譯名“歌聲伴我行”。而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這個電影的名字第一印象肯定是什么小投資小電影。因為它的譯名實在有夠接地氣。
很多人會好奇為什么會譯成這個名字,直接譯成“合唱團”不好嗎?我覺得這就是中西方的思維方式的差異。
西方人是直接的、大方的、開門見山的。而中國人是含蓄的、內斂的、欲揚先抑的。“合唱團”之好,是以最簡練的名詞道出了影片的內容,就是合唱團,簡而言之,這就是一部圍繞合唱團發(fā)生的故事。而“放牛班的春天”之妙,則是為了吸引影迷朋友,如果單單從題目來看,根本不可能知道影片的情節(jié)。他保留了一份神秘,究竟是什么呢?等你一看便知。而等你看完了,再一看題目,一拍腦袋,“哦”!原來是這么一回事啊。它更像是埋得一支伏筆,而且是點睛之筆,它在說“放牛班的春天”。那我們不禁好奇放牛班也有春天?放牛班哪來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是什么?其實放牛班的春天就是“合唱團”。
許多人不理解“放牛班”的含義,會認為這是臺灣俚語,實際上這話,我從小聽到大。起碼我是見過牛的。這個詞的確是很鄉(xiāng)村,因為現在是吃過豬肉,沒見過豬跑了。有人可能猜,是指一個教放牛的班級,這難道是畜牧業(yè)授課班?其實并不是,反正我小時候,我長輩會時不時打趣的跟我講,我可能上了個放牛班,學習不咋樣,班級風氣糟糕,讀完只能去放牛。所以放牛班意味著不思進取、學習差勁,而就是這樣的一個班級居然迎來了春天,而這個春的使者,不是仙子,也不是公主,而是一個禿了頂的中年大叔。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他們可能遇到了一個假使者。但是就在他們想盡計謀想要“退貨”的時候,突然被某樣東西“攔截”了——放牛班遇上了他們的春天。
別人的春天已經來了,那我的呢?別急,你得熬過一個冬!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3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了一個初次到校代課的音樂老師用音樂改變“壞學生”的故事。我們在影片中看到不少學生調皮搗蛋的鏡頭,捉弄同學,捉弄老師,甚至讓老師受傷住院,不少觀眾看到這里就給這群學生打上了“問題學生”的標記。整部電影的主要情節(jié)就圍繞著代課老師如何改變“問題學生”們展開。
這部電影的場景并不豐富,大部分的情節(jié)都發(fā)生在一所名為“池塘底教院”的學校中,所以我更愿意把它歸類于教育片,而不是大部分人所認同的劇情片。既然我認為這是教育片,那么我會更關注影片當中有關教育的情節(jié)。
學校教育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種教學組織方式,學校是以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人才為己任的場所,老師則在學校中充當教育者的角色,每一位老師都應謹記“德高為師道高為范”這一道理,并將之踐行。然而“池塘底教院”的校長所采用教育方式則并沒能體現出“道德”兩字,他在學校推行“一犯錯,就懲罰”的管理方式,其實質則是以暴制暴,體罰就是主要措施。然而青少年的心理及身體承壓能力并不如成年人,任何程度的體罰都會對青少年身心造成巨大傷害,這便與學校以培養(yǎng)社會所需人才為己任的理念背道而馳,既不利于培養(yǎng)人才也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發(fā)展,輕則導致身體創(chuàng)傷,重則造成學生心理狀況發(fā)生劇變,影片中的“問題學生”孟丹便是很好的例證。
與校長不同的是,代課老師克萊蒙馬修的教育方式則溫柔得多,他不會輕易處罰學生,反而會幫助被欺負的學生免受欺壓,他甚至會為了保護學生而向校長隱瞞學生闖禍的實情。此外,他還私自開設音樂課教學生唱歌,因為他本身就是以為作曲家,而音樂教育便是他個人教育方法的最大兩點。他的音樂課似乎有著巨大的魅力,可以牢牢抓住學生們的注意力,并讓學生為之著迷,而他也因此發(fā)掘了“來自地獄的天籟”--一位有著天使臉蛋魔鬼心腸的學生莫漢奇。馬修用音樂打開了莫漢奇幽閉而敏感的心靈,向莫漢奇授予音樂啟蒙教育,發(fā)掘了莫漢奇的音樂天賦,并建議他的母親將他送到音樂學院。片頭的一幕便是莫漢奇以世界著名指揮家的身份站在舞臺上的場景,我相信這與馬修老師的循循善誘是分不開的。
教育的本質是發(fā)展,如何更好的發(fā)展并塑造學生應是教師努力研究的方向,限制性的教育措施不但不利于迅速發(fā)展,也不利于教師自身的進步,一名出色的教師不在于他培養(yǎng)了多少精英,而在于他是否教會了學生如何做人。人的能力可以通過肌肉記憶不斷增強,而人的品質則需要精神力量的感化。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4
很早以前就聽說過這部電影,也看過最經典的那部分,這次,借著培訓,才算是功德圓滿,看了,感動了,也懂得得了些東西。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馬修的老師,窮困不得志的他被派往一所專門管教所謂問題學生的學校(池塘之底),在那里他重新燃起了創(chuàng)作音樂的希望,找到了靈感的來源和創(chuàng)作的動力,嘗試用音樂去感化去培養(yǎng)孩子,從而讓他們發(fā)現自己、找回本真。在臨行之際,馬修老師向辭退他的校長說出了很久以來想說的話。
一個無法去理解、引導和教育孩子的人,也許他有十足的才能,但無法讓這種才能無法做出對人們永續(xù)發(fā)展的貢獻,無法創(chuàng)造更大的財富。人的生命短暫,能力有限,于是這些只有留給后代,這才是永恒才是發(fā)展才是生命的真諦,生活的本質。即使只是一個人,也是為了更好的自己,更美的生活而活著,而不是原地踏步,或者迷失在過去。
想想馬修老師吧,用音樂開啟孩子的性靈,放飛他們的夢想,在他們的生活中注入了活力,馬修老師同時也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責任和愿望。借用汪國真的一句詩“人,不一定能使自己偉大,但,一定能使自己崇高!弊鳛榻逃ぷ髡撸@就是要做的。
其實從整部影片看來,影片借助的形式是音樂,內涵是愛的教育,一直貫穿其中的就是愛之教育的本質。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則可以解釋,從人們對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到自我實現的需要。這就是在用愛的方式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做的。最后莫安奇成功地實現了自己夢想,只是由于環(huán)境和時代的壓力,其他的命運或許沒有如此幸運了。
再延伸一點想,人類素有的情感往往勝過千百條無血無肉的教條,規(guī)矩,更能啟發(fā)人的性靈,打開人的心窗。有些理智的行為其實是人性的,違背人的倫理道德的;有些看似感情用事,實際上回過頭來看是十分理智的選擇決斷、就如影片中的學校處罰條例和馬修老師的教育理念和行動的對比。
看到這部法國電影,不禁想起中國的教育來,不想在這里悉數中國教育弊端,也不苛求不企圖能夠將影片中的某些做法復制學習,這不現實,但希望我們都能夠從影片中得到心靈上的沖擊力,在現實生活中能夠或多或少的為自己的中國的教育做些事情。
當馬修老師離開池塘之底,看著那一轉身的憂傷,潛在中卻孕育了更大的喜悅。因此,我們會為這樣的故事結局多少有些傷感,但同時卻又感到了溫暖和希望,甚至是某種前進的動力。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5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描述了在半個多世紀前的法國,一個失敗的音樂工作者馬修來到了被稱為“池塘之底”的寄宿學校當學監(jiān)。在這里,校長和教師只會用謾罵和體罰來教育劣跡斑斑的學生,但是馬修卻組織了一個合唱團,用音樂來陶冶和升華學生的心靈。最后,當被世俗所不容的馬修被辭退走出校門時,學生們紛紛將折紙飛機從巨大石墻上狹小的窗子中拋出,為馬修送行。
影片中的馬修老師來到了“池塘之底”后,并沒有像其他老師一樣把學生當做牲畜來教訓,而是用音樂來挖掘藏在學生身上的美好和善良,陶冶他們的情操,發(fā)現他們心靈中的純潔。馬修像慈父一般愛著他的學生,愛著他的合唱團。然而,在剛剛開始的時候學生對合唱并不是那么感興趣,對馬修也并不是那么尊重,甚至還對馬修搞惡作劇,但是馬修并沒有放棄。最后,馬修的努力和愛感化了學生,當他走出校門時漫天飛舞的紙飛機就是學生對馬修的努力最大的肯定,而學生們在長大成人后所取得的成就是對馬修努力的最好的回報。
在馬修的學生中,最獨特的是皮埃爾,這個被上一任老師形容為“天使面孔,毒蛇心腸”的學生非常自尊、自卑、自閉,不信任任何人。皮埃爾有著優(yōu)秀的音樂天賦,然而卻不愿意努力學習去發(fā)揮他的天賦,最終,在馬修老師的感化下,皮埃爾的“面孔”和“心靈”終于統(tǒng)一了。但是皮埃爾年齡還小,他只是在懵懂中感受到馬修的關心和照顧。影片最后,當皮埃爾人到中年,功成名就,在聽聞到馬修老師去世的消息后,當他重新翻開當年在“池塘之底”的影集時,終于發(fā)現馬修老師對他的關心、愛護和愛是如此深厚,他對馬修老師是如此的感激卻又無法回報。
整部電影沒有火爆的場面,卻感人至深。特別是馬修被學校辭退后,走在學校的樓下,最后一次回望他的學生們時,那一只只紙飛機雪花般落下時,給人以心靈的震撼——那紙飛機像雪花一樣純潔——那是孩子們對老師的感恩!無論這些孩子平時有多么頑劣,但這紙飛機是是從他們心底最純潔的地方飛出來的。影片結束,飛舞的紙飛機和馬修的合唱團那天籟般的童聲卻久久的回蕩在心中。我不禁想起另一部電影死亡詩社的一幕,學生們紛紛站在桌子上聲援被家長和學校排擠走的老師基廷,學生對老師的感恩也正像那一個個紙飛機,載滿了學生們最無暇的希冀和對老師的理解——我們每個人就是在這樣朦朧的理解和感恩中成長起來的。
老師,像馬修一樣的老師,就像最慈祥的母親,也是最嚴厲的父親,是無名英雄,也是良師益友。當我們承接著老師愛的雨露時,讓我們將感恩的心也奉獻給老師吧!讓我們在感恩中成長,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將我們感受到的愛都化為行動,將我們手中這愛播撒給更多的人,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6
今天看了這部大名的電影,開始時,我只是感動于這個老師的愛心,但是,認為他在那么短的時間內把孩子們教化好,有點言過其實了!但后來想一想,音樂的力量,的的確確是不可以小看的。
看了這部電影,我有兩點很深的感悟:
1、再頑皮的孩子,都不是無可救藥的,就如員所說,沒有任何人是汕鹽不進的,只是看,你找他的軟肋沒有!這個學監(jiān),有愛,他當然就有收獲!替學生們的過失掩護,替勢微的學生作強勢的保護,替學生們爭取最大的權益,甚至,在自己的利益受損的情況下,還 是先想到學生們的利益!他的愛,是真誠的!
對他而言,愛,大過了他的面子!因為這份真誠的愛,他獲得了學生們真心的擁護!
2、當然,有了這個愛,還 不一定行!因為,這是一群調皮的學生!那還 得,讓他們擁有一種精神力量!而這個老師的做法,真可謂是巧妙!
她先讓學生們寫出自己的理想,出乎意料的是,大家都寫得極認真,可見,再頑劣的人心中,都是有追求的!只要碰到了他們的軟肋,那自然就好了!
再一點,也就是本片中最妙的便是,他巧妙地用了音樂,大量的,不斷變化的合唱,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學生的聚集力!是啊!有什么事兒,有什么語言,比一起唱一首好歌更讓人有共鳴,更讓人徹底投入呢?學生們在唱歌的過程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共鳴,找到了精神力,找到了凝聚力!這,就是音樂的力量!
由此,我想到了幾點:
1、一個集體,要想成為好的集體,就一定得有凝聚力!而這個凝聚力,便是大家心中的'一個可以引起共情,共鳴,共識的東西!這個事物,要么是音樂,要么是目標,要么是愛,要么是一種班級的信念!明白了,之所以,所有的黨團都有一個信仰,因為信仰這個東西,是最讓人聚集在一起的!是最能夠振奮的人!人啊!常常為了心中的信仰,可以目空一切,也可以不顧一切!就如我,我心中的信仰便是教好書,為了教好這個書,為了取應有的榮譽,我?guī)缀跏钳偟袅,但還 是那么的熱愛;而一些人,他們的信仰是金錢,另一些人,他們的信仰是地位,每一種人,為了自己的信仰,為了自己的追求,都不知倦地爭取著!
所以,要管好一個集體,養(yǎng)成一個集體的信仰是十分的重要的!就如一個企業(yè),要有企業(yè)文化,一個校園,要有校園文化,一個黨團,要有共同的追求等等!
而一般來說,一個班的信仰,除了為大學而奮斗之外,更重要的,還 要有一種愛的精神!
2、沒有人是無可救藥的,只是看,你是不是找對了他的軟肋,還 有,他究竟吃的是那種方法,他究竟是一種什么性格!要想管好人,首先要熟悉人!熟悉了人,方能管得好!
看了此片,記住吧:共情的力量!信仰的力量!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7
《放牛班的春天》以美妙的音樂,愛的教育,一步步動人心弦,如涓涓細流般的故事情節(jié),述說著滿滿真情。
熱愛音樂的馬修,來到一所“池塘之底”的寄宿學校當學監(jiān),這里的院長蠻橫無理,這里的學生桀驁不馴,他們搗蛋、打架、抽煙、惡作劇、沒修養(yǎng),甚至偷盜。院長對這些“問題學生”的管束是只要一犯錯,就不分青紅皂白地懲罰、禁閉。而沒有從學生的內心深處出發(fā),沒有理解和寬容,學校的氣氛給人一種壓抑感,到處都掛著鎖,仿佛這不是學校而是監(jiān)獄。
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善良的馬修老師,面對校長的批評,學生的無禮,卻始終保持對學生的愛護,用音樂充實學生的內心。馬修老師認為學生之所以叛逆,是因為他們長期缺乏愛和理解,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立場出發(fā),讓他們在愛中悔改,讓他們感受世界的溫暖,而不是恨,他們并不是無藥可救,而是缺少正確的愛的教育。
馬修老師發(fā)現這些學生都有自己的夢想和他們隱藏在心里的慈愛。他用自己喜歡的音樂,為學生們成立了一個合唱團。根據每個學生的嗓音特點,認真地給他們分出聲部,沒有音樂細胞的學生也有用武之地,不會唱的當助理,不著調的當樂譜架,讓每個學生都有事做,有集體歸屬感!熬\所至,金石為開”,在馬修老師愛和善良的感化下,在音樂的熏陶下,學生們逐漸擺脫以往的叛逆性格,學會接納自己。馬修老師和學生們在歌聲里逐漸得到了共鳴,學生們的目光變得清澈干凈,馬修老師用盡自己的努力與學生在這種柔和共處的環(huán)境中學會了理解、寬容以及愛。放牛班放的不再是牛,而是春天。馬修老師對學生的大愛真是應了那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呀!
這部影片的人物刻畫固然精彩,但更美妙的還是結尾部分的點睛之筆。馬修老師被趕出學校時從教室中隱隱響起一陣歌聲,這聲音由弱而強,每一個音符延續(xù)不止,充滿著感激與不舍,抬頭一看從空中降下片片優(yōu)美的紙飛機,馬修老師拾起一看,上面是學生們的告別語,每一個字都是用心寫下,過一陣,教室的窗前便是一雙雙小手揮手告別。這美妙的音樂配上感人的場景,不禁使人轟然淚下。
“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用愛感化一個個孩子,用努力換來一個個好學生,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個老師對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一名好的老師會帶給學生無限的動力與成長。馬修老師的大愛與情懷,讓我想起我的老師們,她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盡職盡責,對學生們充滿關愛。尤其是我們的小姚老師,用她暖暖的愛意將她喜歡的電影帶給我們,將美好和光明種進我們心里,潤澤我們的心靈。在她春風化雨的熏陶下,我們班的每一位同學成長著、進步著,像春天蓬勃發(fā)芽的種子,不斷茁壯!
愛的教育,暖如春天!向老師致敬!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8
如果一個老師是用懲罰這種方式讓一群調皮搗蛋的孩子屈服,我絕不會對老師有所同情。但是如果一個老師是用感化這種方式讓一群調皮搗蛋的孩子屈服,那么我就會非常敬佩、想要認識這位老師。而我在思品課上認識了我理想中的一位老師——馬修老師。盡管是英文語言,中文字幕,我也沒有一點兒遲鈍。因為只看圖面就能看出每一個人在干什么、說什么,我也真敬佩拍這《放牛班的春天》的老師。
這個電影講的是輔育院里的許許多多的人發(fā)生的許許多多的事。例如壞蛋孟丹、邪氣校長、天才莫翰奇、善良麥神父……還有一位傳奇人物——馬修老師。院長以及所有老師從來都是用關禁閉這種方法來教育學生,從沒有想過這樣做不但會起到反效果,還會使學生更想逆著來。自從馬修老師來了,馬修老師用幽默的方法管制了整個班級,開始的“光頭”、“禿頭老師”這些話也不再出現。而另一方面,馬修老師又一直在舉行合唱團,他試圖在用合唱團把這一群脫韁的馬變成溫順的綿羊。對于在音樂方面是天才但是有很愛搗亂的莫翰奇他是用格外的細心去換回他的溫順。哈善院長把這一切看在眼里,他先是慢慢改變然后又變回他自己,因為這時候,輔育院里丟了二十萬美元。哈善院長下了一道死命令——不許在舉行合唱團,誰再求情就不要在輔育院了。所有的老師早被馬修老師的行為給同化了,就連校長的心腹也“叛變”了。在這種情況的掩護下,合唱團又在地下組織了起來。過了好一陣時間,輔育院出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丹尼放火燒了輔育院。因為丹尼恨院長冤枉他偷了二十萬美元,這下可是不得了了,院長氣急敗壞的退了馬修老師的職。馬修老師既失落又帶著滿滿的回憶走在路上。他忽然看到地上有許許多多的紙片,他發(fā)現是從教室里扔出來的,教室里還唱著他第一次教給大家的歌。他撿起紙片,發(fā)現都是同學們給他的信。馬修老師明白了,自己辛辛苦苦做的沒有白費。在走的時候,貝比諾懇求馬修老師帶他走。馬修老師看到他的決心后終于帶他走了。
我覺得馬修老師的付出的辛苦是值得的,能讓馬修老師在走的時候收到同學們的信收到同學們的歌,收到同學們已經改變的心。我覺得這就足夠了。若是我,我也會用懲罰的方式,我才不做這種費時間、費力氣、麻煩還有可能得不到想要的結果的事兒。而馬修老師是用感化,讓所有的同學看到他對他們的無微不至的愛。馬修老師成功了,就沒有遺憾了。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9
看了《放牛班的春天》,我似乎更概括地看到了一個優(yōu)秀教師所具備的品質。這部影片給了我這樣一些有用的啟示:
一、一切為了孩子的成長著想
我想:我們的教師所做的一切,不管是表揚還 是批評,最后都應該為了促進孩子更健康的成長。仔細想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有時的批評只是為了更好的管理班級,讓學生聽話,乖乖地坐著,不要鬧事。影片中的馬修老師,他能恰當好處地處理孩子的犯錯。他始終看到的是孩子的優(yōu)點,即時孩子犯了錯,她也能寬容對待,然后用正確的方法指引孩子,如教育孩子承擔自己惹下的禍,教育孩子勇氣承擔自己的責任。甚至馬修老師的方式不被那個冷酷的校長認同,百般誤解,仍然有勇氣繼續(xù)自己的教育信仰。
二、讓孩子找到有意義的事
這部影片還 有另外一個名字:唱詩班的孩子。文中,馬修老師用神圣的歌曲來治療孩子們早已忘記的美德。那一首首動聽的歌曲震撼了孩子,也深深震撼了我們每一個觀眾。其中一個孩子,已經徹底讓老師和家長失望,但是,由于其擁有音樂的天賦被老師發(fā)現,肯定,然后為這個孩子鋪就了一條健康、積極的人生道路。這也使我想起前一段時間看的一本書《第56號教室的奇跡》,里面的老師讓孩子排練莎士比亞的作品獲得了極大地成功,使孩子的能力、品德都獲得了較全面的發(fā)展。我想:在我們現在的日常生活中,確實有必要指引一條道路,讓孩子感到讀書的意義。
三、教師的情趣和幽默
不管是大孩子還 是小孩子,都不太喜歡固執(zhí)、古板、眼里只有考試題,沒有趣味感的教師。在這部影片里,馬修老師幽默與寬容并存。例如,一個孩子在黑板上給他畫漫畫,老師進來看了也給這個孩子畫上一幅,惹得其他孩子哈哈大笑。孩子們在宿舍里給馬修老師編一些小曲,自娛自樂,馬修老師讓他繼續(xù)唱下去,對其唱的內容不予關注,弱化,而評價其唱功。相反,那個校長確對孩子們的過錯甚至玩笑也是耿耿于懷,顯得有些可惡可悲可笑。其實,教師是否具有幽默感是一種智慧的體現。
不過,整個影片看下來,我對這樣一個安排頗具想法,不知是編劇者刻意為之,而是無意的安排。這里的馬修老師是個單身又沒有小孩的無牽無掛的人。而且還 是個年紀較長的人,于是,他的身上就不可能出現家務事,成了一個純粹的教師。但是我們真實的生活中,老師們卻都是有著很多的身份。也許,真要做個優(yōu)秀的教師確實也要犧牲掉其他的一些身份該盡的責任。馬修老師所做的一切又完全不是出于榮譽,更談不上為了工資,他白天為孩子上課,晚上為孩子們編歌,他的時間與精力也是全部奉獻給了孩子。他的身上有著我們現在反復倡導的教師的品格:奉獻、美德、公平、堅持等是值得一學的。相信,馬修老師雖然辛苦,但是內心也是快樂的。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0
國慶期間老師讓我們和家長一起觀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
這個電影講的是一個叫克雷芒馬修一個新來的學監(jiān)和"池塘之底"里的一群調皮和有問題的孩子的故事。
這里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喜歡捉弄別人,但是這里的校長哈珊先生從來不管他們,要管他們也就是用"行動_反應"的方法來懲罰他們,再讓它們禁閉或者是負責打掃學校的一個星期的衛(wèi)生。但馬修先生從不會把調皮的學生送到校長辦公室里,因為他知道校長會狠狠的揍他們,所以他用他的方法來處置他們。
馬修先生用自己寫的曲子教會了這些兒童,讓他們逐漸的變好不再那么頑皮,還組建了一個合唱團,當他去向校長征求意見的時候,校長非常的支持他把這個合唱團弄好。而且孩子們也非常的喜歡馬修先生。自從馬修先生建設了這個合唱團發(fā)現了孩子們都有各自不同的音樂天賦,尤其是莫杭治獨特的音樂天賦,但是他是單親家庭出身的孩子,所以性格有點孤僻,但他在馬修先生努力關心下也變得活潑開朗起來。
校長觀察著每天下課孩子們在戶外活動的情況,也跟著被感染了快樂,從他那自私的世界里走了出來,和孩子們友好相處和他們一起玩。自從伯爵夫人知道了他們這個學校開了一個合唱團就非常想聽他們唱的怎么樣,馬修先生知道了以后就連夜趕出新的歌曲,最后演唱非常的成功,但是這天來了一個不好好學習還打擾別人的孩子。就在校長出差的之前,這個新來的壞孩子蒙丹,他偷了校長的錢將近十萬法郎。校長報了警之后這個壞孩子蒙丹就被關進了監(jiān)獄,幸好這天馬修先生和馬桑大叔,帶著這些孩子到森林里去玩了,不然早就被這個放出來的壞孩子蒙丹用大火燒死了,因為這個蒙丹他把整個學校都燒了。校長知道這件事以后用他最快的速度從外地趕了回來,因為馬修先生失職的原因校長把他給辭退了,就在馬修先生要走到大門口的時候,孩子們在紙飛機上寫了所有對馬修先生要說的祝福語,馬修先生走到這的時候打開一看是誰寫的字他都認得出來,頓時馬修先生高興了,在馬修老師的關心,照顧下,孩子們的心靈被老師的善良、正值感化了,正在馬修先生要上大巴車的時候,那個叫佩皮諾的孩子,從學校跑了過來,站在馬修先生面前讓馬修先生帶她走,馬修先生本來不愿意讓他回去,可他站在那里想要目送著馬修先生,可大巴車才走了幾米馬修先生下車,決定還是把佩皮諾帶走,正好今天就是星期六,從此也改變了他的命運。
最后莫杭治成為了指揮家和歌唱家。但馬修先生在這些孩子的心中永遠是最善良最和藹最敬愛的老師。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1
今天,學校照例又上了一節(jié)電影課,這節(jié)電影課我們看的電影是《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內容很奇妙而且又很感人,可以給人永久的回味。下面,就讓我來介紹一下這部電影的主要內容吧!
它的主要內容是這樣:一個指揮家在他母親的葬禮中無意發(fā)現了馬修的日記。原來馬修是一名老師,一次馬修來到一個兇惡的校長、嚴厲的老師、頑皮的學生和嚴格的教學制度組成教養(yǎng)院進行代課。他偶然發(fā)現了孩子們的音樂天賦,于是他成立了一個樂隊。可是他最終還是被教養(yǎng)院開除了。但電影的結局是美好的,馬修和他的孩子們都找到了屬于他們自己的幸福。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是使用了倒敘的方法來描述的。雖然這一部電影沒有華麗的道具,也沒有美麗的背景,可是,它依舊是深深的感動了我。我很喜歡這部電影中的馬修,我喜歡他的仁慈,更喜歡他的寬容。
馬修的行為舉動,讓我想到一直在學習和生活中不斷的幫助和鼓勵我們的老師。雖然,有時老師是很嚴厲,對我們要求很嚴格,可是老師們肯定像馬修對他的學生一樣喜歡我們、愛我們。
觀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故事情節(jié)不僅使我們十分感動,從中也獲得了很多的收獲。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3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可以讓人看后,從中感受到愛。1949年,馬修去一所管教寄宿學校擔任音樂老師,一來到這,就好像看見了孩子們的地獄,看見了學校里各種體罰學生的方法,十分殘酷,覺得孩子們十分可憐。他用音樂里包含的愛去感染孩子們,讓孩子們今后的人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催^這部電影后,我想,老師們的慈愛關懷和寬容——就是無限的愛吧。
對于學生的惡作劇,馬修從來沒有真正的討厭他們,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馬修告訴我們,想要讓學生學習好,就要將愛,一滴不漏地灑在學生們的心里,要把無限的愛釋放出來。
看著這部對學生充滿了無限關愛的電影,我聯想到了現在,老師看上去只想讓我們學習,但他的心里卻充滿無限的愛。老師是如此地愛我們,但我們卻認為老師只是一個教學的機器,回復老師的,只是一個又一個冷漠而沒有一點熱情的眼神和回答。每一次我們考取一百分后,卻會覺得老師臉上的笑容是因為他教學的成果。其實不然,老師的微笑,是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愛不是白費的,自己對孩子們?yōu)⑾铝藷o限的愛。這么看來,我反而覺得這樣的學生才是冷漠無情的吧。
生活中的老師可能沒有電影中的老師那樣充滿樂趣和溫柔,也許老師看上去會有一些冷淡,但他們擁有無限的熱情,對學生充滿了關愛。我們一定要尊敬老師,讓老師得到應有的回報。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2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后,我首先想到的是孔老夫子?桌戏蜃幼鳛橐晃唤逃蠹,他的一生都在為教育做貢獻。他所提倡的“因材施教”的教育觀點,放在當今社會之下,仍然非常適用。
教育的本意是育人,所以教育一定要把人放在首位,各種教學觀念也都要以人為本。但是這樣的話,就會出現一個問題: 每個學生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如何才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對于這個問題,孔子給出了比較好的方法————因材施教。所謂“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據不同對象的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實施教育。而要做到這點,首先要了解教育對象的優(yōu)勢、劣勢,各自特點。了解不同學生的長處和短處。因為老師只有真正了解了學生,才能知道什么樣的花該施什么樣的肥,才能對癥下藥,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現代教育,從理論上早已接受了這種觀點,但在實踐中幾乎都把備課看做是備教材、備教案,很少備學生,不了解學生的個性差別,千篇一律地灌輸知識,至于哪些學生能接受,哪些學生不能接受,學生接受多少,很多教師都不去考慮。在他們看來,他們的任務只是教知識,至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和他們無關。其實不然,在我看來了解學生比教學本身更重要,老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該更多的去了解學生,尤其是那些個性迥異的學生,就像影片中的莫朗奇,如果不是馬修老師的仔細觀察,他那副唱歌的好嗓子可能就會被埋沒。
影片給我的另一個感受就是:不要輕視任何人。
記得小學的時候,班上有個同學非常調皮,整天不認真聽課,不寫作業(yè),成績很低,總是倒數的。這樣一來,時間一長,這位同學就成了老師眼里的壞學生,老師看見他總是不順眼,六年以來一直如此。六年以后小學畢業(yè)了,這位同學升入了初中。在這之后,我曾和他有過一兩次的來往,但也僅僅是一兩次,當時我依然認為他陋習未改,還是和以前一樣,對于這樣的人,還是少接觸的好。但是當中考成績出來以后,我驚奇地發(fā)現,曾經小學班上的那個所謂的壞學生考的卻比班上其他大部分學生都要好。
這件事后,我對他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同時,這件事也深深地觸動了我:人人生來就是平等的,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無權輕視別人。好學生和壞學生都不是絕對的,壞學生有時未必就不如好學生,相反那些壞學生更容易成就偉大的事業(yè)。因為對于一個壞學生來說他所經受的要遠比同齡人經受的多,它所承受的壓力要比同齡人受到的壓力大的多。那種被輕視的感覺,被人看不起的感覺……只有親身經歷了才能體會的到。但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抗壓性更強,要比同齡人獲得的更多,因為他們收獲的是精神上的財富,是真正的無價之寶。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3
今天,我們看了場電影。
這部非常富有哲理性、蘊含著深奧道理的電影,叫《放牛娃的春天》。
影片描述了馬修老師短暫的教學生涯。馬修老師,一個失敗的音樂家,一個成功的老師。他是孩子們的心理醫(yī)生,他用善良和音樂來挽救孩子們的心靈。這些原本看似失去希望的孩子,經馬修老師的引導,終于踏上了光明之路。
影片的另一個人物:校長,是一位有點暴力的先生,他只想用各種處罰去改變學生,可處罰就像毒藥,本來有點陰影的同學一下子徹底沒救了。孟丹,一個愛抽煙的學生,一個欺負弱小學生,最終似乎也被馬修老師所感染,可因為一場誤會,他放火燒了學校,然后點了一根煙,揚長而去,碰巧,沒有學生留在教室。而他離去的樣子,似乎是正威脅著校長,因為沒有人喜歡這位校長。
皮埃爾,有著音樂天賦的孩子,最后成為法國出名的音樂家,他的命運,因為馬修老師而改變。馬修老師發(fā)現了他的天賦,引導著要被母親放棄的皮埃爾,進了音樂的大門。
在馬修與皮埃爾的母親談話時,幾滴墨水莫名奇妙地滴在馬修的頭上,當著皮埃爾母親的面出丑,緊接著,就聽到打架的聲音。不出所料,幾個小孩抓著皮埃爾的衣服,往墻上狠狠一撞,另外幾個小孩圍住他,拳頭似乎迫不及待要把皮埃爾的臉打開花。馬修吼道:“你們?yōu)槭裁创蚣埽俊敝宦犚粋孩子回答道:“他往你身上潑墨水。”其他孩子瞪了他一眼,道:“叫你不要說漏嘴!”當時我的血液似乎停止了,孩子們第一次表達了對馬修老師的尊敬,又似乎對這份尊敬十分害羞。
當馬修老師被惱羞成怒的校長開除后,馬修老師走過教學樓,卻意外發(fā)現了從樓上窗口飄下來的信。他彎下腰撿起了信拆開來看,各種各樣的字跡,那么眼熟,似乎是他最美好的回憶,他漸漸抬起頭,各式各樣的紙飛機似乎為他送行,在陽光的照射下,紙飛機閃著光,飛到馬路上,飛到大樹上,正依依不舍地為馬修送行。窗口伸出了孩子們的小手,小手在窗口有力地搖擺著,似乎一點也不害羞了。馬修老師撿起信,向前走了兩步,又似乎舍不得,只能無奈地朝著窗口笑了笑,然后消失在學校的大門外。
孟丹被警察抓走時,也有一笑,不過,這一笑不是依依不舍地道別,而是對馬修老師的尊敬,在警察押著他的時候,他的頭轉向教室,緩緩裂開了嘴,然后與警察一起在學校的大門外。
馬修老師是所有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他不想著升官發(fā)財,而是用無聲的愛滋潤著孩子們的心靈,給他們帶去生命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4
寒假丁哥在博客上向我們推薦了很多部電影,媽媽幫我下了幾部,其中有一部叫做放牛班的春天。前天晚上,我坐在餐桌前觀看了這部電影。
這是一部非常有名的法國片,內容大致是這樣的:有一所叫池塘畔底輔育院的男校,是一所非常差勁的學校。里面的學生對校長做不文明手勢,惡作劇把老師弄的手部受傷,集體抽煙……等等。但是,連校長都管不了他們,校長只能用體罰來罰學生:今天不是罰這個拖地板就是明天把那個關進學校的“監(jiān)獄”里。校長費盡心思地想把學生教好,可學生卻越來越過分,越來越逆反。
這時,來了位新的代課老師名叫:克來蒙馬修,馬修老師年紀大約60多歲的樣子,長得非常慈祥,他是專門來帶音樂課的。開始進學校,學生們就開始給馬修老師取外號:光頭子彈或光頭。老師剛來,同學們總是喜歡給老師惡作劇。有一次,當馬修老師進來上課時,有人放了一攤水在地上,老師一滑,摔了一跤。但每當學生犯錯誤被院長發(fā)現時,馬修老師總是替學生掩護。但所謂地掩護并不是犯了錯就過去了,而是在私下和犯錯的學生談心,大部分學生漸漸轉好,馬修老師還組織了一個合唱團,唱的曲子全部都是他自己辛辛苦苦用五線譜編寫的。在他所有的學生中,有一位學生名叫莫翰奇,他的內心十分地敏感。有一次因為莫翰奇在被罰拖地板時,馬修老師正好在教學生們唱歌,被他聽到了,于是下午他就自己單獨在教室里練聲,那嗓音如天籟般優(yōu)美。
偶然一天,馬修老師在經過教室時聽見了莫翰奇的歌聲。從這以后,他把莫翰奇定為主唱。每天,教室里都會傳來孩子們美麗的歌聲,如天籟般在耳邊縈繞……
學校的那個校長非常差勁,總是會不同意馬修老師帶著學生唱歌,并且還搶奪馬修老師的榮譽!后來,體育老師成了馬修老師非常好的朋友,總是在暗中幫助他。馬修老師仍然在繼續(xù)地帶著學生們唱歌,但只是暗暗地進行。時光飛逝,學校突然著了大火。馬修老師帶著學生們從森林里回來時被校長發(fā)現了,校長開除了他,因為老師違反了校規(guī)。馬修非常地難過,因為他走時沒有學生和他告別。但是,奇跡出現了————一架架紙飛機從空中緩緩落下。馬修打開一架紙飛機,是莫翰奇寫的,有一架是貝比諾寫的……他拿了幾架他最熟悉的學生的飛機捧在手中,抬頭仰望,一雙雙手在向他告別。此刻,馬修老師在心里說:“我心中充滿喜悅與樂觀,我真想向全世界高聲大喊,但有誰會聽到我的心聲?根本沒人在乎我的存在。
馬修老師走后,校長也被開除了,原因是有人揭發(fā)了他體罰學生。馬修教音樂直到他生命的盡頭,但并不刻意追求名利,他的所作所為只有他自己才知曉。只有他才知道嗎?不,應該不止……
讓我們永遠銘記這位偉大的馬修老師吧!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5
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給予我的最直接的感動:平凡的小人物克萊門特·馬修那顆博大的愛心。
這樣的一所學校,實際卻是一座教養(yǎng)院,在這所學校里聚集了眾多的問題少年,偷盜、說謊、抽煙、搞惡作劇對他們而言都是家常便飯;同時,這所學校里還把“犯規(guī)——處罰”看作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這里近乎軍事化的管理使這所學校更像是一座監(jiān)獄而不是學校。
但這一切,都因為一個失敗的音樂家,代課老師克萊門特·馬修的到來而改變。他從這些讓所有人都失望的孩子中培養(yǎng)出來世界著名的指揮家“皮埃爾”,并且其他的學生在幾十年后滿懷著敬慕和熱愛的心情來懷戀他,這本身就是作為一個教育者的最大成就。
平凡的小人物馬修之所以如此令我感動,恰恰正在于馬修的平凡和普通。當他發(fā)現這群孩子有唱“歪歌”的愛好后因勢利導,成立了合唱團,當皮埃爾內心深處對音樂的愛好被喚起,而獨自在角落里唱歌;當那一群散漫不羈的孩子被音樂俘虜,而馴服的聽從了馬修的指揮,并大大減少了搗亂和惡作;當皮埃爾平生第一次懂得了感激,并因為獲得原諒而竊喜……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教過的班級中有各種各樣的學生。在這些學生中也或多或少的會存在著一些行為怪異、學習懶惰的學生,當我在面對他們時是否也能有馬修老師的這一份寬容和愛心呢?
無論多么叛逆、任性、看起來無藥可救的孩子,其實都有一把可以打開他們內心之門的鑰匙,關鍵是教育者有沒有這種愿望、有沒有這種耐心來尋找這把鑰匙;在今天中國的教育現狀下,我聽多了對應試教育的不滿、對教育積重難返的無奈,馬修給我提供了另一個辦法:是否能找到這些特異學生正確的鑰匙。
作為一名教育者當然需要教育教學技術上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但更需要博大的胸懷、寬廣的愛心和對任何一個受教育者永不放棄的耐心。馬修用他博大的胸懷包容所有的孩子,包容他們所有的過錯并給他們改過的機會;馬修用他寬廣的愛心熔化了孩子內心如冰雪般的冷漠;馬修永遠對每一個孩子都深懷信心,給他們最基本的信任。
一個成功的教育者必然是一個寬容而富于愛心的人,十惡不赦的孩子是沒有的,即便墮落固執(zhí)如蒙丹的孩子,他也自有其坦率和可愛的一面。而鄙視疏遠他們、對他們以暴制暴只能換來他們對社會的更猛烈瘋狂的報復,這不能不令我引以為戒。
所以,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要多對學生以寬容、不能因為他們在某方面出了問題,而就此將其打入壞學生的行列,只有自己不放棄,對他充滿信心才能找到正確的教育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相關文章: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01-16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01-31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08-30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08-30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后感11-28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范文精選07-07
放牛班的春天優(yōu)秀觀后感02-10
關于《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03-27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07-04
【精】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