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有關(guān)《詩經(jīng)》與上古音韻學(xué)
音韻學(xué) 是我國一門傳統(tǒng)的學(xué)問,它是研究漢語各個時期的語音系統(tǒng)和它們的歷史演變規(guī)律的科學(xué)。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詩經(jīng)》與上古音韻學(xué),歡迎閱讀與收藏。
《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也是最早的真正意義的文學(xué)。我們現(xiàn)在一般能見到的《詩經(jīng)》的讀本基本上都是文學(xué)性普及讀本,而通常能看到的文章也大都是賞析性質(zhì)的文章。而一本《詩經(jīng)》留給我們的價值還不止在文學(xué)方面,由于它本身是韻文,因此這就為上古音韻,特別是古韻學(xué)的研究,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材料。
音韻學(xué)是中國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xué)(小學(xué))的重要內(nèi)容,是古代漢語的研究重要手段和媒介。特別是古韻學(xué),到了清代達到了繁榮時期,極大的推動了“小學(xué)”的研究,也成就了一批大家。
但由于漢語音韻學(xué)和其他學(xué)科相比,入門階段需要記憶大量的材料,因此給人以艱深的感覺,也就長期被人忽視。一些語文工作者甚至連一些最基本的概念都沒有。比如《詩經(jīng)》誰都知道,但有誰知道《詩經(jīng)》與上古音韻有什么聯(lián)系呢?
一、《詩經(jīng)》韻腳的系聯(lián)
《詩經(jīng)》中的詩每一節(jié)都是押一個韻的,我們之所以今天讀起來不壓韻,是因為古今字音的變化。通過對《詩經(jīng)》韻腳的總結(jié)歸納,我們可以大致了解上古字韻的面貌。
首先我們可以把每一節(jié)中偶數(shù)句的最后一個字總結(jié)出來。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氓》的第一節(jié):
氓之嗤嗤,抱布貿(mào)絲。
匪來貿(mào)絲,來即我謀。
送子涉淇,至于頓丘。
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我們可以看到,這一節(jié)中 “絲、謀、丘、媒、期”這幾個字是押一個韻的。換句話說,這幾個字在《詩經(jīng)》創(chuàng)作的時代的韻是相同的。
再如我們非常熟悉的《關(guān)雎》: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對這五節(jié)我們可以知道:“洲”和“逑”是一個韻;“流”和“求”是一個韻;“服”和“側(cè)”是一個韻;“采”和“友”是一個韻;“芼”和“樂”是一個韻。
然后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把《詩經(jīng)》全部總結(jié)一遍。
這個工作做完之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韻有許多是可以合并的:
如《芣苢》中:“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我們可以知道:“采”和“有”是一個韻,結(jié)合剛才的“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這一節(jié),就可以知道:“采”、“有”、“友”都是一個韻的。
《柏舟》中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微我無酒,以敖以游。
我們知道“流”、“憂”、“游”同屬一韻,可以和《關(guān)雎》中的第二節(jié)合并為“流”、“憂”、“游”、“求”為同一韻。
《泉水》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懷于衛(wèi),靡日不思。孌彼諸姬,聊與之謀。
《氓》
氓之嗤嗤,抱布貿(mào)絲。匪來貿(mào)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
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終風》
終風且霾,惠然肯來。莫往莫來,悠悠我思。
合并這三段可以知道“絲、謀、丘、媒、期、淇、思、來”
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可以合并大批韻腳。
比如和上面提到的“絲、謀、丘、媒、期、淇、思、來”押一個韻的字還有:之、以、才、茲、不、龜、母、郵、牛、止、喜、己、巳、耳、事、而、佩……(這就是古韻中的“之部”)
和“流”、“憂”、“游”、“求”為同一韻的還有:幽、冒、茂、由、謬、收、舟、周、舀、矛……(這些同屬“幽部”)
二、借助漢字的特點。
通過對《詩經(jīng)》韻腳的系聯(lián),我們可以知道相當一批字的字韻歸屬,但數(shù)量上還是很有限的,畢竟,《詩經(jīng)》不過三百來篇而已。那么如何繼續(xù)把“歸韻”的工作深入下去呢?
我們可以借助漢字的特點。
在《詩經(jīng)》產(chǎn)生的年代,漢字中的形聲字已經(jīng)占有了很大的比例,盡管現(xiàn)在有許多形聲字的讀音與它的聲旁有很大的差別,(如:“詩”字是“從言,寺聲”)但在先秦時代,形聲字的讀音和它的聲旁基本一樣,因此,我們可以由此推而廣之,對大批的漢字的字韻進行歸并。
如,我們從《氓》中知道了“期、謀”是押一個韻的,而“期”是“其”聲,“謀”是“某”聲,因此可以認為,在上古時代,所有從“其”得聲的字(棋、旗、欺、萁……)和所有從“某”得聲的字(媒、煤、……),都是一個韻部了。
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可以進一步確定更多數(shù)量的字在上古時期的韻部情況了。
當然,運用這種方法要注意一個問題,由于漢字字形演變的原因,有些字我們今天已經(jīng)無法看出是從什么得聲的的了,比如:“更”字是從“丙”得聲,“寺”字是從“之”得聲…………,這樣的字有很多,因此,要正確分析每個字的形聲關(guān)系,還一定要借助《說文解字》這本書。《說文》中的字,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形聲字,由此我們可以擴展可歸并字韻的數(shù)量。
三、借助其他手段
盡管我們可以通過《詩經(jīng)》和《說文》確定大量漢字的字韻情況,但畢竟不過全面,所以我們還要借助其他手段材料。
如《楚辭》也是先秦韻文,同樣值得參照。
再有后世的韻書,如《廣韻》等等。
總之,我們可以確定絕大多數(shù)漢字的字韻。
四、確定上古音韻的作用。
音韻對古漢語的學(xué)習和研究來說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是貫穿詞義的橋梁。
為了便于理解,這里只是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加以說明。如:
興,起也。
這是《說文》對“興”字的訓(xùn)釋,現(xiàn)在“興起”一詞已經(jīng)連用,而“起興”也成了“詩六藝”的一種?梢哉f,“興”就是“起”,“起”就是“興”。
但為什么說“起”就是“興”的意思呢?這只能通過聲音這一途徑來解決。
通過運用《詩經(jīng)》韻腳系聯(lián)的結(jié)果,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上古,“起”字和“興”字的韻十分相近,(分屬“之”、“蒸”二韻),而聲母也十分相近,(現(xiàn)在看來,這兩個字的聲母是“q”和“x”,同樣是在“j、q、x”這一組),因此我們可以判定,在上古,“興”和“起”在聲音上是基本一致的。所以這兩個字連用。
再如:
“如”、“若”
這兩個詞的意義再表示“如果”的時候是一樣的,因為它們聲母一樣,韻部相近。
再如;
我們今天常說“忤逆不孝”,其中“忤逆”一詞的兩個字,盡管今天看來是那么不一樣,但在上古,這兩個字的字音是極為相似的。
其中有些相似在我們今天的方言中仍可以找到痕跡。如:
“我”這個字,今天有些方言里說“俺”,在《詩經(jīng)》里還有“卬”的用法。(“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其實“我”、“俺”、“卬”在聲母和韻母上也是十分相近的,在上古幾乎一樣。
對文言文的學(xué)習,一般來說只要對詞義有準確的了解就可以了,但作為古漢語的學(xué)習,則遠遠不能停留在這個層面,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蹲髠鳌防锏摹澳妗庇小坝钡囊馑迹@只是淺的層面,而為什么‘逆’有‘迎’的意思呢,還是由于它們的聲音相近。
說哪些字的韻在上古相近的依據(jù),不是憑空說的,而是通過對《詩經(jīng)》韻腳系聯(lián)得出的。
因此說,沒有音韻,只能算是文言文學(xué)習,不能算是古漢語學(xué)習。
當然,對古音的研究并不是一直就有的,到了清朝才達到了全盛時期,涌現(xiàn)出了顧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王念孫、章太炎、黃侃等音韻學(xué)大師。后來的學(xué)者為上古字的分韻做了詳細的字表,把每個韻所屬的字都列了出來。
古音之所以難學(xué),是因為需要記憶的東西太多,就拿古韻來說,如果要學(xué)的話,就必須先把每個韻所屬的所有字全都背下來,基本上來說沒有什么技巧可言,如此大的背誦量足以令初學(xué)者卻步的。
就拿上面舉的例子來說,“興起”、“忤逆”、“逆迎”、“我俺卬”,結(jié)論比較好說,聲音相近,但真正能一眼就看出這些字哪些是聲音相近的,可決不是一年半載的功夫。
唉,這也是這門學(xué)科日漸衰落的原因了吧。
擴展材料
一、音韻學(xué)的內(nèi)容
。1)什么音韻學(xué) 音韻學(xué),也叫“聲韻學(xué)”、“漢語音韻學(xué)”,是中國傳統(tǒng)語言學(xué)的一個門類,是研究漢語語音古今沿革的一門學(xué)科,它對各時期漢語音系進行音類的分析和音值的構(gòu)擬。
。2)音韻學(xué)的研究對象。古人己經(jīng)作古,今天研究古音,只能根據(jù)漢字在不同時期的不同讀音來研究漢語語音不同時期的特點,進而了解語音的歷史變化。
。3)古音韻的歷史分期:大致可為四個時期:
。、上古時期 先秦兩漢的語音,以《詩經(jīng)》音系為代表,稱為古音學(xué)。
。、中古時期 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期的語音,以陸發(fā)言的《切韻》音系為代表,陸書只存殘卷,現(xiàn)存北宋陳彭年等編的《廣韻》保存了它的原貌,稱為今音學(xué)。
c、近古時期 元明清時期的語音,以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韻》為代表,它是現(xiàn)代漢語的直接源頭。
。洹F(xiàn)代時期 現(xiàn)代語音,以現(xiàn)代普通話音系為代表。
在宋元時期,有些音韻學(xué)者以圖表的形式分析韻書中的反切,展示漢語語音系統(tǒng),形成一門學(xué)科,稱為等韻學(xué)。如《韻鏡》、《七音略》等。
。4)古今語音研究的異同:
共同點,都是以語音為研究對象,且古代的語音是現(xiàn)代語音的源頭,對語音的分析都要從結(jié)構(gòu)構(gòu)成入手。
不同點,一是目的不同,現(xiàn)代的語音研究是為了審音、正音、規(guī)范語音等;古代音韻的研究是為了解決閱讀古書的問題,如古音通假、古書的讀音、假借、詩詞格律等。二是研究材料不同,現(xiàn)代有活著的口語材料,古代只有間接的材料,如韻書、韻文、注音等書面材料,這些材料是間接的。三是研究方法不同,現(xiàn)代以平面描寫為主,古代則更注重縱向表述,古今對比等。
。5)音韻學(xué)的功用
笫一、為了深入了解現(xiàn)代漢語的語音系統(tǒng);例如:“家、見、間、解”等字在有些方言中讀“g”聲母,古代的四聲與現(xiàn)代漢語四聲為何不同?
第二、便于掌握語音演變規(guī)律,使語音更加規(guī)范化;例如:異讀詞審音問題,締(di。╰i)二音,《廣韻》屬霽韻,與弟、第、遞同,故讀(di);械(xie)(gai)二音,《廣韻》胡介切,屬于匣母,齊齒呼,應(yīng)讀細音;疾有陽平、去聲二音,《廣韻》秦悉切,屬于全濁從母,入聲當讀陽平;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正是根據(jù)古今音變規(guī)律進行審讀的。
第三、利用音韻知識進行方言調(diào)查、推廣普通話!斗窖哉{(diào)查字表》就采用了古音體系。
笫四、可用音韻知識查閱古代的工具書,如《廣韻》、《佩文韻府》、《經(jīng)籍纂詁》、《助字弁略》、《說文通訓(xùn)定聲》、《經(jīng)傳釋詞》等工具書多用音韻編排,不懂音韻就無從下手。
第五、為解讀古代文獻中的語音問題;如通假字的問題、破讀的問題、探討同源詞、古漢語虛詞中的通用假借等。
二、古今語音的變化
。1)語音是變化的。
。帷v代的韻文今天讀起來不押韻,如杜甫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廣韻》都屬于“灰韻”。又如李白的《越女詞》:
“長干吳兒女,眉目厭新月;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惫糯紝偃肼曧。
。、諧聲字不諧聲。 如:
從“禺”得聲的有“遇、寓、隅”和“偶、耦、藕”兩種讀音,
從“句”得聲的有“拘、駒”和“茍、夠”兩組讀音,
從“京”得聲的有“景、鯨”和“諒、涼”“掠”等三組讀音。
。恪⒎辞凶⒁羝床怀鲈撟肿x音, 反切是“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及調(diào)”的注音方法。如:水-式軌切、怒-乃故切、祖-則古切、都-當孤切等;但有些反切如:東-德紅切、山-所間切、朝-直遙切等,聲韻調(diào)都與原字不相符。
。洹㈨崟捻嵅颗c今不同,如《廣韻》有入聲韻部,“覺、月、角、竹、璞、浞”等字都是入聲字,又如“談、侵”等字收“-m”尾,也是現(xiàn)代普通話中沒有的。
。、通假字
《出師表》:“欲信大義于天下”,“信”通“伸”;
《戰(zhàn)國策》:“女朝出而晚來,吾倚門而望”,“女”通“汝”;
《漢書 .劉向傳》:“民萌何以戒勉”,“萌”通“氓”;
《詩經(jīng).葛蕈》:“害浣害否,歸寧父母”,通假字與本字讀音不同。
f、異文 重文 如“溯”又寫作“泝”,以“斥”為聲符;“梅”又寫作“楳”,以“某” 為聲符!胺恕庇謱懽鳌扳覡蕖,諸如此類,都屬于古今音變的現(xiàn)象。
宋代以前對這種變化認識并不很清楚,采用 “葉韻”使之和諧;更有甚者,臨時改變經(jīng)典原文。一是擅自改經(jīng),唐明皇把《尚書.洪范》“無偏無頗,遵王之義”的“頗”改為“陂”;二是用“葉音”的辦法,朱熹的《詩集傳》)例如:《關(guān)雎》“左右采之”,“琴瑟友之”,《詩集傳》注:“采,葉此禮反”,“友,葉羽已反”。
宋代的吳才老著《韻補》、《詩補音》《字學(xué)補韻》、《楚辭釋音》,認為古人韻寬,創(chuàng)通轉(zhuǎn)之說,
明代的陳弟指出:“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zhuǎn)移,亦勢所必然!保ā睹姽乓艨肌罚┧著有《讀詩拙言》、《屈宋古音義》,正式宣告古音學(xué)成立。
其后,古音研究日趨精密。如顧炎武的《音學(xué)五書》;江永的《古音標準》、《四聲切韻表》;戴震的《聲韻考》;段玉裁的《六書音韻表》;孔廣森的《詩聲類》;錢大昕的《十駕齋養(yǎng)新錄》;王念孫的《古韻譜》、《音學(xué)十書》;朱駿聲的《說文通訓(xùn)定聲》;章太炎的《小學(xué)問答》;黃侃的《音略》等,使古音輪廓大致清楚了。
三、音韻學(xué)參考書目
1、羅常培《漢語音韻學(xué)導(dǎo)論》 2、王力《漢語音韻學(xué)》
3、唐作藩《音韻學(xué)教程》 4、陳復(fù)華《漢語音韻學(xué)基礎(chǔ)》
5、史存直《漢語語音史綱要》 6、任銘善《漢語語音史要略》
四 音韻學(xué)的基本概念
(一)關(guān)于聲母方面的術(shù)語
。薄⒆帜浮〖绰暷傅拇碜。又稱為“聲”、“紐”、“聲紐”、“音紐”“聲類”等名稱,所謂“聲類”,歸納反切上字的類別就是“聲類”;所謂“紐”,即樞紐、關(guān)鍵,古人認為聲母是漢字字音的關(guān)鍵和中心。
唐代以前,聲母只用反切上字表示,或者叫雙聲,也沒有統(tǒng)一的標目,同一聲母可用不同的反切上字來表示,例如“d”這個聲母就可以用“德、得、冬、端、丁、多”等漢字表示,只要這些漢字是以“d”起頭即可。
唐代末年,有人參照印度梵文的體文給漢字創(chuàng)制了表示聲母的字母。我們知道,古人學(xué)習宣傳翻譯佛經(jīng)要學(xué)習拼音文字的梵文,梵文的字母叫“悉曇”(siddham),這種“悉曇”字母分為兩種,一種叫“體文”,一種叫“摩多”,“摩多”又叫“轉(zhuǎn)聲”(即元音的意思)!绑w文”就是聲紐,章太炎在《國故論衡》中說:“體文者,紐也”。較早的梵文書叫《悉曇字記》,是唐德宗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寫的。唐人就是受到梵文“悉曇”體文的啟發(fā)并參照藏文字母體系,給漢語創(chuàng)制了字母。二十世紀初在敦煌發(fā)現(xiàn)的這類材料有兩份,一是《歸三十字母例》,一是守溫論音書的殘卷,即《守溫韻學(xué)殘卷》中的三十字母,內(nèi)容基本相同。這三十字母代表了當時漢語的三十個聲母。前者藏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院,后者藏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二十年代,北大教授劉復(fù)先生到法國將后者抄寫回來,收在《敦煌掇瑣》里。守溫是唐代末年的一個和尚,他的三十六字母是:
唇音 不芳并明
舌音 端透定泥 ──是舌頭音!≈獜爻稳铡々ぉな巧嗌弦。
牙音 見溪群來疑等字是也
齒音 精清從是 ──齒頭音 審穿禪照 ──是正齒音。
喉音 心邪曉 ──喉中音,清。 匣喻影亦 ──喉中音,濁。
到了宋代,不知何人增為三十六個,即傳統(tǒng)的三十六個字母。
把三十六字母與三十字母相比較,舌音多“娘”、唇音多“非敷奉微”、齒音多“床”。最大的不同是唇音一分為二,分出 “非敷奉微”(唇齒音),大致反映了唐宋之間的漢語聲母系統(tǒng)。
。病⑽逡簟∑咭簟∈且繇崒W(xué)上對聲母按發(fā)音部位進行的分類。五音指“唇、舌、齒、牙、喉”,七音再加上“半舌、半齒”,后來進一步分析,就把唇音分為“輕唇、重唇”,舌音分為“舌頭、舌上”,齒音分為“齒頭、正齒”。與現(xiàn)代漢語聲母發(fā)音部位所用的術(shù)語大同小異。
梁·顧野王《玉篇》里就有“五音聲論”。
《玉篇》中“五音聲論”附會五方,并各舉八個例字:
東方喉聲 何我剛諤 可康各 西方舌聲 丁的定泥寧亭聽歷
南方齒聲 詩失之食止示勝識 北方唇聲 邦龐剝雹北墨朋邈
中央牙聲 更硬牙格行幸亨客
《爾雅》里還有“宮、商、角、徵、羽”五音,本指古代音樂,后人用以比附字母。
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指出:“五音聲論分喉牙舌齒唇五聲,每各舉八字為例,即字母之濫觴也!
陳澧《切韻考》中說:“五音聲論粗疏,實不足為法,乃字母之椎輪耳!
。、清濁 傳統(tǒng)音韻學(xué)對聲母發(fā)音方法進行的分類。其依據(jù)是聲帶顫動與否,不顫動者為清音,反之為濁音。進一步分析,不送氣清音為全清,送氣清音為次清;塞音、塞擦音、擦音為全濁,鼻音、邊音、半元音為次濁。
據(jù)《隋書.潘徽傳》記載,三國魏李登的《聲類》中就有清濁的概念。該書是“始判清濁”。
唐孫愐《唐韻》序中說:“切韻者,本呼四聲,引字調(diào)音,各字有清濁”。
方以智的《切韻聲原》中說:“將以用力輕為清,用力重為濁乎?”“以初發(fā)聲為清,送氣聲為濁乎?”
清代江永在《音學(xué)辨微》中說:“清濁本于陰陽,一說清為陽,濁為陰,天清而地濁也;一說清為陰,而濁為陰,陰字影母為清,陽字喻母為濁也!
對聲母發(fā)音方法的分析,音韻學(xué)上還有別的名稱,主要有兩套:
一套叫“發(fā)聲、送氣、收聲”,陳澧解釋為:“發(fā)聲者,不用力而出者也;送氣者,用力出者也;收聲者,其氣收斂者也!
二套叫“戛、透、轢、捺”,是清末音韻學(xué)家勞乃宣提出來的。主要是指聲母發(fā)音時送氣與否以及氣流出來時是否受阻、受阻方式!瓣鳖愔覆凰蜌獾娜艉腿烈,“透”類是氣的塞音和塞擦音,“轢”類包括擦音和邊音,“捺”類就是鼻音。后來邵作舟又從轢類中分出一個“拂”類,指擦音,而轢就專指邊音。這些名稱使用不很普遍。
(二) 關(guān)于韻母方面的術(shù)語
1、韻: 以聲調(diào)為綱,以韻腹和韻尾為依據(jù)對漢字讀音進行的分類。在現(xiàn)代漢語中,押韻只要求韻腹和韻尾相同,而不考慮聲調(diào),唐代的近體格律詩則四聲不能通押。換言之,平、上、去、入四聲只能各自為韻。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秋流舟留”,《廣韻》同屬“尤韻”
再如蘇軾《新城道中》: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問積雨聲。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西崦人家應(yīng)最樂,煮葵燒筍餉春耕。
其中“行、聲、鉦、清、耕”屬庚韻!袄、朗、浪”三字,在《廣韻》中分屬“唐、蕩、宕”三韻。
。、韻類 韻類本來是指韻書中反切下字的分類(聲類指反切上字的分類),如《廣韻》東韻,反切下字就分成兩類。換句話說,韻類是帶上聲調(diào)的韻母。
。场㈨嵅俊〔粎^(qū)別韻頭和聲調(diào),歸納韻腹和韻尾相同的字就是韻部。
。础㈨嵞俊№崟许嵅康拇碜。如《廣韻》里的平聲“先”韻,包括了現(xiàn)代讀-an、-uan、-ian、-yan等韻母的許多字,如先、天、千、年、煙、賢、玄、淵……等,這些同韻的字中任何一個字都可以作為這個韻部的代表字,但在傳統(tǒng)韻書上習慣用“先”字,并把這些同韻字稱為先韻,那么“先”就是一個韻目!稄V韻》206韻,就有206個韻目。
。怠㈨崝z。宋元的等韻圖把《廣韻》206韻進行歸并,韻腹(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韻尾發(fā)音部位相同的歸為一類,稱為“攝”,攝有攝取、歸類的意思。通過歸納,《廣韻》206韻就并為“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流、深、咸、曾”這十六攝。比如“效”攝,就包括了平聲“豪、肴、宵、蕭”,上聲“皓、巧、小、筱”,去聲“號、效、笑、嘯”十二韻。其共同點都收(-u)尾。
。、等呼 古代音韻學(xué)家根據(jù)韻頭的不同對韻母進行的分類。
關(guān)于“呼”,宋元等韻圖根據(jù)韻頭或主要元音有無[u]而把韻母分為開口呼和合口呼兩類,凡韻頭是[u]或主要元音有[u]的是合口呼,反之是開口呼。換句話說,只要韻母中有[u]的都是合口呼,沒有[u]的都是開口呼?梢姽糯拈_合區(qū)別實際上就是圓唇和不圓唇的區(qū)別。江永在《音學(xué)辨微》中說:“音呼有開口合口,合口者吻聚,開口者吻不聚也!
后來由于語音的演變,韻頭出現(xiàn)了[i-]、[u-]、[y-]三類,再加上不用這三個韻頭的,于是就成了現(xiàn)在的四呼。
所謂等,是古代音韻學(xué)里根據(jù)[i]介音的有無,主要元音發(fā)音時口腔共鳴空隙的大小,把兩呼各分為一、二、三、四等。清代江永說: “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細,而四尤細!敝饕冈艉榧毝。例如:
開口呼 一 二 三 四 合口呼 一 二 三 四
韻 寒 刪 仙 先 韻 桓 刪 仙 先
例字 干 奸 犍 堅 例字 觀 關(guān) 勸 涓
。贰㈥幝曧崱£柭曧崱∪肼曧崱「鶕(jù)韻尾不同而對古韻進行的分類。
陰聲韻 指開韻尾和元音韻尾的韻
陽聲韻 指鼻音韻尾的韻(-n、-m、-ng尾的)
入聲韻 指收塞音韻尾的韻([-k]、[-t]、[-p]收尾)
8、對轉(zhuǎn) 旁轉(zhuǎn) 所謂對轉(zhuǎn),指古音中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之間相互轉(zhuǎn)變。如陽聲ang、an、am失去鼻音韻尾-ng、-n、-m,入聲[ak]、[at]、[ap]失去塞音韻尾[-k]、[-t]、[-p]就變成了陰聲韻[a]。反之,陰聲韻增加鼻音韻尾或塞音韻尾,就轉(zhuǎn)變?yōu)殛柭曧嵒蛉肼曧。陽聲的鼻音韻尾變(yōu)槿繇嵨玻妥兂闪巳肼曧,反之亦然?/p>
所謂旁轉(zhuǎn),指古音中陰聲和陰聲、陽聲和陽聲、入聲和入聲之間的相互轉(zhuǎn)變。如陽聲韻中ang與ong,主要元音a與o開口由稍大到稍小,可以轉(zhuǎn)變。
古人立此術(shù)語,旨在說明語音變化的現(xiàn)象。如“等”、“待”、“特”皆從“寺”得聲,而古音分別在“蒸”(陽聲韻)“之”(陰聲韻)“職”(入聲韻)韻,正是對轉(zhuǎn)的結(jié)果。
(三) 關(guān)于聲調(diào)方面的術(shù)語
。薄⑺穆暋∑、上、去、入四種聲調(diào)的總稱。
據(jù)《南史.陸厥傳》載:齊永明【齊武帝年號(公元483-493年)】“時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眺,瑯邪王融,以氣類相推轂,汝南周颙善識聲韻。約等為文皆用宮商,將平上去入四聲……”。這是四聲見于記載較早的材料。
《梁書.沈約傳》中說:“約撰《四聲譜》,以為在昔詞人累千載而不寤,而獨得胸衿,窮其妙旨,自謂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帝問周舍曰:‘何謂四聲’?舍曰:‘天子圣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
明代的真空和尚作《玉鑰匙歌訣》,其中說:“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五四”以后,劉復(fù)從法國、趙元任從德國學(xué)了現(xiàn)代語音學(xué),分別寫了《四聲實驗錄》和《中國語言字調(diào)的實驗研究法》,才對漢語聲調(diào)作了科學(xué)描寫,接著羅常培確定并采用了“五度標調(diào)法”。
。、平仄:舊體詩賦及駢文中把所使用的字音分為平聲和上去入聲兩類,平即平聲,仄即上去入聲,平聲與仄聲相互調(diào)節(jié),使聲調(diào)和協(xié),謂之調(diào)平仄。
3、舒促:促指入聲,因其發(fā)音短促而得名,舒指平上去三聲。
【《詩經(jīng)》與上古音韻學(xué)】相關(guān)文章:
《詩經(jīng)》02-15
詩經(jīng)名句精選12-05
淺談詩經(jīng)11-08
詩經(jīng)體詩10-19
先秦詩經(jīng)詩詞12-23
如何讀《詩經(jīng)》01-03
楚辭與《詩經(jīng)》作品的差異04-09
詩經(jīng)揚之水翻譯10-27
利用詩經(jīng)給寶寶的起名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