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老子》讀書筆記范文(通用10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墒亲x書筆記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老子》讀書筆記范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老子》讀書筆記 篇1
“無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老子的“無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真正的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態(tài)勢、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意思。有人認為“無為”就是毫無作為、消極等待,只是聽從命運的擺布,這實在是誤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說過:“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說:“不妄為,就沒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边@里,“無為”乃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態(tài)度和方法,“無不為”是指不妄為所產(chǎn)生的效果。萬事萬物均有自身的規(guī)律,我們只能順應規(guī)律,順應時代的潮流,促其前進。不能違背規(guī)律,否則就是“有為”——亂為、妄為。
通過閱讀,我不僅理解了老子的“無為”思想,同時也深刻體會到了老子思想中的辯證法的意味。我特別欣賞老子的“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边@句話的意思是只有不與人相爭,所以天下沒有誰能爭過他。我在想,非要爭什么呢?如果你出色,如果你獲得大家的認可,你就不算不與人爭,你也照樣是出類拔萃的。這不是不思進取,而是對生活,對人與對事的一種豁達的態(tài)度。你不爭了,倒是勝者,如果爭了,有時反而會是兩敗俱傷。人人都知道“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針鋒相對的后果,往往便是魚死網(wǎng)破!安粻帯辈皇菦]有能力爭,而是氣定神閑,豁達處事的不想爭。
同樣的, “寵辱無驚”也給了我類似的啟發(fā)。在《漢語詞典》收錄的“寵辱無驚”的解釋就是不要計較個人得失。這不跟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句有異曲同工之妙嗎?
“寵”指“受寵”,“辱”指“受辱”,無論受寵或受辱都不在乎,指的就是不計較個人的得失。這是一種心態(tài),更是一種境界。
在生活中,我們要做到寵辱無驚。比如,當你來到一個新的工作單位,你的能力很強,工作很出色,得到了領導的賞識,被委以重任。這個時候算是得“寵”了吧。通常,在這個時候,心里難免會滋生出一些“驕”氣,甚至還會表現(xiàn)在行動上。但事實上,這樣的做法并不可取,你不該更不能對別人頤指氣使。生活的路,難免有起伏,有波折,有得“寵”的時候,你知道就沒有受“辱”的時候嗎?也許換一任領導,某件事讓他看不順眼了,炒你魷魚了,這也不是一點沒可能的事。“朝為座上客,夕為階下囚”,“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今日富明日窮,今日窮明日富……事物都是在發(fā)展變化當中的`,所以得“寵”的時候,不可得意忘形,當受“辱”之時,亦不可失落,更不能萬念俱灰,韓信當初都能忍受胯下之辱呢!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一切都只是生命的一個過程。
其實在我們實施教育的時候,在我們進行班級管理的時候,同樣也要做到“寵辱無驚”。你在教育學生方面取得成績了,你的班級各方面都比別的班出色,那么,你可以說就處于一個“寵”的狀態(tài)中。在這樣的狀態(tài)中,切不可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而反之,則不可自暴自棄,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只有客觀冷靜地看待這一切,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才能更為清晰地看出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才能更好地成長。
王蒙說“一個人能做到寵辱無驚:他很鎮(zhèn)定,他有定力,他有靜力,我自巋然不動。不管你對我今天都說好啊好啊,我還是這樣,說他不行了,不行就不行了,我還是我。要是做到這一點是太理想了,但是幾乎沒有什么人能完全做到這一點。”我想,我們即使做不到理想中的“寵辱無驚”,那么,最基本的還是要做到的。
好象有的人天賦很高,很容易就做到了?捎腥擞袝r候道理講的很清楚,卻做的不是很到位。事業(yè)是大局,就不可因小失大。只看到個人,眼前,或者說連實際也不懂,不明白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不懂如何順勢,借勢,循序漸進,變通,不僅辦不成事,而且會事事受阻。一些根本是天方夜譚的方法,解決現(xiàn)實問題談何容易。
不知道那些遇事更簡單反應的人,如何能走那么遠。也許是被當棋子使,槍使的性格,在特殊生態(tài)下,更容易利用和駕馭的原故。不過以事業(yè)為中心,面對復雜局面,如果沒有三下二下,用不好也會成事不足。帶兵打仗,性命相關,但不可用這樣的人。如果求控制,為舒服,周圍弄堆簡單的人,會做起事來,處處不得心應手,事事操心,也于已于事沒什么好處。還是要用些能成事的可用之人?创螅豢葱。
想到藏鋒露拙那句古話,這招式其實是深謀遠慮的方法?吹侥敲炊嗳,能夠附和,接受指鹿為馬的現(xiàn)實,做的那么容易,卻也是感慨萬分;钤陂L短不一的人群中,必然要學會這招。為了糊口,也沒必要較真;為了做事,較真也沒用;為了好玩,也應該逗著玩,錯不在你;忘記招式,少看幾步是笨;知道招式,做不到,是應運不老到;遠離紛爭,靜靜應對,少言多做,牢記于心,盡量做到,或許會多看幾步。先生存下來,才可說往遠處走。不要忘記心中的目標,更要學會在環(huán)境中靈活,減少阻力,順應變化,邊走邊看,保存而后順勢而為。
《老子》讀書筆記 篇2
最近學生課程在學習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我對老子的思想是比較向往與崇拜的,于是讀了一本書,林語堂的《老子的智慧》,對老子的思想更加崇拜。老子的智慧是哲人的智慧,可以凈化我們的思想和靈魂,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yǎng);老子的智慧可以開啟我們的智能,教人如何處世;老子的智慧有助于我們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
感悟一 萬事定要順其自然
人生在世,終止結(jié)果皆為一死,萬事不能強求,要順其自然發(fā)展才好。名與利皆為過眼云煙,追逐金錢,就會受金錢的束縛;追逐功名,就會受功名的束縛。只有拋開名利,才能超脫于種種名利之外。平平淡淡才是真。淡然的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吧,你會從寧靜的心境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妙的。
感悟二 萬事要堅持中庸,到了就好,不要過
人生也就60年,萬事到一定程度就好了,不要太過,太強求。為什么要把自己搞的那么累呢,現(xiàn)代人,壓力太大,抑郁的很多。從懂事那天起,大部分人就要為了生存忙碌奔波,要不然一家人的`生活就沒有著落。當一家人因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全家人的生活改善時,你說這種奮斗的過程難道就沒有幸福的感覺嗎?在瑞典,就算是最壞的打算,一輩子什么也不干,他的收入也很可觀,所以,他們有很多人都會發(fā)出這樣的感嘆,到底上帝要他降臨人間是來干什么的。其實生命中奮斗也是一種幸福。
我們往往要感嘆事事的不如意,其實我們都是幸福的,家人的平安,孩子的健康,難道不是我們最大的幸福嗎?做人要樂觀,要容易滿足才好,這樣才會幸福!
《老子》讀書筆記 篇3
《老子》世稱《道德經(jīng)》,《老子道德經(jīng)》等,它的作者就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老子,他是河南鹿邑縣人,大約生活于戰(zhàn)國春秋時期。
《老子》已經(jīng)流傳兩千多年,兩千多年來學習和研究〈老子〉的人古今中外不計其數(shù),諸家百言,對于《老子》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認為它是東方文化的代表,中國哲學的主根,有認為它是一篇長篇哲理詩,還有人認為它是一本講帝王之學的政治書,更有人認為它是一本講智謀奇術的兵書。在我看來〈老子道德經(jīng)〉就是一本生活大百科全書,其內(nèi)容既飄渺又實際,不同的人讀會有不同的`感受和收獲,而且常讀常新。
托爾斯泰年輕的時候曾在他的日記里寫到:“沒有孔子和老子,《福音書》就會完全不同了。而沒有《福音書》他們卻可以過得去。”這是西方教育背景下的大思想家對主宰中國社會幾千年的兩個大思想泰斗的客觀評價。從他的話里我們不難看出,《福音書》里缺少的是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精髓,而在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會合出卻從沒缺少《福音書》里的任何內(nèi)容。我從沒有讀過《福音書》,無從知道它到底有那些優(yōu)勢和不足。但是我在讀《老子》的過程當中卻感到了老子的博大精深。每每拿起《老子道德經(jīng)》,讀上幾遍,就仿佛看到白發(fā)須顏的老子騎著青牛在我眼前出現(xiàn),向我講述他的智慧與修養(yǎng)。
二清靜無為是一種心態(tài)上面講了“有所為有所不為”,有寫消極的意味。有人回提出疑問;要是都這樣,這個社會還會進步嗎?其實不然。清靜無為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思想的境界。它要求人們不追求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平靜的心態(tài)來看待世界,看人生,看自己,努力完善自己的人生。清靜無為的人新中無過都的名利,虛榮。因此他不回利欲熏心,不回因為虛榮而蒙蔽了自己的雙眼。
當然我說的只是我的觀點,究竟《老子道德經(jīng)》有沒有什么好處,道是否適合你,這些都需要你自己去體會。所以為什么不試著讀讀《老子道德經(jīng)》?經(jīng)過了真正的學習和體會我相信你一定回得到不小的收獲!
《老子》讀書筆記 篇4
古代祭祀時用草扎成的狗,叫“芻(chu)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們重視的祭品,人們對它精心打扮,小心翼翼的呵護著,但用過以后即被丟棄。人們對芻狗只是使用而已,并沒有什么愛憎。
《莊子·天運》寫道:“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庇矛F(xiàn)代話說就是:當草扎的芻狗剛剛弄好,還沒有陳設在神位的時候,把它輕放在竹筐里,并且用刺有花紋的巾帛包裹著,主持祭祀的巫師,齋戒沐浴之后,才恭恭敬敬的把它送到神位上行祭;等到陳列獻祭完畢,芻狗就被拋棄了,行路的人可以隨便地踐踏它的頭和脊梁,打柴的人見到它就撿去燒火做飯了。
這就是芻狗從產(chǎn)生到消亡的過程,世間的萬事萬物,其實都是這樣的.“人生”過程。
各類植物,春萌、夏盛、秋枯,年復一年的循環(huán)著;尤其是莊稼,幼小時人們呵護著,長大后人們精心耕耘、細心管理,當人們收獲了果實之后,莊稼秸稈就被砍掉抑或是一把火燒掉。這就是自然規(guī)律,
老子看到“芻狗”由生到滅的過程,發(fā)了一番感慨——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tuoyue)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用現(xiàn)在話來說就是:主宰一切的“天地”,面對萬物時,沒有偏愛,無所謂仁慈,任憑萬物像芻狗一樣自生自滅。(不會因新生的而喜悅,不會看到衰亡的就去救助)
賢明的統(tǒng)/治者————“圣人”,面對百姓大眾時,沒有偏私,一視同仁,心無成見,任憑百姓自己發(fā)展,像芻狗一樣有盛有衰。由此看來,天地之間一切事物的規(guī)律,不就像個風箱(橐籥)嗎?里面雖然空空的,但是總有風吹出來,并且不會窮竭;持續(xù)的動就會生生不息。
如果統(tǒng)/治者政/令喋喋不休,注定是行不通的,不如保持適中。這就是清靜無為,黃老哲學。
老子告訴我們,天地間的一切事物,要讓它們按著自身的規(guī)律去發(fā)展,要虛懷若谷才能使萬物循環(huán)不竭,萬萬不可橫加干預,政令煩苛,反而會適得其反。
《老子》讀書筆記 篇5
老子,這位哲學的圣者,生活的智者,他在漫漫的歲月輪回里傳遞著不變的真理,留下五千言卻給人類帶來了無限的哲思。他那一雙犀利的.明眸洞穿了人世間的是是非非,渴望著寧靜與恬適的生存方式,力圖避開現(xiàn)實的紛紛擾擾,追求那一份純真的心靈自由,這種超乎其然的生活態(tài)度,為后人指明了一條新路,令人神往,令人渴望。
跟孩子們一起讀這本書,不但有經(jīng)典閱讀的影響,也有此書自己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我。老子用一個“道”字,就把世上萬物萬象歸于自然。在我看來,道的內(nèi)涵就是一種客觀規(guī)律,雖看不見,摸不著,而世間的每個細微之處都存在著道的本真。做人之道,為學之道,謀事之道,道道相關,處處都是智慧,都需要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和領悟。每個人都必須生活,做人為學謀事之道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頗為重要,道德有無,道德高低,決定著你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方式和成效!独献印方涛覀兊氖切奚碇,以來提高精神境界,讓我們學會生活。每個人都渴望著自由與快樂,而煩惱無處不在,坎坷接踵而至,若要從中解脫,主動權(quán)在自己手上!坝杏職馊ジ淖兡芨淖兊,有肚量去接受不能改變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這樣,方可身心自由,才能有更好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
《老子》短短五千言,字字精煉,句句精髓,篇篇精華,滲透著一絲絲美妙的讓人敬佩的大智。我想用平靜的心態(tài),慢慢地品,讀,看,聽,思,悟,像老子一樣,坦然地生活!
《老子》讀書筆記 篇6
今研讀南懷瑾先生《老子他說》頗多感觸,現(xiàn)抄錄如下,以加強記憶,便以提升自己。
南先生在《老子的士的內(nèi)涵》這樣寫到:所以老子說:“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意思是說精微到妙不可言的境界,素凈到冥然通玄的地步,便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了。而且,“妙”的境界勉強來說,萬事萬物皆能恰到好處,不會有不良的作用。正如古人的兩句話:“圣人無死地,智者無困厄”。一個大圣人,再怎么樣惡劣的狀況,無論如何也不會走上絕路。一個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根本不會受環(huán)境的困擾,反而可從重重困難中解脫出來。
南懷瑾是我敬仰的大師,在我內(nèi)心中早已將他當作自己的老師,雖無緣謀面,但老師的著作常常啟迪著我尋找內(nèi)心中的凈土。世界太紛繁,我追求空靈的自我,游蕩與翠雨青竹之間,徘徊在仟陌小路之上,摸著自然的味道,呼吸著天地的精華,容許自己隨思緒飄遠,穿越時空,到達飄渺的'世界,與松為伴,與鶴為友,臥看山色,醉看花。問一聲我如何能夠如此的逍遙。
再回到現(xiàn)實,回頭看走過的路,環(huán)境再怎么惡劣,我只當作是在歷練自己。雖然也曾報怨,但內(nèi)心中卻想征服,征服自我。今后我將少一些報怨,多一些坦然。如果不能改變環(huán)境,我將尋找內(nèi)心的清靜。向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境界去做。
《老子》讀書筆記 篇7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語譯: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駕馭天下最堅強的東西。道是無微不入的,這一無形的力量,能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因此我才知道無為的益處。但是像這樣的道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益處,天下很少人懂得,也很少人能做到。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語譯:善于做將帥的',不會顯出兇猛的樣子;善于作戰(zhàn)的人,不輕易發(fā)怒;善于克制的人,不用和敵人交鋒;善用人的人,反處于眾人之下。這些是不和人爭的德,就是利用別人能力的處下。能做到不爭和處下這二者就是合“道”的極致了。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闭匀舴础
語譯:天下沒有一樣東西比水還柔弱,但任何能夠攻克堅強的東西,卻都不能勝過水,世上再也沒有別的東西可以替換它,也再也沒有比它力量更大的東西。世人皆知弱勝強,柔勝剛的道理,卻無法付諸實行,主要的原因,乃是因為人們愛逞一時的剛強,而忽略了永久的平和。所以圣人才說:“能承受全國的侮辱,才配做社稷之主;能承受全國的災禍,才配做天下之王!边@就是“正言若反”——合于真理的話,表面上多與俗情相反——的道理。
《老子》讀書筆記 篇8
“創(chuàng)新”很熱。大到“創(chuàng)新性國家”,小到解決具體事情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創(chuàng)新”無處不在。所以人們討厭“守舊”,因循守舊,算是對一個人很嚴重的批評了。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也在談創(chuàng)新,我也常煞有其事的教育學生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其實說到創(chuàng)新到底是什么,我還真說不出來。
近日看《老子的幫助》,老子講人要“知止”,即達到了目的就應該停止,也就是所謂的“見好就收”,否則就會適得其反。從這個角度理解,我反而理解了什么是創(chuàng)新。
要談“創(chuàng)新”,先說“守舊”?何為“舊”?我理解“舊”也就是前人所固定的一些東西,按照“存在即合理”的.觀點,這些“舊”是經(jīng)驗,是前人智慧的結(jié)晶,那為什么“守舊”就錯了呢?我想可能是未能“知止”的原因吧。前人的經(jīng)驗固然很好,但那是具有一定條件,隨著時代、環(huán)境等條件的變化,經(jīng)驗也會變質(zhì)。運用前人的經(jīng)驗而不“知止”,就成了“守舊”。同樣,今天我們創(chuàng)新了,環(huán)境變了卻抱著不放,那仍然是“守舊”。
所以,想要創(chuàng)新就要“知止”,根據(jù)實際情況不斷改進前人和自己的經(jīng)驗,放棄自己固守的理念,也就是要不斷地自我否定,敢于停止舊的自我,建立新的自我。
否定自我,說著容易做起來難,我想這恐怕就是創(chuàng)新的最難點了吧。
《老子》讀書筆記 篇9
讀完這本書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子關于水的智慧。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若水,上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處世方法就象水一樣,水是怎樣的呢?水善利萬物,也就是水給萬物帶來益處。而不爭,爭就是爭利益,所以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就是幫助別人而不要求回報。
但是老子認為這還不夠。老子接下去說,處眾人之所惡。有一句話叫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所惡的是什么呢?是低位。所以處眾人之所惡講的是要處于低位,也就是講的是謙虛謹慎。所以你不但要幫助別人,不要求回報,還要保持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不要以為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你就趾高氣揚的了。如果能做到這些你就“幾于道”。也就是獲得了接近于道的處世方式了。
這上述是老子的道德經(jīng)所記載的關于水的看法,老子把水比作君子,形象而突出地把水的存在升華。水是世上最溫柔的事物也是世上最狂暴的事物。
水是剛強的。一滴水是無所謂的,可是由百川千湖匯聚成的.大江大河就是剛強的,堅硬的,充滿力量的,它能覆蓋一切,能移山倒海,能波濤洶涌,能所向披靡。在田間,看那流水嘩嘩的流進田壟里,大大小小的土塊隨之被瓦解,我不知多少次被它吸引,呆呆地瞧那水流勇往直前,所向披靡。
《老子》讀書筆記 篇10
一次偶然的閱讀接觸到了《道德經(jīng)》的思想,一句很喜歡的話語更加增強想要去閱讀的興趣!兜赖陆(jīng)》第七章講“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說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且久遠,是因為天地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滋潤萬物,所以天長地久。也許真正無私的時候,才是得到最多的時候。
假期參加逐夢成長營時曾做過一個七巧板拼接的游戲,當時五支隊伍中四支隊伍都順利拿到滿分,教練說這是他培訓生涯中第二次經(jīng)歷將這個游戲的成功率超過20%的,第一次是在一個大學校園里,游戲的對象仍是大學生,而在企業(yè)中的培訓從沒有看到過。
其實這個游戲非常簡單,只要你愿意傾聽領導者的指引、愿意將自己的自愿的貢獻給大家就可以完成。結(jié)束后教練說我們只所以能成功最大的原因只是我們愿意犧牲和奉獻,而在企業(yè)中的.培訓聽到最多的話語便是“我要”、“我要”、“我要”,成功的卻是寥寥無幾。這時更讓我深刻的體會到為他人方能成就自我的內(nèi)涵。
當然讀這本書的時候也有困惑不解的時候,老聃先生極力倡導“生而不有、為而不爭”的思想,可是長久付出而不得,長久奉獻而無欲會讓人喪失精神寄托,如此崇高境界又能幾人擁有?萬物當順其自然,可順其自然又是不是會阻礙發(fā)展?在這種理想國中,人的精神活動又會剩下多少?
【《老子》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老子簡介08-15
孔子、老子名句10-17
關于老子的名言警句04-18
選修語文《老子》四章教案06-09
老子讀書心得12-15
老子讀后感05-01
《老子》讀后感01-18
《老子》讀后感 11篇03-17
《老子》讀后感(通用27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