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孔子的幽默歷史故事
今天有幽默感的人越來越少,所以也就越來越不好玩了。
有些人智力很好,很聰明,反應很快,但就是沒有幽默感。不知道為什么。
我想了一下,那個老農(nóng)當初為什么要寫一個認真的“真”字叫孔老夫子的弟子認,是因為老農(nóng)認為,執(zhí)念的根子在世人的心中埋得太深了,這個根子已經(jīng)穿透了人的視網(wǎng)膜,所以只會認真,看不見“直八”。
故事是這樣的:一大群弟子隨孔子出行,路上看見一老農(nóng)在給莊稼澆水,就上前去求水喝,老農(nóng)聽說他們的老師是孔子,就寫了一個“真”讓他們認,結(jié)果全錯了,人人都指認此字為“真”。
孔子最后認出了老農(nóng)寫的這個字讀“直八”?鬃拥难劬]有被蒙蔽,蒙在他眼睛上的那塊黑布被拿掉了。他就成了那個時代少數(shù)活著的智者之一:睜開眼睛,他看見了直八,沒有看見黑布。,
學生到底不如老師,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大清王朝的那些學者也很白癡,在通往圣賢的道路上,他們越走越遠,越來越離經(jīng)叛道。道不在彼岸,道也不在身邊,道在心里,而心在身體里。身體必須動起來,所以哲學家說,要知行合一。
李贄是一個行動派的知識分子,他活在明朝末年那樣一個昏天黑地的時代,只能把自己裝扮成一個無道的,冷酷無情的人,但其實他是有道的,別人不大理會得。他要是有一點道發(fā)自然的幽默感就好了。他最終也沒有能夠和群小的世界達成和解,把“憤怒”的毒素從身體里排出來,以便使自己的身體達到柔軟松弛的狀態(tài)——“他躺在一棵菩提樹下,看起來像是隨便放在那兒的一袋樹葉!
我發(fā)現(xiàn),孟子有時候也是一個有幽默感的人。幽默感有時候是一件無可奈何的事。《孟子·生之章》記載:告子曰:生之謂性。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如白之謂白與?告子曰:然。孟子曰: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玩邏輯玩到這個份上,你還能怎樣?如果我說:孟子之“陰險”,猶如孟子之幽默與?我相信告子會點頭說:然。
【孔子的幽默歷史故事】相關(guān)文章:
孔子的故事12-12
中國歷史典故的幽默故事(精選18篇)07-25
(精選)經(jīng)典幽默故事07-20
經(jīng)典幽默故事07-21
經(jīng)典幽默故事07-20
幽默小故事五個幽默故事11-03
幽默哲理故事01-06
爸爸的幽默故事01-05
風趣幽默的故事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