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讀后感
這本書叫《熊》,它的封面深深的把我吸引了——簡潔、峻冷、又隱藏了生機和力量。我翻開了它,原來這本書是一部極具影響力的美國影片《子熊故事》的文字版。我弄不清是先有了這本書還是先有了影片,但這本書給了我看影片時候不一樣的震撼。
這是熊與獵人之間的一個真實故事,它發(fā)生在1885年的美國洛基山脈,一只母熊在覓食時不小心被山石壓死,留下了還沒有學會生存本領的幼熊。幼熊偶遇被獵人打傷的棕熊,在棕熊傷痛發(fā)作時,幼熊不顧棕熊的威脅而為它舔舐傷口,最終感動了棕熊。棕熊成了幼熊的新的保護者,同時他憤怒地報復了獵人--將獵人的馬咬傷,瀕臨死亡老馬的眼淚使老獵人發(fā)誓要逮到棕熊,自此開始了人與熊的對抗。
在一次獵人的捕殺中,小熊被獵人捕捉到了而棕熊僥幸逃脫。夜間,棕熊靠近獵人看到了被繩索套著躲在樹上的小熊。
大熊在營救小熊的過程中,終于堵住了打傷自己的獵人,然而在巨掌落下的一霎那,面對嚇得瑟瑟發(fā)抖的獵人,大熊動了惻隱之心而轉身離開。得到寬恕的獵人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深感愧疚,放棄了獵熊計劃并放掉了小熊,離開了森林……
經歷了種種磨難的小熊終于再次找到了棕熊,漫天飛雪的冬季里小熊和大熊一起在舒適的'山洞里幸福的冬眠著……
整部作品讓我深深感受到的是寬恕與共存。
小熊看見母親的遺體時,它拼命的咬斷繩索不為逃離只為能靜靜的靠在媽媽的身邊,這是一種選擇叫依戀。
不是親人的棕熊可以舍生保護小熊,最終因為獵人善待小熊而放棄報復傷害他的獵人,這是一種境界叫寬容。
獵人在得到棕熊的寬恕后,放棄了捕熊的計劃,放掉了小熊,最終離開了森林,這是一種感悟叫共存。
趙忠祥老師曾說過動物界最大的危險不是被捕殺而是如何生存,其實,人類社會又何嘗不是呢?想到了復旦投毒案,如果那高智商的人啊能放棄心中的不快,此時,他們一定在幸福的生活著……
莎士比亞曾說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不會變成李爾王。是的,不論是你翻閱文字版的《熊》,還是觀看電影版的《子熊故事》對你的心靈絕對會有一波巨大的沖擊,讓你很想放棄一切的不快情緒,希望現在就開始幸福的生活……
【《熊》讀后感】相關文章:
《熊跳舞》音樂教案12-03
簡筆畫熊大象02-07
珍珠熊作文100字04-10
北極熊折紙方法12-13
咕嚕熊的睡前故事11-06
卡通熊的簡筆畫04-18
關于熊孩子的時事論據06-27
《三只熊》中班教案10-26
中班音樂活動教案《熊跳舞》10-09
音樂教案《三只熊》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