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書》讀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曾國藩家書》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1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我寫的是手足情誼,今天我想講講曾國藩對讀書的見解以及對我的影響。在“曾國藩家書”中,他曾經(jīng)提到“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見識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讀完這段我只能用醍醐灌頂來形容此時此刻的感受了,同時暗暗感嘆為什么我總結不出來這么精辟的見解。讀書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我這里談t的讀書不是指讀小說,更不是指看漫畫,而是指讀那些有知識,有智慧的書。通常這類書都會有些枯燥,讀起來很生澀,讀久了會昏昏欲睡。所以,曾國藩在書中提到讀書第一要有志,吊著一口志氣讀書才會堅持下去。
我對這一點有著深刻的體會,幾年前我去一所學校面試,因為不是研究生學歷,試講完之后校長說,“嗯,講得不錯,但是你這學歷應該只適合教幼兒園的小朋友吧。”說實話,得到這樣的評價我的內(nèi)心是極其不服氣的,雖然我的學歷不高,但是我的教學經(jīng)驗絕對豐富。不服氣也抵不過現(xiàn)實,灰溜溜的離開學校之后,我就暗下決心,你說我不行是因為我沒有體面的學歷,那我就偏要讀一個體面的學歷。
憑著這口志氣,我走到了今天,在教育學世界排名第九的大學讀master。但是,我始終認為不應該以一個人的學歷作為他能不能成為一名合格教師的唯一標準?鬃佣颊f:“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边@三個人中難道每個人都要有一個漂亮的學歷背景才會成為別人的老師嗎?如果一個企業(yè)只用一種標準來識人,那么在這樣一個嚴格又統(tǒng)一的標準之下難免會漏掉一些真正優(yōu)秀的人才。
有點兒跑題,我們接著聊讀書,關于“識“,是指著無論我們讀多少書,我們都應該保持低調(diào)的態(tài)度,不要因為讀了幾本書,就覺得已經(jīng)飽讀詩書,可以指點江山了。據(jù)我觀察,那些越是成功的人,越低調(diào),越親和,越愿意傾聽。相比尚未成功的人來說,他們更愿意把自己的身份放的更低。前幾天我遇到我們的院長,我以為他已經(jīng)不記得我了,沒想到他笑瞇瞇的走過來問我:“粵語得不得?”還告訴我以后他跟我說話可以用粵語,因為他的粵語非常標準又容易理解,可以幫助我很快的掌握粵語。然后,笑咪咪的離開了,留下受寵若驚的我在原地轉(zhuǎn)圈圈。雖然我知道以后我跟院長交流的機會可能屈指可數(shù),他也不會真的有時間教我講粵語,可是就是這種親和的態(tài)度和平等的姿態(tài)讓我對他的'印象大大加分,雖然院長大人根本不需要我給他加分啦!
然后,我們再聊一下“恒”,“恒”就是恒心嘛。其實,做任何事情都講究一個堅持,因為短時間內(nèi)可能看不到效果,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我們會看到堅持的結果。就例如健身,馬甲線不是一天練成的,翹臀也不是幾個深蹲能促成的。當然,滿腹經(jīng)綸也需要時間來驗證,今天讀一本書,明年再讀一本書,注定體會不到堅持的益處。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而在堅持的道路上,總會有各種各樣的障礙阻撓著我們,克服這些障礙需要靠強大的意志。
最后,我想再聊一聊曾國藩的“不二“讀書法。其實,他主要講的是當我們讀一本書的時候,需要讀完這本書,然后再接著讀下本書,不要一本沒讀完,就拿起另一本書。以前,我讀書的時候會下載很多本書,然后一會兒讀這本,讀煩了就打開另外一本接著讀,如此重復導致讀了很多本都只有開始沒有結尾,書中的思想也沒有領悟到。因為同一時間讀好幾本書,每本書的精華都領略不到了,讀書需要思考和反思,為了讀而讀的確掌握不到其中的精華。
看完“不二”讀書方法之后,我就改變了自己的讀書策略,其實這樣并不會降低我的閱讀速度,相反還會push我結合自己的經(jīng)驗做出相應的反思,大大提高了閱讀速度。讀書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會有反思,這樣才會更深刻的記憶書中的內(nèi)容,融會貫通,從而達到運用的目的。不知道我講了這么多,大家對讀書的方法有沒有一個更深刻的了解?或者你們也可以跟我分享一些讀書心得,讓我們一起進步嘛。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2
(一)床頭的《曾國藩家書》自買來之日便被我放在一旁,無暇細品。恰逢所內(nèi)開展隊伍正規(guī)化建設的讀書活動,便把這本書重新拾起來,細品一番,別有滋味。初讀之時心情煩悶夜不能寐,翻翻此書,就仿佛和一位長者在對話,他的生活,他的苦悶,他的喜悅,從字里行間一點一滴滲透出來,讓我有時拍手叫好,有時唏噓不已,他在我最迷茫之時,給予一方凈土與藍天。
古人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他亦然,他的道德操守、他的滿腹經(jīng)綸、他在治家、治學、治軍、治國上的獨樹一幟,對歷史有著深遠的影響。警察核心價值觀的主流意識和思想導向是“忠誠、為民、公正、奉獻、廉潔”,我覺得這兩者有著同工異曲之妙。
一是忠誠。
在警察隊伍中,忠誠二字是首當其中的。而曾國藩也在《皇恩浩益當盡忠報國》中提到:“父親每次家書,皆教我盡忠圖報,不必系念家事。余敬體父之教訓,是以公爾忘私,國爾忘家!本覉髧谒赣H與他的眼中,是一種信仰與理念,“計此后但略寄數(shù)百金償家中舊債,即一心以國事為主,一切升官得差之念,毫不掛于意中。”安頓好家中大事,不為己利,以國事為重。
二是為民。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正因為中國共產(chǎn)黨一心為民,人民衷心擁戴,才有了許許多多可圈可點的警民互助事跡。在現(xiàn)階段的警察工作中,絕大部分也是依靠了群眾才能把許多具體事務做好。在《寸心總不敢忘愛民兩個字》中,他也談到了為民愛民“吾自三年初招勇時,即以愛民為第一義。歷年以來,縱未必行得到,而寸心總不敢忘愛民兩個字,尤悔頗寡。”在《以勤與愛民回報君親》中,他也提到“行軍本擾民之事,但刻刻存愛民之心,不使先人之積累自我一人耗盡!毙拇婊菝瘢庞辛撕笫涝系妮x煌。
三是奉獻。
在除夕之夜留守派出所守護南來北往的旅客,已成一種甜蜜又心酸的別樣滋味;當萬家燈火星星點點時,那些燈火闌珊之處,總有人民警察時刻守護的背影。這些。都是警察的奉獻。他在《謹記拼命報國側(cè)身修行》中亦提及,“此次比以開府之任,而仍不令到人任,朝廷于此等處苦心斟酌,可感孰甚!吾兄弟報稱之道,仍不外拼命報國,側(cè)身修行八字!睍鷱娜,以一己之力,奉獻全部光輝,統(tǒng)帥千軍萬馬,橫掃半個中國,只為了一個風雨飄搖的清朝。
四是公正。
公正的`基本涵義包括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合法合理、程序正當、及時高效。在警察執(zhí)法過程中,公正是一把秤,它將人放在一個平面上去衡量,再執(zhí)法時大家都會依法依規(guī)行事,不至錯亂。公正是協(xié)調(diào)社會各個階層相互關系的基本準則,也是社會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他在《以八字訣為治家之道》中說:“余與沅弟論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岡公為法,大約有八個字訣。其四字即上年所稱書、蔬、魚、豬也,又四字則曰早、掃、考、寶。早者,起早也,掃者,掃屋也,考者,祖先祭祀,敬奉顯考、王考、曾祖考,言考而妣可該也;寶者,親族鄰里,實施周旋,賀喜吊喪,問疾濟急!敝渭乙酪(guī),治國依法,法平公正,公正公平。
五是廉潔。
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由于利益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思想的侵襲,一些歪理邪說在社會上流行。警察在正確行使權力時,就必須提高覺悟,堅定信念,錘煉意志,耐得住清貧。他在《愿以勞謙廉三字自惕》中說:“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家而已”,節(jié)儉、清廉、謙謹,是他對自己與家人所立下的規(guī)范,他身體力行,終身自奉寒素,清單度日。當他位居兩江總督的高位時,其衙門的臥室卻異乎尋常的簡陋,床上鋪的是草席,被子是村鄉(xiāng)土織布,在他的《戒勿沾富貴氣習》中也有“吾忝為將相,不值三百金,愿爾等長守此儉樸之風,亦惜福之道也!
內(nèi)有整齊思慮,外而敬慎威儀,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初讀一遍便有所感悟,愿再細細品讀,必能感悟良多。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3
最近無意中在書架發(fā)現(xiàn)了一本《曾國藩家書》,好書!目前只看了十幾篇,內(nèi)心頗為觸動。我覺得曾國藩家書就像是我的公眾號文章一樣,雖說是家書,但是表達了很多曾國藩對事物的看法,我的公眾號表達了我的見解。書里的信件是按時間序列排序,通過他寫給父母、兄弟的信,可以窺到他個人成長進步的軌跡。
我倒不是因為想在仕途干一番大事,是我認為牛人自有他牛之處,能學習到他為人處事的方式方法對一個人自我提升有很大幫助。像這種牛人,從入職翰林院當科員,十年內(nèi)干到一把手,“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肯定有非常人之處。恰好他重視交流與記錄,且裝訂成冊,警示曾家后人的'同時,也給了我們成長的機會。
從他的書信中,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古人對于孝的重視,像我們寫信頂多加個“尊敬的”或“親愛的”,但是他呈祖父母、父母的,都是“男國藩跪稟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我們只有在逢年過節(jié)才會出現(xiàn)此類的祝福語,但是他是融入到平時生活點點滴滴的,非常虔誠?赡苡腥藭f形式主義,杠精請繞道而行,生活就是需要儀式感,有時連形式都懶得走,更別提更深層次的了。
他還提了一點關于婆媳關系的事情,“又聞四妹起最晏,往往其姑反服事他,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天下未有不孝之婦而可得好處者,諸弟必須時勸導之,曉之以大義”,引發(fā)了我對于婆媳關系的思考。的確若是以長輩示之,必恭敬之,還是要扭轉(zhuǎn)一下自己的待人方式?赐赀@句第二天我特意早起煮了一頓早餐,略略表達了心意,就沒有然后了。
第二就是他對兄弟姊妹的關心,從我看到的第一篇信時他就是已婚狀態(tài),作為長子,他對于兄弟們的課業(yè)關心程度趕得上父母了,還時不時寄給弟弟們學費。他認為自己年長,父親傾盡心血培養(yǎng)他,他汗顏不能把父親所教授傳給弟弟們。很有趣的是,在開始幾篇信中,他批評弟弟們,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當時我也覺得他說得有道理,但是我想作為他的弟弟們估計不會開心。
果不其然,后面弟弟們回信“月月書信,徒以空言責弟輩,卻又不能實有好消息,令堂上閱兄之書,疑弟輩粗俗庸碌,使弟輩無地自容”。
曾及時開導“為人子者,若使父母見得我好些,謂諸兄弟俱不及我,這便是不孝;若使族黨稱道我好些,謂諸兄弟俱不如我,這便是不悌。何也?蓋使父母心中有賢愚之分,使族黨口中有賢愚之分,則必其平日有討好意思,暗用機計,使自己得好名聲,而使兄弟得壞名聲,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但愿兄弟五人,各各明白這道理,彼此互相原諒。兄以弟得壞名為憂,弟以兄得好名為快......”。
從他的信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非常開明,可以很快接受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人,他們兄弟之間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這來來往往的過程,也是對于事情、彼此認識加深的過程,所以說他們家族、他的成功不是說一蹴而就,是有根源的。
最后一點就是關于健康。他本人有些耳鳴頭疼的毛病,看多書,思慮過度就身體吃不消了,在跟父母、弟弟們寫信時,他時不時提到要“保身謹遵大人手諭:節(jié)欲,節(jié)勞,節(jié)飲食”、“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意思跟我們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是一樣的。由于我對于健康非常重視,基本上每一篇他都會提到“保身”,所以無比贊賞他這一點。
看人信件是不道德的,不過好在他的信也不涉及隱私。家書都是對親朋好友說的掏心窩子的話,他說“無不可對人言之事,氣藏丹田”。通過他的家書,我覺得這個人很形象具體,就像是我們周圍的人一樣,非常生活化,有血有肉。推薦大家讀一讀,肯定比我更有感觸。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4
曾國藩有一晚在家讀書,恰好來了一個小偷蹲守在窗外,準備等他睡覺后入室行竊,不料曾國藩一篇文章讀了許多遍仍然不能背下來,小偷實在等不及,在外面大聲說:這么笨還讀書干什么?我都背下來了!然后將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去年讀了唐浩明的《曾國藩》,從第三者的角度認識曾國藩,對他佩服不已,難怪毛澤東、蔣介石都將其視為最佩服的人之一。現(xiàn)在讀《曾國藩家書》又從第一人稱的角度了解曾國藩,他對于讀書的態(tài)度,他的讀書方法以及待人接物間的顯露的極高的修養(yǎng),更是令人欽佩。
曾國藩認為讀書的目的有二:一者進德之事,一者修業(yè)之事。讀書的目的,一為提高道德修養(yǎng),二為有立足之本,F(xiàn)代人讀書似乎更注重后者,使讀書功利化之風氣愈演愈烈。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無立足之本則無心潛心讀書,讀書的過程不注重道德修養(yǎng)就會成為一個高智商的野蠻人。二者也是共進共退的過程,如有偏頗應及時矯正。與其思考讀書何用,不如把時間用在讀書上,去書中尋求答案,而不是靠一顆空洞的大腦去苦思冥想而不得解!八级粚W則殆”,很多疑問前人智者已經(jīng)為我們做了精彩的解答!扒髽I(yè)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已矣!币环峙σ环质斋@,與朱子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想通。正是專注的讀書習慣,持之以恒的堅持,讓曾國藩能夠永遠走在時代的前沿。讀書、日記、書法。是他每日必修的功課,即使身居高職依然堅持如一。這正是比你厲害的人比你還要努力,花無百日紅,人無百日好,不斷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永葆青春之心態(tài)。曾國藩每日堅持日記可謂“吾日三省吾身”之極致。很可怕的是我們自身有時候不敢反省,明知有很多做的不足的地方卻不敢面對,一昧逃避再逃避,這應該也是墮落的.根源吧。真的很佩服古人持之以恒的精神,總覺得自己身上的浮躁之氣太重,不能完全歸結于大環(huán)境,還是自己不能做到內(nèi)心恬淡寧靜。歸根結底是古人注重品德修養(yǎng),而現(xiàn)代人更喜歡流于表面之事,任內(nèi)心雜草重生也置若罔聞。“腹有詩書氣自華”多讀書且讀好書才是正道。(無痕)曾老師點評無痕書友是我同行,也是老師,妄測也應該是語文老師。她的題目是“讀書貴有恒心”,既然都是老師,我想就學生學習這一點來說說“讀書貴有恒”這一點。
我們現(xiàn)在的學生讀書,看似條件好多了,但是細細考究起來,則不然。一方面,他們很難立常志,因為現(xiàn)在家庭富裕的太多了,如果從小家庭教育在立志方面的教育缺失,很多學生不知道讀書是為了干嘛?我們那會出身貧苦,于是從小就為了改變自身甚至改變整個家族的命運而努力考大學,所以從不懈怠。如今的學生不努力也可以獲得衣食無憂的條件,那么考大學干什么呢?另一方面,現(xiàn)在的學生相對于我們那個年代的學生而言,需要抵抗的誘惑實在是太多了,有人說,想要毀掉一個學生,給他一個手機就夠了。對于成人而言,手機的誘惑都無法抵御,何況心智尚未完全的孩子?讀書確實是有趣的,但是對于尚未培養(yǎng)出趣味的學生而言,游戲肯定要比讀書有趣得多。那么想要他們讀書且有恒地讀書,更是難上加難了。
所以“讀書貴有恒”,說來容易,實行起來很難。一方面,要立遠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為往圣生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要是父母或者老師給孩子德志向不過就是溫飽或者小康等物質(zhì)理想,孩子不努力也能達到,那怎么怪他不努力呢?二是心無旁騖。只有在志向遠大的基礎上,有恒地讀書,才能有一番作為。這時,排除干擾,心無旁騖就顯得格外重要。正如無痕書友所說:“總覺得自己身上的浮躁之氣太重,不能完全歸結于大環(huán)境,還是自己不能做到內(nèi)心恬淡寧靜!眱(nèi)心的恬淡寧靜,才是讀書有恒的初始和皈依。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5
曾國藩是晚清時期非常有影響的代表人物,官居一品,被封為大學士、兩江總督,統(tǒng)帥的湘軍在大清帝國搖搖欲墜之時,平定了持續(xù)了20xx年之久的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200多年來權勢地位最高的漢臣。曾國藩的家書有寫給自己的弟弟、兒子和其他家人,內(nèi)容既有自己從政治軍的感悟,也有對親人的諄諄規(guī)勸,讓人受益匪淺。
在曾國藩的書信中,可以看出他嚴格自律,毫不懈怠。他在咸豐六年九月寫給兒子的信中說道:“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極儉也可,略豐也可,太豐則吾不敢也。”并且告誡兒子讀書寫字不可以間斷,每天要早起,不能丟掉祖輩相傳的家風。他本人更是如此,即使是在軍隊里,他也每天讀書,記,練習書法。由此可以看出,不管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中,他都始終投入、專注,不斷磨煉自己。聯(lián)系到自己,自從大學畢業(yè)之后,距今已經(jīng)十多年了,可是在學校學習期間保持的學習習慣現(xiàn)在基本都沒有了,連日常的閱讀時間都很難保證,更不用談及深入的研讀和思考,而且還會往往給自己尋找理由:工作太忙、事情太多、生活節(jié)奏太快……看到曾國藩在軍隊里都保持著讀書寫字的習慣,不禁汗顏。軍隊里,每天需要行軍布陣、操練對敵,直面生死,在這樣的情況下曾國藩都能不改學習的初衷,靜心入學;與之相比,我們現(xiàn)在的理由其實只是借口,學習不只是在學校中學習,更要融入自己的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曾國藩的書信中,可以看出他剛毅自強,堅韌耐挫。剛剛步入官場的時候,曾國藩棱角分明,只認理不認情,與整個官場氛圍格格不入,得罪了不少人。有了兵權,他躊躇滿志,卻大意輕敵,多次大敗而歸。然而挫折并沒有打垮他,在寫給弟弟的信中說道:“然剛毅與剛愎有別,古語云自勝之謂強”。他絕不妄自菲薄,以他剛?cè)崞胶獾腵人生智慧,不斷超越自我,最終修身齊家,成為了治軍治國之才。在工作生活中,特別是自己剛剛進入工作崗位,面臨很多新問題新挑戰(zhàn),剛開始往往是憑著一股激情,時間久了,往往就會懈怠了,而且一旦在工作中遭受挫折,就容易否定自己、懷疑自己,變得不自信不主動。面對挫折、面對困難時缺乏足夠的勇氣,害怕自己會失敗,其實犯的錯誤也好遇到的困難也好,都是提高自己的踏腳石,是自己能力水平進步的階梯,沒有人一直是一帆風順,沒有逆風起飛的勇氣,哪會有在逆境中堅定勝利的意志和求得突破的能力。
從曾國藩的書信中,可以看出他不忘初心,持之以恒。他有寫日記的習慣,日寫一記是他的常態(tài),他毫不留情的剖析自己的問題和不足,對自己的工作生活進行梳理、改正、反省。他還要求他的弟弟們和他用一樣的格子紙互寄家書,便于裝訂成冊,每年都拿出來反復閱讀,“其中好處,萬不可忽略看過”。要做到不忘初心,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工作了已經(jīng)是12個年頭,現(xiàn)在回憶起自己入黨、工作時那一刻的想法,想到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的講話,明白了不忘初心的真正含義。不忘初心,入黨時的誓詞就是自己的初心;牢記使命,做好工作,勇于擔當就是自己的使命;永遠奮斗,克服困難、不斷進步、有所作為就是自己的奮斗目標。在工作中、生活中,通過不斷的反省自己,對照自己,才能讓自己按照自己的初心和目標不走偏,一直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人的一生,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懈怠懶散,我們要學習曾國藩自律自強,堅韌不拔,不忘初心的精神,不斷自我加壓磨礪自己,在困難和逆境中鍛造和提高自己。曾國藩晚年曾言:“毋揠毋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只有不斷積累,守住初心,才能最終成就自己,為我們黨在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迎接新挑戰(zhàn)中能夠真正做到有擔當、有作為、有貢獻。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6
假期中我讀了《曾國藩家書》這本書,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他整頓吏治、倡導科學,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隨想而至,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著真知良言。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他寫給孩子以及親友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交友類等10大類。曾國藩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繼承和發(fā)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讀書
曾國藩一向強調(diào)讀書的重要性,認為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zhì),他在致諸弟的信中反復提到讀書的重要性和讀書的方法。教育兒子和兄弟子侄讀書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學,堅持早起,擁有恒心。
在講到怎樣讀書時,他在一封信中寫到“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學問無盡,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看天,皆無識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彼銊钚值茏粤⒄n程,還為他們設立了課程表,從早到晚,從讀到寫,從史到經(jīng),從讀書到修身養(yǎng)性,詳細至極。
很多人讓孩子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國藩卻不愿孩子做官。他在寫給兒子紀鴻的.信中曰:“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很多人家長讓孩子讀書是為了讓孩子通過考試入“仕途”,為自己和家人長臉面,謀福利。殊不知,我們的讀書理念培養(yǎng)出了很多有文化沒有教養(yǎng)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學習分數(shù)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喪失了自我約束的能力,不能不說這已經(jīng)成為社會的悲哀。待人
幫助鄰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傳統(tǒng)門風。盡管曾國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錢度日過年,但仍舊寄錢給族人以資助。在談到為什么接濟親戚族人時,曾國藩寫到“家中之債,今雖不還,后尚可還,贈人之舉,今若不為,后必悔之!”“君子之處順境,兢兢焉常覺天之過厚于我,我當以所余補人之不足,君子處薔境,亦兢兢常覺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為較之尤薔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謂境地須看不如我者,此之謂也!钡拦饽觊g,曾國藩越四級而超升,托叔父將黃金十兩兌錢送與最親最苦之人。節(jié)儉用度,置義田以濟貧民,捐銀修祠堂。曾國藩在家書中教育子女和諸弟過日子要能勤能儉,略有結余,有人做官“侍鄰里不可不略松,而家里不可不守舊”。
與眼下很多為富不仁,到處顯擺甚至胡作非為的官宦子弟與富家子弟的行為相比,是何等的天上地下!交友
俗話說:“千金難買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曾國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則,尤其是他的“八交九不交”值得我們學習。
八教是指與以下八種人交朋友:勝己者;盛德者;去圍著;肯吃虧者;直言者;志趣廣大者;惠在當厄者;體人者。九不交是指避免與以下九種人交友:志不同者;諛人者;恩怨顛倒者,全無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占便宜者。
曾國藩在京為官,從不肯輕受人惠,情愿別人占他的便宜,斷不肯占別人的便宜,在《家書中》,他多次告誡子侄親近良友、對待朋友必信必誠、患難與共勿留遺憾、勿與權貴相交、不可輕取人才等。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寫給父母兄弟的,也是寫給后世之人的,閱讀《曾國藩家書》我們可見賢思齊,慎獨內(nèi)省,立德、立行、立言,修身養(yǎng)性,培育子女,樹可世代薪火相傳的家風。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7
中國有句俗語說"一代就能闖出個富人,三代才能培養(yǎng)出貴族",足以看出家風的"潤物細無聲"的作用。要說家風這方面的典范榜樣,我認為曾國藩當數(shù)第一。他曾被譽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曾國藩的家風是什么?讀完《曾國藩家書》,我對他的家風深感欽佩。本書收錄了曾國藩500余封寫給父母、兄弟和子侄的家書中的200封,資料涉及到修身、治學、治家、理財、交友、待人、為官和養(yǎng)生八個方面,毛主席曾說曾國藩是"辦事兼?zhèn)鹘讨?。
曾國藩在家書中反復提到勤勉、謙恭、恒心、堅韌與自我反省。注重進德修業(yè),戒除夜郎自大、恃才傲物與牢騷滿腹,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青年時代的毛澤東正是讀了這一段金玉良言才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專心致志的治學原則。曾國藩多次在信中告誡諸弟要"平驕矜之氣""戒傲惰二字","不宜非議譏笑他人"。
做人當自強,而不是與人爭強。曾國藩在致九弟的`信中引經(jīng)據(jù)典,歷數(shù)從古至今一些強勢人物的悲慘結局,告誡諸弟加強自身修養(yǎng)而不是與人爭強斗狠。"古來如李斯、董卓、楊素者,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炯異尋常……故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不與人爭,不是不求上進,而是一種豁達,一種隱忍,一種自我保護。"勿各逞己見"不是沒有主見,而是一種"謙謹"與寬容。
曾國藩一向強調(diào)讀書的重要性,認為讀書能夠改變一個人的氣質(zhì),他在一封信中寫到: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都說:學而優(yōu)則仕,很多人讓孩子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國藩卻不愿孩子做官。他在寫給兒子紀鴻的信中曰:"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能夠處樂,能夠處約,此君子也。"很多人家長讓孩子讀書是為了讓孩子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為自己和家人長臉面,謀福利。殊不知,我們的讀書理念培養(yǎng)出了很多有文化沒有教養(yǎng)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學習分數(shù)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喪失了自我規(guī)劃和沒有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的潛力。
古人云:"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深諳"家和萬事興"的道理,他在給父母的信中一再囑托要教弟"以和藹為第一"。從《曾國藩家書》中能夠看出曾國藩對各位弟弟的生活極具關懷,小到他們的生活起居、為人處事,大到從他們婚姻與、職業(yè)前程與家族祠堂修繕和墳塋改葬,無不一一掛在心上。幫忙鄰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傳統(tǒng)門風。盡管曾國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錢度日過年,但仍舊寄錢給族人以自助。在談到為什么接濟親戚族人時,曾國藩寫到"家中之債,今雖不還,后尚可還,贈人之舉,今若不為,后必悔之!"
曾國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則。他在京為官,從不肯輕受人惠,情愿別人占他的便宜,斷不肯占別人的便宜,在《家書中》,他多次告誡子侄親近良友、對待朋友必信必誠、患難與共勿留遺憾、勿與權貴相交、不可輕取人財?shù)取哪撤N程度上講,自己是什么樣的人,就會與什么樣的人交朋友,交什么樣的朋友,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在青少年價值觀念構成的關鍵時期,把握交友原則至關重要,交友不慎就會貽誤自己的前程。
留物質(zhì)財富于子女不如留精神家產(chǎn),《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寫給父母兄弟子女的,也是寫給后世之人的,閱讀《曾國藩家書》我們可見賢思齊,慎獨內(nèi)省,立德、立行、立言,修身養(yǎng)性,培育子女,樹可世代薪火相傳的家風。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8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于清19世紀中葉。該書信集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書信。所涉及的內(nèi)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大半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對于《曾國藩家書》有人在稱謂及提稱語、啟辭、正文、結語等總結出一堆東西,其實當時的人寫信大體上都是這樣的形式,倒是信中的內(nèi)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治學、治軍、為政等方面,這些家書真實而又細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實而又生動反映曾國藩生活記錄的書,是現(xiàn)代人可一窺這位清廷中興名臣內(nèi)心世界的書。
世人以為這些家書中,曾國藩寫給子女最多,其實不是,這些家書中,曾國藩寫給弟弟們的書信最多!曾國藩有幾個弟弟,排行第四國潢、排行第六國華、排行第九國荃、最小的弟弟國葆,一般人認為,國潢懶散、國荃浮躁、國華受不得挫折、國葆最小缺乏自制,曾國藩是長兄,又是最早獲得功名,情理上他都應作為弟弟的表率。曾國藩在做京官時,常寫信給弟弟們,和他們說做人之道理。
曾國藩說:“吾人只有進德、修業(yè)兩事靠得住。進德,則孝悌仁義是也;修業(yè),則詩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則我之寸也。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業(yè),又算馀了一文錢;德業(yè)并增,則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貴,悉由命定,絲毫不能自主……,此可見早遲之際,時刻皆有前定,盡其在我,聽其在天,萬不可稍生妄想。六弟天分較諸弟更高,今年受黜,未免憤怨,然及此正可困心橫慮,大加臥薪嘗膽之功,切不可因憤廢學”。(譯文:做人只有增進道德、研修學業(yè)這兩件事靠得住。進德來增進修養(yǎng),就是指孝、悌、仁、義這些品德;研修學業(yè),就是指寫詩、作文、寫字的本領。這兩件事都可以由我們自己做主,這些道德及學問能以增進一尺,便是我自己進了一尺;這些道德及學問得以增進一寸,便是我自己進了一寸。
今天進一分道德,便可算是積了一升谷子;明天修一分學業(yè),又算存了一文錢。道德和學業(yè)都增進了,那么家業(yè)便可一天天增多。至于功名富貴,那只能看天意來決定了,自己一點也做不了主……可見入學是否遲與早、入學時間都是前生注定的。讀后感·考試的`方面能否盡力而為在我自己,但能否考取則聽天由命,萬萬不能做不切實際的妄想。六弟(國華)天分比諸位弟弟更高些,今年沒有考取功名,不免憤世怨命。但現(xiàn)在正好可以對自己衡量一番,更需要有臥薪嘗膽的功夫,切不可以因一時氣憤而廢棄學習)“。
曾國藩這些文字寫得特別得好,那怕現(xiàn)在來讀,一樣適合現(xiàn)代的人,F(xiàn)代人,功利心太強,做什么事都希望有結果,其實讀書,真不是宋真宗趙恒所言,“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那是做皇帝用來誆騙讀書人來為他服務才這樣說的。但無論如何,做人的確是需增進道德、研修學業(yè)兩件事靠得住,也只有這兩件做得好,這個人才能成器。曾國藩能守住讀書人的底線,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為民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私,錘煉忠誠干凈有擔當?shù)恼纹犯瘢袑嵶龅健皟?nèi)自省”,完全做到古人所言:“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這些都是過去或現(xiàn)代讀書人應該學習的品格。
中國近代史研究權威學者徐中約說:”曾國藩的政治家風度、品格及個人修養(yǎng)很少有人能予匹敵。他或許是十九世紀中國最受人敬仰、最偉大的學者型官員”。這個評價是合適的。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9
曾國藩,一位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風云人物,其所建功業(yè)無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后人。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閑暇之余,我仔細欣賞了《曾國藩家書》,只憾才疏學淺,未能完全理解書中的思想精髓,但曾公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國之棟梁,家之支柱”,心中不知不覺中涌起了敬意,感觸頗深。
《曾國藩家書》收錄其從年輕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較有代表性的家書,分為修身、勸學、治家等部分。由于是家書,宦海沉浮中的曾公對親人眷屬敞開心扉,或言人生感悟,或抒心事衷曲,或闡倫理綱常;言之鑿鑿,情之綿綿。家書是一面鏡子,真實折射出了曾公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而面對當今社會誠信缺失、道德滑坡,家書中勸學、修身等思想,都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值得我們深思。
“百行孝為先”,由此派生出“悌”和“友”,曾公的家書中最讓我感動的是他對父母的孝心!吧w父親以其所知者盡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盡數(shù)諸弟,是大不孝者也!彼J為對父母的孝道,作為長子,應該承擔起教育諸弟,養(yǎng)育孩子的責任。在信息很不發(fā)達的那個年代,他信守對父母的諾言,時時不忘作為哥哥的家庭責任,無論公務多么繁忙,遠隔千里給親人送去精神食糧,用頻繁的家書勉勵弟弟們勸學思齊,對長輩要敬愛兼至,平輩之間要和睦相處,在晚輩面前要做出榜樣,人人恪守和、勤、敬三字,殷切希望樹立良好的家風家教。曾公用行動實現(xiàn)了他的承諾,著實讓人敬佩。人無信不立,企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強,誠信是做人之根本。反觀當下,惡意碰瓷、食品安全、環(huán)境污染等事件屢見不鮮,對社會的誠信敲響警鐘,我們在一味追求物質(zhì)利益的同時,是否該反思有無丟失做人之根本呢?
曾公認為唯讀書可變化氣質(zhì),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的君子。他在給弟弟的家書中講道“蓋世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痹珜Υ霜毜降囊娊,他不但自己做到言有矩,動有法,并且開列了自己修身養(yǎng)性的`課程,每天都糾正過失,增長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而且也希望自己的弟弟和兒子們能夠效仿。他告誡親人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凡驕傲者,總是拿自己的長處與別人的短處相比,因而沾沾自喜,不求上進。或者覺得自己懷才不遇,牢騷滿腹,這些都是影響進步的因素。通過總結正反兩方面的教訓,諄諄教誨親人立志有恒,力戒自滿。得此深刻的教益,使我受益匪淺。
在曾公的眼中,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德,而后是才!奥暵勚,可恃而不可恃。善始者不必善終,行百里者半九十。”功名聲望這些人生是需要的,但是不可以長久依賴著它。其雖出身低微,卻從小發(fā)憤圖強,立志“澄清天下”。他篤學力行,老而不懈,規(guī)行矩步,立志之后持之以恒,對人對己坦坦蕩蕩,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同時教育子弟耕良田千頃不過一日三餐,有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家族興旺不在積銀兩、置田產(chǎn),而在出賢子弟。曾公以立德為先,我們的干部考核制度是“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可見無論在哪個年代,“德”都是居于第一位,常修為政之德、常懷律己之心,吾日三省吾身,是為警鐘長鳴。
“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逸,繼而浪蕩,終而溝壑,能延慶一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
《曾國藩家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給世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10
讀《曾國藩家書》,雋永意深,句句體現(xiàn)文正公獨到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yǎng);叵肫甬敵鯖Q定了解文正公,只因偶然聽到他說的“聰明人都是下了笨功夫的”,覺得很有道理。再去看他的家書時,又受到很大觸動。
都說文正公是清代理學大儒,但是家書中卻并非句句都是大道理,在教導自己的子女和兄弟姐妹,包括寫給父親的信中,記載的是曾文正公苦悶糾結的一生,毫無隱晦,如實記錄,而這些苦悶和糾結大多也是我們?nèi)松袝龅降,而書中的文正公的心路歷程,給人的不是別的,正式克服苦悶糾結的力量。我在書中感受到最深的是文正公身上的儒學思想,是修身齊家的中華智慧。
先從對文正公修身智慧的感想說起,他確實是一個中華傳統(tǒng)文化繼承者的代表。他曾給自己訂“日課冊”,在給家人的書信中也有許多自省內(nèi)容,確實做到了“吾日三省吾身”,他也向師傅學習“靜”功夫,每日靜坐不間斷,但若要我說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便是文正公每日必讀史十頁,且必讀經(jīng)典。家書中寫道“為讀書可以變其氣質(zhì)”,我細細思來,應是指接受書中經(jīng)典的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可以改變?nèi)松砩系臍赓|(zhì)。而更令人感動的是,日日讀經(jīng)典這件事文正公竟堅持至死,人都說簡單的事重復做便不簡單了,確實如此。文正公寫給四位弟弟的信中也說“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恒為主”,我心中極敬佩。這一“恒”字,不也是中華文化的內(nèi)涵嗎?
忽的想起一件事,那日我到舅父舅母家拜訪,卻發(fā)現(xiàn)舅舅以前極喜愛的《曾國藩家書》《菜根譚》《大學》等承載著優(yōu)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國學經(jīng)典都被束之高閣,我感到疑惑,便問舅舅,舅舅卻答“工作忙,表弟也不愛看”,看著表弟書桌上壘起的高高的教輔書籍和舅舅書桌上的筆記本電腦,又想起舅舅以前來我家給我講國學經(jīng)典當做睡前故事的情景,一瞬間我感到國學之殤。國學經(jīng)典應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在這些經(jīng)典里我深切感受到中華文化不同于現(xiàn)代快餐閱讀文化和外國文化的溫潤與柔和。經(jīng)典不被青年一代接受,經(jīng)典漸漸被遺忘在步履匆匆的人們的`身后,這都是在折射出一個信號:中華傳統(tǒng)文化正面臨邊緣化這樣一個尷尬的處境。我讀《曾國藩家書》,書中寫到曾先生勸勉自己兄弟多讀經(jīng)典,才能修身,我覺得確實該是如此,并對曾先生日日必作字,雖有事也不間斷讀史的做法感到敬佩,這真真是一個以身傳承中華文化的榜樣。
再說我對文正公家書中的齊家智慧的感想。家書中曾寫道“今人都將學問看錯了,絕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文正公齊家一直秉持的是“和”字。在文正公得到了一千兩白銀的時候,寄給父親的信中建議六百兩留給自己家里還債,四百兩分給家族親戚改善生活,在接到兩個弟弟的書信中對于分給親戚四百兩銀子的不滿后,仍堅持分二百兩給家族親戚,后來又寫下“和氣致祥”教育弟弟。這都體現(xiàn)了文正公齊家時“和”的大局觀,我想這也是曾家數(shù)代不出一個紈绔子弟的原因之一。雖家風嚴謹,文正公卻也“養(yǎng)活一團春意思”,這又是文正齊家的另一個字“趣”,文正公雖然嚴格地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也沒有忘記,讓他們在努力生活的同時,體味生活的樂趣。在家庭教育中,文正公營造了一種輕松愉快的家庭氛圍。而我們今天的一些家長,可能更關注孩子在學業(yè)和事業(yè)上的進步,這就不夠文正公高明了。這一“和”一“趣”,體現(xiàn)的也正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高明。
以上都僅是我挖掘《曾國藩家書》的一小部分,我除了感嘆文正公厲害之處,也體會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厲害之處,這本書一定值得我在人生閱歷不斷豐富中反復閱讀,我相信屆時一定會有更豐富的見解。而繼承與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同樣舉足輕重,迫在眉睫,那必須是從現(xiàn)在做起的。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11
曾國藩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沉著鎮(zhèn)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盡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表達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yǎng),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贊,并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此刻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
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導。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簡樸、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fā)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皬恼獙W曾國藩,經(jīng)商要學胡雪巖!弊越詠碓鴩捅徽缛宋锓顬椤肮賵隹!。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了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于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典范。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yǎng),在骨肉親情日漸冷淡、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xiàn)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
大多數(shù)官宦之家,盛但是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xiàn)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nóng)、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
一年前我在百度中搜索曾國藩關鍵字時出現(xiàn)一個推送:曾國藩到底有多可怕。其中談到了曾國藩的自律程度,令人感慨。自此,我開始閱讀曾國藩的相關書籍,《曾國藩家書》是寫給父母兄弟,更是寫給我輩讀書濟世之人,字里行間盡是一位滄桑老人的人生感悟,一位古圣先賢的諄諄教導。
如今社會的開展迫使我們辭別了書信,同時辭別的還有紙張獨具的溫情。讀《曾國藩家書》感覺特別親切,它讓我們看到曾國藩的另外一面,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里行間充滿了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和關心,每一句話都感受得到作為父親,兄長濃濃的親情。曾國藩在困苦之境也不忘關心弟妹,是的哥哥;繁忙之境也不忘教導子女,是仁慈的父親;窘迫之境也不忘接濟族人,是的親友。
曾國藩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簡樸、自立、有恒等方面,都繼承和開展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曾公在家書中上千次的提到兄弟的學習狀況,從中可以看出曾公對學習的`重視。改變?nèi)说乃刭|(zhì)真正的根源還在于教育和文化,物質(zhì)極度開展的今天,文化的匱乏帶來很多社會問題,這也是我們急需解決的,中國強那么少年強,少年強那么中國更強。文化和教育的開展才是改變一個民族和國家素質(zhì)的關鍵。
曾公在一封信中有寫到“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那么斷不甘為下流,有識那么學問無盡,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觀海,如井蛙之看天,皆無識也。有恒那么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為兄弟們設立課程表,從早到晚,從詩到經(jīng),從讀書到修身,詳細至極。在曾國藩的家書中真正體會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曾國藩作為國之棟梁,在330多封家屬中,他講求人生道理,道德修養(yǎng),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的君子”。我們的教育似乎太重視“才”,無視了“德”的教育,假設想成才,必要加強道德修養(yǎng)。我們定當思考一味的追求技能,而不懂何為“孝”,何是“任”,如此何以“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唯有民魂是值得珍貴的,唯有他發(fā)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12
初讀《曾國藩家書》,是在剛剛步入工作崗位的時候。在單位的書架上,不經(jīng)意發(fā)現(xiàn)書架上放著一本長江文藝出版社的《曾國藩家書》。這本書,是清代曾國藩所著,由名家唐浩明進行評析,內(nèi)容比較全面且深刻。書的品相九成新,書頁有點泛黃,但仍能嗅到出廠時的淡淡墨香。那時捧讀《家書》,只覺得曾國藩是個異常心細又貧困交加的人,從北京運往湖南的幾兩白菜種子,都要在信里反復詢問收到了沒有?關于兄弟子侄的教誨,也常?嗫谄判,甚至有點喋喋不休。在京城已是朝廷二品官,居然有不少書信是向家人借錢,真有點“啃老族”的感覺。那時候,對工作與生活的閱歷較少,雖然通讀《家書》,但不求甚解、感觸不深。
再讀《曾國藩家書》,工作的第二年。有了對生活的感悟,有了對工作淺顯的思考和感悟。靜夜之時,便常常將《曾國藩家書》置于床頭,圈圈點點、細細品味。讀書的過程,讓我漸漸了解到,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他的一生毀譽參半:他是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多延續(xù)了60多年,但他處理“天津教案”受到榮祿欺騙,殺人割地,開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致使晚節(jié)不保,成為時人眼中的“賣國賊”;他地位顯赫、修養(yǎng)精湛,但他也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手段老辣,被民眾冠以“曾剃頭”的惡名……
當然,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特別是對曾國藩這樣的歷史人物,史家自有公論。但無論關于他的爭議多大,我們都無法否認他的《家書》平淡中蘊含著真知良言,那些關于修身齊家、為學處世、用人交友、理財帶兵的感悟,是他一生治政、治家、治學、治軍的思想精華。
因此,品讀《曾國藩家書》,就像與一位歷盡滄桑、充滿智慧的老者晤談,字里行間書寫著他對世事變遷的獨到見解、對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對學養(yǎng)修為的`孜孜不倦。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
比如,關于治學,他力求有志向、有見識、有恒心。他說,“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讓我想到自己讀書時常半途而廢,貌似博覽群書,實際未通一本、未精一門;更讓我聯(lián)想到,讀書治學如此,為人做事又何嘗不是如此?作為年輕人,我們往往在做事上“常立志”而做不到“立長志”,往往在業(yè)務上“囫圇吞棗”而做不到“如琢如磨”,這些浮皮潦草的不良習慣,想來怎能不讓人覺得慚愧?
關于做人,他力求謙虛謹慎、謹言慎行,他說,“人敗離不得個逸字,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讓我常常反思作為年輕人,我們就像打磨未精的玉石,初有形狀但燥性未除,往往在生活上貪圖“安逸自在”而不愿經(jīng)受“艱難困苦”,往往在處事上喜歡“大自我小天下”而做不好謙虛謹慎、虛懷若谷,這些浮躁不堪的不良習慣,想來怎能不讓人汗顏?
關于為官,他力求清清白白、廉潔自守。他說,“予以做官發(fā)財為可恥,以宦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fā)財以遺后人!弊屛页3O氲,從政做官不僅是組織賦予的一種權力,更是肩頭扛著的一份責任,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既不能把官位大小作為榮辱的標志,更不能心存做官發(fā)財、謀取私利的念想。
關于胸懷,他力求心態(tài)平和、不悲不喜。他說,“胸襟廣大,宜從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際須看得平,功名之際須看得淡,庶幾胸懷日闊”,讓我常常想到,我們閱歷尚淺,看待功勞、苦勞,有沒有做到心態(tài)平和、隨遇而安?如果沒有,我們的境界和胸懷就還需要千錘百煉!
我們了解太平天國那一段的歷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應該多讀一讀。
此外,既然是家書,所以在對于子女的教育,家人如何相處等方面曾國藩也都在家書中不因厭煩的一一寫明,他指導自己的兒子曾紀澤和曾紀鴻如何治學讀書,把兩個兒子都培養(yǎng)成了非常優(yōu)秀的道人才。而且曾國藩眼界開闊,還指導曾紀澤要學習外語,最終早就了中國第一個大使。這些內(nèi)容對于今天我們研究學問,教育子女,甚至為人處世也都有非,F(xiàn)實的意義。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13
近來夜讀《曾國藩家書》(附家訓),其文風樸實,敘事細致,所述內(nèi)容包羅廣泛,從國家政策,讀書成才,修身養(yǎng)性,到為人處世,求醫(yī)看病等等,甚至到養(yǎng)花養(yǎng)草,無所不談,就像聽一位長者在和你聊家常,感受到的是孝順、親情、友悌,展現(xiàn)出來的是良好的家風。
家風,簡單的講,就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tǒng)風尚或習俗作風。家風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現(xiàn)代傳承,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是社會和諧的基礎。中國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有許多關于治家的內(nèi)容,比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是提倡家庭要“積善”。明代《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與肩挑貿(mào)易,毋占便宜;見窮苦親鄰,須加溫恤!钡葍(nèi)容對我們今天的“家風”討論仍然有積極的啟示意義。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值得我們?nèi)フJ真借鑒的“好家風”。通過曾國藩家書體現(xiàn)出來的曾家家風中就有著至今都值得學習的內(nèi)容。
曾國藩是晚清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既有“中興第一名臣”的美稱,又有“賣國賊”的惡名。近百年來對他的評價毀譽參半、褒貶不一。但曾國藩在治家和教育方面的過人才能,卻是人人佩服的。這一家風教育在他所撰寫的《曾國藩家書》中有著很好的體現(xiàn)。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于清咸豐年間19世紀中葉,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曾國藩家書》不僅僅是一部記錄家常的書信集,還是一部蘊含著為人處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書。所涉及的內(nèi)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zhèn)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含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
在曾家,男子“看、讀、寫、作”缺一不可;女子“食事、衣事、細工、粗工”須樣樣精通,形成了勤奮、儉樸、求學、務實的家訓家風。他以“勤”字為人生第一要義,自己身體力行。當年無論公務多么繁忙,他有兩件事必做:一是每天讀書,二是堅持寫家信。從寫信時間上就可以看到曾國藩與家里寫信的頻繁,當年通信極不發(fā)達,只能靠人捎帶,卻能如此堅持寫家信,足見其勤。除自己身體力行,他教育子女也養(yǎng)成勤勞作風。要求“諸男在家勤灑掃”,“諸女學洗衣,學煮茶燒菜。”俗話說:“人貴勤”,可見,曾家的“崇勤”家風著實可贊。
曾國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儉樸,遠離奢華。他在京城時,見到世家子弟一味的
奢侈腐化,揮霍無度,便不讓子女來京居住。他的原配歐陽夫人一直帶領子女住在鄉(xiāng)下老家,門外不許掛“相府”、“侯府”的匾。曾國藩要求“以廉率屬,以儉持家,誓不以軍中一錢寄家用”,歐陽夫人在家手無余錢,只能事事躬親,下廚燒灶、紡紗織布。
曾國藩還敦促家人每日堅持學習,并多次為全家擬定嚴格的學習計劃:“吾家男子于看、讀、寫、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食、衣、細、粗四字缺一不可!彼麨樵覌D女規(guī)定“日課”四項為:“食事”,每天早飯后做各種小菜;“衣事”,已午刻紡花或績麻;“細工”,中飯后做針黹刺繡;“粗工”,傍晚即晚飯后做男女布鞋或縫制衣服。曾國潘作為封侯拜相之人,對“日課”還要定期檢查,親自抓落實?梢娖浼绎L中對學習的重視。
大多數(shù)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在曾家家風的熏陶教育下,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xiàn)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nóng)、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
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fā)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yǎng),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xiàn)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相關文章: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02-06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02-03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05-15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01-22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02-11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12-30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14篇03-24
2023年《曾國藩家書》讀后感03-28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15篇02-06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15篇02-27